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熱交換器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520446閱讀:259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熱交換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在搭載在例如汽車上的制冷循環(huán)即車輛空調(diào)器的蒸發(fā) 器中良好應用的熱交換器。
背景技術
在本申請說明書和權利要求書的范圍內(nèi),以流過ff比鄰熱交換管之間通
風間隙的空氣的下游側(圖1中箭頭x所示方向)為前,以其相反側為后。
一直以來,作為用于車輛空調(diào)器的蒸發(fā)器,廣泛地使用所謂疊層型的 蒸發(fā)器,疊層型的蒸發(fā)器是指使一對亞狀板相向,對彼此周緣部進行焊接 而組成扁平中空體,并列狀地設置多個所述扁平中空體,并將波紋散熱片 設置在毗鄰扁平中空體之間,然后焊接在扁平中空體上。
但是近些年來,要求蒸發(fā)器進一步小型輕量化以及高性能化。
對應于這種要求,本申請人提出了一種熱交換器(例如參考特開2006 -138620號公報),該熱交換器包括相互保持間距地設置的1對集管箱 (headertank)、設置在兩個集管箱之間的多個熱交換管。兩個集管箱包 括在前后方向并排設置同時相互一體化的兩個集管部.將由分別在兩個集 管箱的長度方向保持間距設置的多個熱交換管組成的熱交換管群逐列設置 在兩個集管箱的各個集管部彼此之間,同時各個熱交換管的熱交換管的兩 端部在插入兩個集管箱的各個集管部內(nèi)狀態(tài)下,與各個集管部連結。各個 集管箱包括與所有熱交換管連結的第1部件、與第1部件MJJit第1部 件中的與熱交換管相反一側進行覆蓋的第2部件,兩個集管箱的第l部件 和第2部件具有不同的橫截面形狀,同時兩個集管箱的外形橫截面形狀不 同,各個熱交換管群中熱交換管的前后方向外側緣部的上端與設置在集管
部內(nèi)的止擋部接觸。
然而在上述公報記栽的熱交換器內(nèi),由于兩個集管箱的第l部件和第
2部件具有不同的橫截面形狀,因而存在使用的部件種類繁多的問題。
而且上述/〉報記載的熱交換器采用下述方式制造,即將各個結構部件 臨時組裝在一起,然后將所有結構部件焊接在一起,然而,僅各個熱交換 管群中的熱交換管的前后方向外側緣部的上端與設置在集管部內(nèi)的止擋部 接觸,因而存在難以在制造時使熱交換管向集管部內(nèi)的突出長度保持恒定 的問題。于是擔心一旦在制造時熱交換管向集管部內(nèi)的突出長度不恒定, 則由熱交換管傾斜、集管箱傾斜、集管箱變形等,所制造出的熱交換器的 外形尺寸精度低下。而且在制造后的熱交換器中, 一旦熱交換管向集管部 內(nèi)的突出長度不恒定,則擔心制冷劑的分流不均勻,不能獲得所希望的冷 卻性能。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解決上述問題,減少所使用部件種類的熱交 換器。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包括下述形態(tài)。
l)一種熱交換器,將由多個熱交換管組成的熱交換管群在前后方向 上保持間距地多列設置在相互保持間距地設置的l對集管箱之間,所述多
個熱交換管在集管箱的長度方向上保持間距地:置同時兩端部與兩集管箱 連結。
兩集管箱的周壁的橫截面形狀相同,并且相互逆向地設置。 2 )在上述l)記載的熱交換器中,熱交換管為扁平狀,同時寬度方 向朝向前后方向地設置,熱交換管的長度方向的兩端部插入兩集管箱內(nèi), 在兩集管箱上分別設置有與熱交換管的前后兩側緣部的兩端觸接的止擋 部。
3)在上述2)記載的熱交換器中,每個集管箱包括在前后方向上并排 設置同時相互一體化的兩個集管部,兩集管箱的各集管部彼此之間分別設
置有l(wèi)列熱交換管群,熱交換管的兩端部插入兩集管箱的各集管部內(nèi),在 兩集管箱的各集管部內(nèi)分別設置有與熱交換管的前后兩側緣部的兩端觸接 的止擋部。
4) 在上述1)記栽的熱交換器中,每個集管箱包括與所有熱交換管 連結的第l部件、以及與第1部件#^并且對第l部件中的與熱交換管相 反一側進行覆蓋的第2部件,兩集管箱的第l部件整體上形狀相同,同時 第2部件的外形為相同形狀.
