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氣液分離器及具有該氣液分離器的冷凍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將氣液兩相流體分離為液態(tài)流體和氣態(tài)流體的氣液 分離器、以及包括具有該氣液分離器的制冷劑回路的冷凍裝置。
背景技術:
迄今為止,在冷凍裝置中有包括進行雙級壓縮雙級膨脹制冷循環(huán)的 制冷劑回路的冷凍裝置。并且,在該冷凍裝置中包括具有將氣液兩相流 體分離成液態(tài)流體和氣態(tài)流體的氣液分離器的冷凍裝置(例如專利文獻 1)。
所述專利文獻1記載的冷凍裝置是包括在供暖運轉時進行雙級壓縮 雙級膨脹制冷循環(huán)的制冷劑回路的空調裝置。在所述制冷劑回路中,設 置有將氣液兩相制冷劑分離為氣態(tài)制冷劑和液態(tài)制冷劑的氣液分離器。 在雙級壓縮雙級膨脹制冷循環(huán)的供暖運轉中,從高級側壓縮機噴出的制 冷劑在室內熱交換器中凝結,從而來對室內空氣進行加熱。已經凝結的 制冷劑通過中間膨脹閥后成為中間壓力的氣液兩相狀態(tài),然后在被導入 該氣液分離器后分離為氣態(tài)制冷劑和液態(tài)制冷劑。該液態(tài)制冷劑從氣液 分離器中流出,在室外膨脹閥被減至低壓而膨脹后在室外熱交換器中蒸 發(fā)。已經蒸發(fā)的制冷劑被低級側壓縮機吸入并壓縮,成為中間壓力的噴 出制冷劑。并且,氣液分離器的氣態(tài)制冷劑與該中間壓力的噴出制冷劑 匯合后,被高級側壓縮機吸入并壓縮至高壓。
具體來說,如圖8所示所述氣液分離器具有圓筒形的容器本體a。流 入管b、液體流出管c和氣體流出管d貫通并連接在該容器本體a的頂部。 所述容器本體a的內部被分離成位于下部的液態(tài)制冷劑儲存部e和位于 上部的氣態(tài)制冷劑儲存部f。并且,所述液體流出管c的開口端位于所述 液態(tài)制冷劑儲存部e,所述氣體流出管d的開口端位于氣態(tài)制冷劑儲存部f,所述流入管b的開口端位于液體流出管C的開口端和氣體流出管d的 開口端之間。
還有,在所述氣液分離器中也有圖9所示形態(tài)的氣液分離器。在該
氣液分離器中,氣體流出管d貫通并連接在縱長形的容器本體a的頂部。 流入管貫通并連接在所述容器本體a的殼體部的上部。并且,液體流出 管貫通并連接在所述容器本體a的殼體部的下部。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公開2001-235245號公報
(發(fā)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此外,在所述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氣液分離器中,由于流經流入管 b的制冷劑是氣液兩相制冷劑,所以有時產生由氣態(tài)制冷劑形成的大氣泡 和液態(tài)制冷劑塊進行不規(guī)則流動的彈狀流(slug flow)。當該彈狀流從流入 管b被導入容器本體a時,則出現(xiàn)了下述問題,即液態(tài)制冷劑儲存部e 的液面產生波動以及由于該波動造成液態(tài)制冷劑飛濺,從而在從氣體流 出管d流出的氣態(tài)制冷劑中混入了液態(tài)制冷劑。而且,還出現(xiàn)了下述問 題,即氣泡混入所述液態(tài)制冷劑儲存部e,致使從液體流出管c流出的 液態(tài)制冷劑中混入氣態(tài)制冷劑。
還有,在圖9所示的氣液分離器中,容器本體a為縱長形狀,流入 管b的開口端靠近該開口端所對的容器本體a的內壁。其結果是當彈狀 流中的大氣泡流動導致流速在某一時間加快時,如圖9中箭頭所示,從 流入管b流入的氣液兩相制冷劑碰撞到容器本體a的內壁后飛濺。由此, 出現(xiàn)了飛濺的制冷劑從氣體流出管d直接流出的問題。而且,還出現(xiàn)了 所述飛濺的制冷劑在液態(tài)制冷劑儲存部e落下而導致液面產生波動以及 氣泡混入的問題。
如上所述,在以往的氣液分離器中,當流經流入管的氣液兩相制冷 劑成為彈狀流時,則出現(xiàn)了氣液兩相制冷劑的分離性能下降并且作為分 離器的可靠性降低的問題。還有,在冷凍裝置中,當由于氣液兩相制冷 劑的流動狀態(tài)而使得氣液分離器的分離性能出現(xiàn)變動時,則導致蒸發(fā)器 的蒸發(fā)能力以及冷凝器的冷凝能力產生變動。其結果是出現(xiàn)了所述冷凍 裝置無法進行穩(wěn)定運轉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是鑒于所述問題的發(fā)明,其目的在于提高將氣液兩相流體 分離為氣態(tài)流體和液態(tài)流體的氣液分離器的分離性能,并且使具有該氣 液分離器的冷凍裝置的運轉實現(xiàn)穩(wěn)定化。
c解決課題的方法)
第一發(fā)明以下記所述的氣液分離器作為發(fā)明的對象,即該氣液分離 器包括將氣液兩相流體分離為液態(tài)流體和氣態(tài)流體的容器本體16、用 來使氣液兩相流體流入該容器本體16的流入管20、用來使所述容器本體
16內的液態(tài)流體從所述容器本體16流出的液體流出管30、和用來使所 述容器本體16內的氣態(tài)流體從所述容器本體16流出的氣體流出管40。 并且,在所述流入管20設置有將氣液兩相流體中的氣泡細化的細化器50。
在該第一發(fā)明中,由于在所述流入管20設置有細化器50,所以即 使當流經所述流入管20的氣液兩相流體成為彈狀流時,也可以通過對由 氣態(tài)流體形成的氣泡進行細化而使該氣液兩相流體實現(xiàn)均勻化。由此, 所述氣液兩相流體以規(guī)則且穩(wěn)定的流動狀態(tài)被導入容器本體16。
另一方面,在所述容器本體16內,氣液兩相流體被分離為液態(tài)流體 和氣態(tài)流體,在下部形成了液態(tài)流體儲存部23,在上部形成了氣態(tài)流體 儲存部24。因為將處于規(guī)則流動狀態(tài)的氣液兩相流體導入該容器本體16, 所以可以減少液態(tài)流體儲存部23的液面波動、由于該波動產生的液態(tài)流 體飛濺、以及氣泡向液態(tài)流體儲存部23內混入的現(xiàn)象。
第二發(fā)明是在第一發(fā)明的基礎上的發(fā)明,所述細化器50由網眼部件 50構成。
在該第二發(fā)明中,由于用網眼部件50構成了所述細化器50,所以 可以確實地對氣泡進行細化,并且可以使氣液兩相流體所受到的來自細 化器50的阻力變得比較小。
