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柴油機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單缸風冷柴油機高效潤滑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柴油機潤滑系統(tǒng)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系統(tǒng),單缸柴油機大多采用飛濺潤滑方式,它通過機體內齒輪及運動件旋轉攪拌機油,形成油霧潤滑活塞、活塞環(huán)和缸套;同時通過曲軸上的引油盤,利用離心力作用將機油引向曲軸軸頸,形成油膜潤滑曲軸軸頸和連桿瓦,而且通過主軸承座凸輪軸孔外接機油管將凸輪軸旋轉時螺旋槽擠壓潤滑油至氣缸蓋罩油孔進行滴油潤滑氣門室組件。
柴油機工作可靠性與潤滑系統(tǒng)密切相關,在立式單缸風冷柴油機中,由于機體都采用鋁質壓鑄工藝,機體內腔的容積是無法改變的,機體底部設置的潤滑油池容積有限,潤滑油的存貯容量嚴重偏少,不僅影響柴油機的整機潤滑系統(tǒng),而且也直接影響柴油機的機油冷卻,尤其在高溫環(huán)境下作業(yè),機油溫度會迅速升高,這將會降低機油的潤滑效果,長時間連續(xù)工作會逐漸失去機油的潤滑性能,使得柴油機各摩擦表面潤滑不充分,容易導致缸套、活塞、活塞環(huán)、連桿軸瓦、曲軸軸頸等過早的磨損,嚴重時會引起抱瓦、拉缸,而且還容易導致傳動齒輪組潤滑失油,使得柴油機因潤滑不充分引發(fā)一系列的故障發(fā)生。
潤滑系統(tǒng)對柴油機的工作狀況起著重要作用。如果潤滑油失去了作用,柴油機將會受到嚴重損害。柴油機的潤滑系統(tǒng)由作為機油存放和散熱的油底殼、 安裝在齒輪室蓋內的機油泵、機油泵出口連接有機油濾清器以及相應管路等構成。在柴油機的工作過程中,機油泵將潤滑油從機體油底殼中吸出,經過機油濾清器過濾,將經過單道過濾后的潤滑油以一定的壓力通過主油道不斷供給各運動零部件進行潤滑,在減少金屬件磨損的同時,帶走摩擦熱量。潤滑油在沖刷零件表面的時候,同時也將因磨損而產生的金屬細屑以及其它雜質帶走,以保證發(fā)動機各傳動部件的正常工作。潤滑系統(tǒng)的設計和布局對柴油機的性能和可靠性有很大影響。
現(xiàn)有柴油機潤滑系統(tǒng)存在以下缺陷:①主油道在冷機狀態(tài)下機油壓力過高,導致啟動不良、密封接口漏油、機油泵磨損等問題;②曲軸連桿頸與連桿瓦多余的潤滑油不起作用。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基于上述問題,提供一種單缸風冷柴油機高效潤滑系統(tǒng)。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單缸風冷柴油機高效潤滑系統(tǒng),該潤滑系統(tǒng)由下至上依次設置有機油腔、主油道及曲軸油道,所述主油道具有低壓油路和高壓油路,所述機油腔聯(lián)通低壓油路,低壓油路與高壓油路之間設置有機油泵,高壓油路上安裝有調壓閥,高壓油路聯(lián)通至曲軸油道,所述曲軸油道包括主軸瓦到曲軸主軸頸部位的油道I、連桿瓦到曲軸連桿頸部位的油道II以及連桿上開設的油道III,所述油道III的末端位于連桿的上端部,該連桿的上端部加工有與活塞內腔聯(lián)通的噴油孔。
進一步地,所述機油腔內設有機油濾清器。
進一步地,所述連桿的上端部設有連桿襯套,該連桿襯套上開設有引油槽。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與現(xiàn)有的同類機型相比,本實用新型有兩點創(chuàng)新之處:
1、主油道設有調壓閥,可防止冷機機油壓力過大;
2、曲軸連桿頸與連桿瓦多余的潤滑油通過連桿上的油道III引導至活塞內腔進行冷卻,提高了潤滑機油的利用效率。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在另一個方向上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中:1.機油腔,2.低壓油路,3.高壓油路,4.機油泵,5.調壓閥,6.主軸瓦,7.曲軸,8.油道I,9.連桿瓦,10.油道II,11.連桿,12.油道III,13.活塞,14.噴油孔,15.機油濾清器,16.連桿襯套,17.引油槽。
具體實施方式
現(xiàn)在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實用新型有關的構成。
如圖1~2所示的一種單缸風冷柴油機高效潤滑系統(tǒng),該潤滑系統(tǒng)由下至上依次設置有機油腔1、主油道及曲軸油道,主油道具有低壓油路2和高壓油路3, 機油腔1聯(lián)通低壓油路2,低壓油路2與高壓油路3之間設置有機油泵4,高壓油路3上安裝有調壓閥5,高壓油路3聯(lián)通至曲軸油道,曲軸油道包括主軸瓦6到曲軸7主軸頸部位的油道I8、連桿瓦9到曲軸7連桿頸部位的油道II10以及連桿11上開設的油道III12,油道III12的末端位于連桿11的上端部,該連桿11的上端部加工有與活塞13內腔聯(lián)通的噴油孔14。
其中,機油腔1內設有機油濾清器15。連桿10的上端部設有連桿襯套16,該連桿襯套16上開設有引油槽17。
離心式機油泵旋轉作為潤滑系統(tǒng)的動力,機油腔1內的低壓機油通過機油濾清器14的過濾后到達機油泵4,通過機油泵4加壓后進入高壓油路3;高壓油路3上安裝有調壓閥5,防止冷機狀態(tài)下機油壓力過高,導致啟動不良、密封接口漏油、機油泵磨損等問題;經過調壓后的機油到達曲軸油道的油道I8,一部分用于潤滑主軸瓦6與曲軸7主軸頸,大部分通過油道II10到達連桿瓦9與曲軸7連桿頸部位;絕大部分的機油用于潤滑連桿瓦9與曲軸7連桿頸,剩余部分通過連桿11上的油道III12到達連桿襯套16與活塞銷部位,這部分機油通過連桿11頂部的噴油孔14噴向活塞13內腔部位,對活塞13進行冷卻,降低活塞13熱負荷,提高活塞13、活塞環(huán)的可靠性,降低柴油機熱負荷。
以上述依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實用新型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實用新型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jù)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