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異型纜芯制造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異型纜芯成纜機構。
背景技術:
隨著電線電纜的加工工藝技術的進步,架空導線和電力電纜導體開始向型線絞合結構發(fā)展,型線絞合導體具有外徑小,外觀光滑等特點,型線絞合應用于架空導線具有緩覆冰特點,降低風載,提高耐高壓電暈特性。
型線絞合應用在電力電纜導體特點:具有減少電纜擊穿故障率、節(jié)約絕緣、和護套料的使用量、提高導體的填充系數(shù)、良好的徑向和縱向防水特性,廣泛應用型線結構的有鋁合金線纜、中高壓海底線纜、架空絕緣電纜等。
傳統(tǒng)的多芯絞合的線纜采用每層單線的絞合方向應和前一層相反,一般最外層采用左向絞合,因為傳統(tǒng)的單線芯圓柱形,固正反交替可以增加纜芯的強度,同時現(xiàn)有的異型纜芯的絞合過程中,仍然采用正反交替的做法,如果僅絞合了一層,和傳統(tǒng)的生產工序并無差別,耗時也差不多,只需要在拉絲的模具換為對應異型線的模具即可,但是如果有兩層及以上時,通常異型線有單層、雙層和三層,在生產雙層絞合和三層絞合的異型纜芯時,如果仍然采用原來的機構和原料的生產方法,在絞合時,需要分兩次絞合才能實現(xiàn),加長了加工時間。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針對現(xiàn)有成纜芯裝置只能一次絞合一層單線,涉及多層結構時,無法一次絞合成型,同時絞合纜芯的緊密程度不夠的問題,特別針對異型纜芯提出一種具有一次絞合多層纜芯的機構,同時通過預絞合的設計,使得纜芯絞合時能夠層層遞進,增加纜芯的緊密性,同時異型纜芯在被引導時,橫截面不易發(fā)生變形,進一步保證了纜芯的緊密性,具體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異型纜芯成纜機構,包括導線組件、第一預絞合組件和絞合總模,所述導線組件、第一預絞合組件和絞合總模在同一水平軸線上依次排列;
所述第一預絞合組件包括第一錐形支撐件、第一轉動連接件、第一拉桿和第一絞線筒,所述水平軸線依次穿過所述第一錐形支撐件、所述第一轉動連接件和所述第一絞線筒,所述第一拉桿連接所述第一轉動連接件和所述第一絞線筒;
所述第一錐形支撐件為中空結構,所述第一錐形支撐件的兩端面連通,所述第一錐形支撐件大徑端固定在所述導線組件上;
所述第一轉動連接件為碗狀,所述第一轉動連接件的碗口端和所述第一錐形支撐件的小徑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轉動連接件的碗底中心位置開有一層絞合通孔,所述一層絞合通孔和水平軸線共線,所述第一轉動連接件的碗底內側開有第一環(huán)形槽,所述第一轉動連接件的碗底還設有第一環(huán)形鏤空,所述第一環(huán)形鏤空和所述第一環(huán)形槽對應設置,
所述第一拉桿一端設有第一卡位球,所述第一卡位球和所述第一環(huán)形槽滑動配合,所述第一拉桿設有所述第一卡位球的一端活動穿過所述第一環(huán)形鏤空,所述第一拉桿另一端和所述第一絞線筒固定連接。
本發(fā)明是這樣實現(xiàn)的:異型單線穿過導線組件,經過導線組件的引導,進入第一預絞合組件,經過初步絞合以后,穿過絞合總模進行最后一層的絞合及整個橫截面的最后收緊,在異型單線穿過導線組件時,先沿水平軸線方向穿過第一錐形支撐件,然后穿過一層絞合通孔,再穿過第一絞線筒,然后第一錐形支撐件跟著導線組件轉動,轉動連接件跟著轉動,但是由于第一環(huán)形鏤空的結構,所以第一絞線筒不跟著轉動,異型單線穿過一層絞合通孔時,異型單線初步絞合在支撐導體上,在經過第一絞線筒時,進行進一步的收緊絞合,完成依次異型單線絞合在支撐導體上,形成一層絞合的纜芯,通過兩個絞合步驟,增加了絞合的纜芯的緊密性。
進一步限定,還包括第二預絞合組件,所述第二預絞合組件包括第二錐形支撐件、第二轉動連接件、第二拉桿和第二絞線筒,所述水平軸線依次穿過所述第二錐形支撐件、所述第二轉動連接件和所述第二絞線筒,所述第二拉桿連接所述第二轉動連接件和所述第二絞線筒;
