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川渝地區(qū)頁巖氣工廠化平臺建設方法,屬于頁巖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川渝地區(qū)的頁巖氣富集區(qū)域在地理區(qū)劃中屬于四川盆地及其邊緣地區(qū),主要地理單元可劃分為盆地內丘陵和盆地邊緣山地兩大部分。盆地內丘陵富集區(qū)主要分布在內江、自貢、瀘州、宜賓和重慶等地,在盆地東部主要為低山丘陵,海拔多為300-800m;在盆地南部主要為低緩丘陵,海拔多為200-600m。盆地邊緣山地富集區(qū)主要分布在重慶東部、云貴川交界地帶和渝鄂交界地帶等地,主要為強烈上升褶皺帶,山坡陡峭,溝谷深切,海拔多為300-1300m,部分地區(qū)相對高差可達500-1000m。
從2010年我國第一口頁巖氣井威201井成功獲氣投入開采以來,川渝地區(qū)已有5個頁巖氣區(qū)塊投入建設。其中位于盆地內丘陵地區(qū)的有威遠區(qū)塊、富順-永川區(qū)塊,位于盆地邊緣山地地區(qū)的有長寧區(qū)塊、昭通區(qū)塊和涪陵焦石壩區(qū)塊。以位于四川盆地盆地邊緣山地區(qū)的某區(qū)塊為例,該區(qū)塊為典型喀斯特地貌,以山地為主,部分地區(qū)相對海拔高差超過400m,山區(qū)、丘陵、平壩比例約7.5:1.5:1。
該區(qū)塊各平臺之間道路基本為山區(qū)四級公路,水泥路面少,道路狹窄;部分平臺之間海拔高差大,道路彎多坡陡;修復改建道路較長,部分路段存在改造瓶頸,改造工程量大。該區(qū)塊道路存在幾大難點:
(1)部分道路通行條件差:以5號平臺為例,去往5號平臺有一段盤山公路,該路段海拔高差大,路窄急彎多,井隊搬家、日常材料運輸的大型車輛難以通過。只能另外修路繞行才能滿足運輸需要。
(2)地形受限,道路曲折:山區(qū)受地形影響,布線難度大,存在“望山跑死馬”現象。平臺之間道路曲折,形成了大環(huán)線套小環(huán)線的格局,增加了運輸路程。尤其是連接4號、10號、11號、12號、7號、5號平臺的小環(huán)線道路,受5號平臺盤山公路限制,大型運輸車輛不能直接由4號平臺去往5號平臺,通行順序為4號→10號→11號→12號→7號→5號,返程再按上述路線原路返回,大大增加了運輸里程和道路修建工作量。
(3)山區(qū)道路修建、維護工作量大:道路方案中有多處道路通行條件差,施工難度大、周期長;后期運輸、維修成本高,成為整個方案的瓶頸。以11號、12號、7號平臺之間的路段尤為突出。由于整個方案以環(huán)線為主,這些瓶頸的存在嚴重阻礙道路的整體運行,影響勘探開發(fā)整體進度。
可以看出,川渝地區(qū)已有的頁巖氣區(qū)塊所處區(qū)域地理條件復雜,山區(qū)斷裂破碎帶較多,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和地質構造多變,地質條件較差,在強烈季節(jié)性降雨作用下,易發(fā)山洪、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山區(qū)道路條件差,普遍路窄彎多坡陡,交通運輸不便。生態(tài)環(huán)境重要保護區(qū)域,動植物資源豐富,環(huán)境敏感性強,水土流失風險高。鄉(xiāng)鎮(zhèn)密布人口稠密,農田耕地用地緊張,生產生活基礎設施較多。這些都導致頁巖氣開發(fā)面臨地理條件差,周邊情況復雜等難題。
