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固體氧化物型燃料電池堆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071538閱讀:259來源:國知局
固體氧化物型燃料電池堆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固體氧化物型燃料電池堆,其交替配置燃料電池單元電池和互連器,并具有利用一對端部構件夾持燃料電池單元電池彼此的相對方向上的兩端的構造。



背景技術:

以往以來,公知有使用了具有燃料極層、空氣極層以及固體電解質(zhì)層的燃料電池單元電池的固體氧化物型燃料電池(SOFC:Solid Oxide Fuel Cell)。通過這樣地交替配置多個燃料電池單元電池和互連器并利用一對端板(端部構件)夾持并固定燃料電池單元電池彼此的相對方向上的兩端,從而構成固體氧化物型燃料電池堆(以下稱作“燃料電池堆”)。通常,端板為平板狀的金屬構件,端板的平坦面與互連器相接合。由于互連器經(jīng)由集電體與燃料電池單元電池電連接,因此,構成自燃料電池單元電池到端板的電流路徑。

在燃料電池堆的運轉工作時,在各構成部分的熱膨脹率差、壓力差的影響下,可能使燃料電池單元電池變形。另外,互連器、端板無法追隨燃料電池單元電池的變形,而可能損壞電連接的可靠性。提案有各種用于確保這樣的燃料電池堆的電連接的可靠性的對策。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有這樣一種構造:在形成于端板(外緣保持構件)的凹部收納有追隨燃料電池單元電池的變形的層疊體。另外,例如,在專利文獻2中,公開有這樣一種構造:在端板的外側安裝殼體,在該殼體與端板之間插入具有彈力的盤簧,盤簧與熱膨脹量相對應地壓縮或伸長。

現(xiàn)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10/038869號手冊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2-298901號公報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

但是,在燃料電池堆以高溫進行工作時,燃料電池單元電池的變形量明顯變大,在使用了專利文獻1那樣的熱膨脹率差、壓力差的情況下,難以獲得可追隨燃料電池單元電池的較大的變形的程度的功能。另外,由于在端板與互連器之間存在有不通電的部位,因此,出現(xiàn)由于電流路徑變得極窄而導致電阻上升的問題。另外,即使采用了專利文獻2那樣的構造,也難以使剛性較高的端板追隨燃料電池單元電池的較大的變形。因而,由于利用以往的專利文獻1、2的構造無法追隨燃料電池單元電池的變形而引起電接觸劣化,因此,可能導致自燃料電池單元電池到端板的電流路徑的電阻上升,從而使發(fā)電性能下降。

本發(fā)明即是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基于端板和互連器的連接構造來確保對于燃料電池單元電池的變形的追隨性、且能夠抑制自燃料電池單元電池到端板的電流路徑的電阻上升的燃料電池堆。

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固體氧化物型燃料電池堆,其具有以下這樣的構造:交替配置多個具有燃料極層、空氣極層以及固體電解質(zhì)層的燃料電池單元電池和互連器,利用一對端部構件夾持燃料電池單元電池彼此的相對的方向上的兩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一對端部構件中的至少一個第1端部構件與第1互連器之間形成有空間,在所述空間配置有包括彈性構件和導電性構件的連接構件,在所述燃料電池單元電池彼此的相對的方向上,所述導電性構件的一部分配置于所述第1端部構件與所述彈性構件之間,另一部分配置于所述第1互連器與所述彈性構件之間,所述第1端部構件和所述第1互連器經(jīng)由所述導電性構件電連接。

根據(jù)本發(fā)明,在燃料電池堆中相鄰接的第1端部構件與第1互連器之間的空間配置有包括彈性構件和導電性構件的連接構件,第1端部構件和第1互連器經(jīng)由導電性構件電連接。由于采用了這樣的構造,因此,能夠利用彈性構件的彈力確保對于高溫工作時的燃料電池單元電池的變形的追隨性,由于導電性構件構成電流路徑的一部分,因此,能夠防止由于第1端部構件與第1互連器之間的接觸而引起的電阻的下降。另外,即使在使用由金屬材料形成的彈簧構件的情況下,由于使高溫時不產(chǎn)生蠕變的彈性構件與導電性構件組合,因此,能夠防止由于蠕變引起的彈力的下降。

