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動機進氣控制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發(fā)動機進氣控制裝置。機蓋(4)是合成樹脂制,電動機支承板(7)是金屬制,該機蓋(4)上一體形成有定位凸臺(14),設置在電動機支承板(7)上的第一定位孔(15)配合在該定位凸臺(14)的外周表面上,并且定位凸臺(14)與節(jié)流閥體(1)相互定位配合。采用該發(fā)動機進氣控制裝置能夠高精度地進行電動機支承板、機蓋以及節(jié)流閥體這三者彼此間的定位,并能夠有效地提高電動機開閉節(jié)流閥的開閉精度。
【專利說明】發(fā)動機進氣控制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如下一種發(fā)動機進氣控制裝置的改良,在該進氣控制裝置的節(jié)流閥體的一側面上接合有界定出減速室的機蓋(cover ),該節(jié)流閥體具有通過節(jié)流閥開閉的進氣通道,并對開閉該進氣通道的節(jié)流閥的閥軸進行支承,在減速室中容納有:電動機、支承該電動機的定子并與機蓋結合的電動機支承板、以及減速齒輪列,該減速齒輪列對所述電動機的轉子軸的旋轉進行減速,并將該旋轉傳遞給與所述轉子軸平行的所述閥軸。
【背景技術】
[0002]這樣的發(fā)動機進氣控制裝置如下述專利文獻I中所揭示那樣已為人們所知。
[0003]現有技術文獻
[0004]專利文獻
[0005]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278123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0006]本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
[0007]在現有的這種發(fā)動機進氣控制裝置中,支承電動機的電動機支承板與機蓋結合,并將該機蓋接合到節(jié)流閥體上。由于電動機支承板、機蓋以及節(jié)流閥體這三者彼此間的定位并沒有得到特殊的考慮, 因此,在組裝時由于誤差累積而難以將配設在電動機的轉子軸上的小齒輪與配設在節(jié)流閥的閥軸上的輸出齒輪之間的軸間距離保持在適當的距離。因此,減速齒輪列的齒側間隙參差不齊,從而有可能導致電動機開閉節(jié)流閥的開閉精度下降。
[0008]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情況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高精度地實現電動機支承板、機蓋以及節(jié)流閥體這三者彼此間的定位,并能夠有效地提高電動機開閉節(jié)流閥的開閉精度的發(fā)動機進氣控制裝置。
[0009]解決問題的方法
[0010]為了達到上述目的,在本發(fā)明的發(fā)動機進氣控制裝置中,在節(jié)流閥體的一側面上接合有界定出減速室的機蓋,該節(jié)流閥體具有通過節(jié)流閥進行開閉的進氣通道,并對開閉該進氣通道的節(jié)流閥的閥軸進行支承,在減速室中容納有電動機、電動機支承板以及減速齒輪列,該電動機支承板支承該電動機的定子并與機蓋相結合,該減速齒輪列對所述電動機的轉子軸的旋轉進行減速并將該旋轉傳遞給與該轉子軸平行的所述閥軸,該發(fā)動機進氣控制裝置的第一特征在于:所述機蓋是合成樹脂制,所述電動機支承板是金屬制,在該機蓋上一體形成有定位凸臺,設置在電動機支承板上的第一定位孔配合在該定位凸臺的外周表面上,并且所述定位凸臺與所述節(jié)流閥體相互定位配合。另外,所述電動機對應于后述的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的步進電動機6。
[0011]另外,本發(fā)明除了第一特征外還具有下述第二特征:在所述定位凸臺上形成有與所述轉子軸平行的第二定位孔,以從所述節(jié)流閥體側與所述閥軸平行地延伸的方式設置的定位軸與所述第二定位孔配合,所述減速齒輪列由配設在所述轉子軸上的小齒輪、中間齒輪塊以及輸出齒輪構成,所述中間齒輪塊由與所述小齒輪嚙合的大徑中間齒輪以及在該大徑中間齒輪的一側面一體形成的小徑中間齒輪構成,所述輸出齒輪配設在所述閥軸上并與所述小徑中間齒輪嚙合,由所述定位軸支承所述中間齒輪塊。
