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軌枕靜載試驗機的校準工具及校準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軌枕靜載試驗機軌中荷載校準技術,尤其涉及一種軌枕靜載試驗機的校準工具及校準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預應力混凝土軌枕軌中靜載試驗多采用的是兩個壓力傳感器的合力來檢測軌枕荷載值,然而大多數試驗機要校準兩個傳感器的合力,都存在一定困難,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由于試驗機的升降裝置為一個位置介于兩個壓力傳感器之間的起升油頂,如果單側校準,則起升油頂很有可能處于偏心受壓狀態(tài),對起升油頂會形成損傷;二是單側校準時,每個傳感器都對應有一個標定系數,即使單側兩個傳感器都分別校準了,很多時候再檢測合力卻不在允許范圍。
發(fā)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軌枕靜載試驗機的校準工具及校準方法,能夠有效對形成軌中合力的兩個壓力傳感器進行精確對位,并在合力狀態(tài)下分別校準兩個傳感器,有效解決校準單側傳感器時起升油頂偏心受壓的狀況。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軌枕靜載試驗機的校準工具,所述校準工具主要包括兩個定位塊1、一頂板2、一底板3和三塊肋板4 ;其中,所述校準工具工作面間凈距為500±0.5mm ;所述校準工具的四周刨平,以底板3底面為基準加工兩個基準面,以保證各工作面之間的平行度和高差。其中:所述校準工具橫向中間截面和縱向中間分別刻有一圈永久性對稱線。一種軌枕靜載試驗機的校準方法,包括:
A、啟動靜載試驗機控制系統(tǒng)和油泵進行預熱,同時準備好該校準工具及固定所述校準工具的兩根扁擔13、四根扁擔拉桿14、配套的拉桿螺母15及標準傳感器8 ;
B、將所述靜載試驗機的左、右兩個上支座9分別卡在所述校準工具左、右兩個定位塊I之間,用扁擔13、扁擔拉桿14、配套的拉桿螺母15對所述檢測工具進行初步固定,并留一點間隙,保證上支座9和定位塊I之間有一定的相對活動量;然后將所述校準工具縱向對稱線和上支座9兩側的對稱線初步對齊;
C、進行精確對位,使兩個上支座9的內側面和所述校準工具定位塊I的內側面緊密貼合,再用鋼直尺分別檢查左右兩個上支座間距,確保所需要的固定間距;精調所述校準工具縱向對稱線和上支座9兩側刻有的中線,直至完全對齊,完成后再緊固拉桿螺母15,使本工具和上支座9之間產生一定的預緊力;同時通過分別調整拉桿螺母15的預緊力,使底板3的底面和試驗機上托12底面平行;
D、將標準傳感器8置于中間下支座7上,使其頂端球形部分的中點和所述校準工具底板3上刻有的兩條縱、橫向對稱線的交點重合;用鋼直尺檢查標準傳感器8距中間下支座7各個側面的距離,確保傳感器置于中心位置;E、啟動試驗機預加負荷,直至最大校準負荷合力,然后卸荷回零; F、將標準傳感器8置零,將試驗機左右壓力傳感器11分別置零,以消除預緊力,然后將油泵的供油速度調至合適; G、進入試驗機的校準狀態(tài),選擇左傳感器校準; H、加載至標準傳感器8顯示為60KN時暫停,并通過修改標定系數或力值的方式將左側壓力傳感器11的力值標為30KN ;然后繼續(xù)加載,用同樣的方法將傳感器力值依次標為60KN、90KN、120KN、150KN 1、回油后,選擇右傳感器校準,用同樣的方法校準右側壓力傳感器11。
步驟I后進一步包括:待左右兩個傳感器都校準后,退出校準狀態(tài),進入試壓狀態(tài)對左右兩個壓力傳感器11的合力進行檢驗。
本發(fā)明所提供的軌枕靜載試驗機的校準工具及校準方法,具有以下優(yōu)點: 采用本發(fā)明的校準工具和校準方法,能夠有效對形成軌中合力的兩個壓力傳感器進行快速、精確對位,大大提高校準效率,同時由于是在合力狀態(tài)下分別校準兩個傳感器,能夠有效的解決校準單側傳感器時起升油頂5偏心受壓的的狀況,合力檢驗時的準確性得到很大提聞。
