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連接組件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電連接組件,包括:一公連接器,其包括多個公差分對端子,公差分對端子中每一個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觸部,第一接觸部的阻抗大于公差分對端子的阻抗;一母連接器,其包括多個母差分對端子,公差分對端子與母差分對端子的阻抗大致相等,母差分對端子中每一個端子具有有一第二接觸部,第二接觸部的阻抗大于母差分對端子的阻抗,第二接觸部與第一接觸部搭接,且第一接觸部與第二接觸部搭接部位整體形成的阻抗,與公差分對端子、母差分對端子的阻抗大致相等。本實用新型可以實現(xiàn)阻抗,保證傳輸導(dǎo)體的阻抗連續(xù),可減小高頻信號在電連接組件中傳輸時的插入損耗和返回?fù)p失,確保了電連接組件的傳輸性能。
【專利說明】電連接組件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連接組件,尤其是指一種背板電連接器組件。
【背景技術(shù)】
[0002]電連接組件中的背板連接器組件包括相互對接的公端和母端,常用于大型通信設(shè)備、超高性能服務(wù)器和巨型計算機(jī)等設(shè)備中,用于傳遞高速差分信號或單端信號以及傳遞大電流。當(dāng)高頻信號通過背板連接器時,經(jīng)常存在背板連接器內(nèi)的導(dǎo)電端子的阻抗與特性阻抗不匹配,造成信號傳輸過程中的插入損耗和返回?fù)p失,影響背板連接器的傳輸性能。
[0003]因此,有必要設(shè)計一種新的電連接組件,以克服上述問題。
【發(fā)明內(nèi)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創(chuàng)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連接組件,其端子阻抗與特性阻抗匹配、且其阻抗連續(xù),可減小信號傳輸中的插入損耗和返回?fù)p失。
[0005]為了達(dá)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shù)方案:一種電連接組件,包括:一公連接器,其包括多個公差分對端子,所述公差分對端子中每一個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觸部,所述第一接觸部的阻抗大于所述公差分對端子的阻抗;一母連接器,其包括多個母差分對端子,所述公差分對端子與所述母差分對端子的阻抗大致相等,所述母差分對端子中每一個端子具有有一第二接觸部,所述第二接觸部的阻抗大于所述母差分對端子的阻抗,所述第二接觸部與所述第一接觸部搭接,且所述第一接觸部與所述第二接觸部搭接部位整體形成的阻抗,與所述公差分對端子、所述母差分對端子的阻抗大致相等。
[0006]進(jìn)一步,于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接觸部的截面積與所述第二接觸部的截面積的總和,與所述公差分對端子、所述母差分對端子的截面積相等。具體而言,所述第一接觸部的厚度與所述第二接觸部的厚度的總和,與所述公差分對端子、所述母差分對端子的厚度相等。
[0007]進(jìn)一步,每一所述差分對端子包括二信號端子,其中,自二所述信號端子延伸的所述第一接觸部之間的距離大于二所述信號端子之間的距離。
[0008]本實用新型還可以采用如下技術(shù)方案:一種電連接組件,包括:一公連接器,其包括多個公差分對端子,所述公差分對端子中每一個端子延伸一第一接觸部,所述第一接觸部的厚度小于所述公差分對端子的厚度;一母連接器,其包括多個母差分對端子,所述母差分對端子的厚度與所述公差分對端子的厚度大致相等,所述母差分對端子中每一個端子延伸一第二接觸部,所述第二接觸部的厚度小于所述母差分對端子的厚度,所述第二接觸部在厚度方向上與所述第一接觸部搭接,且所述第二接觸部與所述第一接觸部的厚度總和等于所述公差分對端子、所述母差分對端子的厚度。