技術方案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提出了一種川渝地區(qū)頁巖氣工廠化平臺建設方法,以便實現快速評價環(huán)境。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川渝地區(qū)頁巖氣工廠化平臺建設方法,采用地面、道路、水源和周邊環(huán)境四個評價指標,地面按所處地面條件,以所在位置為平坦、緩坡、陡坡綜合評定;道路按路程遠近,以路況條件綜合評定;水源按距離河流遠近和水源至井場高差綜合評定;周邊環(huán)境按周邊房屋密集程度和所處的農林田地類型綜合評定,具體如下:
(1)平臺建設技術指標:
頁巖氣平臺建設主要流程為:從礦權區(qū)內選擇合適的地下目標;根據地下目標確定地面平臺初步位置和備選位置;現場踏勘平臺位置,從道路、地形、周邊環(huán)境等方面論證是否滿足建設需要;確定平臺最終位置后,進行招投標確定各個承包商;開始鉆前工程設計,同步進行人居環(huán)境調查、環(huán)境評價、地質災害評價和用地申報;前期各項評價以及申報公示、批準后,進行放線測量、土地征用工作;平臺建設施工開始,包括道路、場地、池類三大類;
道路在滿足大型運輸車輛最低通行要求的基礎上,考慮山區(qū)、丘陵地帶的地形條件,一般為四級單車道公路,設計荷載為公路ⅱ級;頁巖氣平臺尺寸以常規(guī)單井井場為基礎,綜合考慮叢式井鉆井和壓裂改造的需要,形成了一套新的平臺尺寸標準:(a)同一排井的井間距≥5m,雙排布井時兩排井口錯開半個井間距;雙排叢式井組雙鉆機布置時排間距>30m,場地受限時≥28m;縱向每增加一口井,井場長度增加5m;(b)同時使用兩臺50型鉆機的最小尺寸為95m×80m,同時使用兩臺70型鉆機(或一臺50型鉆機和一臺70型鉆機)的最小尺寸為105m×80m。(c)拉鏈式壓裂作業(yè)最小尺寸為95m×80m,同步壓裂作業(yè)最小尺寸為120m×80m,壓裂設備擺放一側的長度≥45m。現階段頁巖氣平臺布置一般有三種規(guī)格:單排8口井(180m×60m),面積為10800m2;雙排6口井(115m×80m),面積為9200m2;雙排5口井(105m×80m),面積為8400m2。
頁巖氣平臺的池類一般有固化填埋池、集液池和清水池三類,可依據地勘資料和地形靈活布置。固化填埋池容積按每口井400-450m3計,一個6口井的平臺約為2000-3600m3,池頂設計雨篷。集液池容積一般為400-450m3,用于儲存鉆井用水。這兩類池體為鋼筋混凝土,池底和池壁鋼筋需搭接配筋,水泥砂漿抹面防滲處理。清水池主要為后期壓裂施工服務,一般考慮滿足同時壓裂兩口井的供水量,容積為5000m3,通常利用平臺附近水田、旱地修建,池底和內、外壁鋪hdpe防水膜,在池內積水坑及泵頭安放區(qū)設置混凝土層。
由于川渝地區(qū)降水豐富,因此要嚴格做好平臺的排水設施,場內設置高出井場10cm的污水溝,平臺四周設清水溝,使周邊環(huán)境(尤其是山體流水)的排水體系和環(huán)繞平臺的排水體系銜接順暢,確保清水順利排入自然水系,避免積水。溝渠和池類的底部如有填方,應保證填方的壓實度,并在底面加鋪一層防水材料,保證防水防滲效果,防止因填土沉降拉壞溝渠和池底面造成滲漏。
