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污泥處理設備,特別是涉及一種污泥干化處理設備。
背景技術:
污泥的填埋是目前國內最為廣泛的處理方式。我國進行污泥處置的填埋場多為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泥本身含水率過高,以及疏松的質地,易造成填埋場滲濾液產量增大,填埋土層的不穩(wěn)定,填埋層塌陷的幾率增大。我國城鎮(zhèn)污水處理廠所產生的污泥,經過機械脫水后,大部分污泥的含水率僅能達到80%左右,無法滿足污泥填埋標準的要求。隨著我國土地資源日益緊張,開辟新的填埋場地難度較大,填埋處理已經不是污泥的最好出路。因此污泥的深度脫水顯得尤為重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新型污泥干化設備,可同時完成污泥的表面改性、低溫干燥及壓榨脫水,提高脫水效率,降低運營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出一種能同時完成污泥表面改性、低溫干燥及壓榨脫水、污泥干化效率高、節(jié)省設備占地、運營成本低的污泥干化處理設備。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的污泥干化處理設備,機架上設有外滾筒和內滾筒且所述的內滾筒設在所述的外滾筒內,所述的內滾筒與所述的外滾筒采用偏心設置,所述的內滾筒連接有內滾筒驅動裝置,所述的外滾筒連接有外滾筒驅動裝置,所述的機架上設有與所述的外滾筒的進料端采用動密封對接的進料端固定端蓋和與所述的外滾筒的出料端采用動密封對接的出料端固定端蓋,所述的外滾筒的內壁設有從進口端向出口端的螺旋葉片,所述的進料端固定端蓋上設有進料口、熱風出口和污水出口,所述的出料端固定端蓋上設有熱氣進口和污泥出口。
所述的外滾筒驅動裝置的結構是:在所述的外滾筒的外壁上設有大齒輪,外滾筒驅動電機的單機連接軸上設有外滾筒驅動齒輪,所述的外滾筒驅動齒輪與所述的大齒輪嚙合傳動。
所述的內滾筒驅動裝置的結構是:所述的內滾筒的內滾筒軸的一端連接有內滾筒從動帶輪,內滾筒驅動電機的主軸上設有內滾筒主動帶輪,所述的內滾筒主動帶輪通過皮帶與所述的內滾筒從動帶輪傳動連接。
所述的內滾筒軸的一端連接有飛輪。
所述的熱氣進口上設有閘板門。
所述的污水出口布置在所述的進料端固定端蓋的最低部。
所述的內滾筒和所述的外滾筒的軸線與水平面呈傾斜布置。
所述的外滾筒的軸線以出料端高于進料端與水平面呈傾斜布置;所述的內滾筒的軸線以出料端低于進料端與水平面呈傾斜布置。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污泥干化處理設備,經含水率80%的污泥由進料口進入設備主體。啟動內滾筒驅動電機2和外滾筒驅動電機。使內滾筒和外滾筒轉動,隨著內滾筒和外滾筒的轉動,里面的污泥被內滾筒和外滾筒擠壓。在外滾筒的內壁上布置短螺旋葉片,使污泥從進料端向出料端移動。外滾筒兩端設有進料端固定端蓋和出料端固定端蓋,兩固定端蓋保持不動,與外滾筒采用動密封,確保無污泥泄露。出料端固定端蓋上設有熱風進口,使熱風在熱風進口進入,起到高溫干化污泥的作用。熱氣進口上設有閘板門,閘板門調節(jié)熱氣進口的熱風大小。進料端固定端板上設有熱風出口,使熱風從熱風出口排出。污水出口布置在進料端固定端板的最低部,水順著污水出口流出。
外滾筒順時針旋轉,內滾筒逆時針旋轉,污泥在內外滾筒間隙最小的位置被擠壓,擠壓排出的污水由污水出口排出。
內滾筒和外滾筒與水平面呈傾斜布置,可根據現場污泥的情況調整角度,確保污水能夠自動流至外滾筒底部,從污水出口排出。
內滾筒和外滾筒在轉動的同時,擠壓污泥,在外滾筒的內部設置有螺旋葉片,使污泥被提起后,沿外滾筒向污泥出口運動。
投入的污泥可與改性劑一起投入設備,該設備可實現連續(xù)進料。
本發(fā)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污泥進入內、外滾筒后,因滾筒在滾動過程中,轉速低,污泥前進的速度慢,在運動過程中污泥與高溫煙氣充分接觸,改性劑與污泥充分反應,及壓濾擠壓脫水共同作用,能有效提高污泥脫水效率。
2、污水排污口集中排水,可減少場地污染,便于回收治理。
3、污泥干化過程中,設備封閉在一封閉區(qū)域內,從而減少對外部的污染。
