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管道敷設機用絞盤及具有該絞盤的管道敷設的制造方法

文檔序號:8089674閱讀:447來源:國知局
管道敷設機用絞盤及具有該絞盤的管道敷設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吊鉤絞盤(8)的按壓輥(100)具有輥中央部(101)、第一輥端部(102)及第二輥端部(103)。輥中央部(101)呈圓柱狀,第一輥端部(102)及第二輥端部(103)具有近似圓錐臺狀。第一輥端部(102)及第二輥端部(103)的寬度比繩索(83)的直徑大。第一輥端部(102)及第二輥端部(103)的內側端與外側端的徑差比繩索(83)的直徑小。在垂直于按壓輥(100)的中心軸的方向看到的俯視圖中,如果由平行于輥中央部(101)的表面的線與平行于第一輥端部(101)、第二輥端部(103)的表面的線所成的角度為錐角,則第一輥端部(101)的錐角θ3與第二輥端部(102)的錐角θ4不同。
【專利說明】管道敷設機用絞盤及具有該絞盤的管道敷設機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管道敷設機用絞盤及具有該絞盤的管道敷設機。
【背景技術】
[0002]管道敷設機是在石油、天然氣輸送用管道的施工工地等為了鋪管而使用的作業(yè)車輛。多數管道敷設機是以牽引車為基礎的車輛,在其寬度方向(長度短的方向)的一端側具有絞盤及配重,在另一端側具有由從絞盤伸出的繩索架起的大臂。在管道的施工工地,多個管道敷設機排列,各管道敷設機利用絞盤卷繞繩索將管道抬起。該絞盤與液壓馬達連接,被液壓驅動。
[0003]在這樣的絞盤中,為了防止繩索卷繞在滾筒上時發(fā)生亂繩,一般采用使絞盤滾筒與從該滾筒伸出的繩索所成的角即繩索偏角減小的機構。其理由在于,在卷繞繩索時產生推力方向的力,繩索要從端部向中央方向移動,如果繩索偏角較大,則該力增加,從而繩索不適當地移動,容易發(fā)生亂繩。并且,作為防止亂繩發(fā)生的機構,在滾筒上配置將繩索向滾筒表面?zhèn)劝磯旱膱A柱狀的輥(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等機構。
[0004]現有技術文獻
[0005]專利文獻
[0006]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昭64-34896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0007](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0008]然而,在上述現有的機構中存在以下所述的問題點。
[0009]在管道敷設機中,因為在牽引車的較窄的寬度方向上配置大臂和絞盤,所以有時存在繩索偏角增大的情況。如果繩索偏角增大到比某個角度大,則容易發(fā)生上述的亂繩。
[0010]另外,在現有的絞盤中,如果上述輥對繩索的按壓過強,則繩索不能從端部向中央側移動,從而有時存在繩索集中卷繞在端部分上的情況。另一方面,如果輥對繩索的按壓過弱,則繩索不能從端部向中央側相鄰排列,從而有時存在繩索之間產生間隙的情況。在將絞盤應用到管道敷設機的情況下,因為有時會發(fā)生繩索偏角較大的情況,所以這種傾向明顯。
[0011]另一方面,因為管道敷設機有時在氣溫低于零下40°C的極寒的地方使用,因此很難采用基于精密的電子控制的繩索偏角控制。
[0012]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考慮現有的絞盤的課題,提供一種能夠防止亂繩的發(fā)生的絞盤及具有該絞盤的管道敷設機。
[0013](用于解決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
[0014]第一發(fā)明的絞盤具有滾筒和按壓輥。滾筒卷繞有繩索。按壓輥沿滾筒的寬度方向配置,將卷繞在滾筒上的繩索向滾筒表面按壓。按壓輥具有圓柱狀的輥部及輥端部,所述輥端部配置于輥部的寬度方向的第一端側及第二端側,具有離第一端側或第二端側越遠半徑越小的近似圓錐臺狀。輥端部的寬度比繩索的直徑大,輥端部的內側端與外側端的半徑差比繩索的直徑小。從垂直于按壓輥的中心軸的方向看的俯視圖中,由平行于輥部的表面的線與平行于輥端部的表面的線所成的角度為錐角,第一端側的輥端部的錐角與第二端側的輥端部的錐角不同。
[0015]這樣,通過使輥端部的寬度比繩索的直徑大,能夠至少將一個繩索寬度的部分配置于錐狀部分。另外,通過使輥端部的內側端與外側端的半徑差比繩索的直徑小,在錐狀的任意位置也能夠按壓繩索。
[0016]由此,利用錐狀對被按壓的繩索產生向外側的力(推力反作用力)。因此,即使在卷繞繩索時使繩索向內側方向移動的力(推力)較大的情況下,也能夠對抗該力,作為推力和推力反作用力的合力產生適當的推力,能夠使繩索向內側適當地移動。
[0017]S卩,利用錐狀產生適當的推力反作用力,從而能夠抑制亂繩的發(fā)生。
[0018]另外,如果連結設置有輥端部的一側的滾筒的端與滑車的線與從滑車向滾筒的旋轉軸作出的垂線所成的角度(也稱為繩索偏角)變大,則在端使繩索拉向內側的力也變大,從而推力變大。為了對抗該推力,需要增大推力反作用力。該推力反作用力能夠通過增大錐角而增大。
[0019]即,繩索偏角越大,越增大錐角,從而能夠實現繩索向內側適當移動。
[0020]第二發(fā)明的絞盤在第一發(fā)明的絞盤的基礎上,滾筒具有層狀地卷繞有繩索的圓柱狀滾筒主體及配置于滾筒主體兩端即第一端與第二端的凸緣部。層狀地卷繞有繩索,指的是繩索從滾筒主體的第一端向第二端相鄰地依次配置,并且在相鄰配置的繩索的上側,繩索從第二端向第一端相鄰地依次配置。在繩索從下側層向上側層移動的滾筒主體的第二端形成有第一槽,所述第一槽供位于上側層的第二端側的端的繩索的繩索部分嵌入。
[0021]這樣,通過使端的繩索的繩索部分嵌入第一槽,能夠固定繩索在端的位置。通過固定在端的繩索部分的位置,能夠在卷繞繩索并使其向內側移動時,能夠以與端的繩索部分鄰接的方式卷繞繩索。
[0022]S卩,因為能夠對卷繞時成為基準的繩索部分進行定位,所以能夠整齊地進行繩索的卷繞。
[0023]第三發(fā)明的絞盤在第二發(fā)明的絞盤的基礎上,配置于第二端側的凸緣部具有突起部。突起部使配置于第一槽的繩索部分向第二槽移動,所述第二槽由位于下側層的第二端側的端的繩索部分及與其相鄰配置的繩索的繩索部分形成。
