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含一種甲酰胺、一種吡咯、另一種吡咯或一種甲氧基丙烯酸酯的具有協(xié)同殺菌活性的物質(zhì) ...的制作方法
專利說明含一種甲酰胺、一種吡咯、另一種吡咯或一種甲氧基丙烯酸酯的具有協(xié)同殺菌活性的物質(zhì)結(jié)合物 本發(fā)明涉及新的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combination),該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含有一種已知的甲酰胺(carboxamide)、一種已知的吡咯,并另外地含有另一種已知的吡咯或含有一種已知的甲氧基丙烯酸酯(strobilurin);該結(jié)合物非常適于防治有害的植物致病菌。
已知某些甲酰胺、某些吡咯以及某些甲氧基丙烯酸酯具有殺菌性能;其中所述甲酰胺例如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和N-(3′,4′-二氯-5-氟-1,1′-聯(lián)苯-2-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所述某些吡咯例如1-(4-氯代苯基)-4,4-二甲基-3-(1H-1,2,4-三唑-1-基甲基)戊-3-醇(戊唑醇(tebuconazole))和2-[2-(1-氯代環(huán)丙基)-3-(2-氯苯基)-2-羥丙基]-2,4-二氫-3H-1,2,4-三唑-3-硫酮(丙硫菌唑(prothioconazole)),所述某些甲氧基丙烯酸酯例如α-(甲氧基亞氨基)-2-[[[[1-[3-(三氟甲基)苯基]亞乙基]氨基]氧基]甲基]苯乙酸甲酯(肟菌酯(trifloxystrobin))和(1E)-[2-[[6-(2-氯苯氧基)-5-氟-4-嘧啶基]氧基]苯基](5,6-二氫-1,4,2-二噁嗪-3-基)-甲酮-O-甲基肟(氟嘧菌酯(fluoxastrobin))(參見DE-A19602095、EP-A0281842、EP-A0040345、EP-A0460575、WO96/16048、WO03/010149和WO03/070705)。
此外,已知甲酰胺與吡咯或甲氧基丙烯酸酯的混合物或者吡咯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的混合物或者一種甲氧基丙烯酸酯與兩種吡咯的混合物可被用于作物保護中防治真菌(參見WO2005/011379、WO2005/034628、WO2005/041653、EP-A-0944318、EP-A-0975219)。
單獨組分的活性和含兩種或三種活性化合物的每種已知的混合物的活性都是良好的;但是有時還不令人滿意。
本發(fā)明現(xiàn)提供新的具有非常好的殺菌特性的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包括 (A)一種通式(I)的甲酰胺
其中 A 代表以下A1至A8基團中的一種
R1 代表甲基、乙基、正丙基或異丙基, R2 代表碘、甲基、二氟甲基或三氟甲基, R3 代表氫、氟、氯或甲基, R4 代表氯、溴、碘、甲基、二氟甲基或三氟甲基, R5 代表氫、氯、甲基、氨基或二甲基氨基, R6 代表甲基、二氟甲基或三氟甲基, R7 代表溴或甲基, R8 代表甲基或三氟甲基, R9 代表氯或三氟甲基, Y 代表以下Y1至Y5基團的一種
R10 代表氫或氟, X 代表-CH2-或O(氧), Z 代表以下Z1、Z2或Z3基團的一種
R11 代表氫、氟、氯、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一氟代甲基、二氟代甲基、三氟代甲基、單氯代甲基、二氯代甲基或三氯代甲基, R12 代表氟、氯、溴、甲基、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CH=N-OCH3或-C(CH3)=N-OCH3, R13 代表氫、氟、氯、溴、甲基或三氟甲基, m代表1至4的一個整數(shù),優(yōu)選2, R22 代表氫或C1-4烷基,優(yōu)選氫或甲基, R23和R24代表氟、氯、溴、二氟甲基、三氟甲基、單氯代甲基、二氯代甲基或三氯代甲基,其中,如果R24是氯則R23優(yōu)選三氟甲基; 和 (B)一種通式(II)的吡咯,
其中 Q代表氫或SH, m代表0或1, R14 代表氫、氟、氯、苯基或4-氯代苯氧基, R15 代表氫或氯, A1 代表一個直接連接的鍵,-CH2-、-(CH2)2-或-O-, A1 還代表*-CH2-CHR18-或*-CH=CR18-,其中由*標記的鍵連接于苯環(huán)上,并且 R16和R18一起代表-CH2-CH2-CH[CH(CH3)2]-或-CH2-CH2-C(CH3)2-, A2 代表C或Si(硅), A1 還代表-N(R18)-,并且A2與R16和R17還一起代表基團C=N-R6,此時R18和R19一起代表基團
其中由*標記的鍵連接于R18上, R16 代表氫、羥基或氰基, R17 代表1-環(huán)丙基乙基、1-氯代環(huán)丙基、C1-C4烷基、C1-C6羥基烷基、C1-C4烷基羰基、C1-C2鹵代烷氧基-C1-C2烷基、三甲基硅烷基-C1-C2烷基、單氟苯基或苯基, R16和R17還一起代表-O-CH2-CH(R19)-O-、-O-CH2-CH(R19)-CH2-或-O-CH-(2-氯苯基)-, R19 代表氫、C1-C4烷基或溴; 以及 (C1)式(II)的另一種吡咯(如上所述) 或 (C2)一種式(III)的甲氧基丙烯酸酯
其中 A3 代表以下基團中的一種
A4 代表NH或O, A5 代表N或CH, L 代表以下基團的一種
其中以星號(*)標記的鍵連接在苯環(huán)上, R20 代表各自任選被相同或不同的選自氯、氰基、甲基和三氟甲基的取代基單取代或二取代的苯基、苯氧基或吡啶基,或者代表1-(4-氯苯基)-吡唑-3-基或者代表1,2-丙二酮-雙(O-甲基肟)-1-基, R21 代表氫或氟。
令人驚奇的是,本發(fā)明的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的殺菌活性比單個活性化合物的活性總和或已知的兩組分混合物的活性高得多。因此,存在不可預(yù)知的真實的協(xié)同作用,而不僅是活性的加和。
式(I)包括以下屬于甲酰胺類的優(yōu)選的混合組分 (I-1)下式的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已知于JP-A 10-251240)
(I-2)下式的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已知于WO03/010149)
(I-3)下式的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氯-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已知于JP-A 10-251240)
(I-4)下式的3-(二氟甲基)-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
(I-5)下式的3-(三氟甲基)-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氟-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已知于WO2004/067515)
(I-6)下式的3-(三氟甲基)-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氯-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已知于JP-A 10-251240)
(I-7)下式的1,3-二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1H-吡唑-4-甲酰胺
(I-8)下式的5-氟-1,3-二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1H-吡唑-4-甲酰胺(已知于WO03/010149)
(I-9)下式的3-(二氟甲基)-1-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1H-吡唑-4-甲酰胺
(I-10)下式的3-(三氟甲基)-1-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1H-吡唑-4-甲酰胺
(I-11)下式的3-(三氟甲基)-5-氟-1-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1H-吡唑-4-甲酰胺(已知于WO2004/067515)
(I-12)下式的3-(三氟甲基)-5-氯-1-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1H-吡唑-4-甲酰胺
(I-13)下式的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2-碘代苯甲酰胺(已知于WO2004/005242)
(I-14)下式的2-碘-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苯甲酰胺(已知于WO2004/005242)
(I-15)下式的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2-(三氟甲基)苯甲酰胺(已知于WO2004/005242)
(I-16)下式的2-(三氟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苯甲酰胺(已知于WO2004/005242)
(I-17)下式的2-氯-N-(1,1,3-三甲基-茚滿-4-基)-煙酰胺(已知于EP-A 0256503)
(I-18)下式的啶酰菌胺(boscalid)(已知于DE-A 19531813)
(I-19)下式的呋吡唑靈(furametpyr)(已知于EP-A 0315502)
