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電連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838406閱讀:195來源:國知局
電連接器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電連接器,尤其涉及具有若干導電端子的電連接器。



背景技術:

USB3.1Type-C的最大特點是,雖然開口部分的尺寸與安卓智能手機及平板計算機標配的Micro-B連接器一樣小,但支持最大數(shù)據(jù)傳輸速度為10G bit/秒。Type-C插孔的開口尺寸約為8.3mm×2.5mm(Micro-B約為7.5mm×2.5mm)??沙惺苓_到連接器產(chǎn)品水平的1萬次插拔。另外,Type-C還支持較以往提高了供電能力的“USB Power Delivery Specification(USB PD)”。USB PD根據(jù)可供給的電力設定了10W、18W、36W、60W、100W五級規(guī)格。Type-C連接器支持100W(20V、5A)的供電。

USB3.1Type-C還在提高易用性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支持從正反兩面均可插入的“正反插”功能、導入了插入連接器時用聲音通知用戶是否已準確插入的功能。Type-C連接器實際上是Micro-B連接器的后續(xù)規(guī)格,因此將來可能會成為安卓設備的標準接口。

與本發(fā)明相關的現(xiàn)有技術可參考2014年12月17日公開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公告第CN204030066U號揭露的一種電連接器,所述電連接器為USB3.1Type-C母口連接器,所述電連接器包括金屬屏蔽殼體、絕緣本體、上排導電端子、下排導電端子,所述金屬屏蔽殼體包覆在絕緣本體的外側,所述絕緣本體的前端具有對接端口,所述對接端口用于對接連接器的插入配合,所述絕緣本體還具有頂壁、底壁、及位于頂壁和底壁之間的兩側壁,所述上排導電端子、下排導電端子分別安裝在絕緣本體的頂壁和底壁上形成用以對接對接連接器的夾持配合結構,所述上排導電端子包括十二根導電端子,所述下排導電端子也 包括十二根導電端子,所述電連接器端子組采用上下兩排結構。

然而,在實際應用中,隨著電連接器的不斷更新?lián)Q代,電連接器的前后兼容性也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而USB3.1Type-C接口(包括公口和母口)、數(shù)據(jù)線均不兼容現(xiàn)有的任何類型,如需兼容現(xiàn)有設備,需要額外配置轉接設備。

因此,有必要對現(xiàn)有之技術進行改進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成本較低且兼容性較好的電連接器。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一種電連接器,包括絕緣本體及安裝于絕緣本體上的電連接器端子組,所述電連接器端子組包括若干觸頭,所述觸頭包括第一排觸頭及第二排觸頭,所述第一排觸頭依次包括第一接地觸頭、第一電源觸頭、信號發(fā)送觸頭、信號接收觸頭、第一偵測觸頭、第二電源觸頭及第二接地觸頭,所述第二排觸頭依次包括第三接地觸頭、第三電源觸頭、第二偵測觸頭、第四電源觸頭及第四接地觸頭,所述第一接地觸頭與所述第三接地觸頭上下相對,所述第一電源觸頭與所述第三電源觸頭上下相對,所述第二接地觸頭與所述第四接地觸頭上下相對,所述第二電源觸頭與所述第四電源觸頭上下相對,所述第一偵測觸頭與第二偵測觸頭在左右方向上分布于信號發(fā)送觸頭、信號接收觸頭兩側,所述絕緣本體設有用以對接對接連接器的收容腔以及若干與收容腔連通的用以收容所述電連接器端子組的端子收容槽,所述觸頭暴露于所述收容腔內。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排觸頭在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接地觸頭與第一電源觸頭之間空置兩個觸頭的間隙,所述第一電源觸頭與信號發(fā)射觸頭之間空置一個觸頭的間隙,所述第二電源觸頭和第二接地觸頭之間空置兩個觸頭的間隙;所述第二排觸頭在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三接地觸頭與第三電源觸頭之間空置兩個觸頭的間隙,所述第二偵測觸頭與第四電源觸頭之間空置三個觸頭的間隙,所述第四電源觸頭和第四接地觸頭之間空置兩個觸頭的間隙。