[0009]進(jìn)一步,所述公差分對端子中的二個端子長度大致相等,其中每一個端子整體大致呈直角形狀,每一個端子具有一水平段、一豎直段以及連接所述水平段和所述豎直段的一轉(zhuǎn)折段,且所述水平段和所述豎直段以及所述轉(zhuǎn)折段的厚度均相等。[0010]進(jìn)一步,所述第一接觸部與所述第二接觸部均具有兩個接觸區(qū)。所述第一接觸部包括一第一平板接觸區(qū)和自所述第一平板接觸區(qū)平滑延伸的一第一彈性接觸區(qū),所述第二接觸部具有一第二平板接觸區(qū)和自所述第一平板接觸區(qū)平滑延伸的一第二彈性接觸區(qū),其中,所述第一彈性接觸區(qū)朝所述第二平板接觸區(qū)彎折且與所述第二平板接觸區(qū)接觸,所述第二彈性接觸區(qū)朝所述第一平板接觸區(qū)彎折且與所述第一平板接觸區(qū)接觸。所述第一接觸部靠近其自由端處彎折形成所述第一彈性接觸區(qū),所述第二接觸部靠近其自由端處彎折形成所述第二彈性接觸區(qū)。
[0011]本實用新型還可以采用以下技術(shù)方案:一種電連接組件,包括:一公連接器,其包括多個公端子,每一所述公端子延伸一第一接觸部,所述第一接觸部的厚度小于所述公端子的厚度;一母連接器,其包括多個母端子,所述母端子的厚度與所述公端子的厚度大致相等,每一所述母端子延伸一第二接觸部,所述第二接觸部的厚度小于所述母端子的厚度,所述第二接觸部在厚度方向上與所述第一接觸部搭接,且所述第二接觸部與所述第一接觸部的厚度總和等于所述公端子、所述母端子的厚度。
[0012]進(jìn)一步,所述第一接觸部與所述第二接觸部均具有兩個接觸區(qū)。所述第一接觸部包括一第一平板接觸區(qū)和自所述第一平板接觸區(qū)平滑延伸的一第一彈性接觸區(qū),所述第二接觸部具有一第二平板接觸區(qū)和自所述第一平板接觸區(qū)平滑延伸的一第二彈性接觸區(qū),其中,所述第一彈性接觸區(qū)朝所述第二平板接觸區(qū)彎折且與所述第二平板接觸區(qū)接觸,所述第二彈性接觸區(qū)朝所述第一平板接觸區(qū)彎折且與所述第一平板接觸區(qū)接觸。所述第一接觸部靠近其自由端處彎折形成所述第一彈性接觸區(qū),所述第二接觸部靠近其自由端處彎折形成所述第二彈性接觸區(qū)。
[0013]作為上述方案的進(jìn)一步改進(jìn),所述公端子的個數(shù)為偶數(shù),其中一半數(shù)量的所述第一彈性接觸區(qū)的彎折方向與另一半數(shù)量的所述第一彈性接觸區(qū)的彎折方向相反,所述母端子個數(shù)與所述公端子個數(shù)對應(yīng),其中一半數(shù)量的所述第二彈性接觸區(qū)的彎折方向與另一半數(shù)量的所述第二彈性接觸區(qū)的彎折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二彈性接觸區(qū)的彎折方向?qū)?yīng)與所述第一彈性接觸區(qū)的彎折方向相反。多個所述公端子呈偶數(shù)列排列,且相鄰兩列的所述第一接觸部的自由端彎折方向相反。
[0014]進(jìn)一步,多個所述公端子呈多列排列,每一列中包括多個差分對端子,其中,每一所述差分對端子包括二信號端子,二所述信號端子之間的距離小于自二所述信號端子的所述第一接觸部之間的距離。
[0015]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每二所述差分對端子之間設(shè)有一接地端子,每一所述接地端子延伸出二所述第一接觸部。
[0016]在另一種實施方式中,每二所述差分對端子之間設(shè)有二接地端子,每一所述接地端子延伸出一所述第一接觸部。所述公端子為板材沖制成,每一列中的一個所述差分對端子對應(yīng)相鄰列的所述接地端子,所述差分對端子中所述信號端子的板面寬度小于相鄰列中所述接地端子的板面寬度,且所述信號端子在相鄰列所述接地端子板面上的投影不超過所述接地端子的板面。
[0017]與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本實用新型由于所述公差分對端子與所述母差分對端子的阻抗大致相等,所述第二接觸部與所述第一接觸部搭接,且所述第一接觸部與所述第二接觸部搭接部位整體形成的阻抗,與所述公差分對端子、所述母差分對端子的阻抗大致相等,因而在整個傳輸路徑上的阻抗趨向于連續(xù),因而可減小高頻信號在所述電連接組件中傳輸時的插入損耗和返回?fù)p失,確保了所述電連接組件的傳輸性能。由于所述公端子與所述母端子之間通過厚度變小的所述第一接觸部與所述第二接觸部對接接觸,因而所述公差分對端子與所述母差分對端子在對接處的阻抗可以調(diào)節(jié)至與特性阻抗匹配;且由于所述公差分對端子的厚度與所述母差分對端子的厚度相等、所述第二接觸部與所述第一接觸部的厚度之和大致等于所述公差分對端子、所述母差分對端子的厚度,因而在高頻信號的整個傳輸路徑上,作為傳輸導(dǎo)體的所述公差分對端子和所述母差分對端子的厚度一致的,且在對接處的厚度也連續(xù)一致,從而保證了傳輸導(dǎo)體的阻抗趨近連續(xù),可減小高頻信號在所述電連接組件中傳輸時的插入損耗和返回?fù)p失,確保了所述電連接組件的傳輸性能。
