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收割機領域。
背景技術:
(1)在收割機中,例如有聯(lián)合收割機、玉米收割機等裝載有發(fā)動機并通過發(fā)動機的動力一邊使行駛機體行駛一般進行收割作業(yè)的收割機。
發(fā)動機隨著動作會產(chǎn)生廢氣,近年,希望減少廢氣中所含的氮氧化物。在此,有具有廢氣凈化裝置的收割機,該廢氣凈化裝置用于去除發(fā)動機的廢氣路徑中的氮氧化物。廢氣凈化裝置將尿素水與廢氣混合生成氨,通過氨的還原作用減少廢氣中所含的氮氧化物(nox)。
并且,在現(xiàn)有技術中,就作為收割機的一例的聯(lián)合收割機而言,廢氣凈化裝置設置在位于機體后部側的脫粒裝置和谷粒箱之間,存儲尿素水的尿素水箱設置在機體前部的發(fā)動機的上方側的空間(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2)在收割機中,例如有聯(lián)合收割機、玉米收割機等隨著機體的行駛收割作物的收割機。
在現(xiàn)有技術中,就作為收割機的一例的聯(lián)合收割機而言,在具有駕駛座椅的駕駛部的下方具有動力部,動力部具有發(fā)動機和廢氣凈化裝置,廢氣凈化裝置對來自發(fā)動機的廢氣進行凈化處理,還具有排氣管,該排氣管將經(jīng)該廢氣凈化裝置凈化處理后的廢氣經(jīng)過行駛機體的下部向后方引導并向外方排出(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
(3)在收割機中,例如有聯(lián)合收割機、玉米收割機等裝載有發(fā)動機并通過發(fā)動機的動力一邊使行駛機體行駛一邊進行收割作業(yè)的收割機。
發(fā)動機隨著動作會產(chǎn)生廢氣,近年,希望減少廢氣中所含的氮氧化物。在此,有具有廢氣凈化裝置的收割機,該廢氣凈化裝置用于去除發(fā)動機的廢氣路徑中的氮氧化物。廢氣凈化裝置將尿素水與廢氣混合生成氨,通過氨的還原作用減少廢氣中所含的氮氧化物(nox)。
并且,在現(xiàn)有技術中,就作為收割機的一例的聯(lián)合收割機而言,存儲尿素水的尿素水箱設置在位于機體前部的發(fā)動機室的上方側且駕駛座椅的后方的空間。廢氣凈化裝置設置在機體后部側部位的脫粒裝置和谷粒箱之間的空間,燃料箱配置在機體后部側(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4)在收割機中,例如有聯(lián)合收割機、玉米收割機等具有行駛機體和位于行駛機體的前方側且隨著行駛收割作物的收割部的收割機。
收割機裝載有發(fā)動機,并通過發(fā)動機的動力一邊使行駛機體行駛一邊進行收割作業(yè)。發(fā)動機隨著動作會產(chǎn)生廢氣,近年,希望減少廢氣中所含的氮氧化物。在此,有具有廢氣凈化裝置的收割機,該廢氣凈化裝置用于去除發(fā)動機的廢氣路徑中的氮氧化物。廢氣凈化裝置將尿素水與廢氣混合生成氨,通過氨的還原作用減少廢氣中所含的氮氧化物(nox)。
并且,在現(xiàn)有技術中,就作為收割機的一例的聯(lián)合收割機而言,廢氣凈化裝置設置在位于機體后部側的脫粒裝置和谷粒箱之間的空間,存儲尿素水的尿素水箱設置在機體前部的發(fā)動機的上方側的空間(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現(xiàn)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發(fā)明專利申請公布“特開2014-193120號”
專利文獻2:日本發(fā)明專利申請公布“特開2013-1號”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
(1)與背景技術(1)相對應的問題如下。
在上述現(xiàn)有結構中,由于廢氣凈化裝置設置在遠離發(fā)動機的位置,因此,為了將從發(fā)動機排出的高溫廢氣流動引導至廢氣凈化裝置,需要較長的配管,而且,需要對該較長的配管實施隔熱處理等,導致配管結構復雜的問題。
在此,希望在設置用于廢氣處理的設備時,能夠簡化廢氣處理用的結構。
(2)與背景技術(2)相對應的問題如下。
在上述現(xiàn)有結構中,由于來自發(fā)動機的廢氣向機體下方的狹小空間排出,因此,廢氣難以擴散至機體外方的大氣中,可能導致高溫廢氣聚集在機體下方的空間。結果是,高溫廢氣給與在農(nóng)田中行駛的行駛機體相鄰的未收割區(qū)域的作物造成不利影響等。并且,也可能使農(nóng)田的泥土濺在排氣管上,或加快排氣管的劣化等。
在此,希望在提高排氣管的耐用性的同時,容易地使來自發(fā)動機的廢氣迅速擴散至大氣中。
(3)與背景技術(3)相對應的問題如下。
就具有上述結構的收割機而言,隨著發(fā)動機動作,會消耗存儲在尿素水箱的尿素水,因此,當殘余量減少時,需要進行補充。另一方面,隨著發(fā)動機動作,同樣地會消耗存儲在燃料箱的燃料,因此需要進行補充。
在上述現(xiàn)有結構中,由于尿素水箱和燃料箱設置在分離的部位,例如,在進行作業(yè)前同時補充尿素水和燃料時,不得不在分離的部位分別對尿素水和燃料進行補充,導致作業(yè)效率降低。
在此,希望能夠提高補充尿素水和燃料時的作業(yè)效率。
(4)與背景技術(4)相對應的問題如下。
在上述現(xiàn)有結構中,由于廢氣凈化裝置設置在遠離發(fā)動機的位置,因此,為了將從發(fā)動機排出的高溫廢氣流動引導至廢氣凈化裝置,需要較長的配管,而且,需要對該較長的配管實施隔熱處理等,導致配管結構復雜的問題。
在此,希望在不影響其他裝置的布局的情況下配備廢氣處理所需的設備,并簡化廢氣處理用的結構。
(解決問題的方案)
(1)與問題(1)相對應的解決方案如下。
本發(fā)明的收割機的特征在于,
在行駛機體具有:駕駛部,具有駕駛座椅;發(fā)動機室,位于所述駕駛座椅的下方,具有發(fā)動機;以及廢氣凈化裝置,減少所述發(fā)動機的廢氣中所含的氮氧化物,
所述廢氣凈化裝置設置在所述發(fā)動機室內(nèi)。
根據(jù)本發(fā)明,由于廢氣凈化裝置設置在位于駕駛座椅的下方的發(fā)動機室內(nèi),因此,在發(fā)動機室內(nèi)具有發(fā)動機和廢氣凈化裝置。因此,能夠以相互接近的狀態(tài)設置發(fā)動機和廢氣凈化裝置,從而縮短連接發(fā)動機和廢氣凈化裝置的廢氣流通用配管,并簡化配管結構。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所述廢氣凈化裝置設置在所述發(fā)動機之上。
根據(jù)該結構,能夠利用發(fā)動機上方的空間,在不影響其他裝置的配置的情況下,合理地配備廢氣凈化裝置。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所述廢氣凈化裝置載置支承在所述發(fā)動機的上部。
根據(jù)該結構,能夠利用強度較大的發(fā)動機的外殼,以穩(wěn)定的狀態(tài)支承廢氣凈化裝置。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
所述發(fā)動機位于所述發(fā)動機室的前部縱壁部的后方,
在從機體側面觀察時,所述廢氣凈化裝置的前端部在機體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與所述發(fā)動機的前端部在機體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相同或大致相同。
根據(jù)該結構,在從機體側面觀察時,廢氣凈化裝置與發(fā)動機的前端部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相同或大致相同,因此,廢氣凈化裝置不會向發(fā)動機的機體前部側凸出。
若廢氣凈化裝置向發(fā)動機的前部側凸出,則需要對發(fā)動機室的前部縱壁部的位置進行變更等大幅度的結構改良,根據(jù)該結構,不需要上述結構改良,不需變更發(fā)動機室內(nèi)的其他裝置的配置構造,就能夠設置廢氣凈化裝置。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
在所述發(fā)動機的上方具有所述駕駛座椅,
在所述駕駛座椅的橫側具有供搭乘者出入的乘降口,
在所述駕駛座椅的與所述乘降口相反一側的橫側具有側面板,
所述廢氣凈化裝置以長邊方向沿著機體前后方向的狀態(tài)設置在所述發(fā)動機室內(nèi)且所述側面板的下方側部位。
就收割機而言,通常,設置在相對于駕駛座椅的與乘降口相反一側的側面板具有各種操作件,側面板以能夠供落座于駕駛座椅的駕駛員放置肘部的程度設置在比座椅的支承臺高的位置,且設置成在前后方向上較長的形狀。
在此,根據(jù)該結構,在側面板的下方側,以長邊方向沿著機體前后方向的狀態(tài)設置廢氣凈化裝置,由此,能夠有效利用側面板的下方側的空間,不會給其他裝置的配置造成影響地配置廢氣凈化裝置。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
減少所述發(fā)動機的廢氣中所含的顆粒狀物質(zhì)的其他廢氣凈化裝置安裝在所述發(fā)動機和所述廢氣凈化裝置之間,
所述其他廢氣凈化裝置設置在所述發(fā)動機室內(nèi)。
根據(jù)該結構,在發(fā)動機室內(nèi)分別具有減少廢氣中所含的氮氧化物的廢氣凈化裝置和減少廢氣中所含的顆粒狀物質(zhì)的其他廢氣凈化裝置。發(fā)動機的廢氣經(jīng)過其他廢氣凈化裝置,在減少了顆粒狀物質(zhì)后,再經(jīng)過廢氣凈化裝置減少氮氧化物,從而能夠進一步凈化廢氣。
廢氣凈化裝置和其他廢氣凈化裝置設置在發(fā)動機室內(nèi),因此,能夠以接近發(fā)動機的狀態(tài)設置,從而使連接發(fā)動機與廢氣凈化裝置、其他廢氣凈化裝置的廢氣流通用配管縮短,并簡化配管結構。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所述其他廢氣凈化裝置設置在與所述發(fā)動機的散熱器冷卻風扇所存在的一側相反一側的側方。
根據(jù)該結構,由散熱器冷卻風扇生成的冷卻風經(jīng)過散熱器和發(fā)動機的周圍,并經(jīng)過其他廢氣凈化裝置的周圍,從而排出外部。也就是說,其他廢氣凈化裝置設置在冷卻風的下流側。因此,能夠使因經(jīng)過有廢氣而易于達到高溫的其他廢氣凈化裝置周圍的高溫空氣不經(jīng)過發(fā)動機室內(nèi),直接排出外部。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所述其他廢氣凈化裝置的在左右方向上與所述散熱器冷卻風扇相反一側的部分從所述發(fā)動機室的在左右方向上與所述散熱器冷卻風扇相反一側的端部向所述發(fā)動機室的外側凸出。
當為了減少廢氣中所含的顆粒狀物質(zhì)而將其他廢氣凈化裝置設置在發(fā)動機附近時,可以將其他廢氣凈化裝置整個收納在發(fā)動機室內(nèi)部,其周圍例如由發(fā)動機罩等形成發(fā)動機室的部件包圍。
