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復合風力發(fā)電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風力發(fā)電設備領域,可廣泛應用于建筑、車船等眾多領域的的高 效能風力發(fā)電機。
背景技術:
近年來,垂直軸風力發(fā)電機得到大力發(fā)展,新的發(fā)明不斷涌現(xiàn),如中國專利 ZL201020110508. 4 —種垂直軸風力發(fā)電機,該實用新型采用了第一、第二葉片,但也僅此而 已,對發(fā)電功率的提高作用極其有限。增大發(fā)電機的功率和效率,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 進行全面的技術改進。
發(fā)明內(nèi)容為克服現(xiàn)有風力發(fā)電機笨重而功率不足的缺點,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復合風力發(fā) 電機,該風力發(fā)電機體積小而功率大。本實用新型為解決上述技術難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復合風力發(fā)電機具有圓筒 形的轉子外殼、復合機芯、復合線圈、發(fā)電機機軸,以及復合風輪,其中轉子外殼使用軸承安 裝在機軸上,所述復合機芯在外殼圓筒體內(nèi)和機軸上,復合風輪的葉片均勻固定在圓筒體 外表面上。復合機芯由多轉子和多定子組合而成,每個轉子和每個定子均呈圓盤形狀,兩兩 相對,定子通過花鍵套裝在機軸上,轉子中間空心不與機軸接觸而緊密套裝在圓筒體的內(nèi) 壁上,每個定子與轉子之間留有間隙,中間使用卡環(huán)和擋圈定位。所述復合線圈即一種定子 線圈,定子線圈使用多股銅線繞制成單元線圈,將至少兩個或兩個以上單元線圈并接而成 復合線圈,使用熱固性材料將復合線圈封固形成定子盤。所述轉子的轉子支架上設有取偶 數(shù)的永磁體,永磁體呈扇形平板狀,并以正面N極和S極相反的極性相臨安裝。所述機軸上 至少設有一條花鍵,轉子外殼通過軸承安裝在機軸上,機軸的兩端從轉子外殼中伸出,在機 軸的兩端部設有螺口。所述定子配合機軸,在定子的中心孔上,設有與花鍵相應的鍵槽,定 子的軸孔鍵槽對準機軸花鍵。所述轉子外殼由開放的圓筒體和兩端蓋組成,在整機安裝時, 首先在圓筒體上安裝轉子到位,放入定子擋圈和轉子卡環(huán),再將定子推入機軸到位,依次安 裝所有定子和轉子后,將各線圈引線匯總成引出線纜,從機軸引線孔內(nèi)引出,最后使用固定 螺栓將兩端蓋與圓筒體緊固在一起。所述復合風輪由第一組H型風輪和第二組S型風輪組 合而成,其中H型風輪最少為三個葉片,S型風輪最少為兩個葉片,所有葉片均勻安裝在轉 子外殼上,形成風輪_機芯一體機。所述H型風輪葉片有兩種不同剖面形狀,使用其中一種 翼型剖面為對稱翼型,或使用另一種弧型剖面為凹面弧形。所述H型風輪葉片設有較長的 扇柄,扇柄的長度,至少是葉片剖面寬度的兩倍或兩倍以上,扇柄插接在圓筒體側面的扇柄 座上。本實用新型設計了復合機芯、復合線圈以及復合風輪,在較小的體積和較小的空 間內(nèi),不但提高了功率,而且提高了效率,具有明顯的積極意義。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圖1是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復合風力發(fā)電機總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該復合風力發(fā)電機機芯構造示意圖。圖3是一種復合線圈引線結構示意圖。圖1中,5是第二風輪,4是固定螺栓,9是引出線纜,6是第一風輪,6B扇柄,100是 轉子外殼,102是端蓋,8是機軸,6C是扇柄座。圖2、圖3中,8A是引線孔,21是定子盤,21A是定子線圈,21B是線圈引線,3C是卡 環(huán),31A是永磁體,30是轉子,31是轉子支架,3B是擋圈,8B是花鍵,101是圓筒體,20是定 子,3A是卡圈,7是軸承,8C是螺口。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復合風力發(fā)電機具有具有圓筒形的轉子外殼、復合機芯、復合線圈、 發(fā)電機機軸,以及復合風輪,外轉子100使用軸承7安裝在機軸8上,復合機芯在轉子圓筒 體101內(nèi)和機軸8上,復合風輪包括第一 H型風輪6和第二 S型風輪5,兩種風輪均勻分布 在圓筒體的外表面上。如圖2所示,復合機芯由多轉子和多定子組合而成,每個轉子30和每個定子20均 呈圓盤形狀,兩兩相對,定子通過花鍵8B套裝在機軸8上,轉子中間空心不與機軸接觸而緊 密套裝在圓筒體的內(nèi)壁上,每個定子與轉子之間留有間隙,中間使用卡環(huán)3C和擋圈;3B定 位。復合機芯中多定子、多轉子的數(shù)量,根據(jù)需要設定,在空間寬度允許而高度受限制情況 下,定子盤的直徑可大些,在空間高度允許而寬度受限制情況下,一般應增加定子盤的數(shù)量 以減小其直徑。如圖3所示,定子線圈2IA使用多股銅線繞制成單元線圈,將至少兩個和兩個以上 單元線圈并接而成復合線圈,使用熱固性材料將復合線圈封固形成熱固定子盤21。實際上 定子20就是將復合線圈21A封固在樹脂或塑料中的堅固的圓盤。復合線圈中的各單元線 圈在大小、形狀完全相同情況下,使用錯位疊加法并接在一起,復合線圈中的各單元線圈在 大小、形狀不完全相同情況下,采用形狀相同而大小依次遞減,使用套裝法并接在一起。兩 種方法相比較,錯位疊加法增加了厚度,而套裝法充分利用了剩余空間且不增加厚度,效率 更高。如圖2所示,轉子30的轉子支架31上設有取偶數(shù)的永磁體31A,永磁體呈扇形平 板狀,并以正面N極和S極相反的極性相臨安裝。