5) 在上述4)記載的熱交換器中,每個集管箱包括在前后方向上并排 設置同時相互一體化的2個集管部,兩集管箱的各集管部彼此之間分別設 置了l列熱交換管群,第l部件具有相互向另一集管箱側膨出且形成兩 個集管部的熱交換管連接側部分的前后兩個集管形成部、和對兩個集管形 成部彼此進行連接的連接壁,第2部件具有向與熱交換管相反一側膨出且 形成兩個集管部中的與熱交換管連接側相反一側的部分的前后兩個集管形 成部、和對兩個集管形成部彼此進行連接的連接壁,各個集管箱的第l部 件和第2部件在兩集管形成部的前后方向的外側壁和連接壁處接合。
6) 在上述5)記栽的熱交換器中, 一集管箱的第2部件中的前后兩集 管形成部的前后兩側緣部,彼此由將前后兩集管部內(nèi)在高度方向上劃分為 兩個空間的分隔壁連結,同時,另一集管箱的第2部件中的后集管形成部 的前后兩側緣部,彼此由將后集管部內(nèi)在高度方向上劃分為兩個空間的分 隔壁連結,另一集管箱的第2部件的橫截面形狀,除了不具有將前集管形 成部的前后兩側緣部彼此連結的分隔壁之外,與一集管箱的第2部件的橫 截面形狀相同,兩集管箱的第2部件由相同的擠壓型材形成。
7) 在上述6)記栽的熱交換器中, 一集管箱的前集管部是制冷劑入口 集管部,所述一集管箱的后集管部是制冷劑出口集管部,另一集管箱的前 集管部是笫1中間集管部,所述另一集管箱的后集管部是第2中間集管部, 制冷劑入口形成于制冷劑入口集管部的一端部,制冷劑出口形成于制冷劑
出口集管部的與制冷劑入口相同的一端,^使制冷劑入口集管部的兩個空間 經(jīng)由連通孔連通,該連通孔形成于分隔壁中的與制冷劑入口和制冷劑出口
相反一側的端部, >使制冷劑出口集管部的兩個空間經(jīng)由形成在分隔壁上的
制冷劑通過孔連通,使第1中間集管部和第2中間集管部連通,使笫2中 間集管部的兩個空間經(jīng)由形成在分隔壁上的制冷劑通過孔連通。
8) 在上述5)記載的熱交換器中,熱交換管為扁平狀,同時寬度方向 朝向前后方向地設置,熱交換管的長度方向的兩端部插入兩集管箱的各個 集管部內(nèi),在兩集管箱的第2部件的各個集管形成部的前后兩側緣部上, 分別設置有與熱交換管的前后兩側緣部的兩端觸接的止擋部。
9) 在上述8)記栽的熱交換器中,各個集管箱的第2部件的各個集管 形成部中在前后方向外側的止擋部,形成得在各個集管形成部的前后方向 外側壁內(nèi)面上向熱交換管側突出,在第l部件的各個集管形成部中前后方 向外側壁的端部和第2部件的各個集管形成部中前后方向外側壁的端部觸 接、并且在第l部件的各個集管形成部的前后方向外側壁內(nèi)面與止擋部的 外側面面接觸的狀態(tài)下,第1部件和笫2部件的各個集管形成部的前后方 向外側壁彼此、以及第1部件的各個集管形成部的前后方向外側壁和第2 部件的止擋部分別接合。
上述熱交換器在包含壓縮機、冷凝器和蒸發(fā)器的制冷循環(huán)中,作為蒸 發(fā)器而良好地應用。該制冷循環(huán)例如作為車輛空調(diào)器而搭載在車輛上。
根據(jù)上述l)的熱交換器,由于兩集管箱的外形的橫截面形狀相同, 并相互逆向地設置,因而,能夠使用通用部件形成兩集管箱.從而能夠減 少所使用部件的種類。
根據(jù)上述2)的熱交換器,由于在兩集管箱上分別設置了與熱交換管 的前后兩側緣部的兩端觸接的止擋部,因而在制造熱交換管時,能夠簡單 地使熱交換管向兩集管箱內(nèi)的突出長度恒定.從而能夠防止因上述突出長 度不恒定所引起的熱交換管的傾斜、集管箱的傾斜和集管箱的變形,提高 制造的熱交換管的尺寸精度。而且由于在制造后的熱交換管中,所有熱交 換管向兩集管箱內(nèi)的突出長度恒定,因而制冷劑向所有熱交換管中的分流 均勻,從而,能夠防止熱交換性能下降.
根據(jù)上述3)的熱交換器,由于每個集管箱包括在前后方向上并排設 置同時相互一體化的2個集管部,兩集管箱的各個集管部彼此之間分別設 置了 l列熱交換管群,熱交換管的兩端部插入兩集管箱的各個集管部內(nèi), 在兩集管箱的各個集管部內(nèi),分別設置了與熱交換管的前后兩側緣部的兩 端觸接的止擋部,因而在制造熱交換器時,能夠簡單地使熱交換管向兩集 管箱的各集管部內(nèi)的突出長度恒定。從而能夠防止因上述突出長度不恒定 所引起的熱交換管的傾斜、集管箱的傾斜和集管箱的變形,提高制造的熱 交換器的尺寸精度。而且由于在制造后的熱交換器中,所有熱交換管向兩 集管箱的各集管部內(nèi)的突出長度變得恒定,因而制冷劑向所有熱交換管中 的分流均勻,從而,能夠防止熱交換性能下降。
根據(jù)上述4)的熱交換器,由于兩集管箱的第1部件能夠7>用,同時 能夠使用相同材料形成第2部件,從而能夠減少所使用的部件種類,
根據(jù)上述6)的熱交換器,由于兩集管箱的第2部件由相同的擠壓型 材形成,因而能夠減少所使用的部件種類。
才艮據(jù)上述8)的熱交換器,由于在兩集管箱的第2部件的各個集管形 成部的前后兩側緣部上設置了分別與熱交換管的長度方向的兩端部的前后 兩端觸接的止擋部,因而在制造熱交換器時,能夠簡單地使熱交換管向兩 集管箱內(nèi)的突出長度恒定。從而能夠防止因上述突出長度不恒定所f 1起的 熱交換器的傾斜、集管箱的傾斜和集管箱的變形,提高所制造的熱交換器 的尺寸精度。而且由于在制造后的熱交換器中,所有熱交換管向兩集管箱 內(nèi)的突出長度變得恒定,因而制冷劑向所有熱交換管中的分流均勻,從而, 能夠防止熱交換性能下降。
根據(jù)上述9的熱交換器,由于兩個部件的兩集管形成部的前后方向外 側緣部的接合量長,從而能夠提高兩者的接合強度。