然而,就上述結構而言,因經(jīng)過有廢氣而達到高溫的其他廢氣凈化裝置的熱會聚集在發(fā)動機室內(nèi),可能導致發(fā)動機室內(nèi)溫度上升。當在發(fā)動機室內(nèi)收納作為大型裝置的其他廢氣凈化裝置的整體時,可能導致發(fā)動機室向上方凸出從而使駕駛部的空間變窄等,給發(fā)動機室的周圍區(qū)域帶來惡劣影響。
對此,根據(jù)本結構,由于其他廢氣凈化裝置從與散熱器冷卻風扇相反一側的端部向發(fā)動機室的外側凸出,因此,能夠容易地使其他廢氣凈化裝置周圍的高溫空氣不聚集在發(fā)動機室內(nèi)而排出外方。而且,不需要強行將整個其他廢氣凈化裝置收納在周圍被分隔壁包圍的發(fā)動機室內(nèi),因此,能夠減少使駕駛部的空間變窄等對周圍區(qū)域造成的影響。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具有覆蓋所述其他廢氣凈化裝置的從所述發(fā)動機室向外側凸出的凈化裝置凸出部分的上方、前方和橫側方的罩體。
根據(jù)該結構,通過覆蓋罩體,能夠避免隨著收割作業(yè)產(chǎn)生的草屑、細小的塵埃等從上方側或橫側方或隨著機體的行駛從前方側落在其他廢氣凈化裝置的凈化裝置凸出部分等,從而避免塵埃落在其他廢氣凈化裝置所導致的惡劣影響。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所述罩體的從橫側方覆蓋所述凈化裝置凸出部分的橫側罩體部分為多孔部件,所述凈化裝置凸出部分的后方開放。
根據(jù)該結構,能夠?qū)⑵渌麖U氣凈化裝置周圍的高溫空氣從形成在橫側罩體部分的多個孔釋放至橫側外方,而且,也能夠從開放的凈化裝置凸出部分的后方側將高溫空氣釋放至后外方。結果是,能夠容易地進一步避免在其他廢氣凈化裝置的周圍聚集熱導致溫度過度上升的問題。并且,就罩體而言,由于凈化裝置凸出部分的后方開放,因此,不僅能夠避免塵埃落到其他廢氣凈化裝置,而且與僅從多個孔釋放的情況相比,能夠提高熱釋放的效果。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所述其他廢氣凈化裝置支承在所述發(fā)動機。
根據(jù)該結構,能夠利用強度較大的發(fā)動機的外殼,以穩(wěn)定的狀態(tài)支承其他廢氣凈化裝置。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
所述其他廢氣凈化裝置設置在與所述發(fā)動機的上部相對應的位置,
所述廢氣凈化裝置具有:廢氣中繼部,將從所述其他廢氣凈化裝置排出的廢氣與尿素水混合;以及裝置本體部,對從所述廢氣中繼部排出的廢氣進行還原處理,
所述裝置本體部在所述發(fā)動機的上側,呈位于相對于所述發(fā)動機的與所述散熱器冷卻風扇所存在的一側相反的一側的狀態(tài),
所述廢氣中繼部位于所述其他廢氣凈化裝置的上側且位于相對于所述裝置本體部的與所述散熱器冷卻風扇所存在的一側相反的一側。
根據(jù)該結構,其他廢氣凈化裝置位于與發(fā)動機的上部相對應的位置,因此,能夠利用發(fā)動機上方的空間,在不會給其他裝置的配置造成影響的條件下合理地配備其他廢氣凈化裝置。并且,廢氣凈化裝置位于與散熱器冷卻風扇所存在的一側相反一側的側方,其中的裝置本體部位于發(fā)動機的上側,廢氣中繼部位于其他廢氣凈化裝置的上側。
因此,廢氣凈化裝置設置在散熱器冷卻風扇的冷卻風的下流側,能夠使易于達到高溫的廢氣凈化裝置周圍的高溫空氣不經(jīng)過發(fā)動機室內(nèi),而是直接排出外部。并且,能夠在發(fā)動機的上部小型地配備廢氣凈化裝置和其他廢氣凈化裝置。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所述廢氣中繼部的在左右方向上與所述散熱器冷卻風扇相反一側的部分從所述發(fā)動機室的在左右方向上與所述散熱器冷卻風扇相反一側的端部向所述發(fā)動機室的外側凸出。
根據(jù)該結構,與上述其他廢氣凈化裝置的情況相同,由于廢氣中繼部從與散熱器冷卻風扇相反一側的端部向發(fā)動機室的外側凸出,因此,能夠容易地使廢氣中繼部周圍的高溫空氣不聚集在發(fā)動機室內(nèi)而排出外方。而且,不需要將整個廢氣中繼部強行收納在周圍被分隔壁包圍的發(fā)動機室內(nèi),因此,能夠減少駕駛部的空間變窄等對周圍區(qū)域的影響。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具有覆蓋所述廢氣中繼部的從所述發(fā)動機室向外側凸出的中繼部凸出部分的上方、前方以及橫側方的罩體。
根據(jù)該結構,通過覆蓋罩體,能夠避免隨著收割作業(yè)產(chǎn)生的草屑、細小的塵埃等從上方側或橫側方或隨著機體的行駛從前方側落在廢氣中繼部的中繼部凸出部分等,從而避免塵埃落在廢氣中繼部所導致的惡劣影響。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所述罩體的覆蓋所述中繼部凸出部分的橫側方的橫側罩體部分由多孔部件構成,所述中繼部凸出部分的后方開放。
根據(jù)該結構,能夠?qū)U氣中繼部周圍的高溫空氣從形成在橫側罩體部分的多個孔釋放至橫側外方,而且,也能夠從開放的中繼部凸出部分的后方側將高溫的空氣釋放至后外方。結果是,能夠容易地進一步避免在廢氣中繼部的周圍聚集熱導致溫度過度上升的問題。并且,就罩體而言,由于中繼部凸出部分的后方開放,因此,不僅能夠避免塵埃落在廢氣中繼部,而且與僅從多個孔釋放的情況相比,能夠提高熱釋放效果。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所述其他廢氣凈化裝置設置在所述廢氣中繼部的下方,
所述其他廢氣凈化裝置的在左右方向上與所述散熱器冷卻風扇相反一側的部分從所述發(fā)動機室的在左右方向上與所述散熱器冷卻風扇相反一側的端部向所述發(fā)動機室的外側凸出,
所述廢氣中繼部的在左右方向上與所述散熱器冷卻風扇相反一側的部分從所述發(fā)動機室的在左右方向上與所述散熱器冷卻風扇相反一側的端部向所述發(fā)動機室的外側凸出。
根據(jù)該結構,由于其他廢氣凈化裝置和廢氣中繼部分別向發(fā)動機室的外側凸出,因此,能夠容易地使其他廢氣凈化裝置和廢氣中繼部周圍的高溫空氣不會聚集在發(fā)動機室內(nèi)而排出外方。而且,由于不需要將其他廢氣凈化裝置和廢氣中繼部整個強行收納在周圍被分隔壁包圍的發(fā)動機室內(nèi),因此,能夠減少駕駛室的空間變窄等對周圍區(qū)域的影響。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具有覆蓋所述其他廢氣凈化裝置的從所述發(fā)動機室向外側凸出的凈化裝置凸出部分以及所述廢氣中繼部的從所述發(fā)動機室向外側凸出的中繼部凸出部分的上方、前方、橫側方的罩體。
根據(jù)該結構,通過覆蓋罩體,能夠避免隨著收割作業(yè)產(chǎn)生的草屑、細小的塵埃等從上方側或橫側方、或隨著機體的行駛從前方側落在其他廢氣凈化裝置的凈化裝置凸出部分以及廢氣中繼部的中繼部凸出部分,從而避免塵埃落在其他廢氣凈化裝置、廢氣中繼部導致的惡劣影響。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所述罩體的覆蓋所述凈化裝置凸出部分和所述中繼部凸出部分的橫側方的橫側罩體部分由多孔部件構成,
所述凈化裝置凸出部分和所述中繼部凸出部分的后方開放。
根據(jù)該結構,能夠?qū)⑵渌麖U氣凈化裝置和廢氣中繼部周圍的高溫空氣從形成在橫側罩體部分的多個孔釋放至橫側外方,而且,也能夠從開放的凈化裝置凸出部分和中繼部凸出部分的后方側將高溫的空氣釋放至后外方。結果是,能夠容易地進一步避免在其他廢氣凈化裝置和廢氣中繼部的周圍聚集熱導致溫度過度上升的問題。并且,就罩體而言,由于凈化裝置凸出部分和中繼部凸出部分的后方開放,因此,不僅能夠避免塵埃落到其他廢氣凈化裝置和廢氣中繼部,而且,與僅從多個孔釋放的情況相比,能夠提高熱釋放效果。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所述罩體具有:第一罩體部,覆蓋所述中繼部凸出部分的上方和橫側方;以及第二罩體部,覆蓋所述凈化裝置凸出部分的橫側方,
所述凈化裝置凸出部分比所述中繼部凸出部分更向外側凸出,
以所述第二罩體部比所述第一罩體部更向外側凸出從而在左右方向上形成臺階的狀態(tài),使所述第一罩體部和所述第二罩體部沿上下方向排列。
由于使一般而言比廢氣中繼部大的其他廢氣凈化裝置比廢氣中繼部更向外側凸出,因此,不需要將其他廢氣凈化裝置和廢氣中繼部整個強行收納在周圍被分隔壁包圍的發(fā)動機室內(nèi),由此,能夠減少駕駛部的空間變窄等對周圍區(qū)域的影響。
并且,作為罩體,以沿上下方向排列的狀態(tài)具有第一罩體部和第二罩體部,第一罩體部覆蓋中繼部凸出部分,第二罩體部覆蓋凈化裝置凸出部分,第二罩體部比第一罩體部更向外側凸出,在第二罩體部和第一罩體部之間,在左右方向上形成臺階。
通過具有上述結構,第一罩體部接近廢氣中繼部,并且第二罩體部接近其他廢氣凈化裝置,從而不會使罩體過分凸出,能夠?qū)⑿纬稍谂_階的上方側的外方側空間有效用作配線和配管等的經(jīng)過區(qū)域。并且,通過分割形成第一罩體部和第二罩體部,在進行清掃等維護作業(yè)等時,不需要拆下整個罩體,只需要拆下需要的部位就能夠輕松地進行作業(yè)。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
所述其他廢氣凈化裝置在前部側具有廢氣入口部,在后部側具有廢氣出口部,其中,所述廢氣入口部接收來自所述發(fā)動機的廢氣,所述廢氣出口部排出凈化處理后的廢氣,
所述廢氣凈化裝置在前部側具有廢氣入口部,在后部側具有廢氣出口部,所述廢氣入口部接收從所述其他廢氣凈化裝置經(jīng)由所述廢氣中繼部提供的廢氣,所述廢氣出口部排出凈化處理后的廢氣。
根據(jù)該結構,其他廢氣凈化裝置在裝置內(nèi)部形成廢氣流動路徑,從而從前部側的廢氣入口部接收從發(fā)動機排出的廢氣,一邊使該廢氣向機體后方側流動,一邊進行顆粒狀物質(zhì)的減少處理,然后從后部側的廢氣出口部排出廢氣,
廢氣凈化裝置形成廢氣流動路徑,從而將從其他廢氣凈化裝置排出的廢氣一邊通過廢氣中繼部與尿素水混合一邊使其向機體前方側流動,然后提供給裝置本體,在裝置本體內(nèi)使其向機體后方側流動,然后從廢氣出口部排出。
不僅能夠在發(fā)動機的上部小型地配備廢氣凈化裝置和其他廢氣凈化裝置,而且能夠以盡量使廢氣流動路徑縮短的方式合理地使廢氣流動。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
具有對收割的作物進行脫粒處理的脫粒裝置,
以所述駕駛部的后部和所述脫粒裝置的前部在從機體側面觀察時重疊的狀態(tài),將所述駕駛部設置在所述行駛機體的左右方向上的一方側,并且將所述脫粒裝置設置在所述行駛機體的左右方向上的另一方側,
在所述廢氣凈化裝置的機體后部側部位連接有排氣管,所述排氣管將經(jīng)凈化處理后的廢氣釋放至外方,
所述排氣管在所述駕駛部的后部和所述脫粒裝置的前部之間向上方延伸。
根據(jù)該結構,能夠利用駕駛部的后部和脫粒裝置的前部之間的空間,在不對其他裝置的配置造成限制的情況下具有排氣管。由于排氣管將廢氣從機體上方側排出,因此,能夠容易地使廢氣擴散至外方。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
