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塊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的電池塊(40)具有:保持部(124、134、136、144),其在下保持框部件(121)與中保持框部件(131)之間夾著下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L),在中保持框部件(131)與上保持框部件(141)之間夾著上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U),并且將上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U)和下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L)以在列方向相互偏移的狀態(tài)進行保持;下緊固部(151),其配置在構成上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U)的單元電池(101)之中與下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L)相比更向列方向突出的單元電池(101)的下方位置,并且通過緊固將下保持框部件(121)與中保持框部件(131)結合;和上緊固部(161),其配置在構成下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L)的單元電池(101)之中與上層單元電池排列體(103U)相比更向列方向一側突出的單元電池(101)的上方位置,并且通過緊固將中保持框部件(131)與上保持框部件(141)結合。
【專利說明】電池塊
【技術領域】
[0001 ] 本發(fā)明涉及收納在二次電池模塊的模塊箱體內的電池塊。
【背景技術】
[0002]專利文獻I中示出了一種保持盒的結構,該保持盒包括一對蓋殼和配置在這一對蓋殼之間的中間殼,將兩個并列配置而成的電池列分別夾入其中一個蓋殼與中間殼之間和另一個蓋殼與中間殼之間而被保持。保持盒通過在殼的四個角緊固貫通兩面的蓋殼和中間殼的連結螺釘,而連結組裝為一體。
[0003]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0-223096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0004]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0005]專利文獻I所示的保持盒具有如下結構:以下層的電池的中心軸與上層的電池的中心軸在與列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列的方式層疊配置有兩個電池列(參照專利文獻I的圖2)。將該技術用于電池塊時,不能使電池塊的高度尺寸小于兩層量的單元電池的尺寸,即不能小于單元電池的直徑的兩倍,不能實現(xiàn)小型化。
[0006]另外,由于使用將兩側的蓋殼和中間殼貫通的連結螺釘將被分為這三個部分的殼相互連結,所以需要將連結螺釘所貫通的部分設置于比電池更靠近側面的位置,殼的橫向尺寸僅增大這一部分的量。因此,收納電池塊的電源模塊也增大,不能實現(xiàn)小型化。
[0007]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問題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實現(xiàn)進一步小型化的電池塊。
[0008]用于解決問題的技術方案
[0009]實現(xiàn)上述目的的電池塊的發(fā)明具有:保持部,其在下保持框部件與中保持框部件之間夾著下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在中保持框部件與上保持框部件之間夾著上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并且將上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和下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以在列方向相互偏移的狀態(tài)進行保持;下緊固部,其配置在構成上述上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的單元電池之中與下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相比更向列方向一側突出的單元電池的下方位置,通過緊固將下保持框部件和中保持框部件結合;和上緊固部,其配置在構成下層單元電池排列體的單元電池之中與上層單元電池排列體相比更向列方向一側突出的單元電池的上方位置,通過緊固將中保持框部件和上保持框部件結合。
[0010]發(fā)明效果
[0011]根據(jù)本發(fā)明,能夠使電池塊的高度和長度比現(xiàn)有技術更小,能夠實現(xiàn)小型化。另夕卜,上述以外的問題、結構和效果通過以下的實施方式的說明得以明確。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圖1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鋰離子電池(battery)裝置的外觀結構的立體圖。[0013]圖2是圖1的分解立體圖。
[0014]圖3是圖1的II1-1II線截面圖。
[0015]圖4是圖3的IV部的放大圖。
[0016]圖5是圖3的V部的放大圖。
[0017]圖6是管道(duct)部件的正視圖。
[0018]圖7是管道部件的平面圖。
[0019]圖8是表示使用保持盒保持了多個單元電池的狀態(tài)的圖。
[0020]圖9是圖8的分解立體圖。
[0021]圖10是說明下保持框部件和中保持框部件的結合構造的截面圖。
[0022]圖11是說明中保持框部件和上保持框部件的結合構造的截面圖。
[0023]圖12是表示電池塊 的組裝完成狀態(tài)的立體圖。
[0024]圖13是說明導電部件與電壓檢測基板的安裝構造的分解立體圖。
[0025]圖14是表示電壓檢測基板的安裝方法的一例的圖。
[0026]圖15是表示電壓檢測基板的安裝方法的另一例的圖。
[0027]圖16是說明閘門(shutter)的構造的立體圖。
[0028]圖17是說明閘門的構造的截面圖。
[0029]圖18是說明下蓋部的構造的平面圖。
[0030]圖19是說明將收納室內的氣體排出的構造的截面圖。
[0031]附圖符號
[0032]1......鋰離子電池裝置(二次電池模塊)、2......模塊箱體、40......電池塊、101......單元電池、103......單元電池排列體、103L......下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U......上層的
