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整體式手動多路換向閥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的是一種工程機械液壓系統(tǒng)中用的多路換向閥,尤其是裝載機液壓 系統(tǒng)中的一種整體式手動多路換向閥。
背景技術(shù):
在現(xiàn)有技術(shù)中,公知的是本申請人申請并已公開的200810014141.3號專利,該 專利也是一種裝載機液壓系統(tǒng)中使用的多路閥,這種多路閥沒有將過載閥和補油閥分別集 成在閥體上,雖然有減少體積的優(yōu)點,但不能滿足既照顧到補油閥的補油性能,又能保證 過載閥的過載保護作用,使補油性能和過載保護兩者之間的技術(shù)性能很難平衡,因此, 在運行中就會頻繁出現(xiàn)質(zhì)量故障,這是現(xiàn)有技術(shù)所存在的不足之處。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就是針對現(xiàn)有技術(shù)所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種整體式手動多路換 向閥技術(shù)方案,該方案將過載保護和補油性能通過過載閥與補油閥分別集成在閥體內(nèi)來 實現(xiàn)。另外,四位滑閥的右出油腔與油缸的上腔連通,在實際工況中,也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需 要補油狀態(tài),故在四位滑閥右出油腔和右回油腔之間集成有補油閥以滿足其需要,并使 得該產(chǎn)品具有體積小、質(zhì)量輕、壓力損失小、操縱力小操縱更加方便,使用也更安全。本方案是通過如下技術(shù)措施來實現(xiàn)的包括有閥體,在閥體上有進油口與進油 腔相通,有出油口與回油腔相通,所述的進油腔連通進油左腔和進油右腔,所述的回油 腔連通左回油腔和右回油腔;在所述的閥體內(nèi)橫向上下布置有軸線平行的三位滑閥孔和 四位滑閥孔,在所述的三位滑閥孔內(nèi)裝有三位滑閥,該三位滑閥的一端伸出閥體,另一 端連接三位滑閥定復位機構(gòu),在所述的四位滑閥孔內(nèi)裝有四位滑閥,該四位滑閥的一端 伸出閥體,另一端連接四位滑閥定位機構(gòu);在所述的閥體上,對應三位滑閥有三位滑閥 左進出油口和三位滑閥右進出油口,對應四位滑閥有四位滑閥左進出油口和四位滑閥右 進出油口;另外,在所述的閥體上還裝有安全閥、三位滑閥單向閥和四位滑閥單向閥, 本方案的特點是,所述的三位滑閥孔與左回油腔、三位滑閥左出油腔、三位滑閥進油左 腔、進油左腔、二級進油腔、進油右腔、三位滑閥進油右腔、三位滑閥右出油腔和右回 油腔連通;所述的四位滑閥孔與左回油腔、四位滑閥左出油腔、四位滑閥進油腔、二級 進油左腔、回油腔、二級進油右腔、四位滑閥右出油腔和右回油腔連通;所述的二級進 油腔在三位滑閥孔與進油左腔和進油右腔連通,該二級進油腔又連通二級進油左腔和二 級進油右腔;所述的三位滑閥左進出油口連通三位滑閥左出油腔,所述的三位滑閥右進 出油口連通三位滑閥右出油腔;所述的四位滑閥左進出油口連通四位滑閥左出油腔,所 述的四位滑閥右進出油口連通四位滑閥右出油腔;在右回油腔與三位滑閥右出油腔之間 設(shè)置有三位滑閥補油閥,控制右回油腔與三位滑閥右出油腔之間的單向連通;在右回油 腔與四位滑閥右出油腔之間設(shè)置有四位滑閥補油閥,控制右回油腔與四位滑閥右出油腔 之間的單向連通;在所述的閥體內(nèi)還集成有左過載閥和右過載閥,所述的左過載閥進油端與三位滑閥左出油腔連通,溢流口端與左回油腔連通,所述的右過載閥進油端與三位 滑閥右出油腔連通,溢流口端與右回油腔連通。本方案具體的特點還有,所述的三位滑 閥單向閥位于進油腔與三位滑閥進油腔之間,控制進油腔與三位滑閥進油腔之間的單向 連通。所述的四位滑閥單向閥位于二級進油腔與四位滑閥進油腔之間,控制二級進油腔 與四位滑閥進油腔之間的單向連通。所述安全閥的進油端與進油腔連通,溢流口端與左 回油腔連通。