以與所述脫粒裝置橫向并列的狀態(tài)具有谷粒箱,
在所述谷粒箱的機體前部側且所述脫粒裝置側的橫側部位,具有揚谷裝置,所述揚谷裝置將從所述脫粒裝置排出的谷粒搬運至所述谷粒箱,
所述排氣管在所述揚谷裝置的前部側延伸設置到所述揚谷裝置的上方,在上端部形成有排氣口,
所述排氣口在所述揚谷裝置的上方向所述脫粒裝置側開口。
根據(jù)該結構,排氣管延伸設置到揚谷裝置的上方,而且,上端部的排氣口向脫粒裝置側開口,因此,從排氣口排出的廢氣不會直接落在內(nèi)部有谷粒的谷粒箱和揚谷裝置,給谷粒帶來的惡劣影響較少。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
具有:機體框架,支承所述行駛機體的整體;以及縱框架,從所述機體框架立設,且支承所述駕駛部的后部側,
在所述縱框架支承有所述廢氣凈化裝置的輔助設備。
根據(jù)該結構,利用用于支承駕駛部的縱框架從而支承廢氣凈化裝置的輔助設備,由此,例如,與將輔助設備支承在發(fā)動機或與發(fā)動機一體設置的裝置的情況相比,能夠使輔助設備以振動較少的狀態(tài)穩(wěn)定地進行動作。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具有發(fā)動機罩,所述發(fā)動機罩區(qū)分形成有所述發(fā)動機室,
在所述發(fā)動機罩的上部側部分的位于所述發(fā)動機上側的部位支承有所述駕駛座椅,
在所述發(fā)動機罩的上部側部分的位于所述駕駛座椅的橫側的部位形成有向上方凸出的凸出部,
在所述發(fā)動機室的與所述凸出部相對應的凸出部形成區(qū)域配置有所述廢氣凈化裝置。
根據(jù)該結構,能夠利用避開駕駛座椅且有較充裕的空間的部位小型地配備廢氣凈化裝置。
(2)與問題(2)相對應的解決方案如下。
本發(fā)明的收割機的特征在于,在行駛機體具有:發(fā)動機;駕駛部,具有駕駛座椅;廢氣處理裝置,位于所述駕駛座椅的下方,對所述發(fā)動機的廢氣進行凈化處理;排氣管,將由所述廢氣處理裝置處理后的廢氣釋放至外方,所述排氣管在所述駕駛座椅的后側向上延伸。
根據(jù)本發(fā)明,由于排氣管向上延伸,因此,來自發(fā)動機的廢氣被引導至上方側,并從行駛機體的較高位置釋放至外方。通過如上所述地在較高位置釋放廢氣,能夠使廢氣迅速在大氣中擴散。并且,由于排氣管在駕駛座椅的后側向上延伸,因此,能夠減少落座在駕駛座椅的駕駛員的視線被向上延伸的排氣管遮擋從而給駕駛操作帶來惡劣影響的情況。而且,也不會使農(nóng)田的泥土濺落在排氣管從而加速排氣管劣化等問題。
因此,能夠在不會給駕駛操作帶來惡劣影響的情況下提高排氣管的耐用性,并能夠使來自發(fā)動機的廢氣容易地擴散至大氣中。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在所述行駛機體,以沿左右方向排列的狀態(tài)具有脫粒裝置和谷粒箱,所述脫粒裝置對收割的作物進行脫粒處理,所述谷粒箱存儲谷粒,所述排氣管在由所述駕駛部的后部部位、所述脫粒裝置的前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側部位以及所述谷粒箱的前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側部位圍成的空間向上延伸,并且支承在所述駕駛部的后部。
根據(jù)該結構,能夠有效利用由駕駛部、脫粒裝置和谷粒箱圍成的空間,在不會妨礙其他裝置的狀態(tài)下配備排氣管。由于排氣管的周圍由脫粒裝置、谷粒箱、駕駛部這樣大型的裝置包圍,因此,作業(yè)者不會從機體外方側不慎觸碰到排氣管。
并且,由于排氣管支承在駕駛部的后部,因此,能夠減少因機體的振動導致支承狀態(tài)不穩(wěn)定的情況。代替該結構,例如,也可以想到將排氣管支承在脫粒裝置。然而,脫粒裝置隨著脫粒筒的旋轉會產(chǎn)生振動,脫粒裝置與連結在發(fā)動機的排氣管的振動周期不同。結果是,就將排氣管支承在脫粒裝置的結構而言,因振動周期的不同,可能導致隨著長期使用使得支承排氣管的部位破損等排氣管的支承狀態(tài)不穩(wěn)定的情況。對此,就將排氣管支承在駕駛部的后部的結構而言,在駕駛部沒有什么振動源,排氣管的振動與發(fā)動機的振動為具有大致相同周期的振動,因此,能夠消除上述不利情況,保持良好的支承狀態(tài)。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在所述駕駛部具有覆蓋所述駕駛座椅的上方空間的駕駛室,
所述排氣管的上部支承在所述駕駛室的后部。
為了覆蓋駕駛座椅的上方空間,駕駛室設置成大型且堅固。根據(jù)該結構,由于排氣管支承在上述駕駛室,因此,能夠容易地以穩(wěn)定的狀態(tài)支承排氣管。并且,由于向上延伸的呈懸臂狀的排氣管的上部支承在駕駛室的后部,因此,能夠以沒有松動的穩(wěn)定狀態(tài)支承排氣管。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所述排氣管在下部側部位和上部側部位分別形成有彎折部,并且,所述下部側部位和所述上部側部位分別支承在所述駕駛室的后部。
通常,排氣管的形成有彎折部的部位比呈直線狀較長地延伸的直管部分的強度大。在此,根據(jù)該結構,由于位于上下兩側的強度較大的部位支承在駕駛室,因此,能夠以穩(wěn)定的狀態(tài)支承排氣管。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具有覆蓋所述排氣管的下側部位的下部罩體,
所述下部罩體具有:縱壁部,包圍所述排氣管的周圍;以及上側覆蓋部,封住所述縱壁部的上部和所述排氣管的外周之間的間隙。
根據(jù)該結構,不僅能夠通過下部罩體的縱壁部覆蓋排氣管的下部的周圍,而且能夠通過上側覆蓋部封住縱壁部的上部和排氣管的外周之間的間隙,因此,能夠防止排出的草屑以及隨著作業(yè)產(chǎn)生的塵埃等經(jīng)過排氣管周圍的空間向位于下方的高溫的廢氣凈化裝置落下。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具有上部罩體,所述上部罩體覆蓋所述排氣管的被所述下部罩體覆蓋的部分的上側的部分。
根據(jù)該結構,由于排氣管被上部罩體和下部罩體以跨上下方向的大致整個區(qū)域的方式覆蓋,因此,不僅能夠防止排出的草屑等落在排氣管,而且能夠防止作業(yè)者不慎觸碰到排氣管。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在所述排氣管的下部側部位形成有彎折部,
所述排氣管的比所述彎折部靠近下側的部分被所述下部罩體覆蓋,
所述排氣管的比所述彎折部靠近上側的部分被所述上部罩體覆蓋。
根據(jù)該結構,由于下部罩體和上部罩體在相對于彎折部的部位分開,因此,在與該彎折部相對應的區(qū)域,下部罩體和上部罩體各自不需要具有復雜的形狀,能夠?qū)崿F(xiàn)形狀的簡單化。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在所述行駛機體,以沿左右方向排列的狀態(tài)具有脫粒裝置和谷粒箱,所述脫粒裝置對收割的作物進行脫粒處理,所述谷粒箱存儲谷粒,
在所述谷粒箱的前側部分的所述脫粒裝置側的橫側部位具有揚谷裝置,所述揚谷裝置將從所述脫粒裝置排出的谷粒搬運至所述谷粒箱,
所述排氣管經(jīng)過所述揚谷裝置的前上方延伸到所述揚谷裝置的上側,
在所述排氣管的上端部形成有排氣口,
所述排氣口在所述揚谷裝置的上方向所述脫粒裝置側開口。
根據(jù)該結構,排氣管延伸設置到揚谷裝置的上方,而且,上端部的排氣口向脫粒裝置側開口,因此,從排氣口排出的廢氣不會排放到內(nèi)部有谷粒的谷粒箱和揚谷裝置,對谷粒的惡劣影響較少。
(3)與問題(3)相對應的解決方案如下。
本發(fā)明的收割機的特征在于,在行駛機體具有:發(fā)動機;燃料箱,存儲向所述發(fā)動機提供的燃料;廢氣凈化裝置,減少所述發(fā)動機的廢氣中所含的氮氧化物;以及尿素水箱,存儲用于提供給所述廢氣凈化裝置的尿素水,所述尿素水箱設置在與所述燃料箱相鄰的位置。
根據(jù)本發(fā)明,由于尿素水箱設置在與燃料箱相鄰的位置,因此,當補充尿素水和燃料時,能夠在同一地點補充尿素水和燃料,從而能夠提高作業(yè)效率。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所述燃料箱支承在機體框架,所述尿素水箱設置在所述燃料箱的上方。
為了延長從補充燃料起到下次補充為止的動作時間,希望增加燃料箱的存儲量。在此,在本結構中,大型的燃料箱能夠穩(wěn)定地支承在機體框架。另一方面,較小型的尿素水箱設置在燃料箱的上方。結果是,能夠有效利用燃料箱上方的空間,在不給其他部件的配置造成影響的條件下合理的配備尿素水箱。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所述燃料箱以其下端部進入所述機體框架的上表面的下方側的狀態(tài)支承在所述機體框架。
根據(jù)該結構,能夠?qū)⑷剂舷湓O置在相對于機體框架的較低位置。能夠降低位于燃料箱上方的尿素水箱的上下位置,從而容易地進行尿素水的補充作業(yè)。而且,通過將大型且重量大的燃料箱設置在較低位置,能夠降低機體重心位置并提高行駛穩(wěn)定性。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具有支承所述尿素水箱的支承框架,所述支承框架以經(jīng)過所述燃料箱的側方的狀態(tài)從所述機體框架向上方延伸。
若為將尿素水箱直接支承在燃料箱的上部的結構,則需要更大地加強燃料箱的支承強度。對此,根據(jù)本結構,不需要更大地加強燃料箱的支承強度,能夠以支承框架穩(wěn)定地支承尿素水箱。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在所述行駛機體具有存儲谷粒的谷粒箱,
在所述谷粒箱的后部具有將所述谷粒箱內(nèi)的谷粒排出外部的谷粒排出裝置,
所述支承框架設置在所述行駛機體的后端部,所述谷粒排出裝置支承在所述支承框架。
根據(jù)該結構,支承尿素水箱的支承框架兼用于支承谷粒排出裝置的支承框架,因此,與除了尿素水箱用的支承框架以外還具有其他的谷粒排出裝置專用的支承框架的結構相比,能夠簡化支承構造。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具有泵,所述泵將存儲在所述尿素水箱的所述尿素水輸送到消耗部位,在所述支承框架的后側部分支承有所述尿素水箱,在所述支承框架的前側部分支承有所述泵,所述廢氣凈化裝置設置在所述泵的前側。
根據(jù)該結構,能夠通過泵的動作將尿素水箱內(nèi)的尿素水提供給廢氣凈化裝置。尿素水箱位于最后部側,泵位于尿素水箱的前方側,廢氣凈化裝置位于泵的前方側,因此,能夠避免尿素水的搬運路徑過長的問題。而且,當從機體后部側向尿素水箱補充尿素水時,泵不會妨礙作業(yè),因此,能夠效率良好地進行尿素水的補充作業(yè)。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所述支承框架具有:多個支柱,分別在所述燃料箱的前側和后側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載置臺,橫跨所述多個支柱的上部彼此。
