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烘干設備領域,具體的說,是一種橫置烘干運輸一體機。
背景技術:
我國在生產機械化方面已經得到了普及,達到了快速高效的效果,在有些農產品的加工中需要對預處理的農產品進行烘干,通過烘干機底部吹出的熱風進行烘干脫水,現(xiàn)有技術中熱風通常從下部吹入,但原料的自身重力作用下底部的原料得到的熱量始終為最多的造成了烘干不均勻的現(xiàn)象,并且熱風進入到烘干設備內部的通道易被堵住,造成循環(huán)通道不流暢,造成烘干效率低下,造成了能源的浪費,也導致農產品的烘干不均勻,有的烘干程度較好有的則較差,且烘干設備的機械化程度不高,需要人工加料和出料,成產效率低下;現(xiàn)需要一種機械化程度更高的,能夠引導熱風均勻地進入到烘干設備內部對原料進行均勻烘干的烘干器來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設計出一種橫置烘干運輸一體機,具有機械化程度高,烘干效果好的優(yōu)點。
本發(fā)明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xiàn):一種橫置烘干運輸一體機,包括由上而下依次設置的進料傳送帶、烘干裝置和出料傳送帶;所述烘干裝置包括橫置的烘干筒,烘干筒的頂部開設有出風口,烘干筒的一端連通有送風管,送風管的自由端連通有風機,風機的進風口連通有加熱器,加熱器的入口處連接有與出風口連通的進風管;烘干筒的內部插接有一攪拌軸,攪拌軸的一端伸出烘干筒并與設置在烘干筒另一端的電機傳動連接;所述攪拌軸上均勻分布有多個弧形攪拌葉片,弧形攪拌葉片的彎曲方向與弧形攪拌葉片的運動方向一致。
進一步的為更好的實現(xiàn)本發(fā)明,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在所述烘干筒內的進風管與攪拌軸之間設置有與烘干筒內壁形狀相匹配的隔板,隔板上均勻分布有多個導風孔;導風孔能夠使進入到烘干筒內的熱風被均勻地引導進入原料所在區(qū)域,使熱風的分布更加均勻,提高原料的烘干效果。
進一步的為更好的實現(xiàn)本發(fā)明,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弧形攪拌葉片上開設有多個均勻分布通風孔;熱風能夠從通風孔穿過,能夠使原料烘干得更加均勻。
進一步的為更好的實現(xiàn)本發(fā)明,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烘干筒的頂部和底部分別開設有進料口和出料口;出料口與進料口處均設置有門板,進料口與進料傳送帶的末端連接,出料口與出料傳送帶的始端連接。
進一步的為更好的實現(xiàn)本發(fā)明,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進料傳送帶的末端設置有導板,導板的底部開設有與進料口連接的通孔;導板能夠使從進料傳送帶送來的原料能夠在其引導下順利進入到烘干筒內,中途不需要人為對原料進行引導,節(jié)約了人力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
進一步的為更好的實現(xiàn)本發(fā)明,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出料傳送帶的末端連接有收集框。
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yōu)點及有益效果:
(1)本發(fā)明中,熱風通過隔板的導風孔被均勻地分散進入到烘干筒的原料區(qū)域,使原料受熱均勻,提高了烘干效果;
(2)本發(fā)明中,弧形攪拌葉片在攪拌原料的同時,熱風能夠從通風孔中流動,使原料的受熱更加均勻,提高了烘干效果;
(3)本發(fā)明中,烘干筒的上下分別設置有進料傳送帶和出料傳送帶,提高了烘干機的機械化程度,提高了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一種橫置烘干運輸一體機的示意圖;
圖2為一種橫置烘干運輸一體機的弧形攪拌葉片截面示意圖;
其中,1-進料傳送帶,2-出料傳送帶,3-烘干筒,4-送風管,5-風機,6-加熱器,7-進風管,8-攪拌軸,9-電機,10-弧形攪拌葉片,11-出風口,12-隔板,13-導風孔,14-通風孔,15-進料口,16-出料口,17-導板,18-收集框。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地詳細說明,但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
實施例1:
一種橫置烘干運輸一體機,具有機械化程度高,烘干效果好的優(yōu)點,如圖1、圖2所示,特別設置成下述結構:包括由上而下依次設置的進料傳送帶1、烘干裝置和出料傳送帶2;所述烘干裝置包括橫置的烘干筒3,烘干筒3的頂部開設有出風口11,烘干筒3的一端連通有送風管4,送風管4的自由端連通有風機5,風機5的進風口連通有加熱器6,加熱器6的入口處連接有與出風口11連通的進風管7;烘干筒3的內部插接有一攪拌軸8,攪拌軸8的一端伸出烘干筒3并與設置在烘干筒3另一端的電機9傳動連接;所述攪拌軸8上均勻分布有多個弧形攪拌葉片10,弧形攪拌葉片10的彎曲方向與弧形攪拌葉片10的運動方向一致。
實施例2:
本實施例是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優(yōu)化,進一步的為更好的實現(xiàn)本發(fā)明,如圖1所示,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在所述烘干筒3內的進風管7與攪拌軸8之間設置有與烘干筒3內壁形狀相匹配的隔板12,隔板12上均勻分布有多個導風孔13;導風孔13能夠使進入到烘干筒3內的熱風被均勻地引導進入原料所在區(qū)域,使熱風的分布更加均勻,提高原料的烘干效果。
實施例3:
本實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優(yōu)化,進一步的為更好的實現(xiàn)本發(fā)明,如圖1、圖2所示,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弧形攪拌葉片10上開設有多個均勻分布通風孔14;熱風能夠從通風孔穿過,能夠使原料烘干得更加均勻。
實施例4:
本實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優(yōu)化,進一步的為更好的實現(xiàn)本發(fā)明,如圖1所示,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烘干筒3的頂部和底部分別開設有進料口15和出料口16;出料口16與進料口15處均設置有門板,進料口15與進料傳送帶1的末端連接,出料口16與出料傳送帶2的始端連接。
實施例5:
本實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優(yōu)化,進一步的為更好的實現(xiàn)本發(fā)明,如圖1所示,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進料傳送帶1的末端設置有導板17,導板17的底部開設有與進料口連接的通孔;導板17能夠使從進料傳送帶1送來的原料能夠在其引導下順利進入到烘干筒3內,中途不需要人為對原料進行引導,節(jié)約了人力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
實施例6:
本實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優(yōu)化,進一步的為更好的實現(xiàn)本發(fā)明,如圖1所示,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出料傳送帶2的末端連接有收集框18。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發(fā)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發(fā)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均落入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