單元電池排列體、111……保持盒、121……下保持框部件、124……下層下保持部、131……中保持框部件、134……下層上保持部、136……上層下保持部、141……上保持框部件、144……上層上保持部、151……下緊固部、152……下緊固螺釘、161……上緊固部、162……上緊固螺釘、171……下卡止部、172……中卡止爪、173……下卡止孔、181……上卡止部、182......上卡止爪、183......中卡止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33]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
[0034]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二次電池模塊的一例,對鋰離子電池裝置的情況進行說明。
[0035]本實施方式的鋰離子電池裝置適用于電動車輛,例如電動汽車的電動機驅動系統(tǒng)的車載電源裝置。該電動汽車的概念涵蓋作為車輛的驅動源具備作為內燃機的發(fā)動機和電動機的混合動力電動汽車和將電動機作為車輛的唯一驅動源的純電動汽車等。
[0036]首先,使用圖1-圖5,對鋰離子電池裝置的整體結構進行說明。圖1是表示鋰離子電池裝置的外觀結構的立體圖,圖2是圖1的分解立體圖,圖3是圖1的II1-1II線截面圖,圖4是圖3的IV部的放大圖,圖5是圖3的V部的放大圖。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無論鋰離子電池裝置的安裝位置或方向如何,設冷卻空氣的上游側為前側,設冷卻空氣的下游側為后側,來進行說明。
[0037]鋰離子電池裝置I具有在模塊箱體2內收納有電池單元3和控制單元4兩個單元的結構。模塊箱體2如圖1和圖2所示,具有平面狀地擴展的橫長矩形的箱狀,包括下蓋部11和上蓋部12。下蓋部11呈具有規(guī)定深度的淺盤形狀。上蓋部12呈將下蓋部11的上部封閉的平板形狀。上蓋部12和下蓋部11通過對金屬制的薄板進行沖壓加工等而形成。下蓋部11具有在模塊箱體2的前后方向隔開間隔相對的箱體前壁部21和箱體后壁部31。在箱體前壁部21和箱體后壁部31設置有用于使作為制冷劑的冷卻空氣在電池塊40內流通的吸氣口 22和排氣口 32。
[0038]在模塊箱體2內,在模塊箱體2的橫向一側形成有收納電池單元3的電池單元收納區(qū)域2A,在橫向另一側形成有收納控制單元4的控制單元收納區(qū)域2B。
[0039]電池單元3具有第一電池塊41、第二電池塊42、第三電池塊43這三個電池塊40。各電池塊41?43呈長軸的塊狀,以長邊方向彼此平行的方式相鄰地并列配置。在本實施方式中,以在模塊箱體2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被收納在下蓋部11內,朝向離開控制單元收納區(qū)域2B的方向依次排列地配置第一電池塊41、第二電池塊42、第三電池塊43。
[0040]在各電池塊41?43上,在長邊方向兩側分開的部位設置有正極端子41A?43A和負極端子41B?43B。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電池塊41和第二電池塊42并列地配置為第一電池塊41的正極端子41A側的端部與第二電池塊42的負極端子42B側的端部相對,且第一電池塊41的負極端子41B側的端部與第二電池塊42側的正極端子42A側的端部相對。
[0041]而且,第二電池塊42和第三電池塊43并列地配置為第二電池塊42的負極端子42B側的端部與第三電池塊43的正極端子43A的端部相對,且第二電池塊42的正極端子42A側的端部與第三電池塊43的負極端子43B側的端部相對。
[0042]而且,第一電池塊41的負極端子41B與第二電池塊42的正極端子42A之間和第二電池塊42的負極端子42B與第三電池塊43的正極端子43A之間通過匯流條(bus bar)51、52電連接。第二電池塊42與第三電池塊43之間能夠通過SD (Service Disconnect)開關53使兩者間電連接或斷開。SD開關53是為了確保對鋰離子電池裝置I進行維護、檢修時的安全性而設置的安全裝置,由將開關和熔斷器串聯(lián)地電連接而得的電路構成,在服務人員進行維護、檢修時操作。
[0043]第一電池塊41的正極端子41A和第三電池塊43的負極端子43B經(jīng)由電線束(harness) 54 (參照圖3和圖5)與作為控制單元4的外部端子的逆變器連接端子311 (參照圖16 (b))連接。電池塊40具有電壓檢測基板44和溫度檢測傳感器45,分別通過電壓檢測線55和傳感器線56 (參照圖3和圖5)與控制單元4的控制裝置(未圖示)連接。
[0044]電池塊40如圖3所示,具有將多個單元電池101保持在保持盒61內的結構,在其兩端部設置有用于使制冷劑在電池塊40內流通的制冷劑流通口。作為制冷劑流通口,例如在保持盒61的長邊方向一側的殼前端面部62,設置有用于將冷卻空氣導入保持盒61內的制冷劑導入口 62a,在保持盒61的長邊方向另一側的殼后端面部64,設置有用于將通過了保持盒61內的冷卻空氣導出到保持盒61外的制冷劑導出口 64a。而且,在保持盒61的內部形成有冷卻通路,使得冷卻空氣能夠從制冷劑導入口 62a流入保持盒61內,在保持盒61內遍及整個長邊方向地流通,并從制冷劑導出口 64a流出。
[0045]電池塊40如圖5所示,在收納于模塊箱體2內的狀態(tài)下,殼前端面部62與箱體前壁部21相對地配置,殼前端面部62的制冷劑導入口 62a與箱體前壁部21的吸氣口 22相對。而且,如圖4所示,殼后端面部64與箱體后壁部31相對地配置,殼后端面部64的制冷劑導出口 64a與箱體后壁部31的排氣口 32相對。
[0046]第一電池塊41和第二電池塊42如圖3所示形成為長邊方向的長度比模塊箱體2的箱體前壁部21與箱體后壁部31之間的距離稍短。而且,在模塊箱體2內分別配置于向箱體后壁部31側偏移的位置,如圖4所示,箱體后壁部31與殼后端面部64抵接,使殼后端面部64的制冷劑導出口 64a與箱體后壁部31的排氣口 32成為直接連通的狀態(tài)。在該狀態(tài)下,箱體后壁部31與殼后端面部64之間緊貼,能夠防止模塊箱體2內的氣體漏入。另外,也可以在箱體后壁部31與殼后端面部64之間設置密封件。
[0047]而且,如圖3和圖5所示,在箱體前壁部21與殼前端面部62之間安裝有管道72。管道72具有如下結構:將箱體前壁部21的吸氣口 22與殼前端面部62的制冷劑導入口 62a之間連通,并且在箱體前壁部21與殼前端面部62之間且管道72的上方和下方(管道的外偵D形成橫向連續(xù)的空間區(qū)域80A、80B。
[0048]而且,將該空間區(qū)域80A、80B作為配線通路利用,并且有將第一至第三電池塊41?43與控制單元4之間連接的配線通過。作為在空間區(qū)域80A、80B通過的配線,包括將第三電池塊43的負極端子43B與控制單元4之間連接的電線束54、將各電池塊41?43的電壓的檢測信號發(fā)送到控制單元4的電壓檢測線55、將溫度檢測傳感器45的檢測信號發(fā)送到控制單元4的傳感器線56等。
