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可攜式支撐架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762949閱讀:228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可攜式支撐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有關于一種可攜式支撐架,特別是指一種能夠將可攜式電腦承托于其上且便于攜帶的可攜式支撐架。
背景技術
現(xiàn)代人使用電腦的頻率日漸增高,為了方便使用者將資料攜帶至外地演講或方便經常出差的人使用,因此有可攜式電腦的發(fā)明,由于可攜式電腦的特色在于攜帶方便,故可攜式電腦的設計走向輕薄為主。由于該可攜式電腦整體厚度薄、體積小,當使用者將可攜式電腦放在桌面上使用時,其熒幕的高度往往過低,使用者必需低頭觀看,并不符合人體工學,長期使用容易產生頸部酸痛等不適的現(xiàn)象。因此,已有本領域人員開發(fā)出一種支撐架,以支撐筆記本電腦,然而該支撐架共同的問題是體積龐大、無法收合,故難以隨著筆記本電腦一同攜帶,且無法隨意調整支撐架的傾斜角度,以改變筆記本電腦的高度而符合人體工學的需求。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收合而較便于攜帶且可調整其傾斜角度的可攜式支撐架。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可攜式支撐架,包括兩支桿,該兩支桿的頂部共同構成一承載面,該每一支桿的前端結合一第一支腳,后端結合一第二支腳,該第一支腳經由一第一樞紐器可轉動地結合于該支桿,該第二支腳經由一第二樞紐器可轉動地結合于該支桿,以使該第一支腳及該第二支腳皆繞著一第一軸線轉動及定位,該第一支腳的上端形成一凸伸出該承載面上方的擋止部,該第一支腳的下端形成一第一腳部,該第二支腳的下端形成一第二腳部;以及一收折結構,其連結于該兩支桿之間,且該兩支桿經由該收折結構而在一相互遠離的展開位置及一相互靠近的收合位置之間轉換。進一步地,該收折結構包含兩連桿及一連結于該兩連桿之間的連接件,該每一連桿的一端經由一第三樞紐器可轉動地結合于對應的該支桿一側,以使該連桿的一端繞著一垂直于該第一軸線的第二軸線轉動及定位,該每一連桿的另一端經由一第四樞紐器可轉動地結合于該連接件,以使該連桿的另一端繞著該第二軸線轉動及定位。進一步地,該連接件的兩側形成有對應于該兩連桿的兩缺槽,該兩缺槽之間形成一擋壁,該每一連桿的另一端形成一樞接部,該樞接部收容于該缺槽,該樞接部設有一對應于該擋壁的凸部,該凸部擋止于該擋壁,以限制該連桿的轉動角度。進一步地,該支桿包含多個管體,所述管體相互套接而可相對滑移伸縮,該第一支腳及該第二支腳分別包含多個另一管體,所述另一管體相互套接而可相對滑移伸縮。進一步地,該支桿的前端設有一第一結合部,該第一結合部的前端面內凹形成一上下貫穿的第一穿槽,該第一支腳部分收容于該第一穿槽中,在該第一穿槽的內部形成一
4第一限位部,該第一支腳在對應該第一限位部的位置形成一第一抵接部,該第一抵接部擋止于該第一限位部,以限制該第一支腳的轉動角度,該支桿的后端設有一第二結合部,該第二結合部的后端面內凹形成一上下貫穿的第二穿槽,該第二支腳部分收容于該第二穿槽中,在該第二穿槽的內部形成一第二限位部,該第二支腳在對應該第二限位部的位置形成一第二抵接部,該第二抵接部擋止于該第二限位部,以限制該第二支腳的轉動角度。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可攜式支撐架,包括兩支桿,該兩支桿的頂部共同構成一承載面,該每一支桿的前端結合一第一支腳,該第一支腳經由一第一樞紐器可轉動地結合于該支桿,以使該第一支腳繞著一第一軸線轉動及定位,該第一支腳的上端形成一凸伸出該承載面上方的擋止部,該第一支腳的下端形成一第一腳部;一收折結構,其連結于該兩支桿之間,且該兩支桿經由該收折結構而在一相互遠離的展開位置及一相互靠近的收合位置之間轉換;以及一第二支腳,該第二支腳經由一第五樞紐器可轉動地結合于該收折結構,以使該第二支腳繞著該第一軸線轉動及定位,該第二支腳的下端形成一第二腳部。