圖1為本發(fā)明軌枕靜載試驗機的校準工具的正視圖; 圖2為本發(fā)明軌枕靜載試驗機的校準工具的左視圖; 圖3為本發(fā)明軌枕靜載試驗機的校準過程示意圖。
主要部件/組件符號說明
1:定位塊 2:頂板 3:底板 4:肋板 5:起升油頂 6:試驗機底托 7:下支座 8:標準傳感器 9:上支座10:球鉸 11:壓力傳感器 12:試驗機上托 13:扁擔 14:扁擔拉桿 15:拉桿螺母。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本發(fā) 明的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校準工具及校準方法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圖1為本發(fā)明軌枕靜載試驗機的校準工具的正視圖,圖2為本發(fā)明軌枕靜載試驗機的校準工具的左視圖。如圖1、圖2所示,本發(fā)明的校準工具,主要由兩個定位塊1、一頂板2、一底板3和三塊肋板4組成。由于軌枕靜載試驗時軌中支距規(guī)定為600±2mm,而上支座9的寬度為100mm,加之試驗機本身的荷載精度要求為±1%,故取所述校準工具工作面間凈距為500±0.5mm。該校準工具的四周全部刨平,然后以底板3底面為基準加工A、B面(即兩個基準面,圖未示出),以保證各工作面之間的平行度和高差。全部加工完后沿所述校準工具橫向中間截面和縱向中間分別刻一圈永久性對稱線。圖3為本發(fā)明軌枕靜載試驗機的校準過程示意圖。該校準過程如下:
步驟31、啟動靜載試驗機控制系統(tǒng)和油泵進行預熱,同時準備好該校準工具和固定所述校準工具的兩根扁擔13、四根扁擔拉桿14、配套的拉桿螺母15及標準傳感器8。步驟32、將所述靜載試驗機的左、右兩個上支座9分別卡在所述校準工具左、右兩個定位塊I之間,用扁擔13、扁擔拉桿14、配套的拉桿螺母15對所述檢測工具進行初步固定,稍留一點間隙,保證上支座9和定位塊I之間有一定的相對活動量;然后將所述校準工具縱向對稱線和上支座9兩側的對稱線初步對齊。步驟33、進行精確對位。使兩個上支座9的內側面和所述校準工具定位塊I的內側面緊密貼合,再用鋼直尺分別檢查一下左右兩個上支座間距,這樣基本能確保所需要的固定間距。精調所述校準工具縱向對稱線和上支座9兩側刻有的中線,直至完全對齊,完成后再緊固拉桿螺母15,使所述校準工具和上支座9之間產生一定的預緊力。同時通過分別調整拉桿螺母15的預緊力,使底板3的底面和試驗機上托12底面平行。由于工具兩端定位塊I和上支座9之間的緊密貼合,加之定位塊I自身兩個工作面之間互相垂直,施加預緊力以后上支座9會沿球鉸10自行轉動、自動對位,使所述校準工具的橫截面上對稱線對齊中間下支座7的中心線。步驟34、將標準傳感器8置于中間下支座7上,使其頂端球形部分的中點和所述校準工具底板3上刻有的兩條縱、橫向對稱線的交點重合。用鋼直尺檢查標準傳感器8距中間下支座7各個側面的距離,確保傳感器置于中心位置。步驟35、啟動試驗機預加負荷,直至最大校準負荷合力,一般最大校準負荷按300KN考慮,然后卸荷回零。步驟36、將標準傳感器8置零,將試驗機左右壓力傳感器11分別置零,以消除預緊力。將油泵的供油速度調至合適。步驟37、進入試驗機的校準狀態(tài),選擇左傳感器校準。由于此時對稱性較好,可以按左、右壓力傳感器11力值相等考慮,校準點選擇按最大校準荷載合力300KN的20%、40%、60%、80%、100%,即60KN、120KN、180KN、240KN、300KN五個點,則對應的左右壓力傳感器力值分別為 30KN、60KN、90KN、120KN、150KN 五個點。步驟38、加載至標準傳感器8顯示為60KN時暫停,此時通過修改標定系數或力值的方式將左側壓力傳感器11的力值標為30KN ;然后繼續(xù)加載,用同樣的方法將傳感器力值依次標為 60KN、90KN、120KN、150KN。步驟39、回油后,選擇右傳感器校準,用同樣的方法校準右側壓力傳感器11。
