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散熱模組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6933399閱讀:123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散熱模組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是關于一種散熱模組,且特別是關于一種配置于熱源用以協(xié)助熱源散熱的 散熱模組。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突飛猛進,電子元件的運作效能愈來愈高,使得各種電子元件 的發(fā)熱功率亦不斷地攀升。為了預防電子元件過熱而導致電子元件發(fā)生暫時性或永久性地 失效,所以提供足夠的散熱效能將變得非常重要。為了有效地降低電子元件于運作時所產(chǎn)生的熱能,可在溫度容易升高的電子元件 上加裝散熱模組,用以迅速移除這些電子元件于運作時所產(chǎn)生的熱能。在現(xiàn)有技術中,散熱 方式有自然對流及強制對流兩種。采用自然對流的散熱模組必須具有龐大的散熱器,才能具備足夠的散熱效能。然 而,這種散熱模組體積與重量較大,致使制造成本較高。采用強制對流的散熱模組必須額外 設置風扇,而風扇會占用額外的體積。當散熱模組使用軸流式風扇時,難以針對特定區(qū)域進行散熱,使得散熱效果并不 理想。當散熱模組使用離心式風扇時,風扇的出風量較小,故無法達到預期的散熱效果。

發(fā)明內(nèi)容本發(fā)明提出一種散熱模組,用以配置于熱源上,并提供熱源良好的散熱效果。本發(fā)明的其他目的和優(yōu)點可以從本發(fā)明所揭露的技術特征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為達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散熱模組,適于 對一熱源進行散熱。散熱模組包括一第一散熱器、一風扇、一第二散熱器與一隔板。第一散 熱器適于連接至熱源,且具有一出風口。風扇相鄰于第一散熱器設置。第二散熱器連接至 第一散熱器。隔板配置于第一散熱器與第二散熱器之間,且隔板具有一入風口,其位置對應 于風扇的位置。風扇所驅(qū)動的氣流依序流經(jīng)第二散熱器、入風口及第一散熱器,然后經(jīng)由第 一散熱器的出風口排出,此外,風扇所驅(qū)動的氣流于第二散熱器內(nèi)部的流向是與于第一散 熱器內(nèi)部的流向相反。本發(fā)明的上述實施例的散熱模組利用多個散熱器及隔板來構(gòu)成重疊流道,所以能 夠增加散熱模組與氣流間的熱交換面積與熱交換時間,以提高散熱效率。

圖1是依照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一種散熱模組的示意圖。圖2是依照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一種散熱模組的示意圖。圖3是圖1的散熱基板的第二表面的示意圖。圖4是圖2的散熱基板的第二表面的示意圖。圖5是圖1的熱源、散熱基板、第一散熱器及風扇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6是依照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的一種散熱模組的示意圖。100、100a、IOOb 散熱模組 120、120a、120b 第一散熱器121a:散熱基板121b:散熱鰭片122:出風口130、130a:風扇140、140a:隔板142:入風口150、150a 第二散熱器160 導流殼體170:出口導流件Al 熱源正投影A2 風扇正投影A3 有效散熱區(qū)域H 熱源Rl 第一流道R2 第二流道Sl 第一表面S2 第二表面θ 擴散角為讓本發(fā)明的上述特征和優(yōu)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多個實施例,并配合所附 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具體實施方式有關本發(fā)明的前述及其他技術內(nèi)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的一較佳 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xiàn)。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 「前」、「后」、「左」、「右」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 而非用來限制本發(fā)明。圖1是依照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一種散熱模組的示意圖。請參照圖1,散熱模 組100適于對一熱源H進行散熱,熱源H例如為發(fā)光二極管光源。散熱模組100包括一第 一散熱器120、一風扇130、一隔板140與一第二散熱器150。第一散熱器120適于連接至熱源H,并具有一出風口 122。風扇130相鄰于第一散 熱器120設置。第二散熱器150連接至第一散熱器120。隔板140配置于第一散熱器120 與第二散熱器150之間,且隔板140具有一入風口 142,而入風口 142的位置對應于風扇130 的位置。此外,在一實施例中,第二散熱器150是疊放于第一散熱器120上方,使風扇130 所驅(qū)動的氣流于第二散熱器150內(nèi)部的流向與于第一散熱器120內(nèi)部的流向相反,此設置 不僅可延長散熱模組100內(nèi)的氣流流道,也可縮小散熱模組100的體積。