進一步的,所述電連接器端子組依次包括第一接地端子、第一電源端子、 第一偵測端子、信號發(fā)送端子、信號接收端子、第二偵測端子、第二電源端子及第二接地端子,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上設有所述第一接地觸頭與所述第三接地觸頭,所述第一電源端子上設有所述第一電源觸頭與所述第三電源觸頭,所述第二電源端子上設有所述第二電源觸頭與所述第四電源觸頭,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上設有所述第二接地觸頭與所述第四接地觸頭,所述第一偵測端子、信號發(fā)送端子、信號接收端子、第二偵測端子分別設有所述第一偵測觸頭、信號發(fā)送觸頭、信號接收觸頭、第二偵測觸頭。

進一步的,所述電連接器端子組包括復合端子,所述復合端子包括頭部和連接頭部的尾部,所述尾部包括主體部以及自主體部側邊或中部下料并向頭部方向反折延伸的下料部,所述下料部與頭部形成上下對稱或非對稱的用以與對接連接器配合的夾持結構,所述一個復合端子上設有所述兩個觸頭,所述兩個觸頭各自位于所述頭部和下料部前端。

進一步的,所述電連接器端子組包括單一端子,所述單一端子包括頭部和連接頭部的尾部,所述觸頭位于所述頭部前端,所述單一端子包括平直狀單一端子和彎曲狀單一端子,所述彎曲狀單一端子頭部包括自尾部向上或向下彎折延伸的豎直部以及自豎直部進一步向前延伸的水平部,所述觸頭位于所述水平部前端。

進一步的,所述絕緣本體前端設有若干左右間隔排布且在前后方向上豎向延伸的用以頂持于復合端子下料部及彎曲狀單一端子的豎直部后端的頂持肋。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第二電源端子的尾部跨越所述第一偵測端子、信號發(fā)送端子、信號接收端子及第二偵測端子連接在一起形成通路,所述第一、第二接地端子的尾部跨越所述第一電源端子、第一偵測端子、信號發(fā)送端子、信號接收端子、第二偵測端子及第二電源端子連接在一起形成通路。

進一步的,所述電連接器端子組的尾部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相鄰導電端子之間設有料帶空隙,所述絕緣本體設有用以收容電連接器端子組尾部的收容蓋,所述收容蓋凹設有用以收容定位電連接器端子組尾部的收容凹槽,所述收容凹槽內設有若干凸伸入所述料帶空隙中用以卡持電連接器端子組尾部的定位凸 筋。

進一步的,所述絕緣本體包括用以收容電連接器端子組頭部的第一絕緣本體、用以收容電連接器端子組尾部的第二絕緣本體以及用以將第一、第二絕緣本體固持定位在一起的插接件,所述插接件包括向前頂持于第二絕緣本體上的基部、自基部向前延伸插接定位于第二絕緣本體上的插接臂以及位于插接臂外側用以扣持于第一絕緣本體上的夾持臂。

進一步的,所述電連接器還設有位于絕緣本體外側的遮蔽殼體,所述電連接器為USB Type C或FPC電連接器。

相較于現(xiàn)有技術,本發(fā)明所述電連接器為USB2.0電連接器,其接口框架與USB3.1 Type-C的接口框架相同,如此設置,在提高兼容性的同時,僅保留USB2.0端子組,可減少其他端子的制造成本,從而符合電連接器兼容性及低成本的趨勢。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電連接器的立體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電連接器另一角度的立體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電連接器分離出遮蔽殼體的部分結構分解圖。

