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缸四活塞大扭矩氣動執(zhí)行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執(zhí)行器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缸四活塞大扭矩氣動執(zhí)行器。
【背景技術】
[0002]氣動執(zhí)行器是執(zhí)行器中的一類,它是利用氣源來驅動執(zhí)行機構(通常為閥門)的開啟或關閉,以控制介質的流量。
[0003]目前,氣動執(zhí)行器在工業(yè)自動化控制系統(tǒng)中被廣泛應用,特別是二活塞氣動執(zhí)行器最為常用,二活塞氣動執(zhí)行器的基本機構為:氣缸體、設置在汽缸體兩端的左、右端蓋、以及設置在氣缸體內的左、右活塞和設置在左、右活塞之間的齒輪軸。左、右活塞通過齒條與齒輪軸相連接,齒輪軸與閥門相連接,齒輪軸可以在左、右活塞的帶動下進行正向和反向轉動,進而帶動閥門開啟或關閉。但是這種二活塞氣動執(zhí)行器還存在不足:其結構設計不合理,執(zhí)行器占用空間大,卻扭矩比較小,運行不平穩(wěn)。
【發(fā)明內容】
[0004]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設計合理、結構緊湊、扭矩大、運行平穩(wěn)的一缸四活塞大扭矩氣動執(zhí)行器。
[0005]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一缸四活塞大扭矩氣動執(zhí)行器,包括氣缸體,設置在氣缸體左端的左氣缸蓋、設置在氣缸體右端的右氣缸蓋、設置在氣缸體內腔內的左活塞桿和右活塞桿,以及設置在左活塞桿和右活塞桿之間的齒輪軸,所述氣缸體內腔左部設置有第一活塞、第二活塞和左導向連接桿,所述左導向連接桿與左活塞桿平行,且左導向連接桿左端連接第一活塞,所述氣缸體內腔右部設置有第三活塞、第四活塞和右導向連接桿,左導向連接桿右端連接第三活塞,所述第一活塞和第三活塞與左導向連接桿聯(lián)動,所述右導向連接桿與右活塞桿平行,所述右導向連接桿左端連接第二活塞,所述右導向連接桿右端連接第四活塞,第二活塞和第四活塞與右導向連接桿聯(lián)動,所述左導向連接桿和右導向連接桿上設有若干個與齒輪軸上的齒相嚙合的齒槽。
[0006]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四個活塞位置設置合理,結構緊湊,連接可靠,采用了左導向連接桿和右導向連接桿后運行平穩(wěn),工作時四個活塞聯(lián)動,可使輸出扭矩大為增加,而執(zhí)行器體積確不增大,從而擴大了單個執(zhí)行器扭矩的使用范圍,減少了使用執(zhí)行器的規(guī)格,適用多種規(guī)格閥門扭矩的需要。
[0007]本發(fā)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一活塞上設置有第一中心孔和設置在第一中心孔一側的第一連接孔;第二活塞上設置有第二中心孔和設置在第二中心孔一側的第二連接孔;第三活塞上設有第三中心孔和設置在第三中心孔一側的第三連接孔,第四活塞上設有第四中心孔和設置在一側的第四連接孔。通過本設置,各個活塞結構設置合理,連接方便,運行平穩(wěn)。
[0008]本發(fā)明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氣缸體內腔中部設置有連接座,所述連接座左端中部橫向設置有左連接孔,左連接孔的中心線與左活塞桿的中心線重合;所述連接座右端中部橫向設置有右連接孔,右連接孔的中心線與右活塞桿中心線重合;所述連接座中部設置有軸承座,所述的齒輪軸安裝在軸承座上;所述連接座上端橫向設置有上連接孔,且上連接孔中心線與左導向連接桿的中心線重合;所述連接座下端橫向設置有下連接孔,所述下連接孔中心線與右導向連接桿中心線重合。通過本設置,連接座結構設置合理,工作可靠。
[0009]本發(fā)明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左氣缸蓋內壁面上端橫向設置有左氣缸蓋上孔,且左氣缸蓋上孔的中心線與左導向連接桿的中心線重合,所述左導向連接桿左端與第一活塞的第一連接孔連接,左導向連接桿右端穿過連接座的上連接孔后與第三活塞連接。通過本設置,左氣缸蓋結構設置合理,左導向連接桿連接可靠。
[0010]本發(fā)明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右氣缸蓋內壁面下端橫向設置有右氣缸蓋下孔,且右氣缸蓋下孔的中心線與右導向連接桿的中心線重合,所述右導向連接桿右端與第四活塞的第四連接孔連接,右導向連接桿左端穿過連接座的下連接孔后與第二活塞連接。通過本設置,右氣缸蓋結構設置合理,右導向連接桿連接可靠。