所述第二錐形支撐件為中空結構,所述第二錐形支撐件的兩端面連通,所述第二錐形支撐件大徑端固定在所述導線組件上,所述第二錐形支撐件套在所述第一錐形支撐件上,所述第一錐形支撐件和所述第二錐形支撐件之間有間隙;
所述第二轉動連接件為管狀結構,所述第二轉動連接件的兩端面連通,所述第二轉動連接件一端和所述第二錐形支撐件的小徑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轉動連接件的另一端設有卷曲部,所述卷曲部和所述第二轉動連接件同軸線,所述卷曲部上設有第二環(huán)形鏤空;
所述第二拉桿一端設有第二卡位球,所述第二卡位球被所述卷曲部包裹,所述第二卡位球和所述卷曲部滑動配合,所述第二拉桿設有第二卡位球的一端活動穿過所述第二環(huán)形鏤空,所述第二拉桿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絞線筒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絞線筒套在所述第一絞線筒上,所述第一絞線筒和所述第二絞線筒之間有間隙。
一層絞合的纜芯再通過第二絞線筒,將二層異型單線絞合在一層絞合的纜芯上,二層異型單線通過導線組件的引導,穿過所述第一錐形支撐件和所述第二錐形支撐件之間的間隙,再穿過所述第一絞線筒和所述第二絞線筒之間的間隙,最后進入第二絞線筒和依次絞合的纜芯匯合形成二層絞合的纜芯。
進一步限定,所述第一絞線筒內孔為錐形,所述第一絞線筒內孔大徑端為入線端,所述第一絞線筒內孔小徑端為出線端。
進一步限定,所述第二絞線筒內孔為錐形,所述第二絞線筒內孔大徑端為入線端,所述第二絞線筒內孔小徑端為出線端。
錐形孔能夠讓絞合的異型單線逐漸被擠壓。
進一步限定,所述第一錐形支撐件小徑端內孔處設有導輥,所述導輥的數(shù)量和在同一絞合層上的單線的數(shù)量一致。
進一步限定,所述第二錐形支撐件小徑端內孔處設有導輥,所述導輥的數(shù)量和在同一絞合層上的單線的數(shù)量一致。
對單線進行進一步的引導,避免單線被刮傷。
進一步限定,所述導線組件包括轉筒和轉盤,所述轉筒兩端通透,所述轉盤固套在所述轉筒上,所述第一錐形支撐件和所述第二錐形支撐件均固定在所述轉盤上,所述轉盤上環(huán)形陣列設有容納通孔,容納通孔貫穿所述轉盤的兩個端面,在同一環(huán)形陣列上所述容納通孔的數(shù)量和在同一絞合層上的單線的數(shù)量一致,所述容納通孔環(huán)形陣列的組數(shù)和纜芯絞合的層數(shù)一致;
每個所述容納通孔內均設有導輥,所述導輥外周面和所述單線外周面匹配。
轉筒帶動轉盤同步轉動,各個單線穿過容納通孔,被導輥引導,單線跟著轉盤轉動,所述導輥外周面和所述單線外周面匹配,使得導輥在引導異型的單線時,不會因為應力集中而對異型導線的橫截面形狀變形,從而避免了因為引導變形而導致的絞合不夠緊密的問題。
進一步限定,所述轉盤有三個,三個所述轉盤被所述轉筒串成一串,所述轉盤依次包括第一轉盤、第二轉盤和第三轉盤,所述第一錐形支撐件和所述第二錐形支撐件均固定在所述第三轉盤上,各個所述單線依次穿過所述第一轉盤、所述第二轉盤和所述第三轉盤,各個所述單線在所述第二轉盤處向所述轉筒偏移。
單線依次穿過第一轉盤、第二轉盤和第三轉盤。
進一步限定,所述一層絞合通孔入線口處為喇叭口形狀。
避免對單線造成損傷,使得單線能夠逐漸被壓緊絞合。
進一步限定,所述第一轉動連接件和所述第一錐形支撐件可拆卸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轉動連接件和所述第二錐形支撐件可拆卸固定連接。
在安裝時,先將第一拉桿插入第一轉動連接件,讓第一卡位球卡住,然后另一端和第一絞線筒固定連接,此處的固定連接可以是焊接,或者螺釘配合的可拆卸固定連接。第二拉桿的安裝同理。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為:通過一層絞合通孔實現(xiàn)一層的初步絞合,通過第一絞線筒進行二次壓緊絞合,使得結構更加的緊密,通過第二預絞合組件,實現(xiàn)對下一層異型單線的絞合,然后最后一層通過絞合總模進行絞合,實現(xiàn)了一次進行多層的絞合,且結構緊密,通過重新設計導輥的外周面和異型單線的外周面匹配,避免了在引導時,異型單線應力集中的擠壓而變形,導致絞合纜芯的質量變低的情況,本發(fā)明的關鍵點還在于:轉動連接件的設計,特別是第一轉動連接件為碗狀,且設有一層絞合通孔,另還有第一拉桿和轉動連接件配合的結構、第二拉桿和轉動連接件配合的結構。