根據(jù)該結構,通過設置在燃料箱的前后兩側的前后側支柱穩(wěn)定地支承載置臺。由于在如上所述地支承的載置臺載置支承尿素水箱,因此,能夠穩(wěn)定地支承尿素水箱。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在所述支承框架具有補充容器載置臺,所述補充容器載置臺能夠載置支承補充容器,所述補充容器存儲用于向所述尿素水箱進行補充的尿素水。
根據(jù)該結構,當向尿素水箱補充尿素水時,作業(yè)者將存儲有補充用的尿素水的補充容器載置在補充容器載置臺從而承接重量,在該狀態(tài)下,作業(yè)者能夠在重量負擔較少的狀態(tài)下輕松地進行補充作業(yè)。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在所述行駛機體的前方側具有隨著機體行駛收割作物的收割部,所述燃料箱和所述尿素水箱設置在所述行駛機體的后端部。
根據(jù)該結構,由于收割部設置在行駛機體的前方側,因此,就整個機體而言,前后重量平衡容易呈前方較重的狀態(tài)。在此,通過將燃料箱和尿素水箱設置在行駛機體的后端部,能夠改善前后重量平衡。
當補充燃料和尿素水時,燃料箱和尿素水箱設置在行駛機體的后端部,因此,當從機體后方側進行作業(yè)時,由于燃料箱和尿素水箱位于較近的位置,因此能夠容易地進行作業(yè)。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具有從后側覆蓋所述燃料箱和所述尿素水箱各自的后部外罩,
所述后部外罩能夠在覆蓋所述燃料箱和所述尿素水箱的作用狀態(tài)以及使所述燃料箱和所述尿素水箱的后側開放的非作用狀態(tài)之間進行姿勢變更。
根據(jù)該結構,在收割作業(yè)時等情況下,通過使后部外罩呈作用狀態(tài),能夠從后側覆蓋燃料箱和尿素水箱各自,并且能夠防止外部障礙物觸碰導致燃料箱和尿素水箱損傷。另一方面,當補充燃料和尿素水時,能夠通過使后部外罩姿勢變更為非作用狀態(tài)來實現(xiàn)。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所述燃料箱的給油口設置在所述燃料箱的后部側,
所述尿素水箱的給水口設置在所述尿素水箱的后部側。
根據(jù)該結構,當從機體后部側進行補充作業(yè)時,由于給油口和給水口都位于靠近作業(yè)者的部位,因此,能夠不繁瑣且容易地進行補充作業(yè)。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所述給油口從所述燃料箱的后壁部向機體后方凸出。
根據(jù)該結構,由于燃料箱的給油口從后壁部向機體后方凸出,因此,能夠使位于燃料箱上側的尿素水箱盡量靠近燃料箱的上壁部。即使將尿素水箱靠近上壁部來配備,也不會對從給油口進行的燃料補充作業(yè)造成妨礙。
因此,能夠不妨礙燃料的補充作業(yè),將尿素水箱設置在較低位置。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在所述燃料箱和所述尿素水箱中的至少一個,具有用于識別二者的識別標識。
根據(jù)該結構,即使燃料箱的給油口和尿素水箱的給水口沿機體后部側排列,當作業(yè)者進行燃料或尿素水的補充作業(yè)時,也能夠通過識別標識識別出需要提供燃料的給油口和需要提供尿素水的給水口。因此,能夠良好地進行適當?shù)难a充作業(yè)。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以沿左右方向排列的狀態(tài)具有脫粒裝置和谷粒箱,所述脫粒裝置對收割的作物進行脫粒處理,所述谷粒箱存儲谷粒,所述尿素水箱設置在所述脫粒裝置和所述谷粒箱之間。
根據(jù)該結構,由脫粒裝置對作物進行脫粒處理后獲得的谷粒存儲在以與脫粒裝置沿左右方向并列的狀態(tài)具有的谷粒箱中。并且,由于在尿素水箱的左右兩側具有脫粒裝置和谷粒箱,因此,尿素水箱受到脫粒裝置和谷粒箱這樣大型裝置的保護,從而減少了觸碰田埂或其他障礙物導致?lián)p傷的情況。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在所述行駛機體以沿左右方向排列的狀態(tài)具有脫粒裝置和谷粒箱,所述脫粒裝置對收割的作物進行脫粒處理,所述谷粒箱存儲谷粒,
在所述行駛機體的前部具有所述廢氣凈化裝置,
在所述行駛機體的后部具有所述尿素水箱,
連接所述尿素水箱和所述廢氣凈化裝置的配管經(jīng)過所述脫粒裝置和所述谷粒箱之間。
根據(jù)該結構,機體前部的廢氣凈化裝置和機體后部的尿素水箱由經(jīng)過脫粒裝置和谷粒箱之間的配管連接。配管由脫粒裝置和谷粒箱保護。因此,能夠有效利用脫粒裝置和谷粒箱之間的空余空間,以減少與外物接觸導致?lián)p傷的狀態(tài)良好地配備配管。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具有揚谷裝置,所述揚谷裝置位于所述脫粒裝置和所述谷粒箱之間,將在所述脫粒裝置的下部回收的谷粒搬運至所述谷粒箱的上部,
所述配管經(jīng)過所述脫粒裝置和所述揚谷裝置之間。
根據(jù)該結構,能夠有效利用脫粒裝置和揚谷裝置之間的間隙配備配管。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具有二次物回送裝置,所述二次物回送裝置位于所述脫粒裝置和所述谷粒箱之間,將在所述脫粒裝置的下部回收的二次物回送至所述脫粒裝置的前部,
所述配管經(jīng)過所述二次物回送裝置的上方。
就二次物回送裝置而言,回送二次物的位置為脫粒裝置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間位置,因此,在其上方側具有空余空間。根據(jù)該結構,能夠有效利用該空余空間配備配管。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在所述脫粒裝置和所述谷粒箱之間的所述配管的上方部位設置有作業(yè)臺。
根據(jù)該結構,通過采用作業(yè)臺,能夠使作業(yè)者以不會給配管帶來不良影響的狀態(tài)良好地對脫粒裝置和谷粒箱進行維護作業(yè)。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具有支承所述配管的配管支承部件,所述作業(yè)臺支承在所述配管支承部件。
根據(jù)該結構,配管支承部件不僅支承配管,還支承作業(yè)臺。不需要設置作業(yè)臺專用的支承部件,通過部件的兼用能夠簡化構造。
(4)與問題(4)相對應的解決方案如下。
本發(fā)明的收割機的特征在于,
具有行駛機體和收割部,所述收割部位于所述行駛機體的前方側,隨著行駛收割作物,
在所述行駛機體的前部具有發(fā)動機和廢氣凈化裝置,所述廢氣凈化裝置減少所述發(fā)動機的廢氣中所含的氮氧化物,
在所述行駛機體的后部具有尿素水箱,所述尿素水箱存儲用于提供給所述廢氣凈化裝置的尿素水。
根據(jù)本發(fā)明,由于在行駛機體的前部具有發(fā)動機和廢氣凈化裝置,因此,能夠使發(fā)動機和廢氣凈化裝置接近,并且能夠使連接發(fā)動機和廢氣凈化裝置的廢氣流通用配管縮短,從而簡化配管構造。
就收割機而言,以位于機體后部側的狀態(tài)具有對收割的作物進行處理的作物處理裝置等其他裝置。尿素水箱與廢氣凈化裝置相比為小型的裝置。在此,將作為小型裝置的尿素水箱設置在行駛機體的后部,由此能夠在不給其他裝置的布局造成影響的狀態(tài)下配備廢氣處理所需的設備。
因此,能夠在不給其他裝置的布局造成影響的情況下配備廢氣處理所需的設備,從而能夠簡化廢氣處理用的結構。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所述尿素水箱設置在所述行駛機體的后端部。
由于隨著廢氣處理的進行而消耗尿素水,因此,當殘余量變少時需要進行補充。根據(jù)該結構,由于尿素水箱設置在行駛機體的后端部,因此,尿素水箱暴露在機體后外方。結果是,能夠容易地從機體后方側進行尿素水的補充作業(yè)。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所述發(fā)動機設置在所述行駛機體的左右方向上的一方側,
在所述行駛機體的左右方向上的另一方側具有對收割的作物進行脫粒處理的脫粒裝置,
在所述脫粒裝置的所述左右方向上的一方側的側方具有所述尿素水箱。
根據(jù)該結構,尿素水箱設置在脫粒裝置的左右方向上的一方側,即設置在機體內(nèi)方側且發(fā)動機存在側的側方。結果是,能夠容易地在尿素水箱與設置在發(fā)動機附近部位的廢氣凈化裝置之間設置配管,并且,能夠通過脫粒裝置保護尿素水箱。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連接所述尿素水箱和所述廢氣凈化裝置的配管設置成沿著所述脫粒裝置的所述左右方向上的一方側的側壁的狀態(tài)。
根據(jù)該結構,由于配管沿著脫粒裝置的側壁設置,因此,配管不會干涉設置在脫粒裝置的左右方向上的另一方側的其他裝置。也就是說,能夠以不會給其他裝置的設置造成限制的狀態(tài)具有配管。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所述配管設置成沿著所述脫粒裝置的所述左右方向上的一方側的側壁的上部的狀態(tài)。
根據(jù)該結構,由于配管設置成沿著脫粒裝置的側壁的上部,因此,配管不會干涉二次物回送裝置等設置在脫粒裝置的側壁的裝置。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在所述脫粒裝置的所述左右方向上的一方側的側壁具有支承所述配管的支承部件。
根據(jù)該結構,由于配管由支承部件支承,因此,配管不會因機體的振動而搖晃,姿勢較為穩(wěn)定。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
在所述行駛機體的前部,所述發(fā)動機支承在機體框架,并且,在所述發(fā)動機上具有所述廢氣凈化裝置,
在所述行駛機體的后部,燃料箱支承在所述機體框架,并且,在所述燃料箱上具有所述尿素水箱,
所述配管沿大致直線狀延伸。
根據(jù)該結構,在機體前部側,通過機體框架穩(wěn)定地支承發(fā)動機,利用該發(fā)動機上側的空間設置廢氣凈化裝置。在機體后部側,在機體框架穩(wěn)定地支承大型的燃料箱,利用其上側的空間設置尿素水箱。如上所述,廢氣凈化裝置與尿素水箱設置在機體框架的上方的較高位置,上述這樣位于較高位置的廢氣凈化裝置和尿素水箱由沿大致直線狀延伸的配管連接。
能夠有效利用發(fā)動機和燃料箱的上方的空間,在不給其他裝置的配置造成限制的條件下合理地配備廢氣凈化裝置和尿素水箱,而且,能夠使配管縮短,并簡化配管構造。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在所述行駛機體的左右方向上的一方側,以與所述脫粒裝置沿左右方向排列的狀態(tài)具有谷粒箱,