[0012]而且,本發(fā)明除了第二特征外還具有下述第三特征:以所述小齒輪及輸出齒輪的側面彼此相對的形式配置該小齒輪和輸出齒輪。
[0013]發(fā)明的效果
[0014]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一特征,所述機蓋是合成樹脂制,所述電動機支承板是金屬制,在該機蓋上一體形成有定位凸臺,設置在電動機支承板上的第一定位孔配合在該定位凸臺的外周表面上,并且所述定位凸臺與所述節(jié)流閥體彼此定位配合,因此能夠準確地限定機蓋、電動機支承板以及節(jié)流閥體這三者彼此間的位置關系。其結果是,能夠按規(guī)定獲得小齒輪和輸出齒輪的軸間距離,并總是保持合適的減速齒輪列的各部分的齒側間隙,從而能夠準確地使電動機開閉節(jié)流閥。而且,由于電動機被合成樹脂制的機蓋覆蓋,且金屬制電動機支承板被與機蓋一體的定位凸臺支承,因此,即使從發(fā)動機側的發(fā)電機向節(jié)流閥體側發(fā)生漏電,也能夠通過機蓋防止電動機發(fā)生短路,從而能夠保護電動機。
[0015]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二特征,在所述定位凸臺上形成有與所述轉子軸平行的第二定位孔,以從所述節(jié)流閥體側與所述閥軸平行地延伸的方式設置的定位軸與該第二定位孔配合,所述減速齒輪列由配設在所述轉子軸上的小齒輪、中間齒輪塊以及輸出齒輪構成,所述中間齒輪塊由與所述小齒輪嚙合的大徑中間齒輪以及在該大徑中間齒輪的一側面一體形成的小徑中間齒輪構成,所述輸出齒輪配設在所述閥軸上并與所述小徑中間齒輪嚙合,由所述定位軸支承所述中間齒輪塊。因此能夠準確地限定小齒輪、中間齒輪塊及輸出齒輪這三者彼此間的位置關系,能夠將各齒輪間的齒側間隙調整得更合適。而且,定位軸兼用作中間齒輪塊的支軸,能夠對減少配件數量、簡化構造起到積極作用。并且,由于定位凸臺被金屬制高剛性節(jié)流閥體及定位軸支承,并且定位凸臺配合在電動機支承板的第一定位孔中,因此,即使合成樹脂制的機蓋產生熱脹或收縮,定位軸和定位凸臺的位置也不會發(fā)生改變。所以,能夠總是保持合適的各齒輪間的齒側間隙。
[0016]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三特征,由于以所述小齒輪及所述輸出齒輪的側面彼此相對的方式配置該小齒輪和輸出齒輪,因此能夠實現減速齒輪列的緊湊化,進而實現容納該減速齒輪列的機蓋的緊湊化。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發(fā)動機進氣控制裝置的平面圖。
[0018]圖2是沿圖1的2-2線的截面圖。
[0019]圖3是示出在拆去上述裝置的機蓋后的狀態(tài)下的該裝置的平面圖。
[0020]圖4是示出上述裝置中的電動機支承板的沿圖2的4-4線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 ] 以下參照【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例。
[0022]在圖1至圖3中,與通用發(fā)動機或車輛發(fā)動機上的進氣系統(tǒng)連接的節(jié)流閥體I具有與上述發(fā)動機的進氣口相連的進氣通道2。開閉該進氣通道2的節(jié)流閥3的閥軸3a旋轉自如地被節(jié)流閥體I支承。
[0023]合成樹脂制的機蓋4通過多個螺栓20接合在節(jié)流閥體I的與閥軸3a的軸線正交的一側面Ia上,在節(jié)流閥體I和機蓋4之間界定出減速室5。圍繞該減速室5的O型圈19安裝在節(jié)流閥體I與機蓋4的接合面之間。在減速室5中容納有:步進電動機6 ;在支承該步進電動機6的定子(stator)6a的同時通過多個螺栓21與機蓋4結合的金屬制電動機支承板7 ;以及將所述步進電動機6的轉子軸6b的旋轉減速并傳遞給閥軸3a的減速齒輪列
8。轉子軸6b和閥軸3a相互平行配置。另外,定子6a與電動機支承板7嵌縫結合。
