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烹調器皿的技術領域,具體是涉及一種防翻鍋的天然氣灶用支承鍋架。
背景技術:
在日常生活中炒鍋的使用十分普遍,現(xiàn)在的年輕人燒菜的越來越少,尤其是女孩子更不喜歡下廚燒菜,其中的一個原因是燒菜的時候,在熱油燒熱的時候,將菜下鍋瞬間,熱油四濺,容易燙到手或者皮膚,不僅疼痛,而且容易留下傷疤,對于驚慌失措的女孩子來說,容易打翻炒鍋,導致火災的發(fā)生,特別是魚下鍋時,魚身上的殘余水容易導致熱油四濺,為了避免被熱油燙到,大多數(shù)魚下鍋時都是采用遠距離將魚扔進鍋里,魚的重量加上扔的沖擊,極易使鍋側翻。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防翻鍋的天然氣灶用支承鍋架,該一種防翻鍋的天然氣灶用支承鍋架通過在底座兩側或者四周設置有支架,在支架上交接有支撐桿,利用支撐桿端部和鍋架體上的弧形支撐沿共同支承鍋體,提高鍋體的平衡力,能夠避免翻鍋。
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一種防翻鍋的天然氣灶用支承鍋架,包括底座和不少于3個固定在底座上的鍋架體,所述鍋架體上設置有弧形支撐沿,所述底座上固定設置有L形或者弧形支架,所述L形或者弧形支架上鉸接有支撐桿,所述支撐桿包括上支撐段和下重力段,所述上支撐段頂部設置有用于支承鍋體的支撐面。
進一步,所述鉸接孔設置在上支撐段中部。
進一步,所述支撐面設置為支撐圓弧面,所述支撐圓弧面設置為1對且分別位于上支撐段頂部上端和下端。
進一步,1對所述支撐圓弧面之間設置有凹槽。
進一步,所述L形或者弧形支架設置為一對且分別位于底座兩側。
進一步,所述L形或者弧形支架設置為不少于2個,且設置在相鄰的鍋架體中間位置。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發(fā)明一種防翻鍋的天然氣灶用支承鍋架通過在底座兩側或者四周設置有支架,在支架上交接有支撐桿,利用支撐桿端部和鍋架體上的弧形支撐沿共同支承鍋體,提高鍋體的平衡力,能夠避免翻鍋。
附圖說明
圖1為實用新型一種防翻鍋的天然氣灶用支承鍋架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1-底座;2-鍋架體;3-鍋體;4-鍋柄;5-弧形支撐沿;6-L形支架;7-支撐桿;8-上支撐段;9-支撐圓弧面;10-下重力段。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進行詳細的描述。
如圖1所示為實用新型一種防翻鍋的天然氣灶用支承鍋架的結構示意圖;本發(fā)明一種防翻鍋的天然氣灶用支承鍋架,包括底座1和不少于3個固定在底座1上的鍋架體2,所述鍋架體2上設置有弧形支撐沿5,所述底座1上固定設置有L形支架6或者弧形支架,所述L形或者弧形支架上鉸接有支撐桿7,所述支撐桿包括上支撐段8和下重力段10,所述上支撐段8頂部設置有用于支承鍋體3的支撐面。
本實施例中在鍋體內放入支承鍋架上的時候,支撐桿7在下重力段10的作用下,使支撐段8向上翹起,通過鍋柄4將鍋體3放入支承鍋架上,在鍋體3的中立作用下,支撐段8沿L形支架向下移動,直到鍋體同時支承在支撐桿端部和鍋架體上的弧形支撐沿上,再進行炒菜操作,就不會出現(xiàn)翻鍋的現(xiàn)象。
進一步,優(yōu)選的所述鉸接孔設置在上支撐段8中部,該結構由于控制上支撐段8的移動位置和移動距離,避免下重力段1翹起過高,干擾炒菜操作。
進一步,優(yōu)選的所述支撐面設置為支撐圓弧面9,所述支撐圓弧面9設置為1對且分別位于上支撐段8頂部上端和下端,該結構有利于使支承鍋架適合于不同的鍋型,同時抗翻鍋能力好,特別是進行活魚下鍋時,魚在鍋里翻鍋彈跳時,通過1對支撐圓弧面9可以避免翻鍋。
進一步,優(yōu)選的1對所述支撐圓弧面9之間設置有凹槽,該結構便于通過凹槽進行積油垢或者油渣,便于收集垢或者油渣,避免油垢或者油渣殘留至鍋底。
進一步,優(yōu)選的所述L形支架6或者弧形支架設置為一對且分別位于底座1兩側。
進一步,優(yōu)選的所述L形支架6或者弧形支架設置為不少于2個且設置在相鄰的鍋架體2中間位置
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優(yōu)選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通過上述優(yōu)選實施例已經(jīng)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但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細節(jié)上對其作出各種各樣的改變,而不偏離本發(fā)明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