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齒輪裝置。
背景技術(shù):
專利文獻1中公開有一種齒輪裝置,其具備殼體及容納于該殼體中的減速機構(gòu)。
該齒輪裝置的減速機構(gòu)具備:輸入級的平行軸齒輪組、輸出級的平行軸齒輪組、設(shè)置在輸入級與輸出級之間的中間級的平行軸齒輪組。
殼體設(shè)有隔壁,在被該隔壁分隔而形成的別室(第2容納室)中配置有要求具有較高的支承強度的輸出級的平行軸齒輪組。
專利文獻1:中國實用新型專利第201627905號公報
然而,在該齒輪裝置中,由于只有輸出級的平行軸齒輪組配置在別室,因此存在如下問題:難以進行將潤滑劑的封入量抑制為較少的設(shè)計。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是為了解決這種問題而完成的,其課題在于提供一種齒輪裝置,所述齒輪裝置能夠更容易實現(xiàn)減少潤滑劑的封入量。
本發(fā)明通過設(shè)為如下結(jié)構(gòu)來解決上述課題,即一種齒輪裝置,其具備殼體及容納于該殼體中的減速機構(gòu),其中,所述減速機構(gòu)具備輸入級的平行軸齒輪組、輸出級的平行軸齒輪組及設(shè)置在所述輸入級的平行軸齒輪組與所述輸出級的平行軸齒輪組之間的中間級的平行軸齒輪組,所述殼體具備容納所述輸入級的平行軸齒輪組的第1容納室及容納所述中間級的平行軸齒輪組和所述輸出級的平行軸齒輪組的第2容納室。
在本發(fā)明中,殼體具備第1容納室和第2容納室,在第1容納室中配置有輸入級的平行軸齒輪組。而且,在第2容納室中配置有中間級的平行軸齒輪組及輸出級的平行軸齒輪組。
輸出級的平行軸齒輪組的轉(zhuǎn)速較慢,因此產(chǎn)生所謂油膜撕裂的情況較少。因此可以設(shè)計成,即使輸出級的平行軸齒輪組未浸漬于潤滑劑中,也能夠利用隨著相鄰配置的中間級的平行軸齒輪組的旋轉(zhuǎn)而被帶起(或飛濺)的潤滑劑進行潤滑。因此,具有如下優(yōu)點:能夠更容易設(shè)計出進一步減少了整個齒輪裝置所需的潤滑劑的封入量的齒輪裝置。
根據(jù)本發(fā)明,能夠得到一種齒輪裝置,所述齒輪裝置能夠更容易實現(xiàn)減少潤滑劑的封入量。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齒輪裝置的剖視圖。
圖2是表示圖1的齒輪裝置的動力傳遞系統(tǒng)的展開平面圖。
圖3是表示圖1的齒輪裝置的各個齒輪的配置位置的側(cè)視圖。
圖4(A)是表示組裝在第2軸上的輸入齒輪及中間小齒輪的配置狀態(tài)的剖視圖,圖4(B)是表示組裝在第3軸上的中間齒輪及輸出小齒輪的配置狀態(tài)的剖視圖。
圖5是中間齒輪、輸出小齒輪以及輸出齒輪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視圖。
圖中:G1-齒輪裝置,10-殼體,20-減速機構(gòu),30-輸入級組(輸入級的平行軸齒輪組),40-輸出級組(輸出級的平行軸齒輪組),50-中間級組(中間級的平行軸齒輪組),61-第1容納室,62-第2容納室。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根據(jù)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一例進行詳細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齒輪裝置的剖視圖,圖2是表示該齒輪裝置的動力傳遞系統(tǒng)的展開平面圖,圖3是表示該齒輪裝置的各個齒輪的配置位置的側(cè)視圖。并且,圖4(A)及圖4(B)是只表示該齒輪裝置的一部分部件的圖,圖4(A)是表示組裝在第2軸上的輸入齒輪及中間小齒輪的配置狀態(tài)的剖視圖,圖4(B)是表示組裝在第3軸上的中間齒輪及輸出小齒輪的配置狀態(tài)的剖視圖。
