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 <var id="t668h"><input id="t668h"></input></var>
    <tfoot id="t668h"><thead id="t668h"><strike id="t668h"></strike></thead></tfoot><center id="t668h"><delect id="t668h"></delect></center>
    <rp id="t668h"></rp>
    <tt id="t668h"><label id="t668h"></label></tt><var id="t668h"><tbody id="t668h"></tbody></var>
    <fieldset id="t668h"><form id="t668h"><dl id="t668h"></dl></form></fieldset>

    板對板連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7184900閱讀:234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板對板連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板對板連接器。
    背景技術
    目前,一般使用板對板連接器將一對平行的電路板彼此電連接起來。這種板對板 連接器通過緊密的裝配連接到該對電路板各自相對的表面,以使得它們彼此電連接(可參 考例如日本專利申請公開No. 2005-203139)。
    圖14是根據(jù)現(xiàn)有技術的板對板連接器的橫截面圖。 參考圖14,由附圖標記811表示的第一外殼是安裝在第一電路板891上的第一連 接器的外殼,由附圖標記911表示的第二外殼是安裝在第二電路板991上的第二連接器的 外殼。當?shù)谝贿B接器和第二連接器通過裝配接合在一起時,該第一電路板891和第二電路 板991彼此電連接。 該第一外殼811配置有中空凹部812,以安裝多個第一端子861。每個第一端子 861具有焊接到該第一電路板891的連接墊的尾部862和接觸部865,以及接合肩部864,其 構造成與第二連接器的多個第二端子961中對應的一個第二端子保持接觸。
    另一方面,在第二外殼911中,安裝有多個第二端子961。每個第二端子961具有 焊接到該第二電路板991的連接墊的尾部962和接觸部965,以及接合突出部964,其構造 成與第一連接器的對應的一個第一端子861保持接觸。 正如根據(jù)附圖可理解的那樣,當?shù)谝贿B接器和第二連接器通過裝配接合在一起 時,每個第一端子861的接觸部865與每個第二端子961的接觸部965相接觸,并且每個第 一端子861的接合肩部864與每個第二端子961的接合突出部964相接合。結果,第一端 子861和第二端子961彼此電連接。而且,當接合肩部864與接合突出部964相接合時,接 合突出部964陷入到接合肩部864內,從而發(fā)出感覺像是咔嗒的聲音,以使得操作者能夠確 定完成了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之間的裝配接合。進而,由于該接合肩部864和接合突 出部964用作為接合機構,可以將該第一端子861和第二端子961保持在鎖定狀態(tài),從而可 以實現(xiàn)該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之間可靠的裝配接合。 然而,在上面提到的傳統(tǒng)的板對板連接器中,由于感覺像是咔嗒的聲音是響應于 接合突出部964陷入到接合肩部864中而發(fā)出的,所以在一些情況下,咔嗒聲音不夠強時, 操作者就難以感覺到。 當該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通過配合接合在一起時,由于兩連接器安裝在第一 電路板891的一個表面和第二電路板991的一個表面上,該表面分別具有很大的面積,經常 發(fā)生的情況是操作者被迫在視覺上無法識別第一外殼811的安裝面和第二外殼911的安裝 面的狀態(tài)下,摸索著進行裝配操作。在這種情況下,由于看不見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器之 間的裝配接合是否完成,操作者只能依賴于感覺到的咔嗒聲來確定第一連接器和第二連接 器之間是否完全裝配接合好。因此,如果咔嗒聲不是足以感知的強度,即使已經完成裝配接 合程序,仍然在繼續(xù)裝配操作,從而會浪費時間。

    發(fā)明內容
    因此,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是解決傳統(tǒng)的板對板連接器遇到的上述問題,并且提出
    一種具有這樣一種結構的板對板連接器,使得當?shù)诙B接器的對應的一個第二端子插入到 第一連接器的每個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觸部分和第二接觸部分之間時,第一接觸部分和第二 接觸部分之間的共同間隙由于對應的一個第二端子的壓入而變大,然后再變小,以便發(fā)出 強烈的咔嗒聲。即使以摸索的方式進行連接器的裝配操作,操作者也能夠確定地意識到裝 配接合的完成。結果,可以在短時間內以準確的方式完成裝配操作。相應地,還能夠提供一 種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和優(yōu)越的可靠性的板對板連接器。 因此,根據(jù)本發(fā)明,提出的板對板連接器包括第一連接器,具有凹形插入部,用于 將第一端子布置在其中;和第二連接器,構造成通過裝配與所述第一連接器接合,該第二連 接器具有凸形插入部,用于將第二端子布置在其中,并且該凸形插入部被插入到所述凹形 插入部中,其中每個所述第一端子具有第一接觸部和第二接觸部,該第一接觸部布置在每 個所述凹形插入部的一側表面上,該第二接觸部布置在每個所述凹形插入部的另一側表面 上;每個第二端子具有第一接觸部和第二接觸部,該第一接觸部布置在每個所述凸形插入 部的一側表面上,以便在所述凸形插入部的插入方向上延伸,并構造成與每個所述第一端 子的第一接觸部保持接觸,該第二接觸部布置在每個所述凸形插入部的另一側表面上,以 便在所述凸形插入部的插入方向上延伸,并構造成與每個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二接觸部保持 接觸;以及當所述凸形插入部被插入到所述凹形插入部中時,在每個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 接觸部和第二接觸部之間的公共間隙由于對應的一個第二端子的壓入增加,然后再減小。