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涉及的一種異型線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轉盤12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第一轉動連接件22和第二轉動連接件42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第一絞線筒24和第二絞線筒44配合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第一轉動連接件22和第二轉動連接件42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從而對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做出更為清楚明確的界定。
如圖1所示,異型纜芯由內至外包括支撐導體51、一層絞合層52、二層絞合層53和三層絞合層54。支撐導體51橫截面為圓形,支撐導體51可以為一根,也可以為多根絞合的,一層絞合層52、二層絞合層53和三層絞合層54均由橫截面為扇形的單線絞合而成。但是不僅僅限定為扇形,可以為z型、s型、三角形等其他異型。
如圖2、圖3、圖4、圖5、圖6所示,一種異型纜芯成纜機構,包括導線組件1、第一預絞合組件2和絞合總模3,所述導線組件1、第一預絞合組件2和絞合總模3在同一水平軸線上依次排列;
所述第一預絞合組件2包括第一錐形支撐件21、第一轉動連接件22、第一拉桿23和第一絞線筒24,所述水平軸線依次穿過所述第一錐形支撐件21、所述第一轉動連接件22和所述第一絞線筒24,所述第一拉桿23連接所述第一轉動連接件22和所述第一絞線筒24;
所述第一錐形支撐件21為中空結構,所述第一錐形支撐件21的兩端面連通,所述第一錐形支撐件21大徑端固定在所述導線組件1上;
所述第一轉動連接件22為碗狀,所述第一轉動連接件22的碗口端和所述第一錐形支撐件21的小徑端通過螺紋配合連接,在安裝時,先將第一拉桿23插入第一轉動連接件22,讓第一卡位球231卡住,然后另一端和第一絞線筒24固定連接,此處的固定連接可以是焊接,或者螺釘配合的可拆卸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轉動連接件22的碗底中心位置開有一層絞合通孔221,所述一層絞合通孔221和水平軸線共線,所述第一轉動連接件22的碗底內側開有第一環(huán)形槽222,所述第一轉動連接件22的碗底還設有第一環(huán)形鏤空223,所述第一環(huán)形鏤空223和所述第一環(huán)形槽222對應設置,
所述第一拉桿23一端設有第一卡位球231,所述第一卡位球231和所述第一環(huán)形槽222滑動配合,所述第一拉桿23設有所述第一卡位球231的一端活動穿過所述第一環(huán)形鏤空223,所述第一拉桿23另一端和所述第一絞線筒24固定連接。
本發(fā)明是這樣實現(xiàn)的:異型單線穿過導線組件1,經過導線組件1的引導,進入第一預絞合組件2,經過初步絞合以后,穿過絞合總模3進行最后一層的絞合及整個橫截面的最后收緊,在異型單線穿過導線組件1時,先沿水平軸線方向穿過第一錐形支撐件21,然后穿過一層絞合通孔221,再穿過第一絞線筒24,然后第一錐形支撐件21跟著導線組件1轉動,轉動連接件跟著轉動,但是由于第一環(huán)形鏤空223的結構,所以第一絞線筒24不跟著轉動,異型單線穿過一層絞合通孔221時,異型單線初步絞合在支撐導體51上,在經過第一絞線筒24時,進行進一步的收緊絞合,完成依次異型單線絞合在支撐導體51上,形成一層絞合的纜芯,通過兩個絞合步驟,增加了絞合的纜芯的緊密性。
如圖2所示,還包括第二預絞合組件4,所述第二預絞合組件4包括第二錐形支撐件41、第二轉動連接件42、第二拉桿43和第二絞線筒44,所述水平軸線依次穿過所述第二錐形支撐件41、所述第二轉動連接件42和所述第二絞線筒44,所述第二拉桿43連接所述第二轉動連接件42和所述第二絞線筒44;