圖l是顯示適用于本發(fā)明的蒸發(fā)器的整體結構的、 一部分被剖切的立 體圖2是從后方觀看圖1所示蒸發(fā)器時省略了中間部的垂直剖面圖3是省略了一部分的、沿圖2中A-A線的放大剖面圖4是圖1所示蒸發(fā)器的制冷劑進出用集管箱的局部分解立體圖5是圖2的B-B線的剖面圖6是圖5的C-C線的放大剖面圖7是圖6的D-D線的剖面圖8是顯示圖1所示蒸發(fā)器的制冷劑進出用集管箱的右端部件和連接 板且一部分被剖切的立體圖9是顯示圖1所示蒸發(fā)器的制冷劑轉彎(回轉)用集管箱的局部分 解立體圖IO是圖2的E-E線的剖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文將參考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進行說明。在下文說明的具體 實施例是將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熱交換器應用在使用氯氟烴(氟化烴,氟利昂類) 制冷劑的車輛空調(diào)器的蒸發(fā)器中的示例。
而且在下文的說明中,分別以圖l和圖2中的上下、左右為上下、左 右。而且在下文的說明中,稱作"鋁"的用語也包含純鋁之外的鋁合金。
圖1和2顯示蒸發(fā)器的整體結構,圖3 ~ 10顯示蒸發(fā)器的主要部位。
如圖1 ~ 3所示,蒸發(fā)器20在上下方向保持間隔地設置的鋁制制冷劑 輸入輸出用集管箱22和鋁制制冷劑轉彎用集管箱23之間設置了熱交換芯 部21。
制冷劑輸入輸出用集管箱22包括位于前側(通風方向下游側)的制冷 劑入口集管部24、位于后側(通風方向上游側)的制冷劑出口集管部25、 將兩個集管部24和25相互連接一體化的連接部26 (參考圖3)。鋁制制 冷劑入口管27連接到制冷劑輸入輸出用集管箱22的制冷劑入口集管部24 上,同樣鋁制制冷劑輸出管28連接到制冷劑出口集管部25上。
制冷劑轉彎用集管箱23包括位于前側的制冷劑流入側中間集管部30 (第l中間集管部)、位于后側的制冷劑流出側中間集管部31 (第2中間
集管部)、將兩個集管部30和31相互連接一體化的連接部32。由兩個集 管部30和31以及連接部32形成排水槽33。制冷劑輸入輸出用集管箱22 和制冷劑轉彎用集管箱23的周壁的橫截面形狀相同,設置得上下相互逆 向。
通過將由在左右方向保持間隔且并列狀地設置的多個熱交換管34組 成的熱交換管群35在前后方向上并排數(shù)列,在此是配置兩列,將波玟散熱 片36分別i殳置在各個熱交換管群35的班比鄰熱交換管34彼此之間的通風間 隙以及各個熱交換管群35的左右兩端的熱交換管34的外側,并焊接到熱 交換管34上,而且將鋁制側板37分別設置在左右兩端的波紋散熱片36 的外側并焊接在該波紋散熱片36上,構成上述熱交換芯部21。于是前側 熱交換管群35的熱交換管34的上下兩端與制冷劑入口集管部24和制冷劑 流入側中間集管部30連結,后側熱交換管群35的熱交換管34的上下兩端 與制冷劑出口集管部25和制冷劑流出側中間集管部31連結。
熱交換管34由利用鋁制擠壓型材形成的棵材(bare, ^涂飾件)構 成,熱交換管34是寬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地配置同時在寬度方向上并排具 有多個制冷劑通路34a的扁平狀(參考圖5).波紋管36;l^吏用兩面都有 焊接材層的鋁釬焊薄板而形成為波狀的管,包括波頂部、波底部以及對波 頂部和波底部進行連接的平坦水平狀連接部,多個通氣孔在前后方向上并 排地形成在連接部上。波紋管36由構成前后熱交換管群35的前后兩熱交 換管34所共有,其前后方向的寬度大致與前側熱交換管34的前^和后 側熱交換管34的后側緣的間距相同.波紋管36的波頂部和波底部焊接在 前后熱交換管上.而且,波紋管36的前側緣比前側熱交換管34的前側緣 稍向前方突出。
如圖3~5所示,制冷劑輸入輸出用集管箱22包括由兩面都有焊接 材層的鋁釬焊薄板形成而且與所有熱交換管34連結的板狀第1部件38、
部件39、由兩面都有焊接材層的鋁釬焊薄板形成而且焊接在兩部件38和 39的左右兩端上的鋁制端部件41、 42。將前后方向長的鋁制^板43橫
跨制冷劑入口集管部24和制冷劑出口集管部25地焊接在右端部件43的外 面。將制冷劑入口管27和制冷劑輸出管28連接到#^板43上。
第l部件38包括形成制冷劑入口集管部24下部的下方膨出狀的第 1集管形成部44、形成制冷劑出口集管部25下部的下方膨出狀的第2集管 形成部45、對第1集管形成部44的后側緣部和第2集管形成部45的前側 緣部進行連接且形成連接部26下部的連接壁46。第1集管形成部44包括 水平平坦狀的底壁441、與底壁441的前后兩側緣部一體形成的前后兩側 壁442和443。前側壁442包括與底壁441的前斜目連且向上方向前方傾 斜的傾斜部442a、與傾斜部442a的上^目連且向上方伸出的垂直部442b。 垂直部442b的上端面和前面之間進行了倒角。垂直部442b的上端部變細。 后側壁443整體向上方向后方傾斜,前側壁442的上端位于比后側壁443 的上端偏靠上方。第2集管形成部45具有與第1集管形成部44左右對稱 形狀,包括水平平坦狀的底壁451、與底壁451的后側緣部和前側^部一 體形成的后側壁452和前側壁453。后側壁452包括與底壁451的后射目 連且向上方向后方傾斜的傾斜部452a、與傾斜部452a的上緣相連的垂直 部452b。垂直部452b的上端面和后面之間進行了倒角。垂直部452b的上 端部變細。后側壁453整體向上方向前方傾斜。后側壁452的上端相比前 側壁453的上端位于上方。于是第1集管形成部44的后側壁443的上緣與 第2集管形成部45的前側壁453的上緣由連接壁46而連接為一體,
多個前后方向長的管插通孔47在左右方向保持間隔地分別形成在第1 部件38的兩個集管形成部44和45上,并且在左右方向上處于同一位置上。 第1集管形成部44的管插通孔47形成得從前側壁442的傾斜部442a朝向 后側壁443。第2集管形成部45的管插通孔47形成得從后側壁452的傾 斜部452a朝向前側壁453。將熱交換芯部21的前后兩熱交換管群35的熱 交換管34的上端部插入到兩個集管形成部44和45的管插通孔47內(nèi),利 用第1部件38的焊接材層而焊接在第1部件38上,由此,前側熱交換管 群35的熱交換管34的上端部連通地與制冷劑入口集管部24連結,后側熱 交換管群35的熱交換管34的上端部連通地與制冷劑出口集管部25連結。
多個左右方向長的排水用通孔48在左右方向上保持間隔地形成在第1部件 38的連接壁46上。而且多個固定用通孔49與排水用通孔48位置偏離并 在左右方向上保持間隔地形成在第1部件50的連接壁46上。
