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集流管平行流換熱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的是一種制冷設備領域的技術,具體是一種單集流管平行流換熱器。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市場上應用的大多數制冷劑(如R134a)對環(huán)境有負面影響,GffP(全球變暖潛力)較高,部分制冷劑屬易燃易爆品或具有毒性。
[0003]目前,對于平行流換熱器,集流管是影響其充注量的主要因素。分割集流管腔體使得進液管和出液管整合在一個集流管內的設計可以大大減少集流管內空間占整個系統(tǒng)空間的比例,減少了制冷劑充注進而可以直接減少制冷劑的排放,增加系統(tǒng)安全性,有利于環(huán)境保護。
[0004]在換熱過程中,制冷劑的流量分配對換熱器的熱力和流動性影響明顯,關于其分配特性的研宄也是目前研宄的熱點和難點。兩相流流量分配均勻性和集流管內的流型有很大關系,同時也受到結構參數、集流管方向、扁管插入長度影響。經研宄發(fā)現,在入口集流管內壓力梯度非常明顯,導致遠離入口處的扁管兩端壓力降非常小,流體流速較慢,換熱性能很差。
[0005]經過對現有技術的檢索發(fā)現,中國專利文獻號CN103256757A,公開日2013.8.21,公開了一種換熱器及空氣調節(jié)裝置,通過在集流管中設置分隔板而在集流管中形成多個分配腔室,配以多個入口管和出口管,使冷媒分流,暖房運轉時,冷媒在分配腔室形成的漩渦從分配腔室上面的噴射孔向上方噴射形成噴射流,將冷媒微粒化,并均等地進入扁管,形成傳熱作用較好的環(huán)狀流,使各部分均等換熱,提高了換熱器的性能;冷房運轉時,氣體冷媒隨著通過管路不斷的向外部放熱,形成冷凝液體或者氣液二相流,從第一集流管內的噴射腔室的下部的噴射孔進入到分配腔室,集中從入口管排出,并可降低冷媒流動的噪音。但該技術制冷劑充注量較大,分配不均勻,每個腔室均配以入口管和出口管增加了零部件且占用空間。
【發(fā)明內容】
[0006]本發(fā)明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種單集流管平行流換熱器,采用一個內置分液管的集流管與U型扁管組成回路,并運用隔板將集流板分隔成多個腔室,使制冷劑分配均勻,減少制冷劑充注量,減小集流管所占空間并提高換熱效率。
[0007]本發(fā)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0008]本發(fā)明包括:若干個U型扁管束、集流管、設置于集流管內的分液管和若干個隔板,其中:隔板與集流管構成若干個腔室,分液管上設有若干個分液管孔,每個U型扁管束的兩端分別與相鄰的兩個腔室相連。
[0009]所述的U型扁管束包括若干個管臂彼此平行的U型扁管。
[0010]所述的分液管包括平行設置的進液管和出液管,其中:進液管上的分液管孔和出液管上的分液管孔交錯設置。 技術效果
[0011]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僅使用一個內置分液管的集流管,通過隔板分隔為多個腔室,使進液和出液在同一集流管內實現;同時U型扁管接入腔室組成回路,使制冷劑能夠回到同一個集流管,使制冷劑分配均勻,減少制冷劑充注量并提高換熱效率。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發(fā)明結構示意圖一;
[0013]圖2為隔板結構示意圖:
[0014]圖中:(a)為側視圖,(b)為正視圖;
[0015]圖3為肋板示意圖;
[0016]圖4為分液管不意圖;
[0017]圖5為集流管示意圖;
[0018]圖6為本發(fā)明結構示意圖二;
[0019]圖7為扁管接口示意圖;
[0020]圖中為集流管,2為隔板,3為出液管,4為進液管,5為U型扁管束,6為肋板,7為進液腔,8為出液腔,9為扁管接入口,10為隔板接入口,11為凹槽,12為突起,13為出液管孔,14為進液管孔,15為倒角,16為分液管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對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作詳細說明,本實施例在以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為前提下進行實施,給出了詳細的實施方式和具體的操作過程,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不限于下述的實施例。
實施例1
[0022]如圖1、圖4和圖5所示,本實施例包括:若干個U型扁管束5、集流管1、設置于集流管I內的分液管和若干個隔板2,其中:隔板2與集流管I構成若干個腔室,分液管上設有分液管孔16,U型扁管束5的兩端分別與相鄰的兩個腔室相連。
[0023]所述的腔室與分液管孔16——對應。
[0024]所述的U型扁管束5包括5個管臂彼此平行的U型扁管,彼此通過翅片隔開。