(I-20)下式的N-(3-對甲苯基噻吩-2-基)-1-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4-甲酰胺(已知于EP-A 0737682)
(I-21)下式的吡噻菌胺(penthiopyrad)(已知于EP-A0737682)
(I-22)下式的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1-甲基-4-(三氟甲基)-1H-吡咯-3-甲酰胺(已知于WO02/38542)
(I-23)下式的N-(3′,4′-二氯-5-氟-1,1′-聯(lián)苯-2-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已知于WO03/070705)
(I-24)下式的3-(二氟甲基)-N-{3′-氟-4′-[(E)-(甲氧基亞氨基)甲基]-1,1′-聯(lián)苯-2-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已知于WO02/08197)
(I-25)下式的3-(三氟甲基)-N-{3′-氟-4′-[(E)-(甲氧基亞氨基)甲基]-1,1′-聯(lián)苯-2-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已知于WO02/08197)
(I-26)下式的N-(3′,4′-二氯-1,1′-聯(lián)苯-2-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已知于WO00/14701)
(I-27)下式的N-(4′-氯-3′-氟-1,1′-聯(lián)苯-2-基)-2-甲基-4-(三氟甲基)-1,3-噻唑-5-甲酰胺(已知于WO03/066609)
(I-28)下式的N-(4′-氯-1,1′-聯(lián)苯-2-基)-4-(二氟甲基)-2-甲基-1,3-噻唑-5-甲酰胺(已知于WO03/066610)
(I-29)下式的N-(4′-溴-1,1′-聯(lián)苯-2-基)-4-(二氟甲基)-2-甲基-1,3-噻唑-5-甲酰胺(已知于WO03/066610)
(I-30)下式的4-(二氟甲基)-2-甲基-N-[4′-(三氟甲基)-1,1′-聯(lián)苯-2-基]-1,3-噻唑-5-甲酰胺(已知于WO03/066610)
(I-31)下式的N-(4′-碘-1,1′-聯(lián)苯-2-基)-4-(二氟甲基)-2-甲基-1,3-噻唑-5-甲酰胺(已知于WO03/066610)
(I-32)下式的N-(4′-氯-3′-氟-1,1′-聯(lián)苯-2-基)-2-甲基-4-(二氟甲基)-1,3-噻唑-5-甲酰胺(已知于WO03/066610)
(I-33)(已知于WO06/015866)
(I-34)(已知于WO04/016088)
式(I)包括以下屬于甲酰胺類的特別優(yōu)選的混合組分 (I-2)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 (I-5)3-(三氟甲基)-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氟-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 (I-8)5-氟-1,3-二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1H-吡唑-4-甲酰胺 (I-13)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2-碘代苯甲酰胺 (I-15)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2-(三氟甲基)苯甲酰胺 (I-18)啶酰菌胺 (I-19)呋吡唑靈 (I-21)吡噻菌胺 (I-22)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1-甲基-4-(三氟甲基)-1H-吡咯-3-甲酰胺 (I-23)N-(3′,4′-二氯-5-氟-1,1′-聯(lián)苯-2-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 (I-24)3-(二氟甲基)-N-{3′-氟-4′-[(E)-(甲氧基亞氨基)甲基]-1,1′-聯(lián)苯-2-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 (I-2 5)3-(三氟甲基)-N-{3′-氟-4′-[(E)-(甲氧基亞氨基)甲基]-1,1′-聯(lián)苯-2-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 (I-26)N-(3′,4′-二氯-1,1′-聯(lián)苯-2-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 (I-29)N-(4′-溴-1,1′-聯(lián)苯-2-基)-4-(二氟甲基)-2-甲基-1,3-噻唑-5-甲酰胺 (I-31)N-(4′-碘-1,1′-聯(lián)苯-2-基)-4-(二氟甲基)-2-甲基-1,3-噻唑-5-甲酰胺 (I-32)N-(4′-氯-3′-氟-1,1′-聯(lián)苯-2-基)-2-甲基-4-(二氟甲基)-1,3-噻唑-5-甲酰胺 式(I)包括以下屬于甲酰胺類的極特別優(yōu)選的混合組分 (I-2)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 (I-8)5-氟-1,3-二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1H-吡唑-4-甲酰胺 (I-13)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2-碘代苯甲酰胺 (I-15)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2-(三氟甲基)苯甲酰胺 (I-18)啶酰菌胺 (I-21)吡噻菌胺 (I-22)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1-甲基-4-(三氟甲基)-1H-吡咯-3-甲酰胺 (I-23)N-(3′,4′-二氯-5-氟-1,1′-聯(lián)苯-2-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 (I-29)N-(4′-溴-1,1′-聯(lián)苯-2-基)-4-(二氟甲基)-2-甲基-1,3-噻唑-5-甲酰胺 (I-31)N-(4′-碘-1,1′-聯(lián)苯-2-基)-4-(二氟甲基)-2-甲基-1,3-噻唑-5-甲酰胺 (I-32)N-(4′-氯-3′-氟-1,1′-聯(lián)苯-2-基)-2-甲基-4-(二氟甲基)-1,3-噻唑-5-甲酰胺 式(II)包括以下屬于吡咯類的優(yōu)選的混合組分 (II-1)下式的戊環(huán)唑(azaconazole)(已知于DE-A 2551560)
(II-2)下式的乙環(huán)唑(etaconazole)(已知于DE-A 2551560)
(II-3)下式的丙環(huán)唑(propiconazole)(已知于DE-A 2551560)
(II-4)下式的苯醚甲環(huán)唑(difenoconazole)(已知于EP-A 0112284)
(II-5)下式的糠菌唑(bromuconazole)(已知于EP-A 0258161)
(II-6)下式的環(huán)唑醇(cyproconazole)(已知于DE-A 3406993)
(II-7)下式的己唑醇(hexaconazole)(已知于DE-A 3042303)
(II-8)下式的戊菌唑(penconazole)(已知于DE-A 2735872)
(II-9)下式的腈菌唑(myclobutanil)(已知于EP-A 0145294)
(II-10)下式的四氟醚唑(tetraconazole)(已知于EP-A 0234242)
(II-11)下式的粉唑醇(flutriafol)(已知于EP-A 0015756)
(II-12)下式的氟環(huán)唑(epoxiconazole)(已知于EP-A 0196038)
(II-13)下式的氟硅唑(flusisazole)(已知于EP-A 0068813)
(II-14)下式的硅氟唑(simeconazole)(已知于EP-A 0537957)
(II-15)下式的丙硫菌唑(已知于WO96/16048)
(II-16)下式的腈苯唑(fenbuconazole)(已知于DE-A 3721786)
(II-17)下式的戊唑醇(已知于EP-A 0040345)
(II-18)下式的種菌唑(ipconazole)(已知于EP-A 0329397)
(II-19)下式的葉菌唑(metconazole)(已知于EP-A 0329397)
(II-20)下式的滅菌唑(triticonazole)(已知于EP-A 0378953)
(II-21)下式的雙苯三唑醇(bitertanol)(已知于DE-A 2324010)
(II-22)下式的三唑醇(triadimenol)(已知于DE-A 2324010)
(II-23)下式的三唑酮(triadimefon)(已知于DE-A 2201063)
(II-24)下式的氟喹唑(fluquinconazole)(已知于EP-A 0183458)
(II-25)下式的唑喹菌酮(quinconazole)(已知于EP-A 0183458)
式(II)包括以下屬于吡咯類的特別優(yōu)選的混合組分 (II-3)丙環(huán)唑 (II-4)苯醚甲環(huán)唑 (II-6)環(huán)唑醇 (II-7)己唑醇 (II-8)戊菌唑 (II-9)腈菌唑 (II-10)四氟醚唑 (II-11)粉唑醇 (II-12)氟環(huán)唑 (II-13)氟硅唑 (II-15)丙硫菌唑 (II-16)腈苯唑 (II-17)戊唑醇 (II-19)葉菌唑 (II-21)雙苯三唑醇 (II-22)三唑醇 (II-23)三唑酮 (II-24)氟喹唑 式(II)包括以下屬于吡咯類的極特別優(yōu)選的混合組分 (II-11)粉唑醇 (II-15)丙硫菌唑 (II-17)戊唑醇 (II-21)雙苯三唑醇 (II-22)三唑醇 (II-24)氟喹唑 式(II)包括以下屬于吡咯類的尤其優(yōu)選的混合組分 (II-11)粉唑醇 (II-15)丙硫菌唑 (II-17)戊唑醇 (II-24)氟喹唑 式(III)包括以下屬于甲氧基丙烯酸酯的優(yōu)選的混合組分 (III-1)下式的腈嘧菌酯(azoxystrobin)(已知于EP-A 0382375)