[0024]這樣,通過具有突起部,能夠使固定于端的繩索部分越過位于下側層的第二端側的端的繩索部分而配置于在其內側相鄰形成的第二槽內。
[0025]由此,能夠整齊地卷繞繩索。
[0026]第四發(fā)明的絞盤在第一發(fā)明的絞盤的基礎上,從與輥端部的與輥部相對一側的端對置的滾筒的表面位置放出的繩索的繩索偏角在2°以下。
[0027]即,在滾筒的表面不形成配置繩索的槽的情況下,如果上述角度超過2度,則存在推力過大而發(fā)生亂繩的情況。然而,通過在角度超過2°的部分形成錐狀,能夠抑制由推力引起的亂繩的發(fā)生。
[0028]在第五發(fā)明的絞盤中,滾筒主體在其表面具有供繩索載置的多個載置槽。從與輥端部的與輥部相對一側的端對置的滾筒的表面位置放出的繩索的繩索偏角在4°以下。
[0029]S卩,在滾筒的表面形成有槽的情況下,如果上述角度超過4°,則存在推力過大而發(fā)生亂繩的情況。然而,通過在角度超過4°的部分形成錐狀,能夠抑制推力引起的亂繩的發(fā)生。
[0030]第六發(fā)明管道敷設機具有吊鉤及第一至第五發(fā)明中任一發(fā)明的絞盤。滾筒是卷繞有用于使吊鉤上下的繩索的吊鉤用滾筒。
[0031]由此,通過在對卷繞在滾筒上的繩索進行按壓的按壓輥的端部分設置錐狀的簡單結構,就能夠提供能夠抑制亂繩的發(fā)生的管道敷設機。
[0032]第七發(fā)明的管道敷設機在第六發(fā)明的管道敷設機的基礎上,具有滑車、大臂及大臂用滾筒?;嚿暇頀煊惺沟蹉^上下的繩索。大臂吊有吊鉤。大臂用滾筒與吊鉤用滾筒排列配置在同軸上,卷繞有使大臂起伏的繩索。滑車配置成其旋轉軸與吊鉤用滾筒的旋轉軸平行,并且從垂直于旋轉軸的方向看的俯視圖中,與吊鉤用滾筒的寬度方向的中心相比,配置在靠近大臂用滾筒側的位置。第一端側的輥端部配置在設置有大臂用滾筒的一側。第一端側的輥端部的錐角比第二端側的輥端部的錐角小。
[0033]這樣,通過將吊鉤用滾筒和大臂用滾筒配置在同軸上,不能將滑車配置在吊鉤用滾筒的寬度方向的中央。因此,雖然有時吊鉤用滾筒的端的繩索偏角變大,但是通過在按壓輥的端部形成錐狀,能夠抑制亂繩的發(fā)生。
[0034]換言之,只要在按壓輥的端部形成錐狀,就能夠改變配置滑車的位置。因此,還能夠考慮其他結構的配置來確定滑車的位置,因此易于進行設計。
[0035]這樣,配置于大臂用滾筒側的輥端部的錐角形成得比相反側的輥端部的錐角小。而且,配置有離滑車距離較遠的輥端部側的吊鉤用滾筒的端的繩索偏角比配置有離滑車距離較近的輥端部側的吊鉤用滾筒的端的繩索偏角大。即,吊鉤用滾筒的大臂用滾筒側的端的繩索偏角比相反側的端的繩索偏角小。
[0036]由此,通過使繩索偏角大一側的錐角增大,能夠抑制由推力引起的亂繩的發(fā)生。
[0037](發(fā)明效果)
[0038]根據本發(fā)明,能夠提供一種能夠抑制亂繩的發(fā)生的絞盤及具有該絞盤的管道敷設機。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9]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管道敷設機外觀的視圖。
[0040]圖2是表示如圖1所示的管道敷設機進行管道設置作業(yè)的狀態(tài)下的主視圖。
[0041 ] 圖3是如圖1所示的管道敷設機的俯視圖。
[0042]圖4是如圖1所示的管道敷設機的主視圖。
[0043]圖5是從如圖4所示的箭頭A方向看到的吊鉤滾筒、大臂滾筒及大臂用第二滑車的側視圖。
[0044]圖6是圖1的按壓部周邊的主視圖。
[0045]圖7是如圖6所示的箭頭B方向看到的按壓部84的仰視圖。
[0046]圖8 (a)?(d)是表示如圖1所示的管道敷設機的吊鉤滾筒的外觀立體圖。
[0047]圖9是表示如圖8所示的吊鉤滾筒的滾筒主體表面的二維視圖。
[0048]圖10是表示如圖1所示的管道敷設機的吊鉤絞盤的立體圖。
[0049]圖11 (a)、(b)是表示如圖1所示的管道敷設機的吊鉤滾筒及吊鉤用第二滑車的位置關系的俯視圖。
[0050]圖12是用于說明如圖1所示的管道敷設機的按壓輥的錐角的視圖。
[0051]圖13是表示繩索卷繞在如圖1所示的管道敷設機的吊鉤滾筒上的狀態(tài)下的視圖。
[0052]圖14是表示如圖1所示的管道敷設機的吊鉤滾筒的第一凸緣部側的內側面的俯視圖。
[0053]圖15是表示如圖1所示的管道敷設機的吊鉤滾筒的第二凸緣部側的內側面的俯視圖。
[0054]圖16 Ca)?(e)是用于說明繩索卷繞在如圖1所示的管道敷設機的吊鉤滾筒上的狀態(tài)下的視圖。
[0055]圖17 Ca)?(e)是用于說明繩索卷繞在如圖1所示的管道敷設機的吊鉤滾筒上的狀態(tài)下的視圖。
[0056]圖18是表示繩索卷繞在如圖1所示的管道敷設機的吊鉤滾筒上的視圖。
[0057]圖19是用于說明如圖1所示的管道敷設機的錐狀與繩索關系的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58]以下參照【專利附圖】
附圖
【附圖說明】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管道敷設機。
[0059](管道敷設機I的構成概要)
[0060]圖1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管道敷設機I的外觀的視圖。
[0061]管道敷設機I具有車輛主體2、配重3、大臂4、吊鉤5及絞盤裝置6。需要說明的是,在圖1中,為了便于理解,省略了后述的吊鉤5用繩索83及大臂4用繩索73。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前后方向”表示就座于駕駛室10的操作人員看到的車體的前后方向。另外,“左右方向”或“側方”表示管道敷設機I的車寬方向,是就座于駕駛室10的操作人員看到的左右方向。另外,在圖1中,用箭頭F表不如方,用箭頭B表不后方,用箭頭R表不右方,用箭頭L表不左方。
[0062]車輛主體2具有發(fā)動機室11、駕駛室10、一對行駛裝置13,14等。在發(fā)動機室11內配置有后述的發(fā)動機。駕駛室10及液壓泵等設備(未圖示)配置在發(fā)動機室11的后方。行駛裝置13,14分別具有履帶13a,14a。通過利用來自發(fā)動機的驅動力驅動履帶13a,14a,使管道敷設機I行駛。
[0063]車輛主體2的車寬方向的寬度與前后方向的長度相比較短。