[0025]所述的分液管包括平行設置的進液管4和出液管3,其中:進液管4上的分液管孔和出液管3上的分液管孔交錯設置,將集流管I的腔室分為進液腔7和出液腔8。
[0026]所述的集流管I在隔板2接入口 10處設有凹槽11。
[0027]如圖2所示,所述的隔板2為梨形隔板,中間設有與所述的出液管3和進液管4相配合的出液管孔13和進液管孔14,兩側各設有一個與所述的凹槽11相配合的倒角15 ;平頭端設有一個楔形突起12,圓頭端與所述的集流管I相配合。
[0028]所述的圓頭端外徑大于所述的集流管I的內徑。
[0029]如圖3所示,在所述的U型扁管束5的彎折部分設有肋板6,肋板6 —側設有與U型扁管相對應的扁管接入口 9。
[0030]工作時,制冷劑通過進液管4上的分液管孔16分配到出液腔8,經過U型扁管束5的回路流回進液腔7,最后匯入出液管3排出。 實施例2
[0031]如圖6和圖7所示,所述的腔室分為連有U型扁管束5的制冷劑腔室和未與U型扁管束5的無制冷劑腔室。
[0032]所述的制冷劑腔室與分液管孔16——對應。
[0033]所述的U型扁管束5包括5個管臂平行的U型扁管,U型扁管同一側的5個端部撤去翅片后彎折成一股,并焊接固定。
[0034]所述的集流管I上的凹槽11便于隔板2的固定和密封。
[0035]所述的隔板2上的楔形突起和倒角,密封固定的同時也便于安裝。
[0036]所述的隔板2與內置分液管的集流管I構成多個腔室,使進液和出液在同一集流管I內實現,使制冷劑能夠均勻分配,減少了集液管I的個數。
[0037]隔板2與集流管I構成的無制冷劑腔室,減少了集流管I內制冷劑占用的空間,減小了制冷劑充注量。
[0038]所述的U型扁管束5將若干個U型扁管作為一組實現制冷劑的回路,端部經彎折后固定成一股,減少集流管內制冷劑所占體積,從而減少制冷劑的充注量。
[0039]所述的肋板6固定U型扁管束5的彎折部分或U型扁管束與集流管I的接觸部分,防止使用過程中受到震動等的不利影響。
【主權項】
1.一種單集流管平行流換熱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個U型扁管束、集流管、設置于集流管內的分液管和若干個隔板,其中:隔板與集流管構成若干個腔室,分液管上設有若干個分液管孔,每個U型扁管束的兩端分別與相鄰的兩個腔室相連。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單集流管平行流換熱器,其特征是,所述的腔室與分液管孔——對應。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單集流管平行流換熱器,其特征是,所述的U型扁管束包括若干個管臂彼此平行的U型扁管。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單集流管平行流換熱器,其特征是,所述的U型扁管同一側的端部彎折成一股,并固定連接。5.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單集流管平行流換熱器,其特征是,所述的分液管包括平行設置的進液管和出液管,進液管上的分液管孔和出液管上的分液管孔間隔設置。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單集流管平行流換熱器,其特征是,所述的隔板中間設有與所述的出液管和進液管相配合的出液管孔和進液管孔,兩側各設有一個倒角。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單集流管平行流換熱器,其特征是,所述的隔板一端設有一個楔形突起,另一端與所述的集流管相配合。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單集流管平行流換熱器,其特征是,所述的隔板為梨形。9.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單集流管平行流換熱器,其特征是,在所述的U型扁管束的彎折部分設有肋板。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單集流管平行流換熱器,其特征是,所述的肋板一側設有與U型扁管相對應的扁管接入口。
【專利摘要】一種單集流管平行流換熱器,包括:若干個U型扁管束、集流管、設置于集流管內的分液管和若干個隔板,其中:隔板與集流管構成若干個腔室,分液管上等距設有與每個腔室對應的分液管孔,U型扁管束的兩個端口分別與相鄰的兩個腔室相連;本發(fā)明的多個腔室使得制冷劑分配均勻,彎折的U型扁管減少了制冷劑的充注量,提高換熱效率的同時節(jié)省空間。
【IPC分類】F28F9/02, F25B39/00
【公開號】CN104913548
【申請?zhí)枴緾N201510364435
【發(fā)明人】施駿業(yè), 李萬勇, 高天元, 柳慈翀, 陳江平
【申請人】上海交通大學
【公開日】2015年9月16日
【申請日】2015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