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可逆止的減速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傳動中的減速裝置,具體是一種可雙向轉(zhuǎn)動減速輸出、且在停止扭矩輸入時可逆止輸出端轉(zhuǎn)動的減速裝置。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的機械傳動系統(tǒng)中,常采用減速器或減速裝置將驅(qū)動裝置(如電動機)輸出轉(zhuǎn)數(shù)變速至工作機器或某執(zhí)行機構所要求的轉(zhuǎn)數(shù)。即減速器輸入端的前端為驅(qū)動裝置,減速器的輸出端連接工作機器或執(zhí)行機構的輸入端,同時還設有相應的制動器或制動機構,一般包括聯(lián)軸器、制動器、減速器等,所述的聯(lián)軸器、制動器、減速器在運行過程中作為多個單元構件各自獨立地發(fā)揮其功能,當驅(qū)動裝置停止扭矩輸入時,通過制動器對轉(zhuǎn)動構件實現(xiàn)制動。現(xiàn)有傳動系統(tǒng)的單元構件多,不但制造和使用成本較高,而且安裝所需的場所和空間大。
發(fā)明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目的是提出一種可逆止的減速裝置,具有雙向轉(zhuǎn)動減速輸出的功能,當在正向或反向轉(zhuǎn)動減速輸出運行中停止扭矩輸入時,可逆止輸出端的轉(zhuǎn)動。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參見附圖:I)設有固定式盤1,固定式盤I的內(nèi)孔壁上設有若干沿圓周均布且對稱的滾柱la,參見圖1、圖6、圖7 ;2)設有輸入軸套2,參見圖1、圖2、圖3 ;輸入軸套2位于固定式盤I的內(nèi)孔內(nèi),輸入軸套2與固定式盤I為相同的軸向軸線2a ;所述輸入軸套2的軸向套體上并列設置直徑相等的第一偏心輪3和第二偏心輪4,參見圖1、圖2、圖3,第一偏心輪3的軸向軸線3a和第二偏心輪4的軸向軸線4a分別位于輸入軸套2的軸向軸線2a兩側(cè),且與輸入軸套2的軸向軸線2a之間有一個相等的偏心距h,參見圖2 ;所述第一偏心輪3相對于輸入軸套2的軸向軸線2a有一個最遠點3b,第二偏心輪4相對于輸入軸套2的軸向軸線2a有一個遠點4b,參見圖2、圖3,第一偏心輪3的最遠點3b與第二偏心輪4的遠點4b對稱的位于輸入軸套2不同軸向部位的徑向軸線2b上(附圖中標注有2b的徑向軸線有時會與其他構件的徑向軸線重疊);運行中,第一偏心輪3和第二偏心輪4同時隨輸入軸套2同向轉(zhuǎn)動;3)設有第一擺線輪5,參見圖1、圖2、圖4、圖6,第一擺線輪5的圓周上設有與固定式盤I內(nèi)孔壁上的滾柱Ia柱面接觸配合的第一擺線齒5a,參見圖4、圖6 ;運行中,第一擺線齒5a的齒面沿滾柱Ia柱面滑移;在第一擺線輪5中,每一個位于兩第一擺線齒5a之間的凹形底部5b均與相對應的第一擺線齒5a (圖6、圖8、圖9中標注為5ab)齒頂對稱的位于第一擺線輪5的一徑向軸線5f上(附圖中標注5f的徑向軸線有時會與其他構件的徑向軸線重疊),參見圖4、圖6 ;第一擺線輪5上設有中心安裝孔5c,參見圖4、圖6,所述第一偏心輪3位于第一擺線輪5的中心安裝孔5c內(nèi),且相互配合,第一偏心輪3上的最遠點3b端面對中心安裝孔5c圓孔面產(chǎn)生作用力(頂力或頂力形成的靜壓力)的摩擦作用而構成第一偏心輪3與第一擺線輪5的摩擦傳動副,參見圖6 ;第一擺線輪5的輪輻上至少設有兩個位于該輪輻上同一圓周向軸線的第一傳動輸出孔5d,參見圖4、圖6 ;4)設有第二擺線輪6,參見圖1、圖2、圖5、圖7,第二擺線輪6的圓周上設有與固定式盤I內(nèi)孔壁上的滾柱Ia柱面接觸配合的第二擺線齒6a,參見圖5、圖7,第二擺線輪6與第一擺線輪5的直徑相等,第二擺線齒6a的數(shù)量及其結構參數(shù)與第一擺線輪5上的第一擺線齒5a相同,運行中,第二擺線齒6a的齒面沿滾柱Ia柱面滑移;在第二擺線輪6中,每一個位于兩第二擺線齒6a之間的凹形結構底部6b均與相對應的第二擺線齒6a (圖7、圖10、圖11中標注為6ab)齒頂對稱的位于第二擺線輪6的徑向軸線6f上(附圖中標注有6f的徑向軸線有時會與其他構件的徑向軸線重疊),參見圖5、圖7 ;如圖4、圖5、圖6、圖7所示,第一擺線輪5上的第一擺線齒5a與第二擺線輪6上的第二擺線齒6a成對稱關系;第二擺線輪6上設有中心孔6c,參見圖5、圖7,所述第二偏心輪4位于第二擺線輪6的中心孔6c內(nèi),且相互配合,第二偏心輪4上的遠點4b端面對中心孔6c圓孔面產(chǎn)生作用力(頂力或頂力形成的靜壓力)的摩擦作用而構成第二偏心輪4與第二擺線輪6的摩擦傳動副;第二擺線輪6的輪輻上至少設有兩個位于該輪輻上同一圓周向軸線的第二傳動輸出孔6d,參見圖5、圖7 ;5)至少設有兩件輸出銷軸7,參見圖1、圖6、圖7,輸出銷軸7的內(nèi)段位于所述第一傳動輸出孔5d和第二傳動輸出孔6d內(nèi),第一傳動輸出孔5d、第二傳動輸出孔6d的直徑分別等于輸出銷軸7的直徑與所述偏心距的兩倍2h之和,所述輸出銷軸7上始終有一段圓柱面與第一傳動輸出孔5d的孔壁面接觸配合,并同時有另一段圓柱面與第二傳動輸出孔6d的孔壁面接觸配合,參見圖6、圖7 ;6)如圖6、圖7所示,第一擺線輪5上的第一擺線齒5a與第二擺線輪6上的第二擺線齒6a成180度對稱關系,則第一擺線輪5的第一擺線齒5a和第二擺線輪6的第二擺線齒6a成對稱關系的與固定式盤I內(nèi)孔壁上的滾柱Ia接觸配合。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結構參見圖12,輸出銷軸7的輸出端連接輸出盤8,輸出盤8連接輸出軸9,輸入軸套2連接輸入軸10,固定式盤I的一側(cè)連接固定座11,固定式盤I的另一側(cè)連接端蓋12。本實用新型的減速傳動原理:設定圖8所示為第一偏心輪3、第一擺線輪5及固定式盤I相互位置關系的初始狀態(tài),圖8中,輸入軸套2的徑向軸線2b與第一擺線輪5徑向軸線5f重疊,并同時與固定式盤I的豎向軸線重疊,第一擺線輪5上端相鄰的兩第一擺線齒5a之間凹形底部5b與下端的第一擺線齒5ab頂部對稱的位于第一擺線輪5徑向軸線5f上,固定式盤I上端的滾柱Iab柱面位于所述的凹形底部5b內(nèi)接觸配合,固定式盤I下端的滾柱Iac柱面則位于下端的第一擺線齒5ab頂部接觸配合,固定式盤I上的其它滾柱則分別與其它擺線齒齒面的相應部位接觸配合;設定圖10所示為第二偏心輪4、第二擺線輪6及固定式盤I相互位置關系的初始狀態(tài),且與圖8處于同一位置時的初始狀態(tài),輸入軸套2的徑向軸線2b與第二擺線輪6的徑向軸線6f重疊,并同時與固定式盤I的豎向軸線重疊,固定式盤I下端的滾柱Iac柱面則位于第二擺線輪6下端相鄰的兩第二擺線齒6a之間凹形結構底部6b內(nèi)接觸配合,固定式盤I上端的滾柱Iab柱面則位于第二擺線輪6上端的第二擺線齒6ab頂部接觸配合,固定式盤I上的其它滾柱則分別與其它第二擺線齒6a齒面的相應部位接觸配合;本實用新型具有雙向(正反向)轉(zhuǎn)動的減速輸出。以圖8、圖10所示為初始狀態(tài),當輸入軸10輸入扭矩,在輸入軸套2及第一偏心輪3和第二偏心輪4順時針轉(zhuǎn)動時,由于第一偏心輪3上最遠點3b端面對擺線輪5中心安裝孔5c圓孔面產(chǎn)生作用力,以及第一擺線齒5a與固定式盤I左側(cè)的滾柱柱面接觸配合作用,同時,第二偏心輪4上遠點4b端面對擺線輪6中心孔6c圓孔面產(chǎn)生作用力,以及第二擺線齒6a與固定式盤I右側(cè)的滾柱柱面接觸配合作用,第一擺線輪5和第二擺線輪6即同時逆時針轉(zhuǎn)動,第一擺線輪5和第二擺線輪6的逆時針轉(zhuǎn)動,即帶動輸出銷軸7沿其位于輪輻上的圓周向軸線逆時針轉(zhuǎn)動,并通過輸出盤8傳遞,由輸出軸9實現(xiàn)減速輸出;在第一擺線輪5和第二擺線輪6逆時針轉(zhuǎn)動過程中,同時分別沿輸出銷軸7產(chǎn)生擺轉(zhuǎn),最大擺幅為兩倍偏心距2h。