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電連接器領域,尤指一種彈簧連接器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彈簧針(pogopin)被廣泛應用于電子設備領域,用于連接各種電信號,通過將頭部設置成彈性接觸的方式進行對接以使接觸穩(wěn)定,如手機電池等。傳統(tǒng)彈簧針如中國臺灣第409581u號專利揭示了一種彈簧針,包括接筒狀部、設于所述筒狀部內的彈簧、安裝于所述筒狀部一端的觸頭部,所述觸頭部通過所述彈簧提供彈力以接觸外部接觸點。所述筒狀部、彈簧、及觸頭部均為各自獨立的部件,需要先將各部件沖壓成型后再進行組裝,最后將所述筒狀部最后與所述觸頭部鉚合以將所述彈簧固定于筒狀部內。上述彈簧針組裝較為復雜,工藝較多,不利于降低產品成本。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鑒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彈簧連接器的制造方法,通過一次沖壓成型即可完成加工,大大降低了產品成本,提升了產品自動化制造水平。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申請?zhí)峁┝艘环N彈簧連接器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加工步驟:
s10、提供金屬板材,在所述金屬板材的一端采用抽引工藝加工形成觸頭部;在所述金屬板材位于所述觸頭部的底部一側沖裁形成處于同一水平面的彈性部件,所述彈性部件包括若干在橫向方向延伸形成的彈性臂及在縱向方向連接所述彈性臂的第一、第二端部,所述彈性臂之間形成有彈性空間;在所述彈性部件的下方沖裁形成有呈板狀結構的筒狀部;所述觸頭部與所述彈性部件通過第一連接部連接,所述彈性部件與所述筒狀部通過第二連接部連接;
s20、將處于同一水平面內的所述彈性部件進行折彎作業(yè),使所述彈性部件折彎成開放式的環(huán)狀結構以使所述彈性臂以環(huán)狀結構堆疊;
s30、將呈板狀結構的所述筒狀部繞所述第二連接部反折以使所述筒狀部位于所述彈性部件徑向方向的外側;
s40、將位于所述彈性部件外側的板狀結構的筒狀部進行折彎操作,使所述筒狀部形成將所述彈性部件包覆于內的筒狀主體。
本申請彈簧連接器的制造方法在一片金屬板材上通過抽引方式成型觸頭部、在所述觸頭部下方一體沖裁形成彈性部件,并在所述彈性部件下方一體沖裁形成板狀的筒狀部,再將所述彈性部件進行折彎成型形成開放式環(huán)狀結構,再將所述板狀結構的筒狀部反折于所述彈性部件外側后進行折彎操作以包覆于所述彈性部件外圍。本申請的彈簧連接器將金屬板材在一套模具內進行多個沖裁步驟的沖壓工藝即可完成所述彈簧連接器的制造,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降低了制造成本。
優(yōu)選地,所述觸頭部包括主體部、形成于所述主體部上端的球狀觸頭、自所述主體部底端向外周凸出延伸形成臺階部。
優(yōu)選地,還包括步驟:
s50、將所述筒狀部位于所述觸頭部一端的部分進行擠壓操作以形成與所述觸頭部的臺階部卡扣的扣合部。
優(yōu)選地,所述扣合部的內徑小于所述臺階部的外徑,所述筒狀主體的內徑大于所述臺階部的外徑。
優(yōu)選地,所述扣合部越過所述觸頭部的臺階部并包覆于所述觸頭部的主體部的外周。
優(yōu)選地,步驟s10中沖裁形成的彈性部件呈若干相互連接的“幾”字型結構。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連接部連接于所述彈性部件的鄰近所述觸頭部的一個彈性臂的中間位置。
優(yōu)選地,經過步驟s20加工后,鄰近所述觸頭部的彈性臂呈環(huán)狀結構位于所述觸頭部的主體部的下端面以提供彈性支撐。
優(yōu)選地,所述第二連接部連接于所述彈性部件最下端的一個彈性臂的中間部分并連接所述筒狀部的任一位置。
優(yōu)選地,所述筒狀部經過步驟s40加工后在所述彈性部件的長度方向上形成對接部,所述對接部可以通過鉚接的方式進行結合。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申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本申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申請,并不構成對本申請的不當限定。
圖1為本申請彈簧連接器的立體圖;
圖2為本申請彈簧連接器的主視圖的中心剖面圖圖;
圖3為本申請彈簧連接器的側視圖的中心剖面圖;
圖4為本申請彈簧連接器第一次沖壓成型的狀態(tài)圖;
圖5為本申請彈簧連接器第二次沖壓成型的狀態(tài)圖;