[0018]【【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圖1為本實用新型電連接組件第一實施例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20]圖2為圖1中公連接器的分解示意圖; [0021]圖3為圖1中公連接器移除絕緣殼體后的側(cè)面示意圖;
[0022]圖4為圖1中母連接器的分解示意圖;
[0023]圖5為本實用新型公連接器與母連接器對接的剖視圖;
[0024]圖6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中公連接器的側(cè)面示意圖;
[0025]圖7為圖6中沿B-B線的剖視圖;
[0026]圖8為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中公端子與母端子彎折方向另一種設(shè)置方式的示意圖。
[0027]【具體實施方式】的附圖標(biāo)號說明:
[0028]
全連接器IlIl
電連接單元_100 絕緣框體_10__101
凹槽扣持塊T~o3 公端子Ii'
第一主體部TT^第一接觸部hi 第一焊接部 112.B—平板接觸區(qū)一彈性接觸區(qū) 1112 _絕緣殼體 TF
對接槽_122 扣合凹槽_124___
每連接器2'一
絕緣本體_20_____
上壁—201 下壁202 一側(cè)壁i
扣合凸塊對接部i~05 母端子21 '
第二主體部第二接觸部Ill 第二焊接部 212.―第二平板接觸區(qū)五13~竟二彈性接觸區(qū) 2112 ~一
畜地端子Ig I信號端子Is+, S-
[0029]【【具體實施方式】】
[0030]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結(jié)構(gòu)、特征以及功效等,現(xiàn)結(jié)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jìn)一步說明。
[0031]參照圖1,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電連接組件,包括相互對接的公連接器I和母連接器2。其中,所述公連接器I由多個電連接單元100組成,每一所述電連接單元100包括一絕緣框體10和鑲埋成型于所述絕緣框體10內(nèi)的多個公端子11,多個所述電連接單元100并列排列,并通過一絕緣殼體12扣合在一起。所述母連接器2則包括一絕緣本體20和組裝于所述絕緣本體20內(nèi)的多個母端子21。[0032]如圖2所示,相鄰的兩個所述絕緣框體10依靠相互配合的凸柱101和凹槽102相互扣合在一起,且每一所述絕緣框體10的頂面均設(shè)有一扣持塊103,所述絕緣殼體12對應(yīng)位置設(shè)有一扣持槽(未圖示)與所述扣持塊103配合,以此方式,多個所述絕緣框體10扣合在一起。此外,所述絕緣殼體12內(nèi)設(shè)有水平向貫通的的多個對接槽122,所述絕緣殼體12的頂面和底面各設(shè)有兩個扣合凹槽124。
[0033]請參照圖2和圖3,多個所述公端子11在所述絕緣框體10內(nèi)呈豎向排列。所述公端子11由金屬板材沖制而成,每一所述公端子11具有一第一主體部110埋設(shè)于所述絕緣框體10內(nèi),所述第一主體部110包括一水平段、一豎直段以及連接所述水平段和所述豎直段的一轉(zhuǎn)折段,整體大致呈直角形狀,且所述水平段和所述豎直段以及所述轉(zhuǎn)折段的厚度均相等。所述水平段部分延伸出所述絕緣框體10外,自所述水平段的末端延伸有一第一接觸部111進(jìn)入所述對接槽122,所述第一接觸部111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主體部110的厚度。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接觸部111由所述金屬板材自板厚方向切削掉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一接觸部111的阻抗大于所述公端子11的阻抗。自所述豎直段向下延伸有一第一焊接部112顯露于所述絕緣框體10下方,用以焊接至一電路板,所述第一焊接部112的厚度與所述第一主體部110的厚度相等。