(III-2)下式的氟嘧菌酯(已知于DE-A 19602095)
(III-3)下式的(2E)-2-(2-{[6-(3-氯-2-甲基苯氧基)-5-氟-4-嘧啶基]氧基}苯基)-2-(甲氧基亞氨基)-N-甲基乙酰胺(已知于DE-A 19646407、EP-B 0712396)
(III-4)下式的肟菌酯(已知于EP-A 0460575)
(III-5)下式的(2E)-2-(甲氧基亞氨基)-N-甲基-2-(2-{[({(1E)-1-[3-(三氟甲基)苯基]亞乙基}氨基)氧基]甲基}苯基)乙酰胺(已知于EP-A 0569384)
(III-6)下式的(2E)-2-(甲氧基亞氨基)-N-甲基-2-{2-[(E)-({1-[3-(三氟甲基)苯基]乙氧基}亞氨基)-甲基]苯基}乙酰胺(已知于EP-A 0596254)
(III-7)下式的肟醚菌胺(orysastrobin)(已知于DE-A 19539324)
(III-8)下式的5-甲氧基-2-甲基-4-(2-{[({(1E)-1-[3-(三氟甲基)苯基]亞乙基}氨基)氧基]甲基}苯基)-2,4-二氫-3H-1,2,4-三唑-3-酮(已知于WO98/23155)
(III-9)下式的醚菌酯(kresoxim-methyl)(已知于EP-A 0253213)
(III-10)下式的醚菌胺(dimoxystrobin)(已知于EP-A 0398692)
(III-11)下式的啶氧菌酯(picoxystrobin)(已知于EP-A 0278595)
(III-12)下式的吡唑醚菌酯(pyraclotrobin)(已知于DE-A 4423612)
(III-13)下式的苯氧菌胺(metominostrobin)(已知于EP-A0398692)
式(III)包括以下屬于甲氧基丙烯酸酯類的特別優(yōu)選的混合組分 (III-1)腈嘧菌酯 (III-2)氟嘧菌酯 (III-3)(2E)-2-(2-{[6-(3-氯-2-甲基苯氧基)-5-氟-4-嘧啶基]氧基}苯基)-2-(甲氧基亞氨基)-N-甲基乙酰胺 (III-4)肟菌酯 (III-5)(2E)-2-(甲氧基亞氨基)-N-甲基-2-(2-{[({(1E)-1-[3-(三氟甲基)苯基]亞乙基}氨基)氧基]甲基}苯基)乙酰胺 (III-6)(2E)-2-(甲氧基亞氨基)-N-甲基-2-{2-[(E)-({1-[3-(三氟甲基)苯基]乙氧基}亞氨基)甲基]苯基}乙酰胺 (III-8)5-甲氧基-2-甲基-4-(2-{[({(1E)-1-[3-(三氟甲基)苯基]亞乙基}氨基)氧基]甲基}苯基)-2,4-二氫-3H-1,2,4-三唑-3-酮 (III-9)醚菌酯 (III-11)啶氧菌酯 (III-12)吡唑醚菌酯 式(III)包括以下屬于甲氧基丙烯酸酯類的極特別優(yōu)選的混合組分 (III-1)腈嘧菌酯 (III-2)氟嘧菌酯 (III-3)(2E)-2-(2-{[6-(3-氯-2-甲基苯氧基)-5-氟-4-嘧啶基]氧基}苯基)-2-(甲氧基亞氨基)-N-甲基乙酰胺 (III-4)肟菌酯 (III-12)吡唑醚菌酯 被重點強調(diào)并且各自包括一種屬于上述組(A)、(B)和(C1)或(C2)的活性化合物的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在下面列出。
這些重點強調(diào)的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各自包括一種選自下列化合物的屬于組(A)的活性化合物和另外兩種屬于組(B)和(C1)或(C2)的活性化合物,其組合如表1中所示 其中組(A)化合物選自 (I-2)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 (I-8)5-氟-1,3-二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1H-吡唑-4-甲酰胺 (I-13)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2-碘代苯甲酰胺 (I-15)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2-(三氟甲基)苯甲酰胺 (I-18)啶酰菌胺 (I-21)吡噻菌胺 (I-22)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1-甲基-4-(三氟甲基)-1H-吡咯-3-甲酰胺 (I-23)N-(3′,4′-二氯-5-氟-1,1′-聯(lián)苯-2-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 (I-29)N-(4′-溴-1,1′-聯(lián)苯-2-基)-4-(二氟甲基)-2-甲基-1,3-噻唑-5-甲酰胺 (I-31)N-(4′-碘-1,1′-聯(lián)苯-2-基)-4-(二氟甲基)-2-甲基-1,3-噻唑-5-甲酰胺 (I-32)N-(4′-氯-3′-氟-1,1′-聯(lián)苯-2-基)-2-甲基-4-(二氟甲基)-1,3-噻唑-5-甲酰胺 表1 這些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中,更重點強調(diào)以下列于表2中的結(jié)合物。
表2 除了式(I)的活性化合物(A)以外,本發(fā)明的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還包括一種式(II)的活性化合物(B)和一種式(II)的活性化合物(C1)或式(III)的活性化合物(C2)。此外,它們還可包括另外加入的具有殺菌活性的組分。
如果本發(fā)明的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中的活性化合物以特定的重量比存在,則協(xié)同效應(yīng)會特別顯著。但是,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中的活性化合物的重量比可在相對較寬的范圍內(nèi)變化。通常,相對于每重量份的式(I)的活性化合物(A),式(II)的活性化合物(B)為0.05至20重量份、優(yōu)選0.1至10重量份,式(III)的活性化合物(C)為0.02至50重量份、優(yōu)選0.05至20重量份、極優(yōu)選0.1至10重量份。優(yōu)選對混合比例進行選擇以獲得增效混合物。
本發(fā)明的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具有非常好的殺菌性能,并且可用于防治植物致病菌,所述植物致病菌如根腫菌(Plasmodiophoromycetes)、卵菌(Oomycetes)、壺菌(Chytridiomycetes)、接合菌(Zygomycetes)、子囊菌(Ascomycetes)、擔子菌(Basidiomycetes)、半知菌(Deuteromycetes)等。
本發(fā)明的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特別適于防治禾生球腔菌(Mycosphaerella graminicola)(=小麥殼針孢(septoriatritici))、隱匿柄銹菌(Puccinia recondita)、禾谷白粉菌(Erysiphegraminis)和豆薯層銹菌(Phakopsora pachyrhizi)。
可作為實例以非限制的方式提出以下歸入上述屬名的一些導(dǎo)致真菌病害的病原體 由白粉病病原體引起的病害,所述病原體例如 布氏白粉菌屬(Blumeria)菌種,例如禾本科布氏白粉菌(Blumeriagraminis); 叉絲單囊殼屬(Podosphaera)菌種,例如白叉絲單囊殼(Podosphaera leucotricha); 單囊殼屬(Sphaerotheca)菌種,例如鳳仙花單囊殼(Sphaerothecafuliginea); 鉤絲殼屬(Uncinula)菌種,例如葡萄鉤絲殼(Uncinula necator); 由銹病病原體引起的病害,所述病原體例如 膠銹菌屬(Gymnosporangium)菌種,例如Gymnosporangiumsabinae; 駝孢銹屬(Hemileia)菌種,例如咖啡駝孢銹菌(Hemileiavastatrix); 層銹菌(Phakopsora)菌種,例如豆薯層銹菌和山馬蝗層菌(Phakopsora meibomiae); 柄銹菌(Puccinia)菌種,例如隱匿柄銹菌; 單胞銹菌屬(Uromyces)菌種,例如疣頂單胞銹菌(Uromycesappendiculatus); 由卵菌綱(Oomycetene)類病原體引起的病害,所述病原體例如 盤霜霉(Bremia)菌種,例如萵苣盤霜霉(Bremia lactucae); 霜霉(Peronospora)菌種,例如豌豆霜霉(Peronospora pisi)或十字花科霜霉(P.brassicae); 疫霉(Phytophthora)菌種,例如致病疫霉(Phytophthorainfestans); 軸霜霉(Plasmopara)菌種,例如葡萄生軸霜霉(Plasmoparaviticola); 假霜霉(Pseudoperonospora)菌種,例如草假霜霉(Pseudoperonospora humuli)或古巴假霜霉(Pseudoperonosporacubensis); 腐霉(Pythium)菌種,例如終極腐霉(Pythium ultimum); 由例如以下病原體引起的葉斑病和葉萎縮病病害, 鏈格孢屬(Alternaria)菌種,例如早疫病鏈格孢(Alternariasolani); 尾孢屬(Cercospora)菌種,例如菾菜生尾孢(Cercosporabeticola); Cladiosporium菌種,例如Cladiosporium cucumerinum; 旋孢腔菌屬(Cochliobolus)菌種,例如禾旋孢腔菌(Cochliobolussativus) (分生孢子形式德斯霉(Drechslera),Syn長蠕孢霉(Helminthosporium)); 