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調節(jié)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空氣調節(jié)器,其包括室內機,在室內機內,以包圍貫流送風機的方式形成熱交換器組件,熱交換器組件為翅管式熱交換器,包括迎風面朝向室內機前面的前部熱交換器和迎風面朝向室內機背面的后部熱交換器,前部熱交換器的至少一部分是由具備1列導熱管的熱交換器層疊M層而成,后部熱交換器是由具備1列導熱管的熱交換器層疊N層形成的,其中,M和N是自然數且N<M,前部熱交換器的最靠近迎風面的第M層熱交換器的最下端位于其相鄰的第M-1層的熱交換器的最下端的上方,通過一個以上的固定部將第M層的最下端和第M-1層固定。因此,能夠防止熱交換器變形并且防止振動和噪音。
【專利說明】空氣調節(jié)器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空氣調節(jié)器。
【背景技術】
[0002]一直以來,在現有的例如日本發(fā)明公開公報2001-210388公開的空氣調節(jié)器中,空氣調節(jié)器的熱交換器組件包括前部熱交換器a和后部熱交換器b,前部熱交換器a和后部熱交換器b的彎曲部23上設有防止氣流短路的密封部件I,所述密封部件I包括密封板2,和設在所述密封板2的兩端的安裝爪3。所述安裝爪3自由嵌合在所述熱交換器組件的圓形導熱管10上,通過旋轉使上述密封板2轉到和上述彎曲部23抵接(參見圖1和圖2)。
[0003]但是,現有的空氣調節(jié)器中,由于熱交換器有一定長度,其中間部分容易因自重發(fā)生變形,而且現有技術并未公開對于熱交換器組件的前部熱交換器a下部設有固定部件,容易存在熱交換效率下降和因為振動和接水盤接觸或熱交換器本身產生噪音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
[0004]本發(fā)明是有鑒于上述問題而完成的發(fā)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防止熱交換器變形并且防止振動和噪音的空氣調節(jié)器。
[0005]本發(fā)明所涉及的空氣調節(ji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氣調節(jié)器包括室內機,在所述室內機內,以包圍貫流送風機的方式形成熱交換器組件,所述熱交換器組件為翅管式熱交換器,包括迎風面朝向所述室內機前面的前部熱交換器和所述迎風面朝向所述室內機背面的后部熱交換器,所述前部熱交換器的至少一部分是由具備I列導熱管的熱交換器層疊M層而成,所述后部熱交換器是由具備I列導熱管的熱交換器層疊N層形成的,其中,M和N是自然數且N〈M,所述前部熱交換器的最靠近迎風面的第M層熱交換器的最下端位于其相鄰的第M-1層的熱交換器的最下端的上方,通過一個以上的固定部將第M層的最下端和第M-1層固定。因此,能夠提供一種能夠防止熱交換器變形提高熱交換效率并且防止振動和噪音的空氣調節(jié)器。
[0006]另外,在上述的本發(fā)明所涉及的空氣調節(jié)器中,優(yōu)選所述固定部件包括板狀的主體部,所述板狀的主體部包括;第I卡爪,設置于所述主體部的一個端部,具有圓弧形的第I內表面,且以所述第I內表面緊貼于所述第M層熱交換器的導熱管的外表面的方式卡止于所述第M層熱交換器的導熱管上;第2卡爪,設置于所述主體部的一個端部,與所述第I卡爪相對設置,具有圓弧形的第2內表面,且以所述第2內表面緊貼于所述第M-1層熱交換器的導熱管的外表面的方式卡止于所述第M-1層熱交換器的導熱管上。
[0007]依靠上述結構,可以可靠地固定所述熱交換器,防止熱交換器變形,提高熱交換效率。
[0008]另外,在上述的本發(fā)明所涉及的空氣調節(jié)器中,優(yōu)選所述固定部件還包括與所述板狀的主體部一體形成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突出形成在所述第M層熱交換器的最下端的下方。[0009]依靠上述結構,所述突出部比熱交換器組件更接近接水盤內側面,可以防止熱交換器組件因振動和接水盤接觸產生噪音,
[0010]另外,在上述的本發(fā)明所涉及的空氣調節(jié)器中,優(yōu)選所述限位部與所述接水槽之間的間隔為Imm以下。
[0011]另外,在上述的本發(fā)明所涉及的空氣調節(jié)器中,優(yōu)選所述限位部抵接于所述接水槽上。
[0012]另外,在上述的本發(fā)明所涉及的空氣調節(jié)器中,所述固定部件由彈性材料構成。
[0013]根據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能夠防止熱交換器變形提高熱交換效率并且防止振動和噪音的空氣調節(jié)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是表示現有的空氣調節(jié)器的熱交換器組件的大致結構的立體圖。
[0015]圖2是表示現有的空氣調節(jié)器的熱交換器組件的大致結構的側視圖。
[0016]圖3是表示本發(fā)明所涉及的空氣調節(jié)器的室內機的大致結構的主視圖。
[0017]圖4是表示第I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氣調節(jié)器的大致結構的截面圖。
[0018]圖5是表示第I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氣調節(jié)器的大致結構的部分截面圖。
[0019]圖6是表示第I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氣調節(jié)器的固定部的大致結構的截面圖。
