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管體連接部件,特別涉及一種水管接頭。
背景技術:
水管接頭與軟管相連時,通常直接將軟管套設在水管接頭上,軟管的內徑不大于水管接頭的外徑,當軟管套設在水管接頭上時,軟管通過形變產生向內的收縮力,將水管接頭的外側壁牢牢壓緊。但是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軟管與水管接頭之間容易發(fā)生粘結,致使軟管很難從水管接頭上拆卸下來。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方便軟管拆卸的水管接頭。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水管接頭,包括兩個軟管連接部以及將兩個軟管連接部相連的管體連接部,所述軟管連接部的外側壁上設置有安裝槽以及套設在安裝槽上的套筒,所述安裝槽的底面沿軟管連接部的圓周方向設置有若干安裝盲孔,所述安裝盲孔內設置有彈簧以及被彈簧推向套筒的滾珠,所述套筒上還設置有供滾珠彈出的第一通孔,所述軟管連接部與套筒能夠通過相互轉動控制滾珠是否從第一通孔中彈出。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安裝軟管后,軟管端頭有部分內側壁與套筒相接觸,當需要將軟管從水管接頭上拆卸下來時,軟管的內側壁可能同時與套筒以及軟管連接部的外側壁發(fā)生粘結,而套筒和軟管連接部之間能過發(fā)生相對轉動,則能夠通過將套筒進行小幅度旋轉,能夠緩解軟管與套筒之間的粘結狀態(tài),此時,安裝盲孔內的滾珠在彈簧的推動下從第一通孔中彈出,給予軟管一個向上的推力,再次緩解軟管與套筒之間的粘結狀態(tài),隨后繼續(xù)轉動套筒,使軟管與套筒發(fā)生相對轉動,使軟管與套筒之間的粘結狀態(tài)消失,使軟管能夠順利從套筒上拆卸下來。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套筒在靠近管體連接部的外側壁設置有旋轉凸臺。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旋轉凸臺的設置能夠方便使用工具來旋轉套筒,方便旋轉套筒,從而方便軟管的拆卸。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通孔為錐形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徑越靠近安裝槽的孔徑越大。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上述第一通孔結構的設置能夠方便在旋轉套筒時,當滾珠從第一通孔中彈出并且與軟管的內側壁進行接觸后,能夠通過繼續(xù)旋轉套筒,使?jié)L珠能夠順著第一通孔的側壁向下運動,回到安裝盲孔中,這種設置能夠通過不斷旋轉套筒來使軟管與套筒之間不在粘結。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安裝槽的底面沿軟管連接部的圓周方向設置有環(huán)形限位槽,所述套筒的內側壁中設置有能夠卡入環(huán)形限位槽中的環(huán)形限位凸臺。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環(huán)形限位槽與環(huán)形限位凸臺的設置限制了套筒與軟管連接部之間的軸向相對位移,保證了套筒和軟管連接部只能夠發(fā)生周向相對轉動,而且對兩者之間的周向相對轉動進行了導向。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安裝槽的兩端沿軟管連接部的圓周方向設置有環(huán)形密封槽以及設置于環(huán)形密封槽中的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與套筒的內側壁過盈配合。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環(huán)形密封槽和密封圈的設置,加強了軟管連接部與套筒之間的密封性。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管體連接部與軟管連接部的連接處設置有若干安裝臺,所述安裝臺沿管體連接部的圓周方向設置。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安裝臺作為手給予水管接頭的一個著力點,能夠方便了將軟管安裝到水管接頭上。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套筒的外側壁設置有網狀摩擦紋。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網狀摩擦紋能夠加強套筒與軟管之間的連接強度,減少軟管從套筒上脫落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通過軟管連接部上的安裝盲孔、彈簧以及滾珠的設置,套筒上的第一通孔以及旋轉凸臺的設置,安裝臺的設置,上述結構均方便了將軟管從水管接頭上拆卸下來。