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個實施例,該板對板連接器具有這樣一種結構,使得每個所述 第二端子的第一接觸部和第二接觸部中的任一個接觸部具有一個凸起接觸部,其構造成從 接觸部的一個表面突出,并且另一個接觸部具有一個凹入接觸部,其構造成從接觸部的一 個表面凹入。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又一個實施例,該板對板連接器具有這樣一種結構,使得當所述凸 形插入部被插入到所述凹形插入部中時,每個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觸部和第二接觸部中 任何一個到達所述凹入接觸部的起始端部的時間,與每個所述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觸部和第 二接觸部中的另一個接觸部到達所述凸起接觸部的最遠端部的時間相比是同時發(fā)生或略 微滯后。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又一個實施例,該板對板連接器具有這樣一種結構,使得與每個所 述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觸部和第二接觸部之間的公共間隙由于凸形插入部的壓入增加而后 變小相適應,所述凸形插入部插入到所述凹形插入部中時所需的插入力也增加,并隨后突 然變小。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又一個實施例,該板對板連接器具有這樣一種結構,使得當每個所
    述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觸部和第二接觸部中的任何一個通過所述凸起接觸部的最遠端部時,
    所述凸形插入部插入到所述凹形插入部中所需的插入力從其最大值變小。 根據(jù)本發(fā)明,該板對板連接器具有這樣一種結構,使得當所述第二連接器的對應
    的一個第二端子插入到所述第一連接器的每個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觸部和第二接觸部之間
    的位置時,該第一接觸部和第二接觸部之間的公共間隙會由于第二端子的壓入而增大,并
    4接著減小。由于這種結構,因為可以感覺到強烈的咔嗒聲,所以即使以摸索的方式進行連接 器的裝配操作時,操作者也能夠確定地知道裝配接合的完成程度。因此,裝配操作可以在短 時間內精準地完成。因此,有可能提供一種具有良好操作性能和優(yōu)越的可靠性的板對板連 接器。


    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板對板連接器的第一連接器的分解視圖,該視圖是 從其裝配面看過去的; 圖2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板對板連接器的第一和第二連接器的透視圖,示出了 兩連接器通過裝配接合在一起的狀態(tài),該視圖是從第一連接器的裝配面看過去的;
    圖3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的透視圖,該視圖是從其裝配面看過去 的; 圖4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一端子的第一透視圖;
    圖5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一端子的第二透視圖; 圖6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連接器的透視圖,該視圖是從其裝配面看過去 的; 圖7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連接器的分解視圖,該視圖是從其裝配面看過去 的; 圖8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端子的第一透視圖;
    圖9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端子的第二透視圖; 圖IO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連接器的端子的橫截面圖,示出了裝配操作的第一 步驟; 圖1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連接器的端子的橫截面圖,示出了裝配操作的第二 步驟; 圖12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連接器的端子的橫截面圖,示出了裝配操作的第三 步驟; 圖13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連接器的端子的橫截面圖,示出了兩連接器通過裝 配接合在一起的狀態(tài);以及 圖14是根據(jù)現(xiàn)有技術的板對板連接器的橫截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這里參考相應的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進行詳細描述。 圖1是從第一連接器的裝配面看過去的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板對板連接器的 第一連接器的分解視圖;圖2是從第一連接器的裝配面看過去的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板對 板連接器的第一和第二連接器的透視圖,示出了兩連接器通過裝配接合在一起的狀態(tài);圖 3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一連接器的透視圖,該視圖是從其裝配面看過去的;圖4是根據(jù) 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一端子的第一透視圖;以及圖5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一端子的第二 透視圖。 