圖4是本發(fā)明電連接器部分立體組合圖。

圖5是圖4中分離出插接件的部分立體組合圖。

圖6是本發(fā)明電連接器結構分解圖。

圖7是本發(fā)明電連接器另一角度的結構分解圖。

圖8是本發(fā)明電連接器端子組的立體示意圖。

圖9是電連接器端子組另一角度的立體示意圖。

圖10是電連接器端子組再一角度的立體示意圖。

附圖標記:

電連接器 100

電連接器端子組 1 第一接地觸頭 11

第一電源觸頭 12 信號發(fā)送觸頭 13

信號接收觸頭 14 第一偵測觸頭 15

第二電源觸頭 16 第二接地觸頭 17

第三接地觸頭 21 第三電源觸頭 22

第二偵測觸頭 23 第四電源觸頭 24

第四接地觸頭 25 復合端子 3

頭部 31 尾部 32

主體部 320 下料部 321

夾持結構 30 單一端子 4

頭部 41 豎直部 411

水平部 412 尾部 42

倒刺 33 導電端子 6

第一接地端子 61 第一電源端子 62

第一偵測端子 63 信號發(fā)送端子 64

信號接收端子 65 第二偵測端子 66

第二電源端子 67 第二接地端子 68

第一基部 641、651 第一外延部 642、652

第一回轉部 643、653 第二連接部 620

第三連接部 610 料帶空隙 601

絕緣本體 5 第一絕緣本體 51

主體部 511 頂面 512

底面 513 側面 514

扣持槽 515 收容腔 516

端子收容槽 517 第二絕緣本體 52

收容蓋 521 收容凹槽 522

抵壓梁部 5220 定位凸筋 523

插接部 524 插接孔 525

頂持肋 526 鏤空槽 527

插接件 53 基部 531

夾持臂 532 鉤部 533

插接臂 534 凸部 535

遮蔽殼體 7 麥拉薄膜 8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圖1至10所示,本發(fā)明電連接器100為一種適用于USB3.1 Type-C的接口框架的USB2.0電連接器,所述電連接器100包括絕緣本體5、安裝于絕緣本體5上的電連接器端子組1、貼附于絕緣本體5上的麥拉薄膜8以及遮蔽于絕緣本體5外側的遮蔽殼體7。

請參圖8至10所示,電連接器端子組1用以固持于電連接器100的絕緣本體5上。所述電連接器端子組1包括若干導電端子6,所述導電端子6包括頭部31、41和連接頭部31、41的尾部32、42,所述頭部31、41設有用以電性連接對接連接器(未圖示)的觸頭,所述不同導電端子6的尾部32、42跨越連接在一起形成通路。所述跨越連接是指所述不同導電端子6之間夾設有其他導電端子6或空隙等。如此設置,可減小產(chǎn)品阻抗,提高產(chǎn)品性能,簡化產(chǎn)品結構,無需在導電端子6后端連接PCB(未圖示),而直接在導電端子6后端焊接導線(未圖示),降低工藝難度,縮短產(chǎn)品制造流程,降低產(chǎn)品成本。

所述電連接器端子組1依次包括第一接地端子61、第一電源端子62、第一偵測端子63、信號發(fā)送端子64、信號接收端子65、第二偵測端子66、第二電源端子67及第二接地端子68,圖示中可見,所述信號發(fā)送端子64、信號接收端子65為位于最中間的中間端子對,第一偵測端子63和第二偵測端子66為分立于中間端子兩側的第一外側端子對,第一電源端子62和第二電源端子67為分立于第一外側端子對兩側的第二外側端子對,第一接地端子61和第二接地端子68為分立于第二外側端子對兩側的第三外側端子對。所述第一、第二電源端子62、67的尾部32跨越所述第一偵測端子63、信號發(fā)送端子64、信號接收端 子65及第二偵測端子66連接在一起形成通路,所述第一、第二接地端子61、68的尾部32跨越所述第一電源端子62、第一偵測端子63、信號發(fā)送端子64、信號接收端子65、第二偵測端子66及第二電源端子67連接在一起形成通路。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依次排列順序不限定自左向右或自右向左。如此設置,可減小第一、第二接地端子61、68之間的阻抗,及減小第一、第二電源端子62、67之間的阻抗,提高所述導電端子6性能,簡化導電端子6結構,且使電連接器端子組1排列結構緊湊,降低電連接器端子組1用料成本。