[0034]如圖5中所示,進(jìn)一步,每一所述第一接觸部111包括一第一平板接觸區(qū)1110和自所述第一平板接觸區(qū)1110平滑延伸的一第一彈性接觸區(qū)1112,所述第一接觸部111靠近其自由端處在水平方向上朝一個方向彎折形成所述第一彈性接觸區(qū)1112,因而可減小所述第一接觸部111末端的開路部分的長度。所述絕緣框體10的個數(shù)為偶數(shù)個,因而所述公端子11的個數(shù)也為偶數(shù),且呈偶數(shù)列。為保證與對接端子對接時,對接端子受力平衡,可設(shè)置其中一半數(shù)量的所述第 一彈性接觸區(qū)1112的彎折方向與另一半數(shù)量的所述第一彈性接觸區(qū)1112的彎折方向相反,在本實施例中,相鄰兩列的所述第一接觸部111的自由端彎折方向相反,例如第一列朝左彎折,第二列則朝右彎折,第三列朝左彎折……如此間隔排列,具體如圖2所示。
[0035]如圖3中所示,多個所述公端子11包括差分對端子和接地端子G,每二個所述差分對端子之間設(shè)有一所述接地端子G,每一所述接地端子G的所述第一主體部110延伸出二所述第一接觸部111,而每一個所述差分對端子包括二信號端子S+、S-,每一所述信號端子的所述第一主體部110延伸出一個所述第一接觸部111。本實施例中,所述差分對端子和所述接地端子G的第一接觸部111均有變薄。在其它實施例中,所述接地端子G延伸出的第一接觸部111的厚度可以不變或者增大,只要滿足差分對端子的第一接觸部111變薄即可,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此。
[0036]圖3中,每個差分對端子中二信號端子S+、S-的長度大致相等,每一所述信號端子S+、S-的所述第一主體部110均包括一水平段、一豎直段以及連接所述水平段和所述豎直段的一轉(zhuǎn)折段,整個端子整體大致呈直角形狀,其中,每一個信號端子的所述水平段和所述豎直段以及所述轉(zhuǎn)折段的厚度均相等,二所述信號端子S+、S-在每一段上的厚度也均相等。所述接地端子G的所述第一接觸部111與所述信號端子S+、S-的所述第一接觸部111在所述絕緣框體10外等間距地排列,但二所述信號端子S+、S-位于所述絕緣框體10內(nèi)的部分具有相互靠攏的趨勢,也就是說,二所述信號端子s+、s-的所述第一主體部110之間的距離小于二所述信號端子S+、S-的所述第一接觸部111之間的距離,如此排布設(shè)置可實現(xiàn)阻抗匹配,消除諧振,改善串音。
[0037]如圖1和圖4所示,所述母連接器2的所述絕緣本體20可對應(yīng)扣合于所述公連接器I的所述絕緣殼體12外,其包括上壁201、下壁202和連接所述上壁201與所述下壁202的側(cè)壁203,于所述上壁201和所述下壁202分別設(shè)有二扣合凸塊204與所述絕緣殼體12上的所述扣合凹槽124對應(yīng)配合,以實現(xiàn)所述絕緣殼體12與所述絕緣本體20的牢固扣合。自所述側(cè)壁203朝所述公連接器I的方向延伸有多個對接部205,用以插入所述絕緣殼體12的所述對接槽122內(nèi)。
[0038]請參照圖4,所述母端子21同樣為金屬板材沖制成,所述母端子21的厚度與所述公端子11的厚度相同,且二者的截面能夠完全重合,因而所述公端子11與所述母端子21的阻抗大致相等。所述母端子21個數(shù)與所述公端子11個數(shù)對應(yīng),每一所述母端子21具有一第二主體部210,自所述第二主體部210的兩端分別水平延伸有一第二接觸部211和一第二焊接部212,所述第二主體部210與所述第二焊接部212的厚度基本一致。同樣地,所述第二接觸部211由所述金屬板材自板厚方向切削掉一部分形成,因而所述第二接觸部211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主體部210的厚度,所述第二接觸部211的阻抗大于所述母端子211的阻抗。