輸入軸套2及第一偏心輪3和第二偏心輪4順時針轉(zhuǎn)動一周即360度時,輸入軸套2的徑向軸線2b則與固定式盤I的垂直徑向軸線又一次重疊,而第一擺線輪5的徑向軸線5f和第二擺線輪6的徑向軸線6f即逆時針轉(zhuǎn)動一個擺線齒齒位,參見圖9、圖11,如果固定式盤I內(nèi)孔上的滾柱Ia數(shù)量按理論計算結果設置時,第一擺線輪5的凹形底部5b即由上端的滾柱Iab轉(zhuǎn)動至左側(cè)的滾柱Iad接觸配合,與凹形底部5b對稱的第一擺線齒5ab的頂部即由下端的滾柱Iac轉(zhuǎn)動至右側(cè)的滾柱Iae柱面接觸配合,同時,第二擺線輪6的凹形結構底部6b即由下端的滾柱Iac轉(zhuǎn)動至右側(cè)的滾柱Iae接觸配合,與凹形結構底部6b對稱的第二擺線齒6ab的頂部則由上端的滾柱Iab轉(zhuǎn)動至左側(cè)的滾柱Iad柱面接觸配合,參見圖11,即表明第一擺線輪5的第一擺線齒5a和第二擺線輪6的第二擺線齒6a成對稱關系的與固定式盤I內(nèi)孔壁上的滾柱Ia接觸配合;運行中,第一擺線輪5的第一擺線齒5a和第二擺線輪6的第二擺線齒6a成對稱關系的與固定式盤I內(nèi)孔壁上的滾柱Ia接觸配合,可使得運行平穩(wěn)和可靠。上述為輸入軸套2及第一偏心輪3和第二偏心輪4順時針轉(zhuǎn)動的減速傳動輸出原理,當輸入軸套2及第一偏心輪3和第二偏心輪4逆時針轉(zhuǎn)動時,其相關構件的轉(zhuǎn)動方向與上述相反,減速傳動輸出原理相同;當輸入軸套2及第一偏心輪3和第二偏心輪4逆時針轉(zhuǎn)動一周即360度時,第一擺線輪5和第二擺線輪6即同時順時針轉(zhuǎn)動一個擺線齒齒位。關于減速比,由上述可知,當輸入軸套2及第一偏心輪3和第二偏心輪4順時針或逆時針轉(zhuǎn)動一周即360度時,第一擺線輪5的徑向軸線5f和第二擺線輪6的徑向軸線6f 即逆時針轉(zhuǎn)動或順時針轉(zhuǎn)動一個擺線齒齒位,即減速比與第一擺線輪5與第二擺線輪6擺線齒的數(shù)量相關,如圖6、圖7所示的第一擺線輪5和第二擺線輪6的擺線齒數(shù)量同時為17,即減速比為1:17,當?shù)谝粩[線輪5和第二擺線輪6的擺線齒同時為11或23時,減速比即為1:11或1:23,以此類推。本實用新型在停止扭矩輸入時的逆止原理:以輸入軸套2及第一偏心輪3和第二偏心輪4順時針轉(zhuǎn)動運行為例,當停止扭矩輸入時,減速裝置所帶負載的反作用力矩將作用于輸出軸9,輸出軸9將產(chǎn)生順時針轉(zhuǎn)動的趨勢,進而使輸出銷軸7、第一擺線輪5和第二擺線輪6產(chǎn)生順時針轉(zhuǎn)動的趨勢,第一擺線輪5和第二擺線輪6所產(chǎn)生的順時針轉(zhuǎn)動趨勢,由于摩擦傳動副的作用,使得第一偏心輪3和第二偏心輪4及輸入軸套2產(chǎn)生逆時針轉(zhuǎn)動的趨勢,由圖13、圖14、圖15、圖16所示的構件受力狀態(tài)圖示分析表明,由于引起第一偏心輪3和第二偏心輪4及輸入軸套2產(chǎn)生逆時針轉(zhuǎn)動趨勢的作用力F2、F5的延長線與摩擦圓e相交,滿足摩擦傳動副的自鎖條件,因此,第一偏心輪3和第二偏心輪4及輸入軸套2即不會產(chǎn)生轉(zhuǎn)動,從而逆止輸出端的轉(zhuǎn)動,即對輸出端實現(xiàn)逆止。圖13為第一擺線輪5在停止扭矩輸入時產(chǎn)生順時針轉(zhuǎn)動趨勢的受力狀態(tài)分析圖,圖14為第一偏心輪3的受力狀態(tài)分析圖;在停止扭矩輸入,第一擺線輪5產(chǎn)生反向的順時針轉(zhuǎn)動趨勢時,第一擺線齒5a與右側(cè)的滾柱處于相互作用力狀態(tài),如圖13所示。滾柱Ial至滾柱la9分別與第一擺線齒5a處在不同齒面部位的接觸配合,各滾柱柱面分別對擺線齒齒面的作用力Fi的延長線相交于第一擺線輪5徑向軸線5f的P點;第一擺線輪5上受到的力和力矩有:輸出銷軸7使第一擺線輪5產(chǎn)生順時針轉(zhuǎn)動趨勢的合力矩0.5TV(注:輸出銷軸7使第一擺線輪6產(chǎn)生順時針轉(zhuǎn)動趨勢的合力矩為0.5TV,兩者的數(shù)值之和為TV);各滾柱柱面分別對各擺線齒齒面的作用力Fi,第一偏心輪3給第一擺線輪5的反作用力Fl,第一偏心輪3給第一擺線輪5的逆時針方向的摩擦力矩Tl ;根據(jù)傳動原理,與滾 柱Ia柱面嚙合(接觸配合)的第一擺線輪5上的齒形輪廓為短幅外擺線的等距曲線,在任一時刻總有一定數(shù)量的滾柱Ia柱面與第一擺線輪齒5a嚙合(接觸配合),產(chǎn)生嚙合力,力的方向始終沿嚙合面(接觸配合面)的公法線方向,且相交于節(jié)圓節(jié)點P ;任意滾柱與對應的擺線輪的嚙合力(接觸配合時的作用力)Fi,可根據(jù)圖示中的0 i角、輸出軸上的阻力矩Tv、擺線齒齒數(shù)、擺線齒短幅系數(shù)及滾柱Ia分布圓半徑Rz,通過現(xiàn)有的計算公式計算。