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自動化生產技術領域,特指一種視覺自動折彎對位機構。
背景技術:
:
眾所周知,F(xiàn)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印刷電路板)又稱軟性線路板、撓性線路板,簡稱軟板,其具有配線密度高、重量輕、厚度薄的特點。
目前電子產品例如手機行業(yè)中的結構設計的內部空間越來越緊湊,因此,不但要求電子產品的組件本體之間控制好公差,還要求組件本身的連接線(通常是柔性印刷電路板)能夠折彎成與間隙完美配合,從而達到能夠順利組裝的設計要求。
傳統(tǒng)的柔性印刷電路板的制作過程中,需根據(jù)客戶的要求對柔性印刷電路板進行多處折彎。傳統(tǒng)的折彎由操作人員直接手工操作,由于柔性印刷電路板的材料特殊性,直接用手折彎時,難以控制力度的大小,對折彎半徑、折彎位置等都不能達到預期效果,致使其生產效率低下且產品的一致性較差。
隨著自動化生產技術的發(fā)展,目前都是采用機械機構對柔性印刷電路板進行彎折,但是存在定位不精準,即無法確保折彎對位的精度,使彎折質量得不到保證,以致不能很好的滿足加工需求,不利于提高市場競爭力。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人提出以下技術方案。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視覺自動折彎對位機構。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了下述技術方案:該視覺自動折彎對位機構包括:底座、安裝于底座上端的XY移動平臺機構、通過Z軸驅動機構安裝于XY移動平臺機構上的夾持折彎機構以及安裝于底座旁側的視覺對位機構,該視覺對位機構配合XY移動平臺機構對夾持折彎機構進行自動移位補償,所述夾持折彎機構包括安裝于Z軸驅動機構上的安裝座、安裝于安裝座上的驅動電機、與驅動電機中的轉軸連接的減速機以可拆裝方式與減速機裝配并用于夾持工件的折彎夾頭。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折彎夾頭包括有與減速機裝配的座體、固定于座體上的下夾板以及通過彈簧安裝于下夾板上端的上夾板和安裝于座體上并用于將上夾板壓下以使上、下夾板夾合的壓合機構,該上、下夾板之間形成有間隔。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上、下夾板相對的面均設置有定位孔,所述彈簧分別固定于上、下夾板的定位孔中。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視覺對位機構包括有安裝于底座旁側的機架、安裝于機架上的CCD相機、與CCD相機對接的鏡頭以及機架中并位于鏡頭下方的同軸光源,該同軸光源位于折彎夾頭上方。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CCD相機通過一可水平及豎直方向調節(jié)位移的調節(jié)機構安裝于機架上。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調節(jié)機構包括有以可豎直方向移動的方式安裝于機架上的縱向移動板、用于驅動該縱向移動板在豎直方向移動的第一調節(jié)螺桿、以可在水平方向移動的方式安裝于縱向移動板上的水平移動板、用于驅動該水平移動板在水平方向移動的第二調節(jié)螺桿,所述CCD相機安裝于水平移動板上。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XY移動平臺機構包括以可在X軸方向移動的方式安裝于底座上的X軸移動平臺、安裝于底座上并用于驅動該X軸移動平臺在底座上沿X軸方向移動的第一電機絲桿組件、可在Y軸方向移動的方式安裝于X軸移動平臺上的Y軸移動平臺以及安裝于X軸移動平臺上并用于驅動該Y軸移動平臺在X軸移動平臺上沿Y軸方向移動的第二電機絲桿組件,所述Z軸驅動機構安裝于Y軸移動平臺上。
進一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Z軸驅動機構包括固定于Y軸移動平臺上的基座、安裝于基座上的Z軸移動座以及安裝于基座上并用于驅動該Z軸移動座在基座上沿Z軸方向移動的第三電機絲桿組件,所述安裝座固定于該Z軸移動座上。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發(fā)明工作時,通過XY移動平臺機構及Z軸驅動機構將夾持折彎機構移動至適當位置,且該夾持折彎機構中的折彎夾頭穩(wěn)定夾緊需要彎折的柔性印刷電路板進行夾緊,并通過驅動電機驅動該折彎夾頭進行180°轉動,實現(xiàn)對柔性印刷電路板進行彎折,此時,視覺對位機構對該折彎夾頭及柔性印刷電路板進行拍照以抓取特征,并進行位置計算,隨后XY移動平臺機構根據(jù)視覺對位機構得到的數(shù)據(jù)對夾持折彎機構進行自動移位補償,以致使可確保折彎對位的精準度,保證折彎質量,令本發(fā)明具有極高的市場競爭力。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立體圖;