所述第二接觸部211設(shè)置于所述對接部205的兩側(cè),當(dāng)所述對接部205插入所述公連接器I的所述對接槽122時,所述第二接觸部211與所述第一接觸部111在板厚方向上搭接接觸,所述第一接觸部111與所述第二接觸部211搭接部位整體形成的阻抗,與所述公端子11、所述母端子21的阻抗大致相等。本實施例中,如圖5中所示,其中,所述第二主體部210的厚度與所述第一主體部110的厚度相等,為確保所述電連接組件中的傳輸導(dǎo)體的阻抗連續(xù),且所述第二接觸部211與所述第一接觸部111的厚度之和大致上等于所述第一主體部110或者所述第二主體部210的厚度,本處所說的相等/等于,是指實質(zhì)上相等,允許存在制作公差范圍內(nèi)的一定偏差。當(dāng)然,在其它實施例中,也不一定要保證厚度相等,例如:于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接觸部111的截面積與所述第二接觸部211的截面積的總和,與所述公端子11、所述母端子21的截面積相等?;蛘咭部梢允呛穸?、截面積均不相等,只要保證所述第一接觸部111與所述第二接觸部211搭接部位整體形成的阻抗與所述公端子11或者所述母端子21的阻抗大致相等,就可實現(xiàn)整個電連接組件內(nèi)的阻抗連續(xù)。
[0039]如圖4和圖5所示,所述第二接觸部211具有一第二平板接觸區(qū)2110和自所述第二平板接觸區(qū)2110平滑延伸的一第二彈性接觸區(qū)2112,其中,所述公端子11的所述第一彈性接觸區(qū)1112朝所述母端子21的所述第二平板接觸區(qū)2110彎折且與所述第二平板接觸區(qū)2110接觸形成一個接觸區(qū),所述母端子21的所述第二彈性接觸區(qū)2112朝所述公端子11的所述第一平板接觸區(qū)1110彎折且與所述第一平板接觸區(qū)1110接觸形成另一個接觸區(qū)。所述第二接觸部211靠近其自由端處彎折形成所述第二彈性接觸區(qū)2112,且所述第二彈性接觸區(qū)2112的彎折方向?qū)?yīng)與所述第一彈性接觸區(qū)1112的彎折方向相反。
[0040]具體而言,所述第二接觸部211靠近其自由端處彎折形成所述第二彈性接觸區(qū)2112,因而可以盡可能縮小所述母端子21末端的開路部分的長度。與所述公端子11相對應(yīng)地,其中一半數(shù)量的所述第二彈性接觸區(qū)2112的彎折方向與另一半數(shù)量的所述第二彈性接觸區(qū)2112的彎折方向相反,可以是如圖5所示的間隔設(shè)置,也可以是如圖8中所示的對半設(shè)置方式,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此。
[0041]與所述公端子11相對應(yīng),所述母端子21同樣包括多個差分對端子和多個接地端子G,其中,每一所述差分對端子包括二信號端子S+、S-,每二所述差分對端子之間設(shè)有二所述接地端子G。
[0042]本實施例中,所述公連接器I中的所述接地端子G的第一接觸部111對應(yīng)與所述母連接器I中的所述接地端子G的第二接觸部211搭接,且公連接器I中接地端子G的第一接觸部111與母連接器I中的接地端子G的第二接觸部211的厚度之和等于公連接器I或者母連接器2中接地端子G的厚度。在其它實施例中,所述接地端子G延伸出的第一接觸部111的厚度可以不變或者增大,只要滿足相互對接的公母差分對端子中第一接觸部111與第二接觸部211的厚度之和與公差分對端子或者母差分對端子的厚度相等即可,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此。
[0043]圖6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中公連接器I的側(cè)面示意圖,每二所述差分對端子之間設(shè)有二所述接地端子G,每一所述接地端子G的所述第一主體部110延伸出一所述第一接觸部(未圖示)。其中,所述公端子11為板材沖制成,每一列中的一個所述差分對端子對應(yīng)相鄰列的二所述接地端子G,所述差分對端子中所述信號端子S+、S-的板面寬度小于相鄰列中所述接地端子G的板面寬度,且所述信號端子S+、S-在相鄰列所述接地端子G板面上的投影不超過所述接地端子G的板面,因而每一個信號端子S+、S-側(cè)邊均對應(yīng)有一個較為寬大的接地端子G作為返回路徑,從而實現(xiàn)阻抗匹配。圖7所示為圖6中沿B-B線的剖視圖,本實施例中,所述公端子11的截面為矩形,且所述信號端子S+、S-的長邊LI遠(yuǎn)遠(yuǎn)小于所述接地端子的長邊L2,一個差分對端子中二所述信號端子S+、S-相互靠近的寬邊Wl分別與相鄰列中二所述接地端子G相互靠近的寬邊W2平齊,而二所述信號端子S+、S-相互遠(yuǎn)離的寬邊W3則均不超過相鄰列中二所述接地端子G相互遠(yuǎn)離的寬邊W4。如此設(shè)置,可實現(xiàn)阻抗匹配。
