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可變容量式葉片泵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471930閱讀:164來源:國知局
可變容量式葉片泵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可變容量式葉片泵,其包括以定子的擺動支點為邊界而設置的第一流體壓室和第二流體壓室,其中,該可變容量式葉片泵包括控制閥,該控制閥用于控制自泵室被引導至第二流體壓室的工作流體的驅動壓力,被吸入到泵室的工作流體的吸入壓力始終被引導至第一流體壓室,在驅動壓力降低的工作時,定子借助作用于內周凸輪面的泵室的壓力向排出容量減小的方向擺動,另一方面,在驅動壓力上升的工作時,定子向排出容量增大的方向擺動。
【專利說明】可變容量式葉片泵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在流體壓設備中用作流體壓供給源的可變容量式葉片泵。

【背景技術】
[0002]作為以往的可變容量式葉片泵,存在定子以銷為支點而擺動從而使定子相對于轉子的偏心量變化進而使排出容量變化的可變容量式葉片泵。
[0003]在JP2003-74479A中公開了一種可變容量式葉片泵,該可變容量式葉片泵在定子的擺動方向的一側設有利用控制閥的工作來控制流體壓的第I流體壓室,在另一側設有用于引導吸入側的壓力的第2流體壓室。若當該可變容量式葉片泵利用控制閥的工作來提高第I流體壓室的流體壓,則定子向排出容量縮小的方向擺動。
[0004]例如在搭載于車輛的用作動力轉向裝置、無級變速機等的液壓供給源的可變容量式葉片泵中,要求響應排出容量增大的響應性,以避免供給液壓不足。
[0005]然而,在JP2003-74479A的可變容量式葉片泵中,存在這樣的問題:由于吸入側的壓力始終被引導至第2流體壓室內,第I流體壓室的壓力因控制閥的工作而降低,伴隨與此,在對定子施力的彈簧的彈簧力的作用下,定子向排出容量增大的方向擺動,因此,難以確保響應排出容量增大的響應性。


【發(fā)明內容】

_6] 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
[0007]本發(fā)明即是鑒于上述問題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確保響應排出容量增大的響應性的可變容量式葉片泵。
[0008]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0009]本發(fā)明的某實施方式的可變容量式葉片泵用作流體壓供給源,該可變容量式葉片泵包括:轉子,其被驅動而進行旋轉;多個葉片,其以能夠往返移動的方式設于轉子;定子,其具有內周凸輪面,葉片的頂端部隨著轉子的旋轉而在該內周凸輪面上滑動;泵室,其被劃分形成于相鄰的葉片之間;吸入口,其用于引導被吸入到泵室內的工作流體;排出口,其用于引導自泵室排出的工作流體;第一流體壓室和第二流體壓室,該第一流體壓室和第二流體壓室以定子的擺動支點為交界而設置;以及控制閥,其用于控制自泵室被引導到第二流體壓室的工作流體的驅動壓力;被吸入到泵室的工作流體的吸入壓力始終被引導至第一流體壓室,在驅動壓力降低的工作時,定子借助作用于定子的內周凸輪面的泵室的壓力向排出容量減少的方向擺動,另一方面,在驅動壓力上升的工作時,定子向排出容量增大的方向擺動。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0]圖1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可變容量式葉片泵的結構圖。
[0011]圖2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可變容量式葉片泵的內側的、轉子等的主視圖。
[0012]圖3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可變容量式葉片泵的側板的主視圖。