[0064]配重3安裝在車輛主體2的右側面。圖2是表示管道敷設機I進行管道99的設置作業(yè)狀態(tài)下的主視圖。配重3經由小臂部件15安裝在車輛主體2上。配重3設置成利用液壓缸16能夠在車寬方向上移動。管道敷設機I通過調整配重3相對于車輛主體2的距離,在管道99的吊起作業(yè)時能夠保持車體的平衡。
[0065]大臂4安裝在車輛主體2的左側面。即,大臂4安裝在車輛主體2中與配重3相反一側的側部。大臂4利用從后述的絞盤裝置6伸出的繩索被架起。大臂4的下部安裝成通過沿車輛主體2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軸能夠相對于車輛主體2擺動。另外,在大臂4的前端吊有吊鉤5,其用來吊起作為重物的管道。
[0066](絞盤裝置6)
[0067]圖3是本實施方式的管道敷設機I的俯視圖。圖4是管道敷設機I的主視圖。[0068]如圖1?圖3所示,絞盤裝置6是同軸雙連的絞盤裝置,具有大臂絞盤7和吊鉤絞盤8。絞盤裝置6配置成其旋轉軸沿著車輛主體的前后方向延伸,且相對于大臂4位于車輛主體2的右側的上面。大臂絞盤7配置在前側,吊鉤絞盤8配置在后側。吊鉤絞盤8的寬度比大臂絞盤7的寬度大數倍。兩臺絞盤裝置雖然可以設置成縱向排列,但是同軸雙聯的配置有利于管道敷設機I重心的降低。
[0069](大臂絞盤7)
[0070]如圖4所示,大臂絞盤7具有大臂滾筒70、大臂用第一滑車71、大臂用第二滑車72及繩索73。
[0071]在大臂滾筒70上卷繞有用于使大臂4起伏的繩索73。如圖3所示,大臂滾筒70設置在配重3的內側(左側),配置成其旋轉軸與車體前后方向平行。大臂用第一滑車71配置在大臂4的前端。大臂用第二滑車72配置在大臂滾筒70的上方。繩索73從大臂滾筒70卷掛在大臂用第一滑車71和大臂用第二滑車72上。通過利用未圖示的驅動裝置旋轉驅動大臂滾筒70,進行繩索73的卷開或卷繞,從而使大臂4起伏。
[0072](吊鉤絞盤8)
[0073]吊鉤絞盤8具有吊鉤滾筒80、吊鉤用第一滑車81、吊鉤用第二滑車82、繩索83及按壓部84。
[0074]在吊鉤滾筒80上卷繞有用于使吊鉤5上下移動的繩索83。吊鉤滾筒80在大臂滾筒70的后側排列配置,其旋轉軸配置成與大臂滾筒70的旋轉軸同軸(參照圖3中的軸SI)。該軸SI與車體前后方向平行。如圖4所示,吊鉤用第一滑車81安裝在大臂4的上部,卷繞有與吊鉤5連結的繩索83。另外,吊鉤用第二滑車82配置在車輛主體2的大臂4側的側部上面。與吊鉤5連結的繩索83經由吊鉤用第一滑車81和吊鉤用第二滑車82延伸到吊鉤滾筒80。并且,通過利用未圖示的驅動裝置旋轉驅動吊鉤滾筒80,進行繩索83的卷開或卷繞,從而使吊鉤5上下移動。
[0075](按壓部84)
[0076]如圖3所示,按壓部84配置在吊鉤滾筒80的上方,利用按壓輥100的表面將卷繞在吊鉤滾筒80上的繩索83按壓在吊鉤滾筒80的表面上。
[0077]圖5是從如圖4所示的箭頭A方向看到的吊鉤滾筒80、大臂滾筒70及大臂用第二滑車72的側視圖。需要說明的是,在圖5中,為了說明用雙點劃線表示大臂用第二滑車72。圖6是按壓部84周邊的主視圖。需要說明的是,在圖6中,為了說明用雙點劃線表示吊鉤滾筒80及大臂用第二滑車72。圖7是從下側(圖6的箭頭B方向)看到的按壓部84的仰視圖。
[0078]如圖5、圖6及圖7所示,按壓部84具有按壓輥100、支承按壓輥100的支承部150、轉動軸160、設置于轉動軸160的扭力彈簧170 (參照圖5及圖7)。
[0079](按壓輥100)
[0080]按壓輥100利用支承部150設置成能夠旋轉,其中心軸S2配置成與吊鉤滾筒80的旋轉軸(參照軸Si)平行。S卩,按壓輥100配置成其旋轉軸(參照軸SI)與管道敷設機I的前后方向平行(參照圖3)。
[0081]按壓輥100具有輥中央部101、第一輥端部102、第二輥端部103。
[0082]輥中央部101呈圓柱狀。第一輥端部102設置于輥中央部101的前端1010側,是具有越向外側(前側)半徑越小的錐狀的近似圓錐臺狀。第二輥端部103設置于輥中央部101的后端1011側,是具有越向外側(后側)半徑越小的錐狀的近似圓錐臺狀。
[0083]圖7表示按壓部84的局部放大俯視圖。圖7的右方相當于管道敷設機I的前側,左方相當于后側。輥中央部101在其內部的前端形成有連結部101a,在其內部的后端形成有連結部101b。在該連結部101a、連結部IOlb上沿旋轉軸形成有螺紋孔。另一方面,在第一輥端部102及第二輥端部103的各自的內部的內側端形成有連結部102a,103a。在該連結部102a及連結部103a上形成有螺紋孔。另外,在連結部102a及連結部103a各自的周圍配置有軸承104,105。
[0084]在輥中央部101與第一輥端部102之間配置有支承部150的第一支承部件151,在輥中央部101與第二輥端部103之間配置有支承部150的第二支承部件152,對此將在后文詳述。軸承104固定于第一支承部件151及連結部102a,軸承105固定于第二支承部件152及連結部103a。并且,用于連結連結部IOla和連結部102a的螺釘106從第一輥端部102的前側沿旋轉軸插入。另外,用于連結連結部IOlb和連結部103a的螺釘107從第二輥端部103的后側沿旋轉軸插入。輥中央部101、第一輥端部102及第二輥端部103利用該螺釘106及螺釘107連結,并且利用軸承104,105相對于第一支承部件151及第二支承部件152能夠旋轉。另外,為了使螺釘106,107的頭部埋入,在第一輥端部102的前端側和第二輥端部103的后端側形成有凹部102b,103b。
[0085](支承部150及轉動軸160)
[0086]接著,說明支承部150。
[0087]如圖6及圖7所示,支承部150具有第一支承部件151、第二支承部件152和加固部件153。轉動軸160配置成其中心軸S3與按壓輥100的中心軸S2平行。轉動軸160利用軸承等以能夠轉動的方式支承于在轉動軸160的兩側配置的轉動軸支承部180,181。第一支承部件151固定于轉動軸160,如上所述,在其前端側經由軸承104與連結部102a連結。另外,第二支承部件152固定于轉動軸160,如上所述,在其前端側經由軸承105與連結部103a連結。按壓輥100側的第一支承部件151與第二支承部件152的間隔比轉動軸160側大。為了對第一支承部件151與第二支承部件152之間進行加固,在第一支承部件151和第二支承部件152之間設置有加固部件153。
[0088](扭力彈簧170)