進一步地,該收折結構包含間隔且對稱設置的兩座體,該兩支桿的后端分別經由一第六樞紐器可轉動地結合于對應的該座體,以使該支桿的后端繞著一垂直于該第一軸線的第二軸線轉動及定位,該第二支腳設置于該兩座體之間。進一步地,該收折結構包含間隔且對稱設置的兩座體及相互嚙合的兩齒輪,該兩支桿的后端分別經由一第七樞紐器可轉動地結合于對應的該座體,以使該支桿的后端繞著一垂直于該第一軸線的第二軸線轉動及定位,該第二支腳設置于該兩座體之間,該每一齒輪設置于對應的該支桿一側且與其同步轉動。進一步地,該支桿包含多個管體,所述管體相互套接而可相對滑移伸縮,該第一支腳及該第二支腳分別包含多個另一管體,所述另一管體相互套接而可相對滑移伸縮。進一步地,該支桿的前端設有一第一結合部,該第一結合部的前端面內凹形成一上下貫穿的第一穿槽,該第一支腳部分收容于該第一穿槽中,在該第一穿槽的內部形成一第一限位部,該第一支腳在對應該第一限位部的位置形成一第一抵接部,該第一抵接部擋止于該第一限位部,以限制該第一支腳的轉動角度,該支桿的后端設有一第二結合部,該第二結合部的后端面內凹形成一上下貫穿的第二穿槽,該第二支腳部分收容于該第二穿槽中,在該第二穿槽的內部形成一第二限位部,該第二支腳在對應該第二限位部的位置形成一第二抵接部,該第二抵接部擋止于該第二限位部,以限制該第二支腳的轉動角度。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可攜式支撐架可收合而較便于攜帶, 且可經由轉動第一及第二支腳而調整可攜式支撐架的傾斜角度至符合人體工學的需求。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圖1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立體組合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側視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展開時的俯視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收合時的俯視圖;[0022]圖5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收合時的側視圖;[0023]圖6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0024]圖7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支桿、第一支腳及第一樞紐器的立體分解圖;[0025]圖8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支桿、第二支腳及第二樞紐器的立體分解圖;[0026]圖9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支桿、連桿及第三樞紐器的立體分解圖;[0027]圖10是本實用新型第--實施例的連桿、連接件及第四樞紐器的立體分解圖;[0028]圖11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收合時的立體組合圖;[0029]圖12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支桿、第二支腳、座體、第五樞紐器及第六樞紐器的立體分解圖;[0030]圖13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展開時的俯視圖;[0031]圖14是本實用新型第i三實施例收合時的立體組合圖;[0032]圖15是本實用新型第_三實施例的支桿、第二支腳、座體、齒輪及第七樞紐器的立體分解圖;[0033]圖16是本實用新型第iΞ實施例展開時的俯視圖。