專利名稱:一種治療貧血的中藥制劑及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中醫(yī)制藥技術領域,具體是指一種治療貧血的中藥制劑及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貧血是指全身循環(huán)血液中紅細胞總量減少至正常值以下。但由于全身循環(huán)血液中紅細胞總量的測定技術比較復雜,所以臨床上一般指外周血中血紅蛋白的濃度低于患者同年齡組、同性別和同地區(qū)的正常標準。國內(nèi)的正常標準比國外的標準略低。沿海和平原地區(qū),成年男子的血紅蛋白如低于12.5g/dl,成年女子的血紅蛋白低于11.0g/dl,可以認為有貧血。12歲以下兒童比成年男子的血紅蛋白正常值約低15%左右,男孩和女孩無明顯差另IJ。海拔高的地區(qū)一般要高些。,近年來,貧血發(fā)病率呈現(xiàn)逐漸上升的趨勢,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工作、學習。造成貧血的原因有多種:缺鐵、出血、溶血、造血功能障礙等。一般要給與富于營養(yǎng)和高熱量、高蛋白、多維生素、含豐富無機鹽的飲食,以助于恢復造血功能。中醫(yī)治療貧血歷史悠久,經(jīng)驗豐富。中醫(yī)將貧血稱為血虛。根據(jù)引起血虛的原因、病機及其臨床癥狀以及兼有的病情,一般分為肝血虧損、脾虛血虧或稱心脾兩虛、氣血兩虛,以及肝腎陰虛、脾腎陽虛等癥型。中醫(yī)治療常以補肝養(yǎng)血、補脾養(yǎng)血、補氣益血、滋補肝腎、溫補脾腎等治法為原則治療。氣血兩虛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目前治療此類的藥物療效不十分明顯。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xiàn)有技術之不足而提供一種治療貧血的中藥制劑,本發(fā)明中藥制劑使用后臨床癥狀消失明顯,治愈后無反彈現(xiàn)象。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還公開了一種治療貧血的中藥制劑的制備方法。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而提供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治療貧血的中藥制劑,是由以下原料按重量份制成:
當歸10-20g,熟地20-40g,白芍10-20g,炒白術10_20g,蒼術10_20g,阿膠10_20g,西洋參10-20g,麥門冬10-20g,龍眼肉10-20g,琥珀10-20g,茯神10_20g,炒棗仁10_20g,遠志10-20g,五味子8-10g,黑加侖20-30g,黃芪40-60g,川芎8_15g,炙甘草10_20g。優(yōu)選配比:當歸15g,熟地30g,白茍15g,炒白術15g,蒼術15g,阿膠15g,西洋參15g,麥門冬15g,龍眼肉15g,琥珀15g,茯神15g,炒棗仁15g,遠志15g,五味子5g,黑加侖25g,黃苗50g,川彎IOg,炎甘草15g。一種上述的治療貧血的中藥制劑的制備方法,由下列步驟構成:
a、炮制:棗仁炒至微黃,甘草用蜜炙,白術用麩炒至微黃;
b、制粉:阿膠、西洋參、五味子、琥珀、炒棗仁、茯神、遠志、當歸粉成細粉;