第2部件39包括形成制冷劑入口集管部24上部的上方膨出狀的第 1集管形成部51;形成制冷劑出口集管部31上部的上方膨出狀的第2集管 形成部52;對第1集管形成部51的后側緣部和第2集管形成部52的前側 緣部進行連接、并焊接到第1部件38的連接壁46上從而形成連接部26 的上部的連接壁53。第1集管形成部51具有向上方突出的橫截面圓弧狀 的頂壁51a、在整個長度上與頂壁51a的前后兩側緣一體形成的前后兩側 壁51b和51c。向下方突出且與前側熱交換管群35的熱交換管34的前側 緣部上端觸接的止擋部110,在整個長度上一體形成在前側壁51b (第1 集管形成部的前后方向外側壁)的下端部內(nèi)面上.第l部件38的第l集管 形成部44的垂直部442b的上端部所嵌合的槽,在整個長度上形成在前側 壁51b的下端面上。第2集管形成部52具有向上方突出的橫截面圓弧狀的 頂壁52a、在整個長度上與頂壁52a的前后兩側緣一體形成的前后兩側壁 52b和52c。向下方突出且與后側熱交換管群35的熱交換管34的后側絲^部 上端觸接的止擋部120,在整個長度上一體形成在后側壁52c (第2集管形 成部的前后方向外側壁)的下端部內(nèi)面上。第l部件38的第2集管形成部 45的垂直部452b的上端部所嵌合的槽,在整個長度上形成在后側壁52c 的下端面上。
第2部件39的第1集管形成部51的止擋部110和后側壁51c下端部、 即第1集管形成部51的前后兩側緣部,彼此由將制冷劑入口集管部24內(nèi) 劃分為上下兩個空間24A和24B的水平入口集管部內(nèi)分流控制壁51d連 結。向下方突出且與前側熱交換管群35的熱交換管34的后側緣部上端觸 接的止擋部111,在整個長度上一體形成在入口集管部內(nèi)分流控制壁51d 下面的后側緣部上。而且,第2部件39的第2集管形成部52的止擋部120 和前側壁52b下端部,即第2集管形成部52的前后兩側緣部,彼此在與入 口集管部內(nèi)分流控制壁51d相同高度位置上,由將制冷劑出口集管部25
內(nèi)劃分為上下兩個空間25A和25B的水平出口集管部內(nèi)分流控制壁52d 連結。向下方突出且與后側熱交換管群35的熱交換管34的前側緣部上端 觸接的止擋部121,在整個長度上一體形成在出口集管部內(nèi)分流控制壁52d 下面的前側緣部上。笫2部件39的4個止擋部110、 111、 120、 121的下 面處于相同高度位置。
在第2部件39的入口集管部內(nèi)分流控制壁51d上,從其左端形成了 切口部50。而且分流調(diào)整孔60分別貫通狀地形成在入口集管部內(nèi)分流控 制壁51d中靠近切口 50的部分和靠近右端的部分上。多個左右方向上長的 長圓形制冷劑通過孔54A和54B,在左右方向上保持間隔地貫通狀地形成 在第2部件39的出口集管部內(nèi)分流控制壁52d的后側部分上除去左右兩端 部之外的部分上。中央部的長圓形制冷劑通孔54A的長度比其它長圓形制 冷劑通孔54B的長度短,位于毗鄰的熱交換管34之間。
在第2部件39的連接壁53中與第1部件38的排水用通孔48相符位 置上,分別形成了左右方向上長的排水用通孔55,同樣在與第l部件38 的固定用通孔49相符的位置上形成了多個分別能夠嵌入固定用通孔49內(nèi) 的突起56。所謂的第1部件38和第2部件39,通過將突起56插入固定用 通孔49并鉚接(caulking,斂縫),在兩部件38和39被臨時定位狀態(tài)下, 利用第1部件38的焊接層材,將兩部件38和39的第1集管形成部44和 51的前側緣部彼此、第2集管形成部45和52的后側緣部彼此以及連接壁 46和53彼此焊接在一起.在兩個部件38和39的前后兩側緣部中,笫1 部件38的兩個集管形成部44、 45中前后方向外側壁442、 452的垂直部 442b、 452b的前端部與第2部件39的兩個集管形成部51、 52的前后方向 外側壁51b、 52c的前端部、以及第1部件38的兩個集管形成部44、 45 中前后方向外側壁442、 452的垂直部442b、 452b的前后方向內(nèi)面與止擋 部110、 120的前后方向外面彼此焊接在一起。
由此,由第1部件38的第1集管形成部44和笫2部件39的第1集 管形成部51,形成兩端敞開的中空狀的入口集管部主體240,由第2部件 39的第2集管部形成部45和第2部件39的笫2集管部形成部52形成兩
端敞開的中空狀的出口集管部主體250。
左端部件41是對入口集管部主體240的左端開口進行閉鎖的前蓋 41a、對出口集管部主體250的左端開口進行閉鎖的后蓋41b通過連接部 41c而一體化的部件,能夠嵌入入口集管部主體240內(nèi)的右方突出部57 — 體地形成在左端部件41的前蓋41a上,同樣能夠嵌入比出口集管部主體 250的分流控制壁52d靠上側的空間(25A)內(nèi)的上側右方突出部58、能 夠嵌入比分流控制壁52d靠下側的空間(25B)內(nèi)的下側右方突出部59在 上下保持間隔地一體形成在后蓋41b上。而且,分別向右方突出并與兩部 件38和39接合的接合爪61, 一體地形成在左端部件41的前后兩側壁以 及上緣和下緣之間的部分上。左端部件41利用自身的焊接材層焊接在兩部 件38和39上。于^/^口集管部內(nèi)分流控制壁51d的切口 50的左端開口由 左端部件41的前蓋41a封閉,從而,形成使入口集管部主體240的上下兩 空間24A和24B在左端部相互連通的連通孔70.而且在此連通孔70雖然 因由左側蓋18封閉切口 50的左端開口而形成,但是替代此,也可以不形 成切口 ,通過在入口集管部內(nèi)分流控制壁51d的左端部上形成通孔而i殳置 連通孔。