[0013]圖4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可變容量式葉片泵中的第一承壓部的分布范圍的主視圖。
[0014]圖5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可變容量式葉片泵中的第二承壓部的分布范圍的主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5]以下,參照【專利附圖】
附圖
【附圖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
[0016]首先,參照圖1和圖2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可變容量式葉片泵100。
[0017]可變容量式葉片泵(以下,簡稱為“葉片泵”。)100用作例如動力轉向裝置、無級變速機等搭載于車輛的液壓設備(流體壓設備)的液壓(流體壓)供給源。
[0018]葉片泵100向驅動軸I傳遞發(fā)動機(省略圖示)的動力,從而連結于驅動軸I的轉子2旋轉。在圖1中,轉子2如箭頭所示那樣向逆時針方向旋轉。
[0019]葉片泵100包括:多個葉片3,其以能夠在徑向上進行往返移動的方式設于轉子2 ;以及定子4,其容納轉子2,并且葉片3的頂端部隨著轉子2的旋轉而在該定子4的內周的內周凸輪面4a上滑動,且該定子4能夠相對于轉子2的中心偏心。
[0020]如圖2所示,具有開口部的狹縫2b以隔開預定間隔的方式呈放射狀形成于轉子2的外周面。葉片3以滑動自如的方式插入于狹縫2b。在狹縫2b的基端側劃分出葉片背壓室2a,泵排出壓力被導入至該葉片背壓室2a。利用葉片背壓室2a的壓力向自狹縫2b突出的方向按壓葉片3。
[0021]驅動軸I以旋轉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泵體(未圖示)。在泵體上形成有用于容納定子4的泵容納凹部。在泵容納凹部的底面配置有與轉子2和定子4的一側部相抵接的側板
6。泵容納凹部的開口部利用與轉子2和定子4的另一側部相抵接的泵蓋(未圖示)密封。泵蓋和側板6以將轉子2和定子4的兩側面隔在中間的狀態(tài)配置。在轉子2與定子4之間劃分出利用各葉片3分隔而成的泵室7。
[0022]定子4為環(huán)狀的構件,包括:吸入?yún)^(qū)域41,其在該定子4的內側與后述的吸入口 15相對應地形成,隨著轉子2的旋轉而擴大泵室7的容量;排出區(qū)域42,其與后述的排出口相對應地形成,隨著轉子2的旋轉而縮小泵室7的容量;以及轉變區(qū)域43、44,其將工作油(工作流體)封入泵室7內。泵室7在吸入?yún)^(qū)域41吸入工作油,在排出區(qū)域42排出工作油。
[0023]如圖3所示,在側板6上形成有用于將工作油引導至泵室7內的吸入口 15和用于將泵室7內的工作油取出并引導至液壓設備的排出口 16。關于吸入口 15和排出口 16的具體形狀,在后述詳細說明。
[0024]在未圖示的泵蓋上也形成有吸入口和排出口。泵蓋的吸入口經(jīng)由泵室7連通于側板6的吸入口 15,泵蓋的排出口經(jīng)由泵室7連通于側板6的排出口 16。
[0025]如圖1所示,吸入?yún)^(qū)域41的泵室7經(jīng)由吸入通路17與油箱9連通,油箱9的工作油通過吸入通路17自吸入口 15向泵室7供給。
[0026]排出區(qū)域42的泵室7與排出通路18連通,自排出口 16排出的工作油通過排出通路18向葉片泵100外部的液壓設備(未圖示)供給。
[0027]排出通路18與形成于側板6的背壓通路50 (參照圖3)連通,自排出口 16排出的工作油供給至葉片背壓室2a。利用葉片背壓室2a的工作液壓向自轉子2朝向定子4突出的方向按壓葉片3。
[0028]在葉片泵100工作時,利用按壓葉片3的基端部的葉片背壓室2a的工作油壓力和隨著轉子2的旋轉而作用的離心力向自狹縫2b突出的方向對葉片3施力,該葉片3的頂端部與定子4的內周凸輪面4a滑動接觸。在定子4的吸入?yún)^(qū)域41中,與內周凸輪面4a滑動接觸的葉片3自轉子2突出,泵室7擴張,工作油自吸入口 15被吸入到泵室7。在定子4的排出區(qū)域42中,與內周凸輪面4a滑動接觸的葉片3被壓入轉子2,泵室7收縮,在泵室7被加壓的工作油自排出口 16排出。