本發(fā)明能在一套設備中完成污泥的表面改性、低溫干燥及壓榨脫水,大幅提高污泥干化效率,節(jié)省設備占地,降低運營成本。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是一種能同時完成污泥表面改性、低溫干燥及壓榨脫水、污泥干化效率高、節(jié)省設備占地、運營成本低的污泥干化處理設備。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俯視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外滾輪端部排水口、進料口設置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的外滾筒內的螺旋葉布置示意圖。
圖中標號:
1-熱氣進口,2-內滾筒驅動電機,3-內滾筒主動帶輪,4-內滾筒從動帶輪,5-外滾輪軸,6-內滾筒軸,7-飛輪,8-外滾筒,9-單機連接軸,10-進料口,11-底架,12-閘板門,13-內滾筒,14-外滾筒驅動電機,15-外滾筒驅動齒輪,16-大齒輪,17-進料口,18-進料端固定端蓋,19-出料端固定端蓋,20-熱氣出口,21-出料口,22-污水出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參見圖1、圖2、圖3和圖4,污泥干化處理設備,機架11上設有外滾筒8和內滾筒13且內滾筒13設在外滾筒8內,外滾筒8采用外滾輪軸5安裝在機架11上,內滾筒13采用內滾筒軸6安裝在機架11上,內滾筒13與外滾筒8采用偏心設置,內滾筒13連接有內滾筒驅動裝置,外滾筒8連接有外滾筒驅動裝置,機架11上設有與外滾筒8的進料端采用動密封對接的進料端固定端蓋18和與外滾筒8的出料端采用動密封對接的出料端固定端蓋19,外滾筒8的內壁設有從進口端向出口端的螺旋葉片10,進料端固定端蓋18上設有進料口17、熱風出口20和污水出口22,出料端固定端蓋19上設有熱氣進口1和污泥出口21。
具體地,外滾筒驅動裝置的結構是:在外滾筒8的外壁上設有大齒輪16,外滾筒驅動電機14的單機連接軸9上設有外滾筒驅動齒輪15,外滾筒驅動齒輪15與大齒輪16嚙合傳動。
具體地,內滾筒驅動裝置的結構是:內滾筒13的內滾筒軸6的一端連接有內滾筒從動帶輪4,內滾筒驅動電機2的主軸上設有內滾筒主動帶輪3,內滾筒主動帶輪3通過皮帶與內滾筒從動帶輪4傳動連接。
進一步地,內滾筒軸6的一端連接有飛輪7。飛輪7能使內滾筒13保持轉動。
進一步地,熱氣進口1上設有閘板門12。閘板門12調節(jié)熱氣進口1的熱風大小。
優(yōu)選地,污水出口22布置在進料端固定端蓋18的最低部。
優(yōu)選地,內滾筒13和所述的外滾筒8的軸線與水平面呈傾斜布置。
優(yōu)選地,外滾筒8的軸線以出料端高于進料端與水平面呈傾斜布置;內滾筒13的軸線以出料端低于進料端與水平面呈傾斜布置。
參見圖1、圖2、圖3和圖4,含水污泥由進料斗17進入外滾筒8和內滾筒13之間,外滾筒8和內滾筒13與水平面呈傾斜布置,與水平面傾角可自由調整。內滾筒13與內滾筒軸6通過花鍵相連。內滾筒從動帶輪4與內滾筒軸6相連。
內滾筒從動帶輪4與內滾筒主動帶輪3通過皮帶相連。內滾筒主動帶輪3由內滾筒驅動電機2帶動。
外滾筒驅動電機14與外滾筒驅動齒輪15相連。外滾筒驅動齒輪15帶動外滾筒8上布置的大齒輪16,使外滾筒8發(fā)生轉動。
外接熱源通過熱氣進口17進入外滾筒8和內滾筒13之間,由熱氣出口21排出。
外滾筒8兩端設有進料端固定端蓋18和出料端固定端蓋19,兩固定端蓋保持不動,與外滾筒8采用動密封,確保無污泥泄露。
外滾筒8順時針旋轉,內滾筒13逆時針旋轉,污泥在外滾筒8和內滾筒13間隙最小的位置被擠壓,擠壓排出的污水由污水出口22排出。
污水出口22布置在進料端固定端蓋18的最低部即外滾筒8的最低部,水可順著污水出口22流出。
外滾筒8上布置有螺旋葉片10,使污泥從進口端向出口端移動。隨著外滾筒8和內滾筒13的轉動,里面的污泥被外滾筒8和內滾筒13擠壓。
內滾筒13與外滾筒8在轉動的同時,擠壓污泥,在外滾筒8的內部設置有螺旋葉片10,使污泥被提起后,沿外滾筒8向污泥出口21運動,污泥經污泥出口21排出。
污泥改性劑可與污泥一起投入設備,在運動過程中污泥與改性劑充分反應,及高溫煙氣、擠壓脫水共同作用,能有效提高污泥脫水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