右端部件42是對入口集管部主體240的右端開口進行閉鎖的前蓋 42a、對出口集管部主體250的右端開口進行閉鎖的后蓋42b通過連接部 42c而一體化的部件。能夠嵌入比入口集管部主體240的分流控制壁51d 靠上側的空間(24A)內(nèi)的上側左方突出部62、能夠^A比分流控制壁51d 靠下側的空間(24B)內(nèi)的下側左方突出部80,在上下保持間隔地一體形 成在右端部件42的前蓋42a上,同樣能夠嵌入比出口集管部主體250的分 流控制壁52d靠上側的空間(25A)內(nèi)的上側左方突出部63、能夠嵌入比 分流控制壁52d靠下側的空間(25B)內(nèi)的下側左方突出部64,在上下保 持間隔地一體形成在后蓋42b上.制冷劑入口 66形成在右端部件42的前 蓋42a的上側左方突出部62的突出端壁上,同樣制冷劑出口 67形成在后 蓋42b的上側左方突出部63的突出端壁上.分別向左方突出而與兩部件 38和39 結合的棘爪65 —體地形成在右端部件42的前后兩側緣以;5Lh
緣和下緣之間的部分以及下緣的前后兩端部。
如圖6~8所示,向上方突出的第1 M雄部1 一體形成在右端部件 42的連接部42c的上端中前后方向的中央部上,同樣,向下方突出的第2 M雄部2 —體形成在連接部42c的下端部中前后方向的中央部上。在制 造蒸發(fā)器20時,在將右端部件42組裝在M板43上之前的狀態(tài)下,第2 接合雄部2向右側方突出。向右側方突出的第2#^雄部2由2A表示(參 考圖8中的虛線)。而且在右端部件42的下緣部的前后兩端部上分別形成 了切口 3。右端部件42利用自身的焊接材層焊接在兩部件38和39上。
板43具有與右端部件42的制冷劑入口 66相通的短圓筒狀制冷劑 流入口 68、與制冷劑出口 67相通的短圓筒狀制冷劑流出口 69。制冷劑流 入口 68和制冷劑流出口 69分別包括圓形通孔、在所述通孔周圍向右方突 出狀地一體形成的短圓筒狀部。
在接合板21中制冷劑流入口 68和制冷劑流出口 69之間的部分上,形 成了在上下方向延伸的防止短路用的裂縫4,同時還形成了與裂縫4上下 兩端連結的大致梯形的通孔5和6。而且,在^板43中上側通孔5的上 方部分和下側通孔6的下方部分上,分別形成了向左方(右端部件42側) 突出地U字狀彎曲的第1和第2M雌部7和8。右端部件42的第 雄部1從下方插入第1 M雌部7內(nèi)并與笫1 #^雌部7 M,同時右端 部件42的第2 M雄部2從上方插入第2 #雌部8內(nèi)并與第2 ^雌部 8M,從而阻止M板43向左右方向移動。右端部件42的第2^^雄 部2通過在如圖8虛線所示向右側方突出狀態(tài)下通過下側的通孔6后向后 下方彎曲,從上方插入第2 #^雌部8內(nèi)。而且笫1雌部7與右端部 件42的連接部42c中第1 #^雄部1的前后兩側部分^,由此,阻止接 合板43向下方移動。而且,向左方突出的掩^爪9分別一體地形成在^ 板43的下緣的前后兩端部上,同時該接合爪9在嵌入被形成于右端部件 42的下緣的切口 3內(nèi)的狀態(tài)下與右端部件42掩^,由此能夠阻止板 43向上方和前后方向的移動。如此,#^板43于在左右方向、上下方向 和前后方向的移動,皮阻止地與右端部件42接合的狀態(tài)下,利用右端部件
42的焊接材層焊接在右端部件42上。
形成在制冷劑入口管27 —端部上的縮徑部插入到^板43的制冷劑 流入口 68并焊接在制冷劑流入口 68上,同樣地,形成在制冷劑出口管28 一端部上的縮徑部插入到制冷劑流出口 69并焊接在制冷劑流出口 69上. 雖然圖示省略,膨脹閥安裝部件跨越兩管27和28地癡^在制冷劑入口管 27和制冷劑出口管28的另一端部上。
如圖3、 9和10所示,制冷劑轉彎用集管箱23包括由兩面都有焊接 材層的鋁釬焊薄板形成而且與所有熱交換管34連結的板狀第1部件73、 由鋁制擠壓型材形成的棵材構成并JUj"第1部件73的下側進行覆蓋的笫2 部件74、由兩面都有焊接材層的鋁釬焊薄板形成而且焊接在兩部件73和 74左右兩端上的鋁制端部件75、 76、和前后方向長的鋁棵材制造的連通部 件77,其中跨過制冷劑流入側中間集管部30和制冷劑流出側中間集管部 31地將連通部件77焊接在右端部件76的外面上。通過連通部件77,制冷 劑流入側中間集管部30和制冷劑流出側中間集管部31在右端部連通.
第1部件73包括形成制冷劑流入側中間集管部30上部的上方膨出 狀的第1集管形成部78、形成制冷劑流出側中間集管部31上部的上方膨 出狀的第2集管形成部79、對第1集管形成部78的后側緣部和第2集管 形成部79的前側緣部進行連接且形成連接部32上部的連接壁81.第1集 管形成部78由水平平坦狀的頂壁781、與頂壁781的前后兩側緣部一體形 成的前后兩側壁782和783組成。前側壁782包括與頂壁781的前緣相連 且向下方向前方傾斜的傾斜部782a、與傾斜部782a的下^目連的下垂部 782b。下垂部782b的下端面和前面之間進行了倒角。下垂部782b的下端 部變細。后側壁783整體向下方向后方傾斜。前側壁782的下端相比后側 壁783下端位于下方。笫2集管形成部79具有與第1集管形成部78左右 對稱形狀,包括水平平坦狀的頂壁791、與頂壁791的后側緣部和前側緣 部一體形成的后側壁792和前側壁793.后側壁792包括與頂壁791的后 斜目連且向下方向后方傾斜的傾斜部792a、與傾斜部792a的下^目連的 下垂部792b.下垂部792b的下端面和后面之間進行了倒角,下垂部792b
的下端部變細。前側壁793整體向下方向前方傾斜。后側壁792的下端相 比前側壁793的下端位于下方。于是笫1集管形成部78的后側壁783的下 緣與第2集管形成部79的前側壁793的下緣由連接壁81而連接為一體。 由第1集管形成部78的后側壁783與笫2集管形成部79的前側壁793以 及連接壁81,形成兩側面朝向上方且向前后方向外方傾斜的排水槽33。