C、提取:將熟地、白芍、炒白術、蒼術、麥門冬、龍眼肉、黑加侖、黃芪、川;和炙甘草加四倍水煎煮3次,每次I小時,合并煎液、過濾,將濾液在80°C -85°C下濃縮至相對密度1.20-1.25,d、混合、制劑:將上述c中的濃縮液與b中的細粉均勻混合,然后干燥粉成細粉,過120目篩,制成水丸。本發(fā)明依據(jù)祖國中醫(yī)傳統(tǒng)理論,以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肝腎同源。精選具有滋補肝腎,健脾和胃,活血化瘀,益氣生津,養(yǎng)陰益肝,提高免疫力功能的純中藥,經(jīng)科學炮制制成的中藥制劑。在本發(fā)明配方所用的中藥,大部分是具有滋補肝腎,活血化瘀,健脾和胃,益氣生津,益精血,生心血的藥物。氣血兩虛多為氣血生化無源所致,腎的元陰元陽虧損不能生水涵木,腎虛不能滋養(yǎng)脈絡,故方中用熟地,當歸,白茍,川;,補精益髓,養(yǎng)肝生心血,活血祛瘀;茯神、遠志、炒棗仁,龍眼肉甘溫酸苦,補心益脾,安神定志;龍眼肉配當歸、率仁、白術,補氣養(yǎng)血安神,治心脾兩虛;麥門冬、五味子益氣生津,寧心安神,滋養(yǎng)心腎,治心脾兩虛;阿膠滋陰益氣,與當歸、白芍合用補氣養(yǎng)血用于血虛眩暈、心悸;西洋參補氣養(yǎng)陰,清熱生津;琥珀通塞寧心,鎮(zhèn)靜安神;黑加侖降血脂,軟化血管,減少脂肪在血管壁的滯留,補血利水,提高免疫力;黃芪、蒼術、炙甘草甘溫補脾,益氣;五味子生津斂汗,收攝耗散之心氣;蒼術入諸經(jīng)泄陽明之濕;上述諸藥配合補氣健脾兩顧,補氣潤肺,斂汗生津,益精血,補肝腎,一補一斂,治氣陰兩虛之癥,肺朝百脈,心主血脈,補肺益氣,清心生津,心肺得以補益,則氣血充盈,而脈自復。本方適用于氣虛脾胃功能不良,補氣和健脾二者是密切關聯(lián)的,氣屬陽、血屬陰,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滋生,相互為用,脾主統(tǒng)血,攝血,又以溫補中氣為本,用溫腎益精來補氣,往往通過健脾達到目的,健脾可以防止氣虛,要通過消化吸收才能發(fā)揮作用,假使脾虛不能如常地攝取精華,輸布營養(yǎng),結(jié)果必然導致體內(nèi)營養(yǎng)缺乏產(chǎn)生全身氣虛,所以對于全身虛弱性氣虛或脾胃之虛的患者,必須補氣和健脾兩顧,才能即可使藥物中的滋養(yǎng)成分充分發(fā)揮作用,又能增強食欲,充分攝取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脾胃為后天之本,補養(yǎng)必須從脾胃著手,本方既有補氣又能改善脾胃功能,對于慢性疾患或重病引起的全身虛弱性氣虛和脾胃氣虛而功能不振者,有補虛行滯的功效,氣血的盛衰關系到陰陽的平衡,本方用藥,多臟器兼顧,抓住疾病的本質(zhì)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本發(fā)明中藥制劑性狀:本品為黑褐色至黑色水丸。主治貧血之癥和氣血兩虛,對頭暈目眩,心悸氣短,失眠健忘,神疲乏力,產(chǎn)后血虛,行經(jīng)腹痛,面色萎黃亦有一定效果。其規(guī)格:45粒為9克。用法:一次9克,每日兩次。禁忌:冷,辛辣的食物。用法與用量:口服,可根據(jù)患者的年齡、體重、疾病類型和嚴重程度等變化,日劑量為10-18克,每次5-9g,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
本方劑的積極效果在于,制劑為純中草藥制成,對于各類貧血癥狀的療效較高,標本兼治,療效較高,無不良反應、毒副作用小,臨床癥狀消失明顯,治愈后無反彈現(xiàn)象。為表明本秘方藥物主要治療效果,選100例各類貧血病例服用本發(fā)明藥品進行觀察,以30天為一個療程,2-3個療程,分別進行系統(tǒng)檢查。一、療效判定標準1、治愈: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或顯著改善情況,血常規(guī)、外周血涂片、網(wǎng)織紅細胞計數(shù)或骨髓穿刺、骨髓細胞涂片分類等檢查恢復或明顯好轉(zhuǎn)。2、改善:臨床癥狀和體征較前好轉(zhuǎn),血常規(guī)、外周血涂片、網(wǎng)織紅細胞計數(shù)或骨髓穿刺、骨髓細、胞涂片分類等檢查指標有改善。3、無效:臨床癥狀和體征、血常規(guī)、外周血涂片、網(wǎng)織紅細胞計數(shù)或骨髓穿刺、骨髓細胞涂片分類較前無好轉(zhuǎn)。
