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合模力檢測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合模力檢測方法,特別涉及利用測量成形機的合模裝置的拉桿的變形的應變儀來檢測合模力的合模力檢測方法。
背景技術:
例如,作為檢測注射成形機的模具中的合模力的機構,提出了測量合模裝置的拉桿的變形(伸長)、將測量出的變形換算為合模力的方法。在拉桿上發(fā)生與合模力成比例的拉伸應力。通過檢測由該拉伸應力產生的拉桿的變形(伸長),能夠求出實際上對模具施加的合模力。
作為檢測拉桿那樣的棒狀部件的變形的機構,一般使用應變儀(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應變儀由具有多個電阻的橋接電路構成。將該電阻中的至少一個安裝到被測量物(拉桿)上,使其與被測量物一起變形。應變儀是根據(jù)因與這樣的變形對應的電阻的變化而帶來的輸出電壓的變化來測量變形的變形檢測裝置。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2-103402號公報在使用應變儀的變形檢測裝置中,因安裝在被測量物上的電阻的經時變化、及安裝機構的經時變化,會在來自變形檢測裝置的輸出電壓中發(fā)生偏差。如果在輸出電壓中發(fā)生偏差,則會在從輸出電壓換算而求出的合模力中發(fā)生誤差。在以往的用來檢測注射成形機的合模力的變形檢測裝置中,由于對于合模力的檢測不太要求精度,所以關于輸出電壓的偏差帶來的合模力的檢測誤差并沒有實施任何對策。
但是,隨著注射成形技術的進步,通過精確地檢測合模力而反映到成形條件中來提高成形品的品質的要求變高。為了高精度地檢測合模力,對于上述的經時變化帶來的輸出電壓的偏差需要進行修正,希望進行這樣的修正方法的開發(fā)。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概括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解決了上述問題的改良后的有用的合模力檢測方法。
本發(fā)明的更具體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修正經時變化所帶來的來自變形檢測裝置的輸出的偏差、從而高精度地檢測合模力的合模力檢測方法。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根據(jù)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合模力檢測方法,基于來自在成形機的合模裝置上設置的至少一個變形檢測裝置的輸出檢測合模力,檢測在該合模裝置為無負荷時從該變形檢測裝置輸出的第1輸出值;基于該第1輸出值,修正在由該合模裝置產生合模力時從該檢測裝置輸出的第2輸出值;基于修正后的該第2輸出值求出合模力。
在上述發(fā)明中,也可以是,多個變形檢測裝置設置在成形機的合模裝置上,根據(jù)從各個該變形檢測裝置輸出的該第1輸出,求出該第2輸出值;基于該第2輸出的和求出合模力。
在上述合模力檢測方法中,該第1輸出值優(yōu)選在該合模裝置為模開極限狀態(tài)時檢測。此外,也可以利用將來自該變形檢測裝置的輸出變換為數(shù)字值后的數(shù)字值,來進行該第2輸出值的修正;或者,也可以是,該變形檢測裝置由應變儀構成,通過基于該第1輸出值變更供給到該應變儀的比較放大器電路中的基準電壓,來進行該第2輸出值的修正。
此外,在上述合模力檢測方法中,也可以將該比較放大器電路的輸出電壓變換為數(shù)字值并保持,將該數(shù)字值變化為模擬值,并生成該基準電壓。該比較放大器電路優(yōu)選包括串聯(lián)連接的至少兩個以上的比較放大器。