[0049]<管道部件>
[0050]接著,利用圖6和圖7,對本實施方式的管道部件的結構進行詳細說明。
[0051]圖6是管道部件的正視圖,圖7是管道部件的平面圖。
[0052]管道部件71如圖6和圖7所示具有管道72和管道保持件81。管道72將箱體前壁部21的吸氣口 22與殼前端面部62的制冷劑導入口 62a之間連通,管道保持件81具有在其連通位置保持管道部件72的結構。管道72具有設置于箱體前壁部21與第一電池塊41的殼前端面部62之間的第一管道73和設置于箱體前壁部21與第二電池塊42的殼前端面部62之間的第二管道74。
[0053]第一管道73和第二管道74例如如圖5和圖6所示,呈上游端面與箱體前壁部21的吸氣口 22的周圍面接觸,下游端面與第一電池塊41和第二電池塊42的各殼前端面部62的制冷劑導入口 62a的周圍面接觸的框狀。而且,與箱體前壁部21和殼前端面部62緊貼,以便防止模塊箱體2內的氣體漏入。另外,也可以在與箱體前壁部21之間和與殼前端面部62之間設置密封件進行密封。
[0054]第一管道73和第二管道74具有對模塊箱體2內的電池塊41、42的長邊方向的移動進行限制來定位的尺寸形狀。而且,在箱體前壁部21與殼前端面部62之間并且在第一管道73和第二管道74的上方和下方,形成有遍及第一電池塊41與第二電池塊42之間、在模塊箱體2的橫向連續(xù)的上方空間區(qū)域80A和下方空間區(qū)域80B。下方空間區(qū)域80A具有能夠配置各電池塊41?43的電壓檢測線55的大小。
[0055]管道保持件81如圖6所示具有如下結構:沿著第一管道73和第二管道74的上部延伸地保持第一管道73和第二管道74。
[0056]管道保持件81如圖5所示,呈在上方空間區(qū)域80B內遍及第一電池塊41與第二電池塊42之間橫向連續(xù)地延伸的長棒狀,具有一端配置在第三電池塊43的負極端子43B的附近位置,另一端配置在控制單元收納區(qū)域2B的長度尺寸。
[0057]管道保持件81裝配在上方空間區(qū)域80B,由此將第一管道73和第二管道74定位配置在將箱體前壁部21的吸氣口 22與殼前端面部62的制冷劑導入口 62a之間連通的位置。
[0058]管道保持件81具有沿著長邊方向延伸的第一配線通路83。第一配線通路83具有朝向上方開口的截面為大致“ 2 ”字狀的槽形,在本實施方式中收納電線束54。
[0059]管道保持件81設置為其前表面與箱體前壁部21相對,后表面與殼前端面部62相對,在該后表面設置有卡止用的凹部84和凸緣85??ㄖ褂玫陌疾?4在從上方將管道部件71插入到箱體前壁部21與殼前端面部62之間的空間區(qū)域的情況下被卡止在第一電池塊41和第二電池塊42,從而固定管道部件71,抑制管道部件71向上方移動。
[0060]在本實施方式中,具有從殼前端面部62突出的卡止爪63進入凹部84而卡止的結構,能夠通過解除卡止爪63的卡止而將管道部件71拆卸。因此,能夠簡單地進行安裝和拆卸的作業(yè),能夠實現(xiàn)將鋰離子電池裝置I的組裝作業(yè)和維護作業(yè)變容易。
[0061]凸緣85具有從管道保持件81的后表面上端沿著電池塊40的上表面朝向后方突出并以規(guī)定寬度沿著管道保持件81延伸的形狀,能夠遮蓋匯流條51的上表面。由此,例如在維護人員因維護等原因而打開上蓋部12時,能夠防止匯流條51露出,防止不小心與匯流條51接觸,從而確保安全性。
[0062]在凸緣85的上部,如圖5所示,設置有第二配線通路86。第二配線通路86具有沿著管道保持件81的長邊方向延伸并且朝向上方開口的淺槽狀,在本實施方式中,能夠收納熱敏電阻線等傳感器線56而進行布線。
[0063]根據(jù)具有上述結構的管道構造,在箱體前壁部21與殼前端面部62之間且管道72的外側形成空間區(qū)域80A、80B,將各電池塊41?43與控制單元4之間的配線集中在該空間區(qū)域80A、80B。因此,與在電池塊的上方進行布線的現(xiàn)有技術相比,能夠減小鋰離子電池裝置I整體的高度方向的尺寸,能夠實現(xiàn)節(jié)省空間。由此,例如能夠應用于高度方向的限制比橫向大的車內,從而能夠確保更寬敞的車內空間。
[0064]而且,能夠將各配線55、54、56保持在固定位置,因此即使在施加有振動等沖擊時,也能夠防止過多的力作用于配線的連結部分。因此,能夠防止連接器部的破損等,能夠提高耐久性,從而成為耐于長期使用的規(guī)格。
[0065]另外,僅通過在箱體前壁部21與殼前端面部62之間配置電壓檢測線55來安裝管道部件71,就能夠將電壓檢測線55配線分離,能夠保持在下方空間區(qū)域80A中,因此無需使用其他部件將電壓檢測線55固定于下蓋部11或電池塊40,就能夠減少部件數(shù)量,能夠使組裝作業(yè)變容易。
[0066]另外,在上述配線結構中,舉例說明了使電壓檢測線55、電線束54、傳感器線56各配線通過下方空間區(qū)域80A、第一配線通路83、第二配線通路86的情況,但是也可以至少使一個配線通過,另外,上述的電壓檢測線55、電線束54、傳感器線56各配線,不一定要使它們通過下方空間區(qū)域80A、第一配線通路83、第二配線通路86地配置,也能夠相互更換地方。
[0067]<電池塊>
[0068]接著,使用圖8至圖15對本實施方式的電池塊的結構進行詳細說明。[0069]圖8是表示使用保持盒保持有多個單元電池的狀態(tài)的圖,圖9是圖8的分解立體圖,圖10是說明下保持框部件與中保持框部件的結合構造的截面圖,圖11是說明中保持框部件與上保持框部件的結合構造的截面圖,圖12是表示電池塊的組裝完成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13是說明導電部件與電壓檢測基板的安裝結構的分解立體圖,圖14是表示電壓檢測基板的安裝方法的一例的圖,圖15是表示電壓檢測基板的安裝方法的另一例的圖。
[0070]電池塊40中,第一電池塊41和第二電池塊42例如如圖14和圖15所示,除了電壓檢測基板201的安裝方向不同以外,具有相同的結構,正極端子41A、42A和負極端子41B、42B的位置相互相反地排列配置在模塊箱體2內。另一方面,第一電池塊41和第二電池塊42的單元電池101各為14個,與此相對,第三電池塊43的單元電池為12個,這一點上它們的結構不同。而且,配置于模塊箱體2內的方向和位置被確定為一個。以下的說明中,以第一電池塊41和第二電池塊42的情況為例,對電池塊40的結構進行說明。
[0071]電池塊40具有如下結構:在保持盒111內保持多個單元電池101,并通過導電部件將各單元電池串聯(lián)電連接,由此構成組電池。單元電池101使用鋰離子單元電池。
[0072]單元電池101是圓柱狀的構造體,其是在注入有電解液的電池容器的內部收納電池元件和安全閥等構成部件而構成的。正極側的安全閥是在電池容器的內部壓力因過充電等異常而達到了規(guī)定壓力時開裂的開裂閥。安全閥作為通過開裂來切斷電池蓋與電池元件的正極側的電連接的斷路機構發(fā)揮作用,并且作為使在電池容器的內部產(chǎn)生的氣體,即含有電解液的霧狀的碳酸類氣體(噴出物)噴出到電池容器的外部的減壓機構發(fā)揮作用。