炭疽菌屬(Colletotrichum)菌種,例如Colletotrichumlindemuthanium; Cycloconium菌種,例如Cycloconium oleaginum; 間座殼屬(Diaporthe)菌種,例如柑桔間座殼(Diaporthe citri); 痂囊腔菌屬(Elsinoe)菌種,例如柑桔痂囊腔菌(Elsinoefawcettii); 盤長孢屬(Gloeosporium)菌種,例如悅色盤長孢(Gloeosporiumlaeticolor); 小叢殼屬(Glomerella)菌種,例如圍小叢殼(Glomerellacingulata); 球座菌屬(Guignardia)菌種,例如葡萄球座菌(Guignardiabidwelli); 小球腔菌屬(Leptosphaeria)菌種,例如黑脛病菌(Leptosphaeriamaculans); Magnaporthe菌種,例如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 球腔菌屬(Mycosphaerella)菌種,例如禾生球腔菌(Mycosphaerelle graminicola); Phaeosphaeria菌種,例如小麥穎枯病菌(Phaeosphaerianodorum); 核腔菌屬(Pyrenophora)菌種,例如圓核腔菌(Pyrenophorateres); 柱隔孢屬(Ramularia)菌種,例如Ramularia collo-cygni; 喙孢屬(Rhynchosporium)菌種,例如黑麥喙孢(Rhynchosporiumsecalis); 針孢屬(Septoria)菌種,例如芹菜小殼針孢(Septoria apii); 核瑚菌屬(Typhula)菌種,例如肉孢核瑚菌(Typhula incarnata); 黑星菌屬(Venturia)菌種,例如蘋果黑星病菌(Venturiainaequalis); 由例如以下病原體引起的根和莖病害, 伏革菌屬(Corticium)菌種,例如Corticium graminearum; 鐮孢屬(Fusarium)菌種,例如尖鐮孢(Fusarium oxysporum); 頂囊殼屬(Gaeumannomyces)菌種,例如小麥頂囊殼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 絲核菌屬(Rhizoctonia)菌種,例如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solani); Tapesia菌種,例如Tapesia acuformis; 根串珠霉屬(Thielaviopsis)菌種,例如根串珠霉(Thielaviopsisbasicola); 由例如以下病原體引起的肉穗花序和散穗花序(包括玉米穗軸)病害, 鏈格孢屬菌種,例如鏈格孢屬種(Alternaria spp.); 曲霉屬(Aspergillus)菌種,例如黃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枝孢屬(Cladosporium)菌種,例如枝孢屬; 麥角菌屬(Claviceps)菌種,例如麥角菌(Claviceps purpurea); 鐮孢屬菌種,例如黃色鐮孢(Fusarium culmorum); 赤霉屬(Gibberella)菌種,例如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 Monographella菌種,例如雪腐明梭孢屬(Monographellanivalis); 由黑粉菌引起的病害,所述黑粉菌例如 軸黑粉菌屬(Sphacelotheca)菌種,例如玉米絲黑穗病菌(Sphacelotheca reiliana); 腥黑粉菌屬(Tilletia)菌種,例如小麥網(wǎng)腥黑粉菌(Tilletiacaries); 條黑粉菌屬(Urocystis)菌種,例如隱條黑粉菌(Urocystisocculta); 黑粉菌(Ustilago)菌種,例如裸黑粉菌(Ustilago nuda); 由例如以下病原體引起的果實腐爛, 曲霉屬菌種,例如黃曲霉; 葡萄孢屬(Botrytis)菌種,例如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青霉屬(Penicillium)菌種,例如擴展青霉(Penicilliumexpansum); 核盤菌屬(Sclerotinia)菌種,例如核盤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 輪枝孢屬(Verticilium)菌種,例如黃萎輪枝霉(Verticiliumalboatrum); 由例如以下病原體引起的種傳的和土傳的腐爛和萎縮病害以及幼苗病害, 鐮孢屬菌種,例如黃色鐮孢; 疫霉菌種,例如惡疫霉(Phytophthora cactorum); 腐霉菌種,例如終極腐霉; 絲核菌屬菌種,例如立枯絲核菌; 小菌核屬(Sclerotium)菌種,例如齊整小核菌(Sclerotiumrolfsii); 由例如以下病原體引起的潰瘍病害、菌癭和掃帚病, 叢赤殼屬(Nectria)菌種,例如蘋果梭疤病菌(Nectriagalligena); 由例如以下病原體引起的萎縮病, 鏈核盤菌屬(Monilinia)菌種,例如核果鏈核盤菌(Monilinialaxa); 由例如以下病原體引起的葉、花和果實的畸形, 外囊菌屬(Taphrina)菌種,例如桃外囊菌(Taphrina deformans); 由例如以下病原體引起的木本植物的退化病害, Esca菌種,例如Phaemoniella clamydospora; 由例如以下病原體引起的花和種子的病害, 葡萄孢屬菌種,例如灰葡萄孢; 由例如以下病原體引起的植物塊莖病害, 絲核菌屬菌種,例如立枯絲核菌; 由例如以下細菌病原體引起的病害, 黃桿菌屬(Xanthomonas)菌種,例如水稻白葉枯黃單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ae); 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菌種,例如丁香假單孢桿菌黃瓜致病變種(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 歐文氏菌屬(Erwinia)菌種,例如梨水疫病歐文(氏)菌(Erwiniaamylovora); 可優(yōu)選防治大豆的以下病害 由以下病原體導(dǎo)致的葉、莖、豆莢和種子的真菌病害,例如 輪紋葉斑病(alternaria leaf spot)(Alternaria spec.atranstenuissima)、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oides dematium var.truncatum)、褐斑病(大豆褐紋殼針孢(Septoria glycines))、桃葉穿孔病和葉枯病(菊池尾孢(Cercospora kikuchii))、choanephora葉枯病(Choanephora infundibulifera trispora(Syn.))、dactuliophora葉斑病(Dactuliophora glycines)、霜霉病(東北霜霉(Peronospora manshurica))、drechslera枯萎病(Drechsleraglycini)、蛙眼病(frogeye leaf spot)(大豆尾孢(Cercosporasojina))、菜豆(leptosphaerulina)葉斑病(Leptosphaerulinatrifolii)、葉點霉(phyllostica)葉斑病(大豆生葉點霉(Phyllosticta sojaecola))、白粉病(Microsphaera diffusa)、pyrenochaeta葉斑病(Pyrenochaeta glycines)、菌核地上部分枯萎病(aerial blight)、葉枯病及立枯病(立枯絲核菌)、銹病(豆薯層銹菌)、黑星病(大豆痂圓孢(Sphaceloma glycines))、stemphylium葉枯病(匍柄霉(Stemphylium botryosum))、靶斑病(target spot)(山扁豆生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 由以下病原體引起的根和莖基部的真菌病害,例如 黑色根腐病(Calonectria crotalariae)、炭腐病(菜豆殼球孢菌(Macrophomina phaseolina))、鐮孢枯萎病或萎蔫、根腐以及莢和根頸腐爛(尖鐮孢、直喙鐮孢(Fusarium orthoceras)、半裸鐮孢(Fusariumsemitectum)、木賊鐮孢(Fusarium equiseti))、mycoleptodiscus根腐病(Mycoleptodiscus terrestris)、neocosmospora(Neocosmopspora vasinfecta)、莢和莖疫病(菜豆間座殼(Diaporthe phaseolorum))、莖潰瘍(大豆北方莖潰瘍病菌(Diaporthe phaseolorum var.caulivora))、疫霉腐病(大雄疫霉(Phytophthora megasperma))、褐莖腐病(大豆莖褐腐病菌(Phialophora gregata))、腐霉病(pythium rot)(瓜果腐霉(Pythiumaphanidermatum)、畸雌腐霉(Pythium irregulare)、德巴利腐霉(Pythium debaryanum)、群結(jié)腐霉(Pythium myriotylum)、終極腐霉)、絲核菌根腐病、莖腐和立枯病(立枯絲核菌)、核盤菌莖腐病(核盤菌)、核盤菌白絹病(Sclerotinia rolfsii)、根串珠霉根腐病(根串珠霉)。
本發(fā)明的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在植物中還具有有效的增強作用。因此,它們適用于調(diào)動植物對有害的微生物的防御。
本發(fā)明中,植物增強(抗性誘導(dǎo))物質(zhì)的含義應(yīng)理解為那些能夠以這樣一種方式刺激植物的防御系統(tǒng)的物質(zhì),即當隨后用有害的微生物接種時,經(jīng)處理的植物對這些微生物顯示出相當程度的抗性。
在本發(fā)明中,有害的微生物的含義應(yīng)理解為植物致病真菌、細菌和病毒。因此,本發(fā)明的物質(zhì)可用于在處理后的某段時間內(nèi)保護植物抵抗上述病原體的侵襲。保護作用的時間通常為自以活性化合物處理植物起延續(xù)1至10天,優(yōu)選1至7天。
