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說明書公開的技術涉及電池用支架。
背景技術:
NaS電池、Li離子電池、Ni-H2電池等的組合電池將多個單電池密集地配置于外殼的內部,構成了電池模塊。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一種用于收納這種組合電池的電池用支架。專利文獻1所公開的電池用支架具備底框,利用該底框支承電池模塊。另外,有時在電池用支架上設置有用于在輸送時或設置時防止電池模塊的錯位的定位部件。定位部件通過螺栓固定于載置有電池模塊的底框。
現(xiàn)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WO2012/026224號
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課題
通常,電池用支架的底框大多使用中空的長條狀鋼材。為了使電池用支架輕量化,可考慮減薄用于電池用支架的底框的長條狀鋼材的板厚。但是,如果減薄用于底框的長條狀鋼材的板厚,則不能在底框上形成用于固定定位部件的螺栓螺合的充分長度的母螺紋槽。因此,如以往那樣僅使用螺栓不能將定位部件牢固地固定于底框。另外,還考慮使用螺栓和螺母將兩者固定,但必須要在長條狀鋼材的內部配置螺栓的頭部或螺母,因此,配置螺栓的場所受到限定。本說明書公開了能夠相對于底框適當地固定定位部件的電池用支架。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用于解決課題的技術方案
本說明書中公開的電池用支架上載置電池模塊。電池用支架具備:底框,其俯視時為矩形;定位部件,其配置于底框的上表面,并且與電池模塊的側面抵接,定位電池模塊相對于底框的水平方向的位置;以及緊固部件,其將底框和定位部件固定。底框的至少一部分由沿長度方向延伸的長條狀鋼材構成。長條狀鋼材具備上表面部、下表面部和側面部,在與長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在上表面部、下表面部和側面部之間形成有空間。在長條狀鋼材的上表面部形成有一個或多個第一通孔。在定位部件上,在與第一通孔對應的位置上形成有一個或多個第二通孔。緊固部件具備:具有插通于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的軸部的螺栓、以及與螺栓的軸部螺合的螺母。當利用螺栓和螺母將定位部件固定于長條狀鋼材時,螺栓的頭部或螺母位于上表面部、下表面部和側面部之間的空間。在長條狀鋼材的下表面部,至少在與第一通孔對應的位置上形成有開口。
在所述電池用支架中,在長條狀鋼材的下表面部,在與第一通孔對應的位置上形成有開口。因此,在為了將長條狀鋼材和定位部件固定而將螺栓的軸部插通于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時,能夠經由開口將螺母與螺栓的軸部螺合。因此,即使在減薄了長條狀鋼材的板厚的情況下,也能夠使用螺栓和螺母將定位部件適當地固定于底框。
附圖說明
圖1是示意性表示在實施例1的電池用支架上載置有電池模塊的結構的立體圖。
圖2是示意性表示實施例1的電池用支架(定位部件除外)的結構的立體圖。
圖3是表示實施例1的電池用支架的第一框架和緊固部件的結構的剖視圖。
圖4是表示實施例1的變形例的第一框架的仰視圖。
圖5是表示實施例1的變形例的第一框架的剖視圖。
圖6是表示實施例1的變形例的第一框架的俯視圖。
圖7是示意性表示實施例2的電池用支架(定位部件除外)的結構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列出以下說明的實施例的主要特征。此外,以下記載的技術要素是分別獨立的技術要素,通過單獨或各種組合來發(fā)揮技術的有用性,而不限于提出申請時的權利要求書所記載的組合。
(特征1)本說明書所公開的電池用支架在上表面部可形成有多個第一通孔。也可以,開口沿長條狀鋼材的長度方向延伸,與至少兩個以上的第一通孔相對應。根據這種結構,通過使開口形成為沿長度方向延伸的形狀,可以在形成有該開口的范圍內不受位置限制地相對于底框形成第一通孔。即,可以將緊固部件相對于底框在形成有開口的范圍內配置于任意的位置。
(特征2)本說明書所公開的電池用支架中,長條狀鋼材也可以是唇(lip)槽鋼。根據這種結構,可以使定位部件相對于底框的固定變得容易,并且可以降低制造成本。