[0034]主要元件符號說明[0035]100可攜式支撐架40d第四樞紐器[0036]10支桿40e第五樞紐器[0037]11承載面40f第六樞紐器[0038]12管體40g第七樞紐器[0039]13管體41摩擦片[0040]14管體42摩擦片[0041]15第一結合部43定位片[0042]151第一穿槽44軸桿[0043]152內壁44’軸桿[0044]153第一樞孔441,樞軸[0045]1 第一定位槽45鎖固件[0046]16第二結合部5收折結構[0047]161第二穿槽50連桿[0048]162內壁51樞接部[0049]163第二樞孔511樞孔[0050]164第二定位槽512凸部[0051]16’第二結合部52樞接部[0052]161,樞孔521樞孔[0053]162,凸部522凸部[0054]16”第二結合部60連接件[0055]161”穿孔61缺槽[0056]17第三結合部62擋壁[0057]171第三穿槽63樞孔[0058]172擋塊5’收折結構[0059]173第三樞孔50’座體[0060]174第三定位槽51’豎直部[0061]20第一支腳511,樞孔[0062]21第一腳部512’定位槽[0063]22管體52’橫部[0064]23管體521,穿槽[0065]24管體522,樞孔[0066]25第一抵接部523'定位槽[0067]26樞孔5”收折結構[0068]27擋止部50”座體[0069]30第二支腳52”橫部[0070]31第二腳部522”樞孔[0071]32管體60”齒輪[0072]33管體61”通孔[0073]34管體200筆記本電腦[0074]35第二抵接部θ 1夾角[0075]36樞孔θ 2夾角[0076]40a第一樞紐器X第一軸線[0077]40b第二樞紐器Z第二軸線[0078]40c第三樞紐器
具體實施方式
第一實施例請參閱圖1及圖2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可攜式支撐架100,包括兩支桿10、多個第一支腳20、多個第二支腳30及一收折結構5。兩支桿10為縱長形的桿體,兩支桿10為相互平行排列且其頂部共同構成一承載面11,用以放置筆記本電腦200。在本實施例中,支桿10包含多個管體12、13、14,這些管體 12、13、14相互套接而可相對滑移伸縮。其中管體12、13、14可為鋁擠型管體,但不限定。請配合參閱圖6,支桿10的前端設有一第一結合部15,第一結合部15凸伸出管體 12下方,第一結合部15設有一第一穿槽151、一樞孔153及一定位槽154。第一穿槽151自第一結合部15的前端面內凹形成且貫穿至第一結合部15的上、下表面。樞孔153貫穿至第一結合部15的左、右兩側表面。定位槽巧4連通于樞孔153且自第一結合部15的一側表面內凹形成。請配合參閱圖7,支桿10的后端設有一第二結合部16,第二結合部16設有一第二穿槽161、一樞孔163及一定位槽164。第二穿槽161自第二結合部16的后端面內凹形成且貫穿至第二結合部16的上、下表面。樞孔163貫穿至第二結合部16的左、右兩側表面。 定位槽164連通于樞孔163且自第二結合部16的一側表面內凹形成。在本實施例中,各支桿10的前端結合有一第一支腳20,后端結合有一第二支腳 30。其中每一第一支腳20經由一第一樞紐器(hinge) 40a可轉動地結合于支桿10。每一第
7二支腳30經由一第二樞紐器(hinge) 40b可轉動地結合于支桿10,使第一支腳20、第二支腳30均繞著一第一軸線X (例如X軸)轉動及定位。每一第一支腳20的上端形成一擋止部27,擋止部27凸伸出承載面11上方,第一支腳20的下端形成一第一腳部21,第一支腳20的中端處設有一樞孔沈。每一第二支腳30 的下端形成一第二腳部31,第二支腳30的中端處設有一樞孔36。此外,第一支腳20包含多個管體22、23、對,這些管體22、23、M相互套接而可相對滑移伸縮。第二支腳30包含多個管體32、33、34,這些管體32、33、34相互套接而可相對滑移伸縮。這樣,使得第一支腳20與第二支腳30可依照使用者的需求而伸長及縮短。第一、第二樞紐器40a、40b的種類未有限定,只要能使第一支腳20與第二支腳30 可轉動地結合于支桿10,且繞著第一軸線X轉動及定位的樞紐器均可。