所述尿素水箱設置在所述脫粒裝置和所述谷粒箱之間。
根據(jù)該結構,由脫粒裝置對作物進行脫粒處理后獲得的谷粒存儲在與脫粒裝置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谷粒箱。并且,尿素水箱的左右兩側具有脫粒裝置和谷粒箱,因此,尿素水箱受到脫粒裝置和谷粒箱這樣大型裝置的保護,能夠減少觸碰田埂或其他障礙物導致?lián)p傷的情況。
在本發(fā)明中,作為優(yōu)選,在所述谷粒箱具有下窄形狀的傾斜面,
在所述脫粒裝置和所述谷粒箱之間,在形成于所述谷粒箱的所述傾斜面的外方側的空間具有燃料箱,
在所述燃料箱上具有所述尿素水箱。
根據(jù)該結構,谷粒箱具有下窄形狀的傾斜面,由此,能夠向設置在下端部的例如由螺旋傳送帶等構成的搬運裝置進行流下引導。并且,通過利用如上所述形成為傾斜狀的谷粒箱的外方側的空間設置燃料箱,從而能夠不給其他裝置造成限制,增大燃料箱的容量。
附圖說明
圖1是聯(lián)合收割機的整體左視圖。
圖2是聯(lián)合收割機的整體俯視圖。
圖3是聯(lián)合收割機的整體右視圖。
圖4是聯(lián)合收割機的拆下后部外罩的狀態(tài)的后視圖。
圖5是聯(lián)合收割機的后視圖。
圖6是表示廢氣凈化用配管構造的側視圖。
圖7是廢氣凈化裝置設置部的縱剖后視圖。
圖8是發(fā)動機周邊的側視圖。
圖9是表示燃料箱和尿素水箱的支承構造的后視圖。
圖10是谷粒箱和周邊的俯視圖。
圖11是表示發(fā)動機和廢氣處理用的設備的立體圖。
圖12是表示發(fā)動機和廢氣處理用的設備的側視圖。
圖13是排氣管配設部的俯視圖。
圖14是表示排氣管罩體的支承構造的分解立體圖。
圖15是機體框架的部分立體圖。
圖16是表示配管支承用的結構的立體圖。
圖17是其他實施方式的尿素水箱配設部的側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1:行駛機體
2:收割部
4:機體框架
4a:上表面
5:駕駛室
6:駕駛部
8:脫粒裝置
8a:側壁
9:谷粒箱
10:駕駛座椅
12:側面板
14:乘降口
25:揚谷裝置
26:二次物回送裝置
29:谷粒排出裝置
30:傾斜面
42:發(fā)動機罩
42a:凸出部
43:發(fā)動機室
44:發(fā)動機
46:散熱器冷卻風扇
47:其他廢氣凈化裝置
47t:凈化裝置凸出部分
48:廢氣凈化裝置
48a;裝置本體部
48b:廢氣中繼部
48bt:中繼部凸出部分
49:廢氣入口部
50:廢氣出口部
51:廢氣入口部
52:廢氣出口部
54:防塵罩體
55c:橫側罩體部分
56c:橫側罩體部分
60:尿素水箱
61:排氣管
62:排氣口
72:下部罩體
72a、72b:縱壁部
72c:上側覆蓋部
73:上部罩體
75:燃料箱
78:支承框架
80:支柱
81:載置臺
82:給油口
85:泵
87:配管
100:給水口
107:輔助設備
108:縱框架
110:作業(yè)臺
201:補充容器載置臺
e:發(fā)動機室的端部
k:彎折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根據(jù)附圖,對作為本發(fā)明的收割機的一例的聯(lián)合收割機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在該實施方式中,當定義機體的前后方向時,沿著作業(yè)狀態(tài)下機體行進方向定義,當定義機體的左右方向時,以從機體行進方向觀察的狀態(tài)定義左右。也就是說,圖1、2、3的符號(f)所示的方向為機體前側,圖1、2、3的符號(b)所示的方向為機體后側。圖2的符號(l)所示的方向為機體左側,圖2的符號(r)所示的方向為機體右側。
(整體結構)
圖1、圖2和圖3示出了作為本發(fā)明的收割機的普通型聯(lián)合收割機。該聯(lián)合收割機能夠收割稻子、麥子、蕎麥、大豆、玉米等作物。
該聯(lián)合收割機具有行駛機體1和作為位于行駛機體1的前方側且隨著行駛收割作物的收割部的收割部2。行駛機體1具有左右一對履帶式行駛裝置3和由行駛裝置3支承的機體框架4。在機體框架4的前部以能夠升降的方式連結有收割部2。在行駛機體1的前部右側具有駕駛部6,在駕駛部6的下方具有動力部7。在行駛機體1的后部,以沿機體左右方向并列的狀態(tài)具有對收割的作物進行脫粒處理的脫粒裝置8和存儲經(jīng)脫粒處理獲得的谷粒的谷粒箱9。
如圖1和圖2所示,在使駕駛部6的后部與脫粒裝置8的前部在從機體側面觀察時重疊的狀態(tài)下,將駕駛部6設置在作為行駛機體1的左右方向上的一側的機體右側,并且,將脫粒裝置8設置在作為行駛機體1的左右方向上的另一側的機體左側。
在駕駛部6具有駕駛座椅10、儀表面板11、側面板12以及操作桿13等。駕駛部6具有覆蓋駕駛座椅10的上方空間的駕駛室5。在駕駛室5的右側面具有供搭乘者進出的乘降口14。側面板12設置在與乘降口14相反一側的駕駛座椅10的左橫側。在側面板12具有主變速桿15以及作業(yè)用離合器桿16等。
在收割部2具有:左右一對分禾器17,將植立作物分為收割對象和非收割對象;耙入卷筒18,耙入植立作物;推子型收割裝置19,切斷植立作物;螺旋器20,將收割的作物向收割寬度方向中央側聚集;以及進料器21,將收割的作物搬運至脫粒裝置8。
就收割部2而言,由左右一對分禾器17分出的作為收割對象的植立作物被耙入卷筒18耙入。并且,由耙入卷筒18耙入的植立作物被收割裝置19切斷根部。收割來的全部收割作物經(jīng)由螺旋器20聚集到左右方向上的中央側,并通過進料器21搬運至脫粒裝置8的脫粒室。
脫粒裝置8通過設置在脫粒室內(nèi)的脫粒筒22和設置在脫粒筒22的下方側的承接網(wǎng)(未圖示),對搬運來的收割作物進行脫粒處理。通過設置在脫粒室的下方的分選部23,將從承接網(wǎng)漏下的脫粒處理物分選為谷粒和排出草屑等。在脫粒裝置8的機體后部具有排草切碎裝置24,排草切碎裝置24對排出的草屑進行切碎處理并排出下外方。
雖未圖示,排草切碎裝置24具有繞橫軸心旋轉的旋轉刀和位置固定的固定刀,對從脫粒裝置8的后部排出的排出草屑進行切碎并排出外方。并且,具有使切碎的處理物排出下外方的引導罩體24a。如圖2所示,引導罩體24a設置成左側面沿著前后方向的狀態(tài),且右側面越靠近機體后方側越位于右側的傾斜姿勢。通過具有上述結構,將切碎的處理物向機體橫向中央側引導。
如圖1和圖2所示,在谷粒箱9的機體前部側且脫粒裝置8側的右橫側部位,具有斗式傳送帶式揚谷裝置25,揚谷裝置25將在脫粒裝置8的下部回收的谷粒搬運至谷粒箱9的上部。通過分選部23的分選處理而獲得的谷粒經(jīng)由一次物搬運螺旋器27搬運至脫粒裝置8的右橫側外方,然后,經(jīng)由揚谷裝置25搬運至上方并提供給谷粒箱9。
如圖1和圖6所示,具有二次物回送裝置26,二次物回送裝置26將在脫粒裝置8的下部回收的帶枝梗的谷物等二次物回送至脫粒裝置8的前部。該二次物回送裝置26位于脫粒裝置8和谷粒箱9之間,在脫粒裝置8的右橫側部位以沿左右方向并列的狀態(tài)具有揚谷裝置25。在分選部23產(chǎn)生的帶枝梗的谷物等二次物經(jīng)由二次物搬運螺旋器28搬運至脫粒裝置8的右橫側外方,然后,通過二次物回送裝置26回送至分選部23的上部。
在谷粒箱9的后部具有谷粒排出裝置29,谷粒排出裝置29將存儲在其內(nèi)部的谷粒排出外部。谷粒排出裝置29具有:縱螺旋傳送帶29a,將谷粒搬運至上方;以及橫螺旋傳送帶29b,將谷粒從該縱螺旋傳送帶29a的上端部向橫向搬運,并從頂端的排出口排出。
如圖4所示,在谷粒箱9的下部具有從機體前后方向觀察時下端較窄狀的傾斜面30。在谷粒箱9內(nèi)部的傾斜面30的下端部具有底部螺旋器32(參照圖3),底部螺旋器32將存儲的谷粒沿著前后方向搬運至谷粒排出裝置29的縱螺旋傳送帶29a的搬運起始端部。并且,如圖4所示,底部螺旋器32和縱螺旋傳送帶29a的未圖示的搬運螺旋器經(jīng)由帶傳動機構31連動連結,并且,能夠經(jīng)過角部箱33內(nèi)的谷粒通路,將谷粒從谷粒箱9移送至縱螺旋傳送帶29a。
縱螺旋傳送帶29a與橫螺旋傳送帶29b一起繞縱軸心y(縱螺旋傳送帶29a的旋轉軸心)自由旋轉地支承在機體框架4。如圖4所示,在縱螺旋傳送帶29a的左橫側設置有由角筒材料構成的后部側縱框架79。后部側縱框架79的下端固定在機體框架4??v螺旋傳送帶29a的下端部以繞縱軸心y自由旋轉的方式支承在角部箱33,上下方向上的中間部經(jīng)由支承托架35以自由旋轉的方式支承在角筒狀的后部側縱框架79的上部??v螺旋傳送帶29a的下端部經(jīng)由角部箱33和轉動套筒部36,由機體框架4承接重量。
谷粒箱9以繞縱軸心y(縱螺旋傳送帶29a的旋轉軸心)自由旋轉的方式支承在機體框架4。谷粒箱9的后下部經(jīng)由角部箱33以相對于轉動套筒部36繞縱軸心y自由轉動的方式受到支承。谷粒箱9的后上部經(jīng)由支承托架37以繞縱軸心y自由轉動的方式支承在縱螺旋傳送帶29a。
如圖4和圖10所示,在角部箱33的外周部具有使谷粒排出裝置29繞縱軸心y轉動的驅(qū)動機構38。驅(qū)動機構38使由電動馬達39驅(qū)動的小徑齒輪(未圖示)與設置在縱螺旋傳送帶29a的外周部的大徑齒輪40嚙合連動,從而使谷粒排出裝置29繞縱軸心y轉動。
后部側縱框架79為了以自由轉動的方式支承谷粒箱9,會受到較大的負荷。在此,通過從脫粒裝置8的側壁8a向橫向延伸的加強框架41支承后部側縱框架79。如圖10所示,加強框架41由角筒材料彎折成俯視時呈大致l字形而構成。雖未圖示,但加強框架41的前后朝向部分41a連結在脫粒裝置8的側壁8a,加強框架41的橫向部分41b連結在后部側框架79。加強框架41以跨前后朝向部分41a和橫向部分41b的方式連結較寬的板狀加強筋41c,從而實現(xiàn)加強。
如圖6和圖7所示,在動力部7以由發(fā)動機罩42區(qū)分形成的狀態(tài)形成有發(fā)動機室43。發(fā)動機罩42具有上部面42a和前部縱壁部42b,通過該發(fā)動機罩42分隔出發(fā)動機室43和駕駛用空間。在發(fā)動機罩42的上部面42a的上方支承有駕駛座椅10。如圖7所示,在發(fā)動機罩42的上部側部分的位于駕駛座椅10的左橫側的部位向上方凸出的凸出部42t位于側面板12的下側,構成側面板12的框架。
(廢氣凈化裝置)
如圖7所示,在發(fā)動機室43內(nèi),具有:柴油發(fā)動機44(以下簡稱為“發(fā)動機”);發(fā)動機冷卻用的散熱器45;散熱器冷卻風扇46,生成提供給散熱器45的冷卻風;作為其他廢氣凈化裝置的第一廢氣凈化裝置47,減少發(fā)動機44的廢氣中所含的顆粒狀物質(zhì)(pm)(particulatematter);以及作為廢氣凈化裝置的第二廢氣凈化裝置48,減少發(fā)動機44的廢氣中所含的氮氧化物(nox)。發(fā)動機44設置成位于發(fā)動機罩42的前部縱壁部42b的后方側的狀態(tài)。第二廢氣凈化裝置48配置在發(fā)動機室43的與發(fā)動機罩42的凸出部42t相對應的凸出部形成區(qū)域。
第一廢氣凈化裝置47具有清除廢氣中所含的柴油顆粒的作為現(xiàn)有技術的柴油顆粒過濾器(dpf)(dieselparticulatefilter)(未圖示),該柴油顆粒過濾器(dpf)通過使廢氣通過從而減少顆粒狀物質(zhì)(pm)。