所述信號發(fā)送端子64及信號接收端子65的尾部42分別設有位于第一、第二偵測端子63、66尾部42之間的第一基部641、651、自第一基部641、651后端側向延伸的第一外延部642、652以及自第一外延部642、652進一步向前彎折延伸的第一回轉部643、653,所述信號發(fā)送端子64及信號接收端子65的第一回轉部643、653位于第一、第二偵測端子63、66尾部42后方。如此設置,所述第一偵測端子63的尾部42與信號發(fā)送端子64的尾部42之間通過料帶(未圖示)剪切即可實現(xiàn)分離;所述第二偵測端子66的尾部42與信號接收端子65的尾部42可在同一片材上成型,且通過料帶(未圖示)剪切即可實現(xiàn)彼此的分離,如此,制造簡單,節(jié)省電連接器端子組1的用料成本。另一方面,所述信號發(fā)送端子64及信號接收端子65的尾部42具有較大的表面積,從而便于焊接導線。

所述第一、第二電源端子62、67的尾部32之間連接有第二連接部620,所述第二連接部620位于信號發(fā)送端子64、信號接收端子65尾部32后方。如此設置,第一、第二電源端子62、67、信號發(fā)送端子64及信號接收端子65排列分布合理,有利于將第一、第二電源端子62、67、信號發(fā)送端子64及信號接收端子65在同一片材上成型,且通過料帶剪切即可實現(xiàn)彼此的分離,制造簡單,進一步節(jié)省電連接器端子組1的用料成本。

所述第一、第二接地端子61、68的尾部32之間連接有第三連接部610,所述第三連接部610位于第二連接部620后方。如此設置,第一、第二電源端子62、67及第一、第二接地端子61、68排列分布合理,有利于將第一、第二電源 端子62、67及第一、第二接地端子61、68在同一片材上成型,且通過料帶剪切即可實現(xiàn)彼此的分離,制造簡單,進一步節(jié)省電連接器端子組1的用料成本。

所述電連接器端子組1的尾部32、42位于同一平面,所述各相鄰導電端子之間設有料帶空隙601,特別是相鄰的各尾部32、42之間設有所述料帶空隙601。所述料帶空隙601為通過料帶剪切后形成的空隙。如此設置,電連接器端子組1的所有尾部32、42都可在同一片材上成型,且通過料帶剪切即可實現(xiàn)彼此的分離,制造簡單,更好地節(jié)省電連接器端子組1的用料成本。

所述電連接器端子組1包括復合端子3及單一端子4,所述復合端子3包括頭部31和連接頭部31的尾部32,所述單一端子4包括頭部41和連接頭部41的尾部42。所述復合端子3的尾部32包括主體部320以及自主體部320向頭部31方向反折延伸的下料部321,所述下料部321與頭部31形成上下對稱或非對稱的用以與對接連接器配合的夾持結構30,所述頭部31和下料部321前端分別設有所述觸頭。如此設置,所述單個電連接器端子結構簡單,使所述電連接器端子組1形成回轉多觸點高密度小間距端子組結構;另一方面,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中上下兩排的端子結構,本發(fā)明中單個電連接器端子即可形成一個夾持結構30,且具有共用的尾部32,如此,可減小產(chǎn)品阻抗,提高產(chǎn)品性能,所述電連接器端子組1所有導電端子6可在同一片材成型,通過料帶剪切實現(xiàn)彼此分離,簡化產(chǎn)品結構,降低工藝難度,提高產(chǎn)品穩(wěn)定性,縮短產(chǎn)品制造流程,降低產(chǎn)品用料成本。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第二接地端子61、68及第一、第二電源端子62、67為所述復合端子3。即,所述第一接地觸頭11與第三接地觸頭21位于同一所述復合端子3上,所述第一電源觸頭12與第三電源觸頭22位于同一所述復合端子3上,第二電源觸頭16與第四電源觸頭24位于同一所述復合端子3上,第二接地觸頭17與第四接地觸頭25位于同一所述復合端子3上。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第二電源端子62、67也可以為單一端子4。