在附圖中,第一連接器是表面安裝型連接器,作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對板對板連接器中的一個,通常用附圖標記1來指代,其安裝在未示出的第一板的表面上。而且,第二連 接器是表面安裝型連接器,作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對板對板連接器中的另一個,通常用附圖 標記101來指代,其安裝在未示出的第二板的表面上。根據(jù)本實施例的該板對板連接器包 括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并且被構造成將該第一板和第二板彼此電連接起來。這 里,第一板和第二板例如可以是用在電子裝置或設備中的印刷電路板,并且也可以是任何 類型的板。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對于用來解釋該板對板連接器的每部分的結構和移動等的 方向的描述,比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等都只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當該板對板連接器等 的每個部分位于附圖中所示的位置時,這些描述是恰當?shù)?。然而,如果該板對板連接器的位 置等發(fā)生改變時,估計這些描述也要根據(jù)該板對板連接器等位置的變化而做改變。
    該第一連接器1包括第一外殼ll,其作為連接器本體主要由絕緣材料,比如合成 樹脂形成。如可以從附圖中理解的那樣,該第一外殼11為大致矩形的平行六面體部件,其 具有大致矩形的厚板狀外形。在一側上,即裝配側(圖2中上側)上形成一個具有環(huán)繞周 邊的大致矩形形狀的凹入部分12,以安裝該第二連接器101。該第一連接器1的尺寸是長 約10. 0mm,寬約2. 5mm,厚約1. 0mm,并且可以適當?shù)馗淖冊摮叽?。而且,在該凹入部?2中 形成一作為孤島部分的第一凸伸部分13,其與該第一外殼11 一體。進而,在該第一凸伸部 分13的兩側上形成側壁部分14,其構造成與該第一凸伸部分13平行延伸,且與該第一外 殼11 一體。在這種情況下,該第一凸伸部分13和該側壁部分14從該凹入部分12的底部 向上突起,并且沿該第一外殼11的縱向方向延伸。由于此種結構,在該第一凸伸部分13的 兩側上形成凹入的溝槽部分12a,并布置在該第一凸伸部分13和該側壁部分14之間,其中, 該凹入的溝槽部分12a作為該凹入部分12的一部分,構造成在該第一外殼11的縱向方向 上延伸的細長的凹陷插入部分。盡管附圖示出的實施例中,該第一凸伸部分13在數(shù)量上只 有一個,但是也可以配置多個該第一凸伸部分13,且其數(shù)量上沒有特別的限制。另外,該第 一凸伸部分13具有例如寬約0. 6mm的尺寸,而且該尺寸可以適當改變。
    在該實施例中,在該第一凸伸部分13的兩側表面上形成有具有凹入的溝槽形狀 的第一端子收納內部腔15a。并且,沿著每個側壁部分14的上部表面和兩個側面分別形成 具有凹入的溝槽形狀的第一端子收納外部腔15b。由于該第一端子收納內部腔15a和該第 一端子收納外部腔15b在凹入的溝槽部分12a的底部彼此連通,且彼此為一體,因此第一端 子收納內部腔15a和第一端子收納外部腔15b被共同地稱做第一端子收納腔15。
    在該第一凸伸部分13每側上的第一端子收納腔15的數(shù)目為10個,間距比如大約 為0. 4mm。而且,第一凸伸部分13的每側上的第一端子收納腔15內收納的第一端子61的 數(shù)目也為10個,其間距比如大約為0. 4mm。應該可以理解的是,可以根據(jù)需求適當改變第一 端子收納腔15的數(shù)量和間距。 該第一端子61是由導電金屬板通過應用比如沖壓和彎曲形成的一體件。每個第 一端子61具有保持部63,連接到該保持部63的下端的尾部62,連接到該保持部63的上端 的上連接部67,鄰近該上連接部67的內側端形成的第二接觸部66,連接到該第二接觸部66 的下連接部64,和鄰近該下連接部64的自由端形成的第一接觸部65。
    該保持部63為在上下方向,即在第一外殼11的厚度方向上延伸的部分,通過裝配 保持在該第一端子收納外部腔15b內。尾部62被彎曲以連接到保持部63,并在左右方向,即第一外殼11的寬度方向上向外延伸,以通過焊接或類似方法連接到與第一板上的導電 跡線連接的連接墊。上連接部67被彎曲以連接到保持部63,并在第一外殼11的寬度方向 上向內延伸。 該第二接觸部66形成在上連接部67的內側端,為彎曲狀,且構造成向下彎曲,并 在第一外殼ll的寬度方向上朝內側突出。而且,如圖5中所示,第二接觸部66朝內側突出 的最遠端的部分為第二突出接觸部66a。該下連接部64為從側部看大致為U形的部分,并 與該第二接觸部66的下端連接。 此外,在下連接部64的自由端,亦即鄰近內側上端,形成該第一接觸部65,其具有 彎曲的形狀,且構造成彎曲的U形,并在第一外殼ll的寬度方向上朝外側突出。而且,如圖 4中所示,該第一接觸部65朝外側突出的最遠端部分為第一突出接觸部65a。
    第一端子61從裝配側裝配到第一端子收納腔15中,當?shù)谝欢俗邮占{外部腔15b 的側壁以三明治的方式把保持部63夾在中間時,第一端子61就被牢固地安裝到第一外殼 11中了,其中第一端子收納外部腔15b的側壁設置在側壁部14的外面。在這種狀態(tài)下,也 即第一端子61安裝到第一外殼11中的狀態(tài)下,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布置在凹 入的溝槽部分12a的左右兩側,以便讓兩者彼此相對。而且,相對的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 接觸部66之間的距離,也即間隙,是在相應的第一突出接觸部65a和第二突出接觸部66a 之間限定的間隙,其中第一突出接觸部65a和第二突出接觸部66a分別為最突出的部分。