第一偏心輪3受力分析,參見圖14,第一偏心輪3受到的力有第一擺線輪5對第一偏心輪3的作用力F2,所述作用力F2與第一偏心輪3對第一擺線輪5的反作用力Fl (見圖13)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輸入軸10對第一偏心輪3的支撐力F3,還有第一擺線輪5對第一偏心輪3的順時針方向的摩擦力矩T2,所述摩擦力矩T2與第一偏心輪3給第一擺線輪5的逆時針方向的摩擦力矩Tl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第一偏心輪3和擺線輪5之間的摩擦為傳動副中的摩擦,根據(jù)傳動副摩擦原理有:T2=F2 XFvXr式中Fv為轉(zhuǎn)動副摩擦中的當量摩擦系數(shù),= -F==T,F(xiàn)為第一偏心輪和第一擺
Vl + Fi線輪的摩擦因數(shù),r為第一偏心輪3的半徑。令n=FvXr,則以第一偏心輪3圓心0為圓心,n為半徑作圓e,該圓e稱作摩擦圓,n為摩擦圓半徑;Fv的取值應滿足相應的要求。如圖14所示,F(xiàn)2的延長線與摩擦圓e相交,滿足摩擦傳動副的自鎖條件,第一偏心輪3即自鎖,不會發(fā)生轉(zhuǎn)動,從而逆止第一擺線輪5產(chǎn)生轉(zhuǎn)動,繼而逆止輸出端產(chǎn)生轉(zhuǎn)動。圖15為第二擺線輪6在停止扭矩輸入時產(chǎn)生順時針轉(zhuǎn)動趨勢的受力狀態(tài)分析圖,圖16為第二偏心輪4的受力狀態(tài)分析圖;在停止扭矩輸入,第二擺線輪6產(chǎn)生順時針轉(zhuǎn)動趨勢時,第二擺線齒6a與左側(cè)的滾柱處于相互作用力狀態(tài),如圖15所示。如圖13、圖15所示,第二擺線輪6和第二偏心輪4受力狀態(tài)與第一擺線輪5和第一偏心輪3的受力狀態(tài)成對稱關系,第二擺線輪6和第二偏心輪4受力狀態(tài)及相應構件相互作用的分析與第一擺線輪5和第一偏心輪3同理,其分析的結果是,第二偏心輪4滿足自鎖條件并自鎖,不會產(chǎn)生轉(zhuǎn)動,即逆止第二擺線輪6產(chǎn)生轉(zhuǎn)動,實現(xiàn)逆止;由于第一偏心輪3的最遠點3b與第二偏心輪4的遠點4b成對稱關系,同時,第一擺線輪5與第二擺線輪6的擺線齒與滾柱Ia的接觸配合為對稱關系,即第一偏心輪3與第二偏心輪4成對稱狀態(tài)的自鎖,可使得逆止過程和逆止狀態(tài)平穩(wěn)。上述為輸入軸套2及第一偏心輪3和第二偏心輪4順時針轉(zhuǎn)動運行過程中停止扭矩輸出時的逆止原理;當輸入軸套2及第一偏心輪3和第二偏心輪4在逆時針轉(zhuǎn)動運行過程中停止扭矩輸出時,其逆止原理與上述同理。在上述的逆止狀態(tài)下,當再次輸入扭矩時,所述逆止狀態(tài)則被破壞,根據(jù)輸入扭矩的作用方向,本實用新型則再次相應地運行,所述運行過程的交替或連續(xù)運行,以滿足工況所需的要求。本實用新型具有的技術效果是:1、由于第一偏心輪3的最遠點3b和第二偏心輪4上的遠點4b成對稱關系,同時,第一擺線輪5和第二擺線輪6的擺線齒與滾柱Ia的接觸配合為對稱關系,且與滾柱Ia柱面嚙合(接觸配合)的擺線輪5上的齒形是短幅外擺線等距曲線,在任一時刻每一擺線輪總有一定數(shù)量的滾柱Ia與其嚙合(接觸配合),當在運行過程停止扭矩輸入時,由于第一偏心輪3和第二偏心輪4滿足摩擦傳動副的自鎖條件,并成對稱狀態(tài)的自鎖,在額定的扭矩情況下,可逆止輸出端的轉(zhuǎn)動,且逆止過程和逆止狀態(tài)平穩(wěn)。2、采用偏心輪的轉(zhuǎn)動構成與擺線輪的傳動副,并通過擺線齒齒面與滾柱Ia柱面接觸配合使得擺線輪轉(zhuǎn)動,并由設在擺線輪輪輻上的輸出銷軸7實現(xiàn)減速輸出,在具有雙向轉(zhuǎn)動減速輸出和逆止功能的情況下,結構簡單、緊湊,可減少制造與使用成本,體積小,可有效減少安裝所需的場所和空間。3、在具有結構簡單、緊湊等特點的情況下,減速比可由擺線輪的擺線齒設置數(shù)量確定,減速比的選擇結構簡單且范圍大。