在本發(fā)明中,所述觸頭包括第一排觸頭及第二排觸頭,所述第一排觸頭依次包括第一接地觸頭11、第一電源觸頭12、信號發(fā)送觸頭13、信號接收觸頭14、第一偵測觸頭15、第二電源觸頭16及第二接地觸頭17,所述第二排觸頭 依次包括第三接地觸頭21、第三電源觸頭22、第二偵測觸頭23、第四電源觸頭24及第四接地觸頭25,所述第一接地觸頭11與所述第三接地觸頭21上下相對并位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61上,所述第一電源觸頭12與所述第三電源觸頭22上下相對并位于所述第一電源端子62上,所述第二接地觸頭17與所述第四接地觸頭25上下相對并位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68上,所述第二電源觸頭16與所述第四電源觸頭24上下相對并位于所述第二電源端子67上,所述第一偵測觸頭15與第二偵測觸頭23在左右方向上分布于信號發(fā)送觸頭13、信號接收觸頭14兩側。即,所述電連接器端子組1為USB2.0的端子組,其接口框架與USB3.1Type-C的接口框架相同,如此設置,在提高兼容性的同時,僅保留USB2.0端子組,可減少其他導電端子(未圖示)的制造成本,從而符合電連接器高兼容性及低成本的趨勢。

進一步的,在所述第一排觸頭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接地觸頭11與第一電源觸頭12之間空置兩個觸頭的間隙,所述第一電源觸頭12與信號發(fā)射觸頭之間空置一個觸頭的間隙,所述第二電源觸頭16和第二接地觸頭17之間空置兩個觸頭的間隙;所述第二排觸頭在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三接地觸頭21與第三電源觸頭22之間空置兩個觸頭的間隙,所述第二偵測觸頭23與第四電源觸頭24之間空置三個觸頭的間隙,所述第四電源觸頭24和第四接地觸頭25之間空置兩個觸頭的間隙。所述間隙為除USB2.0端子組外的USB3.1Type-C其他端子的空置位,如此設置,所述電連接器端子組1位置精確,可更加適用于USB3.1Type-C的接口框架。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觸頭為彈性凸起狀。如此設置,所述彈性凸起狀的觸頭可與對接連接器的平板狀觸頭實現(xiàn)較好的電性連接。即在本實施方式中,電連接器端子組1為一種適用于USB3.1Type-C接口框架的母口連接器端子組,具體的,從前向后看所述電連接器端子組1:所述第一排觸頭從左向右依次為第一接地觸頭11、第一電源觸頭12、信號發(fā)送觸頭13、信號接收觸頭14、第一偵測觸頭15、第二電源觸頭16及第二接地觸頭17,所述第二排觸頭從左向右依次為第三接地觸頭21、第三電源觸頭22、第二偵測觸頭23、第四電源觸頭24及第四接地觸頭25。在其他實施方中,所述觸頭也可以為平直狀 或其他形狀,使所述電連接器端子組1為一種適用于USB3.1Type-C接口框架的公口連接器端子組,具體的,從前向后看所述電連接器端子組1:所述第一排觸頭從右向左依次為第一接地觸頭11、第一電源觸頭12、信號發(fā)送觸頭13、信號接收觸頭14、第一偵測觸頭15、第二電源觸頭16及第二接地觸頭17,所述第二排觸頭從右向左依次為第三接地觸頭21、第三電源觸頭22、第二偵測觸頭23、第四電源觸頭24及第四接地觸頭25。

