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化工設備,具體是一種便于調節(jié)攪拌槳葉密度的攪拌混合設備。
背景技術:
化工生產攪拌機顧名思義就是用于攪拌化工生產的一種機器,化工生產攪拌機中的攪拌葉很重要,對于不同類型的化工生產,用到的攪拌葉也不同,而日常生活中一般用到的化工生產攪拌機,它的攪拌葉的密度都是固定不變的,往往在對不同的物料進行攪拌時,需要不同密度的攪拌槳葉,因此,需要設計一種化工生產攪拌機來解決此類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便于調節(jié)攪拌槳葉密度的攪拌混合設備,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便于調節(jié)攪拌槳葉密度的攪拌混合設備,包括減震底座;所述減震底座的頂部設置有攪拌混合箱;減震底座由上底座、下底座、固定座、伸縮桿和減震彈簧組成;所述上底座固定設置在攪拌混合箱的底部;伸縮桿固定設置在上底座的底部,且與固定座上的凹槽套接在一起;所述固定座設置在伸縮桿的底部;所述下底座固定設置在固定座的底部;所述減震彈簧套接在伸縮桿上;所述攪拌混合箱的內部設置有第一攪拌裝置、第二攪拌裝置、導流板和螺旋槳葉;攪拌混合箱的頂部設置有支撐板,攪拌混合箱的左側設置有觀察窗,右側設置有排料管;所述第一攪拌裝置由第一攪拌軸、攪拌槳葉固定盤、刻度線和第一攪拌槳葉組成;所述第一攪拌軸設置在攪拌混合箱的中心線上,頂部貫穿支撐板與第一攪拌電機相連接;所述螺旋槳葉套接在第一攪拌軸的上方,支撐板的底部;所述刻度線設置在攪拌槳葉固定盤上;所述第一攪拌槳葉由底板、頂板、第一攪拌槳葉和螺釘組成;所述豎桿貫穿頂板與底板的中心固定連接;所述螺釘設置有兩個,且對稱設置在豎桿的左右兩側;所述頂板套接在豎桿上;所述攪拌槳葉固定盤的內部設置有滑槽;所述第二攪拌裝置由第二攪拌軸、第二攪拌槳葉、底部刮板和第二攪拌電機組成;所述第二攪拌軸貫穿攪拌混合箱的底板與第二攪拌電機固定連接;底部刮板設置在第二攪拌軸的頂部;所述第二攪拌槳葉設置有多個,且均勻的設置在底部刮板的頂部;所述第二攪拌電機設置在攪拌混合箱的底部中心線上;所述導料板設置有兩個,導料板傾斜設置,且對稱設置在第一攪拌軸的左右兩側,與攪拌混合箱的左右兩內壁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板通過螺栓與攪拌混合箱固定連接;支撐板的頂部設置有進料管、第一攪拌電機和粉塵吸收管;所述第一攪拌電機設置在支撐板的中心線上;所述進料管設置在第一攪拌電機的左側;所述粉塵吸收管設置在第一攪拌電機的右側,一端貫穿支撐板與攪拌混合箱相連接,另一端貫穿攪拌混合箱的右壁與攪拌混合箱相連接;所述排料管設置在攪拌混合箱的右側底部。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觀察窗固定設置在攪拌混合箱的左側,支撐板的下方。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攪拌電機和第二攪拌電機均通過導線與電源相連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粉塵吸收管上設置有吸塵泵。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使用方便;第一攪拌裝置和第二攪拌裝置的設置,能夠對物料進行攪拌混合,加快物料混合速率,使得物料混合的更加的徹底,攪拌槳葉固定盤上的滑槽,能夠對第一攪拌槳葉之間的距離進行調節(jié),通過螺釘與攪拌槳葉固定盤固定連接,從而達到對攪拌槳葉密度的控制,從而來適應對不同的物料的攪拌混合,刻度線的設置,更能夠準確的對攪拌槳葉進行定位。
附圖說明
圖1為便于調節(jié)攪拌槳葉密度的攪拌混合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便于調節(jié)攪拌槳葉密度的攪拌混合設備中攪拌槳葉固定盤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便于調節(jié)攪拌槳葉密度的攪拌混合設備中第一攪拌槳葉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便于調節(jié)攪拌槳葉密度的攪拌混合設備中減震底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便于調節(jié)攪拌槳葉密度的攪拌混合設備中第一攪拌