(2)經濟性分析:頁巖氣平臺的總造價從1000萬至2000萬不等,約為常規(guī)單井井場造價的2至4倍。以每個平臺5至8口井計算,平均單井造價約為200萬至400萬,與常規(guī)單井井場造價大致相當或者更低。平臺建設費用由土地費、井場修建費、道路修建費、房屋及機泵房拆安費、供水供電費、土地復墾費、勘測設計費、預備費和其他費用(房屋道路補償費、環(huán)評費、壓覆礦評估費、地災評估費、規(guī)劃許可證費、監(jiān)理費等)組成。
(3)土地利用評價:川渝地區(qū)頁巖氣區(qū)塊是傳統(tǒng)農業(yè)主產區(qū),人多地少,耕地緊張,為盡量減少對土地的影響,在“促進土地集約節(jié)約利用,保護環(huán)境,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原則指導下,采用建設用地、協(xié)議用地和臨時用地三種方式。建設用地包括對以后建井站所需面積和通行車道進行征地,通常占平臺總面積30-35%,盡量減少征地面積,達到土地、經費雙節(jié)約的效果。協(xié)議用地包括除征地面積外的其余面積、池類、儲備罐、放噴坑、棄土場、平臺范圍內邊角用地和恢復村民人行道用地。臨時用地包括水罐、油罐、放噴坑外墻與安全圍墻之間的土地、井場附屬設施外移區(qū)、野營房、廁所、生活區(qū)臨時道路,車輛施工便道和表土堆放場。
(4)平臺建設優(yōu)化:現階段叢式井平臺布井數一般為4-8口井,大部分單平臺布井方式為雙排6口井,水平段巷道長度一般為1500m,巷道間距一般為300-400m,靶前距一般為300-400m;采用“增加平臺井數”和“改變布井方式”兩種方法相結合的思路進行優(yōu)化:
(a)增加平臺井數:橫向增加單支井數,從現階段較為普遍的雙排6口井,增加到雙排10口井,水平段巷道間距為300-400m;縱向增加井的層數,從現階段較為普遍的單層雙排6口井,增加到雙層雙排12口井,層與層間的縱向間距以頁巖層厚度作為設計依據;將以上兩種方式進行結合,每個平臺布雙層雙排20口井,最終形成“橫向多支、縱向多排”的格局,將大大提升單個平臺的儲層利用率和壓裂改造的體積。
(b)改變布井方式:以提高靶前距下儲層的利用率為目標,對平臺間位置進行優(yōu)化,有三種優(yōu)化模式:
模式一對雙排6口井的平臺采用穿插式布井,理論上每口井水平段的起點和終點都正好處于相鄰平臺靶前距下未覆蓋的區(qū)域,此時平臺布置最為緊湊,最大化利用了靶前距下儲層。在井眼軌跡設計中,需要調整靶前距應為水平段巷道長度的一半,如水平段巷道長1500m,則相應的靶前距為750m,其余參數和普通雙排6口井的平臺一致。如按純理論要求布井,同一方向上井的水平段都有重合的起點和終點,因此在實際中需要對水平段的起點和終點進行微調,達到井眼防碰要求。
模式二對雙排6口井的平臺采用交錯式布井,將模式1水平段軸線方向完全重合的方式改為水平段軸線偏移半個水平段井間距交錯布置的方式。這樣就不必拘泥于靶前距和水平段巷道長度的關系,在理論上每4個平臺24口井中只有2口井在水平段共用同一個起點,只需微調就可解決相碰問題。這種模式相對于普通雙排6口井的平臺,井眼軌跡參數基本不用調整,兼顧了儲層利用和井眼防碰的可操作性。
模式三對雙排10口井的平臺采用交錯式布井。采用模式2的布井思路,但由于每個平臺布井數為10口,使用兩個平臺就能達到模式2里4個平臺的儲層覆蓋效果,成倍增加了儲層面積覆蓋。