所述的四位滑閥孔在四位滑閥左出油腔與左回油腔之間的閥體上有四位滑 閥孔平衡槽。在所述四位滑閥的柱面上對應四位滑閥孔平衡槽有均布的四位滑閥卸荷 槽。所述的四位滑閥卸荷槽為孔式卸荷槽。本方案的有益效果可根據(jù)對上述方案的敘述得知,由于在該方案中過載閥與補 油閥分開集成,使得過載與補油功能互相不干擾,大大提高了產(chǎn)品的質(zhì)量可靠性能,可 以有效降低產(chǎn)品的故障。另外,由于集成有四位滑閥補油閥,可以實現(xiàn)對四位滑閥右進 出油口的補油功能,滿足了四位滑閥右出油腔與油缸的上腔連通需要經(jīng)常補油的需求。 該方案由于三位滑閥和四位滑閥都是采用實心結(jié)構(gòu),滑閥直徑還可大大縮小,降低了滑 閥的加工難度,也顯著降低了內(nèi)泄漏量。同時在四位滑閥孔上又孔開有平衡槽,在四位 滑閥上對應有圓孔式卸荷槽,這又可減輕對四位滑閥的操縱力。使得該方案具有工作可 靠,泄露量低,結(jié)構(gòu)緊湊,體積小、質(zhì)量輕、壓力損失小,使用更安全,操縱更方便的 特點。本方案通過控制三位滑閥的左右移動可以方便地實現(xiàn)油液在進油口、三位滑閥左 進出油口和右出油口以及與回油口之間的通斷控制,可實現(xiàn)裝載機的上翻、中停和下翻 功能。通過控制四位滑閥的左右移動可以方便地實現(xiàn)油液在進油口、四位滑閥左進出油 口和右出油口以及與回油口之間的通斷控制,進而實現(xiàn)裝載機的舉升、中停、下降和浮 動功能。通過集成的三位滑閥單向閥、四位滑閥單向閥可以很方便地實現(xiàn)油缸的防點頭 控制。通過安全閥的壓力調(diào)定,可以實現(xiàn)對液壓系統(tǒng)的有效保護。通過對左、右過載閥 的壓力調(diào)定,可以實現(xiàn)對三位滑閥左、右出油口的壓力控制。通過三位滑閥補油閥的控 制可以實現(xiàn)對三位滑閥右進出油口的補油功能;通過四位滑閥補油閥的控制可以實現(xiàn)對 四位滑閥右進出油口的補油功能。由此可見,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具有突出的實質(zhì) 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其實施的有益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圖1為本發(fā)明具體實施方式
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2為圖1的后視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3為圖1的A-A剖視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4為圖3的B-B剖視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5為圖1的C-C剖視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6為圖1的D-D剖視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7為圖2的G-G剖視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中,1為閥體,2為三位滑閥進油腔,2.1三位滑閥進油左腔,2.2三位滑閥進油 右腔,3為進油口,4為進油腔,4.1為進油左腔,4.2為進油右腔,5為四位滑閥孔,5.1 為四位滑閥孔平衡槽,6為三位滑閥右出油腔,7為三位滑閥補油閥,8為三位滑閥,9為 右回油腔,10為四位滑閥,10.1為四位滑閥圓孔式卸荷槽,11為四位滑閥右出油腔,12 為二級進油腔,12.1為二級進油左腔,12.2為二級進油右腔,13為回油腔,14為四位滑閥