    由于第一端子61是通過對金屬板采取一定的工藝處理而形成的一體件,因此其 具有一定程度的彈性。而且,從第一端子的形狀顯而易見的是,相對的第一接觸部65和第 二接觸部66之間的間隙是彈性可變的。也即,當?shù)诙B接器101的第二端子161插入并位 于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之間時,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之間的間隙彈 性地增加。 進而,作為第一安裝引導部的第一突出端部21分別布置在第一外殼11的縱向方 向的兩端。在每個第一突出端部21內,形成作為凹入部分12的一部分的凹面突出端部22。 凹面突出端部22為大致矩形形狀的凹入部分,并且連接每個凹入的溝槽部分12a的縱向方 向上的兩端。而且,凹面突出端部22具有凹入引導部的功能,在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 器101通過裝配接合在一起的狀態(tài)下,后面描述的第二連接器101的第二突出端部122插 入到該凹入引導部中。 每個第一突出端部21包括一個平坦的上表面21a、側壁延伸部21b和端壁部21c, 其中側壁延伸部21b構造成從側壁部14的縱向方向的兩端,沿第一外殼11的縱向方向延 伸;端壁部21c構造成在第一外殼11的短軸方向上延伸,且它的兩端部均連接到側壁延伸 部21b。在每個第一突出端部21中,端壁部21c以及連接到端壁部21c的兩端的側壁延伸 部21b形成一個連續(xù)的具有反C形狀的側壁,從而限定了該矩形凹面突出端部22的三個 邊。 此外,作為加強支架的第一加強托架51連接到該第一突出端部21 。該第一加強托 架51是通過對金屬板進行比如沖壓和彎曲處理后形成的一體件,并且收納和保持在形成 于側壁延伸部21b上的第一凹入托架保持部26中。而且,該第一加強托架51的下端處形 成尾部52,其通過焊接或類似方法連接到第一板上的固定墊。而且,在該第一加強托架51 的上端處形成凸起接合部53,其構造成從對應的一個側壁延伸部21b的內側面突出,以用于在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通過裝配接合在一起的狀態(tài)下,被容納在凹面突出端 部22中,從而與后面描述的第二連接器101的第二加強托架151相接合。
    接下來,下面將在這兒對第二連接器101的結構進行描述。 圖6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連接器的透視圖,該視圖是從其裝配面看過去 的;圖7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連接器的分解視圖,該視圖是從其裝配面看過去的;圖 8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端子的第一透視圖;以及圖9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第二端 子的第二透視圖。 該第二連接器101包括第二外殼lll,其作為連接器本體由絕緣材料,比如合成樹 脂一體形成。如從附圖中可理解的那樣,該第二外殼111為大致矩形的平行六面體部件, 其具有大致矩形的、厚板狀外形。該第二外殼111的尺寸是長約8. 0mm,寬約1. 5mm,厚約 0. 8mm,并且可以適當?shù)馗鶕?jù)需要改變該尺寸。此外,在該第二外殼111的一側,即裝配第一 連接器l的裝配側(圖6中上側)上一體形成細長的凹入腔部113和第二凸伸部112,其 中凹入腔部113構造成沿該第二外殼111的縱向方向延伸;作為一個細長的突出的凸起插 入部,第二凸伸部112構造成限定凹入腔部113的外邊側,并沿第二外殼111的縱向方向延 伸。該第二凸伸部112沿著凹入腔部113的兩個側邊以及該第二外殼111的兩個側邊排列。 而且,第二端子161布置在每個第二凸伸部112中。 如附圖中所示出的那樣,在第二外殼111 一側的表面,即用于安裝到第二板的安 裝表面(圖6中下部表面)處通過底部來封閉該凹入腔部113。而且,盡管在附圖所示實例 中,第二凸伸部112的數(shù)目是兩個,但是第二凸伸部112的數(shù)目也可以是一個,并且第二凸 伸部112在數(shù)量上沒有特殊的限制。該凹入腔部113的尺寸是比如寬約O. 7mm,且其尺寸可 根據(jù)需求適當改變。 而且,第二端子收納腔115沿第二凸伸部112的兩側表面和上部表面形成,以使得 將第二端子161收納在該第二端子收納腔115中。位于該凹入腔部113每側的第二端子收 納腔115的數(shù)量為10個,間距比如約為0. 4mm。而且,收納在該凹入腔部113每側的第二端 子收納腔115中的第二端子161的數(shù)量為10個,間距比如約為0. 4mm??梢岳斫獾氖?,第二 端子收納腔115的間距和數(shù)量可根據(jù)需要適當改變。 第二端子161是通過對導電金屬板進行比如沖壓和彎曲工藝處理后形成的一體 件。每個第二端子161具有保持部163,其還可作為第二接觸部;連接到保持部163的下端 的尾部162 ;連接到保持部163的上端的連接部164 ;以及連接到該連接部164的內側端的 第一接觸部165。 該保持部163在上下方向,即在第二外殼111的厚度方向上延伸,通過裝配保持在 該第二端子收納腔115內,并與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觸部66保持接觸。而且,尾部162被 彎曲以連接到保持部163,并在該第二外殼111的寬度方向上向外延伸以連接到連接墊,該 連接墊通過焊接或類似方法與第二板上的導電跡線連接。該連接部164被彎曲以連接到保 持部163,并在第二外殼111的寬度方向上朝內側邊延伸。第一接觸部165被彎曲以連接到 連接部164的內部端,并向下延伸,且與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觸部65保持接觸。
    此外,構造成與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觸部66接合的凸起接觸部166與保持部163 的上端鄰近形成。該凸起接觸部166形成在從連接部164的外部端延伸到保持部163的上 端附近的區(qū)域范圍內,該區(qū)域范圍包括彎曲部164a,其為連接部164和保持部163的邊界。