二、資料與方法1、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2月至2011年5月貧血患者100例,其中男50例,女50例,年齡18-76歲,平均年齡(52.7±3.4)歲。病程10天至20年,其中大細胞性貧血38例,正細胞性貧血27例,小細胞性貧血35例。以上病例均經(jīng)血常規(guī)、外周血涂片、網(wǎng)織紅細胞計數(shù)或骨髓穿刺、骨髓細胞涂片分類等檢查確診。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病情等一般資料相比,無明顯差異(P > 0.05),具有可比性。2、方法
觀察組采用進行治療藥方為:熟地30g,當歸、白勺、炒白術、蒼術、阿膠、西洋參、麥冬、龍眼肉、琥珀、茯神、炒棗仁、遠志、炙甘草各15g,五味子5g黑加侖25g,黃芪50g,川穹10g,做成丸劑,每日2次,每次5-9克。對照組采用口服鐵劑進行治療,每日2次,每次3g。3、療效判定標準
經(jīng)系統(tǒng)臨床觀察進行統(tǒng)計分析:在100例患者中治愈62例¢2.0%),改善33例(33.0%),無效5例(5.0%),總有效率95.0%,均未見任何不良反應,提示取得較為顯著的臨床療效。三、典型病例1、劉某,女,25歲,已婚,吉林人。于2010年10月10日入院,主因面色蒼白、頭暈、乏力,加重伴心慌I月入院,2010年12月6日出院。共住院58天。入院情況:患者入院因面色蒼白、頭暈、乏力I年余,加重伴心慌I月,今為徹底治療,患者前來求治,門診以“貧血原因待診”收入院?;颊咦园l(fā)發(fā)病以來,患者進食可,無惡心嘔吐及返酸噯氣,無腹痛、腹瀉、便秘等;無尿急、尿頻、排尿困難。睡眠可,大小便無異常。無發(fā)熱,無體重減輕。查體:腹部平坦,未見胃腸型及蠕動波,全腹軟,腹部無壓痛,無腹肌緊張,肝脾肋下未觸及,移動性濁音陰性,雙腎區(qū)無叩擊痛,腸鳴音正常,無氣過水聲。肛診未見異常。血常規(guī):Hb 60g/L, RBC 3.0X1012/L, MCV 70fl, MCH 25pg, MCHC 30%, WBC 6.5X109/L,分類:中性分葉 70%,淋巴27%,單核3%,PLT 260X109/L,網(wǎng)織紅細胞1.5%,生化:血清鐵50 g/dl。入院診斷:缺鐵性貧血。診療經(jīng)過:患者入院經(jīng)系統(tǒng)檢查后給予本發(fā)明中藥制劑治療月余,療效顯著。查血常規(guī)正常。出院時情況:一般情況可,無發(fā)熱、無腹痛、腹脹。飲食、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呻x床活動。痊愈出院。2、張某,男67歲,已婚,吉林人。于2011年4月10日入院,主因乏力半年,便血、腹痛4個月入院,2011年8月10日出院。共住院129天。入院情況:患者入院因乏力半年,便血、腹痛4個月入院,今為徹底治療,患者前來求治,門診以“貧血原因待診”收入院?;颊咦园l(fā)病以來,患者進食可,無惡心嘔吐及返酸噯氣等;無尿急、尿頻、排尿困難。睡眠可,大小便無異常。無發(fā)熱,無體重減輕。查體:腹部平坦,未見胃腸型及蠕動波,全腹軟,腹部無壓痛,無腹肌緊張,肝脾肋下未觸及,移動性濁音陰性,雙腎區(qū)無叩擊痛,腸鳴音正常,無氣過水聲。肛診未見異常。血常規(guī):WBC 2.66 N1.28 Hb 53g/L, PLT 242g/L.