第三發(fā)明是在第一發(fā)明的基礎上的發(fā)明,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入管 20的開口端21和所述氣體流出管40的開口端41設置在容器本體16的 上部,且配置成該開口端21朝向容器本體16的一側,該開口端41朝向
容器本體16的該一側的相對側,所述液體流出管30的開口端31設置在 容器本體16的下部。
在該第三發(fā)明中,所述流入管20的開口端21和所述氣體流出管40 的開口端41在容器本體16的上部被配置成該開口端21朝向容器本體16 的一側,該開口端41朝向容器本體16的該一側的相對側。因此,所述 流入管20的開口端21沒有浸在容器本體16下部的液態(tài)流體儲存部23 中。其結果是可以防止出現(xiàn)氣液兩相流體被直接導入所述液態(tài)流體儲存 部23而使氣泡混入到該液態(tài)流體儲存部23中、以及使該液態(tài)流體儲存 部23的液面產生波動的問題。
而且,由于能夠防止所述流入管20的開口端21靠近該開口端21所 對的容器本體16的內壁,所以從流入管20流入的氣液兩相流體碰撞容 器本體16的內壁而飛濺的現(xiàn)象得以減少。還有,由于所述氣體流出管40 的開口端41是以在容器本體16內與所述流入管20的開口端21保持規(guī) 定間隔的狀態(tài)配置的,所以從所述流入管20流入容器本體16的氣液兩 相流體也沒有直接從氣體流出管40的開口端41流出。還有,液體流出 管30的開口端31設置在容器本體16內的位于下部的液態(tài)流體儲存部23 。
第九發(fā)明以下記所述的氣液分離器作為發(fā)明的對象,即該氣液分離 器包括將氣液兩相流體分離為液態(tài)流體和氣態(tài)流體的容器本體16、用 來使氣液兩相流體流入該容器本體16的流入管20、用來使所述容器本體 16內的液態(tài)流體從所述容器本體16流出的液體流出管30、和用來使所 述容器本體16內的氣態(tài)流體從所述容器本體16流出的氣體流出管40。 并且,所述容器本體16形成為水平面上的長度方向的尺寸大于鉛垂方向 的尺寸。并且,所述流入管20的開口端21和所述氣體流出管40的開口 端41設置在容器本體16的上部,且配置成該開口端21朝向容器本體16 的長度方向上的一側,該開口端41朝向容器本體16的該長度方向上的 一側的相對側。而且,所述液體流出管30的開口端31設置在容器本體 16的下部。
在該第九發(fā)明中,所述流入管20的開口端21和所述氣體流出管40 的開口端41設置在容器本體16的上部,且配置成該開口端21朝向容器
本體16的長度方向上的一側,該開口端41朝向容器本體16的該長度方 向上的一側的相對側。因此,所述流入管20的開口端21、與該開口端 21所對的容器本體16的內壁之間的距離變長。由此,能夠確實防止從流 入管20流入的氣液兩相流體碰撞容器本體16的內壁而飛濺的現(xiàn)象發(fā)生。 其結果是可以防止容器本體16內的位于下部的液態(tài)流體儲存部23的液 面波動以及氣泡混入,并且還能夠防止由于碰撞而飛濺的流體從氣體流 出管40流出。
還有,由于氣體流出管40的開口端41與所述流入管20的開口端 21確實地分離開,所以也可以防止從所述流入管20流入容器本體16的 氣液兩相流體直接從氣體流出管40的開口端41流出。
第四發(fā)明是在第一發(fā)明的基礎上的發(fā)明,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本 體16被設置成該容器本體16的下表面16d朝著與所述液體流出管30的 開口端31相對應的位置向下方傾斜。
還有,第十發(fā)明是在第九發(fā)明的基礎上的發(fā)明,其特征在于所述 容器本體16被設置成該容器本體16的下表面16d朝著與所述液體流出 管30的開口端31相對應的位置向下方傾斜。
在該第四及第十發(fā)明中,所謂容器本體16的下表面16d指的是位于 容器本體16下側的面,該下表面不僅包括平坦面,還包括與容器本體16 的其他面連續(xù)形成的曲面等。在該第四及第十發(fā)明中,即使容器本體16 內的液態(tài)流體為少量時,也可以使液態(tài)流體確實地儲存在液體流出管30 的開口端31的周圍,從而使液態(tài)流體從液體流出管30流出。
第五發(fā)明是在第一發(fā)明的基礎上的發(fā)明,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入管 20沿水平方向插入到容器本體16內,且開口端21朝向斜下方。
第十一發(fā)明是在第九發(fā)明的基礎上的發(fā)明,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入 管20沿水平方向插入到容器本體16內,且開口端21朝向斜下方。
在該第五及第十一發(fā)明中,因為所述流入管20的開口端21朝向斜 下方,所以沒有氣液兩相流體碰撞容器本體16的內壁而飛濺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 還有,由于與相對于容器本體16的液態(tài)流體液面垂直落下的情況相比, 能夠使氣液兩相流體更加平緩地落下,所以可以減少液態(tài)流體儲存部23 的液面波動以及氣泡混入。
第六發(fā)明是在第一發(fā)明的基礎上的發(fā)明,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入管 20被設置成在水平方向上延伸。
第十二發(fā)明是在第九發(fā)明的基礎上的發(fā)明,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入 管20被設置成在水平方向上延伸。
在該第六及第十二發(fā)明中,由于所述流入管20被設置成在水平方向 上延伸,所以即使當氣液兩相流體成為彈狀流時,也可以使該彈狀流中 的由氣態(tài)流體形成的大氣泡塊變得容易破裂。
第七發(fā)明是在第三發(fā)明的基礎上的發(fā)明,其特征在于所述氣體流
出管40的開口端41設置在所述流入管20的開口端21的上方。
第十三發(fā)明是在第九發(fā)明的基礎上的發(fā)明,其特征在于所述氣體
流出管40的開口端41設置在所述流入管20的開口端21的上方。