[0089]如圖5及圖7所示,扭力彈簧170安裝于轉動軸160。扭力彈簧170的一端171從上方與第一支承部件151抵接。扭力彈簧170的另一端172與形成于轉動軸支承部181的突起部182抵接。通過在扭力彈簧170壓縮的狀態(tài)下使另一端172固定并使一端171從上方與第一支承部件151抵接,使支承部150以轉動軸160為中心向下方轉動。利用該轉動,使按壓輥100向吊鉤滾筒80的表面方向(如圖6所示的箭頭方向C方向)施力。
[0090](吊鉤滾筒80)
[0091]圖8 (a)是從車體的左側前方看到的吊鉤滾筒80的立體圖。圖8 (b)是從車體的左側后方看到的與圖8 (a)處于相同狀態(tài)的吊鉤滾筒80的立體圖。圖8 (c)是從與圖8(a)相同的方向看到的從圖8 (a)的狀態(tài)旋轉約120°的吊鉤滾筒80的立體圖。圖8 Cd)是從車體的左側后方看到的與圖8 (c)相同狀態(tài)的吊鉤滾筒80的立體圖。
[0092]如圖8 (a)?圖8 (d)所示,吊鉤滾筒80具有圓柱狀的滾筒主體200及在滾筒主體200的兩端配置的第一凸緣部201,202。
[0093]在滾筒主體200上卷繞繩索83。如圖8 (a)所示,在滾筒主體200上,用于在吊鉤滾筒80的內側固定繩索83的繩索孔203形成在后側的端200b側。繩索83插入繩索孔203,在吊鉤滾筒80的內側固定于吊鉤滾筒80。需要說明的是,與滾筒主體200的端200b相反側的前側的端為200a。
[0094]在滾筒主體200的表面上,形成有卷繞繩索73時使繩索73相鄰地卷繞的載置槽204。
[0095]圖9是表示滾筒主體200表面的二維視圖。即,在圖9中,沿上下表示的線S表示同一位置。如圖9所示,沿滾筒主體200的周向傾斜地形成有多個載置槽204。在繩索83卷繞時,從繩索孔203沿著箭頭Tl嵌入載置槽204而卷繞,在達到圖9的下端時,接著從圖9的上端沿著箭頭T2嵌入載置槽204而卷繞。這樣,通過使多個載置槽204相對于周向傾斜地形成,使繩索73隨著卷繞從端200a向端200b移動。
[0096]另外,如圖8 (b)、圖8 (d)及圖9所示,在第一凸緣部201上形成有沿著滾筒主體200的表面延伸的第一凸部205。另外,在第一凸緣部201的內側側面形成有沿徑向呈帶狀地向內側突出的第一突出力)部206。第一突起部206形成為在其寬度方向的中央向內側更加突出的近似三棱柱狀。如圖8 (a)、圖8 (c)及圖9所示,在第二凸緣部202上形成有沿著滾筒主體200的表面延伸的第二凸部207。另外,在第二凸緣部202的內側側面形成有沿徑向呈帶狀地向內側突出的第二突起部208。第二突起部208形成為在其寬度方向的中央向內側更加突出的近似三棱柱狀。關于該第一凸部205、第一突起部206、第二凸部207及第二突起部208,在說明繩索的卷繞動作時詳細敘述。
[0097]需要說明的是,滾筒主體200的寬度與按壓輥100的寬度大致相同。實際上,因為需要將按壓輥100插入到第一凸緣部201、202之間,所以滾筒主體200的寬度比按壓輥100的寬度稍寬。
[0098](繩索偏角及錐角)
[0099]接著,說明本實施方式的吊鉤滾筒80的繩索偏角。圖10是表示吊鉤絞盤8的結構的立體圖。圖11 (a)、(b)是圖10的俯視示意圖。如圖11 (a)所示,所謂繩索偏角,是指從吊鉤用第二滑車82相對于吊鉤滾筒80的旋轉軸S垂直延伸的線LI與連結吊鉤用第二滑車82和吊鉤滾筒80的凸緣部201,202的內側的線L2,L3所成的角度。線LI與線L2形成的前側的繩索偏角為Θ 1,線LI與線L3形成的后側的繩索偏角為Θ 2。
[0100]在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吊鉤用第二滑車82相對于該吊鉤滾筒80的寬度方向的位置偏向大臂滾筒70。詳細而言,如圖11 (b)所示,從吊鉤用第二滑車82相對于吊鉤滾筒80的旋轉軸S垂直延伸的線LI比吊鉤滾筒80的寬度方向的中央線Cl配置在靠近大臂滾筒70側(前側)的位置。因此,前側的繩索偏角Θ I比后側的繩索偏角Θ 2小。
[0101]圖12是用于說明按壓輥100的錐角的視圖。在圖12中表示了按壓輥100及吊鉤滾筒80。如圖12所示,在從垂直于按壓輥100的中心軸S2 (也可以稱為旋轉軸)的方向看到的俯視圖中,如果與輥中央部101的表面平行的線為L6,與第一輥端部102的表面平行的線為L7,與第二輥端部103的表面平行的線為L8,則L6與L7所形成的角度Θ 3為第一輥端部102的錐角,L6與L8所形成的角度Θ 4為第二輥端部103的錐角。
[0102]該錐角Θ 3形成得比錐角Θ 4小。這是由于第一輥端部102側的吊鉤滾筒80的端200a的繩索偏角Θ I比第二輥端部103側的吊鉤滾筒80的端200b的繩索偏角Θ 2小。即,繩索偏角大的一側的錐角形成得大。
[0103]這一點在繩索的卷繞動作中也將進行說明。如果繩索偏角增大,則在該端在繩索折回時對繩索產生的推力增大,從而有時發(fā)生亂繩導致發(fā)生不能使繩索整齊地卷繞的情況。為了抑制該繩索打滑等亂繩,在按壓輥100的端部形成有上述錐狀。該繩索偏角Θ1例如設定為3度,繩索偏角0 2例如設定為4.5度,錐角0 3例如能夠設定為約6度,錐角Θ 4例如能夠設定為約12度。
[0104]另外,如圖12所示,線L4與線LI所成的角度Θ5在4°以下,其中L4是連結與第一輥端部102的內側的端1020對置的吊鉤滾筒80表面的位置與吊鉤用第二滑車82的線,LI是從吊鉤用第二滑車82向吊鉤滾筒80的旋轉軸SI所作的垂線。另外,如圖12所示,L5與LI所成的角度Θ 6在4°以下,其中L6是連結與第二輥端部103的內側的端1030對置的吊鉤滾筒80表面的位置與吊鉤用第二滑車82的線,LI是從吊鉤用第二滑車82向吊鉤滾筒80的旋轉軸SI所作的垂線。
[0105]S卩,在滾筒主體200的表面形成有載置槽204的情況下,如本實施方式那樣,通過在連結吊鉤滾筒80上的表面位置與吊鉤用第二滑車82的線與從吊鉤用第二滑車82向吊鉤滾筒80的旋轉軸SI作出的垂線LI所形成的角度超過4°的表面部分所對置的按壓輥100的部分形成錐狀,能夠抑制由推力引起的亂繩的發(fā)生。
[0106]另外,說明大臂滾筒70的繩索偏角。
[0107]如上所述,吊鉤滾筒80的繩索偏角由吊鉤用第二滑車82與吊鉤滾筒80的距離dl(參照圖4)和吊鉤用第二滑車82沿吊鉤滾筒80的旋轉軸的位置確定。另一方面,大臂滾筒70的繩索偏角由大臂用第一滑車71與大臂滾筒70的距離d2 (參照圖4)和大臂用第一滑車71沿吊鉤滾筒80的旋轉軸的位置確定。然而,因為d2與dl相比非常長,所以前側及后側的繩索偏角變小。因此,在滾筒的端繩索折回時不容易發(fā)生亂繩,所以不需要像吊鉤滾筒80側那樣設置具有錐狀的按壓輥100。