請參圖8至圖10所示,在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地觸頭11、第一電源觸頭12、第二電源觸頭16及第二接地觸頭17分別位于各自復合端子3的頭部31前端;所述第三接地觸頭21、第三電源觸頭22、第四電源觸頭24及第四接地觸頭25分別位于各自復合端子3的下料部321前端。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地觸頭11、第一電源觸頭12、第二電源觸頭16及第二接地觸頭17可分別位于各自復合端子3的下料部321前端;所述第三接地觸頭21、第三電源觸頭22、第四電源觸頭24及第四接地觸頭25分別位于各自復合端子3的頭部31前端。

所述下料部321自主體部320側邊或中部下料彎折而成。如此設置,結構簡單,組裝方便。

所述電連接器端子組1包括單一端子4,所述非上下相對的觸頭位于所述單一端子4上,所述單一端子4包括頭部41和連接頭部41的尾部42,所述觸頭位于所述頭部41前端。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信號發(fā)送觸頭13、信號接收觸頭14、第一偵測觸頭15及第二偵測觸頭23為所述單一端子4,如此設置,結構簡單,利于降低端子制造成本。在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中,所述信號發(fā)送觸頭13、信號接收觸頭14及第一偵測觸頭15為平直狀的所述單一端子4。在本發(fā)明其他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偵測觸頭23可為平直狀的單一端子4。

所述單一端子4包括彎曲狀單一端子4,所述彎曲狀單一端子4包括頭部41和連接頭部41的尾部42,所述頭部41包括自尾部42向上或向下彎折延伸的豎直部411以及自豎直部411進一步向前延伸的水平部412,所述觸頭位于所述水平部412前端。如此設置,可保證所述電連接器端子組1具有上下兩排觸 頭組,且電連接器端子組1的尾部42均位于同一排,利于電連接器端子組1尾部42的焊接或連接。請參圖8至圖10所示,在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偵測觸頭23可為彎曲狀單一端子4。在本發(fā)明其他實施方式中,所述信號發(fā)送觸頭13、信號接收觸頭14及第一偵測觸頭15為所述彎曲狀單一端子4。

所述頭部41、31與尾部42、32之間設有向兩側突起的倒刺33。如此設置,所述電連接器端子組1可穩(wěn)定固持于絕緣本體5上。

所述電連接器端子組1的尾部42、32呈沿左右方向緊密分布,且所述尾部42、32為平直狀。如此設置,便于所述電連接器端子組1自前向后插接至絕緣本體5上,從而便于電連接器的組裝。

請參圖3至圖7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絕緣本體5包括用以收容電連接器端子組1頭部的31、41的第一絕緣本體51、用以收容電連接器端子組1尾部的32、42的第二絕緣本體52以及用以將第一、第二絕緣本體51、52固持在一起的插接件53。所述第一、第二絕緣本體51、52及插接件53為分開成型后組裝在一起。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所述絕緣本體5也可為一體成型。

所述第一絕緣本體51大致為扁筒狀,設有頂面512、底面513以及兩側面514。所述第一絕緣本體51包括主體部511、前后貫穿所述主體部511的用以收容對接連接器(未圖示)的收容腔516、位于收容腔516上下兩側并與收容腔516連通的用以收容電連接器端子組1頭部31、41的兩排端子收容槽517、自兩側面514向收容腔516內凹陷并沿主體部511前后方向延伸的用以扣持插接件53的兩個扣持槽515。所述上排端子收容槽517向上貫穿頂面512,所述上排端子收容槽517向下貫穿底面513,用以提供電連接器端子組1頭部31、41足夠的上下活動空間,同時使所述第一絕緣本體51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較小的厚度,符合電連接器100小型化趨勢。所述頂面512和底面513上貼覆有用以覆蓋所述端子收容槽517的麥拉薄膜8,用以避免所述電連接器端子組1頭部31、41與遮蔽殼體7發(fā)生電性搭接而造成短路等不良影響。