在該第七及第十三發(fā)明中,因為所述氣體流出管40的開口端41設 置在所述流入管20的開口端21的上方,所以從流入管20流入的氣液兩 相流體落下后,沒有直接從所述氣體流出管40的開口端41流出。
第八發(fā)明是包括具有第一發(fā)明所記載的氣液分離器18的制冷劑回 路10的冷凍裝置。還有,第十四發(fā)明是包括具有第九發(fā)明所記載的氣液 分離器18的制冷劑回路10的冷凍裝置。
在該第八及第十四發(fā)明中,所述制冷劑回路10被構成為將第一膨 脹機構17、蒸發(fā)器13、低級側壓縮機ll、高級側壓縮機12、冷凝器14 以及第二膨脹機構15依次連接起來構成了該制冷劑回路10,在該制冷劑 回路10中進行雙級壓縮雙級膨脹制冷循環(huán)。并且,所述氣液分離器18 的流入管20連接在所述第二膨脹機構15的下游側,以便流經所述冷凝 器14后在所述第二膨脹機構15被減壓的中間壓力的氣液兩相制冷劑流 入所述氣液分離器18的容器本體16。而且,所述氣液分離器18的液體 流出管30連接在所述第一膨脹機構17的上游側,以便將用所述氣液分 離器18分離出來的液態(tài)制冷劑供向所述第一膨脹機構17。還有,所述氣 液分離器18的氣體流出管40連接在高級側壓縮機12的吸入側,以便將 用所述氣液分離器18分離出來的氣態(tài)制冷劑供向高級側壓縮機12的吸
入側。
在該第八及第十四發(fā)明中,因為在具有第一發(fā)明或第九發(fā)明所記載 的氣液分離器18的制冷劑回路10中進行雙級壓縮雙級膨脹制冷循環(huán), 所以可以利用所述氣液分離器18將在所述第二膨脹機構15中被減至中 間壓力的氣液兩相制冷劑確實地分離為液態(tài)制冷劑和氣態(tài)制冷劑。其結
果是能夠防止液態(tài)制冷劑混入到向高級側壓縮機12的吸入側所供給的氣 態(tài)制冷劑中,并且可以防止氣態(tài)制冷劑混入到經由第一膨脹機構17向蒸 發(fā)器13所供給的液態(tài)制冷劑中。由此,能夠使蒸發(fā)器13的蒸發(fā)能力以 及冷凝器14的冷凝能力實現(xiàn)穩(wěn)定化,從而能夠實現(xiàn)運轉的穩(wěn)定化。 (發(fā)明的效果)
根據(jù)所述第一發(fā)明,由于在所述流入管20設置了細化器50,所以 即使當流經所述流入管20的氣液兩相流體成為彈狀流時,也能夠對由氣 態(tài)流體形成的大氣泡進行細化來使該氣液兩相流體實現(xiàn)均勻化。其結果 是能夠將該氣液兩相流體以規(guī)則且穩(wěn)定的流動狀態(tài)導入容器本體16。
還有,在所述容器本體16內,氣液兩相流體被分離為液態(tài)流體和氣 態(tài)流體,在下部形成液態(tài)流體儲存部23,在上部形成氣態(tài)流體儲存部24。 因為氣液兩相流體以規(guī)則的流動狀態(tài)被導入該容器本體16,所以能夠減 少液態(tài)流體儲存部23的液面波動、由于該波動造成的液態(tài)流體飛濺、以 及氣泡混入液態(tài)流體儲存部23的現(xiàn)象。由此,能夠防止氣態(tài)流體混入從 液態(tài)流體儲存部23流向液體流出管30的液態(tài)流體中,并且還能夠防止 液態(tài)流體混入從氣態(tài)流體儲存部24流向氣體流出管40的氣態(tài)流體中, 所以能夠使氣液分離性能提高。
還有,根據(jù)所述第二發(fā)明,由于用網眼部件50構成了所述細化器 50,所以能夠確實地對氣泡進行細化,并且能夠相對地減小氣液兩相流 體由于細化器50而受到的阻力。由此,向容器本體16流入的氣液兩相 流體成為更加規(guī)則且穩(wěn)定的流動狀態(tài)。
還有,根據(jù)所述第三發(fā)明,因為在容器本體16的上部將所述流入管 20的開口端21和所述氣體流出管40的開口端41配置成該開口端21朝 向容器本體16的一側,且該開口端41朝向容器本體16的該一側的相對
側,所以能夠防止氣液兩相流體從所述流入管20的開口端21被直接導
入容器本體16下部的液態(tài)流體儲存部23。而且,從所述流入管20的開 口端21流入的氣液兩相流體碰撞容器本體16的內壁而飛濺的現(xiàn)象得到 抑制。其結果是能夠確實防止氣泡混入該液態(tài)流體儲存部23、以及該液 態(tài)流體儲存部23的液面波動。
還有,由于能夠將所述氣體流出管40的開口端41配置成使該開口 端41在容器本體16內與所述流入管20的開口端21保持規(guī)定的間隔, 所以能夠防止從所述流入管20流入容器本體16的氣液兩相流體直接從 氣體流出管40的開口端41流出。這樣一來,能夠確實防止氣態(tài)流體混 入到從液態(tài)流體儲存部23流向液體流出管30的液態(tài)流體中,并且還能 夠確實防止液態(tài)流體混入到從氣態(tài)流體儲存部24流向氣體流出管的氣態(tài) 流體中。
還有,根據(jù)所述第九發(fā)明,由于將所述流入管20的開口端21和所 述氣體流出管40的開口端41設置在容器本體16的上部,并且配置成該 開口端21朝向容器本體16的長度方向上的一側,且該開口端41朝向容 器本體16的該長度方向上的一側的相對側,所以能夠擴大所述流入管20 的開口端21、與該開口端21所對的容器本體16的內壁之間的距離。因 此,由于能夠確實防止從所述流入管20流入的氣液兩相流體碰撞容器本 體16的內壁而飛濺的現(xiàn)象發(fā)生,所以能夠防止容器本體16內的位于下 部的液態(tài)流體儲存部23的液面波動以及氣泡混入。而且,能夠防止由于 碰撞而飛濺的流體從氣體流出管40流出。
還有,能夠配置成使所述氣體流出管40的開口端41與所述流入管 20的開口端21確實地分離開。因此,能夠防止從所述流入管20向容器 本體16流入的氣液兩相流體從氣體流出管40的開口端41直接流出。這 樣一來,能夠確實防止氣態(tài)流體混入到從液態(tài)流體儲存部23流向液體流 出管30的液態(tài)流體中。而且,還能夠確實防止液態(tài)流體混入到從氣態(tài)流 體儲存部24流向氣體流出管的氣態(tài)流體中。其結果是能夠使氣液分離性 育巨J^[Wi 。
還有,根據(jù)所述第四及第十發(fā)明,由于使容器本體16的下表面16d朝著與所述液體流出管30的開口端31相對應的位置傾斜,所以即使容 器本體16內的液態(tài)流體為少量時,也能夠使液態(tài)流體確實地儲存在液體
流出管30的開口端31的周圍。由此,能夠確實地使液態(tài)流體從液體流 出管30流出,并且在使該液態(tài)流體流出時,能夠防止氣態(tài)流體混入到該 液態(tài)流體中。
