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插頭連接器及插頭連接器組件,所述插頭連接器及插頭連接器組件的抗電磁干擾效果較佳。
背景技術:
2014年8月11日公告的usbtypec線纜及連接器規(guī)格書披露了一種插座連接器及可與之正反兩個方向插接配合的插頭連接器,usbtypec連接器被期望取代所有相似尺寸及類型的i/o連接器,惟,現有的usbtypec連接器的抗電磁干擾效果較差。
因此,確有必要對現有的連接器進行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之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抗電磁干擾效果較佳的插頭連接器及插頭連接器組件。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插頭連接器組件,所述插頭連接器組件包括插頭連接器,所述插頭連接器系用于與一插座連接器配合,所述插頭連接器包括絕緣本體、兩排端子、金屬加強板、包圍在所述絕緣本體的外側的金屬殼體及由金屬材料制成的電磁干擾遮蔽體,所述絕緣本體具有后基部及膠囊狀的前對接部,所述前對接部設有在前后方向上與外部相通的收容腔,所述兩排端子沿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的橫向方向上排列,在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及橫向方向的豎直方向上,所述端子具有裸露于所述收容腔的前接觸部,所述金屬加強板設有一對位于所述收容腔橫向兩側的鎖扣頭,所述鎖扣頭延伸入所述收容腔內,所述金屬殼體具有遮蓋在所述前對接部外側的膠囊部及遮蓋在所述后基部外側的后蓋部,所述電磁干擾遮蔽體具有前壁,所述前壁設有供所述膠囊部及前對接部向前穿過的前開口。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還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插頭連接器,所述插頭連接器包括絕緣本體、兩排端子、金屬遮蔽板、包圍在所述絕緣本體的外側的金屬殼體及由金屬材料制成的電磁干擾遮蔽體,所述絕緣本體具有后基部及膠囊狀的前對接部,所述前對接部設有在前后方向上與外部相通的收容腔,所述收容腔呈圓角矩形,所述兩排端子沿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的橫向方向上排列,在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及橫向方向的豎直方向上,所述端子具有裸露于所述收容腔的前接觸部,所述金屬遮蔽板設有一對位于所述收容腔橫向兩側的鎖扣頭,所述鎖扣頭延伸入所述收容腔內,所述金屬殼體具有遮蓋在所述前對接部外側的膠囊部及遮蓋在所述后基部外側的后蓋部,所述電磁干擾遮蔽體具有前壁,所述前壁設有供所述膠囊部及前對接部向前穿過的前開口。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電磁干擾遮蔽體使得所述插頭連接器及插頭連接器組件的抗電磁干擾的效果較佳。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插頭連接器組件的立體圖,所述插頭連接器組件包括印刷電路板、安裝于所述印刷電路板的插頭連接器及附屬連接器。
圖2為圖1所示插頭連接器組件另一角度的立體圖。
圖3為圖1所示插頭連接器的立體圖。
圖4為圖3所示插頭連接器的部份立體分解圖。
圖5為圖4所示插頭連接器進一步分解的立體圖。
圖6為圖5所示插頭連接器另一角度的立體圖。
圖7為圖1所示所示插頭連接器組件的部份立體分解圖,其中所述插頭連接器與附屬連接器均未拆解。
圖8為圖7所示插頭連接器組件另一角度的立體圖。
圖9為圖1所示所示附屬連接器的立體圖。
圖10為圖9所示附屬連接器另一角度的立體圖。
圖11為圖9所示附屬連接器的部份立體分解圖。
圖12為圖11所示附屬連接器另一角度的立體圖。
圖13為圖3所示所示插頭連接器的立體分解圖。
圖14為圖13所示插頭連接器另一角度的立體圖。
圖15為圖1所示插頭連接器組件沿a-a線的剖視圖。
圖16為圖13所示插頭連接器的絕緣本體切去一部份后的斷面圖。
圖17為圖3所示插頭連接器沿b-b線的剖視圖。
圖18為圖3所示插頭連接器沿c-c線的剖視圖。