本發(fā)明的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在防治植物病害所需濃度下具有良好的植物耐受性,這使得該結(jié)合物可對整個植株(植物的地上部分和根)、繁殖株(propagation stock)、種子以及土壤進行處理。本發(fā)明的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可被用于葉面施用或用于拌種。
可用的活性化合物在防治植物病害所需濃度下具有的良好的植物耐受性,這就使得可對種子進行處理。因此,本發(fā)明的活性化合物可用于拌種。
大部分由植物致病菌引起的對作物的侵害早在種子貯存的過程中受到侵襲時、種子種入土壤后、以及植物發(fā)芽的過程中和植物剛發(fā)芽后就已經(jīng)發(fā)生了。由于正在生長的植物的根和芽特別敏感,即使微小的侵害也可導(dǎo)致整個植株的死亡,因此這一階段非常關(guān)鍵。故而采用適宜的組合物保護種子和正在發(fā)芽的植物非常有意義。
對在出苗后侵害植物的植物致病菌的防治主要通過使用作物保護劑處理土壤和植物的地上部分來進行。由于擔心作物保護劑可能對環(huán)境和人畜健康有影響,因此正在努力降低活性化合物的施用量。
通過處理植物的種子防治植物致病菌早已是公知的,并且是一個不斷改進的主題。然而,種子處理經(jīng)常會產(chǎn)生一系列并不能總是滿意地解決的問題。因此,需要開發(fā)保護種子和發(fā)芽植物的方法,該方法無需在播種后或植物發(fā)芽后另外施用作物保護劑,或者至少大量地減少其施用。還需要以這樣一種方式優(yōu)化活性化合物的用量,即所用的活性化合物為種子和發(fā)芽植物提供最大保護以使其免受植物致病菌的侵害,而并不損害植物本身。具體而言,處理種子的方法還應(yīng)考慮轉(zhuǎn)基因植物的固有殺菌性能,以使用最少的作物保護劑達到對種子和發(fā)芽植物的最佳保護。
因此本發(fā)明還具體涉及通過用本發(fā)明的組合物處理種子來保護種子和發(fā)芽植物免受植物致病菌侵害的方法。
本發(fā)明還涉及本發(fā)明組合物用于處理種子以保護種子和發(fā)芽植物免受植物致病菌侵害的用途。
此外,本發(fā)明還涉及經(jīng)本發(fā)明組合物處理以保護其免受植物致病菌侵害的種子。
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之一在于,由于本發(fā)明組合物獨特的內(nèi)吸性能,用這些組合物處理種子不僅保護種子本身,還保護發(fā)芽后所得到的植物免受植物致病菌侵害。通過這種方式可省卻在播種時或在剛播種后對作物進行即時處理。
此外還必須視為優(yōu)點的是,本發(fā)明的混合物也可特別用于轉(zhuǎn)基因種子。
本發(fā)明組合物適用于保護農(nóng)業(yè)、溫室、森林或園藝中所用的任何植物品種的種子。具體而言,所述種子的種類有谷物(例如小麥、大麥、黑麥、粟和燕麥)、玉米、棉花、大豆、稻、馬鈴薯、向日葵、豆類、咖啡、甜菜(例如糖用甜菜和飼用甜菜)、花生、蔬菜(例如番茄、黃瓜、洋蔥和萵苣)、草地和觀賞植物的種子。對谷物(例如小麥、大麥、黑麥和燕麥)、玉米和稻的種子的處理尤為重要。
在本發(fā)明中,本發(fā)明組合物單獨或以適當制劑的形式施用于種子。優(yōu)選地,在種子穩(wěn)定得足以避免處理過程中受到損害的狀態(tài)下對其進行處理。通常,可在收獲和播種之間的任意時間點對種子進行處理。通常所用的種子已與植株分離,并已除去穗軸、殼、莖、表皮、茸毛或果肉。因此,例如,可使用已收獲、洗凈并干燥至含濕量低于15重量%的種子。或者,也可使用在干燥后例如經(jīng)水處理并再次干燥的種子。
當處理種子時,通常務(wù)必注意,以這樣一種方式選擇施用于種子的本發(fā)明組合物的量和/或其它添加劑的量,即對種子的發(fā)芽無不利影響或不損害所得到的植物。特別當活性化合物在某些施用率下可能具有植物毒性作用時,必須牢記這一點。
本發(fā)明組合物可直接施用,即不包括其它組分并且未經(jīng)稀釋。通常,優(yōu)選以適當?shù)闹苿┬问较蚍N子施用該組合物。處理種子的適當劑型和方法已為本領(lǐng)域技術(shù)人員所知曉,并且記載于例如下列文獻中US4,272,417A、US4,245,432A、US4,808,430A、US5,876,739A、US2003/0176428A1、WO2002/080675A1、WO2002/028186A2。
本發(fā)明的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還適用于提高作物的產(chǎn)量。此外,所述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表現(xiàn)出降低的毒性以及優(yōu)良的植物耐受性。
如果合適,本發(fā)明的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也可以一定濃度和施用率用作除草劑,從而影響植物生長并防治有害動物。如果合適,它們也可以用作合成其它活性化合物的中間體和前體。
所有的植物及植物部位均可依據(jù)本發(fā)明來處理。本發(fā)明中植物的含義應(yīng)被理解為所有的植物及植物種群,例如需要的及不需要的野生植物或作物植物(包括自然存在的作物植物)。作物植物可以是可通過常規(guī)育種和優(yōu)選法或通過生物技術(shù)和遺傳工程方法或者通過所述方法的結(jié)合而獲得的植物,包括轉(zhuǎn)基因植物,也包括受植物品種證書(plantbreeders’certificate)保護或不受其保護的植物栽培種。植物部位的含義應(yīng)被理解為植物所有的地上及地下部位及器官,例如芽、葉、花和根,可列舉的實例有葉、針葉、莖、干、花、子實體、果實、種子、根、塊莖以及根莖。植物部位還包括采收物,以及無性與有性繁殖物,例如秧苗、塊莖、根莖、插條和種子。
本發(fā)明使用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對植物及植物部位進行的處理,依據(jù)常規(guī)處理方法直接進行或者通過使該結(jié)合物作用于其環(huán)境、生境或貯存空間進行,所述常規(guī)處理方法包括例如浸泡、噴霧、蒸發(fā)、霧化、撒播、涂抹(brushing-on),對于繁殖物特別是種子,還可進行一層或多層涂布。
如上所述,可依據(jù)本發(fā)明處理所有的植物及其部位。在一個優(yōu)選實施方案中,處理了野生植物種和植物栽培種,或由常規(guī)生物育種方法--如雜交或原生質(zhì)體融合--獲得的植物種和植物栽培種,以及這些植物種和植物栽培種的部位。在一個更優(yōu)選實施方案中,處理了由遺傳工程--如果適當?shù)脑掃€可與常規(guī)方法相結(jié)合--獲得的轉(zhuǎn)基因植物及植物栽培種(遺傳修飾的生物)及其部位。術(shù)語“部位”或“植物的部位”或“植物部位”解釋如上。
特別優(yōu)選地,各自市售或正在使用的植物栽培種的植株均依據(jù)本發(fā)明進行處理。
依據(jù)植物種或植物栽培種、其種植地點及生長條件(土壤、氣候、植物生長期、營養(yǎng)),本發(fā)明的處理也可產(chǎn)生超加和(“協(xié)同”)效應(yīng)。由此,可獲得例如降低可按本發(fā)明使用的物質(zhì)和組合物的施用率和/或加寬其活性譜和/或提高其活性、改善植物生長、提高高溫或低溫耐受性、提高對干旱或者對水或土壤中含鹽量的耐受性、提高開花品質(zhì)、使采收更簡易、加速成熟、提高采收產(chǎn)量、改善采收產(chǎn)品的質(zhì)量和/或提高其營養(yǎng)價值、改善采收產(chǎn)品的貯存穩(wěn)定性和/或其可加工性能這些超過了實際預(yù)期的效果。
優(yōu)選根據(jù)本發(fā)明處理的轉(zhuǎn)基因植物或植物栽培種(即通過遺傳工程獲得的植物或植物栽培種)包括在遺傳修飾過程中接受了遺傳物質(zhì)的所有植物,所述遺傳物質(zhì)將特別有利的有用特性(“特征”)賦予所述植物。所述特性的實例有改善植物生長、提高高溫或低溫耐受性、提高對干旱或者對水或土壤中含鹽量的耐受性、提高開花品質(zhì)、使采收更簡易、加速成熟、提高采收產(chǎn)量、改善采收產(chǎn)品的質(zhì)量和/或提高其營養(yǎng)價值、改善采收產(chǎn)品的貯存穩(wěn)定性和/或其可加工性能。還特別強調(diào)的所述特性的實例為改善植物對有害動物及微生物的抵抗力,例如對昆蟲、螨蟲、植物致病真菌、細菌和/或病毒的抵抗力,以及提高植物對某些除草活性化合物的耐受性??闪信e的轉(zhuǎn)基因植物的實例為重要的作物植物,例如谷物(小麥、稻)、玉米、大豆、馬鈴薯、棉花、油菜及果實植物(果實有蘋果、梨、柑橘類水果以及葡萄),并且特別強調(diào)玉米、大豆、馬鈴薯、棉花和油菜。所強調(diào)的特性特別為通過在植物體內(nèi)形成毒素、特別是由蘇云金桿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的遺傳物質(zhì)(例如基因CryIA(a)、CryIA(b)、CryIA(c)、CryIIA、CryIIIA、CryIIIB2、Cry9c、Cry2Ab、Cry3Bb和CryIF以及其結(jié)合)在植物體內(nèi)形成的毒素來提高植物對昆蟲的抵抗力(以下稱“Bt植物”)。進一步特別強調(diào)的特性有植物對某些除草活性化合物的提高的耐受性,所述除草活性化合物物例如咪唑啉酮類、磺酰脲類、草甘膦(glyphosate)或膦基麥黃酮(phosphinotricin)(例如“PAT”基因)。賦予所述所需特征的基因也可在轉(zhuǎn)基因植物體內(nèi)相互組合存在??闪信e的“Bt植物”的實例有市售的商標名稱為YIELD GARD(例如玉米、棉花、大豆)、KnockOut(例如玉米)、Starlink(例如玉米)、Bollgard(棉花)、Nucotn(棉花)以及NewLeaf(馬鈴薯)的玉米品種、棉花品種、大豆品種和馬鈴薯品種??闪信e的具有除草劑耐受性的植物的實例有市售的商標名稱為Roundup Ready(具有草甘膦耐受性,例如玉米、棉花、大豆)、Liberty Link(具有膦基麥黃酮耐受性,例如油菜)、IMI(具有咪唑啉酮耐受性)以及STS(具有磺酰脲耐受性,例如玉米)的玉米品種、棉花品種和大豆品種??闪信e的具有除草劑抗性的植物(以常規(guī)的除草劑耐受性方式育種的植物)還包括名稱為Clearfield的市售品種(例如玉米)。當然,這些敘述也適用于具有所述的基因特征或仍待開發(fā)的基因特征的植物栽培種,這些植物栽培種將在未來進行開發(fā)和/或上市。