凝血四項:凝血酶原時間10.4秒,部分凝血酶活酶時間29.4秒;纖維蛋白原3.53g/L ;生化:谷丙轉(zhuǎn)氨酶8U/L谷草轉(zhuǎn)氨酶10U/L;總蛋白47.3g/L,白蛋白32.lg/L,總膽固醇3.03mmol/l,超敏C反應蛋白10.94 u mol/L ;葡萄糖5.59mmol/l,血清鐵4.10 u mol/L,血清總鐵結(jié)合力53.3iimol/L,鐵蛋白g/L ;轉(zhuǎn)鐵蛋白飽和度7.7%。骨穿:缺鐵性貧血。入院診斷:1.缺鐵性貧血,2.高血壓3級極高危。診療經(jīng)過:緩和入院后經(jīng)本發(fā)明中藥制劑治療,便血情況緩解,皮虐情況減輕,查血常規(guī)基本正常。出院時情況:一般情況可,無發(fā)熱、無腹痛、腹脹。飲食、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呻x床活動。切口愈合良好。3、王某,女,45歲,已婚,吉林人。于2010年12月10日入院,主因活動后乏力、氣短I年,加重20天入院,入院后經(jīng)查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冷抗體型)、高血壓3級極高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收入院,患者入院后經(jīng)本發(fā)明中藥制劑治療,貧血貌明顯改善。出院時情況:一般情況可,無發(fā)熱、無腹痛、腹脹。飲食、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呻x床活動。痊愈于2011年I月20日出院。4、井某,男,60歲,已婚,吉林人。于2010年10月6日入院,主因惡心、嘔吐20余
天,腹瀉、乏力10余天。入院經(jīng)查后以“巨幼細胞性貧血、2型糖尿病”收入院?;颊呷朐汉蠼?jīng)本發(fā)明中藥制劑治療后腹瀉癥狀明顯改善,貧血貌明顯改善,查血常規(guī)基本正常。出院時情況:一般情況可,無發(fā)熱、無腹痛、腹脹。飲食、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痊愈于2010年11月6日出院。5、井某,男,60歲,已婚,吉林人。于2010年10月6日入院,主因惡心、嘔吐20余
天,腹瀉、乏力10余天。入院經(jīng)查后以“巨幼細胞性貧血2.2型糖尿病”收入院,患者入院后經(jīng)本發(fā)明中藥制劑治療后腹瀉癥狀明顯改善,貧血貌明顯改善,查血常規(guī)基本正常。出院時情況:一般情況可,無發(fā)熱、無腹痛、腹脹。飲食、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痊愈于2010年11月6日出院。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1
一種治療貧血的中藥制劑,是由以下原料按重量份制成:
當歸15g,熟地30g,白芍15g,炒白術15g,蒼術15g,阿膠15g,西洋參15g,麥門冬15g,龍眼肉15g,琥珀15g,茯神15g,炒棗仁15g,遠志15g,五味子5g,黑加侖25g,黃芪50g,川芎10g,炙甘草15g。上述的治療貧血的中藥制劑的制備方法,由下列步驟構成:
a、炮制:棗仁炒至微黃,甘草用蜜炙,白術用麩炒至微黃;
b、制粉:阿膠、西洋參、五味子、琥珀、炒棗仁、茯神、遠志、當歸粉成細粉;
C、提取:將熟地、白芍、炒白術、蒼術、麥門冬、龍眼肉、黑加侖、黃芪、川;和炙甘草加四倍水煎煮3次,每次I小時,合并煎液、過濾,將濾液在80°C -85°C下濃縮至相對密度1.20-1.25,
d、混合、制劑:將上述c中的濃縮液與b中的細粉均勻混合,然后干燥粉成細粉,過120目篩,制成水丸。實施例2
一種治療貧血的中藥制劑,是由以下原料按重量份制成:
當歸10g,熟地20g,白芍10g,炒白術10g,蒼術10g,阿膠10g,西洋參10g,麥門冬IOg,龍眼肉10g,琥珀10g,茯神10g,炒棗仁10g,遠志10g,五味子Sg,黑加侖20g,黃芪40g,川芎Sg,炙甘草10g。
其制備方法同實施例1。實施例3
一種治療貧血的中藥制劑,是由以下原料按重量份制成:
當歸20g,熟地40g,白芍20g,炒白術20g,蒼術20g,阿膠20g,西洋參20g,麥門冬20g,龍眼肉20g,琥珀20g,茯神20g,炒棗仁20g,遠志20g,五味子IOg,黑加侖30g,黃芪60g,川芎15g,炙甘草20g。其制 備方法同實施例1。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貧血的中藥制劑,是由以下原料按重量份制成: 當歸10-20g,熟地20-40g,白芍10-20g,炒白術10_20g,蒼術10_20g,阿膠10_20g,西洋參10-20g,麥門冬10-20g,龍眼肉10-20g,琥珀10-20g,茯神10_20g,炒棗仁10_20g,遠志10-20g,五味子8-10g,黑加侖20-30g,黃芪40-60g,川芎8_15g,炙甘草10_20g ; 并由以下方法制得:按上述比例稱取藥物,其中棗仁炒至微黃,甘草用蜜炙,白術用麩炒至微黃,將其中的阿膠、西洋參、五味子、琥珀、炒棗仁、茯神、遠志、當歸粉成細粉,其余藥材加四倍水煎煮3次,每次I小時,合并煎液、過濾,將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1.20-1.25,與上述細粉混合均勻,干燥后粉成細粉,制成水丸。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貧血的中藥制劑,其特征是由以下原料按重量份制成: 當歸15g,熟地30g,白芍15g,炒白術15g,蒼術15g,阿膠15g,西洋參15g,麥門冬15g,龍眼肉15g,琥珀15g,茯神15g,炒棗仁15g,遠志15g,五味子5g,黑加侖25g,黃芪50g,川芎10g,炙甘草15g。
3.—種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貧血的中藥制劑的制備方法,由下列步驟構成: a、炮制:棗仁炒至微黃,甘草用蜜炙,白術用麩炒至微黃; b、制粉:阿膠、西洋參、五味子、琥珀、炒棗仁、茯神、遠志、當歸粉成細粉; C、提取:將熟地、白芍、炒白術、蒼術、麥門冬、龍眼肉、黑加侖、黃芪、川;和炙甘草加四倍水煎煮3次,每次I小時,合并煎液、過濾,將濾液在80°C _85°C下濃縮至相對密度1.20-1.25, d、混合、制劑:將上述c中的濃縮液與b中的細粉均勻混合,然后干燥粉成細粉,過120目篩,制成水丸。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一種治療貧血的中藥制劑及制備方法,由當歸,熟地,白芍,炒白術,蒼術,阿膠,西洋參,麥門冬,龍眼肉,琥珀,茯神,炒棗仁,遠志,五味子,黑加侖,黃芪,川芎,炙甘草經(jīng)科學炮制成藥物制劑。本發(fā)明為純中草藥制成,對于各類貧血的療效較高,標本兼治,療效顯著,無不良反應、毒副作用小,臨床癥狀消失迅速,治療后無反彈現(xiàn)象,可從根本上治療各類貧血。
文檔編號A61P7/06GK103071041SQ201310045750
公開日2013年5月1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6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2月6日
發(fā)明者孫彩霞 申請人:孫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