    8具體地,凸起接觸部166被形成為從相對兩側響應對形成第二端子161的金屬板的擠壓而 從保持部163和彎曲部164a的表面向外凸出。如圖8中所示,凸起接觸部166凸出的量隨 著它們從連接部164朝保持部163延伸而逐步增加。而且,盡管凸起接觸部166的表面與連 接部164的表面是平滑地連接的,但是與保持部163和彎曲部164a的表面之間卻是通過陡 峭的壁表面連接的。而且,凸起邊緣部166a為陡峭的壁表面,其形成在凸起接觸部166的 表面的下端與保持部163的表面相連接的位置處。凸起邊緣部166a為凸起接觸部166的 最遠的端部,并優(yōu)選地足夠陡峭以致于大致垂直于保持部163的表面,且相對于保持部163 的表面具有約45度的傾斜角。 而且,在第一接觸部165的表面上形成有凹入接觸部165a,其構造成與第一端子 61的第一接觸部65接合。具體地,凹入接觸部165a被形成為從第一接觸部165的一個表 面?zhèn)软憫獙π纬傻诙俗?61的金屬板的擠壓而從第一接觸部165的表面凹入。如圖9中 所示,盡管凹入接觸部165a都具有平坦的底部表面,其大致與第一接觸部165的表面平行, 但是它們仍然通過一個陡峭的壁表面與第一接觸部165的表面連接。而且,凹入的邊緣部 165b為陡峭的壁表面,其形成在凹入接觸部165a的底部表面的上端與第一接觸部165的表 面相連接的位置。凹入的邊緣部165b是凹入接觸部165a的起始端部,并且優(yōu)選為足夠的 陡峭,以致于大致垂直于第一接觸部165的表面,并可具有相對于第一接觸部165的表面約 30到45度的傾斜角。 將凸起接觸部166和凹入接觸部165a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設置成在上下方向上, 以使得當?shù)谝贿B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通過裝配接合在一起時,第一端子61的第一突出 接觸部65a保持與第一接觸部165的表面緊貼接觸的同時移動到達凹入的邊緣部165b,從 而被收納在凹入接觸部165a中的時間與第一端子61的第二突出接觸部66a保持與凸起接 觸部166的表面緊貼接觸的同時移動到達凸起的邊緣部166a,從而通過從與第二突出接觸 部66a的表面緊貼接觸的狀態(tài)釋放而朝向保持部163的表面移位的時間相同或略微滯后。
    因此,例如當?shù)谝欢俗?1的第一突出接觸部65a和第二突出接觸部66a在上下方 向上布置在與凹入的邊緣部165b的位置相同的位置時,它們在上下方向上布置在與凸起 的邊緣部166a相同的位置處,或比凸起的邊緣部166a略低的位置處。如果第一突出接觸 部65a和第二突出接觸部66a關于上下方向不在相同的位置上,凹入的邊緣部165b和凸起 的邊緣部166a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大致上與各個突出接觸部的位置布置得一致。
    此外,作為第二安裝引導部的第二突出端部122分別布置在第二外殼111縱向方 向的兩個端部。每個第二突出端部122為厚部件,其在第二外殼111的短軸方向上延伸,且 它的兩端連接到第二凸伸部112在縱向方向上的兩個端部,且其上部表面122a為大致矩形 的平坦表面。而且,第二突出端部122是在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通過裝配接合 在一起的狀態(tài)下,用于插入第一連接器1的第一突出端部21的凹面突出端部22的部分。
    此外,作為加強支架的第二加強托架151連接到第二突出端部122。該第二加強托 架151是通過對金屬板進行比如沖壓和彎曲處理后形成的一體件,并且被收納和保持在第 二凹入托架保持部126中,第二凹入托架保持部126形成在第二突出端部122內。而且,該 第二加強托架151的下端處形成尾部152,其通過焊接或類似方法連接到第二板上的固定 墊。而且,在該尾部152的上端處形成凸起接合部153,其構造成在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 接器101通過裝配彼此接合在一起的狀態(tài)下,與第一連接器1的第一加強托架51的凸起接合部53相接合。 接下來,下面具體描述將具有上述結構的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彼此裝 配在一起的操作方法。 圖IO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連接器的端子的橫截面圖,示出了裝配操作的第一 步驟;圖ll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連接器的端子的橫截面圖,示出了裝配操作的第二步 驟;圖12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連接器的端子的橫截面圖,示出了裝配操作的第三步驟; 以及圖13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連接器的端子的橫截面圖,示出了連接器通過裝配接合 在一起的狀態(tài)。 在該實施例中,在第一端子61的尾部62連接到未示出的連接墊上的狀態(tài)下,第一 連接器1假設表面安裝在第一板上,其中連接墊通過焊接或類似方法連接到第一板上的導 電跡線;并且第一加強托架51的尾部52通過焊接或類似方法連接到第一板上的固定墊。
    如圖10所示,第一突出接觸部65a為第一接觸部65前端突出的最遠部分,其從第 一凸伸部分13的第一端子收納內部腔15a突出,并被接收在凹入的溝槽部分12a內。另一 方面,第二突出接觸部66a為第二接觸部66突出的最遠部分,至少其從側壁部14的第一端 子收納外部腔15b突出,并被接收在凹入的溝槽部分12a內。 由于此種結構,如圖13所示,在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通過裝配接合在 一起的狀態(tài)下,插入到凹入的溝槽部分12a中的第二連接器101的第二端子161以三明治 的方式被彼此相對的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夾在中間。而且,在附圖示出的實施 例中,盡管第一突出接觸部65a和第二突出接觸部66a在厚度方向上,也即第一外殼11的 上下方向上處于相同的位置,但是它們并不必須在相同的位置上,而是可以相對于上下方 向處于不同的位置。 類似地,在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連接到未示出的連接墊上的狀態(tài)下,第二連接 器101假設表面安裝在第二板上,其中連接墊通過焊接或類似方法連接到第二板上的導電 跡線;并且第二加強托架151的尾部152通過焊接或類似方法連接到第二板上的固定墊。