附圖說明
圖1為水管接頭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水管接頭的爆炸示意圖;
圖3為軟管連接部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套筒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2中A處的放大圖。
圖中:1、軟管連接部;11、安裝槽;12、環(huán)形限位槽;13、環(huán)形密封槽;14、安裝盲孔;2、管體連接部;21、安裝臺;3、密封圈;4、彈簧;5、滾珠;6、套筒;61、環(huán)形限位凸臺;62、旋轉凸臺;63、網狀摩擦紋;64、第一通孔。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圖1所示,一種水管接頭,主要包括兩個軟管連接部1和管體連接部2,在本實施例中,水管接頭為水管直角接頭,管體連接部2為L型管材。管體連接部2與軟管連接部1的連接處設置有安裝臺21,安裝臺21沿管體連接部2的圓周方向均勻設置,在本實施例中,管體連接部2與軟管連接部1的每個連接處均設置有兩個安裝臺21,安裝臺21遠離軟管連接部1的側面為向軟管連接部1傾斜的斜面。
如圖2和圖3所示,軟管連接部1在靠近管體連接部2的一端設置有安裝槽11,安裝槽11的長度至少占軟管連接部1總長度的三分之二。安裝槽11底部的中部沿軟管連接部1的圓周方向設置有環(huán)形限位槽12,安裝槽11底面的兩端沿軟管連接部1的圓周方向還設置有環(huán)形密封槽13,兩個環(huán)形密封槽13至環(huán)形限位槽12之間的距離相同,其中,環(huán)形密封槽13中設置有密封圈3。
如圖2、圖3和圖5所示,安裝槽11的底部在環(huán)形密封13以及環(huán)形限位槽12之間均設置有一組安裝盲孔14,每組安裝盲孔14包括三個安裝盲孔14,且三個安裝盲孔14沿軟管連接部1的圓周方向均勻布置。安裝盲孔14的底部連接有一彈簧4以及連接于彈簧4端部的滾珠5。
如圖2、圖3和圖4所示,軟管連接部1在安裝槽11上套設有一個套筒6,套筒6的內壁與設置于環(huán)形密封槽13中的密封圈3過盈配合。在套筒6的內側壁還設置有能夠卡入環(huán)形限位槽12中的環(huán)形限位凸臺61。
套筒6在靠近管體連接部2的外側壁設置有旋轉凸臺62,在本實施例中,旋轉凸臺62為正六棱柱,能夠方便使用工具擰動套筒,從而使套筒6和軟管連接部1發(fā)生相互轉動。套筒6的外側面還設置有網狀摩擦紋63。
套筒6的側壁上還設置有能夠供滾珠5彈出的第一通孔64,通過使套筒6和軟管連接部1發(fā)生相互轉動,當套筒6和軟管連接部1位于特定的位置時,軟管連接部1中的滾珠5能夠同時通過第一通孔64。第一通孔64為錐形孔,第一通孔64的孔徑越靠近安裝槽11的孔徑越大。
當需要將軟管從水管接頭上拆卸下來時,軟管一端的內側壁與水管接頭接觸的部分大部分為與套筒6外側壁相貼,軟管一端的內側壁的少部分與軟管連接部1的外側壁相貼,因此軟管一端的內側壁與水管接頭發(fā)生粘結時,即大多數(shù)為軟管一端的內側壁與套筒6之的外側壁之間發(fā)生粘結。首先,采用工具擰動旋轉凸臺62,從而帶動套筒6和軟管連接部1之間發(fā)生相互轉動,此時軟管隨著套筒6小幅度轉動,從而使軟管一端的內側壁與軟管連接部1其他部分的外側壁發(fā)生相互轉動,從而解決這一部分的粘結作用;然后,繼續(xù)擰動旋轉凸臺62,使安裝盲孔14與第一通孔64相對,滾珠5在彈簧4的作用下彈出,抵在軟管的內側面,給予軟管一個向上的推力,緩解軟管與套筒6之間的粘結狀態(tài);隨后,繼續(xù)轉動套筒6,因為軟管在系統(tǒng)中位置限定,無法進行大幅度的周向轉動,只能夠進行小幅度轉動,因此軟管與套筒6之間發(fā)生相互轉動,通過不斷轉動套筒6,使軟管與套筒6之間的粘結狀態(tài)消失;最后,通過拉動管體連接部2上的安裝臺21,將軟管從水管接頭上拔下。
本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其并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后可以根據(jù)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chuàng)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