[0108](繩索卷繞動作)
[0109]接著,說明繩索的卷繞動作。
[0110]從正面來看(例如圖2),通過使吊鉤滾筒80逆時針旋轉而卷繞繩索83。
[0111]圖13是吊鉤滾筒80表面的視圖。如圖13所示,從滾筒主體200的后側端200b向前側端200a沿著載置槽204卷繞。圖14是從后方看到的第一凸緣201內側的俯視圖。圖15是從前方看到的第二凸緣部202內側的俯視圖。需要說明的是,圖14和圖15是相同狀態(tài)的視圖。S卩,在圖14中,第一突起部206配置在上側,此時,如圖15所示,第二突起部208也配置在上側,第一突起部206與第二突起部208配置成相對。
[0112]繩索83從后側端200b向前側端200a沿著載置槽204卷繞,在到達端200a后,在卷繞的繩索83所形成的層上再卷繞繩索83。需要說明的是,在圖14及圖15中,卷繞繩索83時吊鉤滾筒80的旋轉方向用Wl表不,繩索83配置于表面的方向用W2表不。
[0113]圖16 (a)?(d)是表示端200a附近的視圖。圖16 (a)是表示吊鉤滾筒80旋轉而使圖14的KK部分到達按壓輥100所配置位置的狀態(tài)的視圖。圖16 (b)是表示吊鉤滾筒80從圖16 Ca)的狀態(tài)旋轉約90度而使圖14的LL部分到達按壓輥100所配置位置的狀態(tài)的視圖。圖16 (c)是表示吊鉤滾筒80從圖16 (b)的狀態(tài)旋轉約90度而使圖14的麗部分到達按壓輥100所配置位置的狀態(tài)的視圖。圖16 Cd)是表示吊鉤滾筒80從圖16(c)的狀態(tài)旋轉約90度狀態(tài)時使圖14的NN部分到達按壓輥100所配置位置的狀態(tài)的視圖。
[0114]下面,說明在端200a中繩索83從第一層到第二層折回時的動作。
[0115]如圖13所示,通過使繩索從滾筒主體200的端200b移動到端200a,在滾筒主體200的表面形成繩索83的第一層。
[0116]另外,如圖16 (a)所示,在形成于端200a的第一凸部205的上側形成有槽205a,繩索83到達端200a時,繩索83配置在槽205a上。配置于槽205a的繩索83部分用83b表示,位于其后側的繩索83部分用83a表示。
[0117]并且,因為沿著吊鉤滾筒80的周向第一凸部205形成為高度變高,所以如圖16(b)所示,在卷繞繩索83時繩索部分83b的位置變高。
[0118]如圖16 (C)所示,接著卷繞繩索83時,繩索部分83b經過如圖14所示的第一突起部206。因為該第一突起部206向內側突出,所以第一突起部206抵接到繩索83,對繩索部分83b施加向內側(為推力方向,即箭頭Xl方向)的力。除了該第一突起部206的推力,在繩索部分83b上還產生由繩索偏角引起而對繩索83產生的向內側方向(推力方向)的力。
[0119]另一方面,繩索部分83b被第一輥端部102從上方按壓,如果該按壓力為F,則如圖
16(e)所示,按壓力F分解為推力反作用力Fl和向下方的力F2。因為上述兩個推力方向的力比推力反作用力Fl大,所以端的繩索部分83b向由繩索部分83a及其內側的繩索部分83c在上側形成的繩索槽83d移動。需要說明的是,繩索槽83d是由相鄰的繩索83的表面在該相鄰的繩索的上側形成的槽。
[0120]在該移動時,在由錐狀產生的推力反作用力Fl的作用下,繩索不會因推力方向(XI方向)的力而向內側過度移動,從而抑制在繩索之間產生間隙。
[0121]另外,通過適當設定錐角,能夠抑制推力反作用力Fl過大而使繩索83被保持在端200a,導致繩索83在端200a反復卷繞。
[0122]這樣,通過調整錐角以使推力反作用力達到適當的值,能夠使繩索部分83b越過位于下側層的最靠近端的繩索83的繩索部分83a而位于繩索槽83d。
[0123]需要說明的是,即使在如圖16 (C)所示的繩索部分83b的箭頭X I側(內側)形成有能夠使繩索部分83b移動的空間的情況下,繩索83也容易向推力方向移動,但是因為在本實施方式中錐狀限制了向推力方向(XI方向)的移動,所以能夠抑制越過繩索槽83d進一步向內側的繩索槽移動。
[0124]在接著卷繞繩索83而使繩索83沿繩索槽83d配置時,繩索83從端200a向端200b移動而形成第二層。
[0125]需要說明的是,在吊鉤滾筒80的中央部即與按壓輥100的輥中央部101對應的吊鉤滾筒80的部分,因為連結繩索83和吊鉤用第二滑車82的線與從吊鉤用第二滑車82向吊鉤滾筒80的旋轉軸SI作出的垂線所成的角度變小,所以施加在繩索83上的推力方向的力變小。因此,即使像輥中央部101那樣不設置錐狀,繩索83也能夠整齊地卷繞。
[0126]下面,說明在端200 (b)中繩索83從第二層到第三層折回時的動作。
[0127]圖17 (a)?(e)是表示端200b附近的視圖。圖17 (a)是表示吊鉤滾筒80旋轉而使圖15的EE部分到達按壓輥100所配置位置的狀態(tài)的視圖。圖17 (b)是表示吊鉤滾筒80從圖17 (a)的狀態(tài)旋轉約30度而使圖15的FF部分到達按壓輥100所配置位置的狀態(tài)的視圖。圖17 (c)是表示吊鉤滾筒80從圖17 Ca)的狀態(tài)旋轉90度而使圖15的GG部分到達按壓輥100所配置位置的狀態(tài)視圖。圖17 (d)是表示吊鉤滾筒80從圖17 (c)的狀態(tài)進一步旋轉90度而使圖15的HH部分到達按壓輥100所配置位置的狀態(tài)的視圖。圖
17Ce)是表示吊鉤滾筒80從圖17 Cd)的狀態(tài)進一步旋轉90度而使圖16的JJ部分到達按壓輥100所配置位置的狀態(tài)的視圖。
[0128]如圖17 (a)所示,在形成于端200b的第二凸部207的上側形成有槽207a,在繩索83到達端200b時,繩索83配置在該槽207a內。配置于槽207a的繩索83部分用83e表示,位于其前側的第二層的繩索83部分用83f表示。
[0129]在接著卷繞繩索83時,因為沿著吊鉤滾筒80的周向第二凸部207形成為高度變高,所以如圖17 (b)所示,繩索部分83e的位置變高。繩索部分83e實質上從第二層移動到第三層而位于端200b附近。因為在該位置繩索偏角幾乎最大,所以使繩索部分83e向滾筒80的軸向的中央靠近的推力幾乎最大。該推力被按壓輥100的第二輥端部103承受,從而繩索部分83e不會向吊鉤滾筒80的中央方向移動。