[0020]圖7是表示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氣調節(jié)器的熱交換器組件的大致結構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的說明。在此,在附圖的說明中,對相同或者相當的要素標記相同的符號,省略重復的說明。
[0022](第I實施方式)
[0023]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氣調節(jié)器包括室內機100和室外機(沒有圖示)。室內機100通常被安裝于例如室內的墻體上。
[0024]圖3是表示本發(fā)明所涉及的空氣調節(jié)器的室內機的大致結構的主視圖。圖4是表示第I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氣調節(jié)器的大致結構的截面圖。如圖3和圖4所示,室內機100包括室內機主體101、熱交換器組件20、貫流送風機30、以及接水槽40。貫流送風機30從位于室內機主體101的頂部的吸入口吸入空氣,并使吸入的空氣流過熱交換器組件20以進行熱交換,從而將通過熱交換而加熱或者冷卻了的空氣從送出口送出至室內。接水槽40用于接收在熱交換器組件20的表面產生的冷凝水。
[0025]另外,如圖4所示,在室內機100內,以包圍貫流送風機30的方式形成熱交換器組件20,熱交換器組件20為翅管式熱交換器,包括迎風面朝向室內機前面的前部熱交換器201和迎風面朝向室內機背面的后部熱交換器202。在此,所謂“迎風面”,是指吸入空氣從吸入格柵沿著圖4中的箭頭方向進入室內機后和熱交換器最先接觸的面。
[0026]具體來說,前部熱交換器201包括作為靠近貫流送風機30側的層的第I層熱交換器203和作為靠近迎風面?zhèn)鹊膶拥牡?層熱交換器205。所述第I層熱交換器203包括折彎形成的第I段熱交換器207、第2段熱交換器208和第3段熱交換器206,第2層熱交換器205包括第4段熱交換器209和第5段熱交換器210,第4段熱交換器209和第5段熱交換器210分別大致層疊在第I段熱交換器207和第2段熱交換器208處,第I層熱交換器203的和接水槽40接近的第3段熱交換器206 (亦即,前部熱交換器201的和接水槽40接近的一部分)由具備I列導熱管I的熱交換器層疊I層形成。
[0027]另外,后部熱交換器202由具備I列導熱管I的熱交換器層疊I層形成。
[0028]并且,熱交換器組件20中第I層熱交換器203和第2層熱交換器205依靠固定部件90相互固定。
[0029]圖5是表示第I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氣調節(jié)器的大致結構的部分截面圖。圖6是表示第I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氣調節(jié)器的固定部的大致結構的截面圖。
[0030]如圖5和圖6所示,前部熱交換器201的最靠近迎風面的第2層熱交換器205的最下端205a位于其相鄰的第I層的熱交換器203的最下端206a的上方。
[0031]另外,固定部件90包括板狀的主體部901,板狀的主體部901包括第I卡爪902以及第2卡爪903。
[0032]第I卡爪902設置于主體部901的一個端部904,具有圓弧形的第I內表面902S,且以第I內表面902S緊貼于第2層熱交換器205的導熱管I的外表面的方式卡止于第2層熱交換器205的導熱管I上。
[0033]第2卡爪903設置于主體部901的另一個端部905,與第I卡爪902相對設置,具有圓弧形的第2內表面903S,且以第2內表面903S緊貼于第I層熱交換器203的導熱管I的外表面的方式卡止于第I層熱交換器203的導熱管I上。
[0034]另外,優(yōu)選固定部件90還包括與板狀的主體部一體形成的限位部906,限位部906突出形成在第2層熱交換器205的最下端205a的下方。
[0035]另外,優(yōu)選限位部906與接水槽40之間的間隔為Imm以下。但是,并不限于此,限位部906也可以抵接于接水槽40上。在此情況下,通過接水槽抵住限位部,從而可以更加可靠地將第2層熱交換器的最下端和第I層熱交換器固定。
[0036]作為固定部件90的構成材料,優(yōu)選使用彈性材料,在此情況下,可以利用固定部件的彈性變形微調整固定部件的兩個卡爪之間的間距,從而即使在兩個卡爪之間的間距較小的情況下,也可以通過使兩個卡爪向著使兩個卡爪遠離的方向發(fā)生彈性變形而卡合到熱交換器205的導熱管和熱交換器203的導熱管上,而且,在卡合上之后,由于固定部件的彈性恢復力,可以使固定部件更加牢固地卡止在熱交換器205的導熱管和熱交換器203的導熱管上。
[0037]根據上述的空氣調節(jié)器,能夠防止熱交換器變形并且防止振動和噪音。
[0038]另外,前部熱交換器201的和接水槽40接近的部分206優(yōu)選由具備I列導熱管I的熱交換器層疊I層形成。這樣,由于前部熱交換器的和接水槽接近的一部分中的熱交換器的層數小于前部熱交換器的遠離接水槽的一部分中的熱交換器的層數,因此,可以加強空氣調節(jié)器前部的遠離接水槽的一部分中的熱交換能力,從而可以提高空氣調節(jié)器的制暖/制冷能力。
[0039]對于上述效果的形成原因,本發(fā)明人們進行了探討研究,雖然還不夠明確,但是可以認為,由于現有的熱交換器中在構成熱交換器的翅片中設置有兩列(或者兩列以上)的導熱管,因此,在該兩列導熱管之間容易通過鋁制的翅片而進行熱傳導,從而造成熱損失,相反的,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將僅具備一列導熱管的兩層熱交換器層疊,從而即使在該兩層熱交換器接觸的情況下,該兩層熱交換器的多個翅片也不會完全對齊而存在錯開的情況,因此,利用翅片之間的間隙而能夠有效地阻隔通過鋁制的翅片進行的熱傳導,從而能夠提高與空氣的熱交換效率來提高空氣調節(jié)器的制暖/制冷能力。
