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篩分機器,尤其涉及一種紙塑分離機。
背景技術:
為了資源回收再利用,對于紙塑袋,通常要進行紙塑分離,傳統(tǒng)的分離方法為水洗分離,該方法是將紙塑袋用水浸泡后再進行攪拌、分離,盡管能實現(xiàn)紙塑分離,但還存在著缺點,一是紙漿和塑料部分被排走,造成浪費,二是此種操作會產生大量污水,對地表及地下水會造成嚴重和不可恢復的嚴重后果,環(huán)境污染一直是國家比較關注的問題,因此,對于紙塑袋的傳統(tǒng)處理方式不便繼續(xù)采用。
本申請人于2015年5月15日提交了發(fā)明創(chuàng)造名稱為“上加熱式紙塑分離機”的專利申請,該技術方案采用上加熱的方式對紙和塑料進行分離,即在位于上方的傳送裝置內設置加熱管,紙塑袋從上下傳送裝置中間通過時,加熱管從上方對紙塑袋進行加熱,紙塑袋內的膠層被熔化,因此可以方便的將紙和塑料進行分離,而且分離效果好,紙和塑料也不會造成流失浪費。在整個分離過程中不需要水,便不存在排污的問題,因此節(jié)能環(huán)保。
但是,在紙塑袋加熱后,需要人工進行紙和塑料的分離,因此工作效率低。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針對不足,提供一種工作效率高的紙塑分離機。
本發(fā)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紙塑分離機,包括外殼,外殼的頂壁一端開設有進料口,外殼的底壁另一端開設有出料口,進料口與出料口相對于外殼的長度方向相對設置,進料口與出料口分別位于外殼的兩端,外殼內相對旋轉安裝有攪拌分離器,進料口位于攪拌分離器的其中一端上方,出料口位于攪拌分離器的另一端下方,攪拌分離器包括轉輥,轉輥外沿其長度方向連接有主攪拌條,其特征在于,外殼的其中一個側壁上開設有沿攪拌分離器的長度方向設置的進風口,外殼的另一個側壁上開設有與進風口相對設置的出風排紙口,進風口和出風排紙口分別位于攪拌分離器的相對兩側;出料口處所對應的轉輥一端固定連接有塑料甩出器,塑料甩出器包括與轉輥固定相連的出塑導引擋板,出塑導引擋板固定連接有塑料導甩桿,塑料導甩桿固定連接在主攪拌條的自由端,塑料導甩桿與轉輥之間留有間隙。
根據(jù)所述的紙塑分離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內部密閉固定連接有一層或兩層或多層隔離板,隔離板的上方和下方均分別相對旋轉安裝所述攪拌分離器,上下相鄰的所述轉輥的旋轉方向相反,隔離板的其中一端開設有下料口,最上層隔離板上的下料口與所述進料口相對于外殼的長度方向相對設置,上下相鄰的隔離板上的下料口相對于外殼的長度方向相對設置,最下層隔離板上的下料口與所述出料口相對于外殼的長度方向相對設置;所述進風口位于最上層的攪拌分離器所在處,每層攪拌分離器所對應的外殼側壁均分別開設有所述出風排紙口,上下相鄰的攪拌分離器所對應的出風排紙口相對設置。
根據(jù)所述的紙塑分離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風排紙口的上下高度為2—10cm。
根據(jù)所述的紙塑分離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風排紙口所在側的所述外殼內壁固定連接有下端向內傾斜設置的第一攪拌導引板。
根據(jù)所述的紙塑分離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料口所在的所述外殼的內側壁固定連接有橫向設置的入料導引擋板,入料導引擋板位于所述投料斗的開口端所在側,入料導引擋板的縱向截面為“V”型,入料導引擋板的兩條自由邊與外殼內壁固定相連。
根據(jù)所述的紙塑分離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進風口內側的所述外殼內密閉固定連接有進風遮引板。
根據(jù)所述的紙塑分離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的底壁中部向下凹陷形成弧形,其底壁上面沿其長度方向固定連接有一字排列的攪拌筋;所述隔離板的底壁中部也向下凹陷形成弧形,其底壁上面沿其長度方向也固定連接有一字排列的攪拌筋;攪拌筋在水平方向上傾斜設置,相鄰攪拌筋的間距為8—18cm。
根據(jù)所述的紙塑分離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離板上開設有通風孔。
根據(jù)所述的紙塑分離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塑導引擋板的外邊緣為中間向外隆起的弧形。
根據(jù)所述的紙塑分離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風排紙口內側的所述外殼內密閉固定連接有沿出風排紙口長度方向設置、分別位于出風排紙口上端和下端的出風擋塑筋。
本發(fā)明完全采取攪拌的形式對紙塑袋進行攪拌分離,在攪拌的過程中,紙被粉碎,通過出風排紙口被風機吸走,塑料則從出料口排出。紙和塑料的分離通過機器實現(xiàn),代替了人工操作,因此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后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的A-A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3的B-B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3的C-C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中隔離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fā)明中隔離板與攪拌筋的裝配結構示意圖;