依據(jù)其具體的物理和/或化學特性,本發(fā)明的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可轉(zhuǎn)化為常規(guī)制劑,例如溶液劑、乳劑、懸浮劑(suspension)、粉劑(powder)、粉末劑(dust)、泡沫劑、糊劑、可溶性粉劑、顆粒劑、氣霧劑、懸乳濃縮劑(suspoemulsion concentrate)、用活性化合物浸漬的天然和合成材料、聚合物與種子包衣組合物中的微膠囊劑,以及ULV冷卻與加溫彌霧制劑。
所述制劑以已知方式制備,例如將活性化合物或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與填充劑混合,即與液體溶劑、加壓液化氣和/或固體載體混合;任選同時使用表面活性劑,即乳化劑和/或分散劑和/或發(fā)泡劑。
如果使用的填充劑為水,還可使用例如有機溶劑作為輔助溶劑。適合的液體溶劑主要有芳香族化合物,例如二甲苯、甲苯或烷基萘;氯化芳烴或氯化脂族烴,例如氯苯、氯乙烯或二氯甲烷;脂族烴,例如環(huán)己烷或石蠟(如石油餾分);礦物油和植物油;醇,例如丁醇或乙二醇及其醚和酯;酮,例如丙酮、甲乙酮、甲基異丁基酮或環(huán)己酮;強極性溶劑,例如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基亞砜,或者水。
液化氣填充劑或載體的含義應(yīng)被理解為標準溫度及大氣壓下為氣態(tài)的液體,例如氣溶膠噴霧劑如丁烷、丙烷、氮氣及二氧化碳。
適合的固體載體為例如銨鹽和粉碎的天然礦物,如高嶺土、粘土、滑石粉、白堊、石英、凹凸棒石、蒙脫石或硅藻土;以及粉碎的合成礦物,如細碎的二氧化硅、氧化鋁和硅酸鹽。適合于顆粒劑的固體載體為例如粉碎并分級的天然巖石,如方解石、大理石、浮石、海泡石和白云石;或合成的無機和有機粉顆粒;以及有機材料顆粒,例如鋸屑、椰殼、玉米穗軸和煙草莖。適合的乳化劑和/或發(fā)泡劑為例如非離子和陰離子乳化劑,如聚氧乙烯脂肪酸酯、聚氧乙烯脂肪醇醚例如烷基芳基聚乙二醇醚、烷基磺酸酯、烷基硫酸酯、芳基磺酸酯或蛋白質(zhì)水解產(chǎn)物。適合的分散劑為例如木素亞硫酸鹽廢液和甲基纖維素。
制劑中可使用增粘劑,例如羧甲基纖維素;粉末、顆?;蚰z乳形式的天然及合成聚合物,例如阿拉伯樹膠、聚乙烯醇及聚乙酸乙烯酯;或天然磷脂,例如腦磷脂和卵磷脂,以及合成磷脂。其它添加劑可為礦物油及植物油。
可使用著色劑,例如無機顏料——如氧化鐵、氧化鈦和普魯士藍,有機染料——如茜素染料、偶氮染料和金屬酞菁染料,以及微量營養(yǎng)物——如鐵鹽、錳鹽、硼鹽、銅鹽、鈷鹽、鉬鹽和鋅鹽。
由市售制劑制備的使用形式中的活性化合物含量可在較寬范圍內(nèi)變化。用于防治有害動物——例如昆蟲和螨蟲——的使用形式中的活性化合物的濃度可為0.0000001~95重量%、優(yōu)選0.0001~1重量%的活性化合物。以與使用形式相適應(yīng)的常規(guī)方式進行施用。
用于防治有害植物致病菌的制劑通常包括0.1~95重量%、優(yōu)選0.5~90重量%的活性化合物。
本發(fā)明的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可以其本身、其制劑形式或由其制備的使用形式使用,例如即用的溶液、乳油、乳劑、懸浮劑、可濕性粉劑、可溶性粉劑、粉末劑和顆粒劑。它們以常規(guī)方式進行使用,例如通過灌溉(澆灌)、滴灌、噴霧、霧化、撤播、撒粉、噴沫(foaming)、涂抹(painting)、涂布(spreading-on),以及以干拌種粉劑、種子處理溶液劑、拌種用水溶性粉劑、用于漿體(slurry)處理的水溶性粉劑的形式,或者通過外表包被方法(encrusting)等。
在市售制劑和由這些制劑制備的使用形式中,本發(fā)明的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可以與其它活性化合物混合物的形式存在,所述其他活性化合物例如殺昆蟲劑、引誘劑、消毒劑、殺細菌劑、殺螨劑、殺線蟲劑、殺真菌劑、生長調(diào)節(jié)劑或除草劑。
當使用本發(fā)明的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時,施用率可在較寬范圍內(nèi)變化,這取決于施用的類型。當處理植物部位時,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的施用率通常為0.1至10000g/ha(公頃)、優(yōu)選10至1000g/ha。當處理種子時,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的施用率通常為0.001至50g/千克種子、優(yōu)選0.01至10g/千克種子。當處理土壤時,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的施用率通常為0.1至10000g/ha、優(yōu)選1至5000g/ha。
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可直接、以濃縮物或一般常規(guī)制劑形式使用,例如以粉劑、顆粒劑、溶液劑、懸浮劑、乳劑或糊劑的形式使用。
所提及的制劑可以本身已知的方式制備,例如將活性化合物與至少一種溶劑或稀釋劑、乳化劑、分散劑和/或粘合劑或固定劑、防水劑混合,需要的話還可與干燥劑及UV穩(wěn)定劑混合,并且需要的話也可與著色劑、顏料及其它加工助劑混合。
以下實施例顯示出了本發(fā)明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的良好殺菌作用。雖然單個活性化合物的殺菌作用較弱,但結(jié)合物的作用超過了它們活性的簡單加和。
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的殺菌活性高于活性化合物單獨施用時的活性的總和時,殺菌劑即表現(xiàn)出協(xié)同效應(yīng)。給定的2或3種活性化合物的結(jié)合物的預(yù)期作用可按照S.R.Colby(“Calculating Synergisticand Antagonistic Responses of Herbicide Combinations”,Weeds
15,20-22)如下計算 若 X為以施用率mg/ha施用活性化合物A時的藥效, Y為以施用率ng/ha施用活性化合物B時的藥效, Z為以施用率rg/ha施用活性化合物C時的藥效, E1為以施用率mg/ha和ng/ha施用活性化合物A和B時的藥效, E2為以施用率mg/ha、ng/ha和rg/ha施用活性化合物A、B和C時的藥效, 則 并且對于三種活性化合物的結(jié)合物而言, 本發(fā)明中,藥效以%計。0%藥效表示相當于對照組的藥效,而當藥效為100%時表示未觀察到感染。
若實際的殺菌活性高于計算值,則結(jié)合物的活性具有超加和性,即存在協(xié)同效應(yīng)。在這種情況下,實測的藥效必定高于用上式計算的預(yù)期藥效E1和E2值。
通過以下實施例說明本發(fā)明。但是,本發(fā)明不限于這些實施例。
用途實施例 實施例A禾谷鐮刀菌試驗(大麥)/治療性 溶劑50重量份的N,N-二甲基乙酰胺 乳化劑1重量份的烷基芳基聚乙二醇醚 為制備活性化合物的適當制劑,將1重量份的活性化合物與所述量的溶劑和乳化劑混合,并用水將濃液稀釋至所需濃度。
為測試治療活性,用禾谷鐮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分生孢子懸浮液噴灑植物幼苗。植株在20℃、相對大氣濕度為100%的的培養(yǎng)箱中培育24小時。然后用活性化合物的制劑以所述的施用率噴灑植株。待噴涂層變干后,將植株置于處于透明培養(yǎng)罩下的溫度為約20℃、相對大氣濕度為約100%的溫室中。
接種后7天進行評估。藥效以%計。0%表示相當于對照組的藥效,而100%的藥效表示未觀察到感染。
表A禾谷鐮刀菌試驗(大麥)/治療性 *實測值=實測活性 **計算值=采用Colby公式計算的活性 實施例B白粉菌試驗(小麥)/治療性 溶劑50重量份的N,N-二甲基乙酰胺 乳化劑1重量份的烷基芳基聚乙二醇醚 為制備活性化合物的適當制劑,將1重量份的活性化合物與所述量的溶劑和乳化劑混合,并用水將濃液稀釋至所需濃度。
為測試治療活性,將小麥白粉病菌(Erysiphe graminis f.sp.tritici)的孢子撒在幼小植株上。接種后48小時,以所述施用率向該植株噴灑活性化合物的制劑。將植株置于溫度為約20℃、相對大氣濕度為約80%的溫室中以促進霉孢子堆的形成。
接種后8天進行評估。藥效以%計。0%表示相當于對照組的藥效,而100%的藥效表示未觀察到感染。
表B白粉菌試驗(小麥)/治療性 *實測值=實測活性 **計算值=采用Colby公式計算的活性 實施例CPenicillium brevicaule試驗(體外)/微量試驗 用微量滴定板在馬鈴薯葡萄糖肉湯(PDB)液體培養(yǎng)基中進行微量實驗。
活性化合物以工業(yè)級活性物質(zhì)溶解于丙酮的形式施用。
接種時使用Penicillium brevicaule的孢子懸浮液。黑暗中振蕩(10Hrz)培育4天后,用微量滴定板計數(shù)器評估每個孔中的光密度。
0%表示相當于對照組的藥效,而100%的藥效表示未觀察到真菌生長。
下表清楚地顯示了所測到的本發(fā)明的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的活性比計算的活性大,即存在協(xié)同作用。
表CPenicillium brevicaule試驗(體外)/微量試驗 實施例D圓核腔菌(大麥)試驗/治療性 溶劑50重量份的N,N-二甲基乙酰胺 乳化劑1重量份的烷基芳基聚乙二醇醚 為制備活性化合物的適當制劑,將1重量份的活性化合物與所述量的溶劑和乳化劑混合,并用水將濃液稀釋至所需濃度;或者將市售制劑中的活性化合物或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用水稀釋至所需濃度。