[0073]在電池容器的負極側也設置有開裂槽,在電池容器的內部的壓力因過充電等異常而達到規(guī)定的壓力時開裂。由此,也能夠使在電池容器的內部產(chǎn)生的氣體從負極端子側噴出。鋰離子單元電池101的額定輸出電壓為3.0?4.2伏特,平均額定輸出電壓為3.6伏特。
[0074]保持盒111如圖8所示,具有長軸的六面體形狀,其具有:在上下方向隔開間隔相對并以大致恒定寬度在長邊方向延伸的上表面部112和下表面部113 ;在短邊方向隔開間隔相對并遍及(橫跨)上表面部112和下表面部113的各長邊部之間的一對縱壁面部114、114 ;在長邊方向背離地相對并且遍及(橫跨)上表面部112、下表面部113、一對縱壁面部114,114的各短邊部之間的一對端面部115、115。
[0075]保持盒111具有如下結構:采用以單元電池101的中心軸沿著保持盒111的短邊方向即一對端面部115、115之間延伸的方式橫臥地并列配置有多個單兀電池101的單兀電池排列體103,并在將該單元電池排列體103層疊配置的狀態(tài)下對其進行保持。
[0076]第一電池塊41和第二電池塊42具有在將單元電池101在列方向排列7個、在高度方向排列兩級或兩層而交錯排列(疊置)的狀態(tài)下對單元電池101進行保持的結構。而且,第三電池塊43雖未特別圖示,但是具有在將單元電池101在列方向排列6個、在高度方向排列兩級或兩層而交錯排列的狀態(tài)下對單元電池101進行保持的結構。
[0077]下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L和上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U以在列方向相互偏移的狀態(tài)被保持,在本實施方式中,以在保持盒111的長邊方向上偏移半個(單元電池)的量的狀態(tài)被保持。這樣,將下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L和上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U以在列方向偏移的狀態(tài)下被保持,由此能夠使下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L與上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U相互接近,能夠縮短與列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尺寸。因此,能夠降低作為組電池整體的高度方向,能夠降低電池塊40的高度。
[0078]下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L和上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U以各單元電池101的正極與負極的方向相反的方式排列,并且被保持為下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L的各單元電池101的正極位于保持盒111的短邊方向一側,上層的單元電池103U的各單元電池101的負極位于保持盒的短邊方向另一側。
[0079]保持盒111包括下保持框部件121、中保持框部件131和上保持框部件141這三個部件,并具有如下結構:由下保持框部件121和上保持框部件131夾著保持下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L,由中保持框部件131和上保持框部件141夾著保持上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U。
[0080]保持盒111在組裝狀態(tài)下,在殼內部形成各單元電池101露出而在長邊方向延伸的冷卻通路,在構成保持盒111的殼前端面部62和殼后端面部64的一對端面部115、115,形成分別與通路部的兩端部連通的開口部118、118。
[0081]各開口部118、118根據(jù)將電池塊40裝配在模塊箱體2內的方向,即根據(jù)將電池塊40用于第一電池塊41和第二電池塊42中的哪個電池塊,一個開口部118成為制冷劑導入口 62a或制冷劑導出口 64a,另一個開口部118成為制冷劑導出口 64a或制冷劑導入口 62a(參照圖3?圖5)。本實施方式中,第一電池塊41中,正極端子41A側的開口部118成為制冷劑導入口 62a,負極端子41B側的開口部118成為制冷劑導出口 64a,在第二電池塊42中,負極端子42B側的開口部118成為制冷劑導入口 62a,正極端子42A側的開口部118成為制冷劑導出口 64a。
[0082]下保持框部件121具有按恒定的橫向寬度延伸的平板狀的下表面部122和從下表面部122的短邊方向的兩側端向上方豎立而對置的一對下縱壁面部123、123。下保持框部件的下表面部122構成保持盒111的下表面部113,下縱壁面部123、123構成保持盒111的縱壁面部114、114的下方部分。
[0083]在一對下縱壁面部123、123設置有分別保持構成下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L的單元電池101的下側部分的下層下保持部124和使保持于下層下保持部的單元電池101的中心軸方向兩側的端面分別露出的開口窗部125。各下層下保持部124具有從下縱壁面部123,123的上邊部向下表面部122被切成半圓弧狀以使得與單元電池101的端部的外周面面接觸的下層下凹陷面和與單元電池101的中心軸方向的端面相對的相對面,通過與后述的中縱壁面部132、132的下層上保持部134配合,構成在限制單元電池101向其中心軸方向和徑向的移動的狀態(tài)下保持下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L的下保持部。
[0084]開口窗部125在下縱壁面部123、123開口而形成,使得保持于下層下保持部124的單元電池101的端面的中央部分能夠在保護殼111的側方露出。
[0085]中保持框部件131具有以恒定的高度寬度延伸的一對中縱壁面部132、132和遍及中縱壁面部132、132的長邊方向兩端的短邊部之間地設置的一對端面部133、133。中保持框部件131在下保持框部件121之上重疊地結合,由此各中縱壁面部132、132與下保持框部件121的各下縱壁面部123、123的上部連續(xù)地連接,構成保持盒111的縱壁面部114、114的高度方向的中央部分。而且,中保持框部件131、131的各端面部133、133構成保持盒111的各端面部115、115。
[0086]在一對中縱壁面部132、132,設置有對被保持于下保持框部件121的單元電池101的上側部分分別進行保持的下層上保持部134和對構成上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的單元電池的下側部分分別進行保持的上層下保持部136。而且設置有使保持于下層上保持部134的單元電池101的中心軸方向兩側的端面和保持于上側下保持部136的單元電池101的中心軸方向兩側的端面分別露出的開口窗部135、137。