[0011]本發(fā)明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左氣缸蓋內壁面中部設有左氣缸蓋中心孔,所述左活塞桿左端穿過第一活塞的第一中心孔后插入左氣缸蓋中心孔內,左活塞桿右端穿過第二活塞的第二中心孔后插入連接座的左連接孔內;所述右氣缸蓋內壁面中部設有右氣缸蓋中心孔,所述右活塞桿右端穿過第四活塞的第四中心孔后插入右氣缸蓋中心孔內,右活塞桿左端穿過第三活塞的第三中心孔后插入連接座的右連接孔內。通過本設置,左活塞桿和右活塞桿連接可靠。
[0012]本發(fā)明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一活塞和第三活塞與左導向連接桿均通過設于其之間的第一螺母鎖緊固定。通過本設置,第一活塞和第三活塞固定可靠,且裝拆方便。
[0013]本發(fā)明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二活塞和第四活塞與右導向連接桿均通過設于其之間的第二螺母鎖緊固定。通過本設置,第二活塞和第四活塞定可靠,且裝拆方便。
[0014]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是: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結構設置合理,四個活塞位置設置合理,結構緊湊,連接可靠,采用了左導向連接桿和右導向連接桿后運行平穩(wěn),工作時四個活塞聯(lián)動,可使輸出扭矩大為增加,而執(zhí)行器體積確不增大,從而擴大了單個執(zhí)行器扭矩的使用范圍,減少了使用執(zhí)行器的規(guī)格,適用多種規(guī)格閥門扭矩的需要。
[0015]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主視示意圖;
[0017]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俯視示意圖;
[0018]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左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9]參見圖1、圖2和圖3,本發(fā)明公開的一種一缸四活塞大扭矩氣動執(zhí)行器,包括氣缸體I,設置在氣缸體I左端的左氣缸蓋2、設置在氣缸體I右端的右氣缸蓋3、設置在氣缸體I內腔內的左活塞桿4和右活塞桿5,以及設置在左活塞桿4和右活塞桿5之間的齒輪軸6,所述氣缸體I內腔左部設置有第一活塞7、第二活塞8和左導向連接桿9,所述左導向連接桿9與左活塞桿4平行,且左導向連接桿9左端連接第一活塞7,所述氣缸體I內腔右部設置有第三活塞10、第四活塞11和右導向連接桿12,左導向連接桿9右端連接第三活塞10,所述第一活塞7和第三活塞10與左導向連接桿9聯(lián)動,所述右導向連接桿12與右活塞桿5平行,所述右導向連接桿12左端連接第二活塞8,所述右導向連接桿12右端連接第四活塞11,第二活塞8和第四活塞11與右導向連接桿12聯(lián)動,所述左導向連接桿9和右導向連接桿12上設有若干個與齒輪軸6上的齒相嚙合的齒槽13。
[0020]所述左導向連接桿9和右導向連接桿12上的齒槽13與齒輪軸6上的齒嚙合構成活塞桿式齒條,它比現(xiàn)有的活塞式齒條能承受較高的扭矩強度。
[0021]為使本發(fā)明結構更加合理,作為優(yōu)選的,本實施例所述第一活塞7上設置有第一中心孔71和設置在第一中心孔71 一側的第一連接孔72 ;第二活塞8上設置有第二中心孔81和設置在第二中心孔81—側的第二連接孔82 ;第三活塞10上設有第三中心孔101和設置在第三中心孔101 —側的第三連接孔102,第四活塞11上設有第四中心孔111和設置在一側的第四連接孔112。
[0022]所述氣缸體I內腔中部設置有連接座13,所述連接座13左端中部橫向設置有左連接孔131,左連接孔131的中心線與左活塞桿4的中心線重合;所述連接座13右端中部橫向設置有右連接孔132,右連接孔132的中心線與右活塞桿5中心線重合;所述連接座13中部設置有軸承座14,所述的齒輪軸6安裝在軸承座14上;所述連接座13上端橫向設置有上連接孔133,且上連接孔133的中心線與左導向連接桿9的中心線重合;所述連接座13下端橫向設置有下連接孔134,所述下連接孔134的中心線與右導向連接桿12的中心線重合。所述左氣缸蓋2內壁面上端橫向設置有左氣缸蓋上孔21,且左氣缸蓋上孔21的中心線與左導向連接桿9的中心線重合,所述左導向連接桿9左端與第一活塞7的第一連接孔72連接,左導向連接桿9右端穿過連接座13的上連接孔133后與第三活塞10連接。所述右氣缸蓋3內壁面下端橫向設置有右氣缸蓋下孔31,且右氣缸蓋下孔31的中心線與右導向連接桿12的中心線重合,所述右導向連接桿12右端與第四活塞11的第四連接孔112連接,右導向連接桿12左端穿過連接座13的下連接孔134后與第二活塞8連接。所述左氣缸蓋2內壁面中部設有左氣缸蓋中心孔22,所述左活塞桿4左端穿過第一活塞7的第一中心孔71后插入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