待兩個傳感器都校準后,退出校準狀態(tài),進入試壓狀態(tài)對左右兩個壓力傳感器11的合力進行檢驗。一般情況下,此時都能滿足1%的精度要求。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軌枕靜載試驗機的校準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校準工具主要包括兩個定位塊(I)、一頂板(2)、一底板(3)和三塊肋板(4);其中,所述校準工具工作面間凈距為500±0.5mm ;所述校準工具的四周刨平,以底板(3)底面為基準加工兩個基準面,以保證各工作面之間的平行度和高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軌枕靜載試驗機的校準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校準工具橫向中間截面和縱向中間分別刻有一圈永久性對稱線。
3.一種軌枕靜載試驗機的校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A、啟動靜載試驗機控制系統(tǒng)和油泵進行預熱,同時準備好該校準工具及固定所述校準工具的兩根扁擔(13)、四根扁擔拉桿(14)、配套的拉桿螺母(15)及標準傳感器(8); B、將所述靜載試驗機的左、右兩個上支座(9)分別卡在所述校準工具左、右兩個定位塊(I)之間,用扁擔(13)、扁擔拉桿(14)、配套的拉桿螺母(15)對所述檢測工具進行初步固定,并留一點間隙,保證上支座(9)和定位塊(I)之間有一定的相對活動量;然后將所述校準工具縱向對稱線和上支座(9)兩側的對稱線初步對齊; C、進行精確對位,使兩個上支座(9)的內側面和所述校準工具定位塊(I)的內側面緊密貼合,再用鋼直尺分別檢查左右兩個上支座間距,確保所需要的固定間距;精調所述校準工具縱向對稱線和上支座(9)兩側刻有的中線,直至完全對齊,完成后再緊固拉桿螺母(15),使本工具和上支座(9)之間產生一定的預緊力;同時通過分別調整拉桿螺母(15)的預緊力,使底板(3)的底面和試驗機上托(12)底面平行; D、將標準傳感器(8)置于中間下支座(7)上,使其頂端球形部分的中點和所述校準工具底板(3)上刻有的兩條縱、橫向對稱線的交點重合;用鋼直尺檢查標準傳感器(8)距中間下支座(7)各個側面的距離,確保傳感器置于中心位置; E、啟動試驗機預加負荷,直至最大校準負荷合力,然后卸荷回零; F、將標準傳感器(8)置零,將試驗機左右壓力傳感器(11)分別置零,以消除預緊力,然后將油泵的供油速度調至合適; G、進入試驗機的校準狀態(tài),選擇左傳感器校準; H、加載至標準傳感器(8)顯示為60KN時暫停,并通過修改標定系數或力值的方式將左側壓力傳感器(11)的力值標為30KN ;然后繼續(xù)加載,用同樣的方法將傳感器力值依次標為60KN、90KN、120KN、150KN 1、回油后,選擇右傳感器校準,用同樣的方法校準右側壓力傳感器11。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軌枕靜載試驗機的校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I后進一步包括:待左右兩個傳感器都校準后,退出校準狀態(tài),進入試壓狀態(tài)對左右兩個壓力傳感器11的合力進行檢驗。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一種軌枕靜載試驗機的校準工具及校準方法,該校準工具主要包括兩個定位塊(1)、一頂板(2)、一底板(3)和三塊肋板(4);其中,所述校準工具工作面間凈距為500±0.5mm;所述校準工具的四周刨平,以底板(3)底面為基準加工兩個基準面,以保證各工作面之間的平行度和高差。采用本發(fā)明,能夠有效對形成軌中合力的兩個壓力傳感器進行精確對位,并在合力狀態(tài)下分別校準兩個傳感器,有效解決校準單側傳感器時起升油頂偏心受壓的狀況。
文檔編號G01L25/00GK103175651SQ201310096668
公開日2013年6月26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3月25日
發(fā)明者梁新禮, 江傳濤, 雷運華, 吳克強, 左少華, 劉智, 陸畢東, 陳紅柳 申請人:中鐵大橋局集團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