[0130]在進一步卷繞繩索83時,如圖17 (C)所示,槽207a不再存在,繩索部分83e最接近端200b,從而使繩索偏角最大。因為繩索部分83e與第二輥端部103相接,所以不會發(fā)生由推力引起的繩索部分83e的移動。在該位置繩索部分83e與第二輥端部103相接的必要條件是第二輥端部103的具有最小徑的外側端與具有最大徑的內側端的半徑差比繩索83的直徑小。關于這一點,將于后文詳細敘述。
[0131]在接著卷繞繩索83時,如圖17 (d)所示,繩索部分83e經過如圖15所示的第二突起部208的附近。因為第二突起部208向內側突出,所以隨著繩索83的卷繞,第二突起部208抵接到繩索83,直到位于第三層對繩索部分83e施加向內側(推力方向,即箭頭X2方向)的力。在此,根據繩索偏角,也會產生施加于繩索83的向滾筒內側方向(推力方向)的力。
[0132]如果這兩個推力方向的力的和超過由第二輥端部103的錐狀引起的推力反作用力(參照圖16F1),則繩索部分83e頂起按壓輥100,向由繩索部分83f及在其內側的繩索部分83g在上側形成的繩索槽83h移動。
[0133]圖17(e)是表示繩索部分83e經過第二突起部208向繩索槽83h移動的視圖。繩索部分83e受到靠向吊鉤滾筒80的軸向的中央的推力,但是因為與第二輥端部103抵接,所以不會從繩索槽83h向中央移動。
[0134]作為繩索83的向吊鉤滾筒80卷繞的前端部即繩索部分83e在從卷繞的第二層向第三層移動時總是受到靠向吊鉤滾筒80的中央方向的推力。其間,繩索部分83e與按壓輥100抵接,在由按壓輥100的錐狀產生的推力反作用力的作用下,能夠抑制繩索部分83e向內側過度移動而發(fā)生亂繩。另外,通過適當地設定錐角,能夠抑制推力反作用力Fl過大而使繩索保持在端200a,從而導致繩索83在端200a反復卷繞。
[0135]因為該端200b的繩索偏比端200a的繩索偏角大,所以推力方向的力變大。因此,通過使第二輥端部103的錐角比第一輥端部102的錐角大,能夠抑制在端200b折回時繩索83向內側過度移動。
[0136]如上所述,通過在使卷繞在吊鉤滾筒80上的繩索83向吊鉤滾筒80的表面按壓的按壓輥100的兩端形成具有適當角度的錐狀,能夠在兩端適當地進行向內側折回時的繩索的移動,從而能夠抑制在端部發(fā)生繩索的亂繩。
[0137]從圖17 (e)的狀態(tài)開始,接著從端200b到端200a形成第三層,在端200a使繩索83再次折回。然后,從端200a到端200b形成第四層,在端200b向端200a側(也稱為內側)折回,形成第五層,從而如圖18所示結束繩索的卷繞。
[0138]需要說明的是,在該端200a的從第三層到第四層的折回及在端200b的從第四層到第五層的折回時,也將第三層或第四層的繩索83的卷繞面作為引導面,卷繞出與圖16及圖17所示的經路同樣的繩索83的移動經路。
[0139]關于錐狀,下面說明與繩索直徑的關系。
[0140]第一輥端部102及第二輥端部103的寬度比繩索83的直徑大。另外,第一輥端部102的內側端1020和外側端1021的徑差比繩索83的直徑小,第二輥端部103的內側端1030和外側端1031的徑差比繩索83的直徑小。[0141]圖19是用于說明錐狀和繩索的關系的視圖。如圖19所示,如果第一輥端部102的寬度為d3,第二輥端部103的寬度為d4,繩索的直徑為R1,則d3和d4均比Rl大。通過這樣形成,能夠使一個繩索寬度的部分配置于錐狀部分。因此,至少配置在端200a,200b的繩索83部分能夠適當地向相鄰形成的繩索槽移動。
[0142]另外,如圖19所示,如果第一輥端部102的內側端1020 (小徑側端)的半徑為rl,外側端1021 (大徑側端)的半徑為r2,第二輥端部103的內側端1030的半徑為r3,外側端1031 的半徑為 r4,則 r2 — rl ≤ Rl,r4 — r3 ≤ R1。
[0143]即,如圖16及圖17所示,從下側層向上側層折回時需要按壓上側層的繩索部分,因此,在不滿足上述式子的情況下,有時會產生不能按壓位于端部的繩索部分的情況。然而,通過滿足上述式子,能夠使配置于端200a,200b的繩索83部分被錐狀按壓。需要說明的是,繩索83的直徑Rl例如為20mm,d3及d4能夠設定在75mm,r2 — rl能夠設定在7.9mm,r4 — r3能夠設定在15.3mm。
[0144]< 特征 >
[0145](I)
[0146]本實施方式的吊鉤絞盤8 (絞盤的一例)具有吊鉤滾筒80 (滾筒的一例)和按壓輥100 (按壓輥的一例)。吊鉤滾筒80卷繞有繩索83。按壓輥100沿著吊鉤滾筒80的寬度方向配置,將卷繞在吊鉤滾筒80上的繩索83向吊鉤滾筒89表面按壓。
[0147]按壓輥100具有輥中央部101 (輥部的一例)、第一輥端部102 (第一端側的輥端部的一例)及第二輥端部103 (第二端側的輥端部的一例)。輥中央部101呈圓柱狀,第一輥端部102及第二輥端部103配置在輥中央部101的寬度方向的前端1010側(第一端側的一例)及后端1011側(第二端側的一例),具有離前端1010或后端1011越遠半徑越小的近似圓錐臺狀。第一輥端部102及第二輥端部103的寬度比繩索83的直徑大。第一輥端部102及第二輥端部103的內側端1020,1030與外側端1021,1031的徑差比繩索83的直徑小。在垂直于按壓輥100的中心軸S2的方向看到的俯視圖中,平行于輥中央部101的表面的線L6與平行于第一輥端部102的表面的線L7形成的角度為錐角Θ 3,平行于輥中央部101的表面的線L6與平行于第二輥端部103的表面的線L8形成的角度為錐角Θ 4,第一輥端部102與第二輥端部103的錐角不同。[0148]這樣,如圖19所示,通過使第一輥端部102及第二輥端部103的寬度比繩索83的直徑Rl大,能夠至少使一個繩索83寬度(Rl)的部分配置于錐狀部分。另外,通過使第一輥端部102及第二輥端部103的內側端與外側端的半徑差在繩索直徑以下,能夠利用錐狀按壓繩索。
[0149]由此,利用錐狀能夠對被按壓的繩索83產生向外側的力(推力反作用力)。因此,即使在卷繞繩索時向內側方向使繩索移動的力(推力)較大的情況下,也能夠對抗該力。
[0150]S卩,通過利用錐狀產生適當的推力反作用力,能夠對抗推力,由此抑制亂繩的發(fā)生。
[0151]在本實施方式中,因為繩索偏角Θ2比繩索偏角Θ1大,所以使錐角Θ4形成得比錐角Θ 3大。
[0152]即,如果繩索偏角變大,則在端(例如200a,200b)處繩索83被拉向中央的力較大,從而需要增大用于對抗該推力的推力反作用力。該推力反作用力能夠通過增大錐角而增加。
