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氣體除水裝置。
背景技術::在工程應用中,經常會遇到氣體中含水滴或水霧,比如煤氣中含水滴或水霧,會導致煤氣管道和煤氣利用設備使用壽命降低、影響儀表的正常使用和產品質量,同時煤氣燃燒后水分還會帶走大量的熱量。因此去除氣體中的水滴(水霧)具有重要意義。
技術實現(xiàn)要素::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能有效除去氣體中水分的氣體除水裝置。本實用新型主要包括:筒體、前后端板、進出口管、擋板、葉片及排水管。其中,筒體為內徑比原流道大的圓筒,其兩端開口設將其封閉的端板,該端板或是平板或是拱形板,每個端板中部各設一個通孔,每個通孔上各與一根短管相連,該兩根短管分別為進、出口管。最好,筒體內徑為進口管內徑的1.5~3倍;筒體長度為進口管內徑的2~3倍。在筒體下壁設有通孔,與其相連的排水管外端接有閥門。最好,出口管與出口端板相連的一端伸到筒體內一小段,該段管的端頂外設與其相連的圓環(huán),該圓環(huán)與出口端板之間構成導流槽。在靠近進口端板的筒體內設有一塊圓形擋板,最好擋板與進口管的距離為進口管內徑的0.25~1倍,該擋板直徑介于短管和圓筒之間,并與短管和圓筒同軸線,最好擋板的直徑為進口管內徑的1~2倍。擋板外周邊設有固定于其上且周向均布的若干葉片,該葉片或是條形或是扇形。該葉片與擋板呈10-45°夾角,最好所有葉片和擋板在軸向投影上的面積之和接近或略大于圓筒內截面積。葉片自由端與筒體內壁固定連接。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如下:含水滴(水霧)的氣體進入除水裝置后,氣流沖撞到圓形擋板上后向四周分散,由于水滴(水霧)密度大,慣性力大,水滴(水霧)碰撞在圓形擋板上并粘附在上面從而使一部分水從氣體中分離出來,此時為第一次分離;向四周分散的氣體中的水滴(水霧)由于慣性力會繼續(xù)粘附在擋板前的圓筒內壁和葉片上,此時為第二次分離;氣體沿葉片流動會發(fā)生旋轉,水滴(水霧)在離心力作用下會甩到擋板后的圓筒內壁上,并粘附在筒壁上從而使一部分水從氣體中再次分離出來,此時為第三次分離;氣體在流經出口短管的導流槽時會截留一部分氣體中的水滴(水霧),此時為第四次分離。除水后的氣體由氣體出口排出,而分離出的水匯集到圓筒內壁下部進入排水管后排出。本實用新型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yōu)點:1.沒有運動部件,不需設置動力裝置和熱源;2.不需要改變原氣體管道的走向;3.有一定自清灰能力,允許氣流中含有灰塵等雜質;4.結構簡單、加工難度小、成本低;4.阻力降??;5.在出口短管處增加一種分離措施。附圖說明:圖1為本實用新型主視剖面示意簡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內件的軸測圖。圖中:1、進口管,2、進口端板,3、擋板,4、葉片,5、筒體,6、圓環(huán),7、出口端板,8、出口管,9、閥門。具體實施方式:在圖1所示的葉片式氣體除水裝置的主視剖面示意簡圖中,筒體5為內徑比原流道大的圓筒,其兩端開口設將其封閉的平板端板2、7,每個端板中部各設一個通孔,每個通孔上各與一根短管相連,該兩根短管分別為進口管1和出口管8。筒體內徑為進口管內徑的2.5倍;筒體長度為進口管內徑的3倍。在筒體下壁設有通孔,與其相連的排水管外端接有閥門9。出口管與出口端板相連的一端伸到筒體內一小段,該段管的長度小于50mm,該段管的端頂外設與其相連的圓環(huán)6,該圓環(huán)與出口端板7間構成導流槽。在靠近進口端板的筒體內設有一塊圓形擋板3,擋板與進口管的距離為進口管內徑的0.6倍,該擋板直徑介于短管和圓筒之間,并與短管和圓筒同軸線,擋板的直徑為進口管內徑的1.4倍。擋板外周邊設有固定于其上且周向均布的18個扇形葉片4,該葉片與擋板呈45°夾角,如圖2所示,所有葉片和擋板在軸向投影上的面積之和接近或略大于圓筒內截面積。葉片自由端與筒體內壁焊接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