還有,根據(jù)所述第五及第十一發(fā)明,因為將所述流入管20沿水平方 向插入到容器本體16,并使開口端21朝向斜下方,所以能夠防止氣液兩 相流體碰撞容器本體16的內壁而飛濺的現(xiàn)象發(fā)生。還有,由于與相對于 容器本體16的液態(tài)流體液面垂直落下的情況相比,能夠使氣液兩相流體 平穩(wěn)地落下,所以可以減少液態(tài)流體儲存部23的液面波動以及氣泡的混 入。
還有,根據(jù)所述第六及第十二發(fā)明,由于將所述流入管20設置成沿 水平方向延伸的形態(tài),所以即使當氣液兩相流體成為彈狀流時,也可以 使該彈狀流中的由氣態(tài)流體形成的大氣泡塊變得容易破裂。其結果是能 夠抑制彈狀流的產生。
還有,根據(jù)所述第七及第十三發(fā)明,因為將所述氣體流出管40的開 口端41設置在所述流入管20的開口端21的上方,所以能夠防止從流入 管20流入的氣液兩相流體落下后直接從所述氣體流出管40的開口端41 流出。
還有,根據(jù)所述第八及第十四發(fā)明,因為被構成為在具有第一或第 九發(fā)明所記載的氣液分離器18的制冷劑回路10中進行雙級壓縮雙級膨 脹制冷循環(huán),所以能夠利用所述氣液分離器18將在所述第二膨脹機構15 中被減至中間壓力的氣液兩相制冷劑確實地分離為液態(tài)制冷劑和氣態(tài)制 冷劑。其結果是能夠防止液態(tài)制冷劑混入到向高級側壓縮機12的吸入側 所供給的氣態(tài)制冷劑中,并且還能夠防止氣態(tài)制冷劑混入到經由第一膨 脹機構17向蒸發(fā)器13所供給的液態(tài)制冷劑中。由此,因為使蒸發(fā)器13 的蒸發(fā)能力實現(xiàn)穩(wěn)定化,并且使冷凝器14的冷凝能力實現(xiàn)穩(wěn)定化,所以 能夠實現(xiàn)運轉的穩(wěn)定化,從而能夠提高裝置的可靠性。
圖1是實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冷凍裝置的制冷劑回路的管道系統(tǒng)圖。 圖2是實施方式一所涉及的氣液分離器的縱向剖面圖。 圖3是實施方式一的變形例一所涉及的氣液分離器的縱向剖面圖。 圖4是實施方式一的變形例二所涉及的氣液分離器的縱向剖面圖。
圖5是實施方式二所涉及的氣液分離器的縱向剖面圖。
圖6是實施方式二的變形例一所涉及的氣液分離器的縱向剖面圖。
圖7是實施方式二的變形例二所涉及的氣液分離器的縱向剖面圖。
圖8是以往的氣液分離器的縱向剖面圖。
圖9是以往的氣液分離器的縱向剖面圖。
(符號說明)
I 冷凍裝置 10 制冷劑回路
II 低級側壓縮機
12 高級側壓縮機
13 冷凍熱交換器(蒸發(fā)器)
14 室外熱交換器(冷凝器)
15 中間膨脹閥(第二膨脹機構)
16 容器主體
16d 下側部分(下表面)
17 主膨脹閥(第一膨脹機構)
18 氣液分離器
20 流入管
21 開口端
30 液體流出管
31 開口端
40 氣體流出管
41 開口端
50 網眼部件(細化器)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根據(jù)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地說明。
《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一》 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冷凍裝置1是進行庫內冷凍運轉的裝置。 該冷凍裝置1包括進行雙級壓縮雙級膨脹制冷循環(huán)的制冷劑回路10。 <制冷劑回路的構成〉
所述制冷劑回路10包括低級側壓縮機11、高級側壓縮機12、冷凍 熱交換器13、室外熱交換器14、主膨脹閥17、中間膨脹閥15和作為本 發(fā)明特征的氣液分離器18。
所述低級側壓縮機11的噴出側連接在高級側壓縮機12的吸入側。 所述低級側壓縮機11和高級側壓縮機12由例如渦旋型壓縮機構成。
所述冷凍熱交換器13設置在庫內,該冷凍熱交換器13被構成為通 過制冷劑蒸發(fā)來對庫內進行冷卻的蒸發(fā)器。該冷凍熱交換器13的出口側 連接在低級側壓縮機11的吸入側。該冷凍熱交換器13由例如翅片管 (fm-and-tube)型熱交換器構成。還有,所述冷凍熱交換器13的入口側連 接在主膨脹閥17的出口側。所述主膨脹閥17是能夠進行開度調節(jié)的電 子膨脹閥,被構成第一膨脹機構。
所述室外熱交換器14設置在室外,該室外熱交換器14被構成為使 制冷劑凝結的冷凝器。該室外熱交換器14的入口側連接在高級側壓縮機 12的噴出側。還有,所述室外熱交換器14由例如翅片管型熱交換器構成。 還有,所述室外熱交換器14的出口側連接在中間膨脹閥15的入口側。 該中間膨脹閥15是能夠進行開度調節(jié)的電子膨脹閥,被構成第二膨脹機 構。
所述氣液分離器18包括容器本體16、流入管20、液體流出管30和 氣體流出管40。該容器本體16經由流入管20而被連接在中間膨脹閥15 的下游側即出口側,并經由液體流出管30而被連接在主膨脹閥17的上 游側即入口側,還經由氣體流出管40而被連接在高級側壓縮機12的吸 入側。這樣一來,該中間膨脹閥15的出口側經由所述氣液分離器18而
被連接在主膨脹閥17的上游側即入口側、以及所述高級側壓縮機12的 吸入側。
<氣液分離器的構成>
下面,根據(jù)圖2對所述氣液分離器18的構成進行更加詳細地說明。
所述氣液分離器18的容器本體16形成為軸方向長的近似圓筒形, 并且使該軸方向成為鉛垂方向。在所述容器本體16的圓筒側面即殼體部 具有第一貫通孔16a、第二貫通孔16b和第三貫通孔16c。所述第一貫通 孔16a設置在容器本體16的殼體部的上部,所述第二貫通孔16b設置在 位于容器本體16之殼體部的、與所述第一貫通孔16a相對的一側且比所 述第一貫通孔16a高的位置上,所述第三貫通孔16c設置在容器本體16 的殼體部的下部。還有,在所述容器本體16內的下部形成有液態(tài)制冷劑 儲存部23,且在其上側形成有氣態(tài)制冷劑儲存部24。
所述流入管20被配置為整體沿水平方向延伸。還有,所述流入管 20設置成為貫通所述容器本體16的第一貫通孔16a后被插入容器本體 16內,且與所述容器本體16的殼體部大致垂直。并且,與該容器本體 16的水平方向的中心相比,在容器本體16中所述流入管20的開口端21 被設置在更靠近具有第一貫通孔16a的殼體部一側。還有,所述流入管 20的開口端21朝向與鉛垂方向成大約45度角的斜下方。