第二廢氣凈化裝置48采用scr(selectivecatalticreduction)(選擇性催化還原)減少廢氣中所含的氮氧化物(nox)。進一步說明如下,將作為還原劑的一例的尿素水噴射至廢氣中對其進行加水分解從而生成氨,使該氨(nh3)和廢氣中所含的氮氧化物(nox)進行化學反應,通過還原成氮(n2)和水(h2o),從而減少廢氣中所含的氮氧化物。
如圖8所示,第一廢氣凈化裝置(dpf)47和第二廢氣凈化裝置(scr)48以與發(fā)動機44一體固定的狀態(tài)支承在發(fā)動機44的上部。
如圖7所示,第一廢氣凈化裝置47設置在發(fā)動機44的與散熱器冷卻風扇46存在的一側相反的一側即機體左側的側方的與發(fā)動機44的上部相對應的位置。
如圖8所示,第二廢氣凈化裝置48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大徑圓筒狀的裝置本體48a和以與裝置本體48a并列的狀態(tài)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小徑圓筒狀的廢氣中繼部48b。裝置本體48a設置成位于發(fā)動機44的上側且位于第一廢氣凈化裝置47側即機體左側的狀態(tài)。也就是說,第二廢氣凈化裝置48的裝置本體48a位于相對于第一廢氣凈化裝置47的機體右側的斜上方側,以長邊方向沿著機體前后方向的狀態(tài)設置在發(fā)動機室43內(nèi)的側面板12的下方側部位。第二廢氣凈化裝置48的廢氣中繼部48b位于裝置本體48a的機體左側且位于第一廢氣凈化裝置47的上方側。
如圖3和圖8所示,在從機體側面觀察時,第二廢氣凈化裝置48的前端部在機體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與發(fā)動機44的前端部在機體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相同或大致相同。就第一廢氣凈化裝置47而言,與第二廢氣凈化裝置48同樣,在從機體側面觀察時,第一廢氣凈化裝置47的前端部在機體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與發(fā)動機44的前端部在機體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相同或大致相同。第一廢氣凈化裝置47和第二廢氣凈化裝置48的沿機體前后方向的前后寬度均與發(fā)動機44的前后寬度大致相同。
如圖8所示,第一廢氣凈化裝置47在前部側具有接收來自發(fā)動機44的廢氣的廢氣入口部49,并且在后部側具有排出凈化處理后的廢氣的廢氣出口部50。第一廢氣凈化裝置47在裝置內(nèi)部形成廢氣流動路徑,從而從前部側的廢氣入口部49接收從設置在發(fā)動機44的機體前上部側的排氣部排出的廢氣,一邊使該廢氣向機體后方側流動一邊進行顆粒狀物質(zhì)的減少處理,然后從后部側排出廢氣。
第二廢氣凈化裝置48的裝置本體48a在前部側具有接收廢氣的廢氣入口部51,并且在后部側具有排出凈化處理后的廢氣的廢氣出口部52。
第二廢氣凈化裝置48的廢氣中繼部48b的一端部連通連接在第一廢氣凈化裝置47的廢氣出口部50,另一端部連通連接在裝置本體48a的廢氣入口部51。并且,在廢氣中繼部48b的后部設置有用于向廢氣中繼部48b的內(nèi)部噴射尿素水的噴射噴嘴53。
第二廢氣凈化裝置48形成有廢氣流動路徑,從而一邊將從第一廢氣凈化裝置47排出的廢氣經(jīng)過廢氣中繼部48b與尿素水混合,一邊使廢氣流動至機體前方側,然后提供給裝置本體48a,在裝置本體48a內(nèi)流動至機體后方側后從廢氣出口部52排出。
如圖7所示,第一廢氣凈化裝置47設置在廢氣中繼部48b的下方。第一廢氣凈化裝置47的在左右方向上與散熱器冷卻風扇46相反一側的端部從發(fā)動機室43的在左右方向上與散熱器冷卻風扇46相反一側的端部e向發(fā)動機室43的外側凸出。并且,廢氣中繼部48b的在左右方向上與散熱器冷卻風扇46相反一側的端部從發(fā)動機室43的在左右方向上與散熱器冷卻風扇46相反一側的端部e向發(fā)動機室43的外側凸出。
(廢氣凈化裝置的罩體)
如圖7和圖11所示,具有外方凸出部分罩體54(以下稱為“凸出部罩體”),凸出部罩體54覆蓋第一廢氣凈化裝置47的從發(fā)動機室43向外側凸出的凈化裝置凸出部分47t和廢氣中繼部48b的從發(fā)動機室43向外側凸出的中繼部凸出部分48bt的上方、前方和橫側方。
凸出部罩體54具有第一罩體部55和第二罩體部56,第一罩體部55覆蓋中繼部凸出部分48bt的上方、前方和橫側方,第二罩體部56覆蓋凈化裝置凸出部分47t的上方、前方和橫側方。凈化裝置凸出部分47t比中繼部凸出部分48bt更向外側凸出。以第二罩體部56比第一罩體部55更向外側凸出并在左右方向上形成臺階的狀態(tài),沿上下方向排列設置有第一罩體部55和第二罩體部56。第一罩體部55和第二罩體部56分體構成。
如圖11所示,第一罩體部55具有:板狀的上側部分55a,覆蓋中繼部凸出部分48bt的上方;板狀的前側部分55b,覆蓋中繼部凸出部分48bt的前方;以及作為橫側罩體部分的橫側部分55c,覆蓋中繼部凸出部分48bt的橫側方。上側部分55a、前側部分55b和橫側部分55c一體連結。橫側部分55c由作為多孔部件的穿孔金屬板57構成。
第二罩體部56具有:板狀的上側部分56a,覆蓋與第一罩體部55之間的左右方向上的臺階部58,并且覆蓋凈化裝置凸出部分47t的上方;板狀的前側部分56b,覆蓋凈化裝置凸出部分47t的前方;以及作為橫側罩體部分的橫側部分56c,覆蓋凈化裝置凸出部分47t的橫側方。上側部分56a、前側部分56b以及橫側部分56c一體連結。橫側部分56c由作為多孔部件的穿孔金屬板57構成。
凸出部罩體54由固定在機體框架4的駕駛室支承框架59支承。如圖11和圖12所示,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較長的駕駛室支承框架59,駕駛室支承框架59從下側支承駕駛室5的左側面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駕駛室支承框架59的下端部連結并支承在機體框架4。在駕駛室支承框架59,經(jīng)由未圖示的支承托架,螺栓連結有第一罩體部55和第二罩體部56各自的前側部分55b、56b。第二罩體部56的上側部分56a和第一罩體部55的橫側部分55c的下部在多個部位進行螺栓連結,由此一體連結第一罩體部55和第二罩體部56。
凈化裝置凸出部分47t和中繼部凸出部分58bt各自的后方側開放。
通過具有該結構,能夠?qū)⒌诙U氣凈化裝置48的廢氣中繼部48b和第一廢氣凈化裝置47的周圍的高溫空氣從形成在橫側部分55c、56c的多個孔和后部側的開放部位排出外方。
如上所述,在廢氣中繼部48b的后部即廢氣流動起始端側部位具有噴射噴嘴53。從該噴射噴嘴53向流動有廢氣的廢氣中繼部48b的內(nèi)部噴射尿素水。當向廢氣噴射尿素水時,對尿素水進行加水分解,從而生成氨。在裝置本體48a內(nèi),該氨(nh3)與廢氣中所含的氮氧化物(nox)產(chǎn)生化學反應,從而還原成氮(n2)和水(h2o)。由此,減少廢氣中的氮氧化物(nox)。提供給第二廢氣凈化裝置48的尿素水存儲在尿素水箱60。對于該尿素水箱60將在下面進行說明。
(排氣管)
如圖6和圖7所示,在第二廢氣凈化裝置48的機體后部側部位,連接有將凈化處理后的廢氣釋放至外方的排氣管61。如圖13所示,排氣管61在駕駛座椅10的后側,從由駕駛部6的后部部位、脫粒裝置8的前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側部位、谷粒箱9的前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側部位圍成的空間向上延伸。
如圖6、圖7和圖12所示,排氣管61由連接在第二廢氣凈化裝置48的裝置本體48a的機體后部的上部側的基端側管部61a、和以在與基端側管部61a之間形成有外氣進入口61b的狀態(tài)連接的上部側管部61c構成。
如圖7所示,排氣管61經(jīng)過揚谷裝置25的前上方延伸設置到揚谷裝置25的上側,在上端部形成有排氣口62。排氣口62在揚谷裝置25的上方向脫粒裝置8側開口。排氣管61以避開駕駛室5的頂板部的方式彎曲形成為大致s字狀,從連接在第二廢氣凈化裝置48的裝置本體48a的部位向后上方延伸設置。具體而言,如圖7所示,排氣管61在下部側部位向機體橫側方彎折。并且,如圖6所示,在靠近排氣口62的上部側部位向機體后方側彎折。也就是說,排氣管61在下部側部位和上部側部位分別形成彎折部k。
如圖13所示,在駕駛室5的左后部側部位形成有角形的凹入部65,凹入部65以俯視時凹入呈臺階狀的方式,由前后朝向面63和橫向面64形成。在駕駛室5的凹入部65的上部側設置有加強部件66,加強部件66跨前后朝向面63和橫向面64沿傾斜方向延伸。發(fā)動機罩42設置成俯視時與凹入部65相對應的部位朝上下方向開放,且排氣管61經(jīng)過該發(fā)動機罩42的開放部位和由凹入部65形成的空間向上方延伸。
如圖12所示,排氣管61在下部側部位和上部側部位分別經(jīng)由連結托架67支承在作為駕駛部6的后部的駕駛室5的后側面68。連結托架67由帶板狀的鋼材彎曲成大致u字形,彎折部以沿著排氣管61的外周面的方式形成為圓弧狀,在向外方延伸的延設部位的兩側端部形成安裝部69。連結托架67以使圓弧狀部分沿著排氣管61的外周面的狀態(tài),一體連結在排氣管61,并且,安裝部69螺栓連結在駕駛室5的后側面68。
位于下部側部位的連結托架67螺栓連結在駕駛室5的后側面68的凹入部65的前后朝向面63。位于上部側部位的連結托架67螺栓連結在從傾斜姿勢的加強部件66延設的支承部件70。
排氣管61的上端部61c1形成為六角筒狀,并且,在上端部61c1開口的頂端部設置有將六角筒分割成一半的半分割狀的引導部61c2。該引導部61c2以向脫粒裝置8側開口的方式設定朝向。
(排氣管罩體)
從排氣管61的下部到上部設置有覆蓋排氣管61的外方側的排氣管罩體71。如圖7和圖12所示,排氣管罩體71具有覆蓋排氣管61的下部的外方側的下部罩體72和覆蓋排氣管61的上部的外方側的上部罩體73。在圖6中,為了易于理解排氣管61的結構,省略了下部罩體72。
如圖14所示,就下部罩體72而言,作為包圍排氣管61的周圍的縱壁部,具有覆蓋排氣管61的左側部的左側縱壁部72a和覆蓋排氣管61的后側部的后側縱壁部72b,并且,作為封住縱壁部72a、72b的上部和排氣管61的外周之間的間隙的上側覆蓋部,具有傾斜狀覆蓋部72c,傾斜狀覆蓋部72c防止塵埃從排氣管61的周圍進入下方的發(fā)動機室43。排氣管61的右側部由駕駛室5的橫向面64覆蓋,排氣管61的前側部由駕駛室5的前后朝向面63覆蓋。也就是說,橫向面64和前后朝向面63形成有壁部,該壁部包圍排氣管61的周圍的未被下部罩體72覆蓋的右側部和前側部。
