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全滾動球軸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全滾動球軸承,適用于單列向心球軸承和向心推力球軸承。
中國專利CN1022060公開了一種“純滾動母子軸承”,它由內圈、外圈、母滾動體、子滾動體和定位環(huán)裝置組成,定位環(huán)裝置位于軸承兩側,各具有面向軸承一側的環(huán)形鎖槽的定位環(huán)。子滾動體兩端可自由地嵌入各定位環(huán)的環(huán)形鎖槽內。母滾動體對稱中心的運動軌跡為一節(jié)圓,子滾動體對稱中心的運動軌跡就是上述節(jié)圓。這種軸承的缺點是定位環(huán)裝置結構復雜,子滾動體與定位環(huán)之間易產生滑動。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針對上述現(xiàn)有技術不中缺點,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運轉平穩(wěn)、噪聲小、極限轉速高、能耗小、使用壽命長的全滾動球軸承。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xiàn)的它包括有內圈、外圈、球滾動體、與球滾動體相間分布的隔離滾動體,它還包括有隔離滾道體,隔離滾動體為中間部分具有圓弧內凹的滾柱體,球滾動體與隔離滾動體為線接觸,隔離滾道體位于軸承的兩側,并且與內圈固定聯(lián)接,隔離滾道體與隔離滾動體的兩端部配裝以形成隔離滾動體的滾道。
球滾體的對稱中心的運動軌跡的半徑小于隔離滾動體的對稱中心的運動軌跡的半徑。
隔離滾道體的滾道直徑D1與內圈外滾道最小直徑D的比值等于隔離滾動體的最大直徑d1與最小直徑d之比,即D1∶D=d1∶d。
隔離滾道體與內圈為錐面緊配合加粘結劑粘接。
本發(fā)明的工作原理是由隔離滾動體把球滾動隔開、定位,然后再由和內圈同步的隔離滾道體去限定隔離滾動體的運動軌跡,在運動中,并相互做純滾動。從而達到減少摩擦系數(shù),減少摩擦升溫,使軸承的使用壽命大大提高。
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是結構簡單、運轉平穩(wěn)、噪聲小、極限轉速高、能耗小、使用壽命長。
下面將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描述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左視圖。
由圖1-2可知,本發(fā)明包括有內圈(1)、外圈(4)、球滾動體(5)、與球滾動體(5)相間分布的隔離滾動體(3),其特征在于它還包括有隔離滾道體(2),隔離滾動體(3)為中間部分具有圓弧內凹的滾柱體,球滾動體(5)與隔離滾動體(3)為線接觸,隔離滾道體(3)位于軸承的兩側,并且與內圈(1)固定聯(lián)接,隔離滾道體(2)與隔離滾動體(3)的兩端部配裝以形成隔離滾動體的滾道。
球滾體(5)的對稱中心的運動軌跡的半徑小于隔離滾動體(3)的對稱中心的運動軌跡的半徑。
隔離滾道體(2)的滾道直徑D1與內圈(1)外滾道最小直徑D的比值等于隔離滾動體(3)的最大直徑d1與最小直徑d之比,即D1∶D=d1∶d。
隔離滾道體(2)與內圈(1)為錐面緊配合加粘結劑粘接。
隔離滾動體的作用是跟著球滾動體滾動的同時隔開了球滾動體,把球滾動體限定在均布范圍內,同時也使隔離滾動體自身在軸向定位。隔離滾道體的滾道直徑D1與內圈外滾道最小直徑D的比值等于隔離滾動體的最大直徑d1與最小直徑d之比,這就能保證達到全滾動的目的。
本發(fā)明全滾動球軸承的內孔、外徑、寬度都符合現(xiàn)有標準軸承的窄、中、重系列。
權利要求
1.一種全滾動球軸承,它包括有內圈(1)、外圈(4)、球滾動體(5)、與球滾動體(5)相間分布的隔離滾動體(3),其特征在于它還包括有隔離滾道體(2),隔離滾動體(3)為中間部分具有圓弧內凹的滾柱體,球滾動體(5)與隔離滾動體(3)為線接觸,隔離滾道體(3)位于軸承的兩側,并且與內圈(1)固定聯(lián)接,隔離滾道體(2)與隔離滾動體(3)的兩端部配裝以形成隔離滾動體的滾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軸承,其特征在于球滾體(5)的對稱中心的運動軌跡的半徑小于隔離滾動體(3)的對稱中心的運動軌跡的半徑。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軸承,其特征在于隔離滾道體(2)的滾道直徑D1與內圈(1)外滾道最小直徑D的比值等于隔離滾動體(3)的最大直徑d1與最小直徑d之比,即D1∶D=d1∶d。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軸承,其特征在于隔離滾道體(2)與內圈(1)為錐面緊配合加粘結劑粘接。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全滾動球軸承,適用于單列向心球軸承和向心推力球軸承。它由內圈、外圈、球滾動體、與球滾動體相間分布的隔離滾動體,隔離滾道體組成。隔離滾動體為中間部分具有圓弧內凹的滾柱體,球滾動體與隔離滾動體為線接觸,隔離滾道體位于軸承的兩側,并且與內圈固定聯(lián)接,隔離滾道體與隔離滾動體的兩端部配裝以形成隔離滾動體的滾道。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是結構簡單、運轉平穩(wěn)、噪聲小、極限轉速高、能耗小、使用壽命長。本軸承的內孔、外徑、寬度都符合現(xiàn)有標準軸承的窄、中、重系列。
文檔編號F16C33/38GK1244635SQ98116560
公開日2000年2月16日 申請日期1998年8月7日 優(yōu)先權日1998年8月7日
發(fā)明者李玉春 申請人:李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