[0044]所述第一接觸部111的自由端彎折方向當(dāng)然也可以是其它的設(shè)置方式,例如,第二實施例中,如圖8所示的,所述第一接觸部111分為兩群,靠在一起的其中五列均朝一個方向彎折,剩下的五列則朝相對的方向彎折。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此,只要滿足其中一半數(shù)量的所述第一彈性接觸區(qū)1112的彎折方向與另一半數(shù)量的所述第一彈性接觸區(qū)1112的彎折方向相反即可。
[0045]與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46]1.由于所述公端子11與所述母端子21之間通過厚度變小的所述第一接觸部111與所述第二接觸部211對接接觸,因而所述公端子11與所述母端子21在對接處的阻抗可以調(diào)節(jié)至與特性阻抗匹配;且由于所述第一主體部110的厚度與所述第二主體部210的厚度相等、所述第二接觸部211與所述第一接觸部111的厚度之和等于所述第一主體部110的厚度,因而在高頻信號的整個傳輸路徑上,作為傳輸導(dǎo)體的所述公端子11和所述母端子21的厚度一致的,且在對接處的厚度也與所述公端子11與所述母端子2的厚度連續(xù)一致,從而保證了傳輸導(dǎo)體的阻抗連續(xù),可減小高頻信號在所述電連接組件中傳輸時的插入損耗和返回?fù)p失,確保了所述電連接組件的傳輸性能。
[0047]2.由于所述第一接觸部111與所述第二接觸部211之間具有兩個接觸區(qū),因而所述公端子11與所述母端子21的接觸更加牢靠,可避免因其中一個接觸區(qū)接觸不良導(dǎo)致的信號傳輸中斷。
[0048]3.由于所述第一接觸部111靠近自由端處彎折形成所述第一彈性接觸區(qū)1112與所述母端子21接觸,所述第二接觸部211靠近其自由端處彎折形成所述第二彈性接觸區(qū)2112與所述公端子11接觸,因而可以盡量縮減所述第一接觸部111和所述第二接觸部211的末端的開路部分的長度,因而可消除所述端子在傳輸高頻信號時產(chǎn)生的木樁效應(yīng)(openstub),有利于信號的良好傳輸。
[0049]4.由于一半數(shù)量的所述第一彈性接觸區(qū)1112的彎折方向與另一半數(shù)量的所述第一彈性接觸區(qū)1112的彎折方向相反,所述母端子21個數(shù)與所述公端子11個數(shù)對應(yīng),其中一半數(shù)量的所述第二彈性接觸區(qū)2112的彎折方向與另一半數(shù)量的所述第二彈性接觸區(qū)2112的彎折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二彈性接觸區(qū)2112的彎折方向?qū)?yīng)與所述第一彈性接觸區(qū)1112的彎折方向相反,因而所述公端子11與所述母端子21接觸時受朝向相反的兩個力,且兩個力相互平衡,使得所述公連接器I和所述母連接器2之間受力平衡不會產(chǎn)生位移。
[0050]5.由于二所述信號端子S+、S_的所述第一主體部110之間的距離小于二所述信號端子S+、S-的所述第一接觸部111之間的距離,如此排布設(shè)置可實現(xiàn)阻抗匹配,消除諧振,
改善串音。
[0051]6.由于每一列中的一個所述差分對端子對應(yīng)相鄰列的二接地端子G,所述差分對端子中所述信號端子S+、S-的板面寬度小于相鄰列中所述接地端子G的板面寬度,且所述信號端子S+、S-在相鄰列所述接地端子G板面上的投影不超過所述接地端子G的板面,因而每一個所述信號端子S+、S-側(cè)邊均對應(yīng)有一個較為寬大的所述接地端子G作為返回路徑,因而可實現(xiàn)阻抗匹配。