[0029]以下,說明使葉片泵100的排出容量(排量)變化的結構。
[0030]葉片泵100包括包圍定子4的環(huán)狀的接合環(huán)11。在接合環(huán)11與定子4之間夾裝有支承銷13。定子4支承在支承銷13上,定子4在接合環(huán)11的內部以支承銷13為支點而擺動,且相對于轉子2的中心O偏心。該支承銷13的中心相當于定子4的擺動支點C。
[0031]在接合環(huán)11的槽Ila中夾裝有在定子4擺動時與定子4的外周面滑動接觸的密封材料14。在定子4的外周面與接合環(huán)11的內周面之間,利用支承銷13和密封材料14劃分出第一流體壓室31和第二流體壓室32。換句話說,第一流體壓室31和第二流體壓室32設置為以定子4的擺動支點C作為交界。
[0032]定子4利用第一流體壓室31、第二流體壓室32和泵室7的壓力平衡相對于擺動支點C擺動。通過定子4擺動,從而定子4相對于轉子2的偏心量變化,泵室7的排出容量變化。若定子4向圖1中的右側擺動,則定子4相對于轉子2的偏心量減小,泵室7的排出容量減小。相對于此,若定子4向圖1中的左側擺動,則定子4相對于轉子2的偏心量增大,泵室7的排出容量增大。
[0033]第一流體壓通路33連接于第一流體壓室31,吸入通路17通過第一流體壓通路33與第一流體壓室31連通,從而引導在吸入通路17產(chǎn)生的吸入壓力。
[0034]第二流體壓通路34連接于第二流體壓室32,在第二流體壓通路34中夾裝有控制閥21??刂崎y21用于控制被引導至第二流體壓室32內且用于驅動定子4的驅動壓力。
[0035]在排出通路18中夾裝有流孔板19,控制閥21利用流孔板19的前后壓力差而工作。另外,流孔板19只要對自泵室7排出的工作油的流動施加阻力,則可變型、固定型均可。
[0036]控制閥21包括:滑閥22,其以滑動自如的方式插入于閥容納孔29 ;第一滑閥室24,其被劃分形成于滑閥22的一端與閥容納孔29之間;第三滑閥室25,其被劃分形成于滑閥22的另一端與閥容納孔29之間;第二滑閥室26,其被劃分形成于環(huán)狀槽22c與閥容納孔29之間;復位彈簧28,其收納于第三滑閥室25內,向擴大第三滑閥室25的容積的方向對滑閥22施力;以及螺線管60,其克服復位彈簧28而驅動滑閥22。
[0037]螺線管60包括:柱塞62,其由在線圈61產(chǎn)生的磁場驅動;軸63,其連結柱塞62與滑閥22 ;以及輔助彈簧64,其在軸向上對軸63施力。
[0038]螺線管60利用未圖示的控制器控制線圈61的勵磁電流,根據(jù)勵磁電流相應地使滑閥22在軸向上移動。
[0039]滑閥22包括:第一接觸部22a和第二接觸部22b,其沿閥容納孔29的內周面滑動;環(huán)狀槽22c,其形成于第一接觸部22a與第二接觸部22b之間;以及止擋部22d,其自第一接觸部22a的一端突出。止擋部22d與閥容納孔29的底部相抵接,從而限制了滑閥22的移動范圍。
[0040]排出通路18通過導壓通路36與第一滑閥室24連通,從而比流孔板19靠上游側的泵排出壓力被引導至第一滑閥室24。
[0041]吸入通路17與第二滑閥室26連通,吸入通路17的吸入壓力被導入至第二滑閥室26。
[0042]排出通路18通過導壓通路37而與第三滑閥室25連通,從而比流孔板19靠下游側的泵排出壓力被引導至第三滑閥室25。
[0043]滑閥22移動到被引導至在滑閥22的兩端劃分出的第一滑閥室24和第三滑閥室25的流孔板19的前后壓力差所帶來的負載、復位彈簧28的作用力及螺線管60的驅動力平衡的位置并停止。根據(jù)滑閥22的位置的不同,第二流體壓通路34利用第一接觸部22a相對于第二滑閥室26 (導壓通路35)、第三滑閥室25 (導壓通路37)打開或關閉,從而向第二流體壓室32供給或排出工作油。