[0153]即,繩索偏角越大,越增加錐角,從而能夠實現繩索向內側適當移動。
[0154](2)
[0155]在上述實施方式的吊鉤絞盤8中,吊鉤滾筒80具有滾筒主體200、第一凸緣部201和第二凸緣部202。滾筒主體200被繩索83層狀地卷繞,呈圓柱狀。第一凸緣部201及第二凸緣部202配置在滾筒主體200的兩端即端200a,200b。
[0156]繩索83層狀地卷繞,指的是從滾筒主體200的端200b (第一端的一例)向端200a(第二端的一例)使繩索83相鄰地依次配置,再在相鄰配置的繩索83d的上側從端200a向端200b使繩索83相鄰地依次配置。在使繩索83從第一層(下側層的一例)向第二層(上側層的一例)移動的滾筒主體200的端200a (第二端的一例)形成有供位于第一層的端200a的繩索83部分嵌入的槽205a (第一槽的一例)。
[0157]另外,繩索83層狀地卷繞,指的是從滾筒主體200的端200a (第一端的一例)向端200b (第二端的一例)使繩索83相鄰地依次配置,再在相鄰配置的繩索83的上側從端200b向端200a使繩索83相鄰地依次配置。在使繩索83從第二層(下側層的一例)向第三層(上側層的一例)移動的滾筒主體200的端200b (第二端的一例)形成有供位于第三層的200b的繩索83部分嵌入的槽207a (第一槽的一例)。
[0158]這樣,通過使位于端的繩索部分嵌入槽,能夠固定繩索在端的位置。通過固定繩索在端的位置,在卷繞繩索使其向內側移動時,能夠卷繞繩索使其與端的繩索部分鄰接。
[0159]S卩,因為能夠對卷繞時成為基準的繩索部分進行定位,所以能夠整齊地卷繞繩索。
[0160](3)
[0161]如圖16所示,在上述實施方式的吊鉤絞盤8中,配置于端200a (第二端的一例)側的第一凸緣部201具有第一突起部206(突起部的一例)。第一突起部206使配置于槽205a(第一槽的一例)的繩索部分83b向由位于第一層的端200a側的端的繩索部分83a及與其相鄰配置的繩索部分83c形成的繩索槽83d (第二槽的一例)移動。
[0162]另外,如圖17所示,在實施方式的吊鉤絞盤8中,配置于端200b (第二端的一例)側的第二凸緣部202具有第二突起部208 (突起部的一例)。第二突起部208使配置于槽207a (第一槽的一例)的繩索部分83e向由位于第二層的端200b側的端的繩索部分83f及與其相鄰配置的繩索部分83g形成的繩索槽83h (第二槽的一例)移動。
[0163]這樣,通過具有第一突起部206及第二突起部208,能夠使固定于端部的繩索部分越過下側層的繩索部分83a,83f而配置于在其內側相鄰形成的繩索槽83d,83h。
[0164]由此,能夠整齊地卷繞繩索。
[0165](4)
[0166]在上述實施方式的吊鉤絞盤8中,滾筒主體200在其表面具有供繩索83載置的多個載置槽204。如圖12所示,從與第一輥端部102的與輥中央部101相對一側的端1020對置的滾筒的表面位置放出的繩索83的繩索偏角Θ5在4°以下。另外,如圖12所示,從與第二輥端部103的與輥中央部101相對一側的端1030對置的滾筒的表面位置放出的繩索83的繩索偏角Θ6在4°以下。
[0167]S卩,在滾筒主體200的表面形成有載置槽204的情況下,如果繩索偏角超過4度,則有時會發(fā)生由推力引起的亂繩。然而,如本實施方式那樣,通過在角度超過4°的部分形成錐狀,能夠抑制由推力引起的亂繩。
[0168](5)
[0169]上述實施方式的管道敷設機I具有吊鉤5及用于使吊鉤5上下移動的吊鉤絞盤8。
[0170]由此,通過在對卷繞于吊鉤滾筒80的繩索83進行按壓的按壓輥100的端部分設置錐狀的簡單結構,就能夠提供抑制亂繩發(fā)生的管道敷設機I。
[0171](6)
[0172]上述實施方式的管道敷設機I具有吊鉤用第二滑車82 (滑車的一例)、大臂4、大臂滾筒70 (大臂用滾筒的一例)。吊鉤用第二滑車82卷掛有用于使吊鉤5上下移動的繩索83。大臂4上吊有吊鉤5。大臂滾筒70與吊鉤滾筒80 (吊鉤用滾筒的一例)在同軸SI上排列配置,卷繞有用于使大臂4起伏的繩索73。
[0173]吊鉤用第二滑車82配置成其旋轉軸S4與吊鉤滾筒80的旋轉軸SI平行,并且在垂直于旋轉軸SI的方向看到的俯視圖中,與吊鉤滾筒80的寬度方向的中心(參照圖11(b)的Cl)相比配置在靠近大臂滾筒70側的位置。第一輥端部102 (第一端側的輥端部的一例)配置在設置有大臂滾筒70的一側。第一輥端部102 (第一端側的輥端部的一例)的錐角Θ 3比第二輥端部103 (第二端側的輥端部的一例)的錐角Θ 4小。
[0174]這樣,通過將吊鉤滾筒80與大臂滾筒70配置在同軸上,使吊鉤用第二滑車82不能配置在吊鉤滾筒80的寬度方向的中央。因此,雖然有時吊鉤滾筒80的端的繩索偏角變大,但是通過像本實施方式那樣在按壓輥100的端部形成錐狀,能夠抑制亂繩的發(fā)生。
[0175]換言之,只通過在按壓輥100的端部形成錐狀,就能夠改變配置吊鉤用第二滑車82的位置。因此,也能夠考慮其他結構的配置而確定吊鉤用第二滑車82的位置,從而易于進行設計。
[0176]如圖12所示,因為離吊鉤用第二滑車82較遠一側的端部的繩索偏角變大,所以通過使繩索偏角變大一側的錐角變大,能夠抑制推力引起的亂繩的發(fā)生。
[0177](其他實施方式)
[0178]以上說明了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但是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發(fā)明要旨的范圍內能夠進行各種變更。
[0179](A)[0180]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輥端部103配置成與第一輥端部102相比離吊鉤用第二滑車82更遠,因此第二輥端部103側的錐角形成得比第一輥端部102的錐角更大。然而,在第二輥端部103配置成與第一輥端部102相比離吊鉤用第二滑車82更近的情況下,也可以使第二輥端部103側的錐角形成得比第一輥端部102更小。
[0181](B)
[0182]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按壓輥100的兩端部形成有錐狀,但是在吊鉤滾筒80的一端的繩索偏角為不發(fā)生亂繩程度的較小的情況下,也可以不在其一端形成錐狀。即,只需要在有可能發(fā)生亂繩程度的繩索偏角較大一側的端部設計錐狀。
[0183](C)