該發(fā)明的有益效果:采用上述方法,能夠節(jié)土地5倍以上,單井投資節(jié)約30%以上,能夠大幅度節(jié)約土地,節(jié)約投資。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
本實施例中的川渝地區(qū)頁巖氣工廠化平臺建設方法,采用地面、道路、水源和周邊環(huán)境四個評價指標,地面按所處地面條件,以所在位置為平坦、緩坡、陡坡綜合評定;道路按路程遠近,以路況條件(路面、彎道、高差)綜合評定;水源按距離河流遠近和水源至井場高差綜合評定;周邊環(huán)境按周邊房屋密集程度和所處的農林田地類型綜合評定。每單項條件由差到好分別計1、2、3分,總分為各單項之和,分值越高,條件越好。10分以上為一類平臺,8-9分為二類平臺,8分以下為三類平臺。按此評價體系,某區(qū)塊所部署的25個平臺的評價結果見表1。
表1某頁巖氣區(qū)塊平臺選址評價結果
從評價結果中看出,一類平臺有3個(h3、h4、h13),二類平臺有10個(h2、h5、h16、h17、h18、h19、h20、h22、h23、h24),三類平臺有12個(h6、h7、h8、h19、h10、h11、h12、h14、h15、h21、h25、h26)。一類平臺所在地平坦,道路便利,靠近河流(一般在500米以內),取水方便。二類平臺所在地較為平坦或處于丘陵緩坡,地面開闊;道路較為便利,但路程較遠;基本遠離河流,部分平臺位于山上,取水不便。三類平臺所在地一般為陡坡,道路多彎急且高差大,周報需要拆遷;遠離河流,周圍無大型水源。
平臺建設技術指標:
頁巖氣平臺建設主要流程為:1.從礦權區(qū)內選擇合適的地下目標;2.根據地下目標確定地面平臺初步位置和備選位置;3.現場踏勘平臺位置,從道路、地形、周邊環(huán)境等方面論證是否滿足建設需要;4.確定平臺最終位置后,進行招投標確定各個承包商;5.開始鉆前工程設計,同步進行人居環(huán)境調查、環(huán)境評價、地質災害評價和用地申報;6.前期各項評價以及申報公示、批準后,進行放線測量、土地征用工作;7.平臺建設施工開始,包括道路、場地、池類三大類。
平臺所在地普遍人口眾多,周邊房屋和各類設施密集,要滿足質量安全環(huán)保要求(表2)。但實際上很難有滿足標準的理想地址,為滿足安全要求,需要拆遷房屋,少則1-2幢,多則5-6幢,涉及數百-上千平方米,極端情況更需要遷移大面積墳地。一旦需要進行拆遷,對當地居民產生較大影響,導致拆遷工作量大,耗時長且賠償難以協(xié)調。
表2井場設施和周邊構筑物的安全距離
平臺道路在滿足大型運輸車輛最低通行要求的基礎上,考慮山區(qū)、丘陵地帶的地形條件,一般為四級單車道公路,設計荷載為公路ⅱ級,技術指標見表3。一般由鄉(xiāng)鎮(zhèn)水泥路、村社機耕道和進場公路三部分組成。鄉(xiāng)鎮(zhèn)水泥路一般為幾公里至十幾公里,通行條件較好,少部分路段和彎道需加寬和改建(如增加擋墻、護坡等),可能涉及橋梁、涵洞、渠道改建,有較多桿線、管道等基礎設施需移除。村社機耕道一般為數百米至幾公里,通行條件一般,大部分路段和彎道需加寬、改建,增加錯車道,清除路面遮擋物。進場公路一般為數百米,通常為片石、泥結碎石,挖填方施工量較大。
表3井場道路主要技術指標
