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子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電子設備。
背景技術:
近年來,涉及電池回收的法律和條例在各國執(zhí)行,且存在一種對結構的需求,使得一體結合于電子設備中的電氣零部件、備份輔助電池等可在電子設備廢棄時易于從電子設備中移除并與電子設備分離。
例如一種結構,其中輔助電池預先可分離地附接于印刷接線板,該印刷接線板位于構成電子設備外裝體的殼體的內部,殼體朝向輔助電池的部位具有一個用于從其中移除該電池的開口,該開口由蓋體關閉,該結構已經被披露(例如參見日本專利特開平8-255606)。
在這種電子設備中,輔助電池從電子設備的分離通過從開口移除蓋體、從印刷接線板上移除輔助電池、以及拔出輔助電池到殼體之外的方式進行操作。
然而,在上面提及的電子設備中,開口和蓋體朝向殼體外面,這樣它們就降低了電子設備的外觀質量。
另外,也許還期望有一種結構,其中不具有這種開口和蓋體并且其中輔助電池在將殼體拆卸之后取出。然而這種情況下,輔助電池的取出操作麻煩,實際應用性差。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是基于對上述情況的考慮作出的。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不降低外觀質量且可在電子設備廢棄時輕松移除可分離體如輔助電池和電氣零部件的電子設備。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根據本發(fā)明,所提供的電子設備包括構成外裝體的殼體;和零部件容納腔,零部件通過設置在殼體內部并開口于殼體外表面的第一開口可移除地容納在其中;其中,第二開口設置在形成零部件容納腔的壁部內;與第二開口連通的零部件容納空間設置在殼體的內部;設置一個保持器,它包括可分離地附接于第二開口以關閉第二開口的第一板形部,以及在第一板形部關閉第二開口的情況下,從第一板形部凸出并在零部件容納空間內延伸的第二板形部;可分離體保持在保持器中;并且第一開口、零部件容納腔和第二開口形成為這樣的尺寸,可使保持器和保持在保持器中的可分離體從零部件容納空間移動到殼體的外部。
附圖1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圖像拾取設備從前側觀察所得的透視圖;附圖2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圖像拾取設備從后側觀察所得的透視圖;附圖3為顯示圖像拾取設備控制系統(tǒng)的方塊圖;附圖4為殼體102的下表面從斜后側觀察所得的透視圖;附圖5為顯示殼體102下表面基本零件的透視圖;附圖6為沿附圖5箭頭A方向的視圖;附圖7為電池容納腔14的示意性透視圖;附圖8顯示了輔助電池140和保持器26的組合;附圖9顯示了輔助電池140和保持器26安裝到位的情形;附圖10顯示了輔助電池140和保持器26容納在容納空間24內的情形;附圖11A到11C顯示了分離輔助電池140的操作過程。
具體實施例方式
增強外觀質量并可保證去除可分離件的操作簡單的這一目的已經由一種結構所實現(xiàn),該結構包括設置在形成零部件容納腔的壁部內的第二開口、與第二開口相通的零部件容納空間以及保持可分離件的保持器。
現(xiàn)在,將在下面參考附圖描述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
在該實施例中,將對電子設備是圖像拾取設備的情況進行描述。
附圖1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圖像拾取設備從前側觀察所得的透視圖,附圖2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圖像拾取設備從后側觀察所得的透視圖,附圖3為顯示圖像拾取設備控制系統(tǒng)的方塊圖。