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便于調節(jié)攪拌槳葉密度的攪拌混合設備中第二攪拌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減震底座,2-攪拌混合箱,3-觀察窗,4-支撐板,5-進料管,6-第一攪拌電機,7-粉塵吸收管,8-螺栓,9-導流板,10-螺旋槳葉,11-排料管,12-第二攪拌槳葉,13-底部刮板,14-第二攪拌電機,15-第二攪拌軸,16-第一攪拌槳葉,17-刻度線,18-攪拌槳葉固定盤,19-第一攪拌軸,20-上底座,21-固定座,22-下底座,23-減震彈簧,24-伸縮桿,25-底板,26-豎桿,27-頂板,28-螺釘,29-滑槽,30-第一攪拌裝置,31-第二攪拌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請參閱圖1-6,一種便于調節(jié)攪拌槳葉密度的攪拌混合設備,包括減震底座1;所述減震底座1的頂部設置有攪拌混合箱2;減震底座1由上底座20、下底座22、固定座21、伸縮桿24和減震彈簧23組成,用于支撐該裝置,且能夠保證該裝置的穩(wěn)定性,能夠減小因該裝置進行運作產生的噪音;所述上底座20固定設置在攪拌混合箱2的底部,用于連接伸縮桿24與攪拌混合箱2,保證攪拌混合箱2的穩(wěn)定性;伸縮桿24固定設置在上底座20的底部,且與固定座21上的凹槽套接在一起;所述固定座21設置在伸縮桿24的底部;所述下底座22固定設置在固定座21的底部;所述減震彈簧23套接在伸縮桿24上,用于對該裝置進行減震;所述攪拌混合箱2的內部設置有第一攪拌裝置30、第二攪拌裝置31、導流板9和螺旋槳葉10,用于物料的攪拌混合;攪拌混合箱2的頂部設置有支撐板4,攪拌混合箱2的左側設置有觀察窗3,用于觀察攪拌混合箱2內部物料混合情況,右側設置有排料管11;所述第一攪拌裝置30由第一攪拌軸19、攪拌槳葉固定盤18、刻度線17和第一攪拌槳葉16組成,用于對物料進行攪拌;所述第一攪拌軸19設置在攪拌混合箱2的中心線上,頂部貫穿支撐板4與第一攪拌電機6相連接,用于對物料進行攪拌;所述螺旋槳葉10套接在第一攪拌軸19的上方,支撐板4的底部,用于對物料進行初步混勻攪拌;所述刻度線17設置在攪拌槳葉固定盤18上,能夠更加準確的對攪拌槳葉進行定位,保證了攪拌槳葉的密度;所述第一攪拌槳葉16由底板25、頂板27、豎桿26和螺釘28組成,能夠更好地對攪拌槳葉進行固定;所述豎桿26貫穿頂板27與底板25的中心固定連接,對物料進行攪拌;所述螺釘28設置有兩個,且對稱設置在豎桿26的左右兩側,用于將豎桿進行定位;所述頂板27套接在豎桿26上,能夠對豎桿26進行固定,保證豎桿26的穩(wěn)定性;所述攪拌槳葉固定盤18的內部設置有滑槽29,更能夠將攪拌槳葉進行固定;所述第二攪拌裝置31由第二攪拌軸15、第二攪拌槳葉12、底部刮板13和第二攪拌電機14組成,用于對物料進行攪拌混合;所述第二攪拌軸15貫穿攪拌混合箱2的底壁與第二攪拌電機14固定連接;底部刮板13設置在第二攪拌軸15的頂部,能夠對底部物料進行攪拌,從而減少攪拌死角;所述第二攪拌槳葉12設置有多個,且均勻的設置在底部刮板13的頂部,對物料進行攪拌;所述第二攪拌電機14設置在攪拌混合箱2的底部中心線上,用于為第二攪拌裝置31提供動力;所述導流板9設置有兩個,導流板9傾斜設置,且對稱設置在第一攪拌軸19的左右兩側,與攪拌混合箱2的左右兩內壁固定連接,能夠使得物料更加方便的輸入到攪拌混合箱2內;所述支撐板4通過螺栓8與攪拌混合箱2固定連接;支撐板4的頂部設置有進料管5、第一攪拌電機6和粉塵吸收管7,用于支撐進料管5、第一攪拌電機6和粉塵吸收管7,并能夠對攪拌混合箱2進行密封,防止物料在攪拌混合過程中飛濺出來,誤傷到工作人員;所述第一攪拌電機6設置在支撐板4的中心線上,用于對第一攪拌裝置30提供動力;所述進料管5設置在第一攪拌電機6的左側,用于將物料輸入;所述粉塵吸收管7設置在第一攪拌電機6的右側,一端貫穿支撐板4與攪拌混合箱2相連接,另一端貫穿攪拌混合箱2的右壁與攪拌混合箱2相連接,用于將物料混合過程中產生的粉塵吸收,并且排放到攪拌混合箱2內,進行攪拌混合,大大提高了物料的利用率;所述排料管11設置在攪拌混合箱2的右側底,用于將攪拌混合均勻的物料排放出去。
上面對本專利的較佳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專利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專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