多個在前后方向上長的管插入孔82在左右方向上保持間隔地形成在 第1部件73的兩集管形成部78和79上,兩集管形成部78和79的管插入 孔82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相同。第1集管形成部78的管插入孔82形成得 從前側壁782的傾斜部782a朝向后側壁783,其后端部位于排7jC槽33的 側面上。笫2集管形成部79的管插入孔82形成得從后側壁792的傾斜部 792a朝向前側壁793,其前端部位于排水槽33的側面上。而且,在兩集管 形成部78和79的管插入孔82的前后方向外側部分上形成了排水溝83, 排水溝83從第1集管形成部78的頂壁781延伸至前側壁782的下垂部782b 的下端,從第2集管形成部79的頂壁791延伸至后側壁792的下垂部792b 的下端。熱交換芯部21的前后兩熱交換管群35的熱交換管34的下端部插 入到兩集管形成部78和79的管插入孔82內(nèi),并利用笫1部件73的焊接 材層焊接在第1部件73上.從而,前側熱交換管群35的熱交換管34的下 端部與制冷劑流入側中間集管部30連通狀地連結,后側熱交換管群35的 熱交換管34的下端部與制冷劑流出側中間集管部31連通狀地連結。多個 左右方向長的排水用通孔84在左右方向保持間隔地形成在第1部件73的 連接壁81上。而且,多個固定用通孔85與排氷用通孔84位置偏離并在左 右方向上保持間隔地形成在第1部件73的連接壁81上,第1部件73與制 冷劑輸入輸出用集管箱22的笫l部件38的形狀相同,兩個部件73和38 在上下方向上逆向地i殳置。
第2部件74包括形成制冷劑流入側中間集管部30下部的下方膨出 狀的第1集管形成部86、形成制冷劑流出側中間集管部31下部的下方膨 出狀的笫2集管形成部87、對兩集管形成部86和87進行連接并焊接到第 1部件73的連接壁81上而形成連接部32的下部的連接壁88。第1集管形
成部86具有向下方突出的橫截面圓弧狀的底壁86a、在整個長度上與底壁 86a的前后兩側緣一體形成的前后兩側壁86b和86c。向上方突出且與前側 熱交換管群35的熱交換管34的前側緣部下端觸接的止擋部115,在整個 長度上一體形成在前側壁86b (第1集管形成部的前后方向外側壁)的上 端部內(nèi)面上。與第l部件73的第l集管形成部78的下垂部782b的下端部 嵌合的槽,在整個長度上形成在前側壁86b的上端面上。此外,向上方突 出且與前側熱交換管群35的熱交換管34的后側緣部下端觸接的止擋部 116,在整個長度上一體形成在第1集管形成部86的后側壁86c (笫1集 管形成部的前后方向內(nèi)側壁)的上端部上,
第2部件74的第2集管形成部87具有向下方突出的橫截面圓孤狀的 底壁87a、在整個長度上與底壁87a的前后兩側緣一體形成的前后兩側壁 87b和87c 向上方突出且與后側熱交換管群35的熱交換管34的后側緣部 下端觸接的止擋部125,在整個長度上一體形成在后側壁87c (第2集管形 成部的前后方向外側壁)的上端部內(nèi)面上。與笫1部件73的第2集管形成 部79的下垂部792b的上端部嵌合的槽在整個長度上形成在后側壁87c的 上端面上。第2集管形成部87的止擋部125和前側壁87b上端部、即第2 集管形成部87的前后兩側緣部,彼此由將制冷劑流出側中間集管部31內(nèi) 劃分為上下兩個空間31A和31B的水平分流控制壁87d連接。向上方突出 且與且與后側熱交換管群35的熱交換管34的前側緣部上端觸接的止擋部 126,在整個長度上一體形成在分流控制壁87d上面的前側緣部上。笫2 部件74的4個止擋部115、 116、 125、 126的上面位于同一高度,
多個圓形制冷劑通過孔89在左右方向上保持間隔地貫通地、形成在第 2部件74的分流控制壁87d中比前后方向中心部靠后側部分上.班比鄰的圓 形制冷劑通過孔89之間間距從右端部開始緩緩變大,而且fl比鄰的圓形制冷 劑通過孔89之間間距也可以都相同。
在第2部件74的連接壁88中與第1部件73的排水用通孔84 —致的 位置上,分別形成了在左右方向上長的排水用通孔91.同樣在與第l部件 73的固定用通孔85 —致的位置上,分別形成了向上方突出且能夠插入到
固定用通孔85內(nèi)的突起92。第l部件73和第2部件74,在由突起92插 入固定用通孔85內(nèi)并鉚接而將兩部件73和74臨時固定的狀態(tài)下,利用第 1部件73的焊接材層,將兩部件73和74的第1集管形成部78和86的前 側緣部彼此、第2集管形成部79和87的后側緣部彼此以及連接壁81和 88彼此焊接在一起。兩部件73和74的前后兩側緣部中,第1部件73的 兩集管形成部78和79中的前后方向外側壁782和792的下垂部782b和 792b的前端部與第2部件74的兩集管形成部86和87中的前后方向外側 壁86b和87c的前端部、以及第1部件73的兩集管形成部78和79中的前 后方向外側壁782和792的前后方向內(nèi)面與止擋部115、125前后方向外面, 彼此焊接在一起,除了制冷劑通過孔89、 54A、 54B的形狀和位置以及是 否存在分流控制壁51d之外,第2部件74與制冷劑輸入輸出用集管箱22 的第2部件39的形狀相同,兩個部件74和39上下逆向地設置。兩個部件 74和39由相同的擠壓型材形成。
由此,由第1部件73的第1集管形成部78和笫2部件74的第1集 管形成部86形成兩端敞開的中空狀的制冷劑流入側中間集管部主體300, 由第1部件73的第2集管形成部79和第2部件74的第2集管形成部87 形成兩端敞開的中空狀的制冷劑流出側中間集管部主體310。
左端部件75是將對制冷劑流入側中間集管部主體300的左端開口進行 閉鎖的前蓋75a、對制冷劑流出側中間集管部主體310的左端開口進:行閉 鎖的后蓋75b —體化的部件。能夠^X制冷劑流入側中間集管部主體300 內(nèi)的右方突出部93 —體地形成在前蓋75a上,同樣能夠嵌入比制冷劑流出 側中間集管部主體310的分流控制壁87d靠上側的空間31A內(nèi)的上側右方 突出部94、和能夠"比分流控制壁87d靠下側的空間31B內(nèi)的下側右方 突出部95,在上下保持間隔地一體形成在后蓋75b上。而且,分別向右方 突出而與兩部件73和74備^的備^爪100, —體地形成在左端部件75的 前后兩側緣以及上緣和下緣之間的部分上。左端部件75利用自身的焊接材 層焊接在兩部件73和74上。
右端部件76是將對制冷劑流入側中間集管部主體300的右端開口進行