頁巖氣平臺尺寸以常規(guī)單井井場為基礎,綜合考慮叢式井鉆井和壓裂改造的需要,形成了一套新的平臺尺寸標準:(1)同一排井的井間距≥5m,雙排布井時兩排井口錯開半個井間距;雙排叢式井組雙鉆機布置時排間距>30m,場地受限時≥28m;縱向每增加一口井,井場長度增加5m。(2)同時使用兩臺50型鉆機的最小尺寸為95m×80m,同時使用兩臺70型鉆機(或一臺50型鉆機和一臺70型鉆機)的最小尺寸為105m×80m。(3)拉鏈式壓裂作業(yè)最小尺寸為95m×80m,同步壓裂作業(yè)最小尺寸為120m×80m,壓裂設備擺放一側的長度≥45m。現階段頁巖氣平臺布置一般有三種規(guī)格:單排8口井(180m×60m),面積為10800m2;雙排6口井(115m×80m),面積為9200m2;雙排5口井(105m×80m),面積為8400m2。
頁巖氣平臺的池類一般有固化填埋池、集液池和清水池三類,可依據地勘資料和地形靈活布置。固化填埋池容積按每口井400-450m3計,一個6口井的平臺約為2000-3600m3,池頂設計雨篷。集液池容積一般為400-450m3,用于儲存鉆井用水。這兩類池體為鋼筋混凝土,池底和池壁鋼筋需搭接配筋,水泥砂漿抹面防滲處理。清水池主要為后期壓裂施工服務,一般考慮滿足同時壓裂兩口井的供水量,容積為5000m3,通常利用平臺附近水田、旱地修建,池底和內、外壁鋪hdpe防水膜,在池內積水坑及泵頭安放區(qū)設置混凝土層。
由于川渝地區(qū)降水豐富,因此要嚴格做好平臺的排水設施,場內設置高出井場10cm的污水溝,平臺四周設清水溝,使周邊環(huán)境(尤其是山體流水)的排水體系和環(huán)繞平臺的排水體系銜接順暢,確保清水順利排入自然水系,避免積水。溝渠和池類的底部如有填方,應保證填方的壓實度,并在底面加鋪一層防水材料,保證防水防滲效果,防止因填土沉降拉壞溝渠和池底面造成滲漏。
經濟性分析:
頁巖氣平臺的總造價從1000萬至2000萬不等,約為常規(guī)單井井場造價的2至4倍。以每個平臺5至8口井計算,平均單井造價約為200萬至400萬,與常規(guī)單井井場造價大致相當或者更低。平臺建設費用由土地費、井場修建費、道路修建費、房屋及機泵房拆安費、供水供電費、土地復墾費、勘測設計費、預備費和其他費用(房屋道路補償費、環(huán)評費、壓覆礦評估費、地災評估費、規(guī)劃許可證費、監(jiān)理費等)組成。
各種費用中房屋及機泵房拆安費、監(jiān)理費、供水供電費、勘測設計費、預備費、環(huán)評、壓覆礦評估費、地災評估費受井場地理情況、平臺井數的影響較小,費用較為固定,容易控制。在實際施工中,大多數平臺地處山區(qū),改建、新建公路的路線曲折,井場受地形限制大,井場挖填方和擋墻施工量較大,部分路段和場地的巖石開挖需要爆破施工;大多數平臺遠離水源,壓裂用清水池容積較大;當地村民因種種原因阻攔施工的現象較為普遍,如某平臺從進場到完成施工耗時近4個月,但純施工時間只有28天,工期嚴重滯后且賠償數額較大。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土地費、井場修建費、道路修建費、土地復墾費、房屋道路補償費受井場地理情況、布置方式和地方政策影響較大,難以準確測算,各平臺實際產生費用差異較大,土地費和房屋道路補償費還可能出現大幅超預期的情況,費用控制難度大。
土地利用評價:
川渝地區(qū)頁巖氣區(qū)塊是傳統(tǒng)農業(yè)主產區(qū),人多地少,耕地緊張,為盡量減少對土地的影響,在“促進土地集約節(jié)約利用,保護環(huán)境,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原則指導下,采用建設用地、協(xié)議用地和臨時用地三種方式。建設用地包括對以后建井站所需面積和通行車道進行征地,通常占平臺總面積30-35%,盡量減少征地面積,達到土地、經費雙節(jié)約的效果。協(xié)議用地包括除征地面積外的其余面積、池類、儲備罐、放噴坑、棄土場、平臺范圍內邊角用地和恢復村民人行道用地。臨時用地包括水罐、油罐、放噴坑外墻與安全圍墻之間的土地、井場附屬設施外移區(qū)、野營房、廁所、生活區(qū)臨時道路,車輛施工便道和表土堆放場。
在平臺建設過程中,以“減少對環(huán)境的破壞,保護自然環(huán)境”為宗旨進行土地高效利用。在取土施工階段,路基、場基施工時要選擇取土場的合理位置,需到指定取土場集中取料,不得沿線隨意開填筑。對于需剝離的表土,運到表土場后按層鋪法堆放,待完井后復墾,以達到土地最大化利用的目的。
在建設過程中堅持資源節(jié)約和環(huán)境保護的基本國策,實現“在保護中開發(fā),在開發(fā)中保護”,按照“誰開發(fā)、誰保護、誰破壞、誰復墾”的土地復墾原則進行復墾。平臺所在地域一般為農墾區(qū),地表植被茂盛,復墾以農用地優(yōu)先為主,以恢復生態(tài)環(huán)境為輔,因地制宜的建立植被與恢復體系,同時遵循破壞土地與周邊現狀保持一致的原則。普通平臺一般壓占土地面積小于100公頃,排土高度小于30cm,破壞程度為輕度-中度破壞,涉及用地類型主要有水田、旱耕地、林地、荒地。在遵循“農用地優(yōu)先”的原則下,盡量保護現有的耕地資源,除保留油氣開采所需的建設用地外,其它如放噴坑、儲備罐、油水罐等臨時用地,復墾為旱地。集液池和固化填埋池有污染物不能排放,不能復墾為養(yǎng)殖池和水田,必須無害化固化處理后澆筑砼并蓋土,復墾為旱耕地。壓裂用清水池復墾時用稀泥和池干土作為復耕土。生活區(qū)臨時用地主要為兩季田、旱耕地、林地、荒地,使用過程中對原地貌改變小,復墾為原有土地類型(兩季田、旱耕地、林地、荒地)。通過最大限度節(jié)約土地和最大限度環(huán)境的友好的處理,最后達到復墾率大于90%的目標,保障能源綠色開發(fā)。
平臺建設優(yōu)化:
現階段叢式井平臺布井數一般為4-8口井,大部分單平臺布井方式為雙排6口井,水平段巷道長度一般為1500m,巷道間距一般為300-400m,靶前距一般為300-400m。按上述布井方案,每個平臺至少有約360000-640000m2儲層無法利用,為了提高儲層利用率,設想采用“增加平臺井數”和“改變布井方式”兩種方法相結合的思路進行優(yōu)化。
(1)增加平臺井數:
橫向增加單支井數,從現階段較為普遍的雙排6口井,增加到雙排10口井,水平段巷道間距為300-400m。縱向增加井的層數,從現階段較為普遍的單層雙排6口井,增加到雙層雙排12口井,層與層間的縱向間距以頁巖層厚度作為設計依據。將以上兩種方式進行結合,每個平臺布雙層雙排20口井,最終形成“橫向多支、縱向多排”的格局,將大大提升單個平臺的儲層利用率和壓裂改造的體積。雙層雙排20口井進行布置,平臺井場尺寸至少為125m×80m,平臺面積為10000m2。場地面積擴大后,對于處于山區(qū)的井場選址和修建的難度將會增大。同時雙層布井對于分支井鉆井和完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改變布井方式:
以提高靶前距下儲層的利用率為目標,對平臺間位置進行優(yōu)化,有三種優(yōu)化模式。