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結構示意圖,確定為摘要附圖;[0057]圖2為輸入軸套2的結構放大圖,示意地表示了第一擺線輪5與第二擺線輪6的設置位置關系;圖3為圖2的左視圖;圖4為第一擺線輪5的結構圖;圖5為第二擺線輪6的結構圖;圖6為圖1的A-A結構放大圖,展示了輸入軸套2、第一偏心輪3、第一擺線輪5、固定式盤上滾柱Ia及其相互配合關系;圖7為圖1的B-B結構放大圖,展示了輸入軸套2、第二偏心輪4、第二擺線輪6、固定式盤上滾柱Ia及其相互配合關系,為展示第二偏心輪4與第一偏心輪3的相互位置關系,不意地表不第一偏心輪3 ;圖8為說明第一擺線輪5減速傳動原理的初始狀態(tài)圖;圖9為以圖8所示初始狀態(tài)在第一擺線輪5逆時針轉(zhuǎn)動一個擺線齒齒位的狀態(tài)圖;圖10為說明第二擺線輪6減速傳動原理的初始狀態(tài)圖;圖11為以圖10所示初始狀態(tài)在第二擺線輪6逆時針轉(zhuǎn)動一個擺線齒齒位后的狀態(tài)圖;圖12為以圖1為基礎增加構件的結構圖;圖13為第一擺線輪5在停止扭矩輸入時產(chǎn)生順時針轉(zhuǎn)動趨勢的受力狀態(tài)分析圖;圖14為第一偏心輪3的受力狀態(tài)分析圖;圖15為第二擺線輪6在停止扭矩輸入時產(chǎn)生順時針轉(zhuǎn)動趨勢的受力狀態(tài)分析圖;圖16為第二偏心輪4的受力狀態(tài)分析圖;圖17為以圖6所示結構為例說明本實用新型主要構件尺寸參數(shù)匹配關系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包括:I)設有固定式盤1,固定式盤I的內(nèi)孔壁上設有若干沿圓周均布且對稱的滾柱la,即每兩件對應的滾柱Ia對稱于固定式盤I的一徑向軸線上,參見圖1、圖6、圖7,滾柱Ia的數(shù)量為偶數(shù);如圖1所示,所述滾柱Ia包括軸Ic和裝于軸Ic上的套管,所述套管可繞軸Ic轉(zhuǎn)動,所述軸Ic的兩端分別與固定式盤I內(nèi)孔壁上的兩支板Ib連接,所述可轉(zhuǎn)動的套管管面朝向固定式盤I的軸向軸線2a。2)設有輸入軸套2,輸入軸套2位于固定式盤I的內(nèi)孔內(nèi),輸入軸套2與固定式盤I為相同的軸向軸線2a ;所述輸入軸套2的軸向套體上并列設置第一偏心輪3和第二偏心輪4,參見圖1、圖2、圖3,第一偏心輪3和第二偏心輪4為圓盤形狀,且直徑相等,第一偏心輪3的軸向軸線3a和第二偏心輪4的軸向軸線4a分別位于輸入軸套2的軸向軸線2a兩側(cè),并與軸向軸線2a平行,且與輸入軸套2的軸向軸線2a之間有一個相等的偏心距h,即構成所述的偏心結構;參見圖2、圖3 ;并列設置在輸入軸套2軸向套體上的第一偏心輪3和第二偏心輪4,可為整體式結構,即第一偏心輪3和第二偏心輪4與輸入軸套2制成一體,也可為分體式結構,即將第一偏心輪3和第二偏心輪4單獨制作,再與輸入軸套2連接固定。所述第一偏心輪3相對于輸入軸套2的軸向軸線2a有一個最遠點3b,第二偏心輪4相對于輸入軸套2的軸向軸線2a有一個與遠點4b,參見圖2、圖3、圖6,第一偏心輪3的最遠點3b與第二偏心輪4的遠點4b成對稱關系的位于輸入軸套2不同軸向部位的徑向軸線2b上,即第一偏心輪3的最遠點3b與第二偏心輪4的遠點4b的相位角為180度;運行中,第一偏心輪3和第二偏心輪4同時隨輸入軸套2同向轉(zhuǎn)動。3)設有第一擺線輪5,參見圖1、圖2、圖4、圖6,第一擺線輪5的圓周上設有與固定式盤I內(nèi)孔壁上的滾柱Ia柱面接觸配合的第一擺線齒5a,第一擺線齒5a的設置數(shù)量為奇數(shù);運行中,第一擺線齒5a的齒面沿滾柱Ia柱面滑移,如圖所示,第一擺線齒5a的齒面沿滾柱Ia中軸Ic上的的套管管面滑移;在第一擺線輪5中,每一個位于兩第一擺線齒5a之間的凹形底部5b均與相對應的第一擺線齒5a (圖6、圖8、圖9中標注為5ab)齒頂對稱的位于第一擺線輪5的一徑向軸線5f上;如圖6所示,當固定式盤I上端的滾柱Iab柱面位于所述凹形底部5b內(nèi)接觸配合時,對稱于滾柱Iab的下端滾柱Iac柱面則位于第一擺線齒5ab頂部接觸配合,其它滾柱Ia則分別與其它第一擺線齒5a齒面的相應部位接觸配合;運行中,固定式盤I上的所有滾柱Ia將依次地進入所述凹形底部5b內(nèi)接觸配合,而對稱于固定式盤I徑向軸線上另一側(cè)的滾柱則依次同時與位于徑向軸線5f上的第一擺線齒5a頂部接觸配合,其它的滾柱Ia則依次分別與其它第一擺線齒5a齒面的相應部位接觸配合;第一擺線輪5上設有中心安裝孔5c,所述第一偏心輪3位于第一擺線輪5的中心安裝孔5c內(nèi),且相互配合,參見圖4、圖6,第一偏心輪3上的最遠點3b端面對中心安裝孔5c圓孔面產(chǎn)生作用力(頂力或頂力形成的靜壓力)的摩擦作用而構成第一偏心輪3與第一擺線輪5的摩擦傳動副;當輸入軸套2與第一偏心輪3順時針轉(zhuǎn)動時,因第一偏心輪3上最遠點3b端面對所述中心安裝孔5c圓孔面產(chǎn)生的作用力,以及第一擺線齒5a齒面接觸配合作用,第一擺線輪5即逆時針轉(zhuǎn)動,第一擺線輪5在逆時針轉(zhuǎn)動時,同時沿輸出銷軸7產(chǎn)生擺轉(zhuǎn);運行過程中,第一偏心輪3上最遠點3b端面的作用力依次且連續(xù)地作用于中心安裝孔5c的圓周面,滾柱Ia柱面依次變換與第一擺線齒5a齒面的接觸配合面,使得第一擺線輪5產(chǎn)生連續(xù)轉(zhuǎn)動;第一擺線輪5的輪輻上至少設有兩個位于該輪輻上同一圓周向軸線的第一傳動輸出孔5d,參見圖4、圖6,圖不的第一傳動輸出孔5d為四個;4)設有第二擺線輪6,參見圖1、圖2、圖5、圖7,第二擺線輪6的圓周上設有與固定式盤I內(nèi)孔壁上的滾柱Ia柱面接觸配合的第二擺線齒6a,參見圖5、圖7,第二擺線輪6與第一擺線輪5的直徑相等,第二擺線齒6a的數(shù)量及其結構參數(shù)與第一擺線輪5上的第一擺線齒5a相同,運行中,第二擺線齒6a的齒面沿滾柱Ia柱面滑移,如圖所示,第二擺線齒6a的齒面沿滾柱Ia中軸Ic上的套管管面滑移;[0089]在第二擺線輪6中,每一個位于兩第二擺線齒6a之間的凹形結構底部6b均與相對應的第二擺線齒6a (圖7、圖10、圖11中標注為6ab)齒頂對稱于的位于第二擺線輪6的徑向軸線6f上;當固定式盤I上端的滾柱Iab柱面位于第二擺線齒6ab頂部接觸配合時,對稱于滾柱Iab的下端滾柱Iac柱面則位于凹形結構底部6b內(nèi)接觸配合,其它滾柱Ia則分別與其它第二擺線齒6a齒面的相應部位接觸配合;運行中,固定式盤I上的所有滾柱Ia將依次地進入所述凹形結構底部6b內(nèi)接觸配合,而對稱于固定式盤I徑向軸線上另一側(cè)的滾柱Ia則依次同時與位于徑向軸線6f上的第二擺線齒6a頂部接觸配合,其它的滾柱Ia則依次分別與其它第二擺線齒6a齒面的相應部位接觸配合;第二擺線輪6上設有中心孔6c,所述第二偏心輪4位于第二擺線輪6的中心孔6c內(nèi),且相互配合,參見圖5、圖7,第二偏心輪4上的遠點4b端面對中心孔6c圓孔面產(chǎn)生作用力(頂力或頂力形成的靜壓力)的摩擦作用而構成第二偏心輪4與第二擺線輪6的摩擦傳動副;當輸入軸套2及第一偏心輪3和第二偏心輪4順時針轉(zhuǎn)動時,因第二偏心輪4上遠點4b端面對所述中心孔6c圓孔面產(chǎn)生的作用力,以及第二擺線齒6a齒面接觸配合作用,第二擺線輪6即與第一擺線輪5同時逆時針轉(zhuǎn)動,第二擺線輪6在逆時針轉(zhuǎn)動時,同時沿輸出銷軸7產(chǎn)生擺轉(zhuǎn);第二擺線輪6的輪輻上至少設有兩個位于該輪輻上同一圓周向軸線的第二傳動輸出孔6d,參見圖5、圖7,圖不的第二傳動輸出孔6d為四個;5)至少設有兩件輸出銷軸7,參見圖1、圖6、圖7,圖示的輸出銷軸7為四件,輸出銷軸7的內(nèi)段位于所述第一傳動輸出孔5d和第二傳動輸出孔6d內(nèi),第一傳動輸出孔5d和第二傳動輸出孔6d的直徑分別等于輸出銷軸7的直徑與所述偏心距的兩倍2h之和,所述輸出銷軸7上始終有一段圓柱面與第一傳動輸出孔5d的孔壁面接觸配合,并同時有另一段圓柱面與第二傳動輸出孔6d的孔壁面接觸配合,圖6中,輸出銷軸7下端圓柱面與第一傳動輸出孔5d的下壁面接觸配合時,圖7中,輸出銷軸7另一處的上端圓柱面則與第二傳動輸出孔6d的上壁面接觸配合,即輸出銷軸7與第一傳動輸出孔5d的孔壁面接觸配合和輸出銷軸7與第二傳動輸出孔6d的孔壁面接觸配合為180度的對稱關系。6)如圖6、圖7所示,第一擺線輪5上的第一擺線齒5a與第二擺線輪6上的第二擺線齒6a成180度對稱關系,即第一擺線輪5上的第一擺線齒5a和第二擺線輪6上的第二擺線齒6a成對稱關系的與固定式盤I內(nèi)孔壁上的滾柱Ia接觸配合。