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樞紐器40a包含兩摩擦片41、42、一定位片43、一軸桿44及一鎖固件45。第一樞紐器40a 的兩摩擦片41、42設置于第一支腳20的左、右兩側與第一穿槽151的兩側內壁之間。定位片43設置于定位槽154。軸桿44穿設于支桿10的樞孔153及第一支腳20的樞孔26。兩摩擦片41、42及定位片43套設于軸桿44,且鎖固件45套設且鎖固于軸桿44。此處第二樞紐器40b與第一樞紐器40a具有相同的構造,意即也包含兩摩擦片41、 42、一定位片43、一軸桿44及一鎖固件45,但不限定。第二樞紐器40b的摩擦片41、42、定位片43、軸桿44及鎖固件45也以類似的方式與第二支腳30的樞孔36、支桿10的第二穿槽 161、樞孔163及定位槽164組裝配合,此處不再贅述。第一樞紐器40a與第二樞紐器40b可藉摩擦片41、42的設置,俾以對第一支腳20與第二支腳30的轉動提供一穩(wěn)定摩擦力,從而使第一支腳20與第二支腳30定位于所需的位置。當然,第一樞紐器40a的數(shù)量是與這些第一支腳20的數(shù)量相對應。第二樞紐器40b的數(shù)量是與這些第二支腳30的數(shù)量相對應。收折結構5連結于該兩支桿10之間,且該兩支桿10經由收折結構5而在一相互遠離的展開位置(如圖3所示)及一相互靠近的收合位置(如圖4所示)之間轉換。在本實施例中,收折結構5包含兩連桿50及一連結于該兩連桿50之間的連接件60。每一連桿 50的一端經由一第三樞紐器40c可轉動地結合于對應的支桿10 —側,以使連桿50的一端繞著一垂直于第一軸線X的第二軸線Z (例如Z軸)轉動及定位。每一連桿50的另一端經由一第四樞紐器40d可轉動地結合于連接件60的一端,以使連桿50的另一端繞著第二軸線Z轉動及定位。具體而言,請配合參閱圖8,各支桿10的一側中端處設有一對應于連桿50的第三結合部17,第三結合部17設有一第三穿槽171、一樞孔173及一定位槽174,且在第三穿槽 171內部形成一擋塊172。樞孔173貫穿至第三結合部17的上、下表面。定位槽174連通于樞孔173且自第三結合部17的一側表面內凹形成。每一連桿50的一端形成一樞接部51, 樞接部51收容于第三穿槽171,樞接部51設有一貫穿至其上、下表面的樞孔511及一對應于擋塊172的凸部512。本實施例中,第三樞紐器40c的構造相同于第一樞紐器40a,包含兩摩擦片41、42、一定位片43、一軸桿44及一鎖固件45。第三樞紐器40c的摩擦片41、42、 定位片43、軸桿44及鎖固件45也以類似的方式與連桿50的樞孔511、第三結合部17的第三穿槽171、樞孔173及定位槽174組裝配合,此處不再贅述。請配合參閱圖9,連接件60的兩側內凹形成有貫穿至其前、后表面且對應于兩連桿50的兩缺槽61,兩缺槽61之間形成一擋壁62。連接件60設有兩樞孔63及兩定位槽
8(圖未示)。兩樞孔63貫穿至連接件60的上、下表面且連通于兩缺槽61。每一連桿50的另一端形成一樞接部52,樞接部52收容于缺槽61,樞接部52設有一貫穿至其上、下表面的樞孔521及一對應于擋壁62的凸部522,凸部522擋止于擋壁62,以限制連桿50的轉動角度。第四樞紐器40d的構造相同于第三樞紐器40c,包含兩摩擦片41、42、一定位片43、 一軸桿44及一鎖固件45。第四樞紐器40d的摩擦片41、42、定位片43、軸桿44及鎖固件 45也以類似的方式與連桿50的樞孔521、連接件60的缺槽61、樞孔63及定位槽組裝配合, 此處不再贅述;通過上述的組成以形成本實用新型的可攜式支撐架100。此外,請參閱圖1、圖2及圖6,第一支腳20部分收容于支桿10的第一穿槽151中。 支桿10在第一穿槽151的內部形成一第一限位部,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限位部為第一穿槽 151的內壁152。第一支腳20在對應第一限位部(即內壁15 的位置設有一第一抵接部 25,第一抵接部25擋止于第一限位部(即內壁15 ,以限制第一支腳20的轉動角度,令第一支腳20與支桿10之間的夾角θ 1大于90度。