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散熱器120包含一散熱基板121a與一組依序間隔排列的散熱 鰭片121b,而第二散熱器150亦可為另一組依序間隔排列的散熱鰭片。風扇130所驅(qū)動的氣流依序流經(jīng)第二散熱器150、入風口 142及第一散熱器120,然后經(jīng)由第一散熱器120的出風口 122排出,因此,可利用風扇130,以強制對流的方式,將 第一散熱器120及第二散熱器150上的熱帶走,達到散熱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風扇130所驅(qū)動的氣流依序流經(jīng)第二散熱器150與第一散熱器 120,因而增加散熱模組100與氣流間的熱交換面積與熱交換時間,故可提高散熱效率。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散熱器150更可經(jīng)由隔板140連接至第一散熱器120,且隔板 140的材質(zhì)可為導熱材質(zhì),例如金屬;在其他實施例中,導熱材質(zhì)的隔板140可與第二散熱 器150 —體成型。因此,第一散熱器120內(nèi)的熱可經(jīng)由隔板140而傳遞至第二散熱器150。在本實施例中,散熱模組100更可包括一導流殼體160,其配置于第二散熱器150 的一側(cè),使得第二散熱器150位于導流殼體160與隔板140之間。因此,除了第一散熱器 120與隔板140所形成一連通于入風口 142的第一流道Rl之外,隔板140、第二散熱器150 與導流殼體160亦形成一第二流道R2,其亦連通于入風口 142。導流殼體160能限制氣流必須從第二散熱器150的外側(cè)進入第二散熱器150,且氣 流必須經(jīng)過第二流道R2后才能進入入風口 142,接著經(jīng)過第一流道R1,讓氣流依序在第二 散熱器150及第一散熱器120中行經(jīng)較長的路徑以停留較長的時間。如此可增加第二散熱 器150與氣流間的熱交換面積與熱交換時間,而有助于提升散熱效率。在本實施例中,導流殼體160的材質(zhì)亦可為導熱材料,且導流殼體160可連接于第 二散熱器150。使得第二散熱器150的熱可傳導至導流殼體160進行散熱,而再提升散熱效 率。在本實施例中,散熱模組100還可包括一出口導流件170,其鄰接于出風口 122,以 改變由出風口 122排出的氣流的流動方向,具體而言,經(jīng)過第一散熱器120的氣流可透過出 口導流件170改變流動方向,而朝向一遠離第二散熱器150的方向排出,以避免排出的熱氣 回流至散熱模組100。在下列實施例中,散熱模組IOOa與散熱模組IOOb與圖1所示的散熱模組100大 致上相同,且相同或相似的元件標號代表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于此不再贅述,下文將針對不 同之處來進行說明。圖2是依照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一種散熱模組的示意圖。請同時參照圖1與圖 2,在第一實施例與第二實施例中,風扇130及130a可為離心式風扇,其出風方向垂直于風 扇130及130a的轉(zhuǎn)軸。在圖1的散熱模組100中,風扇130設置于第一散熱器120—側(cè),氣流可由風扇 130上方的入風口 142相對于風扇130的轉(zhuǎn)軸軸向地吸入后,再由風扇130相對于風扇130 的轉(zhuǎn)軸徑向地吹向第一散熱器120。然而,在圖2的散熱模組IOOa中,風扇130a配置于第一散熱器120a的中央,氣流 可由風扇130上方的入風口 142相對于風扇130a的轉(zhuǎn)軸軸向地吸入后,再由風扇130a相 對于風扇130a的轉(zhuǎn)軸徑向地吹向第一散熱器120a。圖3是圖1的散熱基板的第二表面的示意圖,圖4是圖2的散熱基板的第二表面 的示意圖。請同時參照圖1至圖4,在第一與第二實施例中,散熱基板121a具有一第一表面Sl及一相對于第一表面Sl的第二表面S2。第一表面Sl適于接觸熱源H。散熱鰭片121b和風扇130及130a均配置于第二表面S2。由于離心式風扇的正下方無法出風,因此熱源H設置的位置需要讓熱源H于第二 表面S2上的正投影Al不重疊于風扇130及130a于第二表面S2上的正投影A2。在圖1的散熱模組100中,風扇130位于第一散熱器120的側(cè)邊,因此在圖3中的 熱源H的正投影Al位于第二表面S2的右上區(qū)域。在圖2的散熱模組IOOa中,風扇130a位于第一散熱器120a的內(nèi)部,因此在圖4 中的熱源H的正投影Al位于風扇130a的正投影A2的周圍。圖5是圖1的熱源、散熱基板、散熱鰭片及風扇的局部放大示意圖。請參考圖1、 圖3及圖5,在第一實施例中,熱源H在散熱基板121a上還可具有一擴散角θ,使熱源H在 散熱基板121a的第二表面S2上的有效散熱區(qū)域A3大于熱源H于第二表面S2上的正投影 Al。因此,當考慮到熱源H在散熱基板121a上具有擴散角θ的狀況時,熱源H在散熱基 板121a上的位置必須更遠離風扇130及130a,使熱源H的有效散熱區(qū)域A3與風扇130及 130a于第二表面S2上的正投影A2不會重疊。圖6是依照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的一種散熱模組的示意圖。在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 例中,散熱模組IOOb的第一散熱器120b與第二散熱器150a為一體成型,即一組依序間隔 排列的鰭片121b的下半部與散熱基板121a構(gòu)成第一散熱器120b,而同一組鰭片121b的上 半部則構(gòu)成第二散熱器150a。此外,隔板140a僅分隔第一散熱器120b與第二散熱器150a 內(nèi)部的間隙。