在所述流入管20中設置有作為本發(fā)明特征的網眼部件50。具體來 說,在所述流入管20中,貫通容器本體16的第一貫通孔16a的貫通部 被焊接在容器本體16上,在該貫通部的附近設置有所述網眼部件50。該 網眼部件50形成為中空的圓錐狀,該圓錐的底面開口,并且該圓錐的側 面由用金屬線編織的金屬網構成。并且,網眼部件50的圓錐頂點配置在 開口端21—側。也就是,在流入管20中被構成為流過中間膨脹閥15 的制冷劑通過網眼部件50的底面開口后流向圓錐的頂點,并在此時通過 側面的金屬網。
所述氣體流出管40設置成貫通所述容器本體16的第二貫通孔16b 后被插入容器本體16內,并且與所述容器本體16的殼體部近似垂直。 還有,與該容器本體16的水平方向的中心相比,在容器本體16中所述
氣體流出管40的開口端41被設置在更靠近具有第二貫通孔16b的殼體
部一側。
這樣一來,所述流入管20的開口端21和氣體流出管40的開口端 41被設置在容器本體16的上部即氣態(tài)制冷劑儲存部24,并且配置成該 開口端21朝向容器本體16的一側,該開口端41朝向容器本體16的該 一側的相對側。還有,氣體流出管40的開口端41設置在所述流入管20 的開口端21的上方。
所述液體流出管30被設置為貫通容器本體16的第三貫通孔16 c, 并與容器本體16的殼體部大致垂直。并且,所述液體流出管30的開口 端31設置在位于容器本體16下部的液態(tài)制冷劑儲存部23。
一運轉動作一
下面,關于所述冷凍裝置l的運轉動作進行說明。
當啟動所述冷凍裝置l時,在制冷劑回路10中各壓縮機11、 12開 始運轉,各膨脹閥15、 17被設定成適當?shù)拈_度后,制冷劑按照圖l箭頭 所示的方向進行循環(huán)。
從高級側壓縮機12噴出的高壓制冷劑流經室外熱交換器14,并在 向室外空氣放熱后凝結。凝結了的制冷劑流經中間膨脹閥15后被減至中 間壓力,而成為氣液兩相狀態(tài)的制冷劑。
所述氣液兩相狀態(tài)的制冷劑流經氣液分離器18的流入管20,并通 過網眼部件50。此時,該氣液兩相狀態(tài)制冷劑中的氣泡被細化。也就是, 如圖2所示流入管20中的氣液兩相制冷劑成為彈狀流,由大氣態(tài)制冷劑 塊形成的氣泡80在其中流動。即便當處于所述情況時,氣泡80也可以 在通過網眼部件50后被細化而成為微小的氣泡81。其結果是氣液兩相制 冷劑成為在液態(tài)制冷劑中分散有微量氣泡81的均勻狀態(tài)。
并且,由于該網眼部件50設置在開口端21的附近,所以氣液兩相 制冷劑在保持均勻狀態(tài)的情況下被導入容器本體16的內部。特別是所述 氣液兩相制冷劑以從開口端21向液態(tài)制冷劑儲存部23平緩落下的形態(tài) 被導入容器本體16的內部,該開口端21朝向與鉛垂方向成45度角的下 方。
這樣一來,由于氣液兩相制冷劑以穩(wěn)定的流動狀態(tài)被導入容器本體
16內,所以能夠減少由于液態(tài)制冷劑儲存部23起泡而產生的氣泡、以及 因該液態(tài)制冷劑儲存部23的液面波動造成的液態(tài)制冷劑飛濺。并且,向 容器本體16內導入的氣液兩相制冷劑被分離為液態(tài)制冷劑和氣態(tài)制冷 劑,該氣態(tài)制冷劑儲存在容器本體16上部的氣態(tài)制冷劑儲存部24,所述 液態(tài)制冷劑儲存在容器本體16下部的液態(tài)制冷劑儲存部23。
容器本體16的液態(tài)制冷劑流經所述液體流出管30后在通過主膨月長 閥17時被減至低壓而膨脹。膨脹了的制冷劑在流經冷凍熱交換器13時, 從庫內空氣吸熱后蒸發(fā),從而對庫內空氣進行冷卻。
蒸發(fā)了的制冷劑被吸入低級側壓縮機ll,被壓縮至中間壓力后噴出。 并且,在經由氣體流出管40向該中間壓力的噴出制冷劑供給了所述氣液 分離器18的容器本體16內的氣態(tài)制冷劑后,被吸入高級側壓縮機11。
一實施方式一的效果一
在所述冷凍裝置1中,由于在氣液分離器18的流入管20設置有網 眼部件50,因而能夠確實地對流經流入管20的氣液兩相制冷劑中的由氣 態(tài)制冷劑形成的氣泡80進行細化,所以能夠使該氣液兩相制冷劑成為均 勻狀態(tài)。由此,因為氣液兩相制冷劑以規(guī)則且穩(wěn)定的流動狀態(tài)被導入容 器本體16,所以能夠減少液態(tài)制冷劑儲存部23的液面波動、由于該波動 造成的液態(tài)制冷劑飛濺、以及由于在液態(tài)制冷劑儲存部23產生氣泡等而 造成的氣泡混入。
而且,由于所述流入管20被設置為整體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形態(tài),所 以氣液兩相流體中的由氣態(tài)制冷劑形成的大氣泡塊變得容易破裂,并且 從通過網眼部件50之前就能抑制大氣泡80的產生。
還有,在所述氣液分離器18中,所述流入管20的開口端21和氣體 流出管40的開口端41設置在容器本體16的上部即氣態(tài)制冷劑儲存部24, 并且被配置成該開口端21朝向容器本體16的一側,該開口端41朝向容 器本體16的該一側的相對側。其結果是能夠防止氣液兩相制冷劑從所述 流入管20的開口端21被直接導入液態(tài)制冷劑儲存部23,并且還能夠防 止從所述流入管20的開口端21流入的氣液兩相制冷劑碰撞容器本體16 的內壁而飛濺的現(xiàn)象產生。因此,能夠防止氣泡混入該液態(tài)制冷劑儲存
部23、以及該液態(tài)流體儲存部23的液面波動。
而且,由于所述流入管20的開口端21在彎折大約45度后朝向斜下 方,所以能夠進一步確實防止氣液兩相制冷劑碰撞到容器本體16的殼體 部。而且,因為與相對于容器本體16內的液態(tài)制冷劑儲存部23的液面 垂直落下的情況相比,可以使氣液兩相制冷劑更為平緩地落下,所以能 夠減少液態(tài)制冷劑儲存部23的液面波動以及起泡的現(xiàn)象。
并且,氣體流出管40的開口端41在容器本體16中設置在與所述流 入管20的開口端21相對的一側,而且還被設置在所述流入管20的開口 端21的上方。因此,能夠防止從所述流入管20向容器本體16流入的氣 液兩相制冷劑從所述氣體流出管40直接流出。
還有,由于將所述液體流出管30的開口端31設置在容器本體16下 部的液態(tài)制冷劑儲存部23,所以在液態(tài)制冷劑從液體流出管30流出時能 夠防止氣態(tài)制冷劑混入到該液態(tài)制冷劑中。