該齒輪裝置G1具備殼體10及容納于該殼體10的減速機構(gòu)20。
齒輪裝置G1的殼體10構(gòu)成為其整體呈大致立方體,且殼體10具有容納減速機構(gòu)20的殼主體11、覆蓋該殼主體11的軸向上的負載側(cè)端部的負載側(cè)罩壁14、覆蓋殼主體11的軸向上與負載相反的一側(cè)端部的負載相反側(cè)罩壁15及在殼主體11的軸向上的大致中央沿鉛垂方向豎立設(shè)置的隔壁17。
在殼主體11的(后述第2容納室62的)上部形成有進行維護等時使用的開口11A。開口11A被蓋體11B封閉。殼主體11一體地具有從最下部沿水平方向突出的底座部12(或者,也可以連結(jié)分體的底座部)。在底座部12上,沿鉛垂方向貫穿形成有安裝孔(僅圖示中心線C12)。該殼主體11經(jīng)由安裝孔并通過未圖示的螺栓而固定于水平狀態(tài)的外部部件18。
在殼體10內(nèi)封入有潤滑油F作為潤滑劑。另外,也可以將具有流動性的潤滑脂用作潤滑劑。
殼體10具備容納減速機構(gòu)20的容納室60。
容納室60通過上述隔壁17沿軸向分隔(分開)為第1容納室61和第2容納室62。
齒輪裝置G1的減速機構(gòu)20具備:輸入級組(輸入級的平行軸齒輪組)30、輸出級組(輸出級的平行軸齒輪組)40、設(shè)置在輸入級組30與輸出級組40之間的中間級組(中間級的平行軸齒輪組)50。
輸入級組30由組裝在第1軸(該齒輪裝置G1的輸入軸)21上的輸入小齒輪31及組裝在第2軸22上且與該輸入小齒輪31嚙合的輸入齒輪32構(gòu)成。
如圖1所示,第1軸21由馬達側(cè)的旋轉(zhuǎn)軸構(gòu)成。并且,如圖4(A)所示,第2軸22貫穿隔壁17而延伸至第2容納室62。即,第2軸22具有容納于第1容納室61的負載相反側(cè)部位22A及容納于第2容納室62的負載側(cè)部位22B。第2軸22被分別配置在負載相反側(cè)罩壁15、隔壁17及負載側(cè)罩壁14的三個軸承25A、軸承25B、軸承25C支承。
中間級組50由組裝在第2軸22上的中間小齒輪51及組裝在第3軸23上且與該中間小齒輪51嚙合的中間齒輪52構(gòu)成。
第3軸23配置在第2容納室62內(nèi)。第3軸23被配置在隔壁17及負載側(cè)罩壁14的軸承26A及軸承26B支承。
輸出級組40由組裝在第3軸23上的輸出小齒輪41及組裝在第4軸(該齒輪裝置G1的輸出軸)24上且與輸出小齒輪41嚙合的輸出齒輪42構(gòu)成。另外,在輸出齒輪42的軸向端面42E形成有凹部42E1。
第4軸24貫穿負載側(cè)罩壁14以懸臂狀態(tài)延伸至殼體10的外部。即,第4軸24具有容納于第2容納室62的負載相反側(cè)部位24A及突出于殼體10外的負載側(cè)部位24B。第4軸24被配置在隔壁17及負載側(cè)罩壁14的軸承27A及軸承27B支承。
在該齒輪裝置G1中,小齒輪31、41、51以及齒輪32、42、52分別由螺旋小齒輪及螺旋齒輪構(gòu)成(也可以由正小齒輪及正齒輪構(gòu)成)。
在第1容納室61容納有輸入級組30。具體而言,第1軸21、輸入小齒輪31、輸入齒輪32及第2軸22的負載相反側(cè)部位22A容納在第1容納室61。
在第2容納室62容納有中間級組50及輸出級組40。具體而言,在第2容納室62容納有第2軸22的負載側(cè)部位22B、中間小齒輪51、中間齒輪52、第3軸23、輸出小齒輪41、輸出齒輪42、第4軸(輸出軸)24的負載相反側(cè)部位24A。
在本齒輪裝置G1中,構(gòu)成輸入級組30的輸入小齒輪31及輸入齒輪32中的輸入齒輪32的鉛垂方向上的最下部32B相當于輸入級組30的鉛垂方向上的最下部30B。在本齒輪裝置G1中,潤滑油F的液面Fo位于比輸入齒輪32的鉛垂方向上的最下部32B更靠上方位置。