[0024]所述減速齒輪列8由配設在轉子軸6b上的小齒輪(pinion gear) 10、中間齒輪塊11和扇形的輸出齒輪12構成,中間齒輪塊11由與所述小齒輪10嚙合的扇形的大徑中間齒輪Ila和一體地形成于所述大徑中間齒輪Ila —側面的扇形的小徑中間齒輪Ilb構成,輸出齒輪12配設在閥軸3a上并與所述小徑中間齒輪Ilb嚙合。
[0025]如圖2及圖4所示,在所述機蓋4上一體形成有與轉子軸6b及閥軸3a平行的定位凸臺14,在電動機支承板7上設置的第一定位孔15與所述定位凸臺14的外周表面配合。并且,在定位凸臺14的中心部形成有與轉子軸6b平行的第二定位孔16,以從所述節(jié)流閥體I側與所述閥軸3a平行地延伸的方式設置的定位軸17定位配合在所述第二定位孔16中。
[0026]該定位軸17的基端部被壓入到與閥軸3a平行地穿透節(jié)流閥體I設置的支承孔23內而被固定,該定位軸17的前端部配合在第二定位孔16中,該定位軸17的中間部旋轉自如地被所述中間齒輪塊11支承。
[0027]如圖4所示,在電動機支承板7的外周形成有一體地突出設置的一對第一耳部25、第二耳部26以及第三耳部27,該一對耳部25、26位于通過轉子軸6b中心的直徑線24上,第三耳部27位于三角形28的頂點,三角形28以連結第一耳部25和第二耳部26的中心間的直線為底邊,第一耳部25和第二耳部26通過所述螺栓21與機蓋4結合,在第三耳部27上設置有所述第一定位孔15。所以,第三耳部27被配合在所述定位凸臺14中。另外,在減速齒輪列8中,小齒輪10及輸出齒輪12被配置為該小齒輪10和該輸出齒輪12的側面彼此相對。
[0028]另外在圖2中,附圖標記30是向關閉節(jié)流閥3的方向對輸出齒輪12施力的復位彈簧,該復位彈簧由扭力螺旋線圈構成。
[0029]接著,對該實施例的作用進行說明。
[0030]當節(jié)流閥3位于規(guī)定的初始位置時,如果對加速操作部件進行操作,則未圖示的電子控制單元向步進電動機6輸入對應于該操作量的電脈沖量,步進電動機6進行對應于該輸入的電脈沖量的步進動作。轉子軸6b由于該動作產生正轉或逆轉,并經由減速齒輪列8將該旋轉減速后傳遞給閥軸3a,從而使節(jié)流閥3打開對應于所述電脈沖量的開度。所以,不用檢測節(jié)流閥3的開度就能夠控制節(jié)流閥3的開度。
[0031]另外,在對這種發(fā)動機進氣控制裝置進行組裝時,首先,將支承步進電動機6的電動機支承板7的第三耳部27的第一定位孔15配合到機蓋4的定位凸臺14的外周上,并通過螺栓21將第一耳部25和第二耳部26結合到機蓋4的規(guī)定位置。
[0032]另一方面,在節(jié)流閥體I中,將中間齒輪塊11安裝到定位軸17上,使其小徑中間齒輪Ilb與配設在閥軸3a上的輸出齒輪12嚙合。
[0033]接著,在使機蓋4與節(jié)流閥體I的安裝了 O型圈19的一側面對準的同時,將定位軸17配合到定位凸臺14的第二定位孔16上,并使大徑中間齒輪Ila與配設在轉子軸6b上的小齒輪10嚙合。之后,通過螺栓20將機蓋4的外周部接合到節(jié)流閥體I的一側面上。
[0034]通過這種方式,由于電動機支承板7的第一定位孔15及節(jié)流閥體I側的定位軸17配合在與機蓋4形成一體的定位凸臺14的內周及外周表面上,因此能夠準確地限定機蓋4、電動機支承板7以及節(jié)流閥體I這三者彼此間的位置關系。其結果是,能夠按規(guī)定獲得小齒輪10和輸出齒輪12的軸間距離,并且總是保持合適的減速齒輪列的各部分的齒側間隙,從而能夠準確地進行由步進電動機6對節(jié)流閥3的開閉。
[0035]特別是由于通過定位軸17對中間齒輪塊11進行支承,因此能夠準確地限定小齒輪10、中間齒輪塊11及輸出齒輪12這三者彼此間的位置關系,能夠將各齒輪間的齒側間隙調整得更合適。而且,定位軸17兼用作中間齒輪塊11的支軸,能夠對減少配件數量、簡化構造起到積極作用。
[0036]并且,在減速齒輪列8中,由于以小齒輪10及輸出齒輪12的側面彼此相對的形式配置該小齒輪10及輸出齒輪12,因此能夠實現減速齒輪列8的緊湊化,進而實現容納該減速齒輪列8的機蓋4的緊湊化。
[0037]另外,由于步進電動機6被合成樹脂制的機蓋4覆蓋,并且金屬制電動機支承板7被與機蓋4 一體的定位凸臺14支承,因此,即使從發(fā)動機側的發(fā)電機至節(jié)流閥體I側發(fā)生漏電,也能夠通過機蓋4防止步進電動機6發(fā)生短路,從而保護了步進電動機6。
