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加載裝置,更具體的說涉及一種管道內部均勻加載裝置,屬于管道內部加載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為了測試管道的性能,有些試驗需對大直徑管道內部進行均勻加載,且荷載較大。目前,對管道內部加載通常是在管道內放一個大水袋(或氣囊)加載或采用分離盤加載。但是,對大口徑管道進行大噸位加載時,難以用一個大水袋(或氣囊)加載,且對水袋(或氣囊)制作工藝要求過高、水袋(氣囊)制作成本過高。分離盤加載本質上是使管道切向受拉,而一些試驗需要模擬內水壓力,需對管道內部進行均勻加載,分離盤加載難以達到均勻傳力效果、不滿足試驗要求;另外分離盤可以施加荷載有限,無法對管道進行大噸位加載。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xiàn)有的對大直徑管道內部難以用一個大水袋(或氣囊)加載、或分離盤加載難以達到均勻傳力效果等問題,提供一種管道內部均勻加載裝置。
本發(fā)明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所采用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管道內部均勻加載裝置,包括鋼圓柱體、三個以上的傳感器、三個以上的千斤頂和三個以上的扇形圓弧支架,所述的傳感器、千斤頂和扇形圓弧支架一一對應,所述三個以上的傳感器環(huán)繞鋼圓柱體周向均勻布置,所述的千斤頂設置在傳感器上,所述的扇形圓弧支架設置在千斤頂上,扇形圓弧支架的弧面與管道的管壁相配合連接。
所述的傳感器、千斤頂和扇形圓弧支架均為八個。
所述的扇形圓弧支架與管道的管壁之間布置有多層高壓水袋。
所述的扇形圓弧支架包括圓弧面板和連接板,所述的圓弧面板和連接板之間通過多條支撐相連接。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較,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fā)明中通過扇形圓弧支架與千斤頂和傳感器結合從多個方向對管道內壁加載,成本低,操作簡單。
2、本發(fā)明中在扇形圓弧支架與管道之間墊有多層高壓水袋,可實現(xiàn)對大直徑管道內部均勻加載,從而此達到均勻加載效果;同時高壓水袋可承受3Mpa內水壓力,而且因此可以對管道的管壁施加較高荷載,實現(xiàn)大噸位加載,滿足使用需求。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中鋼圓柱體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中扇形圓弧支架結構示意圖。
圖中,鋼圓柱體1,傳感器2,千斤頂3,扇形圓弧支架4,管道5,高壓水袋6,加勁板7,支撐8,圓弧面板9,連接板10。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說明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參見圖1至圖3,一種管道內部均勻加載裝置,適用于給大直徑管道內部均勻加載,可以在大直徑管道內部均勻加載試驗中應用,包括鋼圓柱體1、三個以上的傳感器2、三個以上的千斤頂3和三個以上的扇形圓弧支架4。所述的傳感器2、千斤頂3和扇形圓弧支架4一一對應,所述三個以上的傳感器2環(huán)繞鋼圓柱體1周向均勻布置,即將鋼圓柱體1對應傳感器2的數量打磨成相應的幾面體,然后將傳感器2焊接在鋼圓柱體1上;所述的千斤頂3設置在傳感器2上,所述的扇形圓弧支架4設置在千斤頂3上,扇形圓弧支架4的弧面與管道5的管壁相配合連接。
參見圖1,所述的傳感器2、千斤頂3和扇形圓弧支架4均為八個,間隔45度。
參見圖1,所述的扇形圓弧支架4與管道5的管壁之間布置有多層高壓水袋6。此處的多層高壓水袋6指的是高壓水袋6連續(xù)纏繞在管道5的管壁與扇形圓弧支架4之間。
參見圖3,所述的扇形圓弧支架4包括圓弧面板9和連接板10,所述的圓弧面板9和連接板10之間通過多條支撐8相連接。同時,相鄰的支撐8之間可以設置有加勁板7,以加強連接。
參見圖1至圖3,本加載裝置通過扇形圓弧支架4與千斤頂3和傳感器2結合從多個方向對管道5內壁加載。鋼圓柱體1固定在地面上,對應大直徑管道5圓心位置。傳感器2置于鋼圓柱體1與千斤頂3之間,以此監(jiān)測千斤頂3內力及管道5的內壁壓力。且在扇形圓弧支架4與管道5的管壁墊有多層高壓水袋6,以此達到均勻加載效果;而且高壓水袋6可承受3Mpa內水壓力,因此可以對管道5的管壁施加較高荷載。
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發(fā)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上述結構都應當視為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