圖19為圖1所示印刷電路板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圖1至圖19,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電連接器組件100,所述電連接器組件包括印刷電路板102及安裝在所述印刷電路板102上兩個不同區(qū)域的插頭連接器10及附屬連接器60。所述插頭連接器10包括絕緣本體12,所述絕緣本體12具有后基部14及前對接部16。在橫向方向上,所述后基部14的相對兩端一體形成有一對安裝耳部18。所述絕緣本體12具有若干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端子收容槽20。所述前對接部16具有膠囊狀的輪廓,該對接部16設有呈圓角矩形的收容腔22。所述絕緣本體12具有與所述收容腔22相通的開口26,所述插頭連接器10具有安裝在所述膠囊狀輪廓兩側的一對彈性件24,,所述彈性件24通過對應的開口26延伸入所述收容腔22。所述印刷電路板102具有若干端子安裝孔104,所述插頭連接器10包括插入所述對應端子收容槽20的若干端子30,每一端子30具有裸露于所述收容腔22內的前接觸部32及穿過所述對應端子安裝孔104的端子安裝腳33。所述端子安裝腳33以焊接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印刷電路板102上。
參圖13至15、圖18及圖19,所述插頭連接器10包括插入所述絕緣本體12的遮蔽板/加強板34,所述絕緣本體12具有一對固定槽42,所述遮蔽板/加強板34具有一對設置在所述收容腔22相對兩側的鎖扣臂36及一對固定在所述固定槽42內的固定部40,所述鎖扣臂36具有延伸入所述收容腔22的鎖扣頭38,所述固定部40與所述固定槽42干涉固定而將所述遮蔽板/加強板34固定于所述絕緣本體12。值得注意,在豎直方向上,所述固定部40被特意設置在上排端子30的差分信號對端子與下排端子30的差分信號對端子之間,籍由此排配,增強了上、下兩對差分信號對之間的遮蔽效果。所述印刷電路板102設有兩個第一安裝孔108,所述遮蔽板/加強板34設有一對延伸入所述第一安裝孔108的第一安裝腳35,所述第一安裝腳35以焊接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印刷電路板102。
參圖4至圖6及圖19,所述插頭連接器10包括安裝在所述絕緣本體12上的金屬殼體44,所述金屬殼體44具有包圍在所述前對接部16外側的膠囊部46及一對遮蓋在所述后基部14外的后基板48,所述后基板48即形成后蓋部。所述印刷電路板102設有若干第二安裝孔110,所述后基板48設有延伸入所述第二安裝孔110內的第二安裝腳49。
參圖4至圖6及圖19,所述插頭連接器10包括遮蓋在所述一對后基板48及所述后基部14外的電磁干擾遮蔽體50,所述電磁干擾遮蔽體50由金屬材料制成。所述電磁干擾遮蔽體50具有前壁52、一對相對設置的較大的主壁56及一對相對設置的較小的側壁58。所述前壁52、一對主壁56及一對側壁58共同將所述一對后基板48與后基部14收容在內。所述前壁56具有供所述膠囊部46及前對接部16向前穿過的前開口54。所述一對側壁58均設有貫穿槽59,所述一對安裝耳部18分別自對應的貫穿槽59向兩側外延伸。所述印刷電路板102設有若干第三安裝孔112。所述電磁干擾遮蔽體50具有一對設置在所述前開口54周圍的彈性板53及若干延伸入所述第三安裝孔112內的第三安裝腳51,所述彈性板53通過焊接的方式緊密的接觸所述膠囊部56用以防止電磁干擾。
結合圖18,所述后基部14的前端面(未標示)設有一對抵靠于所述電磁干擾遮蔽體50的前壁52的抵靠部(未標示)。每一所述安裝耳部18與后基部18的橫向側壁(未標示)之間形成有組裝槽(未標示),所述電磁干擾遮蔽體50的側壁58對應的后邊緣插入所述組裝槽。
參圖9至圖12及圖19,所述附屬連接器60包括端子模塊62及包圍所述端子模塊62的金屬遮蔽體64,所述端子模塊62包括絕緣體68及固定于所述絕緣體68若干附屬端子66。所述印刷電路板102設有若干第四安裝孔114與附屬端子安裝孔116。所述金屬遮蔽體64設有若干延伸入所述第四安裝孔114內的第四安裝腳69,所述附屬端子66設有延伸入所述附屬端子安裝孔116內的附屬端子安裝腳,所述第四安裝腳69與所述附屬端子接腳均以焊接的方式安裝于所述印刷電路板102。所述印刷電路板102設有缺口部120,所述金屬遮蔽板64設有設置在所述缺口部120內的彈性臂70,所述彈性臂70可與外部設備接地。
在本發(fā)明中,所述電連接器組件100亦可稱為插頭連接器組件,所述插頭連接器10包括所述絕緣本體1、所述端子30、所述加強板/遮蔽板34、所述金屬殼體44及所述電磁干擾遮蔽板50,所述端子安裝腳33、所述附屬端子安裝腳、所述第一安裝腳35、所述第二安裝腳49、所述第三安裝腳51及所述第四安裝腳69均延伸入所述印刷電路板102上的所述安裝孔內。
本實施方式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方式,當然,本發(fā)明也可采用其他實施方式,此處不再一一贅述。其它在本實施方案基礎上所做的任何改進變換也應當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