閉鎖的前蓋76a、對制冷劑流出側中間集管部主體310的右端開口進行閉 鎖的后蓋76b —體化的部件。能夠嵌入制冷劑流入側中間集管部主體300 內(nèi)的左方突出部96 —體地形成在前蓋76a上。同樣能夠^制冷劑流出側 中間集管部主體310的比分流控制壁87d靠上側的空間31A內(nèi)的上側左方 突出部97、和能夠嵌入比分流控制壁87d靠下側的空間31B內(nèi)的下側左方 突出部98,在上下保持間隔地一體形成在后蓋76b上。分別向左方突出而 與兩部件73和74 #^的#爪99, 一體地形成在右端部件76的前后兩 側緣以及上緣和下緣之間的部分上。而且分別向右方突出而在下方被彎曲 并^在連通部件77的上緣部上的^爪104, 一體形成在右端部件76 的上緣的前后兩端部上,同時向右方突出而且在上方被彎曲并接合在連通 部件77的下緣部上的接合爪104 —體形成在右端部件76的下緣前后方向 中間部上。圖9顯示接合爪104在上方或下方彎曲前的狀態(tài)。使制冷劑從 制冷劑流入側中間集管部30流出的制冷劑流出口 101,形成在右端部件76 的前蓋76a的左方突出部96的突出端壁上,同樣^f吏制冷劑流入制冷劑流出 側中間集管部31的比分流控制壁87d靠下側的空間31B內(nèi)的制冷劑流入 口 102,形成在后蓋76b的下側左方突出部98的突出端壁上。朝向制冷劑 流出側中間集管部31內(nèi)部并向上方傾斜或彎曲在此為彎曲的導向部103, 一體形成在后蓋76b的下側左方突出部98中制冷劑流入口 102的周緣部的 下側部分上。導向部103將流入到制冷劑流出側中間集管部31的比分流控 制壁87d靠下側的空間31B內(nèi)的制冷劑向上側(分流控制壁87d側)引導。 右端部件76利用自身的焊接材層焊接在兩部件73和74上。
通過對鋁棵材實施壓制加工而形成連通部件77,從右側看,連通部件 77是與右端部件76形狀相同且尺寸相同的板狀,其周緣部利用右端部件 76的焊接材層而焊接在右端部件76的外面上。在連通部件77上形成了外 方膨出部105,從而4吏右端部件76的制冷劑流出口 101和制冷劑纟i^口 102 相通。外方膨出部105的內(nèi)部成為4吏右端部件76的制冷劑流出口 101和制 冷劑流入口 102相通的連通路。而且,在連通部件77上緣的前后兩端部和 下緣前后方向中央部上,分別形成了右端部件76的#爪104能夠嵌入的
切口 106。
通過將入口管27和輸出管28之外的所有部件組裝一起焊接而制造上 述蒸發(fā)器20。
蒸發(fā)器20與壓縮機和作為制冷劑冷卻器的冷凝器一起,構成使用氯氟 烴制冷劑的制冷循環(huán),并作為車輛空調(diào)器而搭載在車輛例如汽車上。
在上述蒸發(fā)器20中,壓縮機開啟時,通過壓縮機、冷凝器和膨脹閥后 的氣液^^曰的兩相制冷劑,從制冷劑入口管27通過M板43的制冷劑流 入口 68以及右端部件42的前蓋42a的制冷劑入口 66, i^A制冷劑輸入輸 出用集管箱22的制冷劑入口集管部24的上部空間24A內(nèi)。流入到制冷劑 入口集管部24的上部空間24A內(nèi)的制冷劑向左方流動,通過連通孔70流 入下部空間24B內(nèi),同時通過分流調(diào)整孔60 i5tA下部空間24B內(nèi)。
流入下部空間24B內(nèi)的制冷劑分流,流入前側熱交換管群35的熱交 換管34的制冷劑通路34a內(nèi),^X熱交換管34的制冷劑通路34a內(nèi)的制 冷劑在制冷劑通路34a內(nèi)向下方流動,進入制冷劑轉彎用集管箱23的制冷 劑流入側中間集管部30內(nèi).^yV制冷劑流入側中間集管部30內(nèi)的制冷劑 向右方流動,通過右端部件76的前蓋76a的制冷劑流出口 101、連通部件 77的外方膨出部105內(nèi)的連通路和后蓋76b的制冷劑流入口 102,改變流 動方向地轉彎,流入制冷劑流出側中間集管部31的下部空間31B內(nèi)。
^A制冷劑流出側中間集管部31的下部空間31B內(nèi)的制冷劑向左方 流動,通過分流控制壁87d的圓形制冷劑通過孔89進入上部空間31A內(nèi), 分流并流入后側所有的熱交換管群35的熱交換管34的制冷劑通路34a內(nèi)。 此時,制冷劑由導向部103引導向左斜上方即朝向下部空間31B的內(nèi)方, 流向分流控制壁87d側,因而與形成在分流控制壁87d上的妣鄰圓形制冷 劑通過孔89之間的間距從右端部開始緩緩變大相結合(相互作用),通過 制冷劑通過孔89流入上部空間31A內(nèi)的制冷劑在左右方向的分布與沒有 導向部103的場合相比被均勻化。因而,制冷劑容易在與制冷劑流出側中 間集管部31連結的熱交換管34中均勻分流,難以在熱交換芯部21中產(chǎn)生 制冷劑分布不均勻,通過熱交換芯部21后的空氣溫度也均勻化,提高了熱
交換性能。
流入熱交換管34的制冷劑通路34a內(nèi)的制冷劑改變流動方向,在制冷 劑通路34a內(nèi)向上方流動,流入制冷劑出口集管部25的下部空間25B內(nèi), 通過分流控制壁52d的長圓形制冷劑通過孔54A和54B,進入上部空間25A 內(nèi)。
然后,j;ji^制冷劑出口集管部25的上部空間25A內(nèi)的制冷劑,通過 右端部件42的后蓋42b的制冷劑出口 67和M板43的制冷劑出口 69, 流出到制冷劑輸出管28內(nèi)。
于是,在制冷劑流經(jīng)前后兩熱交換管群35的熱交換管34的制冷劑通 路34a期間,與通過熱交換芯部21的通風間隙的空氣進行熱交換,制冷劑 變?yōu)闅庀嗔鞒觥?br> 在上述實施形態(tài)中,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熱交換管適用于使用氯氟烴制冷劑 的車輛空調(diào)器的蒸發(fā)器,但是并不局限于此。有時在設置有壓縮機、作為 制冷劑冷卻器的氣體冷卻器、中間熱交換器、膨脹闊以及具有蒸發(fā)器且使
用二氧化碳制冷劑那樣的超臨界制冷劑的車輛空調(diào)器的車輛例如汽車中, 也適用于車輛空調(diào)器的蒸發(fā)器。
權利要求