并且,在本齒輪裝置G1中,構(gòu)成中間級組50的中間小齒輪51及中間齒輪52中的中間齒輪52的鉛垂方向上的最下部52B相當于中間級組50的鉛垂方向上的最下部50B。在本齒輪裝置G1中,潤滑油F的液面Fo位于比中間齒輪52的鉛垂方向上的最下部52B更靠上方位置。
而且,在本齒輪裝置G1中,構(gòu)成輸出級組40的輸出小齒輪41及輸出齒輪42中的輸出小齒輪41的鉛垂方向上的最下部41B相當于輸出級組40的鉛垂方向上的最下部40B。
然而,在本齒輪裝置G1中,潤滑油F的液面Fo位于比輸出級組40的鉛垂方向上的最下部40B更靠下方位置。即,在輸出級組40中,構(gòu)成該輸出級組40的輸出小齒輪41及輸出齒輪42均未浸漬于潤滑油F中。
總而言之,在本齒輪裝置G1中,潤滑油F的液面Fo位于比輸出級組40的鉛垂方向上的最下部40B(輸出小齒輪41的鉛垂方向上的最下部41B)更靠下方位置、比中間級組50的鉛垂方向上的最下部50B(中間齒輪52的鉛垂方向上的最下部52B)更靠上方位置、比輸入級組30的鉛垂方向上的最下部30B(輸入齒輪32的鉛垂方向上的最下部32B)更靠上方位置。換言之,第1軸21~第4軸24、輸入小齒輪31、中間小齒輪51、輸出小齒輪41及輸出齒輪42整體位于比潤滑油F的液面Fo更靠上方位置從而未浸漬于潤滑油F中,僅輸入齒輪32的一部分及中間齒輪52的一部分位于比潤滑油F的液面Fo更靠下方位置從而浸漬于潤滑油F中。
在本齒輪裝置G1中,第1容納室61內(nèi)的齒輪的鉛垂方向上的最下部(即,輸入齒輪32的鉛垂方向上的最下部32B)位于比第2容納室62內(nèi)的齒輪的鉛垂方向上的最下部(即,中間齒輪52的鉛垂方向上的最下部52B)更高的位置。因此,第1容納室61與第2容納室62設(shè)置成其底面61B與底面62B之間具有高低差H(61B-62B),并且第1容納室61的底面61B位于比第2容納室62的底面62B更靠上方位置。
另外,由于潤滑油F可經(jīng)由形成在隔壁17的連通路徑17A在第1容納室61與第2容納室62之間往來,因此第1容納室61的液面Fo與第2容納室62的液面Fo相同。
而且,在第2容納室62的底面62B設(shè)有排油口(排脂口)19。排油口19也可以不形成在底面62B本身,排油口19可以形成于底面62B附近的殼主體11或負載側(cè)罩壁14上。總而言之,隔壁17具有使第1容納室61和第2容納室62連通的連通路徑17A,且在第1容納室61及第2容納室62中的底面更低的第2容納室62設(shè)有排油口19。另外,若第1容納室的底面比第2容納室的底面更低,則排油口(排脂口)設(shè)置于第1容納室側(cè)。
如圖5的主要部分放大圖所示,在本齒輪裝置G1中,中間級組50中的配置于第3軸23的中間齒輪52在內(nèi)周緣具有沿軸向突出的突出部52P,其中,該第3軸23為與配置有輸出級組40的輸出小齒輪41的軸相同的軸。該突出部52P的側(cè)面52S的外徑d52S隨著遠離中間齒輪52的軸向端面52A(隨著朝向突出部52P的前端)而變小。具體而言,突出部52P的側(cè)面52S以其輸出小齒輪41側(cè)的直徑變得更小的方式相對于軸向分兩個階段(從中途點52S1傾斜更大)傾斜。并且,該突出部52P的軸向上的輸出小齒輪41側(cè)的端面52E直接抵接于輸出小齒輪41的軸向上的中間齒輪52側(cè)的端面41E(未夾有擋圈等定位部件)。
而且,突出部52P的端面52E的外徑d52E比輸出小齒輪41(設(shè)置于配置有具有突出部52P的齒輪(中間齒輪52)的第3軸23上的輸出級組40的齒輪)的齒根41D的齒根圓直徑d41D更大。
