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注塑模具領域,特別涉及到一種氣輔注塑成型結構。
背景技術:
在注塑模具領域內慣用惰性氣體氣輔注塑工藝進行產品注塑,但在常規(guī)的氣輔注塑工藝工藝上,不能避免的是在吹惰性氣體進入產品時,無法控制惰性氣體的前進方向,惰性氣體無可避免的會出現(xiàn)往注塑機方向前進導致塑料逆流,導致注塑料道上的膠料有機會擠進產品腔內,導致產品重量及外表面品質差。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針對上述問題,而提供一種氣輔注塑成型結構。
針對上述問題,本發(fā)明采取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氣輔注塑成型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具,所述模具由上模和下模組成,所述上模和下模之間形成產品成型腔,所述成型腔與模具進膠口連通,所述成型腔與模具進膠口之間設有能使膠料流入到成型腔的注塑料道,所述注塑料道底部安裝有切斷膠料流動的溢料密封閥針和能將惰性氣體吹進成形腔的氣嘴,所述溢料密封閥針與抽缸連接。
優(yōu)選地,所述成型腔末端設置有收集多余膠料的溢料收集部。
優(yōu)選地,所述溢料密封閥針設置在氣嘴的前方。
優(yōu)選地,所述惰性氣體是氮氣。
本發(fā)明有如下優(yōu)點:
通過將溢料密封閥針設置在氣嘴的前方,當塑料總量達到成品腔70%時注塑機停止注膠,此時抽缸推動溢料密封閥針向上,切斷注塑料道,氣嘴同時開始吹惰性氣體進成形腔。由于溢料密封閥針已切斷注塑料道,所以氣體只有往成形腔前進,惰性氣體無法出現(xiàn)往注塑機方向前進形成塑料逆流而產生質量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剖視圖;
圖2為本發(fā)明添加塑料圖;
圖3為本發(fā)明產品成型示意圖。
上模1;模具進膠口11;下模2;成型腔3;注塑料道21;溢料密封閥針22;氣嘴23;溢料收集部24。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更加清楚,以下通過具體的實施例來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描述。
如圖所示,一種氣輔注塑成型結構,包括模具,所述模具由上模1和下模2組成,所述上模1和下模2之間形成產品成型腔3,所述成型腔3與模具進膠口21連通。所述成型腔3與模具進膠口11之間設有能使膠料流入到成型腔3的注塑料道21。注塑機與模具進膠口11連接。注塑機運轉將膠料注射進注塑料道21,并設定膠料射進成形腔的總量達到成形腔3總量的70%。
具體地,所述注塑料道21底部安裝有切斷膠料流動的溢料密封閥針22和能將惰性氣體吹進成形腔的氣嘴23,所述溢料密封閥針22與抽缸連接。
當膠料總量達到成形腔3的70%時注塑機停止注膠。此時溢料密封閥針22由抽缸推動向上而切斷注塑料道21,氣嘴23同時開始吹惰性氣體進入成形腔3。由于溢料密封閥針22切斷了注塑料道21,解決了惰性氣體往注塑機方向前進形成膠料逆流的問題,從而解決了產品重量和外表面的品質問題。優(yōu)選地,由于氮氣的性質不活潑,而且容易獲取,所以采用氮氣作為填充材料。
更具體地,所述成型腔3末端設置有收集多余膠料的溢料收集部24,產品吹進氮氣后,多余膠料的部分會被溢料收集部24收集起來。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先實施方式,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只要以基本相同手段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