4進油腔,15為四位滑閥左出油腔,16為四位滑閥定位機構(gòu),17為左回油腔,18為三位滑 閥定復位機構(gòu),19為安全閥,20為三位滑閥左出油腔,21為三位滑閥孔,22為三位滑閥 單向閥,23為四位滑閥補油閥,24為四位滑閥右進出油口,25為四位滑閥左進出油口, 26為左過載閥,27為右過載閥,28為三位滑閥右進出油口,29為三位滑閥左進出油口, 30為四位滑閥單向閥,31為出油口,
具體實施例方式
為能清楚說明本方案的技術(shù)特點,下面通過一個具體實施方式
,并結(jié)合其附 圖,對本方案進行闡述。 通過附圖可以看出,本方案的整體式手動多路換向閥有閥體1,在閥體1上有進 油口 3與進油腔4相通,有出油口 31與回油腔13相通,所述的進油腔4連通進油左腔4.1 和進油右腔4.2,所述的回油腔13連通左回油腔17和右回油腔9。在所述的閥體1內(nèi)橫 向上下布置有軸線平行的三位滑閥孔21和四位滑閥孔5,在所述的三位滑閥孔21內(nèi)裝有 三位滑閥8,該三位滑閥8的一端伸出閥體1,另一端連接三位滑閥定復位機構(gòu)18 ;在所 述的四位滑閥孔5內(nèi)裝有四位滑閥10,該四位滑閥10的一端伸出閥體1,另一端連接四 位滑閥定位機構(gòu)16。在所述的閥體1上,對應三位滑閥8有三位滑閥左進出油口 29和三 位滑閥右進出油口 28 ;對應四位滑閥10有四位滑閥左進出油口 25和四位滑閥右進出油 口 24。另外,在所述的閥體1上還裝有安全閥19、三位滑閥單向閥22和四位滑閥單向 閥30。本方案所述的三位滑閥孔21與左回油腔17、三位滑閥左出油腔20、三位滑閥進 油左腔2.1、進油左腔4.1、二級進油腔12、進油右腔4.2、三位滑閥進油右腔2.2、三位滑 閥右出油腔6和右回油腔9連通;所述的四位滑閥孔5與左回油腔17、四位滑閥左出油腔 15、四位滑閥進油腔14、二級進油左腔12.1、回油腔13、二級進油右腔12.2、四位滑閥 右出油腔11和右回油腔9連通。所述的進油腔4與三位滑閥進油腔2為上下雙層結(jié)構(gòu), 該三位滑閥進油腔2分成三位滑閥進油左腔2.1和三位滑閥進油右腔2.2 ;所述的二級進 油腔12在三位滑閥孔21與進油左腔4.1和進油右腔4.2連通,該二級進油腔12又連通二 級進油左腔12.1和二級進油右腔12.2。所述的三位滑閥左進出油口 29連通三位滑閥左出 油腔20,所述的三位滑閥右進出油口 28連通三位滑閥右出油腔6;所述的四位滑閥左進 出油口 25連通四位滑閥左出油腔15,所述的四位滑閥右進出油口 24連通四位滑閥右出 油腔11。在右回油腔9與三位滑閥右出油腔6之間設(shè)置有三位滑閥補油閥7,控制右回 油腔9與三位滑閥右出油腔6之間的單向連通;在右回油腔9與四位滑閥右出油腔11之 間設(shè)置有四位滑閥補油閥23,控制右回油腔9與四位滑閥右出油腔11之間的單向連通。 在所述的閥體1內(nèi)還集成有左過載閥26和右過載閥27,所述的左過載閥26進油端與三 位滑閥左出油腔20連通,溢流口端與左回油腔17連通;所述的右過載閥27進油端與三 位滑閥右出油腔6連通,溢流口端與右回油腔9連通。本方案所述的三位滑閥單向閥22 位于進油腔4與三位滑閥進油腔2之間,控制進油腔4與三位滑閥進油腔2之間的單向連 通。所述的四位滑閥單向閥30位于二級進油腔12與四位滑閥進油腔14之間,控制二級 進油腔12與四位滑閥進油腔14之間的單向連通。所述安全閥19的進油端與進油腔4連 通,溢流口端與左回油腔17連通。所述的四位滑閥孔5在四位滑閥左出油腔15與左回 油腔17之間的閥體1上有四位滑閥孔平衡槽5.1。在所述四位滑閥10的柱面上對應四位 滑閥孔平衡槽5.1有均布的四位滑閥卸荷槽10.1。所述的四位滑閥卸荷槽10.1為孔式卸
