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子部件封裝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屏蔽罩。
背景技術:
屏蔽罩是一個合金金屬罩, PCB板上的電子元件在工作時發(fā)出高強度的電磁輻射,在元件周圍安裝屏蔽罩可以起到電磁屏蔽的作用,將絕大部分的電磁波攔在屏蔽罩內(nèi),避免對其它元件造成干擾(EMI)、在一定程度上還確保了元器件免受灰塵,延長機器使用壽命,廣泛用于車載音響導航領域。
目前的屏蔽罩一般由罩體和扭腳組成,將扭腿插入PCB板的開槽中,并通過過爐焊錫將扭腳焊接在PCB板的背面,從而固定屏蔽罩。主要如下問題:
1.只能選擇容易上錫的材料制造(如馬口鐵、洋白銅)。
2.安裝時需要將屏蔽罩插入PCB開槽,并用治具折彎扭腳,然后通過波峰焊給扭腳上錫固定,工藝較繁瑣。
3.當PCB板需要返修時,只能將扭腳的焊錫重新熔融,容易損壞PCB板上的其它元件。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提供了一種屏蔽罩。
一種屏蔽罩,包括設置在PCB板上的固定夾以及與所述固定夾連接的罩體,所述固定夾為兩邊折起形成三角形的彈性薄片,所述固定夾的第一折邊與所述第二折邊緊密接觸;所述罩體倒扣在所述PCB板上,其邊側壁被所述固定夾的所述第一折邊與所述第二折邊夾持。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折邊與所述第二折邊不等長,較短折邊的頂點與較長折邊的表面接觸。
作為上述屏蔽罩的一種方案,第一種所述第一折邊長于第二折邊,所述罩體側壁與所述第二折邊頂部接觸的一面形成凹槽,所述第二折邊的頂點恰好落入所述凹槽內(nèi)。所述罩體側壁在與所述第一折邊接觸一面的形成凸脊,所述凸脊的位置與所述凹槽的位置相對應。所述凹槽深度為所述罩體厚度的0.3~0.6倍,最優(yōu)為0.5倍。所述凸脊為所述罩體厚度的0.3~0.6倍,最優(yōu)為0.5倍。
作為上述屏蔽罩的另一種方案,所述第二折邊長于第一折邊,所述罩體側壁與所述第一折邊頂部接觸的一面形成凹槽,所述第一折邊的頂點恰好落入所述凹槽內(nèi)。所述罩體側壁在與所述第二折邊接觸一面的形成凸脊,所述凸脊的位置與所述凹槽的位置相對應。所述凹槽深度為所述罩體厚度的0.3~0.6倍,最優(yōu)為0.5倍。所述凸脊為所述罩體厚度的0.3~0.6倍,最優(yōu)為0.5倍。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折邊與所述第二折邊的邊緣分別向外翻開,形成張口。
優(yōu)選的,所述折邊通過SMD工藝與所述PCB板固定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屏蔽罩,起到如下技術效果:
1. 提高屏蔽罩安裝和拆卸效率,減少工裝治具和波峰焊接的工藝成本。
2. 結構得到了簡化,同時可以選用不容易上錫但是電磁屏蔽效果好的金屬材料,對產(chǎn)品設計帶來了便利。
3. 第一折邊與第二折邊的不等長設計進一步正大固定夾的扣合量,增強扣合強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原理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中的夾持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中的夾持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中的夾持結構示意圖。
罩體為1;凹槽為11;凸脊為12;固定夾為2;第一折邊為21;第二折邊為22;翻邊為23;PCB板為3。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和特征更易被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從而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作出更為清楚的界定。
實施例1:
一種屏蔽罩,通過設計固定夾2的方式來實現(xiàn)屏蔽罩與PCB板3的無傷拆卸以及安裝,如圖1和圖2所示,具體包括多個固定夾2以及罩體1。其中固定夾2設置在PCB板3上;而罩體1這通過固定夾2的夾持實現(xiàn)固定。
其中為,固定夾2為兩邊折起形成三角形的彈性薄片,為了方便描述,將其折起的兩個折邊分別稱為第一折邊21以及第二折邊22,在固定夾2的兩這邊折起后,第一折邊21與第二折邊22緊密接觸,形成一個具有夾持力的固定機構。罩體1倒扣在PCB板3上,其邊側壁恰好落入固定夾2的第一折邊21與第二折邊22之間,被固定夾2的第一折邊21與第二折邊22夾持。 如果想要更好打夾持固定效果,可以在PCB板3上設置更多數(shù)量的固定夾2,多個固定夾2提供的夾持效果會更加好。使用本實施例的技術后,不論是拆卸罩體1還是安裝罩體1,均不會損壞PCB板3和屏蔽罩,更加便于維修,防止因維修而對周圍元器件產(chǎn)生的二次損害。
為了方便罩體1更容易落入固定夾2中間,第一折邊21與第二折邊22的邊緣可以分別向外翻開形成翻邊23,進而使固定夾2的開口形成張口。罩體1側壁落入張口后即可撐開兩折邊,最終兩這邊的頂點抵住側壁的兩面,實現(xiàn)夾持。
為了進一步簡化工藝,折邊通過SMD工藝與PCB板3固定連接。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中的扭腳設計,這種固定方式更加簡潔,且SMD工藝非常成熟,生產(chǎn)效率更高。
實施例2:
作為實施例1的一種改進,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區(qū)別在于,如圖3所示,為了進一步增加單個固定夾2的夾持力和固定穩(wěn)固度,第一折邊21與第二折邊22不等長,較短折邊的頂點與較長折邊的表面接觸。
本實施例中,第一種第一折邊21長于第二折邊22,第一折邊21設置在罩體1側壁的外側,相應地,第二折邊22設置在罩體1側壁的內(nèi)側。內(nèi)側折邊較短可以為罩體1內(nèi)部提供更多空間。
罩體1側壁與第二折邊22頂部接觸的一面形成凹槽11,第二折邊22的頂點恰好落入凹槽11內(nèi)。頂點落入后凹槽11后更加不容易脫出。
另外,罩體1側壁在與第一折邊21接觸一面的形成凸脊12,凸脊12的位置與凹槽11的位置相對應。在實施上,可以通過折疊的方式,同時形成凹槽11和凸脊12。也可以根據(jù)需求來時凹槽11的深度和凸脊12的高度,形成不同的夾持力。
本實施例中,凹槽11深度為罩體1厚度的0.3~0.6倍。凸脊12為罩體1厚度的0.3~0.6倍。
實施例3: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2的區(qū)別在于,作為實施例2的并列方案,如圖4所示,第二折邊22可以長于第一折邊21,罩體1側壁與第一折邊21頂部接觸的一面形成凹槽11,第一折邊21的頂點恰好落入凹槽11內(nèi)。罩體1側壁在與第二折邊22接觸一面的形成凸脊12,凸脊12的位置與凹槽11的位置相對應。
同樣的,凹槽11深度為罩體1厚度的0.3~0.6倍。凸脊12為罩體1厚度的0.3~0.6倍,凹槽11的深度和凸脊12的高度最優(yōu)罩體1厚度為0.5倍。
上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nèi),還可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