如圖2、圖5所示,所述第一絞線筒24內孔為錐形,所述第一絞線筒24內孔大徑端為入線端,所述第一絞線筒24內孔小徑端為出線端。
如圖2、圖5所示,所述第二絞線筒44內孔為錐形,所述第二絞線筒44內孔大徑端為入線端,所述第二絞線筒44內孔小徑端為出線端。
錐形孔能夠讓絞合的異型單線逐漸被擠壓。
如圖2所示,所述第二錐形支撐件41為中空結構,所述第二錐形支撐件41的兩端面連通,所述第二錐形支撐件41大徑端通過螺紋配合固定在所述導線組件1上,所述第二錐形支撐件41套在所述第一錐形支撐件21上,所述第一錐形支撐件21和所述第二錐形支撐件41之間有間隙;
如圖2、圖4、圖6所示,所述第二轉動連接件42為管狀結構,所述第二轉動連接件42的兩端面連通,所述第二轉動連接件42一端和所述第二錐形支撐件41的小徑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轉動連接件42的另一端設有卷曲部421,所述卷曲部421和所述第二轉動連接件42同軸線,所述卷曲部421上設有第二環(huán)形鏤空4211;
所述第二拉桿43一端設有第二卡位球431,所述第二卡位球431被所述卷曲部421包裹,所述第二卡位球431和所述卷曲部421滑動配合,所述第二拉桿43設有第二卡位球431的一端活動穿過所述第二環(huán)形鏤空4211,所述第二拉桿43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絞線筒44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絞線筒44套在所述第一絞線筒24上,所述第一絞線筒24和所述第二絞線筒44之間有間隙。
一層絞合的纜芯再通過第二絞線筒44,將二層異型單線絞合在一層絞合的纜芯上,二層異型單線通過導線組件1的引導,穿過所述第一錐形支撐件21和所述第二錐形支撐件41之間的間隙,再穿過所述第一絞線筒24和所述第二絞線筒44之間的間隙,最后進入第二絞線筒44和依次絞合的纜芯匯合形成二層絞合的纜芯。
如圖2、圖3所示,所述第一錐形支撐件21小徑端內孔處設有導輥211,所述導輥211的數(shù)量和在同一絞合層上的單線的數(shù)量一致。
如圖2、圖3所示,,所述第二錐形支撐件41小徑端內孔處設有導輥211,所述導輥211的數(shù)量和在同一絞合層上的單線的數(shù)量一致。
對單線進行進一步的引導,避免單線被刮傷。
如圖2所示,所述導線組件1包括轉筒11和轉盤12,所述轉筒11兩端通透,所述轉盤12固套在所述轉筒11上,所述第一錐形支撐件21和所述第二錐形支撐件41均固定在所述轉盤12上,所述轉盤12上環(huán)形陣列設有容納通孔121,容納通孔121貫穿所述轉盤12的兩個端面,在同一環(huán)形陣列上所述容納通孔121的數(shù)量和在同一絞合層上的單線的數(shù)量一致,所述容納通孔121環(huán)形陣列的組數(shù)和纜芯絞合的層數(shù)一致;
每個所述容納通孔121內均設有導輥211,所述導輥211外周面和所述單線外周面匹配。
如圖3所示,以單線的橫截面為扇形時為例,導輥211和扇形單線配合的面為:一面為外凸部,一面為外凹部,避免扇形單線和導輥211配合時應力集中而導致的變形。
轉筒11帶動轉盤12同步轉動,各個單線穿過容納通孔121,被導輥211引導,單線跟著轉盤12轉動,所述導輥211外周面和所述單線外周面匹配,使得導輥211在引導異型的單線時,不會因為應力集中而對異型導線的橫截面形狀變形,從而避免了因為引導變形而導致的絞合不夠緊密的問題。
如圖2所示,所述轉盤12有三個,三個所述轉盤12被所述轉筒11串成一串,所述轉盤12依次包括第一轉盤121、第二轉盤122和第三轉盤123,所述第一錐形支撐件21和所述第二錐形支撐件41均固定在所述第三轉盤123上,各個所述單線依次穿過所述第一轉盤121、所述第二轉盤122和所述第三轉盤123,各個所述單線在所述第二轉盤122處向所述轉筒11偏移。
單線依次穿過第一轉盤121、第二轉盤122和第三轉盤123。
如圖2所示,所述一層絞合通孔221入線口處為喇叭口形狀。
避免對單線造成損傷,使得單線能夠逐漸被壓緊絞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