如上所述,通過設置氣液分離器18的各管道20、 30、 40,從而能 夠防止氣態(tài)制冷劑混入到從液態(tài)制冷劑儲存部23流向液體流出管30的 液態(tài)制冷劑中。而且,還能夠防止液態(tài)制冷劑混入到從氣態(tài)制冷劑儲存 部24流向氣體流出管40的氣態(tài)制冷劑中。其結果是能夠使氣液分離性 能提高。
還有,在所述冷凍裝置1中,由于制冷劑回路10中的氣液分離器 18的氣液分離性能提高,所以可以使冷凍熱交換器13的蒸發(fā)能力和室外 熱交換器14的冷凝能力實現(xiàn)穩(wěn)定化,由此能夠實現(xiàn)運轉的穩(wěn)定化。其結 果是能夠使冷凍裝置1的可靠性提高。
<實施方式一的變形例一>
與由一根管道來構成所述實施方式一之氣液分離器18的流入管20 的情況不同,本實施方式是用主管道部20a、網眼管道部20b和焊接管道 部20c按照圖3所示來構成流入管20的示例。
具體來說,所述焊接管道部20c被焊接在容器本體16的第一貫通孔 16a上。所述網眼管道部20b的管徑比焊接管道部20c及主管道部20a的
管徑大,并且與實施方式一相同設置有圓錐狀的網眼部件50。并且,戶萬
述主管道部20a通過網眼管道部20b與所述焊接管道部20c連接。
也就是,所述主管道部20a、網眼管道部20b和焊接管道部20c被依
次連接起來。
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用三個管道部20a、 20b、 20c來構成流入管 20,從而能夠容易地對網眼部件50進行維修和更換。還有,當氣液兩相 狀態(tài)的制冷劑在網眼管道部20b中流動時,雖然由于網眼部件50而產生 了阻力,不過通過略微增大該網眼部件50的直徑,從而能夠使該阻力減 小。
其他的構成、作用以及效果均與實施方式一相同。 <實施方式一的變形例二>
與將所述實施方式一的氣液分離器18的容器本體16形成為近似圓 筒狀的情況不同,本實施方式是如圖4所示使容器本體16的下表面16d 朝著與液體流出管30的開口端31相對應的位置向下方傾斜的示例。
在本實施方式中,因為容器本體16的下表面16d朝著與所述液體流 出管30的開口端31對應的位置向下方傾斜,所以即使容器本體16內的 液態(tài)制冷劑為少量時,也能夠確實地使液態(tài)制冷劑儲存在液體流出管30 的開口端31的周圍。其結果是能夠確實地使液態(tài)制冷劑從所述液體流出 管30流出。還有,由于所述液體流出管30的開口端31沒有暴露在氣態(tài) 制冷劑儲存部24中,所以能夠防止氣態(tài)制冷劑從液體流出管30流出。
其他的構成、作用以及效果均與實施方式一相同。 《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二》
與所述實施方式一相同,本實施方式是包括進行雙級壓縮雙級膨脹 制冷循環(huán)的制冷劑回路并進行庫內冷凍運轉的冷凍裝置,只有制冷劑回 路中的氣液分離器18的構成與所述實施方式一不同。
如圖5所示,本實施方式的氣液分離器18形成為所述容器本體16 的水平面上的長度方向的尺寸大于鉛垂方向的尺寸。還有,在所述氣液 分離器18的流入管20中沒有設置細化器即網眼部件50。
具體來說,所述氣液分離器18的容器本體16被設置為將所述實
施方式一的圓筒狀容器本體16橫置,使該圓筒的軸方向成為水平方向。 其結果是所述容器本體16的水平面上的長度方向的尺寸大于鉛垂方向的 尺寸。
還有,在所述容器本體16之圓筒的兩個底面中的一個底面的上部形 成有第一貫通孔16a,在其下部形成有第三貫通孔16c。并且,所述流入 管20和液體流出管30分別以與容器本體16的底面近似垂直地貫通所述 第一貫通孔16a和第三貫通孔16c的形態(tài)被連接在容器本體16上。
另一方面,在所述容器本體16的另一個底面的、與第一貫通孔16a 相對應的位置的上部形成有第二貫通孔16b,氣體流出管40貫通并連接 在該第二貫通孔16b上。還有,與容器本體16的水平方向的中心相比, 所述流入管20的開口端21和所述液體流出管30的開口端31被設置在 更靠近具有第一貫通孔16a和第三貫通孔16c的底面一側。還有,與容 器本體16的水平方向的中心相比,所述氣體流出管40的開口端41被設 置在更靠近具有第二貫通孔16b的底面一側。
這樣一來,所述流入管20的開口端21和氣體流出管40的開口端 41設置在容器本體16上部的氣態(tài)制冷劑儲存部24,并且被配置成該開 口端21朝向容器本體16的長度方向上的一側,該開口端41朝向容器本 體16的該長度方向上的一側的相對側。還有,氣體流出管40的開口端 41設置在所述流入管20的開口端21的上方。另一方面,液體流出管30 的開口端31設置在容器本體16下部的液態(tài)制冷劑儲存部23。
在本實施方式中,雖然使用了形狀與所述實施方式一相同的容器本 體16,不過由于增加了容器本體16的水平方向上的長度,所以可以實現(xiàn) 下述效果。
首先,能夠擴大所述流入管20的開口端21、與該開口端21所對的 所述容器本體16的內壁(具有第二貫通孔16b的底面)之間的距離。因此, 即使當流經所述流入管20的氣液兩相制冷劑成為彈狀流而致使流速在某 一時間加快時,也能夠防止從所述流入管20流入的氣液兩相制冷劑碰撞 到容器本體16的內壁。
由此,因為可以防止由于該碰撞所產生的氣液兩相制冷劑的飛濺,
所以能夠防止飛濺的制冷劑從氣體流出管40流出。而且,能夠確實防止 飛濺的制冷劑在液態(tài)制冷劑儲存部23落下后所產生的液面波動、由于該
液面波動所產生的液態(tài)制冷劑飛濺、以及氣泡混入液態(tài)制冷劑儲存部23
的現(xiàn)象。
還有,因為能夠確實將所述流入管20的開口端21和氣體流出管40 的開口端41分開設置,所以可以確實防止從該流入管20流入的氣液兩 相制冷劑直接從氣體流出管40流出。
這樣一來,在所述氣液分離器18中,能夠防止液態(tài)制冷劑混入到從 氣體流出管40流出的氣態(tài)制冷劑中,并且還能夠防止氣態(tài)制冷劑混入到 從液體流出管30流出的液態(tài)制冷劑中。其結果是能夠使所述氣液分離器 18的氣液分離性能提高。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增加容器本體16水平方向上的長度, 從而可以防止從流入管20流入的氣液兩相制冷劑碰撞到容器本體16的 內壁。不過,也可以與實施方式一相同,通過使流入管20的開口端21 朝向斜下方,從而來更加確實地防止從流入管20流入的氣液兩相制冷劑 碰撞到容器本體16的內壁。