同理,請參閱圖2、圖7及圖10,第二支腳30部分收容于支桿10的第二穿槽161 中。支桿10在第二穿槽161的內部形成一第二限位部,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限位部為第二穿槽161的內壁162。第二支腳30在對應第二限位部(即內壁16 的位置設有一第二抵接部35,第二抵接部35擋止于第二限位部(即內壁16 ,以限制第二支腳30的轉動角度, 令第二支腳30與支桿10之間的夾角θ 2大于90度。這樣,可經由第一支腳20與第二支腳30而使可攜式支撐架100得到穩(wěn)固的支撐。本實用新型可攜式支撐架100在使用時,可展開如圖1及圖3所示,且經由第一腳部21及第二腳部31抵接于一工作平面(圖未示),例如桌面,以使可攜式支撐架100站立在桌面上。此時使用者可將筆記本電腦200放置于可攜式支撐架100的承載面11上,且經由第一支腳20上端形成的擋止部27,可防止筆記本電腦200自承載面11上滑落。此外,由于第一支腳20及第二支腳30分別通過第一樞紐器40a及第二樞紐器40b 而可轉動地結合于支桿10,故使用者可將第一支腳20及第二支腳30轉動及定位至所需的位置,以改變可攜式支撐架100的傾斜角度,從而將筆記本電腦200的熒幕視角調整至符合人體工學的需求。當不需使用本實用新型可攜式支撐架100時,使用者可經由收折結構5將可攜式支撐架100收合如圖4及圖10所示,使得兩支桿10相互靠近。而且使用者還可將第一支腳20及第二支腳30轉動,使第一支腳20及第二支腳30均疊合于支桿10的一側(此處為下側),如圖5所示。這樣,可縮小可攜式支撐架100的體積,而具有便于攜帶的功能。第二實施例請參閱圖11及圖1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可攜式支撐架100的第二實施例,其中相同的元件仍與第一實施例采用相同的標號表示,該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差異處在于第二支腳30經由一第五樞紐器40e可轉動地結合于收折結構5’,以使第二支腳 30繞著第一軸線X轉動及定位。 收折結構5 ’包含間隔且對稱設置的兩座體50 ’,每一座體50 ’大致呈L型,包含一垂直延伸的豎直部51’及一自豎直部51’橫向延伸的橫部52’,第二支腳30設置于該兩座
9體50’的豎直部51’之間。該兩支桿10的后端經由一第六樞紐器40f可轉動地結合于對應的座體50’,以使支桿10的后端繞著垂直于第一軸線X的第二軸線Z轉動及定位。具體而言,支桿10的后端形成一第二結合部16’,第二結合部16’設有一樞孔 161,。豎直部51,設有一樞孔511,及一定位槽512,。橫部52,設有一穿槽521,、一樞孔 522,及一定位槽523,。第五樞紐器40e包含摩擦片41、42、定位片43、軸桿44及鎖固件 45,其與座體50,的樞孔511’、定位槽512’及第二支腳30的樞孔36組裝配合。第六樞紐器40f包含摩擦片41、42、定位片43、軸桿44及鎖固件45,其與座體50,的穿槽521,、樞孔 522,、定位槽523,及支柱10的樞孔161,組裝配合。本實施例的可攜式支撐架100的兩支桿10也可經由收折結構5’而在一相互遠離的展開位置(如圖13所示)及一相互靠近的收合位置(如圖11所示)之間轉換。第三實施例請參閱圖14至圖16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可攜式支撐架100的第三實施例,其中相同的元件仍與第二實施例采用相同的標號表示,該第三實施例與第二實施例的差異處在于第二支腳30經由第五樞紐器40e可轉動地結合于收折結構5”,以使第二支腳30 繞著第一軸線X轉動及定位。收折結構5”包含間隔且對稱設置的兩座體50”及相互嚙合的兩齒輪60”。每一座體50”大致呈L型,包含一垂直延伸的豎直部51,及一自豎直部51,橫向延伸的橫部52”, 第二支腳30設置于兩豎直部51,之間。豎直部51,設有一樞孔511,及一定位槽512,。橫部52”設有一樞孔522”。