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連接器、插針等領域,具體為一種電子凸輪插針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在組裝連接器時,通常需要將插針插接組裝于連接器中?,F有的插針方式是通過凸輪插針機來實現的,這種純機械的凸輪結構,每個凸輪的插針的運動曲率是固定的,因此,每個凸輪插針機通常只是針對一類產品,也就是說,每個凸輪只能完成其所對應的那類連接器的插針。而在實際生產中,連接器的種類很多,因此,需要不同類型的凸輪來完成生產。
現有的凸輪插針結構和方式,不能滿足現有的生產需求,因此,需要研發(fā)一款能夠滿足各種類型的連接器的插針的凸輪結構。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電子凸輪插針系統(tǒng),以多軸的機構代替機械凸輪結構,通過控制系統(tǒng)的程序模擬機械凸輪的運動方式,以滿足多種連接器插針需求。
實現上述目的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電子凸輪插針系統(tǒng),包括送針機構,沿x軸方向設置,定義x軸方向為水平橫向,所述送針機構用于輸送插針;取針機構,組裝于所述送針機構上,用于獲取所述送針機構上的插針;切針機構,組裝于所述送針機構的上方,所述切針機構用于將取針機構上的插針剪切成型;插針機構,配合組裝于所述切針機構,所述插針機構用于將剪切成型的插針插接于連接器上;插針深度調節(jié)機構,配合組裝于所述插針機構,所述插針深度調節(jié)機構用于調節(jié)插針深度;控制系統(tǒng),所述送針機構、取針機構、切針機構、插針機構、插針深度調節(jié)機構,所述控制系統(tǒng)用于一體控制所述送針機構、取針機構、切針機構、插針機構、插針深度調節(jié)機構以模擬凸輪將插針插接于所述連接器。
所述送針機構包括送針導向架,沿x軸方向設置;一對送針主動輪,分別設于所述送針導向架的兩側;一對送針伺服電機,每一所述送針主動輪的中心連接于所述送針伺服電機的機軸;兩組從動輪,每組從動輪安裝于所述送針導向架的兩端,每組所述從動輪對應配合的與一所述送針主動輪通過傳送帶連接。
所述取針機構包括一對取針伺服電機,安裝于所述送針導向架的兩側;一對取針傳動機構,對應安裝于所述取針伺服電機上;一對取針端頭,對應安裝于所述取針傳動機構上。
所述切針機構包括第一安裝支架,固定于所述送針導向臺的中部的側邊;切針伺服電機,組裝于所述第一安裝支架的上端;第一傳動輪,其中心組裝于所述切針伺服電機的機軸上;第一傳動軸桿,一端組裝于所述第一傳動輪上;
切針組件,連接于所述第一傳動軸桿的另一端,所述切針伺服電機用于帶動所述第一傳動輪轉動,所述第一傳動輪通過第一傳動軸桿用于帶動所述切針組件上下運動。
所述切針組件包括切針導軌,沿z軸方向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裝支架上,定義z軸方向為豎直的垂直于所述x軸方向;切針滑塊組,組裝于所述切針導軌上,且該切針滑塊組組裝于所述第一傳動軸桿的下端;切針端子,組裝于所述切針滑塊組的下端。
所述切針端子與切針滑塊組之間通過彈簧組件組接。
所述插針機構包括第二安裝支架,組裝于所述第一安裝支架上;插針伺服電機,組裝于所述第二安裝支架上方;第二傳動輪,其中心組裝于所述插針伺服電機的機軸上;第二傳動軸桿,一端組裝于所述第二傳動輪上;插針組件,連接于所述第二傳動軸桿的另一端,所述插針伺服電機用于帶動所述第二傳動輪轉動,所述第二傳動輪通過第二傳動軸桿用于帶動所述插針組件沿y軸方向前后運動,定義y軸方向為水平的垂直于x軸方向。
所述插針組件包括插針導軌,沿y軸方向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裝支架上并穿過所述第一安裝架的底部;插針滑塊組,組裝于所述插針導軌上,且該插針滑塊組組裝于所述第二傳動軸桿的一端;插針端子,組裝于所述插針滑塊組。
所述插針深度調節(jié)機構包括深度調節(jié)伺服電機,配合組裝于所述第二安裝支架上;深度調節(jié)傳動機構,連接于所述深度調節(jié)伺服電機與所述插針組件之間;感應器,用于感應所述插針的實際深度。
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是:本發(fā)明的電子凸輪插針系統(tǒng),以多軸的機構代替機械凸輪結構,通過控制系統(tǒng)的程序模擬機械凸輪的運動方式,滿足了多種連接器插針需求,便于更換和安裝,同時有效的提高了插針的效率,節(jié)省了生產成本,同時便于自動化控制。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解釋。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電子凸輪插針系統(tǒng)的機械部分機構示意圖。
其中,
1送針機構;2取針機構;
3切針機構;4插針機構;
5插針深度調節(jié)機構;11送針導向架;
12送針主動輪;14從動輪;
21取針伺服電機;