[0044]在轉子2低速旋轉時,由于流孔板19的前后壓力差低于預先設定的預定值,因此,第三滑閥室25的由壓力所帶來的載荷和復位彈簧28的作用力的合計載荷大于第一滑閥室24的壓力所帶來的載荷和螺線管60的驅動力的合計載荷,從而復位彈簧28伸長,滑閥22處于在圖1中向左側移動后的狀態(tài)。在該狀態(tài)下,如圖1所示,第二流體壓通路34與第三滑閥室25連通,排出通路18的泵排出壓力通過第二流體壓通路34、第三滑閥室25及導壓通路37被引導至第二流體壓室32。另一方面,吸入壓力通過第一流體壓通路33被引導至第一流體壓室31。因此,第一流體壓室31和第二流體壓室32之間產(chǎn)生與比流孔板19靠下游側的泵排出壓力相應的壓力差。
[0045]這樣,在產(chǎn)生了第一流體壓室31與第二流體壓室32的壓力差的工作狀態(tài)下,如圖1和圖2所示,定子4在圖1、圖2中向左側移動,定子4與接合環(huán)11相抵接,泵室7的排出容量達到最大。
[0046]當轉子2的旋轉速度升高,若流孔板19的前后壓力差超過預先設定的預定值且上升,則第一滑閥室24的壓力所帶來的載荷和螺線管60的驅動力的合計載荷大于第三滑閥室25的壓力所帶來的載荷和復位彈簧28的作用力的合計載荷,復位彈簧28收縮,滑閥22在圖1中向右側移動。在該狀態(tài)下,第二流體壓通路34借助未圖示的節(jié)流孔(切口)而與第二滑閥室26連通,另外,第二流體壓通路34還與第三滑閥室25連通。其結果,排出通路18的泵排出壓力和吸入通路17的吸入壓力的中間的控制壓力被引導至第二流體壓室32。另一方面,吸入壓力通過第一流體壓通路33被引導至第一流體壓室31。因此,第一流體壓室31和第二流體壓室32的壓力差根據(jù)滑閥22的行程位置來調節(jié)。
[0047]這樣,控制閥21根據(jù)流孔板19的前后壓力差調節(jié)第二流體壓室32的壓力,定子4擺動到作用于定子4的外周面的第一流體壓室31和第二流體壓室32的壓力差所帶來的載荷與如后所述那樣作用于定子4的內周凸輪面4a的內壓所帶來的載荷平衡的位置,從而調節(jié)泵室7的排出容量。而且,未圖示的控制器控制螺線管60的勵磁電流,從而改變定子4的偏心位置,控制泵室7的排出容量。
[0048]在第二流體壓室32內的接合環(huán)11的內周面突出形成有限制部12,該限制部12用于限制定子4向相對于轉子2的偏心量減小的方向移動。限制部12用于限制定子4相對于轉子2的最小偏心量,在定子4的外周面與限制部12相抵接的狀態(tài)下,維持轉子2的中心O與定子4的中心偏離的狀態(tài)。
[0049]限制部12確保泵室7的最小排出容量,使得定子4相對于轉子2的偏心量不為零。也就是說,限制部12形成為,即使在抵接于定子4的外周面的情況下,也能夠確保定子4相對于轉子2的最小偏心量,使泵室7能夠排出工作油。
[0050]另外,代替限制部12形成于接合環(huán)11的內周面,也可以是限制部12形成于第二流體壓室32內的定子4的外周面。另外,在未設置接合環(huán)11的情況下,限制部12還可以形成在用于容納泵體(未圖示)的定子4的泵容納凹部的內周面。
[0051]定子4的內周凸輪面4a構成為承受泵室7的壓力(定子4的內壓)而對定子4施加使定子4向排出容量減少的方向擺動的作用力。排出口 16和吸入口 15將定子4面對擺動支點C配置,使得利用泵室7的壓力而作用于定子4的內周凸輪面4a的載荷與轉子2的旋轉位置無關地始終相對于擺動支點C偏向第二流體壓室32側。由此,葉片泵100設為與JP2003-74479A那樣不具有對定子4施力的彈簧的現(xiàn)有裝置不同的結構。
[0052]以下,參照圖3?圖5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排出口 16和吸入口 15。
[0053]首先,說明排出口 16和吸入口 15的形狀。
[0054]如圖3所示,吸入口 15和排出口 16分別形成為與內周凸輪面4a的形狀相對應的圓弧狀。吸入口 15和排出口 16在定子4的中心與轉子2的中心O—致的狀態(tài)、即定子4的偏心量為零的狀態(tài)下,形成為沿著內周凸輪面4a的圓弧狀。
[0055]吸入口 15在其兩端具有始端15b和終端15c。泵室7隨著轉子2的旋轉而與始端15b相對,從而泵室7與吸入口 15開始處于連通狀態(tài),泵室7越過與終端15c相對的位置,從而泵室7與吸入口 15的連通狀態(tài)結束。