5荷槽。本方案的工作過程是當三位滑閥8與四位滑閥10均不動作,處于附圖4所示 位置時,三位滑閥8將三位滑閥左出油腔20與三位滑閥進油左腔2.1和左回油腔17隔 開,將三位滑閥右出油腔6與三位滑閥進油右腔2.2和右回油腔9隔開,四位滑閥10將四 位滑閥左出油腔15與四位滑閥進油腔14和左回油腔17隔開,將四位滑閥右出油腔11與 二級進油右腔12.2和右回油腔9隔開,此時油液由進油口 3進入進油腔4,再分流進油左 腔4.1、進油右腔4.2,通過三位滑閥8進入二級進油腔12、由二級進油左腔12.1、二級進 油右腔12.2再通過四位滑閥10再由回油腔13通過出油口 31流回油箱。當三位滑閥8向左移動,四位滑閥10不動作,此時三位滑閥8將三位滑閥左出 油腔20與三位滑閥進油左腔2.1隔開,將三位滑閥右出油腔6與三位滑閥進油右腔2.2連 通;同時將三位滑閥左出油腔20與左回油腔17連通,將進油左腔2.1和進油右腔2.2與 二級進油腔12隔開;此時油液由進油口 3進入進油腔4,推開三位滑閥單向閥22、進入 三位滑閥進油腔2,流經(jīng)三位滑閥進油右腔2.2,通過三位滑閥8進入三位滑閥右出油腔6, 最后通過三位滑閥右進出油口 28流出;同時另一路油液由三位滑閥左進出油口 29通過三 位滑閥左出油腔20、三位滑閥8流入左回油腔17,最后再由回油腔13通過出油口 31流 回油箱。當三位滑閥8向右移動,四位滑閥10不動作,此時三位滑閥8將三位滑閥右出 油腔6與三位滑閥進油右腔2.2隔開,將三位滑閥左出油腔20與三位滑閥進油左腔2.1連 通;同時將三位滑閥右出油腔6與右回油腔9連通,將進油左腔4.1和進油右腔4.2與二 級進油腔12隔開;此時油液由進油口 3進入進油腔4,推開三位滑閥單向閥22、進入三 位滑閥進油腔2,流經(jīng)三位滑閥進油左腔2.1,通過三位滑閥8進入三位滑閥左出油腔20, 最后通過三位滑閥左進出油口 29流出;同時另一路油液由三位滑閥右進出油口 28通過三 位滑閥右出油腔6、三位滑閥8流入右回油腔9,最后再由回油腔13通過出油口 31流回 油箱。當四位滑閥10向左移動一個位置,三位滑閥8不動作,此時四位滑閥10將四位 滑閥右出油腔11與右回油腔9隔斷,將二級進油右腔12.2與四位滑閥右出油腔11連通; 同時將四位滑閥左出油腔15與左回油腔17連通,將四位滑閥進油腔14與四位滑閥左出 油腔15隔斷,此時油液由進油口 3進入進油腔4,再分流進油左腔4.1、進油右腔4.2,通 過三位滑閥8進入二級進油腔12,由二級進油右腔12.2,再通過四位滑閥10進入四位滑 閥右出油腔11,最后通過四位滑閥右進出油口 24流出;同時另一路油液由四位滑閥左進 出油口 25通過四位滑閥左出油腔15、四位滑閥10流入左回油腔17,最后再由回油腔13 通過出油口 31流回油箱。當四位滑閥10向左移動兩個位置,三位滑閥8仍然不動作,此時四位滑閥10將 四位滑閥右出油腔11與二級進油右腔12.2連通,將二級進油左腔12.1與回油腔13連通; 同時將四位滑閥左出油腔15與左回油腔17連通,此時油液可以根據(jù)需要在四位滑閥左進 出油口 25、四位滑閥右進出油口 24、出油口 31以及進油口 3之間相互流動。當四位滑閥10向右移動一個位置,三位滑閥8不動作,此時四位滑閥10將四位 滑閥左出油腔15與左回油腔17隔斷,將四位滑閥進油腔14與四位滑閥左出油腔15連 通;同時將四位滑閥右出油腔11與右回油腔9連通,將二級進油右腔12.2與四位滑閥右出油腔11隔斷,此時油液由進油口 3進入進油腔4,再分流進油左腔4.1、進油右腔4.2, 通過三位滑閥8進入二級進油腔12,由二級進油左腔12.1,推開四位滑閥單向閥30進入 四位滑閥進油腔14,再通過四位滑閥10進入四位滑閥左出油腔15,最后通過四位滑閥 左進出油口 25流出;同時另一路油液由四位滑閥右進出油口 24通過四位滑閥右出油腔 11、四位滑閥10流入右回油腔9,最后再由回油腔13通過出油口 31流回油箱。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整體式手動多路換向閥,包括有閥體,在閥體上有進油口與進油腔相通, 有出油口與回油腔相通,所述的進油腔連通進油左腔和進油右腔,所述的回油腔連通左 回油腔和右回油腔;在所述的閥體內(nèi)橫向上下布置有軸線平行的三位滑閥孔和四位滑 閥孔,在所述的三位滑閥孔內(nèi)裝有三位滑閥,該三位滑閥的一端伸出閥體,另一端連接 三位滑閥定復位機構(gòu),在所述的四位滑閥孔內(nèi)裝有四位滑閥,該四位滑閥的一端伸出閥 體,另一端連接四位滑閥定位機構(gòu);在所述的閥體上,對應三位滑閥有三位滑閥左進出 