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極形成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層疊III族氮化物類化合物半導體而形成的半導體元件的電極形成方法,特別涉及形成由氧化銦錫(ITO)構成的透光性電極的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III族氮化物類化合物半導體元件一般使用非導電性的藍寶石襯底,n電極、p電極都形成在半導體元件層一側。在此,在所謂的正裝式III族氮化物類化合物半導體元件中,在p型層表面使用例如由合金化了的金(Au)和鈷(Co)構成的薄膜透光性電極,從形成有電極的一側取出光。但是,Au/Co薄膜透光性電極的光透射率為60%左右,光取出效率不充分。
另一方面,作為III族氮化物類化合物半導體元件的透光性電極,人們提出了使用氧化銦錫(ITO)。
專利文獻1日本特許第3394488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3-17748號公報關于氧化銦錫(ITO),用于III族氮化物類化合物半導體元件時的特性還不十分清楚,而且,需要開發(fā)用于形成電極的最佳條件。
發(fā)明內容
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作為III族氮化物類化合物半導體發(fā)光元件的透光性電極而由氧化銦錫(ITO)構成的電極的形成方法。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根據方案1所記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層疊了III族氮化物類化合物半導體而形成的半導體元件的電極的形成方法中,電極由氧化銦錫(ITO)構成,在至少存在氧的氣氛下,利用電子束蒸鍍法或者離子電鍍法來蒸鍍該氧化銦錫(ITO)。
另外,根據方案2所記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氧化銦錫(ITO)膜形成之后,以大于或等于300℃的溫度進行燒制。此外,根據方案3所記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氧化銦錫(ITO)膜的形成在大于或等于0.01Pa的氧氣氣氛下進行。
另外,根據方案4所記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由氧化銦錫(ITO)構成的電極之上形成用于引線接合的焊盤電極,作為該焊盤電極的最下層,形成包含鎳(Ni)、鈦(Ti)、鉻(Cr)和鋁(Al)中的至少一種的膜。
如下所示,本發(fā)明人發(fā)現通過在存在氧的氣氛下利用電子束蒸鍍法或者離子電鍍法蒸鍍ITO,能形成最佳的透光性電極。之后,利用加熱進行ITO的燒制,由此,能形成透光性高、電阻率低的電極。另外還發(fā)現,如果在形成ITO時使氧氣大于或等于0.06Pa,則不進行燒制,就能形成透光性高、電阻率低的電極。
雖然需要與由ITO構成的透光性電極接近來形成用于引線接合的所謂的焊盤電極,但是,本發(fā)明人還發(fā)現例如如果在金的厚膜電極和ITO之間設置鎳(Ni)、鈦(Ti)、鉻(Cr)和鋁(Al),則能提高接合度。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半導體發(fā)光元件100的結構的剖視圖。
符號說明如下100半導體發(fā)光元件 101藍寶石襯底 102緩沖層103非摻雜GaN層 104高載流子濃度n+層 105n型層106發(fā)光層 107p型層108p型接觸層110透光性p電極(ITO) 130保護膜 140n電極具體實施方式
