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散熱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散熱裝置,特別是關于一種改善氣流風道的散熱裝置。
背景技術:
中央處理器等電子元件在正常的運行過程中都將產(chǎn)生大量的熱,若不及時排除其產(chǎn)生的熱量,將導致熱量累積引起溫度升高,而嚴重影響電子元件的正常運行。通常業(yè)界均在中央處理器等電子元件上安裝散熱器輔助其散熱,在散熱器上安裝風扇組裝成散熱裝置,由風扇提供強制氣流使散熱器的熱量快速散發(fā),從而能夠?qū)χ醒胩幚砥鬟M行更為有效的散熱。
傳統(tǒng)的散熱裝置如圖5所示,包括一散熱器3、一四角具有通孔2的風扇1及固定該風扇1于散熱器3上的若干固定件7。該散熱器3包括一基板4及自該基板4向上延伸的若干相互平行的散熱鰭片5,兩相鄰散熱鰭片5間均形成風道6,由于氣流與散熱鰭片5之間存在粘性力作用,在散熱鰭片5表面氣流速度梯度很大,主要傳熱方式為熱傳導,熱阻較大,形成溫度很高而熱交換效率很低的熱邊界層,同時由于風道長度較長,而熱邊界層厚度隨風道長度的增加而增加,其散熱效果隨風道長度的增加進一步降低。
發(fā)明內(nèi)容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改善氣流風道、散熱效果好的散熱裝置。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本發(fā)明散熱裝置,包括一散熱器及一位于散熱器上方提供強制氣流的風扇,該散熱器包括第一散熱鰭片組及第二散熱鰭片組,該第一散熱鰭片組的散熱鰭片之間形成若干第一風道,該第二散熱鰭片組的散熱鰭片之間形成若干第二風道,所述第一風道與第二風道連通,當風扇產(chǎn)生強制氣流時,氣流分散的進入所述第一風道,然后再次分散的進入所述第二風道。
本發(fā)明散熱裝置減小了風道長度及邊界層厚度,即減小了散熱鰭片與氣流之間的熱阻,提高了散熱效率。
下面參照附圖結(jié)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散熱裝置的部分分解圖。
圖2是本發(fā)明散熱裝置風扇固定架立體圖。
圖3是本發(fā)明散熱裝置散熱器立體圖。
圖4是圖3從另一角度的視圖。
圖5是傳統(tǒng)散熱裝置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jié)合附圖對本發(fā)明散熱裝置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如圖1所示,該散熱裝置包括一散熱器10、一風扇30及一固定該風扇30于該散熱器10上方的風扇固定架20。
該風扇30包括一四角具有通孔31的矩形扇框、一位于扇框中心的扇輪33及環(huán)設于該扇輪33外的若干葉片35。
如圖2所示,該風扇固定架20包括一大致呈矩形的外框21,該外框21的兩相對邊緣向下延伸出兩大致呈“V”形的折邊25,另兩相對邊靠兩端處分別向下延伸出一扣合部27。該外框21具有與風扇30通孔31相配合的穿孔28,外框21中央具有中心孔23以便氣流流通,該扣合部27具有與散熱器扣合的圓孔271。
如圖3及圖4所示,該散熱器10包括一基板11及位于該基板11上的第一及第二散熱鰭片組13、15,兩對熱管17、19分別熱性結(jié)合于該第一及第二散熱鰭片組13、15上。
該基板11包括一與熱源接觸的第一部分111、對稱分設于其兩側(cè)的第二部分113及連接該第一部分111與第二部分113的連接部115。該第一部分111的下表面開設有一對收容熱管19的“U”形溝槽117。該扣合部27的圓孔271固定在該第二部分113上,從而將風扇30固定在散熱器10上。
該第一散熱鰭片組13結(jié)合于該基板11的第一部分111的上表面,其包括若干垂直于該基板11的散熱鰭片,相鄰兩散熱鰭片之間形成與基板11垂直的第一風道132。該第一散熱鰭片組13上部具有與風扇固定架20折邊25相適配的“V”形凹槽130,便于氣流進入所述第一風道132。熱管17呈“U”形,其一端垂直的熱性結(jié)合于該第一散熱鰭片組13的通孔中,使該第一散熱鰭片組13各部分溫度近于一致,提高散熱效果。