(特征3)本說明書公開的電池用支架中,第一通孔也可以俯視時位于沿長條狀鋼材的長度方向延伸的上表面部的不含中心線的范圍。通過這樣的結構,能夠有效地利用上表面部、下表面部以及側面部之間的空間。
(特征4)本說明書公開的電池用支架中,底框在俯視時,具備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兩個第一框架、以及沿與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延伸的兩個第二框架,兩個第一框架通過第二框架連接,并且通過沿第二方向延伸的一個或多個支承框架連接,另一方面,兩個第二框架也可以僅通過第一框架連接。另外,至少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可以使用長條狀鋼材。通過這種結構,能夠維持電池用支架的強度的同時,降低制造成本。
【實施例1】
以下,參照附圖說明實施例1的電池用支架10。電池用支架10支承電池模塊1。電池模塊1例如是NaS電池、Li離子電池、Ni-H2電池等的組合電池。電池模塊1在長方體形狀的外殼的內部收納了幾百個電池。如圖1及圖2所示,電池用支架10具備底框12、定位部件14、緊固部件16、加強框架17。
在底框12上載置電池模塊1。如圖2所示,底框12在俯視時,為由沿第一方向(圖中X方向(以下簡稱為X方向。))延伸的兩個第一框架12a和沿第二方向(圖中Y方向(以下簡稱為Y方向。))延伸的兩個第二框架12b限定的矩形形狀。兩個第一框架12a的一端通過一方的第二框架12b連接,兩個第一框架12a的另一端通過另一方的第二框架12b連接。同樣,兩個第二框架12b的一端通過一方的第一框架12a連接,兩個第二框架12b的另一端通過另一方的第一框架12a連接。
本實施例中,底框12的兩個第一框架12a及兩個第二框架12b例如由方鋼等長條狀鋼材構成。第一框架12a具備上表面部20、下表面部22、以及連接上表面部20和下表面部22的兩個側面部24。具體而言,第一框架12a在與其長度方向(即X方向)正交的截面上,通過上表面部20、下表面部22及側面部24形成空間26。在第一框架12a的上表面部20形成有從其上表面貫通至下表面的多個第一通孔20a。本實施例中,在一個第一框架12a上,沿著其長度方向等間隔地形成有四個第一通孔20a。圖中未圖示,但第二框架12b與第一框架12a相同,具備上表面部、下表面部及側面部,在第二框架12b的上表面部形成有從其上表面貫通至下表面的多個通孔。
在本實施例中,加強框架17由沿X方向延伸的一個第一加強框架17a和沿Y方向延伸的兩個第二加強框架17b構成。第一加強框架17a的一端與一方的第二框架12b連接,第一加強框架17a的另一端與另一方的第二框架12b連接。另外,第二加強框架17b的一端與一方的第一框架12a連接,第二加強框架17b的另一端與另一方的第一框架12a連接。第一加強框架17a在兩個第二加強框架17b各自的中央與兩個第二加強框架17b交叉(連接)。此外,加強框架17的個數及配置可以根據載置于電池用支架10的電池模塊1的重量適當變更。
如圖3所示,在第一框架12a的下表面部22,在與第一通孔20a相對應的位置形成有多個開口30。開口30的直徑比第一通孔20a的直徑大。
定位部件14確定電池模塊1相對于底框12的水平方向(XY平面)的位置。定位部件14以圍繞載置于底框12的電池模塊1的方式,配置于底框12的上表面。定位部件14具有第一部分14a和第二部分14b。即,定位部件14使用角料。第一部分14a抵接于底框12的上表面,通過后述的緊固部件16固定于底框12。第二部分14b從第一部分14a的內周緣彎折并沿圖面Z方向延伸。第二部分14b抵接于電池模塊1的側面。在定位部件14上,在與第一框架12a的第一通孔20a及第二框架12b的通孔對應的位置形成有多個第二通孔22a。
緊固部件16將底框12和定位部件14固定。緊固部件16具備多個螺栓18和多個螺母19。螺栓18具有軸部18a和頭部18b。在將第一框架12a和定位部件14固定時,多個螺栓18的軸部18a分別插通于多個第一通孔20a及多個第二通孔22a。螺母19與螺栓18的軸部18a螺合。螺母19位于由第一框架12a形成的空間26,并與第一框架12a的上表面部20的下表面抵接。由此,將底框12和定位部件14固定(緊固)。此外,本實施例中,從定位部件14的上表面?zhèn)炔逋菟?8,但也可以從第一框架12a側(上表面部20的下表面?zhèn)?插通螺栓18。該情況下,螺栓18的頭部18b抵接于第一框架12a的上表面部20的下表面,與軸部18a螺合的螺母19抵接于定位部件14的上表面,由此將底框12和定位部件14固定。在對第二框架12b和定位部件14進行固定中,不使用螺母19。即,多個螺栓18的軸部18a與分別形成于第二框架12b的多個通孔及多個第二通孔22a的螺紋槽螺合。在第二框架12b和定位部件14之間配置有用于確保螺栓18的軸部18a的嵌合長度的板材。在該板材上,在與第二通孔22a對應的位置形成有通孔,螺栓18的軸部18a與形成于該通孔的內表面上的螺紋槽螺合。