轉子外殼通過軸承7安裝在機軸上,機軸 從轉子外殼兩側伸出,軸端套有螺口 8C,并在一端開有中心引線孔8A。機軸上至少設有一 條花鍵8B。在定子的中心孔上,設有與花鍵相應的鍵槽,在整機安裝時,定子中心孔鍵槽對 準機軸花鍵,將定子推入機軸到位,定子擋圈上也設有鍵槽,定子擋圈的鍵槽對準花鍵推入 到位。在機芯與端蓋之間,使用卡圈(3A)定位如圖1、圖2所示,復合風輪由第一組H型風輪6和第二組S型風輪5組合而成,H 型風輪最少為三個葉片,多到6個8個甚至更多,而S型風輪最少為兩個葉片。H型風輪葉片 有兩種不同剖面形狀,使用其中一種翼型剖面為對稱翼型,或使用另一種弧型剖面為凹面 弧形。具體使用翼型還是弧形,要視供風環(huán)境而定,在裸風環(huán)境中,一般使用對稱翼型葉片,但在風洞式發(fā)電機的受控風環(huán)境中,根據(jù)其集中供風的特點,應使用弧形葉片效果更佳。H 型風輪葉片設有較長的扇柄6B,扇柄的長度,至少是葉片剖面寬度的兩倍或兩倍以上,扇柄 插接在圓筒體側面的扇柄座6C上。所有葉片均勻安裝在圓筒體上,從而形成風輪-機芯一 體機。一體機免除了傳動軸和各種傳動裝置,機械效率大大提高。
權利要求1.一種具有定子、轉子、機軸的復合風力發(fā)電機,其特征在于復合風力發(fā)電機具有圓 筒形的轉子外殼(100)、復合機芯、復合線圈、發(fā)電機機軸,以及復合風輪,其中轉子外殼使 用軸承(7)安裝在機軸(8)上,所述復合機芯在外殼圓筒體(101)內(nèi)和機軸上,復合風輪的 葉片均勻固定在圓筒體外表面上,復合機芯由多轉子和多定子組合而成,每個轉子(30)和 每個定子(20)均呈圓盤形狀,兩兩相對,定子通過花鍵(8B)套裝在機軸上,轉子中間空心 不與機軸接觸而緊密套裝在圓筒體的內(nèi)壁上,每個定子與轉子之間留有間隙,中間使用卡 環(huán)(3C)和擋圈(3B)定位。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合風力發(fā)電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復合線圈即一種定子線圈, 定子線圈(21A)使用多股銅線繞制成單元線圈,將至少兩個或兩個以上單元線圈并接而成 復合線圈,使用熱固性材料將復合線圈封固形成定子盤。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合風力發(fā)電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子(30)的轉子支架(31) 上設有取偶數(shù)的永磁體(31A),永磁體呈扇形平板狀,并以正面N極和S極相反的極性相臨 安裝。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合風力發(fā)電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機軸上至少設有一條花鍵 (8B),轉子外殼通過軸承安裝在機軸上,機軸的兩端從轉子外殼中伸出,在機軸的兩端部設 有螺口 (SC)0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合風力發(fā)電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配合機軸,在定子的中 心孔上,設有與花鍵相應的鍵槽,定子的軸孔鍵槽對準機軸花鍵。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合風力發(fā)電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子外殼(100)由開放的 圓筒體(101)和兩端蓋(102)組成,在整機安裝時,首先在圓筒體上安裝轉子到位,放入定 子擋圈(3C)和轉子卡環(huán)(3B),再將定子推入機軸到位,依次安裝所有定子和轉子后,將各 線圈引線(21B)匯總成引出線纜(9),從機軸引線孔(8A)內(nèi)引出,在機芯與端蓋之間加設卡 圈(3A),最后使用固定螺栓(4)將兩端蓋與圓筒體緊固在一起。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合風力發(fā)電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復合風輪由第一組H型風 輪(6)和第二組S型風輪(5)組合而成,其中H型風輪最少為三個葉片,S型風輪最少為兩 個葉片,所有葉片均勻安裝在轉子外殼上,形成風輪_機芯一體機。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復合風力發(fā)電機,其特征在于所述H型風輪葉片有兩種不同 剖面形狀,使用其中一種翼型剖面為對稱翼型,或使用另一種弧型剖面為凹面弧形。
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復合風力發(fā)電機,其特征在于所述H型風輪葉片設有較長的 扇柄(6B),扇柄的長度,至少是葉片剖面寬度的兩倍或兩倍以上,扇柄插接在圓筒體側面的 扇柄座(6C)上。
專利摘要一種由定子、轉子、機軸的復合風力發(fā)電機,具有圓筒形的轉子外殼、復合機芯、復合線圈、發(fā)電機機軸,以及復合風輪,其中轉子外殼使用軸承安裝在機軸上,所述復合機芯在外殼圓筒體內(nèi)和機軸上,復合風輪的葉片均勻固定在圓筒體外表面上。
文檔編號F03D9/00GK201865852SQ201020629949
公開日2011年6月15日 申請日期2010年11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1月29日
發(fā)明者趙幼儀 申請人:趙幼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