[0087]各下層上保持部134具有從中縱壁面部132的下邊部向上邊部被切成半圓弧狀以使得與單元電池101的端部的外周面面接觸的下層上凹陷面和與單元電池101的中心軸方向的端面相對的相對面,通過與下保持框部件121的下層下保持部124配合,構成在限制單元電池101向其中心軸方向和徑向的移動的狀態(tài)下保持下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L的下保持部。
[0088]各上層下保持部136具有從中縱壁面部132的上邊部向下邊部被切成半圓弧狀以使得與單元電池101的端部的外周面面接觸的上層下凹陷面和與單元電池101的中心軸方向的端面相對的相對面,與后述的上保持框部件141的上層上保持部144配合,構成在限制單元電池101向其中心軸方向和徑向的移動的狀態(tài)下保持上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U的上保持部。
[0089]各下層上保持部134和各上層下保持部136在使下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L與上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U在列方向上相互偏移的狀態(tài)下對它們進行保持,因此配置在中保持框部件131的長邊方向上相互偏移半個(單元電池)的量的位置上,上層下保持部的中心位于相鄰的下層上保持部134之間。而且,中縱壁面部132的高度構成為比單元電池101的直徑短。
[0090]上保持框部件141具有以恒定的橫向寬度延伸的平板狀的上表面部142和從上表面部142的短邊方向的兩側端向下方下垂而對置的一對上縱壁面部143、143。上保持框部件141的上表面部142構成保持盒111的上表面部112,上縱壁面部143、143構成保持盒111的縱壁面部114的上方部分。
[0091]在一對上縱壁面部143、143,設置有對構成上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U的單元電池101的上側部分分別進行保持的上層上保持部144和使保持于上層上保持部的單元電池101的中心軸方向兩側的端面分別露出的開口窗部125。
[0092]各上層上保持部144具有從上縱壁面部143、143的下邊部向上表面部142被切成半圓弧狀以使得與單元電池101的端部的外周面面接觸的上層上凹陷面和與單元電池101的中心軸方向的端面相對的相對面,與中保持框部件131的上層下保持部136配合,構成在限制單元電池101向其中心軸方向和徑向的移動的狀態(tài)下保持上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U的上保持部。
[0093]開口窗部145在上縱壁面部143、143開口而形成,使得保持于上層上保持部144的單元電池101的端面的中央部分能夠在保護殼111的側方露出。
[0094]保持盒111包括將下保持框部件121和中保持框部件131結合的下結合單元和將中保持框部件131和上保持框部件141結合的上結合單元。通過下結合單元,下保持框部件121和中保持框部件131以將保持框部件131重疊在下保持框部件121上的狀態(tài)相互結合,通過上結合單元,中保持框部件131和上保持框部件141以將上保持框部件141重疊在中保持框部件131上的狀態(tài)相互結合。
[0095]下結合單元具有下緊固部151、155和下卡止部171,上結合單元具有上緊固部161、165和上卡止部181。
[0096]下緊固部151、155如圖9所不,相互隔開間隔地設置于保持盒111的長邊方向兩端部,并且在短邊方向上成對,下卡止部171在靠近長邊方向中央的位置在短邊方向上成對地設置。
[0097]下緊固部151、155具有下緊固螺釘152、156、貫通中保持框部件131而形成的螺釘插通孔153、157和穿設于下保持框部件121的旋入孔154、158,并構成為,通過在中保持框部件131重疊在下保持框部件121上的狀態(tài)下從中保持框部件131的上方安裝下緊固螺釘152、156,而使下保持框部件121與中保持框部件131結合(圖10中,僅表示下緊固部151)。
[0098]下緊固部151設置于保持盒111的長邊方向一側即正極端子40A偵彳(參照圖12)。下緊固部151配置于構成上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U的單元電池101中比下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L向列方向一側更加突出的單元電池101的下方位置,通過緊固結合下保持框部件121與中保持框部件131。
[0099]S卩,該下緊固部151設置于上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U中比下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L在列方向更突出的一側,在位于中保持框部件的長邊方向最外側的上層下保持部136的下方位置,配置有插通孔153和旋入孔154 (例如參照圖4)。
[0100]如上所述,中保持框部件131的下層上保持部134形成在比上層下保持部136更靠近負極端子40B的一側,即形成于向下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L比上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U在列方向更加突出的一側偏離半個單元電池101的量的位置,在中保持框部件131的位于最靠近正極端子40A側的位置的上層下保持部136的下方位置,形成約半個單元電池101量的長度的沒有中保持框部件131的下層上保持部134的中縱壁部分132a。而且,在其之下的下保持框部件121也連續(xù)地形成沒有下層下保持部124的下縱壁部分123a。
[0101]因此,通過在該中縱壁部分132a和下縱壁部分123a設置下緊固部151,能夠防止下緊固部151配置于比中保持框部件131的位于最靠近正極端子側的上層下保持部136更靠長邊方向外側的位置,即比列方向上突出的單元電池101更靠列方向外側的位置。
[0102]因此,與將下保持框部件121、中保持框部件131和上保持框部件141這三個保持框部件上下貫通而用一個螺釘一起緊固的情況相比,能夠縮短保持盒111的長邊方向的長度。因此,能夠實現(xiàn)電池塊40的小型化,能夠在箱體前壁部21與殼前端面部62之間形成配線用的空間區(qū)域。
[0103]下卡止部171如圖10所示,具有從中保持框部件131向下方突出的中卡止爪172和形成于下保持框部件121的下卡止孔173,并且構成為,通過使中保持框部件131重疊在下保持框部件121上,將中卡止爪172插入到下卡止孔173進行卡止,而將下保持框部件121與中保持框部件131結合。