如附圖1和附圖2所示,圖像拾取設備10具有一個構成外裝體的矩形板狀殼體102,殼體102由相互配合的前側殼體102A和后側殼體102B組成,前側殼體102A構成殼體102的前表面,后側殼體102B構成殼體102的后表面。附帶一提,這里殼體102的左右側是按照從殼體102的前側觀察而言的。
用于容納圖像拾取光學系統(tǒng)104的透鏡筒106、用于發(fā)射圖像拾取輔助光的閃光燈108、自動定時器燈110等設置在殼體102前表面的上部。
機蓋112可垂直滑動地設置在殼體102的前表面。機蓋112在下極限位置與上極限位置之間滑動,下極限位置如附圖1所示,用于將透鏡筒106、閃光燈108以及自動定時器燈110暴露在前側,上極限位置用于覆蓋透鏡筒106、閃光燈108以及自動定時器燈110。
快門按鈕114、電源按鈕116等設置在殼體102上表面的相對左側的位置。
用于顯示圖像如靜態(tài)圖像、動態(tài)圖像以及字符、符號等的顯示屏118、用于完成圖像拾取光學系統(tǒng)104變焦操作的變焦開關120、用于完成不同操作的十字開關122以及多個操作按鈕124均設置在殼體102的后表面上。
用于將圖像拾取設備10變換成靜態(tài)圖像拾取模式、動態(tài)圖像拾取模式、再現(xiàn)/編輯模式等的模式轉換開關126設置在殼體102的左側面上。
如附圖3所示,圖像拾取設備10具有一個由CCD、CMOS傳感器等組成的圖像拾取裝置128,用于拾取被圖像拾取光學系統(tǒng)104聚焦的目標圖像。
由圖像拾取裝置128拾取的圖像作為圖像拾取信號輸出到圖像處理單元130,其中圖像數據基于圖像拾取信號被產生,且圖像數據被記錄在記憶卡(存儲介質)132上。另外,圖像數據被顯示處理單元134顯示在顯示屏118上。
此外,圖像拾取設備10包括控制單元136,該控制單元包括CPU等,用于根據對快門按鈕114、十字開關122、操作按鈕124和模式轉換開關126的操作來控制圖像處理單元130和顯示處理單元134。
除此之外,圖像拾取設備10具有電池(蓄電池)138和輔助電池140。
電池138形成為可以為顯示屏118、圖像拾取裝置128、圖像處理單元130、顯示處理單元134、控制單元136等提供電源。
輔助電池140為圓盤狀外形,形成為可以通過在圖像拾取設備10電源關閉期間為電路部分如控制單元136提供電源來備份用于存儲不同信息如上述電路部分中的設置的存儲操作以及計時操作。在該實施例中,輔助電池140相當于電子設備10廢棄時必須從電子設備10分離的可分離體。
附圖4為殼體102的下表面從斜后側觀察所得的透視圖,附圖5為顯示殼體102下表面基本零件的透視圖,而附圖6為沿附圖5箭頭A方向的視圖。
如附圖4和5所示,存儲器容納腔12和電池容納腔14(相當于權利要求中所述的零部件容納腔)設置在殼體102的內部,并處于沿殼體102的前后方向(厚度方向)排列的狀態(tài)。
在該實施例中,機架103包括在后側殼體102B中,機架103具有電池容納腔14、開口13、第一開口15和第二開口20,這些將在后面進行描述。
存儲器容納腔12設置成位于殼體102內部相對靠后的位置,并形成為通過矩形開口13可移除地容納矩形板狀記憶卡132,矩形開口13設置在機架103位于殼體102下表面的部位。
機架103設置成位于殼體102內部相對靠前的位置,這樣電池容納腔14位于殼體102內部相對靠前的位置,且電池容納腔14形成為矩形板狀空間,如附圖6所示。
電池容納腔14形成為通過形狀與電池138外形相配合的壁部18與殼體102內部相隔離。更特殊地,如附圖7中的示意性透視圖所示,壁部18由分別朝向所容納電池138前表面和后表面的前壁1802和后壁1804、朝向電池138末端表面的底壁1806、以及分別朝向電池138雙側表面的兩側壁1808組成。
矩形板狀電池138穿過設置在機架103位于殼體102下表面的部分上的矩形第一開口15可移除地容納。
另外,在該實施例中,開口13和第一開口15形成為可被鉸接在機架位于殼體102下表面的部位上的單個開合蓋16開合。
如附圖6所示,第二開口20設置于一側壁1808鄰近第一開口15的位置,同時與第二開口20相通的零部件容納空間24設置在殼體102的內部。在該實施例中,零部件容納空間24通過連接于一側壁1808的壁部22與殼體102的內部相隔離,且零部件容納空間24開口在殼體102的前表面一側,如附圖8所示。