[0052]以上詳細(xì)說明僅為本實用新型之較佳實施例的說明,非因此局限本實用新型之專利范圍,例如,本申請文件中所稱“相等”、“相同”均為實質(zhì)上相等和相同,所以,凡運用本創(chuàng)作說明書及圖示內(nèi)容所為之等效技術(shù)變化,在制作公差允許范圍內(nèi)能達(dá)到本創(chuàng)造的功能和效果的等效變化,應(yīng)均包含于本創(chuàng)作之專利范圍內(nèi)。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電連接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公連接器,其包括多個公端子,每一所述公端子延伸一第一接觸部,所述第一接觸部的厚度小于所述公端子的厚度; 一母連接器,其包括多個母端子,所述母端子的厚度與所述公端子的厚度大致相等,每一所述母端子延伸一第二接觸部,所述第二接觸部的厚度小于所述母端子的厚度,所述第二接觸部在厚度方向上與所述第一接觸部搭接,且所述第二接觸部與所述第一接觸部的厚度總和等于所述公端子、所述母端子的厚度。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觸部與所述第二接觸部均具有兩個接觸區(qū)。
3.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電連接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觸部包括一第一平板接觸區(qū)和自所述第一平板接觸區(qū)平滑延伸的一第一彈性接觸區(qū),所述第二接觸部具有一第二平板接觸區(qū)和自所述第一平板接觸區(qū)平滑延伸的一第二彈性接觸區(qū),其中,所述第一彈性接觸區(qū)朝所述第二平板接觸區(qū)彎折且與所述第二平板接觸區(qū)接觸,所述第二彈性接觸區(qū)朝所述第一平板接觸區(qū)彎折且與所述第一平板接觸區(qū)接觸。
4.如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電連接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觸部靠近其自由端處彎折形成所述第一彈性接觸區(qū),所述第二接觸部靠近其自由端處彎折形成所述第二彈性接觸區(qū)。
5.如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電連接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公端子的個數(shù)為偶數(shù),其中一半數(shù)量的所述第一彈性接觸區(qū)的彎折方向與另一半數(shù)量的所述第一彈性接觸區(qū)的彎折方向相反,所述母端子個數(shù)與所述公端子個數(shù)對應(yīng),其中一半數(shù)量的所述第二彈性接觸區(qū)的彎折方向與另一半數(shù)量的所述第二彈性接觸區(qū)的彎折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二彈性接觸區(qū)的彎折方向?qū)?yīng)與所述第一彈性接觸區(qū)的彎折方向相反。
6.如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電連接組件,其特征在于:多個所述公端子呈偶數(shù)列排列,且相鄰兩列的所述第一接觸部的自由端彎折方向相反。
7.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組件,其特征在于:多個所述公端子呈多列排列,每一列中包括多個差分對端子,其中,每一所述差分對端子包括二信號端子,二所述信號端子之間的距離小于自二所述信號端子的所述第一接觸部之間的距離。
8.如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電連接組件,其特征在于:每二所述差分對端子之間設(shè)有一接地端子,每一所述接地端子延伸出二所述第一接觸部。
9.如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電連接組件,其特征在于:每二所述差分對端子之間設(shè)有二接地端子,每一所述接地端子延伸出一所述第一接觸部。
10.如權(quán)利要求9所述的電連接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公端子為板材沖制成,每一列中的一個所述差分對端子對應(yīng)相鄰列的所述接地端子,所述差分對端子中所述信號端子的板面寬度小于相鄰列中所述接地端子的板面寬度,且所述信號端子在相鄰列所述接地端子板面上的投影不超過所述接地端子的板面。