[0104]上緊固部161、165如圖9所不,相互隔開間隔設置于保持盒111的長邊方向兩端部,并且在短邊方向上成對,上卡止部181在靠近長邊方向中央的位置在短邊方向成對地設置。
[0105]上緊固部161、165具有上緊固螺釘162、166、貫通上保持框部件141而形成的螺釘插通孔163、167和穿設于中保持框部件131的旋入孔164、168,并且構成為,通過在將上保持框部件141重疊在中保持框部件131上的狀態(tài)向從上保持框部件141的上方安裝上緊固螺釘162、166,而將中保持框部件131與上保持框部件141結合(圖11中,僅表示上緊固部161)。
[0106]上緊固部161設置于保持盒111的長邊方向另一側即負極端子40B側(參照圖12)。上緊固部161配置于構成下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L的單元電池101中比上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U向列方向另一側更加突出的單元電池101的上方位置,通過緊固將中保持框部件131與上保持框部件141結合。
[0107]即,該上緊固部161設置于下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L比上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U在列方向更突出的一側,在位于中保持框部件131的長邊方向最外側的下層上保持部134的上方位置,配置有插通孔163和旋入孔164。
[0108]如上所述,中保持框部件131的上層下保持部136形成于比中保持框部件131的下層上保持部134更靠近正極端子40A —側,即形成于向上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U比下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L在列方向更加突出的一側偏離半個單元電池101的量的位置,在中保持框部件131的位于最靠近負極端子40B —側的下層上保持部134的上方位置,形成約半個單元電池101的量的長度的沒有中保持框部件131的上層下保持部136的中縱壁部分132b (參照圖5)。而且,在其之上的上保持框部件141也連續(xù)地形成沒有上層上保持部144的上縱壁部分143a (參照圖5)。
[0109]因此,通過在該中縱壁部分132b和上縱壁部分143a設置上緊固部161,能夠防止上緊固部161 配置于比中保持框部件131的位于最靠近負極端子40B側的下層上保持部134更靠長邊方向外側的位置,即比在列方向突出的單元電池101更靠列方向外側的位置。
[0110]因此,與將下保持框部件121、中保持框部件131和上保持框部件141這三個保持框部件上下貫通而用一個螺釘一起緊固的情況相比,能夠縮短保持盒111的長邊方向的長度。因此,能夠實現(xiàn)電池塊40的小型化,能夠在箱體前壁部21與殼前端面部62之間形成配線用的空間區(qū)域。
[0111]上卡止部181如圖11所示具有從上保持框部件141向下方突出的上卡止爪182和形成于中保持框部件131的中卡止孔183,并且構成為,通過使上保持框部件141重疊在中保持框部件131上,將上卡止爪182卡止到中卡止孔183,由此將中保持框部件131與上保持框部件141結合。
[0112]接著,在下面對具有上述結構的保持盒111的組裝方法進行說明。
[0113]首先,從下保持框部件121的上方插入單元電池101而使其分別保持于各下層下保持部124。各單元電池101以各單元電池101的正極位于保持盒111的短邊方向一側的方式排列而被保持,構成下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L。
[0114]接著,使中保持框部件131重疊在下保持框部件121上,將下卡止部171的中卡止爪172插入到下卡止孔173卡止。而且,從中保持框部件131的上方使下緊固部151的下緊固螺釘152插通到中保持框部件131的螺釘插通孔153中,使其旋入到下保持框部件121的旋入孔154中,進行緊固。由此,下保持框部件121和中保持框部件131以在下保持框部件121與中保持框部件131之間保持有單元電池101的狀態(tài)相互結合。
[0115]然后,從中保持框部件131的上方插入單元電池101而使其分別保持于中保持框部件131的各上層下保持部136。各單元電池101以各單元電池101的正極端子位于保持盒111的短邊方向另一側的方式排列而被保持。
[0116]接著,使上保持框部件141重疊在中保持框部件131上,將上卡止部181的上卡止爪182插入卡止到中卡止孔183中。而且,從上保持框部件141的上方將上緊固部161的上緊固螺釘162插通到上保持框部件141的螺釘插通孔163中,使其旋入到中保持框部件131的旋入孔164中,進行緊固。由此,中保持框部件131和上保持框部件141以在中保持框部件131與上保持框部件141之間保持有單元電池101的狀態(tài)相互結合。
[0117]根據(jù)上述的保護殼111的組裝方法,在組裝保持盒111的過程中,不使下保持框部件121、中保持框部件131、上保持框部件141上下顛倒,就能夠從保持盒111的下部向上部依次組裝。因此,能夠使電池塊40的組裝變容易,通過削減工時能夠削減制造成本。
[0118]電池塊40,在組裝保持盒111成為如圖8所示的狀態(tài)時,接著安裝導電部件191和電壓檢測基板201。
[0119]導電部件191用于將保持在保持盒111內的各單元電池101串聯(lián)電連接而形成組電池,如圖13所示,其分別安裝在保持盒111的兩側的縱壁面部114、114。
[0120]而且,一端與下層的各單元電池101的端部電連接,另一端與位于下層的各單元電池101的長邊方向斜上方的上層的各單元電池101的端部電連接。在導電部件191的大致中央位置,設置有用于與電壓檢測基板的電壓檢測端子電連接的連接端子192。
[0121]電池塊40的正極端子40A與上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U中配置于比下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L更向長邊方向突出的位置的單元電池101的電極連接。而且,電池塊40的負極端子40B與下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L中配置于比上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U更向長邊方向突出的位置的單元電池101的電極連接。
[0122]電壓檢測基板201在安裝各導電部件191后,以重疊在這些導電部件191上的方式,分別沿著保持盒111的兩側的縱壁面部114、114安裝。在本實施方式中,電壓檢測基板201螺紋(vis,螺釘)固定于保持盒111。