圓盤狀輔助電池140可移除地安裝在保持器26中,并與保持器26一起容納在零部件容納空間24中。
保持器26包括可分離地附接于第二開口20以關閉第二開口20的第一板形部28,以及在第一板形部28關閉第二開口20的情況下在零部件容納空間24內延伸的第二板形部30。
第二板形部30由外圍壁3002和底壁3004組成,該外圍壁3002由從第一板形部28的兩側使板凸出并彼此連接凸出板的末端而形成,該底壁3004設置在外圍壁3002的末端底部。
在該實施例中,保持器26具有一種結構,其中在第一板形部28關閉第二開口20的情況下,第一板形部28的表面與第二開口20外圍側表面1808平齊,而第一板形部28的一端部朝向第一開口15,朝向第一開口15的第一板形部28的端部具有槽2802,鉤取裝置如一字槽頭螺釘起子被鎖合在該槽中,另外,第一板形部28朝向第一開口15的端部具有斜面2804用于引導鉤取裝置進入槽2802。
除此之外,如附圖8所示該實施例中,接合部3006設置在外圍壁3002的一個處于第一板形部28鄰近區(qū)域的部位;接合部3006可與一個設置在第二開口20鄰近位置的接合部(未示出)接合并可從該接合部脫離。另外,如附圖9所示,外圍壁3002具有兩個鎖爪3008用于防止安裝在保持器26中的輔助電池140滑脫。
第一開口15、電池容納腔14和第二開口20形成這樣的尺寸,使得內部安裝有輔助電池140的保持器26可從零部件容納空間24移動到殼體102的外部。
現(xiàn)在,圖像拾取設備10的組合將在下面進行說明。
附圖8顯示了輔助電池140和保持器26的組合,附圖9顯示了輔助電池140和保持器26安裝到位的情形,而附圖10顯示了輔助電池140和保持器26容納在容納空間24內的情形。
如附圖8所示,首先輔助電池140和撓性基片32相互連接。
撓性基片32形成為L形,其功能是將輔助電池140和上述如控制單元136的電路部分相互進行電力連接。撓性基片32在其縱向一端具有連接孔3202,并在其縱向另一端具有連接部3204,用于連接到控制單元136一側的連接器。另外,撓性基片在其中間部具有一個切口3206,這樣當沿縱向的應力施加其上時撓性基片32會很容易斷開。
如附圖8所示,由導電材料形成的接線端子141通過點焊等方式預先分別固定到提供在輔助電池140上表面和下表面上的電極,接線端子141穿過形成在撓性基片32內的連接孔3202,接線端子141被釬焊于連接孔3202,且撓性基片32的連接部3204連接到上面提及的連接器。
接下來,保持器26穿過第一開口15被插入到電池容納腔24中,且保持器26的第二板形部30被插入到第二開口20中。這將保持器26的接合部3006和上面提及的側壁22的接合部相接合,從而維持第一板形部28關閉第二開口20的狀況,且在此情況下,保持器26的第二板形部30凸出電池容納腔24之外。
如附圖9和10所示,此時連接于撓性基片32的輔助電池140被安裝到保持器26的第二板形部30。輔助電池140和保持器26如此被安裝到機架103內。
隨后,該情況下的機架被安裝到后側殼體102B。這使得輔助電池140與保持器26一起安置在零部件容納空間24內。
這樣,前側殼體102A被安裝到后側殼體102B從而裝配起圖像拾取設備10,這樣用于容納輔助電池140的零部件容納空間24被形成于機架103的側壁22和前側殼體102B之間。
現(xiàn)在,將在下面描述從圖像拾取設備10上分離輔助電池140的過程。
附圖11A到11C顯示了分離輔助電池140的操作過程。
如附圖11A所示,開合蓋16被打開以開啟第一開口15,且電池138從電池容納腔14被拔出到殼體102之外。
接下來,如附圖11B所示,鉤取裝置2如一字槽頭螺釘起子的末端穿過引導面2804被插入到槽2802中,并且在這種情況下轉動鉤取裝置2,這樣第一壁部28從第二開口20脫離,保持器26從零部件容納空間24移動到電池容納腔14中。在這種情況下,保持器26的接合部3006和上面提及的側壁22的接合部彼此脫離。
當保持器26從零部件容納空間24移動到電池容納腔14內,一個沿拉拔撓性基片32的方向的力被施加到撓性基片32,這樣撓性基片32很容易就從切口3206開始斷裂。