11.一種電連接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公連接器,其包括多個公差分對端子,所述公差分對端子中每一個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觸部,所述第一接觸部的阻抗大于所述公差分對端子的阻抗; 一母連接器,其包括多個母差分對端子,所述公差分對端子與所述母差分對端子的阻抗大致相等,所述母差分對端子中每一個端子具有有一第二接觸部,所述第二接觸部的阻抗大于所述母差分對端子的阻抗,所述第二接觸部與所述第一接觸部搭接,且所述第一接觸部與所述第二接觸部搭接部位整體形成的阻抗,與所述公差分對端子、所述母差分對端子的阻抗大致相等。
12.如權(quán)利要求11所述的電連接組件,其特征在于:于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接觸部的截面積與所述第二接觸部的截面積的總和,與所述公差分對端子、所述母差分對端子的截面積相等。
13.如權(quán)利要求12所述的電連接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觸部的厚度與所述第二接觸部的厚度的總和,與所述公差分對端子、所述母差分對端子的厚度相等。
14.如權(quán)利要求11所述的電連接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差分對端子包括二信號端子,其中,自二所述信號端子延伸的所述第一接觸部之間的距離大于二所述信號端子之間的距離。
15.—種電連接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公連接器,其包括多個公差分對端子,所述公差分對端子中每一個端子延伸一第一接觸部,所述第一接觸部的厚度小于所述公差分對端子的厚度; 一母連接器,其包括多個母差分對端子,所述母差分對端子的厚度與所述公差分對端子的厚度大致相等,所述母差分對端子中每一個端子延伸一第二接觸部,所述第二接觸部的厚度小于所述母差分對端子的厚度,所述第二接觸部在厚度方向上與所述第一接觸部搭接,且所述第二接觸部與所述第一接觸部的厚度總和等于所述公差分對端子、所述母差分對端子的厚度。
16.如權(quán)利要求15所述的電連接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差分對端子中的二個端子長度大致相等,其中每一個端子整體大致呈直角形狀,每一個端子具有一水平段、一豎直段以及連接所述水平段和所述豎直段的一轉(zhuǎn)折段,且所述水平段和所述豎直段以及所述轉(zhuǎn)折段的厚度均相等。
17.如權(quán)利要求15所述的電連接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觸部與所述第二接觸部均具有兩個接觸區(qū)。
18.如權(quán)利要求17所述的電連接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觸部包括一第一平板接觸區(qū)和自所述第一平板接觸區(qū)平滑延伸的一第一彈性接觸區(qū),所述第二接觸部具有一第二平板接觸區(qū)和自所述第一平板接觸區(qū)平滑延伸的一第二彈性接觸區(qū),其中,所述第一彈性接觸區(qū)朝所述第二平板接觸區(qū)彎折且與所述第二平板接觸區(qū)接觸,所述第二彈性接觸區(qū)朝所述第一平板接觸區(qū)彎折且與所述第一平板接觸區(qū)接觸。
19.如權(quán)利要求18所述的電連接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觸部靠近其自由端處彎折形成所述第一彈性接觸區(qū),所述第二接觸部靠近其自由端處彎折形成所述第二彈性接觸區(qū)。
【文檔編號】H01R12/51GK203434380SQ201320477892
【公開日】2014年2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7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3年8月7日
【發(fā)明者】金左鋒, 馮志軍 申請人:番禺得意精密電子工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