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食品加工機械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素肉成型冷卻裝置。
背景技術:
仿生食品是食品行業(yè)的一個新品種,是為滿足消費者需要開發(fā)的“人造食品”,在產品特性上具備模仿天然食品、食用方便、營養(yǎng)健康等特點。
素肉是仿生食品中頗受歡迎的一大類,它是采用先進的現(xiàn)代食品加工技術,經成型、蒸煮、炒制等過程加工而成的仿葷食品,外形、色、香、味等與葷食相似。用于生產素肉的原料主要包括大豆蛋白、小麥蛋白、魔芋及食用菌等。大豆蛋白營養(yǎng)豐富,蛋白質含量高,富含人體所需的8種必需氨基酸,是非常理想的植物蛋白。小麥蛋白又稱谷朊粉,含有人體必須的15種氨基酸,是營養(yǎng)豐富的植物蛋白資源。魔芋中富含葡甘聚糖,是一種優(yōu)質的水溶性膳食纖維,兼具藥食兩用功能,可有效預防多種疾病。食用菌含有豐富的人體必需氨基酸、礦物質、維生素和多糖等營養(yǎng)物質,對于調節(jié)機體平衡,提高機體免疫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隨著人們對營養(yǎng)保健食品消費需求的日益增長,以上述原料開發(fā)的素肉制品有著巨大的市場前景。素肉制品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不含膽固醇等優(yōu)點,具有較強的吸水性、吸油性,類似于動物肉的組織結構和口感。因其植物性來源可有效規(guī)避食用動物肉的潛在風險,因此可有效防治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發(fā)生,長期食用可有效增強體質,有益于身體健康。根據(jù)加工方式不同,素肉制品可分為纖維狀、擠壓型及加熱凝膠化型等。如何獲得更接近肉類口感的素肉是素肉加工行業(yè)需要研究的課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種素肉成型冷卻裝置,以使加工出的素肉表面形成一層動物脂肪口感的表層,使素肉吃起來更有接近肉的質感。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素肉成型冷卻裝置,包括一級水箱、緩沖段和二級水箱;所述一級水箱和二級水箱包括外層盛水腔;進水口和出水口分別設置于外層盛水腔相對兩側的外壁上;所述外層盛水腔內側側壁圍成成型腔;一級水箱和二級水箱之間設置有緩沖段,所述緩沖段為中空結構,其兩端分別與一級水箱和二級水箱的成型腔連接,其內側側壁相接處平滑過渡。
為使素肉肉質緊實,所述一級水箱和二級水箱的成型腔橫截面為長方形;所述緩沖段的內腔橫截面為圓形。
為提高冷卻效果,所述進水口和所述出水口分別設置于所述外層盛水腔的兩端。
優(yōu)選的,所述一級水箱的成型腔橫截面面積>所述緩沖段的內腔橫截面面積>所述二級水箱的成型腔橫截面面積。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素肉成型冷卻裝置結構圖。
圖中:1-一級水箱、101-外層盛水腔、102-進水口、103-出水口、104-成型腔、2-緩沖段、3-二級水箱。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一種素肉成型冷卻裝置,包括一級水箱1、緩沖段2和二級水箱3;所述一級水箱1和二級水箱3包括外層盛水腔101,設置于外層盛水腔101兩相對外壁上的進水口102和出水口103,所述外層盛水腔101內壁圍成成型腔104;一級水箱1和二級水箱3之間設置有緩沖段2,所述緩沖段2為中空結構,其兩端分別與一級水箱1和二級水箱3的成型腔104連接,其內側側壁相接處平滑過渡。所述一級水箱1和二級水箱3的成型腔104橫截面為長方形;所述緩沖段2的內腔橫截面為圓形。所述一級水箱1的成型腔104橫截面面積>所述緩沖段2的內腔橫截面面積>所述二級水箱3的成型腔104橫截面面積。所述進水口102和所述出水口103分別設置于所述外層盛水腔兩端。
使用時,將素肉成型冷卻裝置連接于成型模頭上,自一級水箱1和二級水箱3的進水口102中通入常溫循環(huán)水,經初步成型的素肉進入一級水箱1的成型腔104,經冷卻初步定型,再經過緩沖段2,使得素肉表面溫度得到緩沖,并因緩沖段2的內腔截面形狀及截面積與一級水箱1的成型腔104的差異使得素肉進一步擠壓緊實肉質,最后進入二級水箱3的成型腔104,對素肉進行進一步擠壓并冷卻定型,經過這個過程就可得到內部肉質緊實,且表面帶有類似動物油脂層表層的素肉,口感更接近肉類。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及其發(fā)明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