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取力器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取力器殼體。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的取力器多數(shù)用在自卸車上,所以對取力器的要求比較單一。在歐洲、北美,由于特種車對取力器的要求很高,取力器生產廠家會設計多輸出端的取力器,或者帶離合器的取力器。現(xiàn)有的取力器不易向撥叉軸進行注油,撥叉軸容易因缺油而磨損,從而導致?lián)懿孑S使用壽命縮短,為此,提出一種取力器殼體。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取力器殼體,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取力器殼體,包括外殼本體,所述外殼本體的內部從上至下分別設有第一齒輪盤、第二齒輪盤和第三齒輪盤,所述第一齒輪盤、第二齒輪盤和第三齒輪盤互相嚙合相接,所述外殼本體的外側從上至下分別貫穿有第一撥叉軸槽、第二撥叉軸槽、第三撥叉軸槽和第四撥叉軸槽,所述外殼本體的頂部左側貫穿有與第一撥叉軸槽相連通的注油口。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撥叉軸槽的右側通過螺栓安裝有第一壓板。
優(yōu)選的,所述第二撥叉軸槽的右側通過螺栓安裝有第二壓板。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三撥叉軸槽的右側通過螺栓安裝有第三壓板。
優(yōu)選的,所述第四撥叉軸槽的右側通過螺栓安裝有外罩。
優(yōu)選的,所述第二撥叉軸槽和第三撥叉軸槽的內側分別設有第一墊圈和第二墊圈。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取力器殼體通過在外殼 本體的頂部設置注油口,使得撥叉軸能夠隨時進行加油,提高了撥叉軸的轉速,減少了撥叉軸的磨損,從而提高撥叉軸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1外殼本體、2第一齒輪盤、3第二齒輪盤、4第三齒輪盤、5軸套、6第一撥叉軸槽、7第二撥叉軸槽、8第三撥叉軸槽、9第四撥叉軸槽、10注油口、11第一墊圈、12第二墊圈、13外罩、14第一壓板、15第二壓板、16第三壓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2,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取力器殼體,包括外殼本體1,所述外殼本體1的內部從上至下分別設有第一齒輪盤2、第二齒輪盤3和第三齒輪盤4,所述第一齒輪盤2、第二齒輪盤3和第三齒輪盤4互相嚙合相接,所述外殼本體1的外側從上至下分別貫穿有第一撥叉軸槽6、第二撥叉軸槽7、第三撥叉軸槽8和第四撥叉軸槽9,所述外殼本體1的頂部左側貫穿有與第一撥叉軸槽6相連通的注油口10。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撥叉軸槽6的右側通過螺栓安裝有第一壓板14,使得撥叉軸能夠正常運轉。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撥叉軸槽7的右側通過螺栓安裝有第二壓板15,使得撥叉軸能夠正常運轉。
進一步的:所述第三撥叉軸槽8的右側通過螺栓安裝有第三壓板16,使得撥叉軸能夠正常運轉。
進一步的:所述第四撥叉軸槽9的右側通過螺栓安裝有外罩13,使得撥叉軸能夠正常運轉。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撥叉軸槽7和第三撥叉軸槽8的內側分別設有第一墊圈11和第二墊圈12,用于減少撥叉軸的磨損。
具體的,第一撥叉軸槽6、第二撥叉軸槽7、第三撥叉軸槽8和第四撥叉軸槽9用于分別安裝撥叉軸,同時將第一齒輪盤2、第二齒輪盤3、第三齒輪盤4和軸套5分別安裝在撥叉軸的外側,注油口10用于注入潤滑油使得撥叉軸的轉動更加靈活,第一壓板14、第二壓板15和第三壓板16分別用于限制撥叉軸的位置,保護撥叉軸的正常運行。
盡管已經(jīng)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