[0056]排出口 16在其兩端具有始端16b和終端16c。泵室7隨著轉子2的旋轉而與始端16b相對,從而泵室7與排出口 16開始處于連通狀態(tài),泵室7越過與終端16c相對的位置,從而泵室7與排出口 16的連通狀態(tài)結束。
[0057]在排出口 16的一端形成有切口 16d,該切口 16d的頂端成為排出口 16的始端16b。切口 16d為截面積逐漸縮小的槽。另外,排出口 16不限定于上述結構,也可以采用不具有切口 16d的結構。
[0058]在此,如下所述那樣設定葉片泵100的各部。
[0059].將連結定子4的擺動支點C和轉子2的旋轉中心O之間的假想線(直線)設為擺動中心線Y。
[0060]?將連結轉子2的旋轉中心O和排出口 16的始端16b之間的假想線(直線)設為排出口始端線Pb。
[0061]?將排出口始端線Pb相對于擺動中心線Y傾斜的角度設為排出口始端線傾斜角度Θ b0
[0062]?將連結轉子2的旋轉中心O和排出口 16的終端16c之間的假想線(直線)設為排出口終端線Pc。
[0063]?將排出口終端線Pc相對于擺動中心線Y傾斜的角度設為排出口終端線傾斜角度
Θ Co
[0064].將相鄰的葉片3的中心線彼此交叉的角度設為葉片角度Θ d0
[0065]而且,排出口始端線傾斜角度Θ b形成為小于排出口終端線傾斜角度Θ c,且雙方的差Θ C-0b形成為大于葉片角度0d、即0c-0b> Gd的關系。S卩,排出口 16形成為排出口終端線傾斜角度Ge大于排出口始端線傾斜角度0b與葉片角度0d之和。由此,利用泵室7的壓力而作用于定子4的載荷始終相對于擺動支點C偏向第二流體壓室32側(圖3中的右側)。
[0066]另外,將與定子4的擺動中心線Y正交且與轉子2的旋轉中心O交叉的假想線設為平衡線X,將排出口終端線Pc相對于平衡線X傾斜的角度設為Θ a,于是,排出口始端線Pb相對于平衡線X傾斜的角度0e形成為大于葉片角度0d與角度0a之和。
[0067]如圖2所示,排出區(qū)域42中的內周凸輪面4a包括:第一承壓部45,使定子4向自泵室7排出的排出容量增大的方向偏心的壓力作用于該第一承壓部45 ;以及第二承壓部46,使定子4向自泵室7排出的排出容量減小的方向偏心的壓力作用于該第二承壓部46。
[0068]第一承壓部45以面對泵室7的方式在定子4的內周相對于支承銷13設于第一流體壓室31側(圖2中的左側)。借助作用于第一承壓部45的泵室7內的壓力向自泵室7排出的排出容量增大的方向(圖2中的左側)擺動的力作用于定子4。
[0069]第二承壓部46以面對泵室7的方式在定子4的內周相對于支承銷13設于第二流體壓室32側(圖2中的右側)。第二承壓部46以內周凸輪面4a中的與支承銷13對應的位置為邊界而與第一承壓部45相連地形成。借助作用于第二承壓部46的泵室7內的壓力向自泵室7排出的排出容量減小的方向(圖2中的右側)擺動的力作用于定子4。
[0070]由此,借助作用于第一承壓部45的壓力與第一承壓部45的承壓面積之乘積而向一側擺動的力作用于定子4,借助作用于第二承壓部46的壓力與第二承壓部46的承壓面積之乘積而向另一側擺動的力作用于定子4。
[0071]在此,由于排出區(qū)域42中的泵室7借助排出口 16連通,因此,排出區(qū)域42中的泵室7內的壓力大致恒定。因而,對于定子4,在第一承壓部45和第二承壓部46的承壓面積存在差值的情況下,作用于承壓面積較大的一方的力大于作用于承壓面積較小的一方的力。因而,定子4以支承銷13為中心向第一承壓部45和第二承壓部46中的承壓面積較大的一方擺動。
[0072]第一承壓部45和第二承壓部46的承壓面積根據(jù)轉子2的旋轉位置(泵室7的位置)而相應地變化,但通過使第二承壓部46的承壓面積的最小值大于第一承壓部45的承壓面積的最大值,使利用泵室7的壓力而作用于定子4的載荷始終相對于擺動支點C偏向第二流體壓室32偵U。
[0073]在圖4中表示第二承壓部46的承壓面積最小時的轉子2的旋轉位置。在該轉子2的旋轉位置處,位于排出口 16的終端16c與吸入口 15的始端15b之間的泵室7越過定子4的轉變區(qū)域44,封入于泵室7的排出壓力被引導至吸入口 15。因而,該狀態(tài)下的第二承壓部46的角度范圍成為第二承壓部46的最小角度范圍Θ 2min。該第二承壓部46的最小角度范圍Θ2π?η與上述的排出口終端線傾斜角度0C—致。