圖6為本申請彈簧連接器第三次沖壓成型的狀態(tài)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申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申請具體實施例及相應的附圖對本申請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申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旧暾堉械膶嵤├?,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申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至圖4所示,本申請彈簧連接器包括筒狀部20、自所述筒狀部20底端一體延伸于所述筒狀部20內部的彈性部件30、及自所述彈性部件30向上一體延伸出所述筒狀部20外的觸頭部10。
所述觸頭部10通過抽引工藝加工而成,包括中空并形成有空腔12的主體部11、形成于所述主體部11上端的球狀觸頭14、自所述主體部11底端向外周凸出延伸形成臺階部13。
所述彈性部件30通過第一連接部40自所述觸頭部10的主體部11下沿延伸形成。所述彈性部件30通過若干“幾”字型結構連接而成,包括若干弧形彈性臂31、連接所述若干彈性臂31的第一端部32與第二端部33、及形成于若干彈性臂31之間的彈性空間34。所述第一端部32與所述第二端部33相對設置并使所述彈性臂31構成位于所述筒狀部20內部呈開放的環(huán)狀結構。所述彈性臂31與水平面傾斜呈3-8度的夾角。
所述筒狀部20通過第二連接部50自所述彈性部件30最下側的彈性臂31延伸形成。所述筒狀部20包括呈圓柱狀將所述彈性部件30包覆于內的筒狀主體21,所述筒狀主體21是自所述第二連接部50反折后位于所述彈性部件30一外側,然后進行卷曲包覆于所述彈性部件30外的。所述筒狀部20的端部進行擠壓形成扣合部22,所述扣合部22的內徑小于所述觸頭部10的臺階部13的外徑以使所述扣合部22與所述臺階部13卡扣,防止所述觸頭部10自所述筒狀部20脫離。所述筒狀部20在所述彈性部件30的長度方向上因為扣合形成對接部23,所述對接部23可以通過鉚接的方式結合并固持。
所述觸頭部10的底緣與相鄰的彈性臂31在圓周方向抵持,并通過所述若干彈性臂31與彈性空間34提供彈性力。
以下將結合圖1、圖4至圖6詳細介紹本申請彈簧連接器的制造方法:
s10、重點參閱圖4所示,提供金屬板材,在所述金屬板材的一端通過抽引工藝加工形成所述觸頭部10,所述觸頭部10的下方通過第一連接部40通過沖壓成型形成處于同一水平面內彈性部件30,在所述彈性部件30的下方通過第二連接部50沖壓成型形成呈板狀結構的筒狀部20;所述觸頭部10、彈性部件30的結構已在前面進行了描述,在此不再贅述。
s20、重點參閱圖5所示,將處于同一水平面內的彈性部件30進行折彎作業(yè),使所述彈性部件30最終形成開放式的環(huán)狀結構,使所述彈性臂31以環(huán)狀結構堆疊,同時,所述第一、第二端部32,33相對排列,同時,所述第一、第二端部32,33的端部呈斜線延伸;
s30、重點參閱圖6所示,將所述板狀結構的筒狀部20進行繞所述第二連接部50進行反折使處于板狀結構的筒狀部20位于所述彈性部件30的一外側;
s40、重點參閱圖1所示,將位于所述彈性部件30外側的板狀結構的筒狀部20進行折彎操作,使所述板狀結構的筒狀部20形成筒狀結構并將所述彈性部件30包覆于內;
s50、再將所述筒狀部20位于所述觸頭部10一端的部分進行擠壓操作以形成與所述觸頭部10的臺階部13卡扣的扣合部22,所述扣合部22的內徑小于所述臺階部13的外徑,所述筒狀主體21的內徑大于所述臺階部13的外徑。所述扣合部22越過所述觸頭部10的臺階部13并部分包覆于所述主體部11的外周。
本申請彈簧連接器在一片金屬板材上通過抽引方式成型觸頭部10、在所述觸頭部10下方一體沖裁形成彈性部件30,并在所述彈性部件30下方一體沖裁形成板狀的筒狀部20,再將所述彈性部件30進行折彎成型形成開放式環(huán)狀結構,再將所述板狀結構的筒狀部20反折于所述彈性部件30外側后進行折彎操作以包覆于所述彈性部件30外圍。本申請的彈簧連接器將金屬板材在模具內進行包含多個沖裁步驟的沖壓工藝即可完成所述彈簧連接器的制造,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降低了制造成本。
還需要說明的是,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商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商品或者設備所固有的要素。在沒有更多限制的情況下,由語句“包括一個……”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過程、方法、商品或者設備中還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僅為本申請的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請。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本申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申請的精神和原理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申請的權利要求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