更具體而言,在該中間齒輪52的突出部52P的端面52E與輸出小齒輪41的端面41E之間不存在外徑比中間齒輪52的突出部52P的端面52E的外徑d52E更大的部件(或部位)。并且,在該中間齒輪52的突出部52P的端面52E與輸出小齒輪41的端面41E之間不存在外徑比輸出小齒輪41的齒根41D的齒根圓直徑d41D更小的部件(或部位)。
并且,輸出級組40的齒輪(輸出小齒輪41及輸出齒輪42)中的設(shè)置于該齒輪裝置G1的第4軸(輸出軸)24上的輸出齒輪42在內(nèi)周緣具有沿軸向突出的突出部42P。因此,相對而言,在輸出齒輪42的突出部42P外周側(cè)的軸向端面42E上形成有凹部42E1。
通過設(shè)置在第4軸24的間隔件(定位部件)70,輸出齒輪42相對于該第4軸24的軸向移動被限制。輸出齒輪42的突出部42P的軸向端面42E2的外徑d42E2比間隔件70的外徑d70更大。并且,間隔件70的軸向位置與中間齒輪52的軸向位置重疊(從徑向觀察時,間隔件70與中間齒輪52重疊)。
接著,對該齒輪裝置G1的作用進行說明。
若輸入級組30的輸入小齒輪31通過未圖示的馬達的動力而旋轉(zhuǎn),則與該輸入小齒輪31嚙合的輸入齒輪32旋轉(zhuǎn)。在此,針對第1軸(輸入軸)21的轉(zhuǎn)速實現(xiàn)基于輸入小齒輪31與輸入齒輪32之間的齒輪比的第1級減速。
配置有輸入齒輪32的第2軸22貫穿隔壁17而延伸至第2容納室62,在該第2軸22上配置有中間小齒輪51。中間小齒輪51與中間級組50的中間齒輪52嚙合。由此,實現(xiàn)基于中間小齒輪51與中間齒輪52之間的齒輪比的第2級減速。
而且,在配置有中間齒輪52的第3軸23上配置有輸出級組40的輸出小齒輪41。輸出小齒輪41與輸出級組40的輸出齒輪42嚙合。由此,實現(xiàn)基于輸出小齒輪41與輸出齒輪42之間的齒輪比的第3級減速。
在此,就輸入級組30而言,潤滑油F的液面Fo位于比相當于該輸入級組30的鉛垂方向上的最下部30B的輸入齒輪32的鉛垂方向上的最下部32B更靠上方位置。因此,隨著輸入齒輪32旋轉(zhuǎn),潤滑油F會被帶起,該輸入齒輪32以及與該輸入齒輪32嚙合的輸入小齒輪31得到良好的潤滑。
并且,就中間級組50而言,潤滑油F的液面Fo位于比相當于該中間級組50的鉛垂方向上的最下部50B的中間齒輪52的鉛垂方向上的最下部52B更靠上方位置。因此,隨著中間齒輪52旋轉(zhuǎn),潤滑油F會被帶起,該中間齒輪52以及與該中間齒輪52嚙合的中間小齒輪51得到良好的潤滑。
另一方面,就輸出級組40而言,潤滑油F的液面Fo位于比相當于該輸出級組40的鉛垂方向上的最下部40B的輸出小齒輪41的鉛垂方向上的最下部41B更靠下方位置。因此,在輸出級組40中,即使輸出小齒輪41和輸出齒輪42旋轉(zhuǎn),潤滑油F也不會被該輸出小齒輪41或輸出齒輪42帶起。
然而,在本齒輪裝置G1中,中間級組50與輸出級組40設(shè)置在同一個第2容納室62內(nèi),輸出級組40與中間級組50相鄰配置。因此,輸出級組40能夠通過被中間級組50的中間齒輪52帶起(或飛濺)的潤滑油F而進行潤滑。
尤其,在本齒輪裝置G1中,中間級組50中的中間齒輪52在內(nèi)周緣具有沿軸向突出的突出部52P。該突出部52P的側(cè)面52S的外徑d52S隨著遠離中間齒輪52的軸向端面52A(隨著接近輸出小齒輪41)而變小。
即,突出部52P的側(cè)面52S以其輸出小齒輪41側(cè)的直徑變得更小的方式相對于軸向傾斜。因此,帶到中間齒輪52的上方的潤滑油F在因重力而流向該中間齒輪52的下側(cè)時被形成在中間齒輪52的內(nèi)周緣的突出部52P引導(dǎo)而轉(zhuǎn)向輸出小齒輪41側(cè)(箭頭A1)。
該突出部52P的軸向上的輸出小齒輪41側(cè)的端面52E直接抵接于輸出小齒輪41的軸向上的中間齒輪52側(cè)的端面41E。而且,突出部52P的輸出小齒輪41側(cè)的端面52E的外徑d52E比設(shè)置在配置有該中間齒輪52的第3軸23上的輸出級組40的齒輪(輸出小齒輪41)的齒根41D的齒根圓直徑d41D更大。