[0123]電壓檢測基板201具有檢測各單元電池101的電壓的電壓檢測電路。電壓檢測基板201例如具有以一定寬度延伸的帶板狀,在電壓檢測基板201的一端部設置有用于連接電壓檢測線55的連接器202。
[0124]在電壓檢測基板201上,在安裝于縱壁面部114的狀態(tài)下與各導電部件191的大致中央部分相對的部位分別形成有開口部203。在各開口部203突出設置有與導電部件191的連接端子192電連接的電壓檢測端子204。
[0125]電壓檢測端子204分別配置于與各導電部件191的大致中央位置相對的位置,以使得當將電壓檢測基板201在長邊方向上顛倒過來調換長邊方向一側和另一側的狀態(tài)下安裝時,也能夠與各導電部件191連接。
[0126]而且,在電壓檢測基板201的一端部,設置有能夠與正極端子40A和負極端子40B中的任意一方電連接的第一連接端子205,在電壓檢測基板201的另一端部設置有能夠與正極端子40A和負極端子40B中的任意另一方電連接的第二連接端子206。
[0127]第一連接端子205和第二連接端子206以將電壓檢測基板201在長邊方向上顛倒過來安裝時,也分別能夠連接到正極端子40A和負極端子40B的方式,設定其位置。
[0128]例如,當將電池塊40作為第一電池塊41使用時,負極端子40B側成為殼前端面部62配置于管道部件71側(參照圖3)。因此,如圖14所示,以將連接器202配置于成為管道部件71側的負極端子40B側的方式安裝電壓檢測基板201。另外,在圖14中未示出的另一個縱壁面部114,也以將連接器202配置于負極端子40B側的方式安裝電壓檢測基板201。[0129]當這樣以連接器202配置于負極端子40B側的方式安裝有電壓檢測基板201時,第一連接端子205配置連接于與將負極端子40B與下層的單元電池101之間連接的連接部分193相對的位置。而且,第二連接端子206從正極端子40A向下方延伸而與上層的單元電池101連接,進一步配置連接于與向下方延伸的延伸部分194相對的位置。
[0130]另一方面,當將電池塊40作為第二電池塊使用時,正極端子40A側成為殼前端面部62而配置于管道部件71側。因此,如圖15所示,以連接器202配置于成為管道保持件側的正極端子40A側的方式安裝電壓檢測基板201。
[0131]當以連接器202配置于正極端子40A側的方式安裝有電壓檢測基板201時,第一連接端子205配置連接于與正極端子40A的延長部分194相對的位置。而且,第二連接端子206配置連接于與負極端子40B的連接部分193相對的位置。
[0132]根據(jù)上述結構,電壓檢測基板201在前后方向具有安裝互換性,無需使用專用品,能夠減少部件的種類,并且能夠減少制造成本。
[0133]另外,簡單說明第三電池塊43的結構與第一電池塊41和第二電池塊的不同點,第三電池塊43的單元電池的個數(shù)為12個,保持盒的長邊方向的長度形成得比第一電池塊和第二電池塊短。
[0134]而且,雖未特別圖示,但在成為負極端子43B側的殼前端面部,一體地形成有使制冷劑導入口向前方延長的延長管道,通過裝配在模塊箱體2內,延長管道的前端部與箱體前壁部21抵接而與吸氣口 22連通,并且殼后端面部與箱體后壁部31抵接而與排氣口 32連通。
[0135]〈閘門構造〉
[0136]接著,使用圖16和圖17對本實施方式的上蓋部12的構造進行詳細說明。
[0137]圖16是說明設置于上蓋部的閘門構造的立體圖,圖17是從箭頭方向觀察圖16(a)的XVI1-XVII線截面的圖。圖16 (a)表示閘門的關閉狀態(tài),圖16 (b)表示閘門的開放狀態(tài)。
[0138]在模塊箱體2的上蓋部12形成有連通到模塊箱體2內的上蓋開口 12a,設置有使其上蓋開口 12a開閉的滑動式的閘門301。
[0139]閘門301具有能夠沿著上蓋部12的上表面在開放方向和關閉方向往復移動地被支承的平板部302和連續(xù)地延伸設置在平板部302的開放方向側的端部的板條(slat)部303。
[0140]平板部302,以能夠選擇地配置在開放上蓋開口 12a的開放位置和封閉上蓋開口12a的關閉位置的方式被支承,當配置于圖16(b)所示的開放位置時,開放上蓋開口 12a而使箱體2內的逆變器連接端子311露出。而且,當配置于圖16 (a)所示的關閉位置時,封閉上蓋開口 12a而遮蓋逆變器連接端子311。
[0141]另外,在平板部302設置有窗孔302a,以使得能夠在開放位置以外的位置遮蓋安全螺栓312,在開放位置使安全螺栓312露出。安全螺栓312用于構成將上蓋部12和下蓋部11緊固的多個螺栓5中的一個,只要不解除緊固,就會阻止上蓋部12的拆卸。
[0142]板條部303在使其向開放方向移動時,由引導件304引導,以使得在上蓋部12的后端邊緣使其移動方向變?yōu)橄路健?br>
[0143]閘門301如圖17所示,在使平板部302配置在關閉位置的狀態(tài)下,在與板條部303的移動方向開放側相對的位置,可裝卸地安裝有SD開關53的連接器53a,只要不拆卸連接器53a,就不能使平板部302從關閉位置向開放方向移動。SD開關53具有通過拆卸連接器53a將第二電池塊42與第三電池塊43的電連接切斷的結構。
[0144]根據(jù)具有上述結構的閘門構造,在安裝有SD開關53的連接器53a的狀態(tài)下,閘門301保持在關閉位置,不能使閘門301向開放方向移動。因此,能夠防止在維持第二電池塊42與第三電池塊43之間的電連接的狀態(tài)下,逆變器連接端子311和安全螺栓312露出到外部。
[0145]因此,能夠防止操作者等在連接狀態(tài)下誤接觸逆變器連接端子311,而且能夠防止通過解除安全螺栓312的緊固而從下蓋部11被拆卸上蓋部12。因此,能夠使得操作者必須在切斷通電的狀態(tài)下進行維護等作業(yè),能夠確保操作者的安全。
[0146]〈模塊箱體〉
[0147]接著,使用圖18和圖19對本實施方式的模塊箱體2的結構進行詳細說明。
[0148]圖18使模塊箱體的下蓋部的平面圖,圖19是以截面表示二次電池模塊的主要部分的圖。
[0149]在下蓋部11內設置有在橫向保持規(guī)定間隔并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四個肋411?414。各肋411?414直立設置于遍及下蓋部11的箱體前壁部21與箱體后壁部31之間以平面狀擴展的箱體底壁部23。這四條肋411?414中,第一肋411將下蓋部11內分隔為橫向一側和橫向另一側,形成收納電池單元3的電池單元收納區(qū)域2A和收納控制單元4的控制單元收納區(qū)域2B (中壁肋)。
[0150]第二肋412和第三肋413將電池單元收納區(qū)域2A劃分為三個電池塊收納室,在第一肋411與第二肋412之間形成能夠收納第一電池塊41的第一收納室421,在第二肋412與第三肋413之間,形成能夠收納第二電池塊42的第二收納室422 (中壁肋)。
[0151]第四肋414沿著箱體側壁部33設置,在其與第三肋413之間形成能夠收納第三電池塊43的第三收納室423 (側壁肋)。
[0152]在各肋411?414的上部設置有用于固定電池塊托架91 (參照圖2)的螺紋孔。電池塊托架91從上方分別按壓收納于各收納室421?423的電池塊41?43,并且限制電池塊41?43上下方向的移動而對它們進行固定,其通過螺紋緊固在各肋411?413的上部。