油口和三位滑閥右進出油口,對應四位滑閥有四位滑閥左進出油口和四位滑閥右進出油 口;另外,在所述的閥體上還裝有安全閥、三位滑閥單向閥和四位滑閥單向閥,其特征 是所述的三位滑閥孔與左回油腔、三位滑閥左出油腔、三位滑閥進油左腔、進油左 腔、二級進油腔、進油右腔、三位滑閥進油右腔、三位滑閥右出油腔和右回油腔連通; 所述的四位滑閥孔與左回油腔、四位滑閥左出油腔、四位滑閥進油腔、二級進油左腔、 回油腔、二級進油右腔、四位滑閥右出油腔和右回油腔連通;所述的二級進油腔在三 位滑閥孔與進油左腔和進油右腔連通,該二級進油腔又連通二級進油左腔和二級進油右 腔;所述的三位滑閥左進出油口連通三位滑閥左出油腔,所述的三位滑閥右進出油口連 通三位滑閥右出油腔;所述的四位滑閥左進出油口連通四位滑閥左出油腔,所述的四位 滑閥右進出油口連通四位滑閥右出油腔;在右回油腔與三位滑閥右出油腔之間設(shè)置有三 位滑閥補油閥,控制右回油腔與三位滑閥右出油腔之間的單向連通;在右回油腔與四位 滑閥右出油腔之間設(shè)置有四位滑閥補油閥,控制右回油腔與四位滑閥右出油腔之間的單 向連通;在所述的閥體內(nèi)還集成有左過載閥和右過載閥,所述的左過載閥進油端與三位 滑閥左出油腔連通,溢流口端與左回油腔連通,所述的右過載閥進油端與三位滑閥右出 油腔連通,溢流口端與右回油腔連通。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多路換向閥,其特征是所述的三位滑閥單向閥位于進油 腔與三位滑閥進油腔之間,控制進油腔與三位滑閥進油腔之間的單向連通。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多路換向閥,其特征是所述的四位滑閥單向閥位于二級 進油腔與四位滑閥進油腔之間,控制二級進油腔與四位滑閥進油腔之間的單向連通。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多路換向閥,其特征是所述安全閥的進油端與進油腔連 通,溢流口端與左回油腔連通。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多路換向閥,其特征是所述的四位滑閥孔在四位滑閥左 出油腔與左回油腔之間的閥體上有四位滑閥孔平衡槽。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或5所述的多路換向閥,其特征是在所述四位滑閥的柱面上對應 四位滑閥孔平衡槽有均布的四位滑閥卸荷槽。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多路換向閥,其特征是所述的四位滑閥卸荷槽為孔式卸 荷槽。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整體式手動多路換向閥技術(shù)方案,該方案的特點是三位滑閥孔與左回油腔、三位滑閥左出油腔、三位滑閥進油左腔、進油左腔、二級進油腔、進油右腔、三位滑閥進油右腔、三位滑閥右出油腔和右回油腔連通;四位滑閥孔與左回油腔、四位滑閥左出油腔、四位滑閥進油腔、二級進油左腔、回油腔、二級進油右腔、四位滑閥右出油腔和右回油腔連通;在右回油腔與三位滑閥右出油腔之間設(shè)置有三位滑閥補油閥;在右回油腔與四位滑閥右出油腔之間設(shè)置有四位滑閥補油閥;在閥體內(nèi)還集成有左過載閥和右過載閥,所述的左過載閥進油端與三位滑閥左出油腔連通,溢流口端與左回油腔連通,所述的右過載閥進油端與三位滑閥右出油腔連通,溢流口端與右回油腔連通。
文檔編號F15B13/02GK102022394SQ201010617838
公開日2011年4月20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31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0年12月31日
發(fā)明者徐福剛, 李冰, 王延民 申請人:濟南液壓泵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