所述第二絕緣本體52包括大致為扁勺狀并在上下方向上偏向于絕緣本體5一側的用以收容定位電連接器端子組1尾部32、42的收容蓋521、位于收容蓋 521前端用以與第一絕緣本體51收容腔516后端相配合的插接部524以及位于收容蓋521與插接部524之間用以供電連接器端子組1穿過的扁平狀鏤空槽527。如此,所述收容蓋521和插接部524分別位于電連接器端子組1的上下兩側,利于電連接器端子組1的穩(wěn)固定位。所述收容蓋521設位于收容腔516后端且設有用以收容定位電連接器端子組1尾部32、42的收容凹槽522,所述收容凹槽522內設有若干凸伸入所述料帶空隙601中用以定位電連接器端子組1尾部32、42的定位凸筋523。由于其中一些導電端子6的尾部32、42跨越相連,且相鄰的各尾部32、42之間設有料帶空隙601,所述定位凸筋523凸伸入所有所述料帶空隙601中,使得所述定位凸筋523可在前后方向上與第二連接部620和第三連接部610之間的料帶空隙601相配合限位,在左右方向上所述定位凸筋523可與相鄰導電端子6之間的料帶空隙601相配合限位,如此設置,使得所述電連接器端子組100的尾部32、42僅需由上自下放置于收容凹槽522內即可在前后左右方向上受到定位凸筋523的卡持固定而穩(wěn)定固持于所述收容凹槽522內。收容凹槽522上方設有向前與插接部524相連接的用以防止電連接器端子組1向上脫離所述第二絕緣本體52的抵壓梁部5220。如此設置,所述抵壓梁部5220可更好地防止所述電連接器端子組100的尾部32、42向上脫離收容凹槽522。所述插接部524設有前后貫穿的兩個左右排布的插接孔525,所述插接孔525位于抵壓梁部5220上方用以供所述插接件53插接。所述插接部524前端設有若干左右間隔排布且在前后方向上豎向延伸的用以頂持于電連接器端子組1頭部上31、41上的彎折部分后端的頂持肋526,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復合端子3下料部321及彎曲狀單一端子4的豎直部4即為電連接器端子組1頭部31、41上的彎折部分,如此設置,所述電連接器端子組1在受到對接連接器插接時,所述導電端子1頭部31、41的彎折部分不易發(fā)生變形,從而有效延長了電連接器100的使用壽命。

所述插接件53設有沿左右延伸的梁狀基部531、自基部531左右兩端向前延伸的兩個夾持臂532以及左右排布且位于兩個夾持臂532之間的自基部531向前延伸的兩個插接臂534。所述基部531抵靠于所述抵壓梁部5220上方并向 前抵靠于所述第二絕緣本體52的插接部524后端,所述插接臂534用以插接于所述插接部524的兩個插接孔525內,所述插接臂534前端設有向兩側擴大的凸部535,如此,可阻礙插接臂534向后脫離插接孔525。所述夾持臂532位于第二絕緣本體52插接部524的兩側用以夾持于所述第一絕緣本體51的扣持槽515內,所述夾持臂532前端向內凸伸有鉤部533,結合圖3所示,所述扣持槽515前端向內凹陷與收容腔516相連通。如此設置,所述夾持臂532的鉤部533可與扣持槽515前端相配合從而防止夾持臂532向后與扣持槽515發(fā)生脫離,從而使第一、第二絕緣本體51、52通過所述插接件53穩(wěn)固地結合在一起。

所述電連接器100適用于包含但不限于USB Type C或FPC電連接器。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詳細說明僅僅是針對本發(fā)明的可行性實施方式的具體說明,它們并非用以限制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凡未脫離本發(fā)明技藝精神所作的等效實施方式或變更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當前第1頁1 2 3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