換言之,在該中間齒輪52的突出部52P的端面52E與輸出小齒輪41的端面41E之間不存在例如定位用擋圈等外徑比中間齒輪52的突出部52P的端面52E的外徑d52E更大的部件(或部位)。而且,在該中間齒輪52的突出部52P的端面52E與輸出小齒輪41的端面41E之間不存在直徑比輸出小齒輪41的齒根41D的齒根圓直徑d41D更小的部件(或部位)。
因此,從中間齒輪52側(cè)流向輸出小齒輪41側(cè)的潤滑油F的流動不會被阻擋而直接流向下方,流過來幾乎所有潤滑油F能夠順暢地流向輸出小齒輪41側(cè)(箭頭A2)。由此,輸出小齒輪41得到良好的潤滑,并且與該輸出小齒輪41嚙合的輸出齒輪42也得到良好的潤滑。
另外,在中間齒輪52的轉(zhuǎn)速較快時,被中間齒輪52帶起的潤滑油F因重力而沿著中間齒輪52的軸向端面52A流向輸出小齒輪41側(cè)的潤滑油F的量會變少。然而,此時,通過離心力從中間齒輪52飛濺出的潤滑油F的量會增多。因此,可以利用從該中間齒輪52飛濺出的潤滑油F經(jīng)由配置在輸出軸24上的間隔件(定位部件)70及輸出齒輪42的軸向端面42E而流向輸出小齒輪41側(cè)的作用良好地潤滑輸出級組40。
參照圖1對該作用進行更加具體的說明。間隔件70的軸向位置與中間齒輪52的軸向位置重疊(從徑向觀察時,間隔件70與中間齒輪52重疊)。因此,從中間齒輪52飛濺出的潤滑油F會附著于間隔件70。
接著,輸出齒輪42的突出部42P的軸向端面42E2的外徑d42E2比間隔件70的外徑d70更大。假設(shè)間隔件70的外徑(d70)比突出部42P的軸向端面42E2的外徑d42E2更大,則附著于間隔件70的潤滑油F的大部分會從外徑(d70)更大的該間隔件70的外周直接垂直滴落,因此,到達輸出齒輪42的軸向端面42E側(cè)的潤滑油F量會減少。
然而,在本齒輪裝置G1中,突出部42P的軸向端面42E2的外徑d42E2比間隔件70的外徑d70更大,因此從中間齒輪52飛濺出的潤滑油F能夠從該間隔件70通過重力或離心力流過輸出齒輪42的軸向端面42E側(cè)而到達輸出齒輪42的齒部。由于輸出齒輪42與輸出小齒輪41嚙合,因此最終輸出小齒輪41及輸出齒輪42這兩者的整個齒部均得到良好的潤滑。
輸出級組40的輸出小齒輪41及輸出齒輪42以經(jīng)過輸入級減速及中間級減速之后的較慢的轉(zhuǎn)速進行旋轉(zhuǎn)。因此,通過從該中間齒輪52側(cè)流過來潤滑油F或從該中間齒輪52側(cè)飛濺出的潤滑油F能夠得到充分的潤滑。
另外,突出部的上述結(jié)構(gòu)和直徑的大小關(guān)系無需一定要成立。此時,例如可以通過基于離心力的潤滑油的飛濺得到相應(yīng)的潤滑效果。
在本齒輪裝置G1中,潤滑油F的液面Fo位于比輸出級組40的鉛垂方向上的最下部40B(輸出小齒輪41的鉛垂方向上的最下部41B)更靠下方位置,輸出級組40未浸漬于潤滑油F中。因此,與輸入級組30的一部分、輸出級組40的一部分及中間級組50的一部分均浸漬于潤滑油F中的設(shè)計相比,能夠更加降低潤滑油F的液面Fo,因而能夠減少潤滑油F的封入量。
并且,能夠減少輸入級組30的輸入齒輪32及中間級組50的中間齒輪52浸漬于潤滑油F中的比例,因而能夠減少該輸入齒輪32及中間齒輪52的潤滑油F攪拌阻力。由于輸入級組30的輸入齒輪32或中間級組50的中間齒輪52(尤其是輸入齒輪32)的轉(zhuǎn)速較快,因此能夠減少攪拌潤滑油F而產(chǎn)生的動力傳遞損失的效果較大。
而且,由于在第1容納室61的底面61B與第2容納室62的底面62B之間確保有高低差H(61B-62B),因此與未設(shè)置高低差H(61B-62B)的結(jié)構(gòu)相比,能夠減少第1容納室61中的潤滑油F大致相當于[第1容納室61的底面積×高低差H(61B-62B)]的量。由此,能夠進一步減少封入于整個容納室60(第1容納室61及第2容納室62)的潤滑油F的封入量。