左側縱壁部72a的下端部的安裝部72a1螺栓連結在凸出部罩體54的第一罩體部55的上表面。后側縱壁部72b的右側端部的安裝部72b1螺栓連結在駕駛室5的后側面68的凹入部65的橫向面64。傾斜狀覆蓋部72c的右側端部螺栓連結在橫向面64,傾斜狀覆蓋部72c的左右方向上的中間部螺栓連結在連結托架67。傾斜狀覆蓋部72c以能夠容易地從排氣管61的左右兩側安裝的方式分割成覆蓋排氣管61的左側的左側部分72c1和覆蓋排氣管61的右側的右側部分72c2。左側部分72c1和右側部分72c2在右側端部進行螺栓連結。
如圖11、圖12和圖13所示,上部罩體73以覆蓋排氣管61的上部的左側部、后側部和右側部的方式由剖面呈大致u字形的板材構成。上部罩體73以沿著向排氣管61的機體后方側彎折的形狀的方式,在從側面觀察時彎折成大致l字形。上部罩體73支承在排氣管61。也就是說,上部罩體73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間部位螺栓連結在設置于排氣管71的外周部的被安裝部74,上部罩體73的上部側部位螺栓連結在位于上側的連結托架67。
(箱支承構造)
如圖4、圖6和圖9所示,在行駛機體1的后端部,在脫粒裝置8和谷粒箱9之間具有燃料箱75。也就是說,在脫粒裝置8和谷粒箱9之間,在形成于谷粒箱9的左側的傾斜面30的左外方側的空間具有燃料箱75。燃料箱75的上部右側設置成沿著谷粒箱9的傾斜面30的傾斜姿勢,能夠沿上下方向?qū)挾容^大地利用脫粒裝置8與谷粒箱9之間的狹小空間。并且,燃料箱75以盡可能延伸到接近二次物回送裝置26的位置的方式沿前后方向較長地延伸,從而增加容量。
燃料箱75以其下端部進入機體框架4的上表面4a的下方側的狀態(tài)支承在機體框架4。如圖9和圖15所示,機體框架4由多個前后朝向框架體4a和多個橫向框架體4b連結成格子狀而構成。在機體框架4的后端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具有連結在前后兩側的橫向框架體4b的角形托盤狀的,換言之,呈上部開放的箱狀的板狀框架體76。板狀框架體76的底部76a設置成比機體框架4的上表面4a更向下方陷入的狀態(tài)。并且,燃料箱75以下端部比機體框架4的上表面4a更向下方進入的狀態(tài)支承在板狀框架體76。燃料箱75以支承在板狀框架體76的狀態(tài)由綁帶77從上方側扣住,從而防止上翹。在此,板狀框架體76的底部76a位于比機體框架4的上表面4a更靠近下方的位置,然而即使為水田也能夠確保不與地面接觸的地上高度。
如圖4、圖6和圖9所示,以與燃料箱75上下相鄰的狀態(tài)具有尿素水箱60。因此,尿素水箱60設置在脫粒裝置8的右側(左右方向上的一側的例子)的側方。并且,設置有以經(jīng)過燃料箱75的側方的狀態(tài)向上方延伸的支承框架78。該支承框架78具有后部側縱框架79、在燃料箱75的前側和后側分別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前后支柱80以及橫跨前后支柱80的載置臺81。也就是說,燃料箱75的側方是指燃料箱75的前側方和后側方。尿素水箱60以位于燃料箱75的上方的狀態(tài)支承在支承框架78。
具體說明如下,載置臺81由前后方向較寬且左右方向較窄的長方形的板體構成。并且,在燃料箱75的前側的位于載置臺8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的部位,從機體框架4設置有前部側的支柱80。前部側的支柱80的上端部螺栓連結在載置臺81。
在燃料箱75的后側的載置臺81的左側,從機體框架4立設有后側的支柱80。并且,后部側縱框架79位于燃料箱75的后側的載置臺81的右側方。后側的支柱80和后部側縱框架79以避開燃料箱75的給油口82的方式設置成分配在左右兩側的狀態(tài)。后側的支柱80位于載置臺81的左側下方,上端部螺栓連結在載置臺81的下表面。后部側縱框架79設置成經(jīng)過載置臺81的右橫側部位并向上下方向較長地延伸的狀態(tài)。并且,載置臺81螺栓連結在安裝于支柱80的前后兩側的托架83。
在載置臺81的上側載置有尿素水箱60,由擰接件84壓緊并防止脫落。由此,載置支承尿素水箱60的載置臺81通過后部側縱框架79和2根支柱80,穩(wěn)定地支承在機體框架4。
具有電動式的尿素水泵85,尿素水泵85將存儲在尿素水箱60的尿素水輸送到消耗部位。尿素水泵85將尿素水箱60內(nèi)的尿素水輸送到設置在第二廢氣凈化裝置48的廢氣中繼部48b的噴射噴嘴53。
在支承框架78的后部側支承有尿素水箱60,在支承框架78的前部側支承有尿素水泵85。具體而言,如圖6所示,在載置臺81的前部側以固定狀態(tài)設置有縱向姿勢的支承板86,在該支承板86安裝有尿素水泵85。在載置臺81的后部側載置支承有尿素水箱60。
如圖6所示,以沿著脫粒裝置8的右側的側壁8a經(jīng)過的狀態(tài),具有連接尿素水箱60和第二廢氣凈化裝置48的配管87。配管87具有:送出管88,從尿素水箱60經(jīng)由尿素水泵85輸送至噴射噴嘴53;以及返回管89,將由尿素水泵85輸送的尿素水的未被噴射噴嘴53消耗而剩余的尿素水回送至尿素水箱60。作為配管87,除了送出管88和返回管89以外,也可以具有其他種類的管路,例如,用于提供防止尿素水凍結的防凍結劑的管路等。
如圖6所示,在脫粒裝置8的右側的側壁8a具有用于支承配管87的支承部件90。配管87設置成沿著脫粒裝置8的右側的側壁8a的上部經(jīng)過的狀態(tài),由支承部件90支承。配管87配備成以經(jīng)過二次物回送裝置26的上方的方式經(jīng)過較高位置的狀態(tài)。
如圖16所示,支承部件90具有在前后方向上較長的安裝板91和設置在前后的配管支承部92。安裝板91在在前后方向上空出間隔的多個部位具有連結部93。支承部件90在脫粒裝置8的右側的側壁8a通過螺栓連結固定有多個連結部93。安裝板91的前端部固定在從機體框架4立設的前部側縱框架94。
向機體前后方向延伸的配管87通過空出適當間隔設置的多個擰接件95支承在作為配管支承部件的配管支承部92。如圖16所示,配管支承部92設置在前后兩個部位,具有在從前后方向觀察時呈大致三角形的多個保持件96和支承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多個保持件96的支承件97。并且,后部側的配管支承部92的支承件97向上方延設,形成有水平姿勢的載置部98。
谷粒箱9如上所述地設置成繞后部的縱軸心y自由擺動。谷粒箱9具有鉤子卡合式的鎖定機構(未圖示),該鎖定機構用于在退避到機體內(nèi)方的通常作業(yè)位置(圖2所示的位置)保持前部側的位置。如圖6和圖16所示,在前部側縱框架94的上部設置有卡合鎖定機構的固定側卡合部99。雖未圖示,但當谷粒箱9位于通常作業(yè)位置時,鎖定機構卡合在固定側卡合部99,從而能夠保持谷粒箱9的位置。并且,就鎖定機構而言,能夠從橫側外方解除鎖定。前部側縱框架94為了將谷粒箱9保持在通常作業(yè)位置,具有較大的支承強度。
如圖6所示,設置有尿素水泵85的位置和設置有第二廢氣凈化裝置48的位置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被設定為大致相同的高度。配管87設置成沿前后方向呈大致直線狀延伸的狀態(tài)。配管87的前部側部位設定成經(jīng)過前部側縱框架94和脫粒裝置8的連結部位的上方側。通過具有上述結構,即使因長期機體振動導致擰接件95脫落,也不會產(chǎn)生配管87垂至下方從而接觸二次物回送裝置26等的不利情況。
燃料箱75的給油口82設置在燃料箱75的后部側,尿素水箱60的給水口100設置在尿素水箱60的后部側。也就是說,如圖6所示,燃料箱75的給油口82從燃料箱75的后壁部75a的上部向機體后上方的傾斜方向凸出。在尿素水箱60的后壁部60a的上部形成有設置成越靠近后部側越位于下方的傾斜姿勢的后下方傾斜姿勢的傾斜面60b。并且,給水口100向與傾斜面60b正交的方向即向后上方凸出。給油口82和給水口100分別由通過手動操作自由開閉的蓋體101、102關閉。
在燃料箱75和尿素水箱60中的至少任一個,具有用于識別二者的識別標識。具體而言,給油口82的蓋體101由黑色部件構成,給水口100的蓋體102由藍色部件構成,并且,通過實施壓花加工,來對將提供對象(燃料、尿素水)直接顯示在蓋體101、102的表面的文字信息進行顯示。由此,能夠識別給油口82和給水口100。也就是說,使蓋體101、102的顏色不同以及顯示文字信息分別相當于識別標識。
如圖2、圖5和圖10所示,具有從后側覆蓋谷粒箱9、燃料箱75以及尿素水箱60各自的后部外罩103。后部外罩103具有位于機體右側的右側罩體部103a和位于機體左側的左側罩體部103b。右側罩體部103a俯視時形成為大致l字形,設置成覆蓋谷粒箱9的右側后方空間的后方和橫側方的狀態(tài),并且設置成位置固定的狀態(tài)。
左側罩體部103b以右側端部相對于右側罩體部103a經(jīng)由鉸鏈104繞上下軸心自由擺動開閉的方式受到支承。在左側罩體部103b的左側(擺動端側)部位,具有上下一對位置保持機構105,位置保持機構105不僅能夠在閉狀態(tài)下保持位置,而且能夠通過手動的開操作解除保持狀態(tài)。
雖未圖示,位置保持機構105為公知構造的彈性卡合式鎖定機構,就位置保持機構105而言,卡定部件通過彈力卡合在固定側的被卡合部件106從而保持位置,并且,通過手動使卡定部件抵抗彈力并解除卡合,從而能夠解除位置保持狀態(tài)。如圖10所示,卡合有位置保持機構105的固定側的被卡合部件106設置在后部側縱框架79。
在圖4和圖6中,為了便于理解內(nèi)部結構,省略了后部外罩103的記載。
設置在第二廢氣凈化裝置48的廢氣中繼部48b的噴射噴嘴53由未圖示的控制裝置以變更調(diào)整尿素水的噴射量的方式進行控制。也就是說,具有測量廢氣中所含的氮氧化物(nox)的濃度的nox測量裝置107(廢氣凈化裝置的輔助設備的一例),控制裝置根據(jù)nox測量裝置107的測量信息,以使尿素水的噴射量為正確的噴射量的方式控制噴射噴嘴53。
如圖7所示,nox測量裝置107位于廢氣的流動路徑內(nèi),由檢測部107a和控制電路部107b構成,檢測部107a輸出相當于氮氧化物(nox)的濃度的檢測信息,控制電路部107b根據(jù)來自檢測部107a的信息,計算氮氧化物(nox)的濃度。檢測部107a配備成面向廢氣中繼部48b的廢氣流動路徑。雖未詳述,控制電路部107b在配線基板上安裝有各種電子部件,當持續(xù)施加強烈的振動時,容易產(chǎn)生故障。在此,控制電路部107b設置在振動較少的部位。
也就是說,具有縱框架108,縱框架108位于發(fā)動機44的機體后方側,從機體框架4立設,并且支承駕駛部6的后部側。并且,在該縱框架108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途部固定有支承托架109,控制電路部107b安裝在該支承托架109。
也可以在支承托架109支承不同于nox測量裝置107的第二廢氣凈化裝置48的輔助設備。
如圖4、圖6、圖10和圖16所示,在脫粒裝置8和谷粒箱9之間的配管87的上方部位設置有作業(yè)臺110。作業(yè)臺110的左側的端部載置支承在固定于脫粒裝置8的側壁8a的支承部件111,右側的端部載置支承并螺栓連結在后部側的配管支承部92的載置部98。例如,當進行脫粒裝置8內(nèi)部的清掃等維護作業(yè)時,該作業(yè)臺110供作業(yè)者踩踏從而進行作業(yè)。