模式1對雙排6口井的平臺采用穿插式布井,理論上每口井水平段的起點和終點都正好處于相鄰平臺靶前距下未覆蓋的區(qū)域,此時平臺布置最為緊湊,最大化利用了靶前距下儲層。在井眼軌跡設計中,需要調整靶前距應為水平段巷道長度的一半,如水平段巷道長1500m,則相應的靶前距為750m,其余參數和普通雙排6口井的平臺一致。如按純理論要求布井,同一方向上井的水平段都有重合的起點和終點,因此在實際中需要對水平段的起點和終點進行微調,達到井眼防碰要求。
模式2對雙排6口井的平臺采用交錯式布井,將模式1水平段軸線方向完全重合的方式改為水平段軸線偏移半個水平段井間距交錯布置的方式。這樣就不必拘泥于靶前距和水平段巷道長度的關系,在理論上每4個平臺24口井中只有2口井在水平段共用同一個起點,只需微調就可解決相碰問題。這種模式相對于普通雙排6口井的平臺,井眼軌跡參數基本不用調整,兼顧了儲層利用和井眼防碰的可操作性。
模式3對雙排10口井的平臺采用交錯式布井。采用模式2的布井思路,但由于每個平臺布井數為10口,使用兩個平臺就能達到模式2里4個平臺的儲層覆蓋效果,成倍增加了儲層面積覆蓋。
如果保持每口井水平段長度一致,水平井眼部分井段間距將只有原來的一半,壓裂時存在擊穿的風險。因此需要調整水平段巷道的間距,以現有的壓裂參數為基礎,為保證壓裂效果,同一平臺水平巷道間距建議為500-600m,但此時造斜段長度將大為增加,工程費用和難度都將大大增大。因此建議每口井水平段長度不必保持一致,只需將穿越靶前距下方儲層的井眼水平段縮短即可避免水平巷道間距的大幅度調整。
平臺建設具體操作如下:
(1)優(yōu)選平臺位置。在遵循地面服從地下的原則下,在地下目標確定后,對井場的地面位置和道路路線要進行優(yōu)選。不能只考慮“一次成本”,有必要綜合考慮地質災害的處置成本、平臺后期維護和安全風險的成本。對地表環(huán)境要嚴格做好地質勘查,優(yōu)化鉆孔布置,詳細進行取樣分析和計算,尤其是水對土體的影響,真正發(fā)揮地質勘查的指導作用。對近地表環(huán)境應開展地下裂縫、溶洞、暗河和礦井坑道的地面調查和外圍走訪,還可以用高密度電法技術對平臺近地表勘查,評估地下裂縫、溶洞、暗河和礦井坑道的發(fā)育情況,整體滿足要求后再局部加密測線掃描,標示出主要溶洞發(fā)育區(qū)和地下破碎帶的范圍、走向。
(2)優(yōu)化平臺設計。設計是降本增效的根源,要針對當地的地質、氣象環(huán)境進行設計,切忌千篇一律,做好特殊措施和工藝技術的詳細設計。結合平臺周邊環(huán)境特點,盡量避免高回填工程和開挖順向坡(自然坡向和地層傾向一致),減少場地挖填方量,將設備基礎設置在挖方區(qū)域,減少路面改造和桿線拆遷,從源頭上降低工程量,降低平臺總體造價。
(3)強化環(huán)境管理。開工前應對施工區(qū)域及附近的水體(池塘、河流、水井、稻田等)做好調查,委托具有相關資質的機構(如環(huán)保站、防疫站)進行取樣化驗備案。還應做好工程影像資料的記錄、備案,包括沿途道路、管線、線纜,井場占地、拆遷房屋等的原始資料。施工時運輸車輛應采用相應遮蓋措施,施工地段應經常灑水,減少施工粉塵污染。
(4)提高經濟意識。對平臺建設工程總包模式進行積極探索,可以采取多個平臺批量總包模式進行試點,以類似于鉆井的方式測算批量建造平臺的費用,以頁巖氣平臺的數量優(yōu)勢降低成本風險,提高整體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