    如圖IO所示,第一接觸部165被布置為沿第二凸伸部112的內側壁延伸時暴露, 并且保持部163設置在第二端子收納腔115的內部。而且,凹入接觸部165a形成在第一接 觸部165的表面上,以從表面凹入。此外,凸起接觸部166與保持部163的上端(圖10到 13中示出的第二連接器101的位置和狀態(tài)的下端)相鄰形成,位于凸起的邊緣部166a的下 側(圖10到13中示出的第二連接器101的位置和狀態(tài)的上側)上的保持部163的表面比 凸起接觸部166的表面凹入更多些。 由于此種結構,如圖13所示,在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通過裝配接合在 一起的狀態(tài)下,插入到凹入的溝槽部分12a內的第二連接器101的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 觸部165和保持部163分別與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保持接觸,其 中第一和第二接觸部65和66以三明治的方式將第二端子161夾在中間。更具體地,第一 突出接觸部65a與凹入接觸部165a的底部表面保持接觸,且第二突出接觸部66a與位于凸 起的邊緣部166a的下側的保持部163的表面保持接觸。 在該實施例中,由于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分別安裝在具有較大面積的 第一板和第二板上,將描述操作者在無法看見第一連接器1的裝配面和第二連接器101的 裝配面的狀態(tài)下,摸索著進行裝配操作。
    首先,如圖IO所示,操作者操縱連接器,以使得第一連接器1的裝配面與第二連接 器101的裝配面相對。當位于第二連接器101左右側的第二凸伸部112的位置對應于第一 連接器1的左右側上的凹入的溝槽部分12a的位置時,就完成了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
    器ioi之間的定位。 在這種狀態(tài)下,當操作者朝向任何一個連接器的方向,即在裝配方向上移動第一 連接器1和/或第二連接器101時,在第二連接器101左右側的第二凸伸部112就如圖11 所示那樣被接收在第一連接器1左右側的凹入的溝槽部分12a內。而且,第二連接器101 的第二端子161插入并定位在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之間,以便引 導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觸部65與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觸部165接觸,并引導第一端子 61的第二接觸部66與第二端子161的凸起接觸部166接觸。 這樣,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之間的間隙由于第二端子161的擠壓而彈 性地變大。另一方面,在第二端子161中,保持部163通過被裝配在第二端子收納腔115內 而固定,且第一接觸部165的后部表面與第二端子收納腔115的底部表面緊貼或緊密接觸。 從而,保持部163和第一接觸部165之間的間隙幾乎保持不變。 在圖11所示的狀態(tài),第一端子61的第一突出接觸部65a與第二端子161的第一 接觸部165的表面緊貼接觸,且第一端子61的第二突出接觸部66a與第二端子161的凸起 接觸部166的表面緊貼接觸。如上面所述,由于凸起接觸部166被形成為從保持部163的 表面向外突出,所以當?shù)诙怀鼋佑|部66a與凸起接觸部166的表面緊貼接觸時,第一端子 61的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之間的間隙變得比第二突出接觸部66a與保持部163 的表面相接觸時增大。因此,第一端子61可以產生較強的彈性力,作為排斥力使得第一接 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之間的間隙彈性地增大。結果,用于將第二連接器101的第二端 子161插入并定位在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之間所需的插入力,和 用于將位于第二連接器101的左右側的第二凸伸部112插入以使其收納在第一連接器1的 左右側的凹入的溝槽部分12a內所需的插入力,也都增加了很多,其中在后的插入力為上 述插入力的總和。 也就是說,在本實施例中,由于第二端子161具有凸起接觸部166,所以當?shù)谝贿B 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通過裝配接合在一起時所需的插入力相較于沒有配置該凸起接觸 部166的情況增加了。而且,在圖11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二突出接觸部66a與凸起接觸部 166a的表面保持緊貼接觸。從而,在將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裝配接合在一起的 步驟中,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之間的間隙變得最大,并且因此該 插入力達到最大值。 隨后,當操作者進一步在相對于第一連接器1的裝配方向上推動第二連接器101 時,如圖12所示,第一端子61的第二突出接觸部66a經過第二端子161的凸起邊緣部166a, 以與凸起接觸部166的表面分開并朝著保持部163的表面移動(也即,第二突出接觸部66a 朝著靠近相對的一個第一突出接觸部65a的方向移動)。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凸起的邊緣部 166a是陡峭的壁表面,第二突出接觸部66a將被突然移位。從而,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 觸部66之間的間隙會突然變小,并且由第一端子61施加的彈性力也突然變小。結果,插入 力由最大值突然變小,由此操作者可通過感覺發(fā)出的強烈的咔嗒聲而感知到插入力的突然 變小。