可選地,即使不具有附圖8中所示的切口3206,由于撓性基片32沿正交于電池140拉出方向的方向折疊,保持器26的運動引起一扭力作用在撓性基片32的折疊部,這樣撓性基片32很容易就從折疊部開始斷裂。
當撓性基片32斷開時,保持器30和保持在保持器30內的輔助電池140通過第二開口20被拔出到電池容納腔14中,且通過第一開口15從電池容納腔14取出到殼體102之外。
通過這種方式,輔助電池140從圖像拾取設備10分離開來。
如上所述,根據該實施例,界定電池容納腔14的壁部18具有第二開口20;與第二開口20相通的零部件容納空間24設置在殼體102的內側;設置一個保持器26,它包括可分離地附接于第二開口20以關閉第二開口20的第一板形部28,以及從第一板形部28凸出并在第一板形部28關閉第二開口20的情況下在零部件容納空間24內延伸的第二板形部30;輔助電池140保持在保持器26中。因此,第二開口20和保持器26不會暴露在殼體102的外部。因此,圖像拾取設備10的外觀質量不會降低,另外,由于輔助電池140可在圖像拾取設備10廢棄時與保持器26一起從零部件容納空間24中取出,輔助電池140的移除操作可輕松實現(xiàn)。
此外,根據該實施例,保持器26的第一板形部28的一個端部在第一板形部28關閉第二開口20的情況下朝向第一開口20,且朝向第一開口20的第一板形部的端部具有槽2802,鉤取裝置如一字槽頭螺釘起子可鎖合在其中;因此,保持器26只通過鉤取裝置與槽2802的接合以及對鉤取裝置的操作就可以從零部件容納空間24中取出,這在增強分離輔助電池140的可使用性方面具有優(yōu)勢。
此外,在該實施例中,在第一板形部28關閉第二開口20的情況下,第一板形部28的表面形成為與作為第二開口20外圍壁表面的側壁1808平齊。因此。在安裝電池138到電池容納腔14中和從電池容納腔14中拆卸電池138時,第一板形部28的表面引導電池138的外表面,這有利于平滑安裝和拆卸電池138。
除此之外,在該實施例中,由于具有連接到撓性基片32的輔助電池140的部分組合可預先準備好且該部分組合可安裝到保持器26,安裝輔助電池和保持器26的操作效率可有效地得到增強。
附帶一提,雖然第一開口15由開合蓋16開合的結構被描述在該實施例中,在沒有開合蓋16或第二開口28直接暴露于外觀表面的情形下,上面提及的效果自然也會表現(xiàn)出來。
此外,雖然該實施例中,第二開口20已經設置在構成電池容納腔14的壁部18的兩側壁1808中的一個內,但具有第二開口20的部位也可以是其他側壁1808、前壁1802和后壁1804中的任何一個。
除此之外,雖然該實施例中,第二開口20已經設置在電池容納腔14的壁部18內,但具有第二開口20的部位也可以是構成存儲器容納腔12的壁部。此外,圖像拾取設備10具有用于容納通過電力連接到電氣設備進行操作的適配器的腔體時,第二開口20也可以設置在構成適配器容納腔的壁部中。
除此之外,雖然該實施例中切口3206已經被用于輕松斷開撓性基片32,也可采用不用切口3206而是通過扭曲使撓性基片32的折疊部斷裂的結構。可選地,例如撓性基片32可具有一個薄部。因此,可以想到多種結構用于輕松斷開撓性基片32。
此外,雖然輔助電池32和控制單元136已經通過撓性基片32進行連接,也可以用導線代替撓性基片32。使用導線的情況下,完全可以使導線的強度處于導線可輕松斷開的方式。
除此之外,雖然該實施例中已經描述了將矩形板狀電池138容納于電池容納腔14的情形,電池的形狀也可以是棱柱形或是具有曲線表面的形狀,如圓柱形。此外,多個干電池可代替電池138使用。
除此之外,雖然該實施例中已經描述了分離輔助電池的情形,本發(fā)明自然也可應用于分離任何不同電氣零部件的情形,如原電池、閃光電容器等。
另外,雖然在該實施例中,圖像拾取設備已經作為電子設備的例子加以展示,本發(fā)明也可應用于許多電子設備。
工業(yè)實用性根據本發(fā)明,由于第二開口和保持器未暴露在殼體外部,電子設備的外觀質量不會降低。此外,由于輔助電池和電氣零部件在電子設備廢棄時可與保持器一起被取出到零部件容納空間之外,移除輔助電池和電氣零部件的操作可輕松實現(xiàn)。
權利要求