[0153]如圖19所示,在第四肋414與箱體側壁部33之間,形成具有規(guī)定的室內空間的氣體排出室424。在箱體側壁部33,開口形成有氣體排出口 34,連接有氣體排氣管35。
[0154]而且,如圖18所示,箱體前壁部21的吸氣口 22和箱體后壁部31的排氣口 32在與各收納室421?423對應的位置各自成對地形成。各電池塊41?43以被肋411?414抑制橫向的移動的狀態(tài)被收納。
[0155]在下蓋部11的箱體底壁部23,如圖19所示,設置有多個淺槽部24。各淺槽部24例如通過在對下蓋部11進行沖壓成形時使其從箱體底壁部23向下方突出而形成。各淺槽部24以相互交叉的方式在前后方向和橫向延伸地設置。橫向延伸的淺槽部24以遍及從第一收納室421至第三收納室423之間整個區(qū)域的方式連續(xù),其端部與形成于第四肋414與箱體前壁部33之間的氣體排出室424連通。
[0156]淺槽部24在從收納于各收納室421?423的各電池塊41?43中的至少一個單元電池101放出有氣體時,能夠使氣體以在如圖19箭頭表示的流動方向通過,而使其流入到氣體排出室424。流入到氣體排出室424的氣體通過氣體排氣管35排出到模塊箱體2的外部。
[0157]根據(jù)上述的結構,淺槽部24形成為以遍及從第一收納室421至第三收納室423之間整個區(qū)域的方式連續(xù),淺槽部24的端部與氣體排出室424連通,因此在有氣體從收納于各收納室421?423的各電池塊41?43中的至少一個單元電池101放出時,能夠使氣體通過淺槽部24流通到氣體排出室424,并且能夠使其從氣體排出室424排出到模塊箱體2的外部。因此,能夠防止在模塊箱體2內放出的氣體滯留在模塊箱體2內,例如從箱體前壁部21與殼前端面部62之間進入電池塊40的保持盒61內,或者通過箱體后壁部31與殼后端面部64之間而從箱體后壁部31的排氣口 32排出。
[0158]另外,在箱體底壁部23形成有在前后方向和橫向延伸的淺槽部24,并且前后方向延伸設置有第一肋411至第四肋414,因此能夠得到下蓋部11高的剛性,能夠防止模塊箱體2的變形。
[0159]另外,本發(fā)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宗旨的范圍內能夠進行各種變更。例如,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舉例說明了管道部件71設置于箱體前壁部21與殼前端面部62之間而形成空間區(qū)域80A、80B的情況,但是也可以采用將管道部件設置于模塊箱體2的箱體后壁部31與電池塊40的殼后端面部64之間而形成空間區(qū)域的結構。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舉例說明了電池塊40為上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U和下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103L兩層的情況,但也可以采用三層以上的結構。
【權利要求】
1.一種電池塊,將并列配置圓筒形的單元電池而構成的至少兩個單元電池排列體層疊配置,在該單元電池排列體的層疊方向,由至少分為三部分的保持框部件夾著保持所述至少兩個單元電池排列體,所述電池塊的特征在于,具有: 保持部,其在下保持框部件與中保持框部件之間夾著下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在中保持框部件與上保持框部件之間夾著上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將所述上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和下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以在列方向相互偏移的狀態(tài)進行保持; 下緊固部,其配置在構成所述上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的單元電池之中與所述下層的單元電池排列體相比更向列方向一側突出的單元電池的下方位置,通過緊固將所述下保持框部件和所述中保持框部件結合;和 上緊固部,其配置在構成下層單元電池排列體的單元電池之中與上層單元電池排列體相比更向列方向一側突出的單元電池的上方位置,通過緊固將所述中保持框部件和所述上保持框部件結合。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池塊,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緊固部具有在將所述中保持框部件重疊在所述下保持框部件之上的狀態(tài)下從所述中保持框部件的上方被安裝的下緊固螺釘, 所述上緊固部具有在將所述上保持框部件重疊在所述中保持框部件之上的狀態(tài)下從所述上保持框部件的上方被安裝的上緊固螺釘。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電池塊,其特征在于,具有: 下卡止部,其配置在所述下層單元電池排列體的橫向寬度方向兩側位置,通過卡止將所述下保持框部件和所述中保持框部件結合;和 上卡止部,其配置在所述上層單元電池排列體的橫向寬度方向兩側位置,通過卡止將所述中保持框部件和所述上保持框部件結合。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池塊,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卡止部,將沿著所述層疊方向從所述下保持框部件和所述中保持框部件中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突出的卡止爪插入到設置于所述下保持框部件和所述中保持框部件中的另一方的卡止孔進行卡止,由此將所述下保持框部件和所述中保持框部件結合, 所述上卡止部,沿著所述層疊方向將從所述中保持框部件和所述上保持框部件中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突出的卡止爪插入到設置于所述中保持框部件和所述上保持框部件中的另一方的卡止孔進行卡止,由此將所述中保持框部件和所述上保持框部件結合。
【文檔編號】H01M2/10GK103460440SQ201180070043
【公開日】2013年12月18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12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4月12日
【發(fā)明者】星浩, 相羽恒美, 小島直樹, 吉川生, 吉田敏之 申請人:日立車輛能源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