[0040](第2實施方式)
[0041]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氣調節(jié)器與第I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氣調節(jié)器的不同在于,熱交換器組件的結構不同。
[0042]圖7是表示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氣調節(jié)器的熱交換器組件的大致結構的立體圖。如圖7所示,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熱交換器組件20’包括迎風面朝向室內機前面的前部熱交換器201’和迎風面朝向室內機背面的后部熱交換器202’。即,前部熱交換器201’包括作為最靠近貫流送風機30側的層的第I層熱交換器203 ’、作為最靠近迎風面?zhèn)鹊膶拥牡?層熱交換器205’、以及介于第I層熱交換器203’和第3層熱交換器205’之間的第2層熱交換器204’。后部熱交換器202’包括作為最靠近貫流送風機30側的層的第I層熱交換器206’、以及作為最靠近迎風面?zhèn)鹊膶拥牡?層熱交換器207’。前部熱交換器201’的和接水槽40接近的一部分由具備I列導熱管的熱交換器層疊2層形成,且包括作為最靠近貫流送風機30側的層的第I層熱交換器208’、以及作為最靠近迎風面?zhèn)鹊膶拥牡?層熱交換器209,。
[0043]即使是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氣調節(jié)器,也能夠實現與第I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氣調節(jié)器相同的效果。
[0044]以上,對本發(fā)明所涉及的空氣調節(jié)器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fā)明所涉及的空氣調節(jié)器并不限于上述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偏離本發(fā)明的實質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以根據需要對本發(fā)明進行變形和變化。這些變形和變化均落入本發(fā)明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空氣調節(jié)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氣調節(jié)器包括室內機, 在所述室內機內,以包圍貫流送風機的方式形成熱交換器組件, 所述熱交換器組件為翅管式熱交換器,包括迎風面朝向所述室內機前面的前部熱交換器和所述迎風面朝向所述室內機背面的后部熱交換器, 所述前部熱交換器的至少一部分是由具備I列導熱管的熱交換器層疊M層而成, 所述后部熱交換器是由具備I列導熱管的熱交換器層疊N層形成的, 其中,M和N是自然數且N〈M,所述前部熱交換器的最靠近迎風面的第M層熱交換器的最下端位于其相鄰的第M-1層的熱交換器的最下端的上方, 通過一個以上的固定部將第M層的最下端和第M-1層固定。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氣調節(jié)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件包括板狀的主體部,所述板狀的主體部包括; 第I卡爪,設置于所述主體部的一個端部,具有圓弧形的第I內表面,且以所述第I內表面緊貼于所述第M層熱交換器的導熱管的外表面的方式卡止于所述第M層熱交換器的導熱管上; 第2卡爪,設置于所述主體部的一個端部,與所述第I卡爪相對設置,具有圓弧形的第2內表面,且以所述第2內表面緊貼于所述第M-1層熱交換器的導熱管的外表面的方式卡止于所述第M-1層熱交換器的導熱管上。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空氣調節(jié)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件還包括與所述板狀的主體部一體形成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突出形成在所述第M層熱交換器的最下端的下方。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空氣調節(jié)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部與所述接水槽之間的間隔為1mm以下。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空氣調節(jié)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部抵接于所述接水槽上。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氣調節(jié)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件由彈性材料構成。
【文檔編號】F24F1/00GK103900151SQ201210587465
【公開日】2014年7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2月28日
【發(fā)明者】柯峰, 沈卓君, 戴挺 申請人:松下電器產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