該兩支桿10的后端經由一第七樞紐器40g可轉動地結合于對應的座體50”,以使支桿10的后端繞著第二軸線Z轉動及定位。具體而言,支桿10的后端形成一第二結合部 16”,第二結合部16”設有非圓形的穿孔161”。每一齒輪60”設置于對應的支桿10的一側(此處為下側)。在本實施例中,齒輪 60”夾設于支桿10的第二結合部16”及座體50”的橫部52”之間,但不限定。每一齒輪60” 設有一形狀與位置均對應于穿孔161”的通孔61”。第七樞紐器40g包含一截面形狀對應于穿孔161”的樞軸441”,樞軸441”穿設于支柱10的穿孔161”、齒輪60”的通孔61”及座體50”的樞孔522”,由此使齒輪60”可隨著支桿10同步轉動。本實施例的可攜式支撐架100的兩支桿10也可經由收折結構5”而在一相互遠離的展開位置(如圖16所示)及一相互靠近的收合位置(如圖14所示)之間轉換。而且, 由于兩齒輪60”相互嚙合且可隨著兩支桿10同步轉動,故使用者只要調整其中一支桿10 的位置,即可通過齒輪60”的帶動而使另一支桿10自動地轉動至相應的位置。由上述可知,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可攜式支撐架可收合而較便于攜帶,且可經由轉動第一及第二支腳而調整可攜式支撐架的傾斜角度至符合人體工學的需求。以上所述內容,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用來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的范圍,凡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及根據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技術手段,而做出相應的改變和變形,均屬本實用新型所保護的范圍。
10
權利要求1.一種可攜式支撐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兩支桿,該兩支桿的頂部共同構成一承載面,該每一支桿的前端結合一第一支腳,后端結合一第二支腳,該第一支腳經由一第一樞紐器可轉動地結合于該支桿,該第二支腳經由一第二樞紐器可轉動地結合于該支桿,以使該第一支腳及該第二支腳均繞著一第一軸線轉動及定位,該第一支腳的上端形成一凸伸出該承載面上方的擋止部,該第一支腳的下端形成一第一腳部,該第二支腳的下端形成一第二腳部;以及一收折結構,其連結于該兩支桿之間,且該兩支桿經由該收折結構而在一相互遠離的展開位置及一相互靠近的收合位置之間轉換。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攜式支撐架,其特征在于,該收折結構包含兩連桿及一連結于該兩連桿之間的連接件,該每一連桿的一端經由一第三樞紐器可轉動地結合于對應的該支桿一側,以使該連桿的一端繞著一垂直于該第一軸線的第二軸線轉動及定位,該每一連桿的另一端經由一第四樞紐器可轉動地結合于該連接件,以使該連桿的另一端繞著該第二軸線轉動及定位。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攜式支撐架,其特征在于,該連接件的兩側形成有對應于該兩連桿的兩缺槽,該兩缺槽之間形成一擋壁,該每一連桿的另一端形成一樞接部,該樞接部收容于該缺槽,該樞接部設有一對應于該擋壁的凸部,該凸部擋止于該擋壁,以限制該連桿的轉動角度。
4.如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可攜式支撐架,其特征在于,該支桿包含多個管體,所述管體相互套接而可相對滑移伸縮,該第一支腳及該第二支腳分別包含多個另一管體,所述另一管體相互套接而可相對滑移伸縮。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可攜式支撐架,其特征在于,該支桿的前端設有一第一結合部, 該第一結合部的前端面內凹形成一上下貫穿的第一穿槽,該第一支腳部分收容于該第一穿槽中,在該第一穿槽的內部形成一第一限位部,該第一支腳在對應該第一限位部的位置形成一第一抵接部,該第一抵接部擋止于該第一限位部,以限制該第一支腳的轉動角度,該支桿的后端設有一第二結合部,該第二結合部的后端面內凹形成一上下貫穿的第二穿槽,該第二支腳部分收容于該第二穿槽中,在該第二穿槽的內部形成一第二限位部,該第二支腳在對應該第二限位部的位置形成一第二抵接部,該第二抵接部擋止于該第二限位部,以限制該第二支腳的轉動角度。