圖9為圖5的D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10為圖4的E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發(fā)明中塑料甩出器與攪拌分離器的裝配結構示意圖;
圖12為圖9的另外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
1、外殼;2、投料斗;3、進風口;4、出風排紙口;5、進料口;6、轉輥;7、輔攪拌條;8、主攪拌條;9、隔離板;10、出料口;11、攪拌筋;12、出塑導引擋板;13、通風孔;14、投料擋板;15、入料導引擋板;16、塑料導甩桿;17、進風遮引板;18、第一攪拌導引板;19、出風遮引板;20、出風擋塑筋;21、第二攪拌導引板;22、連接板;23、下料口。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發(fā)明,并非用于限定本發(fā)明的范圍。
如圖1至圖12所示,一種紙塑分離機,包括外殼1,外殼1的頂壁一端開設有進料口5,外殼1的底壁另一端開設有出料口10,進料口5與出料口10相對于外殼1的長度方向相對設置,進料口5與出料口10分別位于外殼1的兩端,外殼1內相對旋轉安裝有攪拌分離器,進料口5位于攪拌分離器的其中一端上方,出料口10位于攪拌分離器的另一端下方,攪拌分離器包括轉輥6,轉輥6外沿其長度方向連接有主攪拌條8,外殼1的其中一個側壁上開設有沿攪拌分離器的長度方向設置的進風口3,外殼1的另一個側壁上開設有與進風口3相對設置的出風排紙口4,出風排紙口4的上下高度為2—10cm。進風口3和出風排紙口4分別位于攪拌分離器的相對兩側;出料口10處所對應的轉輥6一端固定連接有塑料甩出器,塑料甩出器包括與轉輥6固定相連的出塑導引擋板12,出塑導引擋板12固定連接有塑料導甩桿16,塑料導甩桿16固定連接在主攪拌條8的自由端,塑料導甩桿16與轉輥6之間留有間隙。
進一步的,所述外殼1內部密閉固定連接有一層或兩層或多層隔離板9,隔離板9的上方和下方均分別相對旋轉安裝所述攪拌分離器,上下相鄰的所述轉輥6的旋轉方向相反,隔離板9的其中一端開設有下料口23,最上層隔離板9上的下料口23與所述進料口5相對于外殼1的長度方向相對設置,上下相鄰的隔離板9上的下料口23相對于外殼1的長度方向相對設置,最下層隔離板9上的下料口23與所述出料口10相對于外殼1的長度方向相對設置;所述進風口3位于最上層的攪拌分離器所在處,每層攪拌分離器所對應的外殼1側壁均分別開設有所述出風排紙口4,上下相鄰的攪拌分離器所對應的出風排紙口4相對設置。
所述外殼1的底壁中部向下凹陷形成弧形,其底壁上面沿其長度方向固定連接有一字排列的攪拌筋11;所述隔離板9的底壁中部也向下凹陷形成弧形,其底壁上面沿其長度方向也固定連接有一字排列的攪拌筋11;攪拌筋11在水平方向上傾斜設置,相鄰攪拌筋11的間距為8—18cm。所述隔離板9上開設有通風孔13。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出風排紙口4所在側的所述外殼1內壁固定連接有下端向內傾斜設置的第一攪拌導引板18。所述進料口5所在的所述外殼1的內側壁固定連接有橫向設置的入料導引擋板15,入料導引擋板15位于所述投料斗2的開口端所在側,入料導引擋板15的縱向截面為“V”型,入料導引擋板15的兩條自由邊與外殼1內壁固定相連。所述進風口3內側的所述外殼1內密閉固定連接有進風遮引板17。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出塑導引擋板12的外邊緣為中間向外隆起的弧形。所述出風排紙口4內側的所述外殼1內密閉固定連接有沿出風排紙口4長度方向設置、分別位于出風排紙口4上端和下端的出風擋塑筋20。
在本發(fā)明中,進料口5所在的所述外殼1的內側壁固定連接有橫向設置的入料導引擋板15,入料導引擋板15位于所述投料斗2的開口端所在側,入料導引擋板15的縱向截面為三角形,該三角形的最長一條邊與外殼1內壁固定相連。
出風排紙口4處的所述外殼1密閉固定連接有上下對應設置的出風遮引板19,出風排紙口4位于上下出風遮引板19之間。
第一攪拌導引板18與位于上側的所述出風遮引板19之間密閉固定連接有連接板22。
與所述出風排紙口4相對的所述外殼1內壁固定連接有下端向內傾斜設置的第二攪拌導引板21。
通風孔13為長條形,通風孔13的走向與所述隔離板9一致。
塑料甩出器包括多個所述出塑導引擋板12,相鄰的出塑導引擋板12之間留有間隙。
轉輥6外面沿其長度方向固定連接有與所述主攪拌條8相對應的輔攪拌條7,輔攪拌條7與主攪拌條8間隔設置,輔攪拌條7的長度小于主攪拌條8的長度,主攪拌條8的自由端延伸至所述下料口23或所述出料口10,輔攪拌條7的自由端僅伸向但并不到達下料口23或出料口10。
在本實施例中,出風擋塑筋20的縱向截面為圓形。
在另一實施例中,出風擋塑筋20的縱向截面為上下對稱設置的三角形(參見圖12)。
進一步的,出風擋塑筋20的縱向截面所在的三角形上側和下側的邊向內凹陷成為弧形。
進料口5處的外殼1頂壁密閉固定連通有開口朝向一側的投料斗2。
投料斗2的開口處下端固定連接有投料擋板14。
投料斗2的頂壁傾斜設置,位于投料斗2開口端的投料斗2頂壁一端高于其相對的另一端。
與所述投料斗2的開口端相對的投料斗2的側壁傾斜設置,該側壁的下部向內傾斜設置。
進風遮引板17的上端高于所述進風口3的上端。
進風遮引板17的上端高于所述攪拌分離器。
進風遮引板17的縱向截面為“L”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