該第二散熱鰭片組15對稱分設于所述第一散熱鰭片組13兩側(cè),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較佳實施方式,該第二散熱鰭片組15的每一散熱鰭片均垂直于第一散熱鰭片組13的散熱鰭片,各相鄰散熱鰭片之間形成與第一風道132連通的第二風道152,可以理解的,該第一及第二散熱鰭片組的各散熱鰭片之間也可以不完全垂直,相互成一定夾角。當風扇30運轉(zhuǎn)產(chǎn)生強制氣流時,氣流分散進入該第一散熱鰭片組13所形成的第一風道132,然后該每一第一風道132中的氣流分別分散的進入各第二風道152。即當氣流自第一散熱鰭片組13進入第二散熱鰭片組15時,氣流再次分離并重新混合形成新的氣流,這樣每一氣流流經(jīng)風道的長度大大減小,因此氣流與散熱鰭片之間的邊界層厚度減小,熱阻減小,二者之間的熱交換效率大大提高,即提高了散熱效果。另外,兩熱管19分別垂直的熱性結(jié)合于該第二散熱鰭片組15的通孔中,與熱管17相同,其可以將熱量均勻的傳導至該第二散熱鰭片組15的各部分,更有利于散熱。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散熱裝置,包括一散熱器及一位于散熱器上方提供強制氣流的風扇,其特征在于該散熱器包括第一散熱鰭片組及第二散熱鰭片組,該第一散熱鰭片組的散熱鰭片之間形成若干第一風道,該第二散熱鰭片組的散熱鰭片之間形成若干第二風道,所述第一風道與第二風道連通,當風扇產(chǎn)生強制氣流時,氣流分散的進入所述第一風道,然后再次分散的進入所述第二風道。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每一第一風道與若干第二風道相連通,該每一第一風道的氣流分散的進入各第二風道。
3.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二散熱鰭片組對稱的設置于該第一散熱鰭片組兩側(cè)。
4.如權(quán)利要求1或3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熱鰭片組橫向地連接于所述第一散熱鰭片組。
5.如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散熱鰭片組的散熱鰭片沿該第二散熱鰭片組的散熱鰭片的橫向延伸,該第二散熱鰭片組的散熱鰭片沿該第一散熱鰭片組的散熱鰭片的橫向延伸。
6.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散熱器還包括一基板,該第一散熱鰭片組垂直于該基板,第二散熱鰭片組平行于該基板。
7.如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散熱裝置進一步包括至少一熱性連接于基板與第一散熱鰭片組的熱管。
8.如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散熱裝置進一步包括至少一熱性連接于基板與第二散熱鰭片組的熱管。
9.如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基板至少包括一收容熱管的“U”形溝槽。
10.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散熱裝置進一步包括一將該風扇固定于該散熱器的風扇固定架。
11.如權(quán)利要求5至10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散熱器片組上方具有導風的“V”形凹槽。
12.一種散熱裝置,包括一用于與熱源接觸的基板及一風扇,該基板包括設有第一散熱鰭片組的第一部分及設有第二散熱鰭片組的第二部分,該風扇包括一與基板的第二部分相連的風扇固定架,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散熱鰭片組與該第二散熱鰭片組不相平行。
13.如權(quán)利要求12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散熱鰭片組與該第二散熱鰭片組橫向相連接。
14.如權(quán)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散熱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二散熱鰭片組設置于該第一散熱鰭片組兩側(cè),該風扇固定架涵蓋該第一及第二散熱鰭片組。
全文摘要
一種散熱裝置,包括一散熱器及一位于散熱器上方提供強制氣流的風扇,該散熱器包括第一散熱鰭片組及第二散熱鰭片組,該第一散熱鰭片組的散熱鰭片之間形成若干第一風道,該第二散熱鰭片組的散熱鰭片之間形成若干第二風道,所述第一風道與第二風道連通,當風扇產(chǎn)生強制氣流時,氣流分散的進入所述第一風道,然后再次分散的進入所述第二風道,故減小了風道長度及邊界層厚度,即減小了散熱鰭片與氣流之間的熱阻,提高了散熱效率。
文檔編號H01L23/34GK1691316SQ200510070548
公開日2005年11月2日 申請日期2005年4月26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4年4月27日
發(fā)明者王亞雄, 董順吉, 黃中元, 黃愛民 申請人:富準精密工業(yè)(深圳)有限公司, 鴻準精密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