[0074]在圖5中表示第一承壓部45的承壓面積最大時的轉子2的旋轉位置。在該轉子2的旋轉位置處,位于吸入口 15的終端15c與排出口 16的始端16b之間的泵室7越過定子4的轉變區(qū)域43,排出口 16的排出壓力被引導至該泵室7。因而,該狀態(tài)下的與排出口16連通的泵室7所位于的第一承壓部45的角度范圍成為第一承壓部45的最大角度范圍Θ Imax0該第一承壓部45的最大角度范圍Θ Imax與上述的排出口始端線傾斜角度Θ b與葉片角度Qd之和一致。
[0075]因而,為了將第二承壓部46的最小角度范圍Θ 2min設定為大于第一承壓部45的最大角度范圍Θ lmax,只要將上述排出口終端線傾斜角度Θ c設定為大于排出口始端線傾斜角度Qb與葉片角度0d之和即可。S卩,通過設定為0C> 0b+0d的關系,能夠使第二承壓部46的承壓面積的最小值大于第一承壓部45的承壓面積的最大值,從而能夠與轉子2的旋轉位置無關地使利用泵室7的壓力而作用于定子4的載荷始終相對于擺動支點C偏向第二流體壓室32偵1|。
[0076]以下,說明葉片泵100的動作。
[0077]在葉片泵100啟動時,由于利用限制部12限制定子4的移動,以使定子4相對于轉子2的偏心量不為零,因此葉片3隨著轉子2旋轉而進行往返移動,利用升高的泵室7的壓力產(chǎn)生朝向第二流體壓室32側(圖2中的右側)按壓定子4的力。
[0078]在轉子2的旋轉速度較低的工作時,由控制閥21引導至第二流體壓室32的驅動壓力升高。由此,作用于定子4的外周面的第一流體壓室31和第二流體壓室32的壓力差所帶來的載荷大于作用于定子4的第一承壓部45和第二承壓部46的泵室7的壓力所帶來的載荷,如圖1所示,定子4向泵室7的第一流體壓室31側移動并被保持于與接合環(huán)11抵接的位置,排出容量達到最大。
[0079]若轉子2的旋轉速度越過預定值且上升,則由控制閥21引導至第二流體壓室32的驅動壓力降低。由此,作用于定子4的第一承壓部45和第二承壓部46的泵室7的壓力所帶來的載荷大于作用于定子4的外周面的第一流體壓室31和第二流體壓室32的壓力差所帶來的載荷,使定子4向第二流體壓室32側(圖1、圖2中的右側)擺動。由此,排出容量隨著轉子2的旋轉速度上升而逐漸減小。
[0080]另一方面,在將排出容量切換到較大的工作時,若由控制閥21引導至第二流體壓室32的驅動壓力升高,則由于吸入壓力被引導至第一流體壓室31,因此,定子4因作用于定子4的外周面的第一流體壓室31與第二流體壓室32的壓力之差而快速地擺動,排出容量增大。
[0081]如上所述,在葉片泵100中,被引導至第二流體壓室32的驅動壓力升高,從而定子4向排出容量增大的方向擺動,因此,相比于控制閥使流體壓室的壓力降低從而定子在對該定子施力的彈簧的彈簧力的作用下向排出容量增大的方向擺動的現(xiàn)有裝置(參照JP2003-74479A),能夠提高響應排出容量增大的響應性。由此,能夠避免自葉片泵100供給到液壓設備的工作油量不足。
[0082]根據(jù)以上的實施方式,能夠起到以下所示的作用效果。
[0083](I) 一種可變容量式葉片泵100,其包括以定子4的擺動支點C為邊界而設置的第一流體壓室31和第二流體壓室32,其中,該可變容量式葉片泵100包括控制自泵室7被引導至第二流體壓室32的工作流體的驅動壓力的控制閥21,被吸入到泵室7的工作流體的吸入壓力始終被導入到第一流體壓室31,在驅動壓力降低的工作時,定子4借助作用于內周凸輪面4a的泵室7的壓力向排出容量減少的方向擺動,另一方面,在驅動壓力上升的工作時,由于定子4向排出容量增大的方向擺動,因此,相比于定子在對該定子施力的彈簧的彈簧力的作用下向排出容量增大的方向擺動的現(xiàn)有裝置(參照JP2003-74479A),能夠提高響應排出容量增大的響應性,能夠避免自葉片泵100供給的工作流體量不足。