圖2是本發(fā)明中夾持折彎機構的立體圖;
圖3是本發(fā)明另一視角的立體圖;
圖4是本發(fā)明中夾持折彎機構另一視角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和附圖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說明。
見圖1-3所示,為一種視覺自動折彎對位機構,其包括:底座1、安裝于底座1上端的XY移動平臺機構2、通過Z軸驅動機構3安裝于XY移動平臺機構2上的夾持折彎機構4以及安裝于底座1旁側的視覺對位機構5,該視覺對位機構5配合XY移動平臺機構2對夾持折彎機構4進行自動移位補償,以致使可確保折彎對位的精準度,保證折彎質量,令本發(fā)明具有極高的市場競爭力。
所述XY移動平臺機構2包括以可在X軸方向移動的方式安裝于底座1上的X軸移動平臺21、安裝于底座1上并用于驅動該X軸移動平臺21在底座1上沿X軸方向移動的第一電機絲桿組件22、可在Y軸方向移動的方式安裝于X軸移動平臺21上的Y軸移動平臺23以及安裝于X軸移動平臺21上并用于驅動該Y軸移動平臺23在X軸移動平臺21上沿Y軸方向移動的第二電機絲桿組件24,所述Z軸驅動機構3安裝于Y軸移動平臺23上。上述XY移動平臺機構2通過第一電機絲桿組件22及第二電機絲桿組件24驅動移動,以此可使XY移動平臺機構2移動精度更高,保證本發(fā)明對位的精準性。
所述Z軸驅動機構3包括固定于Y軸移動平臺23上的基座31、安裝于基座31上的Z軸移動座32以及安裝于基座31上并用于驅動該Z軸移動座32在基座31上沿Z軸方向移動的第三電機絲桿組件33,所述安裝座41固定于該Z軸移動座32上。
所述夾持折彎機構4包括安裝于Z軸驅動機構3上的安裝座41、安裝于安裝座41上的驅動電機42、與驅動電機42中的轉軸連接的減速機43以可拆裝方式與減速機43裝配并用于夾持工件的折彎夾頭44。其中,所述折彎夾頭44包括有與減速機43裝配的座體441、固定于座體441上的下夾板442以及通過彈簧45安裝于下夾板442上端的上夾板444和安裝于座體441上并用于將上夾板444壓下以使上、下夾板443、442夾合的壓合機構445,該上、下夾板443、442之間形成有間隔,此結構的折彎夾頭44具有更好的夾緊功效,并可保證折彎質量。另外,所述上、下夾板443、442相對的面均設置有定位孔,所述彈簧45分別固定于上、下夾板443、442的定位孔中。
所述壓合機構445包括有樞接于座體441上的壓桿以及用于該壓桿上下擺動以將上夾板444壓下以使上、下夾板443、442夾合的驅動氣缸。
所述視覺對位機構5包括有安裝于底座1旁側的機架51、安裝于機架51上的CCD相機52、與CCD相機52對接的鏡頭53以及機架51中并位于鏡頭53下方的同軸光源54,該同軸光源54位于折彎夾頭44上方。
所述CCD相機52通過一可水平及豎直方向調節(jié)位移的調節(jié)機構55安裝于機架51上。具體而言,所述調節(jié)機構55包括有以可豎直方向移動的方式安裝于機架51上的縱向移動板551、用于驅動該縱向移動板551在豎直方向移動的第一調節(jié)螺桿552、以可在水平方向移動的方式安裝于縱向移動板551上的水平移動板553、用于驅動該水平移動板553在水平方向移動的第二調節(jié)螺桿554,所述CCD相機52安裝于水平移動板553上。
本發(fā)明工作時,通過XY移動平臺機構2及Z軸驅動機構3將夾持折彎機構4移動至適當位置,且該夾持折彎機構4中的折彎夾頭44穩(wěn)定夾緊需要彎折的柔性印刷電路板進行夾緊,并通過驅動電機42驅動該折彎夾頭44進行180°轉動,實現(xiàn)對柔性印刷電路板進行彎折,此時,視覺對位機構5對該折彎夾頭44及柔性印刷電路板進行拍照以抓取特征,并進行位置計算,隨后XY移動平臺機構2根據(jù)視覺對位機構5得到的數(shù)據(jù)對夾持折彎機構4進行自動移位補償,以致使可確保折彎對位的精準度,保證折彎質量,令本發(fā)明具有極高的市場競爭力。
當然,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而已,并非來限制本發(fā)明實施范圍,凡依本發(fā)明申請專利范圍所述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均應包括于本發(fā)明申請專利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