在本實施例中,隔板140a的材質(zhì)可為絕熱材質(zhì),例如塑膠,因此隔板140a將不會 在該組構(gòu)成第一散熱器120b與第二散熱器150a的相鄰鰭片間進行熱傳遞,使得熱源H的 熱可借由第一散熱器120b迅速且直接地傳遞至第二散熱器150a進行散熱。綜上所述,在本發(fā)明的上述實施例中,散熱模組借由多個散熱器的疊合,能夠增加 散熱模組與氣流間的熱交換面積與熱交換時間,使得散熱模組具有良好的散熱效能。此外, 散熱模組還可加設導流殼體與出口導流件弓I導氣流的流向,使散熱效能更加提升。另外,離 心式風扇可設置于散熱模組內(nèi),以縮減散熱模組的體積。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fā)明實施的范圍,即 大凡依本發(fā)明申請專利范圍及發(fā)明說明內(nèi)容所作的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fā)明 專利涵蓋的范圍內(nèi)。另外本發(fā)明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范圍不須達成本發(fā)明所揭露的全 部目的或優(yōu)點或特點。
權利要求
一種散熱模組,適于對一熱源進行散熱,該散熱模組包括一第一散熱器,適于連接至該熱源,并具有一出風口;一風扇,相鄰于該第一散熱器設置;一第二散熱器,連接至該第一散熱器;以及一隔板,配置于該第一散熱器與該第二散熱器之間,且該隔板具有一入風口,該入風口的位置對應于該風扇的位置,其中該風扇所驅(qū)動的一氣流依序流經(jīng)該第二散熱器、該入風口及該第一散熱器,然后經(jīng)由該第一散熱器的該出風口排出。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模組,其特征在于該第二散熱器經(jīng)由該隔板連接至該第 一散熱器,且該隔板的材質(zhì)為導熱材質(zhì)。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模組,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散熱器與該第二散熱器為一體 成形,該隔板分隔該第一散熱器與該第二散熱器內(nèi)部的間隙,且該隔板的材質(zhì)為絕熱材質(zhì)。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模組,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出口導流件,鄰接于該出風 口,以改變由該出風口排出的該氣流的流動方向。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模組,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導流殼體,配置于該第二散熱 器的一側(cè),使該第二散熱器位于該導流殼體與該隔板之間,該導流殼體、該第二散熱器與該 隔板形成一流道區(qū)域,該流道區(qū)域連通于該入風口。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模組,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散熱器包含一散熱基板及數(shù)個 散熱鰭片,該散熱基板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相對于該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該第一表面適 于接觸該熱源,這些散熱鰭片及該風扇均配置于該第二表面,使得這些散熱鰭片與該熱源 分別位于該散熱基板的相對兩側(cè),并使得該風扇與該熱源分別位于該散熱基板的該相對兩 側(cè)。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散熱模組,其特征在于該熱源于該第二表面上的正投影與該 風扇于該第二表面上的正投影不會重疊。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散熱模組,其特征在于該熱源具有一擴散角,使該熱源在該第 二表面上的一有效散熱區(qū)域大于該熱源于該第二表面上的正投影,而該熱源的該有效散熱 區(qū)域與該風扇于該第二表面上的正投影不會重疊。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模組,其特征在于該熱源為一發(fā)光二極管。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模組,其特征在于該風扇所驅(qū)動的該氣流于該第二散熱 器內(nèi)部的流向是與于該第一散熱器內(nèi)部的流向相反。
全文摘要
一種散熱模組適于對一熱源進行散熱。散熱模組包括一第一散熱器、一風扇、一第二散熱器與一隔板。第一散熱器適于連接至熱源,且具有一出風口。風扇相鄰于第一散熱器設置。第二散熱器連接至第一散熱器。隔板配置于第一散熱器與第二散熱器之間,且隔板具有一入風口,其位置對應于風扇的位置。風扇所驅(qū)動的氣流依序流經(jīng)第二散熱器、入風口及第一散熱器,然后經(jīng)由第一散熱器的出風口排出。
文檔編號H01L23/367GK101859739SQ200910132028
公開日2010年10月13日 申請日期2009年4月13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4月13日
發(fā)明者吳上炫, 周志成, 許年輝 申請人:揚光綠能股份有限公司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