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屏蔽泵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挑擔式特高揚程屏蔽泵。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的離心泵大多使用機械或氣體密封,此方式存在跑、冒、滴、漏的弊端,屏蔽泵技術可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因此得到廣泛應用。一般的屏蔽泵是將所有的多級泵葉輪放在電機一端,這樣雖然能夠實現大流量、高揚程,但此結構使泵軸懸臂過長,極易導致泵振動值超標,因此改進的屏蔽泵將多級的葉輪串聯地分布在屏蔽電機的兩側,但此種結構由于受屏蔽電機結構的限制,使流量不能實現最大化。目前國內多級泵最高揚程達到500米,單邊軸上最大葉輪數量達到20,已達到極限。對于500米到1000米以內的揚程稱為特高揚程,對于現階段實現特高揚程的屏蔽泵采用多級泵串聯泵組的形式,該結構有以下不足:揚程越高,串聯泵數量越多,占地面積越大;泵管線以及電機電纜布置繁瑣,對用戶現場帶來諸多不便;泵的能耗大,不利于節(jié)能減排;泵的損壞是連鎖反應,如若不及時發(fā)現,客戶損傷也會大大提高,也具有一定的危險性。針對上述缺點和不足,急需一種結構簡單、耗能低、性能穩(wěn)定,同時可實現高揚程和大流量的屏蔽泵。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挑擔式特高揚程屏蔽泵,通過改變介質流動方式,實現特高揚程,且性能穩(wěn)定。
本發(fā)明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挑擔式特高揚程屏蔽泵,包括泵體、底座、引流管,所述泵體包括進口、第一多級泵、屏蔽電機、第二多級泵、出口,所述進口、第一多級泵、屏蔽電機、第二多級泵、出口順次連接,所述底座設置在所述泵體下方,所述引流管分別與所述第一多級泵后端和所述泵體尾部連通,所述出口設置于所述第二多級泵前端。
優(yōu)選地,所述底座長度與所述泵體長度相同,以減小泵運轉振動,保持穩(wěn)定。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發(fā)明的公開的特高揚程屏蔽泵,為單個多級設計,結構簡單,設計巧妙,布局合理,底座面積大且長度與泵體相當,泵運轉時振動小,性能穩(wěn)定;
(2)本發(fā)明的公開的特高揚程屏蔽泵,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改變了介質流動方式和流向,而軸向力容易調節(jié),實現了特高揚程。
(3)本發(fā)明的特高揚程屏蔽泵,在泵體外部設置了一個引流管,它能夠讓大部分介質不通過電機結構而流到泵體出口處,解決了傳統(tǒng)的多級屏蔽泵所存在的小流量問題,這樣解決了多級泵振動過大的問題,并且它的制作工藝簡單,制造成本低廉,因此可以說它具備了多種優(yōu)點,特別適合于在本領域中推廣應用,其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附圖說明
通過閱讀參照以下附圖對非限制性實施例所作的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優(yōu)點將會變得更明顯: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fā)明。應理解,這些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fā)明而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的范圍。
下面將結合附圖說明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所示:一種挑擔式特高揚程屏蔽泵,包括泵體1、底座2、引流管3,所述泵體1包括進口4、第一多級泵5、屏蔽電機6、第二多級泵7、出口8,所述進口4、第一多級泵5、屏蔽電機6、第二多級泵7、出口8順次連接,所述底座2設置在所述泵體1下方,所述底座2長度與所述泵體1長度相同。所述引流管3分別與所述第一多級泵5后端和所述泵體1尾部連通,所述引流管3通過法蘭結構連接于所述泵體1,所述出口8設置于所述第二多級泵7前端。
本發(fā)明的特高揚程屏蔽泵工作過程如下:泵體1啟動,介質通過泵體1的進口4進入泵體1內部,經過第一多級泵5內部加壓后,大部分的介質通過引流管3后由泵體尾部進入第二多級泵7,后經過第二多級泵7內部加壓后,通過出口8排出,而一小部分介質則通過第一多級泵5、屏蔽電機6、第二多級泵7、出口8排出,這部分介質流動的過程中將電機工作時產生的熱量帶走,為電機降溫。
以上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進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權利要求的范圍內做出各種變形或修改,這并不影響本發(fā)明的實質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