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結構參見圖12,輸出銷軸7的輸出端連接輸出盤8,輸出盤8連接輸出軸9,輸入軸套2連接輸入軸10,固定式盤I的一側(cè)連接固定座11,固定式盤I的另一側(cè)連接端蓋12 ;如圖所示,固定座11上的軸孔與輸出軸9以輸出端軸承13接合,端蓋12上的軸孔與輸入軸10以輸入端軸承14接合。圖17為以圖6所示結構為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中主要構件尺寸參數(shù)的匹配關系。圖17中,D為滾柱Ia的分布圓直徑,Dl為第一擺線輪5的擺線齒外切圓直徑,D2為第一擺線輪5擺線齒內(nèi)切圓直徑,D3為輸出銷軸7位于第一擺線輪5輪輻上圓周向軸線的直徑,D4為第一偏心輪3的直徑;dl為第一擺線輪5輪輻上的第一傳動輸出孔的直徑,d2為輸出銷軸7的直徑,d3為滾柱Ia的外徑,h為第一偏心輪的偏心距,有如下關系:D=d3+0.5D1+0.5D2 ;D=d3+Dl_2h ;D=d3+D2+2h ;Dl=D2+4h。[0098]實例取值:D為 120mm,Dl 為 113mm,D2 為 107mm,D3 為 76mm,D4 為 45mm ;dl 為19mm, d2為16mm, d3為IOmm ;h為1.5mm ;擺線齒齒數(shù)為17 ;第一擺線輪5的材質(zhì)為GCrl5軸承鋼,第一偏心輪的材質(zhì)為20Cr合金鋼,擺線齒齒形輪廓為短幅外擺線等距曲線。按上述取值、取材制作的樣機,滿足雙向(正反向)轉(zhuǎn)動的減速輸出,同時,在順時針或逆時針轉(zhuǎn)動運行中停止扭矩輸入時,第一擺線輪5和第二擺線輪6被逆止,可逆止輸出端轉(zhuǎn)動,滿足對輸出端的逆止。本實用新型中,所述固定式盤I內(nèi)孔壁上的滾柱Ia的設置數(shù)量為偶數(shù),所述的偶數(shù)存在理論計算上的偶數(shù)和實際應用時的偶數(shù),擺線輪上的擺線齒的數(shù)量為奇數(shù),兩者的數(shù)量關系為:擺線齒的數(shù)量為滾柱Ia理論計算數(shù)量減I ;但在減速比大的情況下或需要時,考慮到滾柱Ia的設置空間等問題,可適當且均勻地省去某些對稱于徑向軸線上的兩滾柱la,此種情況下,滾柱Ia實際應用的數(shù)量則少于理論計算的數(shù)量,而且少于擺線輪上的擺線齒的數(shù)量。本實用新型說明中所描述的各種實施結構和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范圍內(nèi)的其他任何變型結構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可逆止的減速裝置,其特征是: 1)設有固定式盤(1),固定式盤(I)的內(nèi)孔壁上設有若干沿圓周均布且對稱的滾柱(Ia); 2)設有輸入軸套(2),輸入軸套(2)位于固定式盤(I)的內(nèi)孔內(nèi),輸入軸套(2)與固定式盤(I)為相同的軸向軸線(2a); 所述輸入軸套(2)的軸向套體上并列設置直徑相等的第一偏心輪(3)和第二偏心輪(4),第一偏心輪(3 )的軸向軸線(3a)和第二偏心輪(4)的軸向軸線(4a)分別位于輸入軸套(2)的軸向軸線(2a)兩側(cè),且與輸入軸套(2)的軸向軸線(2a)之間有一個相等的偏心距(h); 所述第一偏心輪(3)相對于輸入軸套(2)的軸向軸線(2a)有一個最遠點(3b),第二偏心輪(4)相對于輸入軸套(2)的軸向軸線有一個遠點(4b),第一偏心輪(3)的最遠點(3b)與第二偏心輪(4)的遠點(4b)對稱的位于輸入軸套(2)不同軸向部位的徑向軸線(2b)上; 3)設有第一擺線輪(5),第一擺線輪(5)的圓周上設有與固定式盤(I)內(nèi)孔壁上的滾柱(Ia)柱面接觸配合的第一擺線齒(5a),運行中,第一擺線齒(5a)的齒面沿滾柱(Ia)柱面滑移; 在第一擺線輪(5)中,每一個位于兩第一擺線齒(5a)之間的凹形底部(5b)均與相對應的第一擺線齒(5a)齒頂對稱的位于第一擺線輪(5)的一徑向軸線(5f)上; 第一擺線輪(5)上設有中心安裝孔(5c),所述第一偏心輪(3)位于第一擺線輪(5)的中心安裝孔(5c)內(nèi),且相互配合,第一偏心輪(3)上的最遠點(3b)端面對中心安裝孔(5c)圓孔面產(chǎn)生作用力的摩擦作用而`構成第一偏心輪(3)與第一擺線輪(5)的摩擦傳動副; 