在本發(fā)明中,在連接構件的單位構造中包含導電性構件的彎曲的板狀部。該情況下,單位構造的導電性構件所具有的彎曲的導電性構件的板狀部能夠以各種形狀形成。例如,還可以采用包含如下配置的導電性構件的單位構造,該導電性構件的板狀部的一端配置于第1端部構件與彈性構件之間,板狀部的另一端配置于第1互連器與彈性構件之間。或者,也可以采用包含如下配置的導電性構件的單位構造,該導電性構件的板狀部的一端配置于第1端部構件與彈性構件之間,板狀部的另一端配置于第1互連器與配置于空間的另一彈性構件之間。

在本發(fā)明中,彈性構件和導電性構件的材料能夠進行多種選擇。典型地,能夠使用絕緣性材料形成彈性構件,使用金屬材料形成導電性構件。關于彈性構件,例如,期望使用難以在高溫時產(chǎn)生蠕變的云母來形成。由此,容易確?;ミB器對于燃料電池單元電池的變形的追隨性。關于導電性構件,例如期望以具有良好的導電性的鎳為主要成分來形成。由此,能夠降低端部構件與互連器之間的電阻上升。另外,在本發(fā)明中,還可以在所述空間填充還原氣體。由此,能夠抑制由于導電性構件的氧化而引起的電阻的增加。

在本發(fā)明中,還可以設置集電體,該集電體形成為:在隔著燃料電池單元電池與第1互連器相對的位置設置第2互連器,在燃料電池單元電池與所述第2互連器之間形成有第2空間,在所述第2空間配置有第2彈性構件和第2導電性構件,第2導電性構件的一部分配置于燃料電池單元電池與第2彈性構件之間,第2導電性構件的另一部分配置于第2互連器與第2彈性構件之間。由此,能夠使第1端部構件與第1互連器之間的連接構件和燃料電池單元電池與第2互連器之間的集電體的構造通用化,能夠降低燃料電池堆的制造成本。

發(fā)明的效果

根據(jù)以上說明的本發(fā)明,能夠實現(xiàn)以下這樣的燃料電池堆:即使在使用剛性較高的端部構件的情況下,也能夠充分地追隨高溫工作時的燃料電池單元電池的變形,能夠抑制金屬構件的高溫時的蠕變的影響且良好地保持端部構件與互連器之間的電接觸,并且,通過將導電性構件配置于端部構件與互連器之間,從而能夠抑制由電阻的上升而引起的發(fā)電性能的劣化。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固體氧化物型燃料電池堆1的整體的立體圖。

圖2是表示用于說明本實施方式的燃料電池堆1中反映了本發(fā)明的特征的基本構造的剖面構造的圖。

圖3是表示圖2的連接構件J的具體的構造例的立體圖。

圖4是用于說明圖3的角部附近的局部的構造的局部放大圖。

圖5是為了說明本發(fā)明的連接構造而表示包含圖2的端板3、連接構件J、互連器5(1)、空氣極側集電體10以及單元電池C(1)的構成部分的圖。

圖6是表示用于與本發(fā)明的連接構造進行對比的第1比較例的圖。

圖7是表示用于與本發(fā)明的連接構造進行對比的第2比較例的圖。

圖8是表示用于與本發(fā)明的連接構造進行對比的第3比較例的圖。

圖9是表示與連接構件J的構造相關的、包括彈性構件60a、60b和導電性構件61的變形例的圖。

圖10是表示與連接構件J的構造相關的、包括彈性構件70a、70b和導電性構件71、且導電性構件71的連結方向與圖9不同的變形例的圖。

圖11是表示與連接構件J的構造相關的、包括彈性構件80和導電性構件81、且以導電性構件81包圍彈性構件80的方式形成的變形例的圖。

圖12是表示與端板3的構造相關的變形例的圖。

圖13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燃料電池堆1的與圖2的基本構造相關的變形例的圖。

圖14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燃料電池堆1的與圖2的基本構造相關的另一變形例的圖。