    此外,如上所述,第二連接器101的凸起接觸部166和凹入接觸部165a之間的相 對位置關系設置為在上下方向上,以使得保持與第一接觸部165的表面緊貼接觸的同時, 移動第一端子61的第一突出接觸部65a達到凹入的邊緣部165b以便被接收在凹入接觸部 165a內的時間,與保持和凸起接觸部166的表面緊貼接觸的同時,移動第一端子61的第二 突出接觸部66a達到凸起的邊緣部166a,從而通過從與第二突出接觸部66a的表面緊貼接 觸的狀態(tài)釋放并朝向保持部163的表面移動的時間相同或略微滯后。 因此,當?shù)诙怀鼋佑|部66a朝保持部163的表面移動時,第一突出接觸部65a與 該移動同時或略微滯后地朝向凸起接觸部165a的底部表面移動(也即,第一突出接觸部 65a在接近于相對的一個第二突出接觸部66a的方向上移動)。因此,第一接觸部65和第 二接觸部66中間的間隙進一步突然變小,并且由第一端子61施加的彈簧力也進一步突然 變小。結果,插入力進一步突然變小,由此,操作者可通過感覺發(fā)出的強烈的咔嗒聲而感知 到插入力進一步的突然變小。 隨后,當操作者進一步沿相對于第一連接器1的裝配方向移動第二連接器101時, 如圖13所示,即完成了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之間的裝配接合。在這種情況下, 第一端子61的第二突出接觸部66a與第二端子161的凸起的邊緣部166a的下側(圖10 到13中示出的第二連接器101的位置和狀態(tài)下為上側)上的保持部163的表面緊貼接觸, 并且,第二接觸部66與凸起接觸部166相接合。此外,第一端子61的第一突出接觸部65a 與凹入接觸部165a的底部表面緊貼接觸,并且第一接觸部65與凹入接觸部165a接合。
    這樣,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觸部65與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觸部165保持接觸, 且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觸部66與第二端子161的保持部163保持接觸,從而第一端子61 和第二端子161彼此建立電連接。結果,第一板上的導電跡線與第二板上的導電跡線建立 電連接,其中第一板上的導電跡線和與第一端子61的尾部62相連的連接墊相連,第二板上 的導電跡線和與第二端子161的尾部162相連的連接墊相連。在這種情況下,由于第一接 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分別通過第一端子61施加的彈性力對第一接觸部165和保持部 163反向擠壓,從而可以完全維持穩(wěn)定可靠的電連接。此外,因為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 161彼此之間保持多點接觸,從而可以更加確保維持可靠的電連接。 此外,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觸部65與第二端子161的凹入接觸部165a接合,且 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觸部66與第二端子161的凸起接觸部166接合。而且,第一連接器 1的第一加強托架51的凸起接合部53與第二連接器101的第二加強托架151的凹入接合 部153相接合。由于這種結構,將第二連接器101從第一連接器1移除是困難的,即使受到 用于釋放第一連接器1和第二連接器101之間裝配接合的力,也即受到用于從第一連接器 1移除第二連接器101的去除力。也就是說,必需的移除力增加了。 此外,由于第一端子61具有彈性特性,所以可通過將第二端子161壓入到第一接 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之間來增大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之間的間隙。此外, 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的上端部具有向外開口的彎曲的表面形狀,所以,第一接觸 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之間的間隙隨其向上移動而增大。另外,第二端子161的連接部164 的連接部和保持部163以及第一接觸部165都具有彎曲的表面形狀。由于這種結構,即使 第一端子61和第二端子161在左右方向上偏移一定量,當?shù)诙B接器101向下移動時,也 會推動第二端子161平滑地到達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之間的位置,并且由此自動對齊。也就是說,實現(xiàn)了自動對齊。 此外,盡管本實施方式所描述的第二端子161的實施例為凹入接觸部165a形成在 第一接觸部165上,凸起接觸部166形成在保持部163上,但是,凸起接觸部166也可形成 在第一接觸部165上而凹入接觸部165a形成在保持部163上。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例中,當?shù)诙B接器101的第二凸伸部112插入到第一連接器 1的凹入的溝槽部分12a內時,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之間的公共 間隙由于第二端子161的壓入而增大,且隨后再減小。由于這種結構,可以感知到很強的咔 嗒聲,所以即使連接器的裝配操作是在摸索的方式下進行的,操作者也能夠確定地感知到 裝配接合的完成度。因此,裝配操作可以在短時間內精確地完成。因此,有可能提供一種具 有良好操作性能和優(yōu)越的可靠性的板對板連接器。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二端子161的第一接觸部165和保持部163中的任何一個 配置有凸起接觸部166,它們構造成從各自的表面突出,并且另一個接觸部配置有凹入接觸 部165a,其構造成從它們各自的表面凹入。由于這種結構,當?shù)谝唤佑|部65和第二接觸部 66之間的間隙增大且然后突然變小,插入力也增大且然后突然變小。