實施例1的電池用支架10中,在第一框架12a的下表面部22,在與第一通孔20a相對應的位置形成有開口30。因此,在為了將第一框架12a和定位部件14固定而將螺栓18插通于第一通孔20a及第二通孔22a時,可以經由開口30將螺母19螺合于螺栓18的軸部18a。因此,即使對第一框架12a使用了板厚薄的鋼材的情況下,也能夠使用螺栓18和螺母19相對于第一框架12a適當固定定位部件14。
此外,在上述實施例中,在第一框架12a的下表面部22形成有多個開口30,但不限于此。如圖4所示,開口30也可以沿第一框架12a的長度方向(圖中X方向)連續(xù)延伸。開口30的Y方向的寬度比第一通孔20a的直徑大。當形成這樣的開口30時,則可以在第一框架12a上將第一通孔20a在形成有開口30的范圍內形成于任意的位置。
另外,如圖5及圖6所示,第一框架12a的第一通孔20a也可以形成在沿長條狀鋼材的長度方向延伸的上表面部20的不含中心線(圖6中,由虛線A表示中心線的位置)的范圍。當在這樣的位置形成第一通孔20a時,可以有效利用空間26。例如,在由于輸送及設置要將電池用支架10抬起時,可以不被位于上表面部20的下表面?zhèn)鹊穆菽?9妨礙地,使用起重器等夾具或吊索抬起電池用支架10。
另外,對于第二框架12b的下表面部,也可以與第一框架12a的下表面部22同樣地形成開口。
【實施例2】
接下來,參照附圖說明實施例2的電池用支架。以下,僅說明與實施例1不同之處,對于與實施例1相同的結構,省略其詳細說明。
如圖6所示,實施例2的電池用支架具備沿Y方向延伸的兩個支承框架27代替實施例1的電池用支架10的加強框架17。另外,本實施例中,對第一框架12a及第二框架12b使用唇槽鋼。如圖所示,唇槽鋼具備上表面部20、下表面部22以及側面部24,為去除了下表面部22的寬度方向的中央部分的結構。即,在長度方向的整個區(qū)域,下表面部22分離成兩個。
支承框架27的一端與一方的第一框架12a連接,支承框架27的另一端與另一方的第一框架12a連接。即,兩個第一框架12a通過第二框架12b連接,并且通過支承框架27連接。另一方面,兩個第二框架12b僅通過第一框架12a連接。
實施例2的電池用支架中,對底框12使用唇槽鋼。唇槽鋼的下表面部22分離成兩個,唇槽鋼的下表面部22的下方開放。因此,可以容易地將螺栓18的頭部18b或螺母19配置于上表面部20的下表面?zhèn)?。因此,可以使用螺?8和螺母19適當地進行底框12與定位部件14的固定。另外,唇槽鋼具有充分的強度。因此,不用為了支承電池模塊1而追加連接兩個第二框架12b的沿X方向延伸的框架,可以確保用于支承電池模塊1的強度。因此,與現(xiàn)有的電池用支架相比,可以降低材料費用或加工費用等制造成本。
此外,本實施例中,對第一框架12a和第二框架12b使用了唇槽鋼,但不限于此,支承框架27也可以使用唇槽鋼。
以上,詳細說明了本實用新型的幾個實施例,但這些只不過是示例,而不用于限定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書。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書中記載的技術中包含對以上示例的具體例進行了各種變形、變更的技術。
本說明書或附圖中說明的技術要素通過單獨或各種組合而發(fā)揮技術上的有用性,而不限于提出申請時權利要求記載內容的組合。另外,本說明書或附圖中示例的技術是同時實現(xiàn)多個目的的技術,實現(xiàn)其中一個目的情況本身具有技術上的有用性。
附圖標記的說明
1:電池模塊
10:電池用支架
12:底框
12a:第一框架
12b:第二框架
14:定位部件
16:緊固部件
17:加強框架
18:螺栓
18a:軸部
18b:頭部
19:螺母
20:上表面部
20a:第一通孔
22:下表面部
22a:第二通孔
24:側面部
27:支承框架
30: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