進而,在上述合模力檢測方法中,也可以比較基于該多個變形檢測裝置中的至少兩個變形檢測裝置的輸出值,在比較結果比預先設定的值大的情況下,判斷為異常。
發(fā)明效果根據(jù)本發(fā)明,由于變形檢測裝置的因經時變化所引起的輸出的變化量反映在輸出中,所以能夠修正變形檢測裝置的因經時變化所引起的輸出的偏差,能夠高精度地檢測實際的變形。由此,能夠高精度地檢測注射成形機的模具的合模力,能夠基于精確的合模力的檢測值,有效地設定最合適的成形條件。
通過參照附圖閱讀以下的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其他目的、特征、優(yōu)點會變得更加清楚。
圖1是應用了本發(fā)明的變形檢測方法的注射成形機的合模裝置的側視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合模力檢測方法中的修正電壓偏差的處理的流程圖。
圖3是進行軟復位而構成的變形檢測裝置的電路框圖。
圖4是進行硬復位而構成的變形檢測裝置的電路框圖。
圖5是進行硬復位而構成的變形檢測裝置的具體例的電路圖。
圖6是表示在4根拉桿中的對角線上的兩根拉桿上分別設有變形檢測裝置的情況的圖。
圖7是表示在4根拉桿上分別設有變形檢測裝置的情況的圖。
圖8是表示根據(jù)來自分別設在4根拉桿上的變形檢測裝置的模擬輸出的和求出合模力的例子的電路框圖。
圖9是表示根據(jù)來自分別設在4根拉桿上的變形檢測裝置的數(shù)字輸出的和求出合模力的例子的電路框圖。
圖10是表示將來自分別設在4根拉桿上的變形檢測裝置的模擬輸出經由多路轉換器輸出后進行數(shù)字變換、并根據(jù)其和求出合模力的例子的電路框圖。
圖11是將圖3所示的軟復位的結構應用到將變形檢測裝置分別設在4根拉桿上的結構中的例子的電路框圖。
圖12是將圖5所示的硬復位的結構應用到將變形檢測裝置分別設在4根拉桿上的結構中的例子的電路框圖。
圖13是將由安裝在對角線上的拉桿上的兩個變形檢測裝置檢測到的檢測值的差作為第3輸出值表示的圖。
符號說明20合模機構21固定板22拉桿23可動板30變形檢測裝置40控制裝置50應變儀60數(shù)字處理部62模擬/數(shù)字變換電路64復位處理電路70修正電路72輸出電壓檢測電路74基準電壓生成電路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作為能夠使用本發(fā)明的變形檢測裝置的裝置,對于注射成形機的合模裝置,參照圖1簡單地說明。
圖1是安裝有本發(fā)明的變形檢測裝置的注射成形機的合模裝置的側視圖。圖1所示的合模裝置具有模厚調節(jié)裝置10和合模機構20。合模機構20是肘節(jié)式的合模機構,具有固定板21、拉桿22、可動板23、臂24、肘節(jié)支撐部25、合模用伺服馬達26、滾珠絲杠27、和十字頭28。
在固定板21上安裝有固定模具(未圖示),在可動板23上安裝有可動模具(未圖示)。通過使可動板23沿著拉桿22移動,使可動模具相對于固定模具移動而進行模具的開閉動作及合模動作。
在合模機構20中,伺服馬達26的旋轉運動被滾珠絲杠27變換為直線運動,傳遞給連結在滾珠絲杠27上的肘節(jié)機構(具有十字頭28、肘節(jié)桿29a、29b、臂24)。肘節(jié)機構連接在可動板23上,通過肘節(jié)機構的直線運動使可動板23前進后退。
如果可動板23前進從而可動模具與固定模具接觸(閉模)、再相對于固定模具推壓,則通過該推壓力將拉桿22拉伸而發(fā)生伸長,產生與拉桿22的伸長成比例的合模力。
因而,在通過合模機構20產生合模力的情況下,通過檢測在拉桿22中發(fā)生的變形(伸長),能夠檢測實際上施加給固定模具和可動模具的合模力。所以,在圖1所示的合模裝置中,在拉桿22的一根上作為合模力檢測裝置而設有變形檢測裝置30,根據(jù)來自變形檢測裝置30的輸出檢測合模力。