其他的構成、作用以及效果均與實施方式一相同。
一實施方式二的變形例一一
如圖6所示,本實施方式是在所述實施方式二的氣液分離器18的流 入管20中設置了網眼部件50的示例。
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設置所述網眼部件50,從而可以使從流入管 20向容器本體16內導入的氣液兩相制冷劑實現(xiàn)均勻化,由此該氣液兩相 制冷劑的流動狀態(tài)成為規(guī)則且穩(wěn)定的狀態(tài)。其結果是能夠防止液態(tài)制冷 劑儲存部23的液面波動、由于該液面波動而造成液態(tài)制冷劑向氣態(tài)制冷 劑儲存部24飛濺、以及由于在液態(tài)制冷劑儲存部23產生氣泡等而造成 的氣泡混入等。由此,所述氣液分離器18的氣液分離性能進一步提高。
其他的構成、作用以及效果均與實施方式二相同。
一實施方式二的變形例二一
如圖7所示,本實施方式是以從氣體流出管40所貫通的底面朝著液 體流出管30所貫通的底面的方向使所述實施方式二的氣液分離器18的
容器本體16向下方傾斜的形態(tài)來對該容器本體16進行設置的示例。由 此,所述容器本體16的圓筒側面的下側部分16d朝著與所述液體流出管 30的開口端31相對應的位置向下方傾斜,所述側面的下側部分16d構成 容器本體16的下表面。還有,在本實施方式中僅使容器本體16傾斜, 而各管道20、 30、 40是沿水平方向設置在容器本體16上的。
在本實施方式中,即使當容器本體16內的液態(tài)制冷劑為少量時,也 能夠確實地使液態(tài)制冷劑儲存在液體流出管30的開口端31的周圍,所 以能夠確實地使液態(tài)制冷劑從液體流出管30流出。還有,因為能夠防止 液體流出管30的開口端31暴露在氣態(tài)制冷劑儲存部24中,所以能夠防 止氣態(tài)制冷劑從液體流出管30流出。
此外,本實施方式是通過使容器本體16整體傾斜來使容器本體16 的圓筒側面的下側部分16d朝著與所述液體流出管30的開口端31相對 應的位置向下方傾斜的,不過也可以如實施方式一的變形例二所示的那 樣,僅使容器本體16的下側部分16d朝著與所述液體流出管30的開口 端31相對應的位置向下方傾斜。還有,也可以設置成以與容器本體16 的底面近似垂直的形態(tài)來插入各管道20、 30、 40,從而使該各管道20、 30、 40朝著與容器本體16相同的方向傾斜。
其他的構成、作用以及效果均與實施方式二相同。 《其他的實施方式》
也可以將所述實施方式設定為下記所述的構成。
雖然將所述各實施方式的冷凍裝置1設定為進行庫內冷凍運轉的冷 凍裝置,不過該冷凍裝置1只要是包括具有氣液分離器且進行雙級壓縮 雙級膨脹制冷循環(huán)的制冷劑回路的冷凍裝置即可。也就是,冷凍裝置1 可以是例如進行室內制冷運轉或供暖運轉的冷凍裝置,而且也可以是能 夠進行制冷供暖運轉切換的冷凍裝置、以及能夠進行單級壓縮單級膨脹 運轉和雙級壓縮雙級膨脹運轉切換的冷凍裝置。還有,也沒有特別限定 制冷劑回路的壓縮機ll、 12和熱交換器13、 14的構成。
還有,在所述實施方式一中,雖然在氣液分離器18的流入管20中
設置的網眼部件50為圓錐狀,不過并沒有特別對網眼部件50的形狀等 加以限定。例如、網眼部件50也可以是將一個或多個板狀的網眼部件重 疊后設置在流入管20內等的情況。
還有,在所述各實施方式中,雖然將氣液分離器18的容器本體16 設定為圓筒形,不過并沒有特別對容器本體16的形狀加以限定,例如該 容器本體16也可以是長方體。
此外,以上的實施方式是本質上理想的示例,但并沒有意圖對本發(fā) 明、本發(fā)明的適用物或者它的用途范圍加以限定。
(產業(yè)上的利用可能性)
如以上說明所示,本發(fā)明對于氣液分離器以及包括具有該氣液分離 器的制冷劑回路的冷凍裝置是有用的。
權利要求
1.一種氣液分離器,包括將氣液兩相流體分離為液態(tài)流體和氣態(tài)流體的容器本體(16)、用來使氣液兩相流體流入該容器本體(16)的流入管(20)、用來使所述容器本體(16)內的液態(tài)流體從所述容器本體(16)流出的液體流出管(30)、和用來使所述容器本體(16)內的氣態(tài)流體從所述容器本體(16)流出的氣體流出管(4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流入管(20)設置有將氣液兩相流體中的氣泡細化的細化器(50)。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液分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細化器(50)由網眼部件(50)構成。
3.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液分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入管(20)的開口端(21)和所述氣體流出管(40)的開口端(41)設置在容器本體(16)的上部,且配置成該開口端(21)朝向容器本體(16)的一 側,該開口端(41)朝向容器本體(16)的該一側的相對側,所述液體流出管(30)的開口端(31)設置在容器本體(16)的下部。
4.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液分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器本體(16)被設置成該容器本體(16)的下表面(16d)朝著與所述液體流出管(30)的開口端(3 l)相對應的位置向下方傾斜。
5.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液分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入管(20)沿水平方向插入到容器本體(16)內,且開口端(21)朝向斜下方。
6.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液分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入管(20)被設置成在水平方向上延伸。