[0084](2)排出區(qū)域中的內周凸輪面4a包括:第一承壓部45,使定子4向自泵室7排出的排出容量增大的方向偏心的工作流體的壓力作用于該第一承壓部45 ;以及第二承壓部46,使定子4向自泵室7排出的排出容量減小的方向偏心的工作流體的壓力作用于該第二承壓部46,由于排出口 16形成為排出口終端線傾斜角度Θ c大于排出口始端線傾斜角度0b與葉片角度Qd之和Θ b+Θ d,因此,第二承壓部46的承壓面積的最小值大于第一承壓部45的承壓面積的最大值,能夠利用泵室7的壓力穩(wěn)定地獲得對定子4向第二流體壓室32的方向施加的力。由此,由于能夠廢除用于對定子4向第二流體壓室32的方向施力的彈簧,因此,不必在泵體設置用于組裝彈簧的孔等,就能夠使葉片泵100的構造變得簡單,能夠抑制成本。
[0085]另外,如圖1中利用雙點劃線所示那樣,葉片泵100還可以做成具有對定子4向第二流體壓室32側施力的彈簧70的結構。該情況下,由于利用彈簧70的彈簧力和作用于內周凸輪面4a的泵室7的壓力使定子4向排出容量減小的方向擺動,因此,能夠提高響應排出容量減小的響應性。
[0086](3)由于可變容量式葉片泵100包括用于限制定子4的移動的限制部12,以使定子4相對于轉子2的偏心量不為零,因此,能夠利用泵室7的壓力獲得對定子4向第一流體壓室31、第二流體壓室32中的任一方施加的力,能夠廢除用于對定子4施力的彈簧。
[0087]以上,雖說明了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但上述實施方式僅示出了本發(fā)明的應用例的一部分,其宗旨并不在于將本發(fā)明的技術范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的具體結構。
[0088]本申請基于2012年3月21日向日本國特許廳申請的日本特愿2012-64133要求優(yōu)先權,作為參考,該申請的全部內容被弓I入本說明書中。
【權利要求】
1.一種可變容量式葉片泵,其用作流體壓供給源, 該可變容量式葉片泵包括: 轉子,其被驅動而進行旋轉; 多個葉片,其以能夠往返移動的方式設于上述轉子; 定子,其具有內周凸輪面,上述葉片的頂端部隨著上述轉子的旋轉而在該內周凸輪面上滑動; 泵室,其被劃分形成于相鄰的葉片之間; 吸入口,其用于引導被吸入到上述泵室內的工作流體; 排出口,其用于引導自上述泵室排出的工作流體; 第一流體壓室和第二流體壓室,該第一流體壓室和第二流體壓室以上述定子的擺動支點為交界而設置;以及 控制閥,其用于控制自上述泵室被引導到上述第二流體壓室的工作流體的驅動壓力; 被吸入到上述泵室的工作流體的吸入壓力始終被引導至上述第一流體壓室, 在上述驅動壓力降低的工作時,上述定子借助作用于上述定子的內周凸輪面的上述泵室的壓力向排出容量減少的方向擺動,另一方面,在上述驅動壓力上升的工作時,上述定子向排出容量增大的方向擺動。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變容量式葉片泵,其中, 將連結上述定子的擺動支點和上述轉子的旋轉中心之間的假想線設為擺動中心線, 將連結上述轉子的旋轉中心和上述排出口的始端之間的假想線設為排出口始端線, 將上述排出口始端線相對于上述定子的擺動中心線傾斜的角度設為排出口始端線傾斜角度, 將連結上述轉子的旋轉中心和上述排出口的終端之間的假想線設為排出口終端線,將上述排出口終端線相對于上述定子的擺動中心線傾斜的角度設為排出口終端線傾斜角度, 將相鄰的上述葉片的中心線彼此交叉的角度設為葉片角度, 上述排出口形成為上述排出口終端線傾斜角度大于上述排出口始端線傾斜角度與上述葉片角度之和。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變容量式葉片泵,其中, 該可變容量式葉片泵包括限制部,該限制部限制上述定子的移動,使得上述定子相對于上述轉子的偏心量不為零。
【文檔編號】F04C14/22GK104204528SQ201380014631
【公開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14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3月21日
【發(fā)明者】赤塚浩一朗, 藤田朋之, 杉原雅道, 加藤史恭 申請人:萱場工業(yè)株式會社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