(其他實施方式)
(1)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第二廢氣凈化裝置48以位于側面板12的下方側且長邊方向沿著機體前后方向的狀態(tài),在與散熱器冷卻風扇46的存在側相反的一側載置支承在發(fā)動機44的上部,代替該結構,能夠采用以下(1-1)~(1-4)所述的各種結構。
(1-1)第二廢氣凈化裝置48在發(fā)動機44上由分體的框架支承。
(1-2)第二廢氣凈化裝置48也可以設置在駕駛座椅10的下方側。
(1-3)第二廢氣凈化裝置48也可以設置在散熱器冷卻風扇46存在的一側。
(1-4)第二廢氣凈化裝置48也可以設置成長邊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姿勢。
總而言之,只要第二廢氣凈化裝置48位于發(fā)動機室43內(nèi)即可,也可以對配置結構進行各種變更。
并且,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第二廢氣凈化裝置48的廢氣中繼部48b設置成從側面板12的下方側部位向機體左側的側方部分偏離的狀態(tài),但也可以將第二廢氣凈化裝置48的廢氣中繼部48b的全部設置在側面板12的下方側。
(2)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第二廢氣凈化裝置48設置成整體收納在發(fā)動機室43內(nèi)的狀態(tài),但也可以僅將第二廢氣凈化裝置48的一部分收納在發(fā)動機室43內(nèi)。(3)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排氣管61在駕駛部6的后部和脫粒裝置8的前部之間向上方延伸,排氣口62設置成向脫粒裝置8側開口的狀態(tài),代替該結構,也可以使排氣口62向后方開口或向前方開口等變更排氣口62的朝向。并且,也可以使排氣管61從行駛機體1的下方側向機體后方延伸,或使排氣管61沿著脫粒裝置8和谷粒箱9之間的較高位置向后方延伸等。
(4)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具有覆蓋凈化裝置凸出部分47t和中繼部凸出部分48bt各自的上方、前方和橫外方的凸出部罩體54,代替該結構,也可以為以下(4-1)~(4-3)所述的結構。
(4-1)僅第一廢氣凈化裝置47從發(fā)動機室43向外側凸出,廢氣中繼部48b收納在發(fā)動機室43內(nèi),凸出部罩體54覆蓋第一廢氣凈化裝置47的凈化裝置凸出部分47t。
(4-2)僅廢氣中繼部48b從發(fā)動機室43向外側凸出,第一廢氣凈化裝置47收納在發(fā)動機室43內(nèi),凸出部罩體54覆蓋廢氣中繼部48b的中繼部凸出部分48bt。
(4-3)第一廢氣凈化裝置47和廢氣中繼部48b均從發(fā)動機室43向外側凸出,但不具有凸出部罩體54。
(5)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凸出部罩體54的橫側部分55c、56c由作為多孔部件的穿孔金屬板57構成,但作為多孔部件,也能夠為網(wǎng)狀部件、格子狀部件等。并且,代替上述多孔部件的結構,橫側部分55c、56c也可以由封閉的板狀部件構成。
(6)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凈化裝置凸出部分47t和中繼部凸出部分48bt各自的后方側開放,但也可以由凸出部罩體54覆蓋凈化裝置凸出部分47t和中繼部凸出部分48bt各自或其中任一個的后方側。
(7)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凸出部罩體54具有第一罩體部55和第二罩體部56,第二罩體部56比第一罩體部55更向外側凸出從而在左右方向上形成臺階,第一罩體部55和第二罩體部56設置成沿上下方向排列的狀態(tài),代替該結構,也可以為以下結構。
(7-1)第一罩體部55和第二罩體部56不具有臺階地沿上下方向排列。
(7-2)凸出部罩體54不分割而是整體一體形成。
(8)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第一廢氣凈化裝置47的左側的端部從發(fā)動機室43的左側的端部向發(fā)動機室43的外側部分凸出,代替該結構,也可以使第一廢氣凈化裝置47的整體設置成收納在發(fā)動機室43內(nèi)的狀態(tài)。
(9)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尿素水箱60設置在機體后端部,還能夠采用將尿素水箱60設置在機體前部、設置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間部等各種結構。
(10)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識別燃料箱75和尿素水箱60二者的識別標識,通過使蓋體101、102的顏色不同以及顯示文字信息構成識別標識,但并不限于此,能夠進行各種變更。例如,也可以僅使蓋體101、102的顏色不同,或者僅顯示文字信息。并且,也可以通過蓋體101、102的形狀、材料、尺寸等進行區(qū)別。作為文字信息,也可以代替實施壓花加工,僅進行印字或者粘貼標簽。文字信息可以設置在蓋體101、102中的任一個上,也可以設置在雙方上。
(11)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第一廢氣凈化裝置47設置在發(fā)動機44的附近,但并不限于該結構,能夠適當?shù)刈兏O置位置進行配置。例如,也可以設置在脫粒裝置8和谷粒箱9之間,或者設置在谷粒箱的下方等。
(12)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排氣管61的上部側部位和下部側部位各自形成有彎折部k,代替該結構,也可以使排氣管61跨整個范圍沿直線狀延伸。
(13)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駕駛部6具有覆蓋駕駛座椅10的上方空間的駕駛室5,排氣管61支承在駕駛室5的后部,代替該結構,也可以在駕駛部6不具有駕駛室,而將排氣管61支承在駕駛部6的例如用于支承駕駛座椅10的支承部件等。
(14)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覆蓋排氣管61的下部的下部罩體72具有作為包圍排氣管61的周圍的縱壁部的左側縱壁部72a和后側縱壁部72b,左側縱壁部72a覆蓋排氣管61的左側部,后側縱壁部72b覆蓋排氣管61的后側部,但下部罩體72也可以具有覆蓋排氣管61的前側部、后側部、右側部和左側部各自,即覆蓋排氣管61的外周整個區(qū)域的縱壁部。
(15)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跨排氣管61的下部到上部覆蓋排氣管61的外方側的排氣管罩體71,具有下部罩體72和上部罩體73,代替該結構,作為排氣管罩體71,也可以只具有下部罩體72和上部罩體73中的任一個,并且,就排氣管罩體71的形狀而言,也可以代替上述實施方式所揭示的形狀而進行各種變更,還可以不具有上述排氣管罩體71。
(16)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排氣管61在揚谷裝置25的前部側延伸設置到揚谷裝置25的上方,上端部的排氣口62在揚谷裝置25的上方向脫粒裝置8側開口,代替該結構,也可以使排氣口62向后方開口,或向前方開口等,變更排氣口62的朝向。并且,排氣管61也可以從行駛機體1的下方側向機體后方延伸,或沿著脫粒裝置8和谷粒箱9之間的較高位置向后方延伸等。
(17)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脫粒裝置8和谷粒箱9之間,燃料箱75支承在機體框架4,尿素水箱60設置在燃料箱75的上方,代替該結構,尿素水箱60和燃料箱75也可以設置成支承在機體框架4且沿橫向或前后方向排列的狀態(tài)。并且,燃料箱75也可以不位于脫粒裝置8和谷粒箱9之間,能夠設置在脫粒裝置8的下側、谷粒箱9的下側、或設置成橫跨脫粒裝置8的下側和谷粒箱9的下側等。
(18)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支承框架78的后側部分支承有尿素水箱60,在支承框架78的前側部分支承有尿素水泵85,代替該結構,也可以使尿素水箱60位于前側,尿素水泵85支承在后側。
(19)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行駛機體1的前部具有發(fā)動機44和第二廢氣凈化裝置48,在行駛機體1的后部具有燃料箱75和尿素水箱60,但只要將燃料箱75和尿素水箱60設置在相鄰的位置即可,各裝置的設置位置并不限于上述結構。
(20)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給油口82從燃料箱75的后壁部75a向機體后上方的傾斜方向凸出,代替該結構,也可以使給油口82向機體后方以水平姿勢凸出。
并且,作為用于減輕給油作業(yè)的重量負擔的結構,如圖17所示,也可以在支承框架78的后部側的支柱80,具有能夠載置支承補充容器200的補充容器載置臺201,其中,補充容器200存儲有向尿素水箱60補充用的尿素水。
該補充容器載置臺201并不限于以固定狀態(tài)安裝在支承框架78的結構,也可以為以能夠拆卸的方式支承的結構,或以能夠在向后方凸出的作用姿勢和向機體內(nèi)方側退避的退避姿勢之間自由切換的方式支承的結構。
(21)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尿素水箱60設置在行駛機體1的后端部,代替該結構,也可以使尿素水箱60設置在比行駛機體1的后端部稍靠前側的位置。
(22)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尿素水箱60設置在脫粒裝置8的右側的側方,但也可以設置在脫粒裝置8的后部側或谷粒箱9的后部側。
(23)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連接尿素水箱60和廢氣凈化裝置48的配管87設置成沿著脫粒裝置8的右側的側壁8a的上部的狀態(tài),代替該結構,也可以沿著側壁8a的下部設置配管87,或以沿著機體框架4上的狀態(tài)設置配管87等。
(產(chǎn)業(yè)上的可利用性)
本發(fā)明能夠用于普通型聯(lián)合收割機、半喂入型聯(lián)合收割機、玉米收割機,胡蘿卜收割機、蘿卜收割機等各種收割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