為測試治療活性,用圓核腔菌的分生孢子懸浮液噴灑植物幼苗。將植株置于20℃且相對大氣濕度為100%的培養(yǎng)箱中48小時,然后用所述施用率的活性化合物制劑噴灑。
將該植株放置在溫度約為20℃、相對大氣濕度約為80%的溫室中。
接種后8天進行評估。
本發(fā)明的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的良好的殺菌活性可由下述實施例中明顯看出。盡管單獨的活性化合物顯示出較弱的殺菌活性,但結(jié)合物的活性超過活性的簡單加和。
表D圓核腔菌試驗(大麥)/治療性
權(quán)利要求
1.殺菌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包括
(A)一種通式(I)的甲酰胺
其中
A 代表以下A1至A8基團中的一種
R1代表甲基、乙基、正丙基或異丙基,
R2代表碘、甲基、二氟甲基或三氟甲基,
R3代表氫、氟、氯或甲基,
R4代表氯、溴、碘、甲基、二氟甲基或三氟甲基,
R5代表氫、氯、甲基、氨基或二甲基氨基,
R6代表甲基、二氟甲基或三氟甲基,
R7代表溴或甲基,
R8代表甲基或三氟甲基,
R9代表氯或三氟甲基,
Y 代表以下Y1至Y4基團的一種
R10 代表氫或氟,
X 代表-CH2-或O(氧),
Z 代表以下Z1或Z2基團的一種
R11 代表氫、氟、氯、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一氟代甲基、二氟代甲基、三氟代甲基、單氯代甲基、二氯代甲基或三氯代甲基,
R12 代表氟、氯、溴、甲基、三氟甲基、三氟甲氧基、-CH=N-OCH3或-C(CH3)=N-OCH3,
R13 代表氫、氟、氯、溴、甲基或三氟甲基,和
(B)一種通式(II)的吡咯
其中
Q代表氫或SH,
m代表0或1,
R14 代表氫、氟、氯、苯基或4-氯代苯氧基,
R15 代表氫或氯,
A1 代表一個直接連接的鍵,-CH2-、-(CH2)2-或-O-,
A1 還代表*-CH2-CHR18-或*-CH=CR18-,其中由*標記的鍵連接于苯環(huán)上,并且
R16和R18一起代表-CH2-CH2-CH[CH(CH3)2]-或-CH2-CH2-C(CH3)2-,
A2 代表C或Si(硅),
A1 還代表-N(R18)-,并且A2與R16和R17還一起代表基團C=N-R6,此時R18和R19一起代表基團
其中由*標記的鍵連接于R18上,
R16 代表氫、羥基或氰基,
R17 代表1-環(huán)丙基乙基、1-氯代環(huán)丙基、C1-C4烷基、C1-C6羥基烷基、C1-C4烷基羰基、C1-C2鹵代烷氧基-C1-C2烷基、三甲基硅烷基-C1-C2烷基、單氟苯基或苯基,
R16和R17還一起代表-O-CH2-CH(R19)-O-、-O-CH2-CH(R19)-CH2-或-O-CH-(2-氯苯基)-,
R19 代表氫、C1-C4烷基或溴;
以及
(C1)式(II)的另一種吡咯(如上所述)
或
(C2)一種式(III)的甲氧基丙烯酸酯
其中
A3代表以下基團中的一種
A4代表NH或O,
A5代表N或CH,
L 代表以下基團的一種,
其中以星號(*)標記的鍵連接在苯環(huán)上,
R20 代表各自任選被相同或不同的選自氯、氰基、甲基和三氟甲基的取代基單取代或二取代的苯基、苯氧基或吡啶基,或者代表1-(4-氯苯基)-吡唑-3-基或代表1,2-丙二酮-雙(O-甲基肟)-1-基,
R21代表氫或氟。
2.權(quán)利要求1的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其中Z代表以下基團Z3
其中R22代表氫或C1-4烷基。
3.權(quán)利要求1或2的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其中Y代表以下基團Y5
其中m代表1至4的一個整數(shù),并且
R23和R24代表氟、氯、溴、二氟甲基或三氟甲基。
4.權(quán)利要求1至3的任一項的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包括選自以下物質(zhì)的一種式(I)的甲酰胺
(I-1)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1,3-二甲基-7H-吡唑-4-甲酰胺、(I-2)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3)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氯-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4)3-(二氟甲基)-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5)3-(三氟甲基)-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氟-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6)3-(三氟甲基)-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氯-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7)1,3-二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1H-吡唑-4-甲酰胺、(I-8)5-氟-1,3-二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1H-吡唑-4-甲酰胺、(I-9)3-(二氟甲基)-1-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1H-吡唑-4-甲酰胺、(I-10)3-(三氟甲基)-1-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1H-吡唑-4-甲酰胺、(I-11)3-(三氟甲基)-5-氟-1-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1H-吡唑-4-甲酰胺、(I-12)3-(三氟甲基)-5-氯-1-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1H-吡唑-4-甲酰胺、(I-13)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2-碘代苯甲酰胺、(I-14)2-碘-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苯甲酰胺、(I-15)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2-(三氟甲基)苯甲酰胺、(I-16)2-(三氟甲基)-N-[2-(1,3,3-三甲基丁基)苯基]苯甲酰胺、(I-17)2-氯-N-(1,1,3-三甲基茚滿-4-基)煙酰胺、(I-18)啶酰菌胺、(I-19)呋吡唑靈、(I-20)N-(3-對甲苯基噻吩-2-基)-1-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21)吡噻菌胺、(I-22)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1-甲基-4-(三氟甲基)-1H-吡咯-3-甲酰胺、(I-23)N-(3′,4′-二氯-5-氟-1,1′-聯(lián)苯-2-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24)3-(二氟甲基)-N-{3′-氟-4′-[(E)-(甲氧基亞氨基)甲基]-1,1′-聯(lián)苯-2-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25)3-(三氟甲基)-N-{3′-氟-4′-[(E)-(甲氧基亞氨基)甲基]-1,1′-聯(lián)苯-2-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26)N-(3′,4′-二氯-1,1′-聯(lián)苯-2-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27)N-(4′-氯-3′-氟-1,1′-聯(lián)苯-2-基)-2-甲基-4-(三氟甲基)-1,3-噻唑-5-甲酰胺、(I-28)N-(4′-氯-1,1′-聯(lián)苯-2-基)-4-(二氟甲基)-2-甲基-1,3-噻唑-5-甲酰胺、(I-29)N-(4′-溴-1,1′-聯(lián)苯-2-基)-4-(二氟甲基)-2-甲基-1,3-噻唑-5-甲酰胺、(I-30)4-(二氟甲基)-2-甲基-N-[4′-(三氟甲基)-1,1′-聯(lián)苯-2-基]-1,3-噻唑-5-甲酰胺、(I-31)N-(4′-碘-1,1′-聯(lián)苯-2-基)-4-(二氟甲基)-2-甲基-1,3-噻唑-5-甲酰胺、(I-32)N-(4′-氯-3′-氟-1,1′-聯(lián)苯-2-基)-2-甲基-4-(二氟甲基)-1,3-噻唑-5-甲酰胺。
5.權(quán)利要求1至4的任一項的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包括至少一種選自下組的式(II)的吡咯
(II-1)戊環(huán)唑、(II-2)乙環(huán)唑、(II-3)丙環(huán)唑、(II-4)苯醚甲環(huán)唑、(II-5)糠菌唑、(II-6)環(huán)唑醇、(II-7)己唑醇、(II-8)戊菌唑、(II-9)腈菌唑、(II-10)四氟醚唑、(II-11)粉唑醇、(II-12)氟環(huán)唑、(II-13)氟硅唑、(II-14)硅氟唑、(II-15)丙硫菌唑、(II-16)腈苯唑、(II-17)戊唑醇、(II-18)種菌唑、(II-19)葉菌唑、(II-20)滅菌唑、(II-21)雙苯三唑醇、(II-22)三唑醇、(II-23)三唑酮、(II-24)氟喹唑、(II-25)唑喹菌酮。