[0038]由于定位凸臺14被金屬制高剛性節(jié)流閥體I及定位軸17支承,并且定位凸臺14配合在電動機支承板7的第一定位孔15中,因此,即使合成樹脂制的機蓋4產生熱脹或收縮,定位軸17和定位凸臺14的位置也不會發(fā)生改變。所以,能夠總是保持適當的各齒輪間的齒側間隙。本發(fā)明并不僅限定于上述實施例,只要在不脫離其宗旨的范圍內,能夠實施各種設計變更。例如,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電動機來取代步進電動機。
[0039]附圖標記說明
[0040]1:節(jié)流閥體
[0041]Ia:—側面
[0042]2:進氣通道
[0043]3:節(jié)流閥
[0044]3a:閥軸
[0045]4:機蓋
[0046]5:減速室
[0047]6:電動機(步進電動機)
[0048]6a:定子
[0049]6b:轉子軸
[0050]7:電動機支承板
[0051]8:減速齒輪列
[0052]10:小齒輪
[0053]11:中間齒輪塊
[0054]Ila:大徑中間齒輪
[0055]Ilb:小徑中間齒輪
[0056]12:輸出齒輪
[0057]14:定位凸臺
[0058]15:第一定位孔
[0059]16:第二定位孔
[0060]17:定位軸
【權利要求】
1.一種發(fā)動機進氣控制裝置,在節(jié)流閥體(I)的一側面(Ia)上接合有界定出減速室(5)的機蓋(4),所述節(jié)流閥體(I)具有通過節(jié)流閥(3)進行開閉的進氣通道(2),并對開閉所述進氣通道(2)的所述節(jié)流閥(3)的閥軸(3a)進行支承,在所述減速室(5)中容納有電動機(6)、電動機支承板(7)以及減速齒輪列(8),所述電動機支承板(7)支承所述電動機(6)的定子(6a)并與所述機蓋(4)相結合,所述減速齒輪列(8)對所述電動機(6)的轉子軸(6b)的旋轉進行減速并將該旋轉傳遞給與所述轉子軸(6b)平行的所述閥軸(3a),所述發(fā)動機進氣控制裝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機蓋(4)是合成樹脂制,所述電動機支承板(7)是金屬制,在所述機蓋(4)上一體形成有定位凸臺(14),設置在所述電動機支承板(7)上的第一定位孔(15)配合在所述定位凸臺(14)的外周表面上,并且所述定位凸臺(14)與所述節(jié)流閥體(I)相互定位配合。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fā)動機進氣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定位凸臺(14)上形成有與所述轉子軸(6b)平行的第二定位孔(16),以從所述節(jié)流閥體(I)側與所述閥軸(3a)平行地延伸的方式設置的定位軸(17)與所述第二定位孔(16)配合,所述減速齒輪列(8)由配設在所述轉子軸(6b)上的小齒輪(10)、中間齒輪塊(11)以及輸出齒輪(12)構成,所述中間齒輪塊(11)由與所述小齒輪(10)嚙合的大徑中間齒輪(Ila)以及在該大徑中間齒輪(Ila)的一側面一體形成的小徑中間齒輪(Ilb)構成,所述輸出齒輪(12)配設在所述閥軸(3a)上并與所述小徑中間齒輪(Ilb)嚙合,由所述定位軸(17)支承所述中間齒輪塊(11)。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發(fā)動機進氣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以所述小齒輪(10)及輸出齒輪(12)的側面彼此相對的形式配置所述小齒輪(10)和所述輸出齒輪(12)。
【文檔編號】F02D9/00GK104047733SQ201410047939
【公開日】2014年9月17日 申請日期:2014年2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3月13日
【發(fā)明者】肉戶義邦, 萩谷雅子, 熊谷優(yōu), 小野康 申請人:株式會社京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