變形檢測裝置30使用應變儀檢測拉桿22的伸長。應變儀貼合在拉桿22上或者由固定夾具推壓在拉桿22上而安裝,以便與拉桿22一起伸縮。應變儀由電阻絲構成,結構為,在對應變儀施加電壓時,根據(jù)由于電阻絲的伸縮帶來的電阻值的變化而引起的輸出電壓的變化,來檢測拉桿22的伸縮。
來自變形檢測裝置30(應變儀)的輸出電壓被供給到例如設在注射成形機中的控制裝置40中。控制裝置40對從變形檢測裝置30(應變儀)供給的輸出電壓進行換算,來求出合模力。求出的合模力用于成形條件的確認及設定等。
在上述變形檢測裝置30中使用的應變儀是利用公知的橋接電路檢測電阻值的變化的檢測電路。應變儀將多個電阻絲組合而構成橋接電路,利用比較放大器將來自橋接電路的規(guī)定位置的輸出電壓與基準電壓的差放大,作為電壓信號輸出。通常將電路構成為,使基準電壓為接地電位(0伏特)。橋接電路構成為,在各電阻絲中沒有變化(即電阻值中沒有變化)的情況下輸出0伏特。并且構成為,在電阻絲中的一個或兩個中有變化的情況下(即在電阻絲伸縮從而電阻值變化的情況下),橋接電路內的電阻值的平衡被破壞,輸出與電阻值的變化成比例的電壓。
構成橋接電路的電阻絲在長期的使用時,因經時變化而電阻值稍稍地逐漸變化。如果存在這樣的經時變化帶來的電阻值的變化,則來自最初輸出電壓被設定為0伏特的橋接電路的輸出電壓不再是0伏特,而輸出與經時變化帶來的電阻值的變化成比例的電壓(例如10毫伏)。將該輸出電壓的變化稱作偏差。即,雖然最初是在拉桿上沒有發(fā)生變形的狀態(tài)(無負荷時)下將輸出電壓設定為0伏特,但如果經過某些時間,則即使是無負荷時輸出電壓也產生偏差而成為例如10毫伏。因而,變成了輸出在由實際的拉桿的變形(伸長)產生的電壓上總是加上10毫伏后的電壓。
拉桿的變形(伸長)是換算該輸出電壓而得到的值,如果在輸出電壓中有偏差,則成為與實際的變形(伸長)相差電壓偏差的量的值,發(fā)生變形的檢測誤差。
所以,在本發(fā)明的合模力檢測方法中,通過將上述無負荷時的輸出電壓的偏差量從實際的輸出電壓值中減去(或加上),將偏差量的電壓值抵消來修正。在該修正中,有軟復位和硬復位。
所謂的軟復位,是下述修正方法,該修正方法設置將從橋接電路經由放大器(AMP)輸出的輸出電壓進行數(shù)字變換的模擬/數(shù)字變換電路,對數(shù)字變換而得到的輸出電壓的數(shù)字值加上或減去相當電壓偏差的數(shù)字值來進行抵消。軟復位是將表示輸出電壓的數(shù)據(jù)通過軟件處理而進行修正的方法。
另一方面,硬復位是下述修正方法,該修正方法設置將提供給生成輸出電壓的比較放大器的基準電壓變更相當偏差電壓的量的電路、通過硬件(電路)進行電壓偏差的抵消。
本發(fā)明是以消除電壓偏差的影響為目的,上述軟復位及硬復位是用來實現(xiàn)該目的的手段的一例,采用哪種都可以,并且,在本發(fā)明的范圍內也可以考慮變形例及改良例。
這里,對于本發(fā)明的合模力檢測方法中的修正電壓偏差的方法,參照圖2進行說明。另外,假設該修正是對圖1所示的合模裝置進行的修正。
首先,在步驟S1中確認合模裝置的動作狀態(tài),判斷可動模具是否在模開極限位置。所謂的模開極限位置,是可動模具從固定模具離開最遠的位置、即可動板23后退最多而停止的位置。在模開極限位置,不發(fā)生合模力,在拉桿22上不發(fā)生變形(伸長)。
如果可動板23在模開極限位置,則處理前進到步驟S2,檢測來自變形檢測裝置30的輸出電壓。由于可動模具在模開極限位置停止,所以在原來的情況下,變形檢測裝置30的輸出電壓為0伏特,檢測值是0。但是,如果在變形檢測裝置30中發(fā)生了經時變化,則發(fā)生偏差,輸出電壓不再是0伏特。因而,檢測值也不再是零。這里,所謂的檢測值,在上述軟復位時是指數(shù)字化后的輸出電壓值,在硬復位時是指從比較放大器輸出的輸出電壓值。