作為本發(fā)明的主要特征的ITO,Sn的比例以2~20%為好。ITO的厚度以10nm~10μm為好。如果小于10nm,則電流的擴散不充分,而且容易產生剝離。另外,如果超過10μm,則光透射性劣化。ITO的厚度,更理想的是100nm~5μm,最好是200nm~2μm。
ITO膜形成時的氧氣壓力,理想的是0.01Pa~10Pa,更理想的是0.03Pa~2Pa,最好是0.05Pa~1Pa。如果大于或等于0.01Pa,則能形成電阻值低的電極。另外,利用后工序的燒制,能得到大于或等于80%的光透射度。如果使氧氣壓力大于或等于0.06Pa,則不經過后工序的燒制也能得到大于或等于90%的光透射度。燒制可以在300℃~1000℃下進行。如果低于300℃,則燒制的效果不充分,如果超過1000℃,則將導致半導體元件的特性劣化。更理想的是500℃~900℃,最好是600℃~800℃。另外,燒制最好是在惰性氣體氣氛下,特別是在氮氣氣氛下進行。
對于用于引線接合的焊盤電極,可以用厚膜的金(Au)形成。厚度在0.5~3μm的范圍內任意地設定。在主要由金(Au)形成焊盤電極時,如果在與由ITO構成的透光性電極之間形成鎳(Ni)、鈦(Ti)、鉻(Cr)或鋁(Al),則焊盤電極與由ITO構成的透光性電極的接合度提高。特別是在使用了鎳(Ni)時,接合度變得更高。
本發(fā)明涉及的III族氮化物類化合物半導體發(fā)光元件,除了與上述發(fā)明的主要結構有關的限定之外,可以采用任意的結構。另外,發(fā)光元件可以是發(fā)光二極管(LED)、激光二極管(LD),光電耦合器、其它任意的發(fā)光元件。特別是,作為本發(fā)明涉及的III族氮化物類化合物半導體發(fā)光元件的制造方法,可以使用任意的制造方法。
具體地講,作為晶體生長的襯底,可以使用藍寶石、尖晶石、Si、SiC、ZnO、MgO或者III族氮化物類化合物單晶體等。作為使III族氮化物類化合物半導體層晶體生長的方法,分子束氣相生長法(MBE)、有機金屬氣相生長法(MOVPE)、氫化物氣相生長法(HVPE)、液相生長法等是有效的。
在發(fā)光層為多重量子阱構造時,可以包含由至少包含銦(In)的III族氮化物類化合物半導體AlxGayIn1-x-yN(0≤x<1,0<y≤1)構成的阱層。發(fā)光層的結構,例如包括由摻雜或非摻雜的GayIn1-yN(0<y≤1)構成的阱層、由帶隙比該阱層大的任意組成的III族氮化物類化合物半導體AlGaInN構成的阻擋層。作為優(yōu)選例,為非摻雜的GayIn1-yN(0<y≤1)的阱層和由非摻雜的GaN構成的阻擋層。
電極形成層等III族氮化物半導體層可以由III族氮化物類化合物半導體形成,該III族氮化物類化合物半導體是至少用AlxGayIn1-x-yN(0≤x≤1,0≤y≤1,0≤x+y≤1)來表示的2元類、3元類或4元類半導體構成。另外,這些III族元素的一部分也可以用硼(B)、鉈(Tl)置換,還可以用磷(P)、砷(As)、銻(Sb)、鉍(Bi)置換一部分氮(N)。
另外,在使用這些半導體來形成n型的III族氮化物類化合物半導體層時,作為n型雜質可以添加Si、Ge、Se、Te、C等,作為p型雜質可以添加Zn、Mg、Be、Ca、Sr、Ba等。
根據以上的本發(fā)明的方法,能有效地、或者合理地解決上述課題。
實施例1首先,為了示出由本發(fā)明的電極形成方法帶來的提高ITO的光透射性和抑制薄膜電阻的效果,進行以下的實驗。以氧化錫和氧化銦的混合物(氧化錫5%)為靶,利用電子束蒸鍍法在藍寶石襯底上形成膜厚300nm的ITO。此時,在使蒸鍍裝置內部形成小于或等于1×10-2Pa的高真空后,以4種壓力導入氧氣,分別形成ITO。氧氣壓力采用0.0Pa(即不導入氧氣)、0.005Pa、0.015Pa、0.06Pa、0.1Pa的5種。之后,對波長470nm的藍色光的光透射性和薄膜電阻進行測量。接著,分別在氮氣氣氛下以400℃燒制10分鐘,之后再次測量光透射性和薄膜電阻。其結果示于表1中。另外,光透射性是以藍寶石襯底的光透射性為100%時的相對值。