第一擺線輪(5)的輪輻上至少設有兩個位于該輪輻上同一圓周向軸線的第一傳動輸出孔(5d); 4)設有第二擺線輪(6),第二擺線輪(6)的圓周上設有與固定式盤(I)內(nèi)孔壁上的滾柱(Ia)柱面接觸配合的第二擺線齒(6a),第二擺線輪(6)與第一擺線輪(5)的直徑相等,第二擺線齒(6a)的數(shù)量及其結構參數(shù)與第一擺線輪(5)上的第一擺線齒(5a)相同,運行中,第二擺線齒(6a)的齒面沿滾柱(Ia)柱面滑移; 在第二擺線輪(6)中,每一個位于兩第二擺線齒(6a)之間的凹形結構底部6b均與相對應的第二擺線齒(6a)齒頂對稱的位于第二擺線輪(6)的徑向軸線(6f)上; 第二擺線輪(6)上設有中心孔(6c),所述第二偏心輪(4)位于第二擺線輪(6)的中心孔(6c)內(nèi),且相互配合,第二偏心輪(4)上的遠點(4b)端面對中心孔(6c)圓孔面產(chǎn)生作用力的摩擦作用而構成第二偏心輪(4)與第二擺線輪(6)的摩擦傳動副; 第二擺線輪(6)的輪輻上至少設有兩個位于該輪輻上同一圓周向軸線的第二傳動輸出孔(6d); 5)至少設有兩件輸出銷軸(7),輸出銷軸(7)的內(nèi)段位于所述第一傳動輸出孔(5d)和第二傳動輸出孔(6d)內(nèi),第一傳動輸出孔(5d)和第二傳動輸出孔(6d)的直徑分別等于輸出銷軸(7)的直徑與所述偏心距的兩倍(2h)之和,輸出銷軸(7)上始終有一段圓柱面與第一傳動輸出孔(5d)的孔壁面接觸配合,并同時有另一段圓柱面與第二傳動輸出孔(6d)的孔壁面接觸配合; 6)所述第一擺線輪(5)的第一擺線齒(5a)和第二擺線輪(6)的第二擺線齒(6a)成對稱關系的與固定式盤(I)內(nèi)孔壁上的滾柱(Ia)接觸配合。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可逆止的減速裝置,其特征是所述滾柱(Ia)的數(shù)量為偶數(shù),所述第一擺線輪(5)上的第一擺線齒(5a)和第二擺線輪(6)上的第二擺線齒(6a)的數(shù)量為奇數(shù)。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可逆止的減速裝置,其特征是輸出銷軸(7)與第一傳動輸出孔(5d)的孔壁面接觸配合和輸出銷軸(7)與第二傳動輸出孔(6d)的孔壁面接觸配合成對稱關系。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可逆止的減速裝置,其特征是滾柱(Ia)包括軸(Ic)和裝于軸(Ic)上的套管,所述套管可繞軸(Ic)轉(zhuǎn)動,所述軸(Ic)的兩端分別與固定式盤(I)內(nèi)孔壁上的兩支板(Ib)連接,所述可轉(zhuǎn)動的套管管面朝向固定式盤(I)的軸向軸線(2a)。
5.根據(jù)權利要求1-4的任一一種可逆止的減速裝置,其特征是輸出銷軸(7)的輸出端連接輸出盤(8),輸出盤(8)連接輸出軸(9),輸入軸套(2)連接輸入軸(10),固定式盤(I)的一側(cè)連接固定座(11),固定式盤 (I)的另一側(cè)連接端蓋(12)。
專利摘要一種可逆止的減速裝置。固定式盤(1)的內(nèi)孔壁上有滾柱(1a),輸入軸套(2)上并列設置直徑相等的第一偏心輪(3)和第二偏心輪(4),第一偏心輪(3)和第二偏心輪(4)與輸入軸套(2)的軸向軸線(2a)之間有偏心距(h),第一偏心輪的最遠點(3b)與第二偏心輪的遠點(4b)對稱于輸入軸套(2)的徑向軸線;輸出銷軸(7)位于第一傳動輸出孔(5d)和第二傳動輸出孔(6d)內(nèi),第一偏心輪(3)與第一擺線輪(5)構成摩擦傳動副;第二偏心輪(4)與第二擺線輪(6)構成摩擦傳動副;第一擺線輪(5)的第一擺線齒(5a)和第二擺線輪(6)的第二擺線齒(6a)對稱的與固定式盤(1)內(nèi)孔壁上的滾柱(1a)接觸配合。
文檔編號F16H1/24GK203051635SQ201320060680
公開日2013年7月10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4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2月4日
發(fā)明者滕建平 申請人:湖南省特斯拉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