接著,在步驟S3中,判斷檢測值是否為規(guī)定的值以上。在檢測值為規(guī)定的值以上的情況下,前進到步驟S4,將檢測值設定為偏移值。所謂的規(guī)定值,是用來判斷是否需要修正偏差帶來的檢測誤差的閾值。即,在檢測值為規(guī)定值以上的情況下認為是不能忽視檢測誤差的程度,在步驟S5中進行設定,以將從檢測值減去偏移量后的值作為用來換算為合模力的值。即,在該修正處理后在實際檢測合模力的處理中,基于從合模時的檢測值減去偏移值后的值計算合模力。另外,將偏移值的初始值設定為0。
如上所述,在軟復位中,合模時的檢測值是輸出電壓的數(shù)字值,偏移值是模開極限位置的偏差電壓的數(shù)字值。另一方面,在硬復位中,合模時的檢測值是來自應變儀的輸出電壓本身,偏移值是偏差電壓本身。
在步驟S5中,在將從檢測值減去偏移值后的值作為用來換算為合模力的值的設定結束后,結束此次的處理。此外,在步驟S1中判斷可動模具不在模開極限位置的情況下,以及在步驟S3中判斷檢測值為規(guī)定的值以上的情況下,不進行步驟S4的修正而前進到步驟S5,然后結束處理。
另外,在上述處理中,在可動板23在模開極限位置的情況下進行修正,但并不限于此,只要是不發(fā)生閉模力及合模力(即模具打開的狀態(tài))、并且可動板23不在移動中而是停止的位置就可以。即,只要可動板23停止在拉桿22為無負荷狀態(tài)的位置上,就能夠檢測電壓偏差。
如以上所述,在上述合模力檢測方法中,在根據(jù)來自變形檢測裝置的輸出檢測合模力時,在合模裝置為無負荷時檢測來自變形檢測裝置的輸出電壓值(第1輸出值),在由合模裝置產生合模力時基于第1輸出值修正從變形檢測裝置輸出的輸出電壓值(第2輸出值),基于修正后的第2輸出值求出合模力。
接著,更詳細地說明上述軟復位。圖3是進行軟件復位而構成的變形檢測裝置30的電路框圖。
在圖3中,應變儀50是公知的結構,其說明省略。在本實施例中,來自應變儀50的輸出電壓被供給到數(shù)字處理部60中。數(shù)字處理部60通過模擬/數(shù)字變換電路62,將來自應變儀50的模擬電壓信號變換為數(shù)字電壓信號。模擬/數(shù)字變換電路62例如在來自應變儀50的輸出電壓為0.5伏特的情況下變換為數(shù)字值5000,在1伏特的情況下變換為數(shù)字值10000。
模擬/數(shù)字變換電路60具備進行上述圖2所示的修正電壓偏差的處理(在此情況下是軟復位)的復位處理電路64。復位處理電路64如果被輸入復位信號RESET,則進行圖2的處理。例如,在步驟S2的處理中,模開極限位置的輸出電壓被模擬/數(shù)字變換電路62變換為數(shù)字值。如果模開極限位置的輸出電壓(相當于電壓偏差)是10毫伏,則10毫伏被變換為數(shù)字值100。并且,將數(shù)字值100作為上述步驟S4中的偏移值進行存儲。
因而,在接著檢測合模力時,數(shù)字處理部60在將實際從應變儀50輸出的電壓通過模擬/數(shù)字變換電路62變換為數(shù)字值后,輸出通過復位處理電路64減去了偏移值后的值。例如,在實際上從應變儀50輸出的電壓為包括電壓偏差量的10毫伏的1.01伏特的情況下,在將該電壓變換為數(shù)字值10100后,減去偏移值100,從數(shù)字處理部60輸出10000的數(shù)字值。即,減去電壓偏差量=100,輸出被修正為近似實際的合模力的值后的值,成形機的控制裝置40能夠基于修正后的值求出實際的合模力。
另外,上述數(shù)字處理部60既可以設置在變形檢測裝置30中,或者也可以設置在成形機的控制裝置40中。
接著,更詳細地說明上述硬復位。圖4是進行硬復位而構成的變形檢測裝置30的電路框圖。
在圖4中,應變儀50是公知的結構,其說明省略。在本實施例中,來自應變儀50的輸出電壓原樣作為電壓信號被送到成形機的控制裝置40中。電壓偏差的修正是通過修正電路70進行的。