圖15是表示與圖14的接線板51的構造相關的變形例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說明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但是,以下所說明的實施方式僅為將本發(fā)明應用于固體氧化物型燃料電池堆的方式的一例子,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本實施方式的內(nèi)容。

圖1表示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固體氧化物型燃料電池堆(以下稱作“燃料電池堆”)1的整體的立體圖。本實施方式的燃料電池堆1包括有多個(例如20個)發(fā)電單元2。發(fā)電單元2包括有一對互連器5、燃料電池單元電池(以下還簡稱作“單元電池”)C、空氣極側集電體10、空氣極側絕緣框架11、分隔件12、燃料極側框架13、絕緣框架14以及燃料極側集電體15(參照圖2)。之后對發(fā)電單元2進行詳細說明。燃料電池堆1所包含的發(fā)電單元2的個數(shù)沒有限制,可以根據(jù)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電池堆1的輸出電壓、輸出電流適當設定。在本實施方式中,為了方便說明,以各附圖的方向為基準標記“上”、“下”等的方向,但這并不用來規(guī)定實際的燃料電池堆1的方向性。

如圖1所示,燃料電池堆1利用多個螺栓B1~B8和多個螺母N將多個發(fā)電單元2一體地固定。在燃料電池堆1中,在與多個螺栓B1~B8相對應的位置分別形成有貫通孔H,上述的多個發(fā)電單元2以被上側的端板3、下側的端板4夾住的狀態(tài)固定。位于圖1的方形平面內(nèi)的四個角的四個螺栓B1、B3、B5、B7僅作為將構成燃料電池堆1的多個發(fā)電單元2固定的連結構件使用。另外,除此之外的四個螺栓B2、B4、B6、B8除了作為上述連結構件以外,還作為燃料氣體或空氣(氧化劑氣體)的流路的一部分(入口或出口)發(fā)揮功能。為了方便說明,圖1中標記了相互正交的X軸、Y軸、Z軸。

接著,圖2為了說明本實施方式的燃料電池堆1中、反映了本發(fā)明的特征的基本構造而表示了自上側的端板3到第二個互連器5(2)的范圍內(nèi)的剖面構造。為了方便說明,圖2中標記了橫向上的X軸和縱向上的Z軸。另外,在圖2中省略了圖1的流路構造。圖2所示的基本構造包含上側的端板3、上方的互連器5(1)和下方的互連器5(2)、包括彈性構件20和導電性構件21的連接構件J、在燃料電池堆1所包含的多個單元電池C中位于最上部的單元電池C(1)、空氣極側集電體10、空氣極側絕緣框架11、分隔件12、燃料極側框架13、絕緣框架14以及燃料極側集電體15。

在圖2中,端板3(本發(fā)明的第1端部構件)為在中央下部形成有俯視呈矩形的凹部的板狀金屬構件。即,相比于端板3的中央部3c的厚度,外周部3b以較大的厚度形成。另外,在端板3的下側配置有平板狀的互連器5(1)。由此,端板3的凹部的下側被互連器5(1)封閉而形成空間3a?;ミB器5(1)(本發(fā)明的第1互連器)為負責端板3與單元電池C(1)之間的電連接的平板狀的金屬構件。另外,其他的互連器5為與圖2的互連器5(1)相同的構造。端板3和互連器5均使用具有導電性的金屬材料形成。