1.一種電子設備,包括一個殼體,構成外裝體;和一個零部件容納腔,零部件通過設置在所述殼體內部并開口于所述殼體外表面的第一開口可移除地容納在其中;其中第二開口設置在形成所述零部件容納腔的壁部內;與所述第二開口連通的零部件容納空間設置在所述殼體的內部;設置一個保持器,包括可分離地附接于所述第二開口以關閉所述第二開口的第一板形部,以及在所述第一板形部關閉所述第二開口的情況下,從所述第一板形部凸出并在所述零部件容納空間內延伸的第二板形部;可分離體保持在所述保持器中;并且所述第一開口、所述零部件容納腔和所述第二開口形成為這樣的尺寸,可使所述保持器和保持在所述保持器中的所述可分離體從所述零部件容納空間移動到所述殼體之外。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設備,其中,所述可分離體為在所述電子設備廢棄時必須從所述電子設備中分離的輔助電池或電氣零部件。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設備,其中,所述第一板形部的表面形成為在所述第一板形部關閉所述第二開口的情況下與所述第二開口的外圍壁表面平齊。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設備,其中,所述第一板形部的一個端部在所述第一板形部關閉所述第二開口的情況下朝向所述第一開口,且一個朝向所述第一開口的槽形成于所述第一板形部的所述端部內。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子設備,其中,所述槽形成為使鉤取裝置比如一字槽頭螺釘起子鎖合在其中。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設備,其中,所述第二開口設置在所述第一開口的鄰近區(qū)域。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設備,其中,所述零部件容納腔為一個用于容納為電子設備提供電源的蓄電池或干電池的腔體。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設備,其中,所述零部件容納腔為一個腔體,用于容納一個存儲介質以便在存儲介質和所述電子設備之間傳輸數據,或用于容納一個通過電氣連接到所述電子設備進行操作的適配器。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于設備,其中,所述可分離體通過撓性基片或導線連接到設置在所述電子設備內的電路部分,當所述可分離體與所述保持部件一起從所述容納空間被拔出到所述殼體之外時,所述撓性基片或導線斷開。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設備,其中,設置一個開合蓋用以開合所述第一開口。
11.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設備,其中,所述零部件容納腔設置在包括于所述殼體中的機架內,且所述壁部、所述第一開口和所述第二開口設置在所述機架內。
全文摘要
設置在構成電子設備外裝體的殼體之內的零部件容納腔形成為通過一個開口于殼體下表面的矩形第一開口,矩形板狀電池可被安裝和拆卸。第一開口鄰近區(qū)域的一側壁具有第二開口,與第二開口連通的零部件容納空間設置在殼體內部。設置一個保持器,它包括可分離地附接于第二開口以關閉第二開口的第一板形部和在第一板形部關閉第二開口的情況下從第一板形部凸出并在零部件容納空間內延伸的第二板形部,可分離體與保持器一起被容納在部件容納空間內。通過這種結構,提供一種不降低外觀質量且在電子設備廢棄時可分離體如輔助電池和電氣零部件的移除操作可輕松實現(xiàn)的電子設備成為可能。
文檔編號H01M2/20GK1717818SQ20048000159
公開日2006年1月4日 申請日期2004年10月14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10月17日
發(fā)明者洼寺朝之, 宮井博邦 申請人:索尼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