修正電路70具有檢測來自應變儀50的輸出電壓的輸出電壓檢測電路72、和生成供給到應變儀的放大器中的基準電壓V_REF的基準電壓生成電路74。若將復位信號RESET輸入輸出電壓檢測電路,則輸出電壓檢測電路72檢測來自應變儀50的輸出電壓,將所檢測的輸出電壓提供給基準電壓生成電路74。該輸出電壓相當于電壓偏差?;鶞孰妷荷呻娐?4將被供給的輸出電壓與規(guī)定的電壓比較,在為規(guī)定的電壓以上的情況下,將該電壓值作為偏移值存儲。
在接著檢測合模力時,基準電壓生成電路74生成與所存儲的電壓值和0伏特的差相等的電壓,作為基準電壓V_REF供給到應變儀50的放大器中。因而,應變儀50的放大器基于預先調節(jié)了電壓偏差量的基準電壓來輸出電壓,所以來自變形檢測裝置30的輸出電壓是被修正了電壓偏差量的輸出電壓,如果將該輸出電壓原樣向成形機的控制裝置40供給,則控制裝置40能夠求出不包含電壓偏差量的實際的合模力。
這里,舉例說明進行上述硬復位的電路的具體例。在應變儀電路中,如上所述,將橋接電路BRIDGE的輸出電壓通過比較放大器(差動放大器)AMP放大而作為變形檢測信號。由于來自橋接電路BRIDGE的輸出電壓較小,所以需要將AMP的放大率設定得較大,例如100倍。但是,通過一個AMP形成100倍是很困難的,需要例如圖5所示那樣做成由兩級放大的結構。
圖5是表示在應變儀的放大電路中加入本發(fā)明的硬復位電路的電路結構的圖。圖5所示的應變儀的放大電路是具有AMP1和AMP2的兩級放大結構,構成為,對AMP2進行上述硬復位。
在圖5中,來自橋接電路BRIDGE的輸出電壓首先被AMP1放大某種程度。接著,將AMP1的輸出再次通過AMP2放大,成為來自應變儀的輸出信號(變形檢測信號)VOUT。
這里,在AMP2的輸出線上經由切換開關SW連接有自動置零部。自動置零部是進行上述硬復位的電路,包括模擬數(shù)字變換器A/D、控制元件CONTROLLER、數(shù)字模擬變換器D/A。從自動置零部輸出基準電壓V_REF,供給到AMP2中。該基準電壓V_REF成為用來由AMP2修正橋接電路BRIDGE的輸出電壓中的電壓偏差量的修正信號。
在沒有發(fā)生橋接電路BRIDGE的輸出電壓中的電壓偏差的初始狀態(tài)下,切換開關SW連接在接地側,對自動置零部供給接地電位,將接地電位原樣作為AMP2的基準電壓V_REF,供給到AMP2中。
如果經過了某些時間而到了要進行硬復位時,對控制元件CONTROLLER輸入復位信號RESET。于是,控制元件CONTROLLER將切換開關SW切換到VOUT側。由此將AMP2的輸出電壓VOUT供給到自動置零部中。
被供給到自動置零部中的輸出電壓VOUT首先被模擬數(shù)字變換器A/D數(shù)字變換,成為數(shù)字值而供給到控制元件CONTROLLER中??刂圃﨏ONTROLLER保持輸出電壓VOUT的數(shù)字值,并且將該數(shù)字值輸入到數(shù)字模擬變換器D/A中。數(shù)字模擬變換器D/A將所輸入的數(shù)字值變換為模擬值。即,將輸入到模擬數(shù)字變換器A/D中的AMP2的輸出電壓再現(xiàn)。該再現(xiàn)的電壓是基準電壓V_REF,被供給到AMP2的基準電壓輸入端子。
以上,如果將復位信號RESET輸入到控制元件CONTROLLER中,則此時刻的來自AMP2的輸出電壓成為基準電壓V_REF而被供給到AMP2中??刂圃﨏ONTROLLER保持有基準電壓V_REF的數(shù)字值,以后連續(xù)地將基準電壓V_REF供給到AMP2中。
這里,在圖1所示的合模裝置中設有4根拉桿22。在合模時假設均等的力(合模力)作用在4根拉桿22上的情況下,一邊通過上述壓緊力檢測方法進行修正一邊檢測對任一根拉桿22施加的力,如果使該檢測值成為4倍,則能夠得到合模力。
但是,在實際的合模裝置中,因各部件的尺寸誤差及重量平衡等的影響而大部分情況下沒有對4根拉桿22均等地施加力。在此情況下,在使1根拉桿22中的檢測值為4倍來計算合模力的方法中,有可能不能得到精確的合模力。
