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紡織機械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經編機用油霧潤滑裝置。
背景技術:
經編機是高速運轉設備,在油箱中設有許多檔結構相同的曲軸和連桿,曲軸和連桿都采用軸承連接和固定,在機器運轉過程中,其中包括許多需要不間斷潤滑的軸承潤滑點。
潤滑油如能以緩慢的、均勻的、微量的連續(xù)油流到達潤滑點,這是最為理想的潤滑方式,也能達到最佳的潤滑效果,傳統(tǒng)的潤滑方式為了保證機器的正常運轉,需要在油箱內內注入潤滑油,使曲軸連桿在運轉時能得到潤滑。但是為了減少傳動時帶來的阻力,油箱內的油位不能設置得過高,因此軸承潤滑點得不到足夠的潤滑。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夠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高整體質量,能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經編機用改良型油霧潤滑裝置。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經編機用油霧潤滑裝置,包括:噴油座、閥芯和噴油嘴,噴油嘴與噴油座一端連接,所述噴油嘴內裝配有閥芯,噴油座兩端分別設有孔h1和孔h2,h1的直徑為d1,h2的直徑為d2,d1≥2×d2;所述閥芯內設有與噴油嘴出口連通的出油孔,閥芯上開設有至少3道出油槽。
在本發(fā)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噴油座固定于油箱內,孔h1與油箱內油路連接。
在本發(fā)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噴油嘴與噴油座連接的一端設有內螺紋,與噴油座上的外螺紋配合連接。
在本發(fā)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內螺紋與外螺紋均為三角螺紋。
在本發(fā)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閥芯上開設有4道等分的出油槽。
在本發(fā)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出油槽呈30°-50°角設置。
在本發(fā)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噴油嘴出口的直徑小于等于0.5mm。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潤滑范圍廣、霧化性能好;可以充分潤滑油箱內各檔曲軸連桿傳動機構的每個區(qū)域,提高機器的使用壽命。不僅結構簡單,零部件少,而且油路簡單,安裝維修方便。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其中:
圖1是本發(fā)明經編機用油霧潤滑裝置一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所示經編機用油霧潤滑裝置的裝配后的剖視圖;
圖3是圖1所示經編機用油霧潤滑裝置中閥芯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發(fā)明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圖2和圖3,本發(fā)明實施例包括:
一種經編機用油霧潤滑裝置,包括:噴油座1、閥芯2和噴油嘴3,噴油嘴3與噴油座1一端連接,所述噴油嘴3內裝配有閥芯2,噴油座1兩端分別設有孔h1和孔h2,h1的直徑為d1,h2的直徑為d2,d1≥2×d2;所述閥芯2內設有與噴油嘴3出口連通的出油孔,閥芯2上開設有至少3道出油槽。
實施例1中,
所述噴油座1固定于油箱內,孔h1與油箱內油路連接。
噴油嘴3與噴油座1連接的一端設有內螺紋,與噴油座1上的外螺紋配合連接。所述內螺紋與外螺紋均為三角螺紋。將閥芯2放入噴油嘴3孔內,閥芯2內設有與噴油嘴3出口連通的出油孔,噴油嘴3出口的直徑為0.5mm。
h1的直徑為10mm,h2的直徑為5mm;所述閥芯2內設有與噴油嘴3出口連通的出油孔,閥芯2上均勻開設有3道出油槽。所述出油槽呈50°角設置。噴油嘴3出口的直徑為0.5mm。
當潤滑油進入h1的小孔到h2的小孔時會使油壓增大,迫使?jié)櫥涂焖俚南蚯巴七M,當潤滑油進入閥芯2時,在閥芯2的前端開有50°出油槽,油液會順著出油槽的角度快速的旋轉起來,并且反推閥芯2進行高速旋轉,旋轉而出的油液在受到噴油嘴3的撞擊和噴油嘴3前端的φ0.5mm的小孔的壓縮以及高速旋轉閥芯2的撞擊、剪切、旋轉來實現(xiàn)破碎霧化。
實施例2中,
所述噴油座1固定于油箱內,孔h1與油箱內油路連接。
噴油嘴3與噴油座1連接的一端設有內螺紋,與噴油座1上的外螺紋配合連接。所述內螺紋與外螺紋均為三角螺紋。將閥芯2放入噴油嘴3孔內,閥芯2內設有與噴油嘴3出口連通的出油孔,噴油嘴3出口的直徑為0.4mm。
h1的直徑為10mm,h2的直徑為4.5mm;所述閥芯2內設有與噴油嘴3出口連通的出油孔,閥芯2上均勻開設有4道出油槽。所述出油槽呈45°角設置。
當潤滑油進入h1的小孔到h2的小孔時會使油壓增大,迫使?jié)櫥涂焖俚南蚯巴七M,當潤滑油進入閥芯2時,在閥芯2的前端開有45°出油槽,油液會順著出油槽的角度快速的旋轉起來,并且反推閥芯2進行高速旋轉,旋轉而出的油液在受到噴油嘴3的撞擊和噴油嘴3前端的φ0.4mm的小孔的壓縮以及高速旋轉閥芯2的撞擊、剪切、旋轉來實現(xiàn)破碎霧化。
實施例3中,
所述噴油座1固定于油箱內,孔h1與油箱內油路連接。
噴油嘴3與噴油座1連接的一端設有內螺紋,與噴油座1上的外螺紋配合連接。所述內螺紋與外螺紋均為三角螺紋。將閥芯2放入噴油嘴3孔內,閥芯2內設有與噴油嘴3出口連通的出油孔,噴油嘴3出口的直徑為0.3mm。
h1的直徑為10mm,h2的直徑為4mm;所述閥芯2內設有與噴油嘴3出口連通的出油孔,閥芯2上均勻開設有6道出油槽。所述出油槽呈30°角設置。
當潤滑油進入h1的小孔到h2的小孔時會使油壓增大,迫使?jié)櫥涂焖俚南蚯巴七M,當潤滑油進入閥芯2時,在閥芯2的前端開有30°出油槽,油液會順著出油槽的角度快速的旋轉起來,并且反推閥芯2進行高速旋轉,旋轉而出的油液在受到噴油嘴3的撞擊和噴油嘴3前端的φ0.3mm的小孔的壓縮以及高速旋轉閥芯2的撞擊、剪切、旋轉來實現(xiàn)破碎霧化。
通過本潤滑裝置可以充分潤滑油箱內各檔曲軸連桿傳動機構的每個區(qū)域,從而提高機器的使用壽命。不僅結構簡單,零部件少,而且油路簡單,安裝維修方便。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發(fā)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發(fā)明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它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fā)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