在端板3與互連器5(1)之間的空間3a內(nèi),以規(guī)定的間隔排列配置有連接構件J的單位構造,該連接構件J包括彈性構件20和導電性構件21。另外,在圖2中,為了容易理解,表示了配置有連接構件J的四個單位構造的例子,但連接構件J的單位構造的配置數(shù)量沒有特別限制。連接構件J具有導電性構件21自上下方向夾持彈性構件20的構造,連接構件J以導電性構件21與端板3和互連器5(1)相接觸的狀態(tài)被固定。彈性構件20作為導電性構件21的上端與下端之間的間隔件發(fā)揮功能,并具有提高對于單元電池C(1)的變形的追隨性的作用。導電性構件21具有使板狀的金屬構件以U字狀彎曲而成的剖面形狀,并發(fā)揮擔負端板3與互連器5(1)之間的電連接的作用。另外,關于彈性構件20和導電性構件21,更具體的構造和作用效果在后面進行說明。

彈性構件20由例如云母等的具有彈力的絕緣材料形成。導電性構件21以例如鎳(Ni)等的導電性較高的金屬材料為主要成分而形成。另外,期望在空間3a的內(nèi)部填充有氫等的還原氣體。這是因為,若在導電性構件21的表面形成氧化膜則電阻增加,因此,利用還原氣體來防止導電性構件21的氧化。或者,還可以通過利用不銹鋼等對導電性構件21實施表面處理,從而防止導電性構件21的氧化。

作為空間3a和連接構件J的尺寸例,在Z方向上,相對于空間3a的高度為大約1mm,能夠將彈性構件20的厚度設為0.5mm,且將導電性構件21的單位構造的兩端的各板狀部的厚度設為0.25mm(共計0.5mm)。該情況下,通過在未將連接構件J配置于空間3a的狀態(tài)下將彈性構件20和導電性構件21加起來的高度設為略大于1mm,從而使導電性構件21的兩端的各板狀部能夠對端板3和互連器5(1)充分地施力。

構成單元電池C的各個部位自下層側依次層疊形成有燃料極層30、固體電解質(zhì)層31以及空氣極層32。燃料極層30與成為氫源的燃料氣體接觸,并作為單元電池C的陽極發(fā)揮功能。作為燃料極層30的材料,例如能夠使用Ni、包括Ni和陶瓷粒子的金屬陶瓷、Ni基合金等的金屬。固體電解質(zhì)層31包括具有離子導電性的各種固體電解質(zhì)。作為固體電解質(zhì)層31的材料,例如能夠使用YSZ(氧化釔穩(wěn)定化氧化鋯)、ScSZ(氧化鈧穩(wěn)定化氧化鋯)、SDC(釤摻雜氧化鈰)、GDC(釓摻雜氧化鈰)、鈣鈦礦氧化物等??諝鈽O層32與成為氧源的氧化劑氣體(空氣)接觸,并作為單元電池C的陰極發(fā)揮功能。作為空氣極層32的材料,例如,能夠使用LSCF(鑭鍶鈷鐵氧化物)、LSM(鑭鍶錳氧化物)等的鈣鈦礦氧化物、各種貴金屬以及貴金屬和陶瓷的金屬陶瓷。

如圖2所示,單元電池C(1)的空氣極層32經(jīng)由空氣極側集電體10與上側的互連器5(1)電連接,單元電池C(1)的燃料極層30經(jīng)由燃料極側集電體15與下側的互連器5(2)(本發(fā)明的第2互連器)電連接。另外,作為空氣極側集電體10的材料,例如能夠使用Ag-Pd等的金屬材料,作為燃料極側集電體15的材料,例如能夠使用具有透氣性的Ni氈等的材料。另外,空氣極側集電體10還可以呈自互連器5突出的、與互連器5設為一體的形狀。

在上方的互連器5(1)與下方的互連器5(2)之間的外周區(qū)域自上方依次配置有空氣極側絕緣框架11、分隔件12、燃料極側框架13以及絕緣框架14。其中,具有隔離氣體流路的作用的分隔件12為具有撓性的金屬薄板,包圍形成于中央的開口的區(qū)域與固體電解質(zhì)層31的外周側的上表面相接合。另外,空氣極側絕緣框架11以包圍空氣極側集電體10的方式配置,燃料極側框架13以包圍燃料極層30和固體電解質(zhì)層31的方式配置,絕緣框架14以包圍燃料極側集電體15的方式配置。