6.一種可攜式支撐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兩支桿,該兩支桿的頂部共同構成一承載面,該每一支桿的前端結合一第一支腳,該第一支腳經由一第一樞紐器可轉動地結合于該支桿,以使該第一支腳繞著一第一軸線轉動及定位,該第一支腳的上端形成一凸伸出該承載面上方的擋止部,該第一支腳的下端形成一第一腳部;一收折結構,其連結于該兩支桿之間,且該兩支桿經由該收折結構而在一相互遠離的展開位置及一相互靠近的收合位置之間轉換;以及一第二支腳,該第二支腳經由一第五樞紐器可轉動地結合于該收折結構,以使該第二支腳繞著該第一軸線轉動及定位,該第二支腳的下端形成一第二腳部。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可攜式支撐架,其特征在于,該收折結構包含間隔且對稱設置的兩座體,該兩支桿的后端分別經由一第六樞紐器可轉動地結合于對應的該座體,以使該支桿的后端繞著一垂直于該第一軸線的第二軸線轉動及定位,該第二支腳設置于該兩座體之間。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可攜式支撐架,其特征在于,該收折結構包含間隔且對稱設置的兩座體及相互嚙合的兩齒輪,該兩支桿的后端分別經由一第七樞紐器可轉動地結合于對應的該座體,以使該支桿的后端繞著一垂直于該第一軸線的第二軸線轉動及定位,該第二支腳設置于該兩座體之間,該每一齒輪設置于對應的該支桿一側且與其同步轉動。
9.如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可攜式支撐架,其特征在于,該支桿包含多個管體,所述管體相互套接而可相對滑移伸縮,該第一支腳及該第二支腳分別包含多個另一管體,所述另一管體相互套接而可相對滑移伸縮。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可攜式支撐架,其特征在于,該支桿的前端設有一第一結合部,該第一結合部的前端面內凹形成一上下貫穿的第一穿槽,該第一支腳部分收容于該第一穿槽中,在該第一穿槽的內部形成一第一限位部,該第一支腳在對應該第一限位部的位置形成一第一抵接部,該第一抵接部擋止于該第一限位部,以限制該第一支腳的轉動角度, 該支桿的后端設有一第二結合部,該第二結合部的后端面內凹形成一上下貫穿的第二穿槽,該第二支腳部分收容于該第二穿槽中,在該第二穿槽的內部形成一第二限位部,該第二支腳在對應該第二限位部的位置形成一第二抵接部,該第二抵接部擋止于該第二限位部, 以限制該第二支腳的轉動角度。
專利摘要一種可攜式支撐架,包括兩支桿及一收折結構,兩支桿的頂部共同構成一承載面,每一支桿的前端結合一第一支腳,后端結合一第二支腳。第一支腳經由一第一樞紐器可轉動地結合于支桿,第二支腳經由一第二樞紐器可轉動地結合于支桿,以使第一及第二支腳均繞著一第一軸線轉動及定位。第一支腳的上端形成一擋止部,下端形成一第一腳部。第二支腳的下端形成一第二腳部。收折結構連結于兩支桿之間,且兩支桿經由收折結構而在一相互遠離的展開位置及一相互靠近的收合位置之間轉換;這樣,可將支撐架收合而較便于攜帶且可調整其傾斜角度。
文檔編號F16M11/32GK201982921SQ201120064658
公開日2011年9月21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7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3月7日
發(fā)明者周世中 申請人:信錦企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