[0184]在上述實施方式的吊鉤絞盤8的滾筒主體200的表面形成有卷繞載置槽204,但是也可以不形成卷繞載置槽204。在這種情況下,例如如圖12所示,角度Θ5在2°以下,或者如圖12所示,Θ6在2°以下。
[0185]即,在滾筒主體200的表面未形成有載置槽204的情況下,如果繩索偏角超過2 °,則有可能由推力引起亂繩的發(fā)生。然而,如本實施方式那樣,通過在角度超過2°的部分形成錐狀,能夠抑制推力引起的亂繩的發(fā)生。
[0186](D)
[0187]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舉例說明了管道敷設機的吊鉤絞盤。然而,本發(fā)明不限于此。即,不限于吊鉤用絞盤,也可以應用于大臂用絞盤。
[0188]另外,可以不限于管道敷設機的絞盤,也可以應用于起重機等。
[0189]工業(yè)實用性
[0190]本發(fā)明的絞盤具有能夠抑制亂繩發(fā)生的效果,能夠適用于管道敷設機的吊鉤用絞盤等。[0191]符號說明
[0192]I管道敷設機
[0193]2車輛主體
[0194]3配重
[0195]4大臂
[0196]5吊鉤
[0197]6絞盤裝置
[0198]7大臂絞盤
[0199]8吊鉤絞盤(絞盤的一例)
[0200]10駕駛室
[0201]13,14行駛裝置
[0202]70大臂滾筒(大臂用滾筒的一例)
[0203]71大臂用第一滑車
[0204]72大臂用第二滑車
[0205]73 繩索
[0206]80吊鉤滾筒(滾筒的一例,吊鉤用滾筒的一例)
[0207]81吊鉤用第一滑車[0208]82吊鉤用第二滑車(滑車的一例)
[0209]83繩索
[0210]83d,83h繩索槽(第二槽的一例)
[0211]84按壓部
[0212]99管
[0213]100按壓輥
[0214]101輥中央部(輥部的一例)
[0215]102第一輥端部(輥端部的一例)
[0216]103第二輥端部(輥端部的一例)
[0217]150支承部
[0218]151第一支承部件
[0219]152第二支承部件
[0220]153加固部件
[0221]160轉動軸
[0222]170扭力彈簧
[0223]200滾筒主體
[0224]201第一凸緣部(凸緣部的一例)
[0225]202第二凸緣部(凸緣部的一例)
[0226]203繩索孔
[0227]204載置槽
[0228]205 第一凸部
[0229]206第一突起部(突起部的一例)
[0230]207 第二凸部
[0231]205a, 207a 槽(第一槽的一例)
[0232]208第二突起部(突起部的一例)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管道敷設機的絞盤,其特征在于,具有: 滾筒,卷繞有繩索; 按壓輥,沿所述滾筒的寬度方向配置,將卷繞在所述滾筒上的所述繩索向所述滾筒表面按壓; 所述按壓輥具有: 圓柱狀的輥部; 輥端部,配置于所述輥部的所述寬度方向的第一端側及第二端側,具有離所述第一端側或第二端側越遠半徑越小的近似圓錐臺狀; 所述輥端部的寬度比所述繩索的直徑大; 所述輥端部的內側端與外側端的半徑差比所述繩索的直徑??; 從垂直于所述按壓輥的中心軸的方向看的俯視圖中,平行于所述輥部的表面的線與平行于所述輥端部的表面的線所成的角度為錐角, 所述第一端側的所述輥端部的錐角與所述第二端側的所述輥端部的錐角不同。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管道敷設機的絞盤,其特征在于, 所述滾筒具有: 圓柱狀的滾筒主體,層狀地卷繞有所述繩索; 凸緣部,配置于所述滾筒主體的兩端即第一端與第二端; 層狀地卷繞有所述繩索,是指所述繩索從所述滾筒主體的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相鄰地依次配置,并且在相鄰地配置的所述繩索的上側,所述繩索從所述第二端向所述第一端相鄰地依次配置; 在所述繩索從下側層向上側層移動的所述滾筒主體的所述第二端形成有第一槽,所述第一槽供位于所述上側層的所述第二端側的端的所述繩索的繩索部分嵌入。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管道敷設機的絞盤,其特征在于, 配置于所述第二端側的所述凸緣部具有突起部, 所述突起部使配置于所述第一槽的所述繩索部分向第二槽移動,所述第二槽由位于所述下側層的所述第二端側的端的所述繩索部分及與其相鄰配置的所述繩索的繩索部分形成。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管道敷設機的絞盤,其特征在于, 從與所述輥端部的與所述輥部相對一側的端對置的所述滾筒的表面位置放出的所述繩索的繩索偏角在2°以下。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管道敷設機的絞盤,其特征在于, 所述滾筒主體在其表面具有供所述繩索載置的多個載置槽; 從與所述輥端部的與所述輥部相對一側的端對置的所述滾筒的表面位置放出的所述繩索的繩索偏角在4°以下。
6.一種管道敷設機,其特征在于,具有: 吊鉤; 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用于使所述吊鉤上下的絞盤; 所述滾筒是卷繞有使所述吊鉤上下的所述繩索的吊鉤用滾筒。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管道敷設機,其特征在于,具有:滑車,卷掛有使所述吊鉤上下的所述繩索; 大臂,吊有所述吊鉤; 大臂用滾筒,與所述吊鉤用滾筒排列配置在同軸上,卷繞有使所述大臂起伏的繩索; 所述滑車配置成其旋轉軸與所述吊鉤用滾筒的旋轉軸平行,并且在從垂直于所述旋轉軸的方向看的俯視圖中,與所述吊鉤用滾筒的寬度方向的中心相比,配置在靠近所述大臂用滾筒側的位置; 所述第一端側的輥端部配置于設置有所述大臂用滾筒的一側; 所述第一端側的輥端部的錐角 比所述第二端側的輥端部的錐角小。
【文檔編號】B66D1/36GK103889877SQ201380002917
【公開日】2014年6月25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10月31日
【發(fā)明者】植村卓矢, 竹內保彥, 山本大樹, 寺本和正 申請人:株式會社小松制作所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