所以,通過對多個拉桿22分別安裝變形檢測裝置30、基于這些變形檢測裝置30的輸出的和計算合模力,能夠將因拉桿22間的不均勻所引起的合模力的檢測誤差降低或除去。
圖6是表示在4根拉桿22中的對角線上的兩根拉桿22上分別設有變形檢測裝置30的情況的圖。另外,圖6是在圖1中從可動板23側觀察固定板21時的圖,拉桿22作為截面表示。這樣,通過求出施加在對角線上的兩根拉桿22上的力、使其和成為2倍,能夠計算合模力。如果考慮4根拉桿22中的上側的拉桿22與下側的拉桿22之間的不均勻、以及右側的拉桿22和左側的拉桿22之間的不均勻,則通過使施加在對角線上的兩根拉桿22上的力的和成為2倍,能夠求出有效地降低了不均勻的影響的合模力。
此外,圖7是表示在4根拉桿22上分別設有變形檢測裝置30的情況的圖。這樣,通過求出對所有的拉桿22分別施加的力并求出其總和,能夠計算合模力。在此情況下,施加在各拉桿22上的力的不均勻不會對所得到的合模力帶來影響,而能夠得到精確的合模力。
為了取得來自多個變形檢測裝置30的輸出的和,如圖8所示,只要將來自各變形檢測裝置30的放大器AMP1~AMP4的輸出輸入到加法電路中并取得輸出和、將該輸出和通過模擬數(shù)字變換器A/D進行變換即可。在此情況下,來自多個變形檢測裝置30的輸出在模擬值的狀態(tài)下求和,將其和變換為數(shù)字信號。
或者,如圖9所示,也可以將來自各變形檢測裝置30的放大器AMP1~AMP4的輸出分別單獨通過模擬數(shù)字變換器A/D變換為數(shù)字值DATA1~DATA4,通過數(shù)字運算求出所得到的數(shù)字值的總和DATA(DATA=DATA1+DATA2+DATA3+DATA4)。在此情況下,將來自多個變形檢測裝置30的輸出單獨地變換為數(shù)字值,來運算數(shù)字值下的和。
在圖9所示的方法中,需要對各變形檢測裝置30設置模擬數(shù)字變換器A/D1~A/D4,需要與變形檢測裝置30的數(shù)量相同數(shù)量的模擬數(shù)字變換器。所以,如圖10所示,也可以利用多路轉換器ML僅通過一個模擬數(shù)字變換器A/D將來自全部的變形檢測裝置30的輸出數(shù)字變換。
在圖10中,多路轉換器ML將來自各變形檢測裝置30的輸出例如每1毫秒進行切換并依次輸出。因而,從模擬數(shù)字變換器A/D每1毫秒輸出將來自各變形檢測裝置30的輸出變換為模擬值后的數(shù)字值DATA1~DATA4。通過數(shù)字運算求出該數(shù)字值DATA1~DATA4的總和DATA(DATA=DATA1+DATA2+DATA3+DATA4)。
但是,如果通過多路轉換器ML將來自各變形檢測裝置30的輸出例如每1毫秒進行切換,則DATA1~DATA4是錯開1毫秒的時刻的檢測值,并不是多個拉桿在同一時刻下的檢測值。所以,需要修正檢測時刻的偏差。例如,使DATA1~DATA4的總和DATA作為在得到DATA1~DATA4的時間的中間的時刻所得到的數(shù)據(jù)。
具體而言,如果DATA1~DATA4每1毫秒被輸出,則在從得到DATA1的時刻開始到得到DATA4的時刻耗費3毫秒,所以作為其中間,也可以設定為在從得到DATA1的時刻經過1.5毫秒的時刻得到總和DATA?;蛘咭部梢栽O定在得到DATA1的時刻得到總和DATA,并從DATA2~DATA4的值中減去預先決定的值后求出總和DATA。
以上,對于根據(jù)來自分別設在多個拉桿22上的變形檢測裝置30的輸出所求出的合模力,也優(yōu)選地進行圖3或圖5所示那樣的電壓偏差的修正處理。
圖11是將圖3所示的軟復位的結構應用到在4根拉桿上分別設有變形檢測裝置30的結構中的例子的電路框圖。從各變形檢測裝置30的數(shù)字處理部60輸出的數(shù)字值的輸出VOUT被輸入到控制裝置40中,在控制裝置40中運算它們的總和來求出合模力。另外,在控制裝置40中,假設運算在相同時刻來自變形檢測裝置30的輸出的總和。