7. 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氣液分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氣體流出管(40)的開口端(41)設置在所述流入管(20)的開口端(21) 的上方。
8. —種冷凍裝置,包括具有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液分離器(18)的制 冷劑回路(IO),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劑回路(10)被構成為將第一膨脹機構(17)、蒸發(fā)器(13)、低級側壓縮機(ll)、高級側壓縮機(12)、冷凝器(14)和第二膨脹機構(15) 依次連接起來構成了該制冷劑回路(IO),在該制冷劑回路(10)中進行雙級壓縮雙級膨脹制冷循環(huán),所述氣液分離器(18)的流入管(20)連接在所述第二膨脹機構(15)的下 游側,以便流經所述冷凝器(14)后在所述第二膨脹機構(15)被減壓的中間 壓力的氣液兩相制冷劑流入所述氣液分離器(18)的容器本體(16),所述氣液分離器(18)的液體流出管(30)連接在所述第一膨脹機構(17) 的上游側,以便將用所述氣液分離器(18)分離出來的液態(tài)制冷劑供向所述 第一膨脹機構(17),所述氣液分離器(18)的氣體流出管(40)連接在高級側壓縮機(12)的吸 入側,以便將用所述氣液分離器(18)分離出來的氣態(tài)制冷劑供向高級側壓 縮機(12)的吸入側。
9. 一種氣液分離器,包括將氣液兩相流體分離為液態(tài)流體和氣態(tài) 流體的容器本體(16)、用來使氣液兩相流體流入該容器本體(16)的流入管 (20)、用來使所述容器本體(16)內的液態(tài)流體從所述容器本體(16)流出的 液體流出管(30)、和用來使所述容器本體(16)內的氣態(tài)流體從所述容器本 體(16)流出的氣體流出管(40),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本體(16)形成為水平面上的長度方向的尺寸大于鉛垂方向 的尺寸,所述流入管(20)的開口端(21)和所述氣體流出管(40)的開口端(41)設 置在容器本體(16)的上部,且配置成該開口端(21)朝向容器本體(16)的長 度方向上的一側,該開口端(41)朝向容器本體(16)的該長度方向上的一側 的相對側,所述液體流出管(30)的開口端(31)設置在容器本體(16)的下部。
10. 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氣液分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器本體(16)被設置成該容器本體(16)的下表面(16d)朝著與所述液體流出管(30)的開口端(3 l)相對應的位置向下方傾斜。
11. 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氣液分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入管(20)沿水平方向插入到容器本體(16)內,且開口端(21)朝向斜下方。
12. 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氣液分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入管(20)被設置成在水平方向上延伸。
13. 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氣液分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氣體流出管(40)的開口端(41)設置在所述流入管(20)的開口端 (21)的上方。
14. 一種冷凍裝置,包括具有權利要求9所述的氣液分離器(18)的制 冷劑回路(IO),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劑回路(10)被構成為將第一膨脹機構(17)、蒸發(fā)器(13)、 低級側壓縮機(ll)、高級側壓縮機(12)、冷凝器(14)和第二膨脹機構(15) 依次連接起來構成了該制冷劑回路(IO),在該制冷劑回路(10)中進行雙級 壓縮雙級膨脹制冷循環(huán),所述氣液分離器(18)的流入管(20)連接在所述第二膨脹機構(15)的下 游側,以便流經所述冷凝器(14)后在所述第二膨脹機構(15)被減壓的中間 壓力的氣液兩相制冷劑流入所述氣液分離器(18)的容器本體(16),所述氣液分離器(18)的液體流出管(30)連接在所述第一膨脹機構(17) 的上游側,以便將用所述氣液分離器(18)分離出來的液態(tài)制冷劑供向所述 第一膨脹機構(17),所述氣液分離器(18)的氣體流出管(40)連接在高級側壓縮機(12)的吸 入側,以便將用所述氣液分離器(18)分離出來的氣態(tài)制冷劑供向高級側壓 縮機(12)的吸入側。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氣液分離器及具有該氣液分離器的冷凍裝置。冷凍裝置包括具有氣液分離器(18)并進行雙級壓縮雙級膨脹制冷循環(huán)的制冷劑回路。在制冷劑回路中,將從室外熱交換器流經中間膨脹閥的中間壓力的氣液兩相制冷劑通過所述氣液分離器的流入管(20)導入容器本體(16)后,分離成液態(tài)制冷劑和氣態(tài)制冷劑。液態(tài)制冷劑從液體流出管(30)流出,經由主膨脹閥流經冷凍熱交換器后被吸入低級側壓縮機。氣態(tài)制冷劑從氣體流出管(40)流出后被供向高級側壓縮機的吸入側,并與低級側壓縮機的噴出制冷劑一起被吸入高級側壓縮機。在流入管(20)設置有將氣液兩相制冷劑中的由氣態(tài)制冷劑形成的氣泡(80)細化的網眼部件(50)。
文檔編號F25B43/00GK101371085SQ200780002179
公開日2009年2月18日 申請日期2007年1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1月17日
發(fā)明者山口貴弘, 藤本修二 申請人:大金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