另外,圖2中未圖示,配置于互連器5(2)的下側的單元電池C和互連器5也重復配置與圖2相同的構造。另外,下側的端板4可以設為與上側的端板3相同的構造,還可以設為與上部的燃料極側集電體15或燃料極層30直接接觸的構造,該情況下還能夠使用單純的平板狀的金屬構件。即,本發(fā)明的構造能夠應用于燃料電池堆1中的、Z方向上的至少一種構件的端部。

在此,參照圖3和圖4說明圖2的連接構件J的具體的構造例。圖3是表示連接構件J的具體的構造例的立體圖,圖4是用于說明圖3的角部附近的局部構造的局部放大圖。構成連接構件J的彈性構件20和導電性構件21整體上均為平板狀,且以俯視相重疊的方式配置。另外,在圖3中示出連接構件J的100個(10×10)單位構造以等間隔形成的例子。如圖4所示,在初始時刻,在導電性構件21的上端部21a的兩側形成有切口線21c,通過將彎曲部21d以U字狀彎折,從而成為上端部21a和下端部21b自上下方向夾持彈性構件20的形狀。

另外,作為彈性構件20所使用的絕緣材料,除了上述的云母以外,能夠使用氧化鋁氈、蛭石、碳纖維、碳化硅纖維、二氧化硅中的任一種或將多種組合使用。期望將這些絕緣材料設為云母那樣的薄板狀的層疊構造。這是因為,能夠對彈性構件20的層疊方向上的負荷賦予適當?shù)膹椥浴?/p>

另外,在圖3和圖4的例子中,構成了將一個彈性構件20和一個導電性構件21一體化而成的連接構件J,還可以通過集合地組合多個彈性構件20和多個導電性構件21而構成連接構件J。

接著,具體說明圖2的端板3、連接構件J、互連器5(1)的特征性的連接構造和作用效果。圖5中為了說明本發(fā)明的連接構造而示出包含圖2中的端板3、連接構件J、互連器5(1)、空氣極側集電體10以及單元電池C(1)的構成部分。另一方面,圖6~圖8中為了與本發(fā)明的連接構造進行對比而分別表示了以不同的構造構成了圖5的部分的比較例。

首先,圖6所示的第1比較例具有使用了與圖5的端板3不同的平板狀的端板40的構造。在第1比較例中,端板40的構造單純,在其與互連器5(1)之間未形成空間3a,也無法配置連接構件J。如圖6所示,端板40和互連器5(1)以相互密合的狀態(tài)電連接。另外,在單元電池C(1)上,因燃料電池堆1的初始組裝時的螺栓B1~B8(圖1)的緊固而施加有適當?shù)慕佑|負荷。但是,采用第1比較例,由于端板40的剛性較高,因此,可能導致對單元電池C(1)施加局部的負荷而使單元電池C(1)破損。另外,在高溫狀態(tài)下進行發(fā)電的單元電池C(1)產(chǎn)生了變形時,與端板40密合的互連器5(1)無法追隨單元電池C(1)的變形。因此,自互連器5(1)經(jīng)由空氣極側集電體10與單元電池C(1)之間的接觸伴隨著發(fā)電動作而劣化,而可能導致該部分的電阻上升。

接著,圖7所示的第2比較例使用與圖5相同的構造的端板3,并且,具有在空間3a未配置圖5的連接構件J的構造。與第1比較例不同,第2比較例在與單元電池C(1)相對的部分設有空間3a,因此,未使互連器5(1)與剛性較高的端板3密合,對于單元電池C(1)的變形的追隨性提高。但是,采用第2比較例,由于端板3與互連器5(1)密合的部分的面積減少,而無法在初始的組裝時確保適當?shù)慕佑|壓力,因此,可能導致發(fā)電動作時的接觸電阻增加。另外,如圖7所示,由于發(fā)電動作時的自單元電池C(1)流動的電流的路徑沿橫向流過厚度較薄且相對電阻較高的互連器5(1),因此,可能導致互連器5(1)中的電壓下降變大。