因此,操作者能夠通過 感覺強烈的咔嗒聲,感知插入力在增大后突然的變小。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當?shù)诙B接器101的第二凸伸部112插入到第一連接器1的 凹入的溝槽部分12a內時,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中的任何一個到 達凹入接觸部165a的凹入的邊緣部165b的時間與另一個接觸部到達凸起接觸部166的凸 起的邊緣部166a的時間相同或略微滯后。由于這種結構,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 之間的間隙進一步突然變小,且由第一端子61施加的彈簧力進一步突然變小。因此,操作 者可以感知到強烈的咔嗒聲。 本發(fā)明不限于上面提到的實施例,且可以基于本發(fā)明的精神按不同方式進行改變 或變形,且這些改變或變形不脫離附加的權利要求所限定的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1權利要求
    一種板對板連接器,包括(a)第一連接器(1),具有凹形插入部(12a),第一端子(61)布置在該凹形插入部(12a)中;和(b)第二連接器(101),構造成通過裝配與所述第一連接器(1)接合,該第二連接器(101)具有凸形插入部(112),第二端子(161)布置在該凸形插入部(112)中,并且該凸形插入部被插入到所述凹形插入部(12a)中,其中(c)每個所述第一端子(61)具有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該第一接觸部(65)布置在每個所述凹形插入部(12a)的一側表面上,該第二接觸部(66)布置在每個所述凹形插入部(12a)的另一側表面上;(d)每個第二端子(161)具有第一接觸部(165)和第二接觸部(163),該第一接觸部(165)布置在每個所述凸形插入部(112)的一側表面上,以便在所述凸形插入部(112)的插入方向上延伸,并構造成與每個所述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觸部(65)保持接觸,該第二接觸部(163)布置在每個所述凸形插入部(112)的另一側表面上,以便在所述凸形插入部(112)的插入方向上延伸,并構造成與每個所述第一端子(61)的第二接觸部(66)保持接觸;以及(e)當所述凸形插入部(112)被插入到所述凹形插入部(12a)中時,在每個所述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之間的公共間隙由于對應的一個第二端子(161)的壓入而增加,并隨后減小。
    2.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板對板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第二端子(161)的第一 接觸部(165)和第二接觸部(163)中的任一個具有一個凸起接觸部(166),其構造成從接觸 部的一個表面突出,并且另一個接觸部具有一個凹入接觸部(165a),其構造成從接觸部的 一個表面凹入。
    3.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板對板連接器,其特征在于,當所述凸形插入部(112)被插入 到所述凹形插入部(12a)中時,每個所述第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 中任何一個到達所述凹入接觸部(165a)的起始端部(165b)的時間,與每個所述第一 端子(61)的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中的另一個接觸部到達所述凸起接觸部(166) 的最遠端部(166a)的時間相比是同時發(fā)生或略微滯后。
    4. 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項所述的板對板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與每個所述第 一端子(61)的第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之間的公共間隙由于凸形插入部(112) 的壓入增加且隨后變小相適應,所述凸形插入部(112)插入到所述凹形插入部(12a)中所 需的插入力也增加且隨后突然減小。
    5. 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板對板連接器,其特征在于,當每個所述第一端子(61)的第 一接觸部(65)和第二接觸部(66)中的任何一個通過所述凸起接觸部(166)的最遠端部 (166a)時,所述凸形插入部(112)插入到所述凹形插入部(12a)中所需的插入力從其最大 值變小。
    全文摘要
    一種板對板連接器,包括第一端子,具有布置在凹形插入部一側表面上的第一接觸部及布置在凹形插入部的另一側表面上的第二接觸部;第二端子,具有布置在凸形插入部一側表面上,以在凸形插入部的插入方向上延伸并與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觸部接觸的第一接觸部,和布置在凸形插入部的另一側表面上,以在凸形插入部的插入方向上延伸并與第一端子的第二接觸部接觸的第二接觸部;當凸形插入部被插入凹形插入部時,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觸部和第二接觸部間的公共間隙隨第二端子的壓入增加并隨后減少。由此獲得強烈的咔嗒聲,即使以摸索方式進行裝配操作,操作者也能確定地意識到裝配接合的完成,可在短時間內準確完成裝配操作以使其具有良好操作性和優(yōu)越的可靠性。
    文檔編號H01R12/79GK101777710SQ20091100012
    公開日2010年7月14日 申請日期2009年12月21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12月19日
    發(fā)明者武內·龍?zhí)?申請人:莫列斯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