31第一安裝支架;32切針伺服電機;
33第一傳動輪;34第一傳動軸桿;
35切針組件;351切針導軌;
352切針滑塊組;353切針端子;
41第二安裝支架;42插針伺服電機;
43第二傳動輪;44第二傳動軸桿;
45插針組件。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實施例的說明是參考附加的圖式,用以例示本發(fā)明可用以實施的特定實施例。本發(fā)明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前」、「后」、「左」、「右」、「頂」、「底」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以說明及理解本發(fā)明,而非用以限制本發(fā)明。
實施例,如圖1所示,一種電子凸輪插針系統(tǒng),包括送針機構1、取針機構2、切針機構3、插針機構4、控制系統(tǒng)。
本實施例中,定義x軸方向為水平橫向、定義在豎直的垂直于x軸方向為z軸方向、定義水平的垂直于x軸方向為y軸方向。
具體的,所述送針機構1沿x軸方向設置,所述送針機構1用于輸送插針。
所述送針機構1包括送針導向架11、一對送針主動輪12、一對送針伺服電機、兩組從動輪14。送針導向架11沿x軸方向設置,送針導向架11的中心設有一組沖切通孔;一對送針主動輪12分別設于所述送針導向架11上沖切通孔的兩側;每一所述送針主動輪12的中心連接于所述送針伺服電機的機軸;每組從動輪14安裝于所述送針導向架11的兩端,每組所述從動輪14對應配合的與一所述送針主動輪12通過傳送帶連接。
所述取針機構2組裝于所述送針機構1上,取針機構2用于獲取所述送針機構1上的插針。所述取針機構2包括一對取針伺服電機21、一對取針傳動機構、一對取針端頭。一對取針伺服電機21安裝于所述送針導向架11的兩側;一對取針傳動機構對應安裝于所述取針伺服電機21上;一對取針端頭對應安裝于所述取針傳動機構上。當送針機構1從兩側送針時,兩側的取針機構2配合該送針機構1運行,實現取針。
所述切針機構3組裝于所述送針機構1的上方,所述切針機構3用于將取針機構2上的插針剪切成型。由于插針被取針機構2從針帶上取下時,其尾部帶有尾料,因此,需要將尾料等切除。
具體的,所述切針機構3包括第一安裝支架31、切針伺服電機32、第一傳動輪33、第一傳動軸桿34以及切針組件335。
所述第一安裝支架31固定于所述送針導向臺的中部的側邊;切針伺服電機32組裝于所述第一安裝支架31的上端;第一傳動輪33的中心組裝于所述切針伺服電機32的機軸上;第一傳動軸桿34的一端組裝于所述第一傳動輪33上;切針組件335連接于所述第一傳動軸桿34的另一端。所述切針伺服電機32用于帶動所述第一傳動輪33轉動,所述第一傳動輪33通過第一傳動軸桿34用于帶動所述切針組件335上下運動。
所述切針組件335包括切針導軌351、切針滑塊組352、切針端子353,切針導軌351沿z軸方向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裝支架31上;切針滑塊組352組裝于所述切針導軌351上,且該切針滑塊組352組裝于所述第一傳動軸桿34的下端;切針端子353組裝于所述切針滑塊組352的下端。所述切針端子353與切針滑塊組352之間通過彈簧組件組接。
所述插針機構4配合組裝于所述切針機構3,所述插針機構4用于將剪切成型的插針插接于連接器上。
所述插針機構4包括第二安裝支架41、插針伺服電機42、第二傳動輪43、第二傳動軸桿44、插針組件45。其中,所述第二安裝支架41組裝于所述第一安裝支架31上;插針伺服電機42組裝于所述第二安裝支架41上方;第二傳動輪43的中心組裝于所述插針伺服電機42的機軸上;第二傳動軸桿44的一端組裝于所述第二傳動輪43上;插針組件45連接于所述第二傳動軸桿44的另一端,所述插針伺服電機42用于帶動所述第二傳動輪43轉動,所述第二傳動輪43通過第二傳動軸桿44用于帶動所述插針組件45沿y軸方向前后運動。
所述插針組件45包括插針導軌、插針滑塊組、插針端子,插針導軌沿y軸方向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裝支架41上并穿過所述第一安裝架的底部;插針滑塊組組裝于所述插針導軌上,且該插針滑塊組組裝于所述第二傳動軸桿44的一端;插針端子組裝于所述插針滑塊組。
所述插針深度調節(jié)機構5配合組裝于所述插針機構4,所述插針深度調節(jié)機構5用于調節(jié)插針深度。所述插針深度調節(jié)機構5包括深度調節(jié)伺服電機、深度調節(jié)傳動機構、感應器。深度調節(jié)伺服電機配合組裝于所述第二安裝支架41上;深度調節(jié)傳動機構連接于所述深度調節(jié)伺服電機與所述插針組件45之間;感應器,用于感應所述插針的實際深度。
所述送針機構1、取針機構2、切針機構3、插針機構4、插針深度調節(jié)機構5,所述控制系統(tǒng)用于一體控制所述送針機構1、取針機構2、切針機構3、插針機構4、插針深度調節(jié)機構5以模擬凸輪將插針插接于所述連接器。
以上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