接著,圖8所示的第3比較例具有在所述的空間3a內(nèi)配置有由金屬材料形成的彈簧構件41的構造。如圖8所示,彈簧構件41以利用其彈力分別對上端的端板3和下端的互連器5(1)施力的狀態(tài)配置,將端板3與互連器5(1)之間電連接。由此,根據(jù)第3比較例,由于使用電阻較低的彈簧構件41,因此,能夠提供一種抑制第2比較例中的接觸電阻、電壓下降的問題的有效的方法。但是,采用第3比較例,由于彈簧構件41所使用的金屬材料在高溫時的蠕變而引起彈簧構件41的變形隨著時間的經(jīng)過而增大,導致難以長期穩(wěn)定地保持彈簧構件14的彈力。

另外,第3比較例中的彈簧構件41還能夠代替金屬構件而使用絕緣材料形成,由此,能夠消除由所述的蠕變引起的問題。該情況下,雖然利用彈簧構件41的彈力能夠抑制第2比較例中的接觸電阻的增加,但是,依然存在有電流沿橫向流過互連器5(1)而導致電壓下降的問題。

相對于此,在采用了本實施方式的圖2的構造的情況下,采用第1比較例~第3比較例的情況下的上述問題均能夠被消除。采用本發(fā)明的結構,能夠防止第1比較例那樣的對于單元電池C(1)的追隨性的下降,并且,能夠抑制第2比較例那樣的由于在初始的組裝時無法確保適當?shù)慕佑|壓力而引起的接觸電阻的增加。另外,由于在空間3a配置有包括彈性構件20和導電性構件21的連接構件J,因此,也不會產(chǎn)生第2比較例那樣的由于沿橫向流動的電流而引起的互連器5(1)的電壓下降的問題,并且,通過使用不會產(chǎn)生在第3比較例中成為問題的蠕變的云母等的材料作為彈性構件20,能夠長期穩(wěn)定地保持彈性構件20的彈力。另外,能夠使組裝燃料電池堆1時的單元電池C(1)的由于凹凸、曲率而引起的應力平坦化,能夠防止單元電池C(1)的斷裂。

以上,使用圖1~圖8說明了應用了本發(fā)明的燃料電池堆1的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而能夠對各種變形例應用本發(fā)明。圖9~圖11表示了與圖2的連接構件J的構造相關的變形例。首先,圖9的變形例所涉及的連接構件J(單位構造)包括彈性構件60a、60b和導電性構件61,一個彈性構件60a配置于端板3與導電性構件61的下端部之間,另一彈性構件60b配置于導電性構件61的上端部與互連器5(1)之間,導電性構件61具有將上端部和下端部傾斜地上下連結而成的剖面形狀。彈性構件60a、60b的單位構造只要形成為圖9的剖面形狀即可,可以是一體的構造和分開的構造中的任一構造。另外,圖10的變形例所涉及的連接構件J(單位構造)包括具有與圖9類似的構造的彈性構件70a、70b和導電性構件71,但導電性構件71的上端部和下端部的連結方向與圖9不同。

另外,圖11的變形例所涉及的連接構件J(單位構造)包括彈性構件80和導電性構件81,單位構造的剖面形狀以導電性構件81包圍彈性構件80的方式形成。也就是說,成為將圖2的導電性構件21的兩側的側面連結起來的剖面形狀。如上所述,連接構件J的構造多種多樣,除了圖9~圖11以外還能夠應用更多的變形例。