(續(xù)下一頁)
表1
在形成ITO時不導入氧氣的情況下,光透射性在燒制的前后存在顯著的差別。即,在燒制前,光透射性停留在65%,但是燒制后,達到100%。另一方面,薄膜電阻為100Ω/□左右,在燒制前后幾乎沒有差別。
在存在0.005Pa的氧氣的情況下形成ITO時,光透射性在燒制的前后存在顯著的差別。即,在燒制前,光透射性停留在60%,但是燒制后,達到90%。另外,薄膜電阻在燒制前后幾乎沒有差別,為27Ω/□左右,雖然還有改善的余地,但還是比較好的。
在存在0.015Pa的氧氣的情況下形成ITO時,光透射性在燒制的前后存在顯著的差別。即,在燒制前光透射性停留在57%,但是燒制后達到88%。另外,薄膜電阻在燒制前后幾乎沒有差別,為16Ω/□左右,是極為良好的。
在存在0.06Pa的氧氣的情況下形成ITO時,光透射性、薄膜電阻在燒制的前后都幾乎沒有差別,是極為良好的。即,光透射性為93%左右,薄膜電阻也為16Ω/□左右。
在存在0.1Pa的氧氣的情況下形成ITO時,光透射性、薄膜電阻都是極為良好的。即,光透射性在燒制的前后都為96%左右,薄膜電阻從燒制前的14Ω/□減小到8Ω/□,改善了薄膜電阻。
以上的結果是,ITO因燒制而再結晶,從而光透射性變好,通過在存在微量的氧氣的情況下形成ITO,在化學量論上(stoichiometric)成為理想的ITO組成,由此,可以說明電阻值得到了抑制。如上所述,根據本發(fā)明,作為透光性電極能可形成極為良好的ITO膜。
實施例2圖1表示本發(fā)明實施例涉及的半導體發(fā)光元件100的示意剖視圖。對于半導體發(fā)光元件100,如圖1所示,在厚度約300μm的藍寶石襯底101之上,形成有由氮化鋁(AlN)構成的膜厚約15nm的緩沖膜層102,在緩沖膜層102之上形成有由非摻雜的GaN構成的膜厚約500nm的層103,在層103上形成有由摻雜了1×1018/cm3的硅(Si)構成的膜厚約5μm的n型接觸層104(高載流子濃度n+層)。
另外,在該n型接觸層104之上形成有摻雜了1×1017/cm3的硅(Si)的膜厚25nm的由n型Al0.15Ga0.85N構成的n型層105。進而,在n型層105之上層疊有3對膜厚3nm的由非摻雜In0.2Ga0.8N所構成的阱層1061、和膜厚20nm的由非摻雜GaN構成的阻擋層1062,而形成多重量子阱構造的發(fā)光層106。
進而,在該發(fā)光層106之上形成有由摻雜了2×1019/cm3的Mg的膜厚25nm的p型Al0.15Ga0.85N構成的p型層107。在p型層107之上形成有由摻雜了8×1019/cm3的Mg的膜厚100nm的p型GaN構成的p型接觸層108。
另外,在p型接觸層108之上形成有由ITO構成的透光性p電極110,在n型接觸層104上形成有n電極140。透光性p電極110由與p型接觸層108直接接合的膜厚約300nm的ITO構成。
厚膜p電極120,是通過從透光性p電極110之上依次層疊膜厚約30nm的由鎳(Ni)構成的第一層121、膜厚約1.5μm的由金(Au)構成的第二層122、膜厚約10nm的由鋁(Al)構成的第三層123而構成的。
多層構造的n電極140,是通過從n型接觸層104部分露出的部分之上層疊膜厚約18nm的由釩(V)構成的第一層141、和膜厚約100nm的由Al構成的第二層142而構成的。
半導體發(fā)光元件,在藍寶石襯底上依次外延生長了緩沖層102、非摻雜GaN層103、高載流子濃度n+層104、n型層105、發(fā)光層106、p型層107、p型接觸層108,在進行了用于形成n電極140的刻蝕之后,如下面這樣進行電極形成。
首先,用光致抗蝕劑形成掩膜,該掩膜在要形成透光性p電極(ITO)110的區(qū)域形成了窗口,之后,以氧化錫和氧化銦的混合物(氧化錫5%)為靶,利用電子束蒸鍍法在氧氣壓力為0.06Pa下形成了膜厚300nm的由ITO構成的透光性p電極110。接著,在氮氣氣氛下進行600℃、5分鐘的燒制。之后,除去光致抗蝕劑。