另外,在上述齒輪裝置G1中,第1容納室61內(nèi)的齒輪的鉛垂方向上的最下部(即,輸入齒輪32的鉛垂方向上的最下部32B)位于比第2容納室62內(nèi)的齒輪的鉛垂方向上的最下部(即,中間齒輪52的鉛垂方向上的最下部52B)更高的位置,因此將第1容納室61的底面61B設(shè)為比第2容納室62的底面62B更高。然而,假設(shè)第2容納室的減速級組的鉛垂方向上的最下部比第1容納室的減速級組的鉛垂方向上的最下部更高,則可以將第2容納室的底面設(shè)為更高以賦予高低差。由此,同樣能夠減少潤滑油的封入量。
另外,關(guān)于潤滑油F的排出,經(jīng)由連通路徑17A、排油口19能夠一次性地排出第1容納室61及第2容納室62中的潤滑油F。由此,可以從第1容納室61及第2容納室62中的任一側(cè)一次性地供給潤滑油F,并且能夠從第1容納室61及第2容納室62一次性地排出潤滑油F。
并且,齒輪裝置G1本身通過隔壁17沿軸向分開為第1容納室61與第2容納室62,并且尤其能夠縮短第4軸(輸出軸)24的支承間隔,因此能夠?qū)⒁蜉敵鳊X輪42的徑向荷載而在該第4軸24上產(chǎn)生的彎矩抑制為較小。
另外,在上述齒輪裝置G1中,構(gòu)成輸入級組30的輸入小齒輪31及輸入齒輪32中的輸入齒輪32的鉛垂方向上的最下部32B相當于輸入級組30的鉛垂方向上的最下部30B,因此將潤滑油F的液面Fo設(shè)為位于比輸入齒輪32的最下部更高的位置。然而,若輸入小齒輪相當于輸入級組的鉛垂方向上的最下部,則可以將潤滑油的液面設(shè)為比輸入小齒輪的最下部更高的位置。
同樣,在上述齒輪裝置G1中,構(gòu)成中間級組50的中間小齒輪51及中間齒輪52中的中間齒輪52的鉛垂方向上最下部52B相當于中間級組50的鉛垂方向上的最下部50B,因此將潤滑油F的液面Fo設(shè)為比中間齒輪52的最下部更高的位置。然而,若中間小齒輪相當于中間級組的鉛垂方向上的最下部,則可以將潤滑油的液面設(shè)為比中間小齒輪的最下部更高的位置。
并且,在上述齒輪裝置G1中,在第2容納室62容納有中間級組50和輸出級組40,并且利用中間級組50所帶起的潤滑油F來進行輸出級組40的潤滑。然而,例如,在馬達位于負載側(cè)(輸出軸突出的一側(cè))的情況下等,可以在第1容納室容納中間級組,在第2容納室容納輸入級組和輸出級組。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利用輸入級組所帶起的潤滑油或著尤其可以利用基于離心力而從輸入級組飛濺出的潤滑油進行輸出級組的潤滑。這種容納方式通過調(diào)整第1軸~第4軸的長度也可以用于馬達位于與負載相反的一側(cè)的情況。
因此,本發(fā)明的齒輪裝置還可以理解為具備殼體及容納于該殼體中的減速機構(gòu),所述齒輪裝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減速機構(gòu)具備輸入級的平行軸齒輪組、輸出級的平行軸齒輪組及設(shè)置在所述輸入級的平行軸齒輪組與所述輸出級的平行軸齒輪組之間的中間級的平行軸齒輪組,所述殼體具備:容納所述中間級的平行軸齒輪組的第1容納室、容納所述輸入級的平行軸齒輪組和所述輸出級的平行軸齒輪組的第2容納室。
在這種情況下,若使?jié)櫥瑒┑囊好嫖挥诒容敵黾壍钠叫休S齒輪組的鉛垂方向上的最下部更靠下方位置、比中間級的平行軸齒輪組的鉛垂方向上的最下部更靠上方位置、比輸入級的平行軸齒輪組的鉛垂方向上的最下部更靠上方位置,則能夠有效地降低潤滑劑的封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