另一方面,圖12示出與圖2的端板3的構造相關的變形例。圖12的變形例所涉及的端板3具有將平板狀的板構件90、和中央形成有開口部的框架構件91接合而成的構造。即,框架構件91的開口部以被板構件90和互連器5(1)夾住的狀態(tài)形成空間3a,在該空間3a配置與圖2相同的連接構件J。板構件90和框架構件91相比于圖2的端板3均為簡單的構造,因此,容易加工。由此,本實施方式的端板3并不限定于一個構件,而能夠使用多個構件構成。

另外,圖13示出與本實施方式的燃料電池堆1中的圖2的基本構造相關的變形例。在圖13中,由與連接構件J相同的構造的燃料極側集電體100替換了圖2的燃料極側集電體15。即,將單元電池C(1)和下側的互連器5(2)電連接的燃料極側集電體100具有導電性構件102自上下方向夾持彈性構件101的構造。在圖13的例子中,構成燃料極側集電體100的彈性構件101和導電性構件102的形狀及材質(zhì)與構成連接構件J的彈性構件20和導電性構件21是通用的。因而,在制造燃料電池堆1時,連接構件J和燃料極側集電體100能夠作為通用構件使用并形成,因此,有效地降低制造成本。另外,由于連接構件J和燃料極集電體100具有通用的形狀,因此,能夠自上下方向對單元電池C(1)施加適當?shù)慕佑|壓力,另外,互連器5相對于單元電池C(1)的變形的追隨性提高。

另外,圖14是與本實施方式的燃料電池堆1的圖2的基本構造相關的另一變形例。在圖14中,與圖2不同,在端板3的中央下部未形成有俯視呈矩形的凹部。在圖14中,在端板3與互連器5(1)之間自端板3側依次配置有絕緣板50和接線板51。在圖14所示的變形例中,接線板51在中央下部形成有俯視呈矩形的凹部。即,相比于接線板51的中央部51c的厚度,外周部51b以較大的厚度形成。另外,在接線板51的下側配置有平板狀的互連器5(1)。由此,接線板51的凹部的下側被互連器5(1)封閉,由此,形成空間51a。在圖14所示的變形例中,端板3、絕緣板50以及接線板51組合在一起為本發(fā)明的第1端部構件。其他的結構與圖2的基本構造相同。圖14所示的基本構造的變形例也起到本發(fā)明的效果,這一點是不言自明的。

另一方面,圖15示出與圖14的接線板51的構造相關的變形例。圖15的變形例所涉及的接線板51具有將平板狀的板構件200、和中央形成有開口部的框架構件201接合而成的構造。即,框架構件201的開口部在被板構件200和互連器5(1)夾住的狀態(tài)下形成空間51a,在該空間51a配置與圖2相同的連接構件J。板構件200和框架構件201相比于圖14的接線板51均為簡單的構造,因此,容易加工。由此,圖14所示的接線板51并不限定于一個構件,而能夠使用多個構件構成。

以上、根據(jù)本實施方式具體地說明了本發(fā)明的內(nèi)容,但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主旨的范圍內(nèi),能夠實施各種變更。例如,在本實施方式中,表示了僅在Z方向上的一端的端板3側的空間3a配置有連接構件J的構造,但還可以采用將Z方向上的兩端的端板3、4雙方設為對稱的構造并分別配置連接構件J的構造。另外,本發(fā)明的內(nèi)容在其他的方面也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只要能夠獲得本發(fā)明的作用效果,就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所公開的內(nèi)容而能夠進行適當變更。

附圖標記說明

1、固體氧化物型燃料電池堆;2、發(fā)電單元;3、4、端板;5、互連器;10、空氣極側集電體;11、空氣極側絕緣框架;12、分隔件;13、燃料極側框架;14、絕緣框架;15、100、燃料極側集電體;20、60a、60b、70a、70b、80、101、彈性構件;21、61、71、81、102、導電性構件;30、燃料極層;31、固體電解質(zhì)層;32、空氣極層;41、彈簧構件;50、絕緣板;51、接線板;C、單元電池;B1~B8、螺栓;J、連接構件;H、貫通孔;N、螺母。

當前第1頁1 2 3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