接著,用光致抗蝕劑形成掩膜,該掩膜在要形成厚膜p電極120的區(qū)域形成了窗口,之后,在透光性p電極110之上依次形成膜厚約30nm的由鎳(Ni)構成的第一層121、膜厚約1.5μm的由金(Au)構成的第二層122、膜厚約10nm的由鋁(Al)構成的第三層123。然后,除去光致抗蝕劑。
完全一樣地用光致抗蝕劑形成掩膜,該掩膜在要形成厚膜n電極140的區(qū)域形成了窗口,之后,在露出高載流子濃度n+層103的區(qū)域形成膜厚約18nm的由釩(V)構成的第一層141、和膜厚約100nm的由鋁(Al)構成的第二層142。然后,除去光致抗蝕劑。
接著,對透光性p電極(ITO)電極110、厚膜p電極120、n電極140進行加熱處理。最后,形成由SiO2構成的保護膜130。并且,保護膜130也可以使用SiNx來替代SiO2。
比較例準備如下這樣形成的比較用的半導體發(fā)光元件即,在上述實施例中,代替透光性p電極(ITO)110,而通過從最下層依次層疊9的Co、29的Au、9的Co、30的Au這樣的4層而形成薄膜透明電極,并代替厚膜p電極120,而從最下層依次形成膜厚40nm的Au、膜厚30nm的Cr、膜厚650nm的Au、膜厚10nm的Al。然后,與上述半導體發(fā)光元件100比較物性。此時,安裝在Ag基座上,并用透明銀漿料覆蓋。
具有層疊了4層Au/Co/Au/Co并合金化了透明電極的比較用的半導體發(fā)光元件,驅動電壓為3.15V,光度為77mcd,全放射束為3.4mW,與此相對,本發(fā)明涉及的圖1的半導體發(fā)光元件100,驅動電壓為3.27V,光度為146mcd,全放射束為7.6mW。即,相對于具有Au/Co薄膜透明電極的半導體元件,本發(fā)明的具有由ITO構成的透光性電極的半導體發(fā)光元件,驅動電壓幾乎沒有變化,而且光度和全放射束顯著提高。
權利要求
1.一種電極形成方法,是層疊III族氮化物類化合物半導體而形成的半導體元件的電極的形成方法,該方法的特征在于上述電極由氧化銦錫構成,在至少存在氧的氣氛下,利用電子束蒸鍍法或者離子電鍍法形成該氧化銦錫。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極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氧化銦錫膜形成之后,在高于或等于300℃的溫度下進行燒制。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極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大于或等于0.01Pa的氧氣氣氛下進行上述氧化銦錫膜的形成。
4.根據權利要求1~3任意一項所述的電極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由上述氧化銦錫構成的電極之上,形成用于引線接合的焊盤電極,作為該焊盤電極的最下層,形成包含鎳(Ni)、鈦(Ti)、鉻(Cr)和鋁(Al)中的至少一種的膜。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透光性高、電阻低的透光性電極的制造方法。半導體發(fā)光元件(100)是在藍寶石襯底上依次層疊了緩沖層(102)、非摻雜GaN層(103)、高載流子濃度n
文檔編號H01L31/18GK1755899SQ20051010805
公開日2006年4月5日 申請日期2005年9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9月30日
發(fā)明者吉田和廣, 長谷川恭孝, 加賀廣持 申請人:豐田合成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