在圖11所示的結構中,電壓偏差的修正是與圖2所示的處理同樣地進行的。即,在判斷可動板在模開極限位置的情況下,在各變形檢測裝置30中,進行從圖2的步驟S2到S5的處理,進行將電壓偏差量抵消的處理。電壓偏差在各變形檢測裝置30中單獨地發(fā)生,并不是在所有的變形檢測裝置30中發(fā)生相同的電壓偏差。因而,電壓偏差的修正優(yōu)選地在各變形檢測裝置30中單獨地進行。
此外,同樣也可以將圖4所示的硬復位的結構應用到在4根拉桿上分別設有變形檢測裝置30的結構中。該結構與圖11所示的結構同樣,其說明省略。
圖12是將圖5所示的硬復位的結構應用到在4根拉桿上分別設有變形檢測裝置30的結構中的例子的電路框圖。從各變形檢測裝置30的放大器AMP2輸出的模擬值的輸出VOUT被供給到多路轉換器ML中。多路轉換器ML例如每1毫秒依次切換輸出VOUT,輸出給模擬數(shù)字變換器A/D。模擬數(shù)字變換器A/D將依次供給來的輸出VOUT變換為數(shù)字值,并供給到控制裝置40中??刂蒲b置40與圖10所示的例子同樣,通過數(shù)字運算求出數(shù)字值DATA1~DATA4的總和DATA(DATA=DATA1+DATA2+DATA3+DATA4)。
在圖12所示的結構中,電壓偏差的修正也在各變形檢測裝置30中與圖2所示的處理同樣地進行。
進而,在硬件的結構中,也可以不使用多路轉換器,而在分別設于4根拉桿上的變形檢測裝置30上分別設置模擬數(shù)字變換器A/D。在此情況下,將從各模擬數(shù)字變換器A/D輸出的數(shù)字值DATA輸入到控制裝置40中。
圖13是將由在多個拉桿中的圖6所示那樣在對角線上的拉桿上安裝的兩個變形檢測裝置30檢測到的檢測值的差作為第3輸出值表示的圖。在圖13的曲線圖中,實現(xiàn)表示在正常的狀態(tài)下對拉桿施加合模力時的兩個變形檢測裝置30的檢測值的差即第3輸出值。在此情況下,檢測值的差是較小的值,拉桿間的不均勻較小,判斷為對模具平衡良好地施加了合模力。另一方面,在圖13的曲線圖中,單點劃線表示在異常的狀態(tài)下施加合模力時的第3輸出值。從模接觸位置開始合模力開始變大,如果合模結束則合模力變?yōu)橐欢?,所以作為比較值的第3輸出值也從模接觸位置開始上升,在合模結束以后成為一定。但是,如果沒有平衡良好地對模具施加合模力,則第3檢測值與正常狀態(tài)相比成為顯著大的值。在此情況下,可以判斷為,模具的安裝狀態(tài)較差、拉桿折損等、合模裝置處于異常狀態(tài)。進而,也可以通過設置異常判斷的閾值,在第3輸出值超過閾值的情況下判斷為發(fā)生了異常,使合模裝置的動作停止、或發(fā)出異常警報而對操作者通知異常的發(fā)生等,使操作者早期認識到不良狀況。
這樣,通過比較各變形檢測裝置30的檢測值,能夠掌握對各拉桿施加的合模力的不均勻,能夠進行模具的安裝狀態(tài)的合模裝置的狀態(tài)監(jiān)視。也可以不是僅對兩個、而是對所有的拉桿設置變形檢測裝置30,以便能夠更正確地進行狀態(tài)監(jiān)視。進而,可以通過使用積分值來進行更正確的判斷。
如以上說明,通過根據(jù)由單獨設在多個拉桿上的變形檢測裝置得到的輸出值的和求出合模力,能夠將對各拉桿施加的力的不均勻降低或除去,能夠實現(xiàn)高精度的合模力檢測。此外,通過對多個變形檢測裝置分別進行電壓偏差的修正,能夠實現(xiàn)更高精度的合模力檢測。
本發(fā)明并不限于具體公開的實施例,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范圍的情況下能夠實施各種變形例、改良例。
本申請基于2005年6月21日提出的優(yōu)先權主張日本特許申請2005-180999號、以及2006年1月23日提出的優(yōu)先權主張日本特許申請2006-014312號,這里援用其全部內容。