6.權(quán)利要求1至5的任一項的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包括一種選自下組的式(III)的甲氧基丙烯酸酯
(III-1)腈嘧菌酯、(III-2)氟嘧菌酯、(III-3)(2E)-2-(2-{[6-(3-氯-2-甲基苯氧基)-5-氟-4-嘧啶基]氧基}苯基)-2-(甲氧基亞氨基)-N-甲基乙酰胺、(III-4)肟菌酯、(III-5)(2E)-2-(甲氧基亞氨基)-N-甲基-2-(2-{[({(1E)-1-[3-(三氟甲基)苯基]亞乙基}氨基)氧基]甲基}苯基)乙酰胺、(III-6)(2E)-2-(甲氧基亞氨基)-N-甲基-2-{2-[(E)-({1-[3-(三氟甲基)苯基]乙氧基}亞氨基)甲基]苯基}乙酰胺、(III-7)肟醚菌胺、(III-8)5-甲氧基-2-甲基-4-(2-{[({(1E)-1-[3-(三氟甲基)苯基]亞乙基}氨基)氧基]甲基}苯基)-2,4-二氫-3H-1,2,4-三唑-3-酮、(III-9)醚菌酯、(III-10)醚菌胺、(III-11)啶氧菌酯、(III-12)吡唑醚菌酯、(III-13)苯氧菌胺。
7.權(quán)利要求1至6的任一項的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選自下組
2.1(I-2)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I-24)氟喹唑,(III-2)氟嘧菌酯
2.2(I-2)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I-22)三唑醇,(III-2)氟嘧菌酯
2.3(I-2)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I-24)氟喹唑,(II-22)三唑醇
2.4(I-2)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I-18)種菌唑,(III-4)肟菌酯
2.5(I-2)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I-11)粉唑醇,(II-15)丙硫菌唑
2.6(I-2)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I-11)粉唑醇,(II-17)戊唑醇
2.7(I-2)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I-11)粉唑醇,(III-2)氟嘧菌酯
2.8(I-2)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I-11)粉唑醇,(III-4)肟菌酯
2.9(I-2)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I-15)丙硫菌唑,(II-17)戊唑醇
2.10(I-2)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I-15)丙硫菌唑,(III-2)氟嘧菌酯
2.11(I-2)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I-15)丙硫菌唑,(III-4)肟菌酯
2.12(I-2)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I-17)戊唑醇,(III-2)氟嘧菌酯
2.13(I-2)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I-17)戊唑醇,(III-4)肟菌酯
2.14(I-18)啶酰菌胺,(II-11)粉唑醇,(II-15)丙硫菌唑
2.15(I-18)啶酰菌胺,(II-11)粉唑醇,(II-17)戊唑醇
2.16(I-18)啶酰菌胺,(II-11)粉唑醇,(III-2)氟嘧菌酯
2.17(I-18)啶酰菌胺,(II-11)粉唑醇,(III-4)肟菌酯
2.18(I-18)啶酰菌胺,(II-15)丙硫菌唑,(II-17)戊唑醇
2.19(I-18)啶酰菌胺,(II-15)丙硫菌唑,(III-2)氟嘧菌酯
2.20(I-18)啶酰菌胺,(II-15)丙硫菌唑,(III-4)肟菌酯
2.21(I-18)啶酰菌胺,(II-17)戊唑醇,(III-2)氟嘧菌酯
2.22(I-18)啶酰菌胺,(II-17)戊唑醇,(III-4)肟菌酯
2.23(I-21)吡噻菌胺,(II-11)粉唑醇,(II-15)丙硫菌唑
2.24(I-21)吡噻菌胺,(II-11)粉唑醇,(II-17)戊唑醇
2.25(I-21)吡噻菌胺,(II-11)粉唑醇,(III-2)氟嘧菌酯
2.26(I-21)吡噻菌胺,(II-11)粉唑醇,(III-4)肟菌酯
2.27(I-21)吡噻菌胺,(II-15)丙硫菌唑,(II-17)戊唑醇
2.28(I-21)吡噻菌胺,(II-15)丙硫菌唑,(III-2)氟嘧菌酯
2.29(I-21)吡噻菌胺,(II-15)丙硫菌唑,(III-4)肟菌酯
2.30(I-21)吡噻菌胺,(II-17)戊唑醇,(III-2)氟嘧菌酯
2.31(I-21)吡噻菌胺,(II-17)戊唑醇,(III-4)肟菌酯
2.32(I-23)N-(3′,4′-二氯-5-氟-1,1′-聯(lián)苯-2-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I-11)粉唑醇,(II-15)丙硫菌唑
2.33(I-23)N-(3′,4′-二氯-5-氟-1,1′-聯(lián)苯-2-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I-11)粉唑醇,(II-17)戊唑醇
2.34(I-23)N-(3′,4′-二氯-5-氟-1,1′-聯(lián)苯-2-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I-11)粉唑醇,(III-2)氟嘧菌酯
2.35(I-23)N-(3′,4′-二氯-5-氟-1,1′-聯(lián)苯-2-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I-11)粉唑醇,(III-4)肟菌酯
2.36(I-23)N-(3′,4′-二氯-5-氟-1,1′-聯(lián)苯-2-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I-15)丙硫菌唑,(II-17)戊唑醇
2.37(I-23)N-(3′,4′-二氯-5-氟-1,1′-聯(lián)苯-2-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I-15)丙硫菌唑,(III-2)氟嘧菌酯
2.38(I-23)N-(3′,4′-二氯-5-氟-1,1′-聯(lián)苯-2-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I-15)丙硫菌唑,(III-4)肟菌酯
2.39(I-23)N-(3′,4′-二氯-5-氟-1,1′-聯(lián)苯-2-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I-17)戊唑醇,(III-2)氟嘧菌酯
2.40(I-23)N-(3′,4′-二氯-5-氟-1,1′-聯(lián)苯-2-基)-3-(二氟甲基)-1-甲基-1H-吡唑-4-甲酰胺,(II-17)戊唑醇,(III-4)肟菌酯。
8.權(quán)利要求1至7的任一項的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用于防治有害的植物致病菌的用途。
9.權(quán)利要求1至7的任一項的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用于處理種子的用途。
10.權(quán)利要求1至7的任一項的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用于處理轉(zhuǎn)基因植物的用途。
11.權(quán)利要求1至7的任一項的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用于處理轉(zhuǎn)基因植物的種子的用途。
12.經(jīng)權(quán)利要求1至7的任一項的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處理的種子。
13.經(jīng)權(quán)利要求1至7的任一項的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處理的種子用于防治有害的植物致病菌的用途。
14.防治有害的植物致病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將權(quán)利要求1至7的任一項的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施用在有害的植物致病菌和/或其生境和/或種子上。
15.制備殺菌組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將權(quán)利要求1至7的任一項的活性化合物結(jié)合物與填充劑和/或表面活性劑混合。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新的活性物質(zhì)結(jié)合物,其包括一種已知的甲酰胺、一種已知的吡咯和另一種已知的吡咯或一種已知的甲氧基丙烯酸酯。所述結(jié)合物非常適于防治不想要的植物致病菌。
文檔編號A01N43/56GK101232808SQ200680027511
公開日2008年7月30日 申請日期2006年7月15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5年7月28日
發(fā)明者P·達門, U·瓦克亨多夫-諾伊曼, I·豪澤-哈恩, H-L·埃爾比, R·鄧克爾, A·蘇提-海因茨 申請人:拜爾農(nóng)作物科學股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