1.一種熱交換器,在相互保持間距地設置的1對集管箱之間,沿前后方向保持間距地設置有多列由多個熱交換管組成的熱交換管群,所述多個熱交換管沿集管箱的長度方向保持間距地設置并且兩端部與兩集管箱連結,其特征在于兩集管箱的周壁的橫截面形狀相同,并且相互逆向地設置。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 熱交換管為扁平狀,同時寬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地設置,熱交換管的長度方向的兩端部插入兩集管箱內(nèi),在兩集管箱上分別設置有與熱交換管 的前后兩側緣部的兩端觸接的止擋部。
3.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每個集管箱包括在 前后方向上并排i殳置同時相互一體化的兩個集管部,兩集管箱的各集管部 彼此之間分別設置有1列熱交換管群,熱交換管的兩端部插入兩集管箱的 各集管部內(nèi),在兩集管箱的各集管部內(nèi)分別設置有與熱交換管的前后兩側 緣部的兩端觸接的止擋部。
4.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每個集管箱包括 與所有熱交換管連結的笫1部件、以及與第1部件M并且對第1部件中 的與熱交換管相反一側進行覆蓋的第2部件,兩集管箱的第l部件整體上 形狀相同,同時第2部件的外形為相同形狀。
5. 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每個集管箱包括在 前后方向上并排設置同時相互一體化的2個集管部,兩集管箱的各集管部 彼此之間分別設置了 1列熱交換管群,第l部件具有相互向另一集管箱 側膨出且形成兩個集管部的熱交換管連接側部分的前后兩個集管形成部、 和對兩個集管形成部彼此進行連接的連接壁,第2部件具有向與熱交換管 相反一側膨出且形成兩個集管部中的與熱交換管連接側相反一側的部分的 前后兩個集管形成部、和對兩個集管形成部彼此進行連接的連接壁,各個 集管箱的第l部件和第2部件在兩集管形成部的前后方向的外側壁和連接
6. 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 一集管箱的第2部 件中的前后兩集管形成部的前后兩側緣部,彼此由將前后兩集管部內(nèi)在高 度方向上劃分為兩個空間的分隔壁連結,同時,另一集管箱的第2部件中 的后集管形成部的前后兩側緣部,彼此由將后集管部內(nèi)在高度方向上劃分 為兩個空間的分隔壁連結,另一集管箱的第2部件的橫截面形狀,除了不 具有將前集管形成部的前后兩側緣部彼此連結的分隔壁之外,與上述一集 管箱的第2部件的橫截面形狀相同,兩集管箱的第2部件由相同的擠壓型 材形成。
7. 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 一集管箱的前集管 部是制冷劑入口集管部,所述一集管箱的后集管部是制冷劑出口集管部, 另一集管箱的前集管部是笫1中間集管部,所述另一集管箱的后集管部是 第2中間集管部,制冷劑入口形成于制冷劑入口集管部的一端部,制冷劑 出口形成于制冷劑出口集管部的與制冷劑入口相同的一端,使制冷劑入口 集管部的兩個空間由連通孔連通,該連通孔形成于分隔壁中的與制冷劑入 口和制冷劑出口相反一側的端部,使制冷劑出口集管部的兩個空間由形成 在分隔壁上的制冷劑通過孔連通,使第1中間集管部和第2中間集管部連 通,使第2中間集管部的兩個空間由形成在分隔壁上的制冷劑通過孔連通。
8. 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迷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熱交換管為扁平狀, 同時寬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地設置,熱交換管的長度方向的兩端部插入兩 集管箱的各個集管部內(nèi),在兩集管箱的第2部件的各個集管形成部的前后 兩側緣部上,分別設置有與熱交換管的前后兩側緣部的兩端觸接的止擋部.
9. 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各個集管箱的第2 部件的各個集管形成部中在前后方向外側的止擋部,形成得在各個集管形 成部的前后方向外側壁內(nèi)面上向熱交換管側突出,在第l部件的各個集管 形成部中前后方向外側壁的端部和笫2部件的各個集管形成部中前后方向 外側壁的端部觸接、同時在第1部件的各個集管形成部的前后方向外側壁 內(nèi)面與止擋部的外側面面接觸的狀態(tài)下,第1部件和笫2部件的各個集管 形成部的前后方向外側壁彼此、以及第1部件的各個集管形成部的前后方向外側壁和第2部件的止擋部分別M。
全文摘要
蒸發(fā)器(20)是在1對集管箱(22,23)間沿前后方向間隔設置兩列由多個熱交換管(34)組成的熱交換管群(35)。各集管箱(22,23)包括與熱交換管(34)接合的第1部件(38,73)和與第1部件(38,73)接合的第2部件(39,74)。兩集管箱(22,23)的第1部件(38,73)整體形狀相同,第2部件(39,74)的外形相同。各集管箱(22,23)包括兩個集管部(24,25,30,31)。各集管部(24,25,30,31)彼此之間設置1列熱交換管群(35)。熱交換管(34)的兩端部插入各集管部(24,25,30,31)。各集管部(24,25,30,31)內(nèi)設置與熱交換管(34)的前后兩側緣部的兩端觸接的止擋部(110,111,115,116,120,121,125,126)。根據(jù)該蒸發(fā)器(20)即本發(fā)明的熱交換器,可減少使用部件種類。
文檔編號F28F9/02GK101105353SQ200710136238
公開日2008年1月16日 申請日期2007年7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7月11日
發(fā)明者東山直久 申請人:昭和電工株式會社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