工業(yè)實用性本發(fā)明能夠在使用測量合模裝置的拉桿的變形的應變儀來檢測合模力的成形機中使用。
權利要求
1.一種合模力檢測方法,基于來自在成形機的合模裝置上設置的至少一個變形檢測裝置的輸出,檢測合模力,其特征在于,檢測在該合模裝置為無負荷時從該變形檢測裝置輸出的第1輸出值;基于上述第1輸出值,修正在由上述合模裝置產生合模力時從上述檢測裝置輸出的第2輸出值;基于修正后的該第2輸出值求出合模力。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合模力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多個變形檢測裝置設置在成形機的合模裝置上,根據(jù)從各個該變形檢測裝置輸出的上述第1輸出,求出上述第2輸出值;基于上述第2輸出的和,求出合模力。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合模力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合模裝置為模開極限狀態(tài)時,檢測上述第1輸出值。
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合模力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將來自上述變形檢測裝置的輸出變換為數(shù)字值后的數(shù)字值,來進行上述第2輸出值的修正。
5.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合模力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變形檢測裝置由應變儀構成;通過基于上述第1輸出值對供給到該應變儀的比較放大器電路中的基準電壓進行變更,來進行上述第2輸出值的修正。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合模力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將上述比較放大器電路的輸出電壓變換為數(shù)字值并保持,將該數(shù)字值變換為模擬值,并生成上述基準電壓。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合模力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比較放大器電路包括串聯(lián)連接的至少兩個以上的比較放大器。
8.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合模力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比較基于上述多個變形檢測裝置中的至少兩個變形檢測裝置的輸出值,在比較結果比預先設定的值大的情況下,判斷為異常。
全文摘要
基于來自設于成形機的合模裝置中的變形檢測裝置(30)的輸出來檢測合模力。檢測在合模裝置為模開極限狀態(tài)時從變形檢測裝置(30)輸出的第1輸出值?;诘?輸出值,修正在通過合模裝置產生合模力時從變形檢測裝置(30)輸出的第2輸出值。基于修正后的第2輸出值求出合模力。將來自變形檢測裝置(30)的輸出變換為數(shù)字值后進行修正,或者基于第1輸出值變更利用應變儀(50)供給到應變儀的比較放大器中的基準電壓。
文檔編號B29C45/76GK101031406SQ20068000086
公開日2007年9月5日 申請日期2006年6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6月21日
發(fā)明者伊藤晃 申請人:住友重機械工業(yè)株式會社